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經濟和文化的關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和文化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和文化的關系

第1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本文闡述了傳統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作用,探討了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途徑與方法。指出要加強地域性文化傳承;增強傳統元素與色彩的運用;提高傳統文化意境的運用水平。

【關鍵詞】

傳統文化;城市景觀;設計;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世代相傳的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風俗、文化、藝術、制度、技術等等一個外延很廣的概念。從靜態上看,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封建社會不同時期的文化總和;從動態上看它還包括從過去傳承下來的至今還存活于我們內心深處發揮影響的那些習慣、倫理、方法和文化心理。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在城市景觀設計中,便是本文擬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傳統文化的運用可以提高景觀設計的檔次

景觀設計指對包括家庭住宅院落,城市的街道、休閑廣場、活動公園、橋梁、河流、綠色用地等區域的規劃與設計。使之形成科學美觀的辦公區、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等。

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了觀點深刻、獨具特色的景觀設計理論,并創造出了數不勝數的經典案例,如大唐芙蓉園、圓明園、蘇州園林等。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直接影響了古代景觀設計理念。諸如儒家的“禮制思想”,我們拋開等級觀念不說,其中的“中和”思想就對景觀設計有很大影響。具體來說就是保持中正仁和無不及無不過的謙謙君子之風。體現在景觀設計上就是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要與本地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在莊重而不失情趣的設計風格之中體現一種寧靜優雅的含蓄之美。道家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更是在古代景觀設計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獨具特色,將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于景觀設計中,能將往昔的輝煌照進當下的現實之中,從而激起久違的民族自豪感與美好的記憶。能使中國的景觀設計變得與眾不同,使中國的景觀設計擁有自己的獨特品格。

二、如何在景觀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

傳承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中國經過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園林的形式與內容頗為繁雜。傳承問題在園林中指的是文化的傳承(地域性會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意境的傳承(中國講“禪”,在園林中運用較多)、傳統美德的傳承(比如大樹旁是小樹,尊老愛幼)、中國藝術的傳承(講究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

1、地域性文化傳承

在崇尚人文精神回歸的今天,常聽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我們民族的美是獨有的,但美是沒有國界的,所以我們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我們要善于在古典風格中體味現代生活的味道,要在現在景觀設計中找尋傳統文化的影子,尋找我們或許遺失的美好,從而創造景觀的獨特品質。例如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廣場,縱覽整個廣場,我們會發現它是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古塔文化和運河文化為建筑背景,并巧妙的結合了現代文明的瑰麗意象,出色的體現出了秀外慧中的吳越文化本質。再如陜西西安的大雁塔北廣場的景觀設計,整個廣場由水景音樂噴泉、園林景觀、休閑文化長廊和旅游商貿設施等組成。廣場以大雁塔為中軸分為三大部分,中間為音樂噴泉,左右兩側分別為“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南端設置“水景落瀑”、“觀景平臺”等景觀。將一系列諸如中國結、唐詩雕塑、戲曲臉譜、開元通寶、剪紙等陜西傳統文化元素穿插其間。從容地烘托出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2、傳統元素與色彩的運用

我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里,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元素得到了世界范圍內設計師的青睞,其中有諸如中國書法、中國結、國畫 、篆刻印章、京劇臉譜、觀音手、龍鳳紋樣、祥云圖案、太極圖等這些寓意深刻的民族圖案。許多設計師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景觀設計中,不僅表達出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且向世界介紹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并很好的起到了本民族文化傳承的作用,同時又使景觀設計的品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例如,將祥云圖案和龍鳳紋樣等元素通過雕刻或手繪的手法裝飾橋梁欄桿或空白墻壁,能將文化中寓意的祈福與祝愿的美好意愿傳達給民眾,使民眾內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與文化歸屬感。

景觀的色彩是景觀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在城市建設、景觀設計方面,對于色彩的運用也是多樣的。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住在紅墻黃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磚青瓦。但在雕梁畫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豐富的。民間建筑多為黑瓦白墻。將傳統色彩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能有效地營造景觀的表情。

3、傳統文化意境的運用

設計結合自然,中國古代建筑園林設計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力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對今天的城市景觀設計仍有現實意義。

中國古典園林營造豐富意境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在空間布局方面,通常使用風景開合、空間對比等手法。在借景方面,《園冶》一書中,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利用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建筑物,如亭、臺、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表現園景的不同情趣。還可運用一些諸如引導與暗示、藏與露、滲透與層次、疊石觀水等藝術手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景觀空間意韻。還會吸取其他藝術領域的優點,比如詩詞、山水畫等,將其“中和”的思想融入景觀設計中,巧妙地將自然與建筑物融為一體。實現寫意與寫實、自由與規整和諧統一的效果。例如,奧運森林公園以及中心區景觀規劃設計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傳統的陰陽哲學,依據方位設計了3個景觀區,分別代表“歷史”“現在”與“未來”。并充分吸取了中國古代庭院建筑中門的設計理念,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在公園的起點方位將奧運五環標志設計成了大門,并巧妙構思了起點和終點,每個空間的設計無不很好的展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精神。

