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測量生命體征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護理英語;問題;作用;實例
護理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SP)是中職涉外護理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必修課, 它既體現護理專業特色,又具有英語語言特點,其宗旨是培養學生在護理職業場景中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然而,由于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動機不強、教學內容不易掌握等原因,中職護理英語的教學效果不容樂觀。為改變現狀、提高護理英語教學質量,目前很多中職衛校英語教師嘗試把項目教學法運用到護理英語教學中,收到良好效果。
1 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仍主導課堂
受護理英語課時少、難度大、內容多,傳統教學理念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等因素的影響,教師“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師生間缺乏雙向交流等現象在目前中職護理英語課堂普遍存在,在這種“以教師為中心” 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講地辛苦,學生學地費勁,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1.2 學習動機不強,積極性不高
在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的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下,中職護理英語教學內容主要是講授專業詞匯和句子,學生學到的是零散的、與臨床實踐脫節的“聾啞式”英語,在護理職業場景下運用英語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和提高,無法體驗學習護理英語的實用性,也就談不上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了。另外,一部分同學
認為自己沒有出國意向,以后工作中接觸外國人機會很少,護理知識可在專業課中學到,不必辛苦學習護理英語,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束縛了學生學習護理英語的主動性。
1.3 學用脫節,知識難以掌握
學生在學習護理英語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是:上課認真聽,課后花大量時間復習、背單詞和句型,但就是記不住,即便記住了卻很快遺忘,待運用時基本上只剩下幾個支離破碎的單詞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用脫節是最主要原因。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接受和轉化知識的過程多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后復習---運用”,這一過程中學和用被孤立成兩個不同環節,學生缺乏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體驗式學習,那么知識難以掌握是必然的。
2 項目教學法運用于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項目教學法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所謂項目就是生產一件具體而有應用價值的產品或完成一項職業工作任務,它應該滿足以下條件:工作過程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起來;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經營活動有直接關系;學生有獨立制定計劃并實施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學生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項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
從項目教學法的基本內涵中不難看出實施項目教學法對解決中職護理英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2.1 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直接把自己所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去尋找途徑,得到一個結果,并展示和自我評價,這樣就把課堂充分的交給學生,教學過程真正的成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學生最大限度的融入課堂,融入整個學習過程,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教學和學習模式。
2.2 真實教學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
項目教學過程中項目的設置一般都從崗位實際需要出發,項目主題也與真實世界密切聯系,項目教學課堂被真正設計成學生日后真實工作情境,也可以說學生提前經歷了日后工作中的各種場景、各項任務和有可能發生的狀況,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當學生能真切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 體驗式學習,讓知識掌握更牢固
項目教學是把學科理論知識傳授和職業能力培養有效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以“項目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從項目的制定、實施、展示到評價,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性實踐活動過程,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實踐,加深對課程要求知識的構建和運用,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種在“做中學、學中做” 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記憶深刻,知識一旦學會,將更加牢固。
3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實例
“測量生命體征”是臨床護士最基本、最常見的工作任務之一,也是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職業技能之一。它雖簡單、常見,但在護理場景下用英語表達生命體征的內容、測量儀器、正確測量方法、測量結果的表述等等對中職生來說還是個不小的挑戰。因此,在學習 “生命體征”主題單元時作者主要運用了項目教學法,通過師生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階段性項目進行教學,收到良好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項目名稱:測量生命體征
項目活動形式:情景短劇表演