第2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生態移民;社會適應性;政府引導;自發移民

生態移民是指為了更好協調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在政府引導下和人民群眾自發組織下,生態脆弱地區的居民遷移到其他地區生活的現象。這樣的移民至少存在兩個目的:(1)原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得以恢復;(2)搬遷的居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由于,這些搬遷的居民對原居住地有生存依賴性和感情的眷念,也就是血緣、地緣和業緣,導致這些移民從原居住地搬遷到新的居住地后存在不適應、不習慣等現象。

從社會學的推拉理論、沖突論和理性選擇理論來看,在移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關系和民族文化傳承四個維度都可以展開對移民經濟適應性、生活適應性、人際關系適應性、心理適應性、語言適應性和文化適應性等六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我們認為移民適應是一個持續的社會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的適應性有搬遷前后經濟收入情況、少數民族傳統觀念和心態、生活習慣適應性、住房的條件差異、政府的關系狀況等。我們通過對貴州省喀斯特地區少數民族生態移民的各種適應性進行了實地調查,從這些移民的主動性與被動型性視覺不同來對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適應性進行研究。

一、政府引導下移民的適應性

政府引導下的移民就是定義為:有政府正確指引,這些生態脆弱地區的居民按照政府的引導遷移往其他的地方進行生產、生活的現象,這類移民屬于被動移民,他們的在經濟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關系適應、心理適應、語言適應性和文化適應等社會適應性相對較低一些。根據我們在貴州幾個典型的喀斯特地區進行調研來看。貴州喀斯特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3.6%,達到12.95萬平方千米。貴州省也是一個少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貴州喀斯特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力度不斷加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取得成效的同時,這些移民的適應性也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通過對貴州省的尼函、修文、鎮寧、鎮遠、荔波、龍里等六縣市的508戶政府引導型喀斯特地區生態移民情況進行調研,結果見表一:

表一 貴州六個典型喀斯特地區生態移民調查結果表

根據上面的數據可以形成下面相應的圖表(圖一)形式更加直觀明了:

圖一 貴州六個典型喀斯特地區生態移民調查結果折線圖

從上面的表和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在政府引導下的喀斯特地區生態移民在經濟適應性上很適應性的程度是遞減的,其他適應性都是遞增的。這完全符合假設,因為這些移民剛開始處于經濟劣勢,到了新的地方,經濟收益較原來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所以大部分人還是認為很適應,但是也有人認為很不適應,這是因為這些人認為在新的地方收入效益高了,但是花費也高了。相反地,在生活適應性、人際關系適應性、心理適應性、語言適應性和文化適應性這五個方面的適應性趨勢與前面相反,這主要是因為這類移民需要建立起新的生活圈子和環境。

二、自發移民的適應性

自發移民就是由于受到原來居住地各種影響,尤其是生態環境的影響,居民在迫切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下,他們自發離開原來的居住地點遷移前往新的地方尋找新的理想和生活現象,這類移民屬于主動移民,他們的在經濟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關系適應、心理適應、語言適應性和文化適應等社會適應性就相對高得多。

通過對貴州喀斯特地區由于受到生態環境影響的貴州省望謨縣、貴州省紫云縣、貴州省織金縣、貴州省赫章縣等自發移民,這些移民大都遷移前往省會貴陽或者是省外的一些發達城市。通過對前往省會貴陽市的435戶自發移民同樣進行了經濟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關系適應、心理適應、語言適應性和文化適應等六個方面進行調查,結果見表二:

表二 貴州四個典型喀斯特地區生態自發移民調查結果表

根據上面的數據可以形成下面相應的圖表(圖二)形式更加直觀明了:

圖二 貴州四個典型喀斯特地區生態自發移民調查結果條形圖

從上面的表和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些自發移民在每種適應性指標上都是認同程度比較高的,這也完全符合我們隊自發移民的假設,因為這類移民迫切需要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在人際關系、心理、語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關注程度不是很重,同時這類移民最為關注的是自己的經濟條件,只要經濟條件變好了,他們就認為自己的適應性提高了。但是在文化適應性上,這類移民的大部分還是認為基本適應和一般,因為這部分大都是文化程度較低,在文化程度上有一種卑微的心理。

通過對六個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由于生態環境原因政府引導的移民和四個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由于生態原因自發移民進行了相應的實地調查,將這兩類移民的經濟適應性、生活適應性、人際關系適應性、心理適應性、語言適應性和文化適應性等六個方面展開調查和統計研究,并做了相應的分析。在當代社會中,建議各種社會工作機構、社區管理、政府機構和其他組織都關心生態移民,在濟適應性、生活適應性、人際關系適應性、心理適應性、語言適應性和文化適應性等六個方面都提高他們的認同感,這樣才能更好、更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大家庭。

參考文獻

[1] 貴州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 趙婷.生態移民顯成效增收潛力需深[J].統計與經濟, 2013(12).

[3] 何海獅.生態移民中的擺動模式——以粵北方洞瑤族村為例[J].廣東社會科學,2013(4).

[4] 鮮亮.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呂套村生態移民區沙地治理規劃及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3(8).