項目目標:語言目標---- 學生掌握與生命體征有關的英語術語、縮寫、短語、慣用句型等,如vital signs, T.P.R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ate,and respiration), BP (blood pressure), thermometer, BP set; Take one tablet three times a day after meals. Your Bp is 135/85mmHg.等等。能力目標---- 通過項目培養學生在護理職業場景下的英語聽、說、讀、寫運用和轉化能力,規范測量生命體征的實際操作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情感目標---- 體驗學習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
項目完成時間:每組準備2周,展示5--10分鐘
項目操作過程:
第一步 項目設置 設置一個階段性教學項目應考慮該項目的職場運用價值、教學內容特點、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等。為患者測量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是臨床護士的日常工作,因而也是中職護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職業技能,它涉及內容多但可操作性強,語言知識含量大但表述相對固定,對中職生雖有難度但經努力學習也能很好掌握,又考慮到中職生較活躍、善于表演,經師生共同商討確定了“測量生命體征”教學項目,展示形式是情景短劇表演。
第二步 項目計劃的制定 一個完整有序的計劃是項目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計劃主要內容包括分組情況、項目進度、項目要求和評價等。制定項目計劃過程中教師只起提綱挈領作用,具體細節則由部分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討論后制定。
第三步 項目的實施 這一步是項目教學的主體,是項目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學生大部分護理英語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這環節完成。首先,分組和組員職責分配。每組5-7人,包括導演、醫生、護士、患者、旁白等,人員分配和職責分配均遵循發揮所長和優勢互補的原則;然后,查閱和收集資料。各組成員通過查閱護理英語教材、護理專業課教材、互聯網,觀看教學視頻,走訪教師和學長等方式收集有關“測量生命體征”的資料,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相關專業術語、詞匯、短語、常用句型,以及護患間在測量生命體征時的慣用表達等護理英語語言知識,還會學習生命體征的內容、測量儀器、測量部位、規范的測量方法、注意事項等專業知識。接下來,反復編寫和修改劇本。這是對前面所獲取知識的整合和創新,學生的護理英語運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提升。最后,多次排練。排練過程中各組員不斷精化自己的語言,調整和規范自己的操作動作,使語言和技能進一步提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參與具體活動,只是為學生收集資料提供方向、劇本編寫提供建議,必要時提供一定的英語語言支持,跟進項目進度等。
第四步 項目的展示與評價 各小組逐一進行短劇作品表演,對各組表演采用小組互評和老師總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各項評價,逐漸學會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取長補短,總結經驗。教師評價盡量突出每組閃光點,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另外,評價既要關注結果也要重視過程,既要有能力評價也要有態度評價。
項目教學小結:從項目設置到項目評價的整個項目教學過程中幾乎每個同學都能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他們真正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再是知識的講授, 而是項目的組織者、協調者、學習的支持者、方向的引導者。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學會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分工合作,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和付出的艱辛,更體會到護理英語的有用性,增強了學習積極性。另外,此次項目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做中學、學中做”的機會,學生護理英語運用能力和專業操作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參考文獻
[1]郝中超.運用項目教學法實施編程語言教學的教學設計過程[J].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曾紅.項目教學法促進中職英語與專業的有效結合[J]. 中國校外教育?A, 2010 (7)
[3]張桂香.中職英語與專業整合背景下的項目教學[J]. 時代教育,2013(14)
[4]何寧.項目教學法在中職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 江蘇教育研究,2014(6)
具有以下情況可判斷為中暑。
病史在高溫環境下勞動或生活。
臨床表現①熱射病:典型表現為高熱(>41℃)、無汗、意識障礙,伴有周圍循環衰竭,可發展至多臟器功能衰竭。②熱痙攣:發生在高溫環境下強體力勞動后。大量出汗、口渴,大量飲水而鹽量補充不足。四肢陣發性強制性痙攣,最多見于雙側腓腸肌,常伴有肌肉疼痛、腹絞痛及呃逆。體溫多正常。③熱衰竭:發生在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全身疲乏、無力、眩暈、惡心、嘔吐、頭痛。可有脫水征象:心動過速、低血壓、直立型暈厥。呼吸增快,肌痙攣、多汗。體溫可輕度升高。
簡要搶救流程
見圖1。
具體操作措施
將患者轉移至陰涼處以脫離高溫環境
操作步驟①迅速將患者脫離高溫環境,就近轉移至陰涼、通風處:②患者取平臥位或半臥位;③解開衣扣,除去潮濕衣物;④可用扇子、電扇等降溫。
重要提示①除去衣物時要適當,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并向患者家屬交代,取得理解和配合;②除去女患者衣物時要有其家屬或女性醫務人員在場;③采用電扇降溫時切忌對準患者猛烈吹風。
態度要求搶救中暑患者首先要使其脫離高溫環境,觀察附近有陰涼、通風而且干凈的地方。用最方便的方式,將患者安置平臥或半平臥。如在野外可將患者安置在樹蔭下或用遮陽物品阻擋陽光直射。醫護人員應守護在患者身旁,測量體溫、脈搏、呼吸等生命指征。采取散熱方法可根據當地條件,目的是使患者降溫。在搬運和散熱過程中,勿損傷患者,應體現出對患者的關懷和親切感。及時通報患者家屬并向其解釋病情,有利于得到患者家屬的理解和支持。
補充清涼含鹽飲料以補充液體
操作步驟①根據現場條件,患者口服清潔涼水、涼開水或涼飲料;②有條件時在水或涼飲料中適當加入少量食鹽;③記錄補給的液體種類和補液量;④觀察效果。
重要提示①補充涼開水、涼飲料的量要適當,以口渦緩解,癥狀消失為目標;②涼開水、涼飲料的溫度要適當,不可過低,以免損傷口腔黏膜;③經口服補液后病情不緩解,應及時靜脈補液治療;④意識障礙者不可口服補液。