第3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文化 音樂文化 關系

流行音樂實際上就是大眾音樂、都市音樂,它最基本的特征是時代性,時代造就于這個時代相符合的流行音樂,流行音樂反映這個時代的發展痕跡。在我們分析音樂和文化的時候,會發現文化和它的各種不同表現門類如語言、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是互為表里不可分割的。當我們把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獨立門類來看待時,音樂及其文化同樣也是處于一種相互包含的關系之中。所以,音樂和文化這兩個概念只有在相互聯系的辯證過程中,才能對他們各自進行較為完整的分析。

實際上,人們在提及音樂和文化這兩個關聯概念時,也總是把它們并提,合稱為“音樂文化”?!耙魳肺幕笔且粋€在音樂學文論中出現最為普遍的關聯性復合概念,由于所有的音樂毫無例外地都具有文化的屬性,因此我們說“音樂”是文化的音樂;由于所有包含在音樂中的文化屬性都必然外化為具體的音樂形式,因此我們說“文化”是音樂的文化。

“文化”是一個可以用來涵蓋許多事物和現象的性質的抽象概念,而不是某種具體事物和現象的代名稱。如果我們可以把某種事物或現象看做是一種“文化”的話,并不是說這種事物或現象就是文化本身,而是指在這種事物或現象中包含了可以稱之為“文化”的某種屬性。同理,流行音樂就是流行音樂,而不是任何其他事物;說流行音樂是一種文化,并不是說流行音樂形式本身就是文化,而是指在表現為音樂形式的這種事物中包含了或隱含著文化的屬性。近幾年流行歌壇刮起了“中國風”,特別是以周杰倫為代表的中國風作品,他的歌曲采用深具中國古典文化內涵的歌詞和現代流行音樂的旋律、唱法及編曲技巧,達到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代節奏的完美結合,從而產生出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氛圍。他的音樂為什么能影響一代人?他的中國風是刻意添加的嗎?筆者認為不是,只是他把內心的文化底蘊結合音樂自然的流露。他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的文化,這里的文化包括音樂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文學等,是一個包容體。我們的音樂創造都是在我們早已被建構的思想、情感、藝術規則等模式下創造出來的,我們也是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欣賞和接受音樂的。例如,在農村生長的孩子可能自小從當地山歌、小曲、地方戲接受音樂傳統;在城市長大的孩子自幼從藝術歌曲、流行音樂和歌劇、舞劇接受音樂熏陶;進入音樂學院深造過的學生則被來自西方的音體系模式所模塑。每個人欣賞音樂、表演音樂或創作音樂的過程,都是經過被他所處環境中的文化程序所格式化的過程,因此他們的音樂作品風格、音樂藝術技巧、音樂審美習慣等,也都是被特定文化程序格式化的結果。一個民族、一個群體創造出什么樣的音樂,形成什么樣的音樂文化模式,完全取決于該社會范圍內特定的審美習慣和藝術情趣,而特定的審美習慣和藝術情趣又與該社會的歷史和人文背景密切相關。因此,每個民族、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文化模式。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是文化意識的載體,它的主要功能是服務于社會娛樂圈的音樂生活需要,作為大眾文化,流行音樂大多是以社會一般平民或亞文化群為文化的接受群體,因此更為注重和強調自身的娛樂性、消遣性。

第4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文化資本;MRW模型;面板數據;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0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3)04-0012-05

一、引言

資本投入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仡櫧洕鲩L理論的歷史,發現資本投入要素是不斷豐富和演變的。以Solow[1]為代表的學者最先提出新古典增長理論,解釋經濟增長的源泉,標志著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誕生;隨后,以Romer [2]等為代表提出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將技術進步內生化,進一步發展了經濟增長理論;Mankiw、Romer和Weil(MRW)[3]在Solow的基礎上引入人力資本作為投入要素,構造了擴展的外生經濟增長模型,更好地解釋了不同國家之間的收入水平差異;此后,Ishise等[4]等學者在MRW基礎上進行擴展,分別引入健康資本、R&D資本等作為經濟增長投入要素,MRW模型逐漸成為經濟增長實證分析的基本范式。

國內學者在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前期研究中,主要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函數模型,將物質資本和勞動力作為投入要素,如Chow和Lin[5]等;隨著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學者們逐漸意識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由此衍生到將教育投資、健康投資等作為不同角度的人力資本,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如鄭久平等[6]等;部分學者也試圖采用MRW模型解釋我國經濟增長,楊建芳[7]、嚴成[8]等學者在包含人力資本的MRW模型框架下,研究了各資本要素投入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黃蘋[9]則采用MRW模型研究了自主創新和技術模仿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上述文獻研究了各類資本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但是都忽略了文化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Bourdieu[10]首次提出文化資本的概念,將其定義為文化傳承與積累而形成的經濟資本,其客觀表現形式為文化產品;Throsby [11]將文化資本的概念引入經濟分析當中,認為文化資本是一種財富形式的價值積累,這種積累會引起物品和服務的不斷流動,并形成同時具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商品,從理論上論述了文化資本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學者們普遍認識到文化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袁曉婷和陳春花[12]等研究了文化資本的存在形態及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王云和龍志和[13]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分析了文化資本的特征及經營模式。已有文獻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化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但未有文獻將文化資本納入內生經濟增長的范疇。實際上,文化資本的積累與經濟增長存在著內生的相互促進作用,文化資本的積累將促進經濟的增長,反過來,持續的經濟增長將拉動對文化產業的投資。

本文將文化資本作為重要投入要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型,擴展MRW分析框架,研究穩態經濟增長下,人均產出水平與資本要素之間的關系。同時,實證分析加入文化資本的C-D函數模型,比較各資本要素在穩態經濟和實際經濟運行下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差異。

二、我國省級文化資本測算

文化資本同時具有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雙重屬性。文化資本的經濟價值主要取決于其內含的無形文化內容,其物質載體的經濟價值基本可以忽略。因此,文化資本的測算可采用無形資本的測算方法。Corrado、Hulten和Sichel[14~15]提出了測算無形資本投資與存量的方法,被稱為CHS模式[16~17]。

從資本的角度看,文化資本是文化價值積累形成的財富,是可測量、可交易和可積累的資產,體現為創意、品牌和版權等無形資產形式。界定為文化資本的文化產品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該產品的生產必須具有原創文化藝術和創意的意圖,并體現在最終產品中;第二,該產品必須具有版權或特許權,滿足可交易的市場條件;第三,該產品必須滿足資本化的條件,能夠在生產過程中重復使用,使用期超過一年。

根據上述判別準則以及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特點,本文將文化資本分為創意資本、品牌資本和版權資本三種類型。其中,創意資本指建筑和工業設計投資積累形成的無形資本;品牌資本指企業在品牌推廣方面的廣告投入積累形成的無形資本;版權資本指娛樂、文學或藝術原創類投資形成的無形資本。據此構建我國文化資本估算指標體系(表1)。表1中國文化資本估算指標體系

指標

資本類型存量指標定義投資額估算指標備注創意資本建筑和工業設計投資之價值積累建筑設計投入額我國工業設計投入規模太小,與建筑設計投入不成比例,因此忽略不計品牌資本企業品牌推廣投資之價值積累企業品牌廣告推廣投入版權資本版權產品研發生產投資之價值積累A.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及服務投入

B.電影生產及服務投入

C.文化藝術創作及服務投入

D.圖書出版投入

E.圖書館和檔案館服務活動

F.音像制品投入新聞、游戲類廣播電視節目、報紙和雜志等文化產品不計入根據表1,本文分別估算我國各省區2004~2009年創意資本、品牌資本和版權資本的投資額及存量,加總得到我國各省區文化資本存量(以2004年為基年,CPI指數平減)。數據源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現代廣告》等年鑒及期刊。

創意資本存量估算方面。以建筑設計投入作為創意資本投資額,從統計資料得到我國各省區2004~2009年建筑業增加值,參照全國建筑設計收入占建筑業增加值114%的比例,估算得到各省區建筑設計收入數據。進一步,參照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的研究,設定建筑設計服務收入的6443%為創意投入,折算得到我國各省區歷年的創意資本投資額。

對于基年創意資本存量的估算,參考Harberger[19],測算公式如下:

K0=I0/(δ0+g0) (2)

式中,K0和I0分別為基年資本存量和資本投資額,δ0為基年的綜合折舊率,g0為基年前后某個時期的平均資本增長率。本文假定產出增長率與資本增長率相等,利用2004年前十年的平均實際GDP增長率(945%)代替資本增長率g0;參照Corrado等[15],設定創意資本的綜合折舊率為20%,由式(1)和式(2)得到我國各省區歷年創意資本存量。

品牌資本存量估算方面。將企業的品牌建設視為投資,借鑒Landes等[20]研究,以媒體廣告收入之60%作為企業品牌廣告投入額。設定品牌資本綜合折舊率為60%,由式(1)和式(2)得到我國各省區歷年的創意資本存量。

版權資本存量估算方面。借鑒CHS模式,將我國版權產業細分為廣播電視節目版權、電影生產及服務、文化藝術、圖書館服務活動、圖書出版和音像制品銷售6個行業,按其產出指標測算出我國版權產業投資額。設定版權資本綜合折舊率為20%,由式(1)和式(2)得到我國各省區歷年版權資本存量。

將我國各省區創意資本、品牌資本和版權資本存量三項數據加總,得到我國各省區2004~2009年文化資本存量面板數據篇幅所限,本文未列出測算數據。 。

三、MRW模型分析框架

本文在Mankiw等[3]的基礎上,同時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納入模型分析,擴展MRW模型。假定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結合,形成有效人力資本,共同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設定經濟產出模型如下:

Y=Kα(AH)βC1-α-β (3)

其中,Y為經濟總產出,K,H,C分別代表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A代表外生技術進步。α,β為對應投入要素的彈性系數,且0

式中,ΔK和ΔC分別代表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增量;sk和sc分別表示經濟總產出中用于固定資產和文化資產投資的比例;δk和δc分別為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的折舊率。已有研究大多假定資本要素折舊率相等[8],這與我國實際經濟情況不符。顯而易見,不同類型資本要素的折舊率存在較大差異,無形資本(文化資本)的折舊率要遠遠高于有形資本(物質資本)。因此,本文假定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折舊率不同。