態度要求補充清涼含鹽飲料以補充液體對于中暑患者及其重要。工作人員可就地尋找涼開水或涼飲料,甚至干凈的泉水、河水等。有條件時加入適量的食鹽。應安慰和鼓勵患者,盡力緩解患者的恐懼和驚慌,要及時向患者家屬解釋病情,取得理解和配合。應該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急躁和焦慮心情,既要嚴肅認真,又要熱情。在幫助患者時,不要怕臟、怕累,讓患者感受到工作人員的真摯感情。在幫助患者補充清涼含鹽飲料時注意補充的量和速度,防止“灌注”患者,避免嗆咳。
吸氧以改善熱射病患者組織供氧和維持生命
操作步驟患者脫離了高溫環境后,如為熱射病,病情嚴重,可給患者吸氧。①準備物品;②向患者解釋吸氧的必要性;③選擇一側通暢鼻孔,并清潔;④連接鼻導管;⑤調節氧流量1-5L/分;⑥固定鼻導管;⑦安置患者于舒適;⑧記錄。
重要提示①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確保患者安全;②急性肺水腫在濕化瓶內可改裝20%-30%酒精,起消泡作用;③停止用氧時,須先取下鼻導管,再關閉氧氣開關;④注意防火。
態度要求熱射病病情嚴重,吸氧有助于改善機體缺氧。通常衛生院急救包中應備隨時可用的氧氣袋,以免緊急情況下使用,如現場未備氧氣,應將患者轉運至衛生院后迅速給氧。用氧氣并氧氣袋或制氧機吸氧。應用前進行檢查,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吸氧的有效性,使用氧氣應注意防火。
監測生命體征以利判斷病情
操作步驟
監測生命體征:①監測意識狀態:判斷意識處于清楚、煩躁、淡漠、昏迷狀態;高熱(>41℃)、無汗、意識障礙,伴有周圍循環衰竭,為熱射病表現。②測量體溫:高熱(>41℃)、無汗、意識障礙,伴有周圍循環衰竭,為熱射病表現;熱痙攣時體溫多正常。熱衰竭時體溫可輕度升高。③測量脈搏:記錄次數/分鐘,脈搏增快伴血壓降低為周圍循環衰竭表現;④觀察呼吸:記錄次數/分鐘,中暑患者呼吸往往增快,特別是伴體溫升高者;⑤測量血壓:記錄收縮壓和舒張壓,血壓降低
判斷病情(有無心肺復蘇術的指征):①意識喪失;②心音、大動脈搏動消失;③呼吸停止;④瞳孔散大。
重要提示①發現呼吸心跳停止時,必須立即心肺復蘇;②血壓
態度要求中暑是一種常見病,熱射病時患者生命處于危險之中,應及時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并據此判斷病情危重程度。觀察生命體征必須仔細認真。測量體溫時應準確,囑患者正確的測量方法。高熱患者應及時降溫處理。監測血壓、脈搏,及時判斷是否存在循環衰竭。注意尿量變化,警惕腎功能衰竭。每一項檢查都要嚴格按照規范進行。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監測的重要意義,取得理解和配合。對患者及其家屬的詢問要給以耐心準確的回答,不要敷衍更不要態度粗暴。當患者病情出現危險如心跳呼吸停止時,不要驚慌失措,應當沉著鎮靜,有條不紊,給予及時心肺復蘇處理。要將檢查和觀察結果清楚準確地記錄在病歷中。
降溫以防止器官進一步損害
操作步驟
體外降溫:迅速將患者轉移至通風良好的低溫環境,適當脫去衣物,進行皮膚肌肉按摩,促進散熱。對于無循環衰竭的患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將軀體浸入27~30%水中傳導散熱降溫。對于循環衰竭者可采用蒸發散熱降溫,如用15%冷水反復擦試皮膚或同時應用電風扇、空氣調節器等降溫。
體內降溫:體外降溫無效者可用冰鹽水進行胃或直腸灌洗,條件具備也可用20℃或9℃無菌生理鹽水行腹膜透析。
藥物降溫:患者出現寒戰時可應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葡萄糖鹽水或生理鹽水中靜脈輸注1-2小時,用藥過程中進行血壓監測。緊急情況下可用氯丙嗪和異丙嗪各25mg加入5%葡萄糖100~200ml中,在10-20分鐘內靜滴完畢。
重要提示①降溫速度決定患者預后,應在1小時內將體溫降至38.5℃左右。②無明顯體溫升高者不采用體內降溫及藥物降溫。③熱射病患者應立即降溫。④藥物降溫不作為首選,如必須采用藥物降溫,應注意進行血壓、神志、呼吸監測。低血壓者酌情補液并給予阿拉明、多巴胺等藥物;昏迷伴呼吸抑制者應及時開放氣道,并慎重選擇藥物降溫的方法。⑤體溫降至38.5℃時,停止降溫措施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體溫回升,應再次行降溫措施。
態度要求降溫操作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操作的必要性和給以配合的方法。應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降溫措施。操作時應同時進行生命體征監測。藥物降溫時應認真核對藥物名稱、劑量,并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腹腔透析應當具備相應條件和技術。應當首先采取較易實施的體外降溫。降溫治療中,應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當病情出現危急情況時,應當沉著鎮靜,及時判斷病情并給予相應處理。對于女性患者應進行必要的遮蔽。要將檢查和觀察結果清楚準確地記錄在病歷中。
學術信息
老人服氨茶堿需減量
關鍵詞 產后出血 護理 對策 體會
資料及方法
2001~2004年收治出血量>1000ml產婦64例,其中初產婦43例,經產婦21例;未行產前檢查5例,院外以產后出血轉入我科9例;年齡22~38歲,平均28.8歲。分娩方式:剖宮產38例,順產26例;出血量1000~2000ml 56例,2000~3000ml 6例,3000~4000ml 1例,>4000ml 1例。出血原因:子宮收縮乏力48例(75%),胎盤因素8例,軟產道損傷6例,凝血功能障礙1例,子宮破裂1例。
產前應定期檢查,加強健康教育,教會孕婦自我監測的技能,對高危孕婦加強管理。
產時監護:第1產程要密切注意觀察產程、胎心、宮縮變化,及時了解宮口擴張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產程圖描述監測產程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產程延緩和停滯。第2產程要注意胎心變化及科學接生,特別注意保護會陰,防止軟產道損傷,胎兒娩出后立即監測陰道出血量,采用容積法收集出血量。第3產程注意識別胎盤剝離征象,避免過早、粗暴地揉擠子宮或牽拉臍帶,正確協助胎盤娩出,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胎盤娩出后認真檢查軟產道有無裂傷,及時縫合。準確收集測量產后出血量,檢查宮底和陰道流血情況,如2小時內陰道出血量>200ml,應積極查找原因,并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面色、全身情況。
產后出血的搶救:迅速有效補充血容量,馬上建立靜脈通路,盡可能用留置針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有效及時吸氧,流量4~6L/分,并觀察吸氧效果。徒手按摩子宮底,刺激子宮收縮,使子宮壁血竇閉合。方法:左手在恥骨聯合上緣按壓將子宮上推,右手置于子宮底部,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均勻有節律地按摩,在按摩過程中將子宮內積血壓出,達到止血目的。督促產婦及時排空膀胱,以免影響子宮收縮。一旦發生休克,應積極進行搶救,在短時間內補足失血量,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宮縮及陰道流血量,精確測量出血量并作好記錄[1]。
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緊張心理。
結 果
64例均治愈,其中61例迅速止血,2例縮短了病程,1例子宮切除。
討 論
及時了解病人的癥狀、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是護理的重點,為治療和搶救提供了可靠的參考指標。做好產前檢查、產時監測,及時發現導致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時予以恰當的預防治療,對減少產后出血有很大的意義。要及時發現產后出血,認真查找原因,確保搶救成功[2]。