令k=KAL,c=CAL分別表示人均有效勞動的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則人均有效勞動產出水平y=YAL=kαdβc1-α-β。

四、文化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本文實證研究首先考慮穩態經濟增長下各資本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實證模型為式(15)。數據處理上,本文采用2004~2009年我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由于文化資本相關數據搜集上的困難,本文僅使用2004~2009年的面板數據。 。實際產出以2004年為基年,采用GDP平減指數折算得到;平均受教育年限數據由式(5)計算得到,其中,勞動力和受教育相關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外生技術進步速度參考楊建芳等[7],假定技術進步增長率為0018;物質資本折舊率參考張軍等[22]的計算,設定建筑、設備和其他類型資本品的折舊率分別為69%、149%和121%,但張軍等設定歷年各省區的三類資本品比重不變,得到歷年各省的物質資本折舊率為0096。但這種設定與我國固定資本投資的實際情況不符。本文基于各省區2004~2009年的三類資本品的投資額,得到各類資本品的比重,再根據各類資本品的折舊率加權求和得到歷年分省的物質資本折舊率數據,更為符合現實情況;文化資本折舊率根據創意資本、品牌資本和版權資本的資本折舊率,按照各自的比重加權求和得到;總產出用于物質資本投入比重(sk)測算上,楊建芳等[7]等直接采用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表示物質資本投資比例,但顯然忽略了物質資本的折舊,使得測算數據存在誤差。本文基于式(7)和式(8),結合歷年的固定資本和文化資本投資數據,分別計算得到歷年的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占GDP的比例。

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分析,考慮無個體效應(Pool模型)、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并通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進行模型設定與選擇,Eviews 60實證結果如表2。表2基于MRW模型的文化資本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變量無個體效應固定效應隨機效應系數T值系數T值系數T值β10.2471.5590.647***21.0180.545***7.250β20.675**2.5030.994***18.5860.529**2.450常數項10.311***13.3434.639***28.3795.987***8.648調整R20.1550.9860.378殘差平方和35.631.1872.030個體效應檢驗―147.93***3013.02***注:1. **和***分別表示在5%和1%的水平下顯著;2. 個體效應檢驗采用F檢驗,檢驗結果均遠遠大于1%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

由表2,固定效應模型各系數估計值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且調整R2和殘差平方和也明顯優于其他模型。結合個體效應檢驗和Hausman檢驗結論可知,固定效應模型更適合模型(15)的實證研究。

根據固定效應模型的系數估計值,可得到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245、0379和0376。這表明,當我國區域經濟達到穩態增長時,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積累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每增加1%,將分別推動GDP增長0379%和0376%,而固定資本投入及物質資本積累的影響力相對較弱。

進一步,根據式(7)和式(8),判斷我國區域經濟是否達到穩態增長。表3為2004~2009年各省區人均有效物質資本(k)和文化資本(c)的年均增長率。表32004~2009年各地區人均有效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年均增長率

地區k增長率c增長率地區k增長率c增長率地區k增長率c增長率北京9.5%11.2%安徽16.7%6.8%四川18.4%9.9%天津17.0%13.3%福建16.6%8.6%貴州16.9%14.2%河北16.7%6.4%江西21.0%7.4%云南14.0%8.0%山西22.5%8.6%山東20.4%7.6%28.0%2.7%內蒙古36.5%10.9%河南22.9%9.1%陜西21.4%19.1%遼寧21.4%7.1%湖北19.9%11.1%甘肅20.9%7.9%吉林28.1%10.4%湖南17.9%8.00%青海18.5%8.5%黑龍江13.5%7.0%廣東12.7%5.1%寧夏20.8%7.5%上海10.5%9.9%廣西21.7%7.9%新疆13.5%5.7%江蘇16.3%5.8%海南8.6%8.5%平均18.7%8.5%浙江17.6%3.2%重慶19.6%7.0%由表3,目前我國區域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積累均未達到穩定狀態,人均有效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存量仍處于不斷積累過程中,且物質資本的積累速度顯著快于文化資本,表明我國現階段處于物質資本推動型經濟增長模式。

接下來,基于模型(3),不施加穩態條件限制,考察現實經濟運行中各資本投入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比較現實經濟運行與穩態經濟增長下各投入要素彈性系數的差異。實證分析中的文化資本存量采用前文測算數據,物質資本存量同樣采用永續盤存法測算,將張軍等測算的省級物質資本存量折算為2004年價,作為基年物質資本存量,并采用固定資本投資價格指數由于缺乏固定資產價格指數統計數據,通過與其他省份擬合,本文采用寧夏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代替。 將當年價固定資本形成額折算為2004年價格,各資本折舊率和勞動力等數據與前文設定一致??紤]Pool、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分別記為PC、HC和CC,Eviews 60估計結果如表4。

由表4,固定效應模型各系數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且調整R2和殘差平方和也優于其他模型。結合個體效應檢驗和Hausman檢驗的結論可知,固定效應模型更適合模型(3)的實證研究。

從表4固定效應模型實證結果來看,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本的積累,其彈性系數高達0517;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也起到較為顯著的推動作用,其彈性系數為0295;而文化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有限,僅為0187。結合穩態經濟增長情形下的各資本投入要素的彈性系數可知,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過多依賴固定資本投資與積累,粗放式模式在推動經濟增長中起主導作用;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還未體現出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優勢,尤其是文化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被大大低估,現有資本彈性為0187,離穩態經濟增長狀態下的0376還有較大差距。隨著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不斷累積,我國經濟逐漸步入穩態增長階段,物質資本推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必將得到調整,物質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大大減弱,而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的作用將得到進一步顯現,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五、結論

文化資本的積累與經濟增長存在著內生的相互促進作用,但已有文獻均未將文化資本作為重要的投入要素納入內生經濟增長分析框架。本文首次系統地測算了省級文化資本存量,并將文化資本納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拓展了MRW模型分析框架,更全面地分析了穩態經濟增長狀態下各資本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性。

本文測算了我國2004~2009年31個省份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基于包含文化資本的MRW分析框架,建立面板數據模型,比較實際經濟增長和穩態經濟增長下,各資本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穩態人均有效勞動產出與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的投入比重、彈性系數以及受教育水平正相關,而與勞動力增長率、外生技術進步和各資本折舊率負相關。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固定資產投資和物質資本的積累,而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的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有限;但在穩態經濟增長情形下,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物質資本的推動作用將大大減弱??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各資本投入要素的積累,我國經濟將逐步進入穩態增長階段,粗放的物質資本推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將得到調整,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將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加大教育資源和文化資產的投資,形成有效的資本積累,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力,是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模式有效調整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Solow R.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106): 531-555.

[2]Romer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1002-1037.

[3]Mankiw N, Romer D, Weil D.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al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107): 407-437.

[4]Ishise H, Sawada Y. Aggregate Returns to Social Capital: Estimates Based on the Augmented Solow Model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9, (31): 376-393.

[5]Chow G, Lin A.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 (30): 507-530.

[6]鄭久平,冉光和. 資本有機構成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J].2011,25(5):96-98.

[7]楊建芳, 龔六堂, 張慶華. 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 管理世界, 2006, (5):10-18.

[8]嚴成. 資本投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拓展的MRW框架的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1, (6):3-20.

[9]黃蘋. 自主創新、技術模仿與地區經濟增長研究[J].軟科學,2008,22(8):87-90.

[10]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A]. J G Richardson. Handbook of Theory of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 New York:Greenwood, 1985.241-258.

[11]Throsby D. Cultural Capital [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1999, (23):3-12.

[12]袁曉婷, 陳春花.文化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表現形式和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98-102.

[13]王云, 龍志和. 產業價值鏈視角下的文化資本特征與經營模式[J]. 經濟地理, 2009, (12):2028-2033.

[14]Corrado C, Hulten C, Sichel D. Measuring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n Expanded Framework [A]. Corrado C, Haltiwanger J, Sichel D. Measuring Capital in the New Econom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11-45.

[15]Corrado C, Hulten C, Sichel D. Intangible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9, 55(3):661-685.

[16]Ark B, Hao J X, Corrado C. Measuring Intangible Capital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 [J]. EIB papers, 2009, 14(1):64-93.

[17]Fukao K, Miyagawa T, Mukai K, elt. Intangible Investment in Japan: Measure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9, 55(3):717-736.

[19]Harberger A C. Perspectives o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Artis M J, Nobay A R. Contemporary Economic Analysis[C]. London: Croom Helm,1978.15-40.

[20]Landes E M, Rosenfield A M. The Durability of Advertising Revisited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4, 42(3):263-269.

[21]彭中文,吳朝霞.人力資本與R&D溢出的實證分析[J]. 軟科學, 2006,(4):6-8.

第5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論文關鍵詞】文物保護 傳承與保護 關系 問題對策

文物記錄人類發展過程,包括各種藝術珍品,前人的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雕刻等,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所以文物見證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不僅具有人文藝術價值,還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當前,對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應當準確認識兩者關系,研究如何做到有效保護,并且合理利用這些文物文化資源創造經濟收益。

一、認識文物利用與保護的關系

(一)提高文物保護認識能力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文物利用與保護處于經濟利益的驅動中,社會各界、各職能部門及文物部門該如何正視文物利用與保護?為此,政府制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相繼出臺有關法規和文件。各個文物專家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經濟歷史的潮流不允許我們停留于此,對文物利用和保護要不斷提高認識。對于我們幾千年歷史的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而文物是不同時代的歷史優秀文化的代表,繼承和發揚,就必須保護為主,合理利用。

(二)注重實踐。更新觀念

國家大力發展旅游業,文物保護單位是重要資源,這就要求文物保護單位必須主動出擊,打開大門,積極支持旅游業的開發,這就要求文物單位改變原來陳舊觀念,以開放型觀念保護文物,將旅游開發看作是文物利用與保護的契機。