重視產前保健,提高分娩質量(嚴密觀察及處理產程),加強產后觀察。產后2小時是產后出血發生的高峰期,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宮縮情況及陰道流血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3]。做好患者心理護理,消除其緊張心理。離開產房前要鼓勵產婦排空膀胱,以防充盈的膀胱影響子宮收縮。給產婦營養豐富的飲食,糾正貧血,增強抵抗力,預防感染。鼓勵母親與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能反射性引起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
參考文獻
1 何仲,主編.婦產科護理學專科教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
具有以下情況者可判斷為氰化物中毒
有吸入、食入或皮膚接觸氰化物史,現場或家中、環境中有氰化物的存在。最常見的是吃苦杏仁和木薯引起中毒,小兒誤食苦杏仁10~20粒,成人約40-60粒即可引起中毒;成人生食木薯400 g左右即可引起中毒,食至500 g左右即可致命。氰化物種類甚多,常見及毒性高的無機氰化物有氰化氫(氫氰酸)、氰化鉀、氰化鈉、溴化氰等。有機氰化物f腈類)有乙腈、丙腈、丙烯腈等。某些植物如桃、杏、枇杷、李子、楊梅、櫻桃的核仁及木薯等都含有氰苷,進食后在胃酸的作用下,可分解成氫氰酸。
吸入高濃度的氰化物或一次口服致死量(>100 mg)的氰化鉀或氰化鈉,可在數秒內突然出現強直性痙攣,呼吸困難、昏迷,約2-3分鐘呼吸停止,死亡。
急性中毒可分為四期 ①刺激期:上呼吸道刺激癥狀、頭痛、頭暈、乏力、動作不協調、大便緊迫感等。②呼吸困難期: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瞳孔先縮小后擴大、有恐慌感、意識模糊、甚至昏迷、口唇及指甲無發紺現象、皮膚黏膜呈鮮紅色。③痙攣期:陣發性或強直性痙攣、嚴重者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冷汗、二便失禁、血壓下降、昏迷。④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淺慢、二便失禁、體溫及血壓下降、甚至呼吸循環中樞因麻痹而死亡。最為明顯的是呼出氣有苦杏仁味,皮膚黏膜和靜脈呈鮮紅色。
搶救流程
氰化物中毒的搶救流程見圖1。脫離中毒現場及判斷呼吸心跳是否停止以決定是否行心肺復蘇
操作步驟 脫離中毒現場:經皮膚或吸人中毒者應迅速將患者轉移至安全、通風處,脫去污染的衣物,以防止中毒加重。
氰化物中毒可導致呼吸停止,隨即心跳停止。現場要首先評估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復蘇。
態度要求 脫離中毒現場時應注意保護好患者,防止不必要的損傷,迅速將患者轉移至安全處。脫去衣物時要適當,注意保護隱私,對于女性患者應給予適當的遮攔。吸入高濃度的氰化氫氣體或吞服致死劑量的氰化鈉(鉀),可迅速致死,一旦出現心肺復蘇的指征,要果斷采取行動,立即行心肺復蘇。要向患者家屬講清楚患者目前的情況及預后,征得患者家屬的理解、同意和配合。要根據現場條件和病情狀況,規范操作。操作時,要專心致志,切忌慌亂,雖然情況危急,但仍然要有條不紊,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損傷。在與家屬交代病情時,要客觀地說明過程。
重點提示 發現患者后首先要確定是否有呼吸、心臟驟停。
吸氧以改善缺氧狀態
操作步驟 氧療具體方法較多,包括鼻導管法、開放面罩法及經氣管導管法等,下面重點介紹鼻導管吸氧的具體方法。①準備物品;②向患者解釋吸氧的必要性;③選擇鼻腔,并清潔;④連接鼻導管;⑤調節氧流量;⑥固定鼻導管;⑦安置患者于舒適;⑧記錄。
態度要求 氰化物中毒存在缺氧,應在開放氣道的前提下及時吸氧改善缺氧狀態。告訴患者及其家屬吸氧的重要性,迅速將準備好的氧氣安裝好,進行吸氧,向患者說明需要配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隨時觀察情況,保持通暢給氧,當吸氧過程中出現不適時,要立刻采取措施給予解決。操作時,要動作熟練、輕柔,避免損傷鼻黏膜,要嚴密注意觀察吸氧效果,并認真填寫記錄。
重點提示 注意保持有效吸氧
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以利進一步治療
操作步驟 生命體征監測,重點觀察呼吸及脈搏、血壓的變化。①觀察呼吸:記錄次數份;②測量脈搏:記錄次數份;③測量血壓:記錄收縮壓和舒張壓;④監測意識狀態:判斷意識處于清醒、嗜睡、意識模糊、昏睡、昏迷狀態;⑤測量體溫:明確體溫高低;⑥詳細記錄監測結果。
態度要求 氰化物中毒是一種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緊急狀態,極易出現呼吸停止,應認真觀察生命體征,特別是呼吸及心跳變化。各項生命體征監測操作要熟練、準確,動作快速、輕柔,避免損傷。每一項檢查都要嚴格按照規范進行。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生命體征監測的重要意義。對患者及其家屬的詢問要給以耐心準確的回答,不要敷衍,更不要態度粗暴。當病情出現危急情況時,不要驚慌失措,應當沉著鎮靜,有條不紊。要將檢查和觀察結果清楚、準確地記錄在病歷中。
清除毒物以防止毒物進一步吸收
操作步驟 對于皮膚及眼中毒患者應立即進行沖洗,可選用大量清水,最好是流動水進行沖洗,如有條件可加入5%硫代硫酸鈉進行沖洗;口服中毒者進行洗胃處理,洗胃液選用5%硫代硫酸鈉或O,2%高錳酸鉀或3%過氧化氫溶液。
態度要求 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清除毒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理解和配合。對患者及其家屬的詢問要給予耐心、準確的回答,不要敷衍。脫離中毒現場,并轉移至通風、安全之處,切忌動作粗暴,避免不必要的損傷。催吐時注意勿傷及口腔組織;洗胃時,下胃管要輕柔,鼓勵患者配合,安慰患者,并指導患者進行配合;灌液時要確定胃管是否在胃內,應防止窒息;當患者病情出現危急情況時,不要驚慌失措,應當沉著鎮靜,有條不紊。要將觀察結果及救治措施清楚、準確地記錄在病歷中。
應用解毒藥物及對癥支持治療以治療患者操作步驟
應用解毒藥物 ①立即將亞硝酸異戊酯1~2支放在手帕中壓碎,給患者吸入15~30秒,間隔2~3分鐘再吸入1支,直至靜脈注射亞硝酸鈉為止;②立即用3%亞硝酸鈉10~15 m1,加入25%葡萄糖液20 ml,靜脈緩慢注射,≥10分鐘。注射時注意血壓,如有休克先兆,應立即停止使用本藥。
對癥支持治療 ①建立靜脈通路;②輸注葡萄糖、生理鹽水、細胞色素C、胞二磷膽堿、三磷酸腺苷(ATP)改善腦細胞代謝,促進功能恢復;③地塞米松10~20mg靜滴提高應激能力,防止肺水腫;④抽搐時可使用地西泮10~20mg肌內注射。
態度要求 應用解毒藥物時要注意藥物名稱、劑量,使用的用法、用量。使用之前仔細核對,防止差錯事故。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及時調整藥物用量,但不可盲目增加或減少用量。不能確定時同事協商或聯系上級醫院取得幫助。對癥處理時要按病情需要出發,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向家屬及意識清楚的患者講明應用藥物及對癥支持治療的重要性,對于意識清楚的患者要安撫情緒,盡量消除患者的恐懼,以取得患者極其家屬的理解和配合。
心肺復蘇以搶救患者生命
操作步驟 行心肺復蘇術。
態度要求 這是一項危及患者生命的緊急狀態下采取的措施,要因地制宜、果斷采取行動。要向患者家屬講清楚預后,征得患者家屬的同意和配合。要根據當地條件和病情狀況,盡可能規范操作。操作時,要專心致志,嚴格按照程序操作。雖然情況危急,但仍然要有條不紊,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周圍組織器官損傷。在與家屬交代病情時,要客觀地說明過程,不應該夸大危險后果,也不應回避問題。對生命體征不穩定者應積極糾正并發癥,并給予積極處理。必須了解是否具備復蘇條件,應注意及時呼救并聯系“120”或上級醫院求得支援。醫務人員平時應加強心肺復蘇的訓練。