對于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首先要支持國家政策,積極支持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反對對文物的破壞性利用。文物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對文物保護盡職盡責,配合旅游開發,才能將文化文物的科學、藝術價值得到宣傳推廣,提高文物的自身價值,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但必須堅持保護文物原貌,不得根據民間傳聞、傳記隨意更改文物原貌,避免誤導群眾,使游人能夠身臨其境,領悟古人當時的盛況。在旅游開發中,利用各種形式,各種宣傳渠道增強文物保護意識、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這樣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有利于文物保護和利用事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三)依法保護利用

文物利用和保護的關系處理需要加大依法行政處理力度。在市場經濟下,對文物事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必須依靠法律不斷加大對文物保護的宣傳和文物單位的管理,并且加大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的環境整治工作,增強群眾法制觀念,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另外內部管理要有明確的分片管理,相互協作,強化管理隊伍的職業道德,嚴格執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原則。

二、我國文物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物保護意識差

一些地方文物部門領導對文物保護不重視,并沒有形成專門的建設規劃,甚至違反文物保護相關法規,對一些地方文物一意孤行隨意拆除,如貴州一些城市的文物在舊城改造時被大部分拆除,環境風貌遭到嚴重破壞。四川一些單位在施工時隨意拆毀古建筑物,對文物資源破壞十分嚴重。

(二)缺乏專業文物利用保護人才

文物保護經費缺乏的同時,也缺乏專業人才,難以進行文物開發,隊伍人員少、素質低,出現斷層現象,文物管理部門需要歷史、考古、文物鑒定與管理相關知識人才,一些地方基層部門常常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即使招聘到的人才,接受的專業培訓鍛煉也較少,技術人才專業不到位,現有的文物管理人員力量薄弱。

(三)文物開發利用、保護發展不協調

有的地方領導在思想上一味注重經濟建設,在處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時出現了矛盾,偏重經濟建設,忽視文物保護工作,文物開發得不到重視,領導沒有形成對文物開發利用意識,導致沒有形成文物發展產業。此外,一些地方正好相反,將文物資源豐富地建設成旅游勝地,對文物開發過度利用,在各地的文物風景區經常發生踐踏毀損文物風貌的現象,造成文物資源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文物的歷史價值。

三、文物利用與保護發展對策

(一)差異化投入管理資金

在文物利用與保護的管理資金來源上,要實現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個人參與的多元投資主體體系,國家投資、地方配合、企業投入、個人參與相互合作,以國家和地方投資份額以文物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決定,對于重要文物,需以國家投資為主,加強文物保護,提高管理水平,對于一線縣級省級文物,從解決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上,可以慎重、適宜、靈活的選擇開發文物,對不同類別、不同區域形成互補開發優勢錯位發展。

(二)加大宣傳力度

文物利用與保護的重要性與意義,需得到大力宣傳,提高全社會合理開發利用與文物保護的意識,自覺參與配合文物的開發利用保護工作。在開發利用中,通過多渠道籌集的文物經費,可以保障隊伍建設,充實和培養專業人才,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強對現有人員培訓,提高專業理論水平。

(三)加強文物遺址周圍環境整治

發展旅游業,交通便利是必要條件。政府對一些古建筑周圍加強交通整治,設計旅游線路,完善景區植被綠化,對一些護欄進行維修,清除游客亂涂亂畫污跡。一些城市的文物遺產相對密集,這需要政府把其作為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整體性利用。

(四)出臺相關法規政策

國家及當地政府應出臺具體的文物保護利用法規,對開發力度進行限度限量開發,同時加強文物違法犯罪打擊力度,文物部門工作配合公安、文物、工商等部門綜合力量聯合行動,打擊各類破壞文物盜賣行為。對一些古遺址而言,保護是首位,一般不進行主動發掘,對于這部分文化遺產利用是其次的。我們采取各種形式,對游客宣傳《文物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使文物保護法制觀念和文物保護意識得到明顯的增強。

第6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2014年4月至11月,筆者參加了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組織開展的“尋訪川鹽古道”大型學術考察,在對川、滇、黔、鄂、湘、陜、渝七省(直轄市)境內的川鹽古道進行田野考察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擬對川鹽古道研究的意義、價值、存在的問題及研究的創新和深化問題等進行初步的論述,希引起學界對川鹽古道研究的重視,以推動進一步的深化研究。

一、研究意義和價值

(一)研究意義

1、學術意義

長期以來,學界對中國鹽業史的研究重點倚重于生產方面,對鹽業運銷及由此衍生出的社會文化內涵的研究則比較欠缺。作為綿亙在我國大西南并輻射到中南地區的川鹽古道,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生態,可作為我們觀察和研究食鹽運銷的一個典型案例,探究鹽運古道與區域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挖掘鹽道內部多元文化互動、交融、共生的文化生態系統與社會變遷情景。首先,對川鹽古道的研究有助于認識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川鹽具體的運輸和銷售情況,能進一步豐富和擴展鹽業史、鹽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構建川鹽文化的體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學術生長點。其次,以川鹽古道為研究對象,有助于挖掘川鹽對區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通過鹽的運輸和“流動”,認識到歷史時期四川的產鹽區是如何與周邊及外界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層面的互動關系,可從“他者”和“周邊”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作為“中心”的鹽產地與銷鹽區之間的關聯,對于闡述食鹽是怎樣深刻地“形塑”區域社會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理論價值。再次,以川鹽的運銷為分析視角,以食鹽這一日常性的物質作為觀察對象,可為我們探究西南和中南地區在歷史上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樣貌和圖式提供新的研究視角,構成對西南和中南地區鹽文化的整體認識。此外,通過觀察川鹽古道的具體運作,可認識到國家的鹽政及鹽運管理制度在地方上的具體實踐及其互動、調適關系。