觀察患者癥狀、生命體征以確認治愈
操作步驟 觀察患者直至癥狀消失、生命體征平穩,從而確認患者達到治愈:①患者呼吸困難、頭暈、心悸、四肢無力、口唇麻木等癥狀消失。
檢查生命體征穩定,重點觀察呼吸、脈搏、血壓。①呼吸平穩,無呼吸困難;②血壓正常90~140/60~90 mmHg;③脈搏正常60~100次/分;④意識清楚、無煩躁或昏迷;⑤體溫恢復正常36~37℃;⑥尿量正常>30 ml/小時。
及時準確地記錄觀察結果及處理措施。
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如有明顯不適,再到醫院就診或請醫生專訪。
態度要求 生命體征監測時應仔細認真,要向患者或家屬解釋生命體征監測的重要意義,取得配合。操作要熟練,準確、動作快速、輕柔,避免損傷。及時記錄檢查及監測結果。對達到治愈的患者,要建立聯系,告知患者回家休息的注意事項,出現問題及時處理。
幫助患者轉院以獲得進一步處理
【關鍵詞】 腹腔鏡;保膽取石術;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736-02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變快,膽囊結石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年齡越來越年輕化,腹腔鏡下保膽取石術,就是在腹腔鏡下切開膽囊取石,保留膽囊。這種手術方式可以減少膽囊切除后引起的腹瀉等并發癥,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它的適應癥范圍較小,而且需要較高的醫療水平,因此護理人員應掌握腹腔鏡下保膽取石術的護理,可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從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科室27例腹腔鏡下保膽取石術的患者,經積極治療,采取有效護理后均痊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中女性10例,男性17例,年齡15-30歲,住院天數5-7天。B超提示:膽囊大小正常,膽囊內結石為單個,患者既往無腹部手術史。
2 手術方式
在全身麻醉下利用腹腔鏡觀察,在膽囊底部切開膽囊,確認結石后取石。常規處理膽囊切口、腹部切口、手術結束。
3 術前護理
3.1 一般護理 做好入院宣教,了解患者的檢查結果,女性患者是否月經來潮,保持病房整潔安靜整潔,溫度適宜,促進患者舒適。術前測量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生,予以相應的處理。
3.2 心理護理 患者因對手術知識的缺乏和環境的改變,會產生恐懼、焦慮,護理人員應該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有針對性地護理每一位患者,熟悉各項檢查結果,告知患者該手術方式的方法及優點,并且讓患者與該手術成功者認識,增加患者的信心,減輕患者的恐懼、焦慮,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
3.3 飲食護理 術前應清淡低脂半流飲食,手術當日需禁食禁水10小時,以防術中嘔吐引起窒息,以及減輕術后腹脹。
4 術后護理
4.1 全麻后的護理 腹腔鏡膽囊切開取石術,麻醉都選擇全身麻醉,患者在蘇醒室蘇醒后有麻醉醫生和手術室護理人員護送返回病房,病房護士應當了解術中出血的情況,使用以及術中生命體征,傷口敷料等情況。病房護士應當遵醫囑給予心電監測,每半小時測量生命體征,特別要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呼吸頻率、形態和血氧飽和度。遵醫囑給予雙鼻腔吸氧,氧流量3-4L/min,有床檔者設置床檔,防止病人墜床,保證病人安全。
4.2 氣腹的護理 腹腔鏡膽囊切開取石術,術中需使用二氧化碳氣體形成人工氣腹,術后患者會感覺腹脹、嘔吐,為了減輕病人的不適,增加病人的舒適度,患者全麻清醒和生命體征穩定后即給予患者半臥位并且鼓勵其翻身活動,術后4小時生命體征穩定,即可協助其下床活動,術后早期活動既促進二氧化碳排出減輕腹脹,也可以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4.3 飲食護理 腹腔鏡膽囊切開取石的患者手術需禁食至術后第一天,已排氣的情況下才可以進低脂流質,并且要少食多餐,以免過早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造成膽瘺。本組病案未發生膽瘺并發癥。
4.4 引流管的護理 腹腔鏡膽囊切開取石術的患者術后一般有肝下靠近膽囊部位以及右下腹各放置引流管一根,一般情況下不需要保留導尿,27例患者需要保留導尿的只有3例,肝下引流管放置時間一般術后2-3天,患者進低脂流質后,引流液的顏色、量正常后可以拔管。右下腹引流管放置時間一般術后3-4天,患者體溫正常,腹部無異常體征,引流液的顏色、量正常后可以拔管。保留導尿放置時間一般1天。做好患者引流管的護理非常重要,既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的舒適,也可以防止感染,最重要的是能夠及早發現并發癥并得到相應的治療。引流管護理時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折疊滑脫,保持引流管通暢,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以及敷料外觀,做好記錄,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下床活動時引流袋應該低于引流口,防止逆行感染,更換引流袋、傷口敷料和傾倒引流液時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4.5 疼痛的護理 患者手術當天由于氣腹、切口以及引流管的放置等原因,造成患者的疼痛。我科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提倡無痛,除保持病房安靜、給予患者半臥位外,術后患者全麻清醒后2小時,生命體征平穩后給予地佐辛肌肉注射,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本組患者經上述治療后評價術后疼痛能夠忍受,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4.6 健康指導 護理人員應該做好出院指導工作,發放健康宣傳單,科室的電話號碼,如飲食需要低脂半流質逐漸過渡普通飲食,忌不進早餐,暴飲暴食,休息半月后可以參加輕體力工作,以及口服藥的作用,不良反應及用法,如果有異常及時來醫院隨診。
5 體會
腹腔鏡下保膽取石術,既保留膽囊的生理功能和腹部無疤痕外,而且手術還可以避免膽囊切除后引起腹瀉等并發癥,從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科27例腹腔鏡下保膽取石術的患者,通過護理人員術前熱情細致和充分準備下,減輕患者的恐懼、焦慮,提高患者對手術的配合,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術后通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引流管的護理,疼痛的護理以及飲食護理和健康指導等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住院天數,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的舒適度和提高醫院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癥的護理體會[J].包頭醫學,2010年02期.
[2] 許紅紅,劉允香,黃婉鋒.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的護理.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23
超聲引導經皮肝穿置管引流術是目前治療肝膿腫的一種有效微創方法,尤其對單個、較大的肝膿腫,以及年老體弱、合并癥較多,不能耐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更是首要選擇。2007年1月~2011年8月使用單腔中心靜脈導管在PTC針配合下經皮肝穿置管持續引流治療肝膿腫患者18例,療效滿意,現就其應用及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齡49~72歲,平均62.5歲。患者表現有畏寒、發熱、右上腹疼痛,術前均經B超及CT檢查診斷。位于肝左葉10例,肝右葉8例;單發膿腫17例,雙腔膿腫1例;膿腔直徑>5cm 12例,<5cm 6例。
置管方法:患者取平臥位或左側臥位,右側腹部皮膚常規消毒,鋪孔巾,在B超定位下選擇穿刺點,并測量進針深度。先用PTC針穿刺入膿腔,抽到膿液后,送入引導導絲,退出PTC針,再沿導絲放入中心靜脈導管,試抽確定在膿腔內,用慕絲針線固定中心靜脈導管尾部于皮膚上,穿刺處覆蓋滅菌敷料并用膠布固定,必要時上腹帶,導管末端接引流袋。貼好管道標識,安全、正確固定引流袋。膿液常規送檢及送細胞培養和藥敏試驗。
結 果
本組18例患者均1次穿刺成功,術后3天使用替硝唑溶液或生理鹽水沖洗膿腔,留置導管時間4~11天,平均6.5天,所有患者均全愈出院。
護 理
術前評估及訪視:術前對患者的體質、全身營養狀況及生命體征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評估,并由責任護士對其進行重點訪視,向其詳細講解置管的方法、意義、優點、成功病例及配合方法、注意事項等,并告知患者在置管過程中有主治醫生和護士在場,如有不適可舉手示意,以消除患者的陌生、緊張情緒,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
術中配合:根據超聲科醫生操作位置決定患者,常采用仰臥位或左側臥位,熟練配合手術醫生,保障術中用物及時到位,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面色、意識狀態等有無異常變化,術畢協助包扎穿刺部位,上腹帶,接引流袋,貼管道標識并固定。膿液標本及時送檢。
術后護理:⑴一般護理:術后平臥6小時,每1~2小時測量生命體征1次,血壓平穩后每4~6小時測量1次,并做好記錄。如果體溫持續較高,先選擇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效果不好可給予藥物處理。觀察患者面色、表情變化及腹痛性質和傷口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師并配合處理。⑵引流管的護理:①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牽拉滑脫、扭曲打結等。②取半臥位,以利于膿液引流和患者有效呼吸;③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狀,并詳細記錄;④保持引流管通暢,不定時沖洗引流管和膿腔,沖洗液一般≤500ml。⑤每天更換引流袋,隔日或3天更換穿刺點敷料,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⑥引流袋不可高于傷口平面,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⑶心理護理:盡管術畢患者返回病房,但仍不能忽視對患者的心理安撫,他們還會擔心手術是否成功,化驗結果怎樣,是否會有并發癥,何時能完全康復等等,針對患者存在的這些心理問題,根據實際情況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種疑慮,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心態,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利于疾病恢復。⑷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宜進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如八寶粥、排骨湯、豆漿、面片等,應少量多餐,循序漸進,不可急于大量補充營養而加重胃腸負擔,難于消化吸收,反而影響恢復。
討 論
肝臟是人體解毒的總機關,具有化解細菌、酒精和其他毒素功能。肝膿腫可由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或細菌感染所引起。肝膿腫保守治療效果差,外科手術創傷大,患者恢復慢,且有麻醉風險,微創穿刺治療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1~4],但直針經皮肝膿腫穿刺不能保留導管,抽膿不徹底,反復穿刺增加了損傷機會。目前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置管引流術已成為治療肝膿腫的一項普遍、成熟和有效的介入技術。使用中心靜脈導管在B超引導下穿刺留置引流治療肝膿腫,優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操作簡單、安全,成功率高,并發癥少,費用低廉。②導管材質柔軟,組織相容性好,對患者損傷小,易于接受。③避免了反復穿刺造成肝實質、膽管及血管的損傷。④可長期留置導管,引流徹底,還可注射藥物治療。⑤術后后患者活動方便,不影響日常生活。⑥患者痛苦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療效滿意。
正確的護理是治療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術前護理可使患者理解治療的重要性和意義,以積極的心態去配合治療,充分做好穿刺前的準備工作;術中選擇最佳穿刺點,誘導患者穿刺時控制呼吸,注意患者的舒適性,超聲醫生、臨床醫生及護士通力合作,注意無菌操作;術后做好引流管護理,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引流管通暢引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發現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總之,本組18例患者均1次穿刺成功,術后3天使用替硝唑溶液或生理鹽水沖洗膿腔,留置導管時間4~11天,平均6.5天,所有患者均全愈出院。超聲引導經皮肝穿置管引流術是治療肝膿腫的一種有效微創方法,對單個、較大的肝膿腫,以及年老體弱、合并癥較多,不能耐受外科手術的患者首要選擇。B超定位經皮肝穿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持續引流治療肝膿腫簡單、安全、經濟,患者容易接受,臨床適用性強,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Ferraioli G,Garlaschelli A,Zanaboni D,et al.Percutaneou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pyogenic liver abscesses:observation over a 21-year period in 148 patients.Dig Liver Dis,2008,40(8):690-696.
2 張麗麗.中心靜脈導管用于肝膿腫穿刺引流中的配合及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9,24(4):380-381.
高血壓性腦出血常突然發病,猝死發生率高,積極的院前急救和轉運過程的正確救護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我院于2008年11月長途轉運1例急性高血壓腦出血昏迷患者,通過轉送途中救護、院內急診救護及住院采用軟通道微創顱內血腫引流術治療三個救護過程,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減輕了致殘率。現報告如下。
1 病例資料
患者,男性,61歲,農民,高血壓史5年。2008年11月午飯后在田間勞動時,突然倒地,神志不清、嘔吐、小便失禁。家屬撥打“120”急救中心,要求派我院“120”急救車救護,由于患者發病地點距離我院180多里,“120”向患者家屬解釋并希望就近派救護車出診,家屬拒絕并直接電話聯系我院急診科。我們簡單詢問病情后,初步診斷:腦出血,向家屬說明病情危急,立即救治的重要性后,家屬同意“120”急救中心就近派救護車,但是仍然要求我院出車轉運并救治。
2 轉運救護過程總結
2.1 建立聯系通道 我院急診接到出車指令后,因為是中午,根據病情需要,安排1名醫生、2名護理人員和1名實習醫生出診,聯系科室聽班人員馬上到崗值班。護士一人立即配備急救車上需增加的急救藥物及器材,一人即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詢問出車路線,在中途安排一名家屬上車帶路。保持通訊暢通,隨時電話詢問患者的病情變化,做相應的指導,囑家屬不要輕易搬動患者,解開衣領,令其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內異物,并做搬運的相應準備,等待較近的救護車到達。
2.2 簽定同意書 鎮衛生院救護車到達現場時,患者淺昏迷,頻繁嘔吐,抽搐,收縮壓高于血壓計測量范圍,舒張壓200mmmHg,雙側瞳孔2.5mm,對光反射存在。衛生院醫護人員現場急救后將患者轉運到鎮衛生院救治。因為衛生院沒有CT機,設備較落后,我們到達后,患者子女希望盡快轉院。醫生檢查患者后認為馬上轉運風險很大,反復向家屬說明病情的危重性和轉運的風險性,家屬們經過35分鐘的激烈討論后,60%的子女在轉運同意書上簽字。經過鎮衛生院救護,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BP降至210/160mmmHg,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意識仍未恢復。醫生同意轉院,與衛生院醫護做好各項交接。
2.3 轉運前準備 觀察神志、瞳孔變化,心肺神經系統檢查,測量生命體征,檢查各管道是否通暢。選擇20號靜脈留置針重新建立靜脈通道,為藥物治療創造條件。遵醫囑配備了脫水、鎮靜、降壓、呼吸興奮劑等藥品,各種搶救設備處于備用狀態。保持呼吸道通暢,換上氧氣袋吸氧。
2.4 搬運 采用4個人搬運法,一人負責其頭部穩定,一人負責搬抬胸背部,一人負責腰及骨盆,一人負責下肢,使患者身體保持在同一水平線,-將患者平移至擔架車上。頭部抬高15~20°,并偏向一側,頭部制動并注意防震。將患者抬入救護車時,頭部在前、腳在后,有利于減少路途中的顛簸。
2.5 轉運途中護理 (1)使用監護儀連續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觀察意識、瞳孔等病情變化,根據病情隨時調整治療方案。(2)氧氣管連接到車上的氧氣瓶上吸氧。密切注意呼吸道的護理,有痰液時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有效通氣,這是救護的重點。(3)適當約束病人,盡量減少顛簸,保持平穩。(4)給予保暖,保持靜脈通道的暢通,以便及時用藥。(5)及時傾倒尿液,妥善固定好引流袋,預防并發癥。(6)由一名老護士專門負責保護固定患者頭部,避免頭部的活動。因為農村山路多,路況不太好,為防止顛簸引起繼續出血,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頭下枕一薄枕,枕上放置高矮不同的兩卷衛生紙,護士雙手扶助患者頭部并和衛生紙固定,以減輕行車途中的顛簸。口鼻腔如有分泌物,由另一名護士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7)轉運途中及時將情況向科室匯報,科室通知CT室及有關科室,做好了入院后的救治準備工作。
2.6 院內救護 入院時立即向接診的醫護人員交接病情及用藥情況,以使院內外急救工作更好地銜接。繼續保持呼吸道和靜脈輸液的通暢,監察生命體征,并抽血進行生化檢查,做CT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為及早決定治療方案,得到有效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護理
腹腔鏡手術是一門新發展起來的微創方法,是未來手術方法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近二十多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在我國的蓬勃發展,及其自身的微創優勢,各類腹腔鏡手術已廣泛開展并日趨成熟。特別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術)已成為普外科較為成熟和最為常見的手術之一,在各級醫院廣泛開展。現抽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3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資料,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3例,男31例,女52例,年齡21歲~72歲,平均年齡46歲。其中膽囊結石79例,膽囊息肉4例。合并高血壓11例,糖尿病2例。全組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全身麻醉。術中置腹腔引流管5例。
2 結果
本組術后住院時間2~5 d,平均3 d。術后19例發生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癥狀,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全組均痊愈出院,無死亡病例。
3 手術前后護理
3.1 術前護理 評估并矯正可能增加手術危險性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幫助患者做好心理和身體護理。
3.1.1 心理護理 增進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對患者的病情、診斷、手術方法、手術的必要性、手術的效果以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預防措施、手術的危險性、手術后的恢復過程及預后,向患者及家屬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術。術前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情緒。通過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評估,運用紐曼三級預防干預措施進行心理護理,使其以最佳的心態配合手術和護理[1]。
3.1.2 協助做好術前檢查 協助、督促患者完成各項術前常規檢查。根據實驗室及器械檢查結果,評估主要器官功能及對手術的耐受性。對合并有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者,應協助醫生做好術前治療。
3.1.3 做好術前常規準備 術前1 d對患者手術野及周圍皮膚進行清潔,特別是臍孔附近為腹腔鏡入路,也往往污垢較多,應注意清潔。術前一天進低脂、少渣、易消化食物,常規禁食12 h、禁飲6 h。對大便干結或便秘者,可于術前晚以0.1%~0.2%肥皂水灌腸。吸煙者應提前戒煙,練習深呼吸及咳痰動作,以利于術后心肺功能的恢復。
3.2 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的目的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及不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
3.2.1 術后 麻醉未清醒前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窒息,并利于氣管分泌物的排出。待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采取半臥位,以減少用腹部張力,減輕疼痛,利于切口愈合及病情恢復。可根據患者全身狀況及病情,早期下床活動,以利于胃腸功能恢復及預防尿潴留的發生,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機會。
3.2.2 觀察腹部體征及切口情況,監測生命體征 LC術后患者常規每30 min測量脈搏、血壓、呼吸一次,連續4~8次,每2~4小時測量體溫一次,直至生命體征平穩。注意觀察切口愈合情況,觀察切口是否有紅腫及滲血、滲液等,保持切口清潔、干燥。觀察腹部體征變化,以確定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及是否有并發癥的發生。定時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記錄引流物的性狀及引流量。為臨床醫生提供診療依據。
3.2.3 術后飲食 LC術后次日可予以流質飲食,一周左右可予普食。宜低脂飲食,并少食產氣食物,如豆類、牛奶、甜食等。
3.3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3.3.1 嘔吐 惡心、嘔吐是LC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本組83例中,19例術后發生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癥狀。此類嘔吐癥狀都能自行或經鎮吐治療后消失。但對未清醒患者,應注意預防嘔吐物引起窒息。對頻繁嘔吐伴腹痛、腹脹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腹膜炎發生。
3.3.2 膽漏 有報道LC術后膽漏的發生幾率約0.4%~2.0%[2]。膽漏的發生原因主要有:膽管損傷,膽囊管殘管夾閉不全或鈦夾脫落,膽囊床毛細膽管漏等。術后應注意觀察腹部體征,特別是腹膜刺激征,并密切觀察腹部引流情況。以判斷是否有膽漏的發生,及時采取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措施。另外,術后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劇烈咳嗽等突然增加腹壓的動作,以防引致膽漏及術后出血。
3.3.3 腹腔出血 LC術后出血原因有:膽囊動脈鈦夾脫落,電凝組織塊脫落,凝血功能障礙等。術后應嚴密觀察脈搏、血壓變化及腹腔引流情況,發現出血情況特別是休克征象者,及時配合醫生進行處理。積極補充血容量,做好再次手術探查的準備工作。
3.4 出院計劃及指導 出院計劃的目的是讓患者及家屬做好出院準備,保持醫療及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利于患者出院后的進一步康復。出院時囑患者3~4周內避免劇烈活動,進低脂飲食,保持切口及周圍皮膚清潔、干燥。出現腹痛等異常情況及時就診。
4 討論
LC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費用低等優點,較開腹膽囊切除術具有明顯的優勢[3]。隨著腹腔鏡手術的廣泛開展,護理人員應加強學習,不斷實踐。針對腹腔鏡手術患者的特點,采取綜合護理措施,有針對性地預防并發癥,是治療成功的基礎及保障。
參 考 文 獻
[1] 于穎.應用紐曼模式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8,29(1):95.
關鍵詞:臨床實習模擬醫院仿真訓練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14-01
臨床實習是護生從理論邁向臨床實踐的第一步[1],是在校學習的延伸和補充,是護生畢業前進入醫院進行規范護理操作的必然途徑。為使護生進入臨床后,縮短適應期,能將所學知識很快運用到護理實踐中去,我院在學生下臨床前2周對護生進行模擬醫院環境,全程仿真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將即將臨床實習的2009級專科學生140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模擬醫院,仿真訓練法進行培訓,對照組采用傳統實訓模式進行培訓,實習帶教老師經嚴格培訓具有雙師資格的講師擔任,模擬訓練內容由臨床護理專家和在校教師共同協商確定,帶教前集中培訓,統一標準。
1.2方法。實驗組采取與臨床完全融合的仿真訓練法模式,即進入模擬病房,按照醫院的工作崗位進行角色分工—入院護理—處理醫囑—書寫護理文件—技能強化—病例演練—出院護理。對照組在一體化教室,實行常規的單項訓練,即教師示教后學生分組練習的訓練模式。
1.2.1角色分工。進入模擬病房,按照醫院科室的崗位需求將護生設置為護士長、主班護士、中班護士、病房責任護士、病人等。讓護生融入到醫院的真實環境中。
1.2.2出入院護理。病人入院后,責任護士從準備床單元開始,介紹住院環境,測量生命體征,通知醫生,處理醫囑,進行入院評估,出院時做好相關護理。整個護理中要體現人文關懷和溝通技巧。
1.2.3處理醫囑。帶教老師結合由學生模擬的病人情況開出醫囑,全體學生進行處理醫囑的練習。
1.2.4書寫護理文件。結合病人病情及醫囑情況,教師講解書寫護理文件的要求,同學分組進行書寫,要求記錄及時、準確、規范、真實。
1.2.5技能強化。每小組5-8人,強化技能按照學生演示—教師糾錯—教師示教—分組練習的程序進行,為了增加真實感,部位操作要求真人真做,如生命體征的測量、吸氧技術、靜脈輸液、無菌技術等。
1.2.6病例演練由學生角色扮演病人,說出癥狀及體征,護士進行護理體檢,按照整體護理的程序進行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及評價。
2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