2、 現實意義

在中國鹽業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地位的川鹽,生產時間長、行銷范圍廣,深刻影響了區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留下了眾多相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相關的鹽運文化遺產正在快速地消失和面臨瀕危的局面。川鹽古道作為一條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產,對其相關的研究和保護還遠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與川鹽古道相關的文化遺產正遭受著破壞。基于此,對川鹽古道的研究,有利于搶救性地保護類型多樣的鹽運文化遺產,對于促進沿線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二)歷史作用和價值

1、歷史作用

川鹽古道是歷史上跨區域配置食鹽資源的典型代表,是沿線經濟的生命線、文化的大走廊,促進了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區域開發和民族發展進程。首先,川鹽古道作為重要的商道,有效促進了物資的流通,對沿線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集鎮、聚落的形成及繁榮具有重要作用。川鹽古道不僅僅是運輸食鹽的通道,同時也是茶葉、馬匹、銅礦、桐油、中藥材、糧食、生漆、木材、絲綢等物資交流的交通要道。鹽道上的商人多采取“來回生意兩頭賺錢”的方式,一方面是運入食鹽,另一方面是將地方盛產和特產的物資外運。其次,川鹽古道是文化傳播與交融的孔道,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及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局面,對區域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形成及其地方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有深遠的影響。比如,在語言的傳播和交流上,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處于川鹽古道要津的江津、綦江、鹽津、利川、桑植、思南、仁懷等地的部分方言與鹽產地自貢的一些方言在詞匯、語音及語意上是高度相似的;而且,這些地方民眾的口音與自貢地區也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其中的緣由,一定程度上便是因為歷史上食鹽的運輸和貿易促進了地區之間語言的傳播和交流。再次,川鹽古道對區域開發、民族發展有重要意義。調查發現,川鹽的運銷對沱江、赤水河、烏江、大寧河等流域的開發和黔北、滇東北、鄂西等地區的發展有非常明顯的促進,并且在歷史時期對神農架林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大巴山區的經濟開發、社會發展及文化的傳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而且,川鹽古道對民族國家的治理有深遠影響,川鹽運入滇、黔、鄂、西康等缺乏食鹽的山區和民族地區,增進了中央政府與土家族、苗族、彝族、納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群眾之間的聯系,體現了中央王朝對民族和邊疆地區的“體恤”,對維護民族地區政治、社會和邊疆穩定有非常重大的“安撫”作用。

第7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文化發展;文化建設;影響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228-02

一、文化建設與文化發展趨勢的關系

文化建設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賦予文化發展以一定的目的和方向。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文化建設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要受到各種條件和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影響和制約文化建設的因素有很多,有經濟的因素、政治的因素、文化自身的因素等。影響文化建設的各種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這些因素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了作用于文化建設活動的整體力量。在影響文化建設的各種因素中,文化發展趨勢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因素。

作為影響文化建設的因素,文化發展趨勢具有現實性和超越性、綜合性和集中性、物質性和精神性相結合的特點。文化發展趨勢不是主觀的猜測和幻想,而是表現在當前文化中的文化現實狀態的一部分,是向全部文化現實狀態的延伸和擴展;文化發展趨勢綜合了經濟、政治等物質形式的因素和力量,是對這些因素和力量作用的集中反映;文化發展趨勢包含著對文化存在和發展的超前認識和判斷,又體現為一種客觀的存在狀態。因此,文化發展趨勢是現實和未來結合的要素,是物質力量的實際作用和意識超前反映的思維力量的綜合。

文化建設既和現實密切相關,又與未來緊密相連,既是對現實的肯定和保留,同時又是對現實的否定和超越,既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與追求,體現出奔向未來的努力,同時又是對未來的一種限定,流露出對未來的憂慮。文化建設是在既定的各種現實條件的基礎上走向未來的,同時又是在現實狀態發展所蘊藏的多種未來可能性中確定一種可能性并使之變成現實。從根本上講,文化建設既要尊重文化發展的某種趨勢,又要防止文化發展的某種趨勢的現實化。

文化發展趨勢本身也是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綜合作用的結果,是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在文化領域內的表現,以文化的方式凝結了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及其相互作用的成果。文化發展趨勢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文化建設活動加以改變的。文化發展趨勢是我們在建設文化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在文化內容、形態、格局和發展方向等方面發揮重要影響力。

二、中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當今世界,文化全球化、文化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日益增強。這三大文化發展趨勢彼此相互滲透、互相促進、相互融合,一起構成影響世界文化形態、文化格局及其演變的重要推動力量。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為中國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使中國的文化建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文化發展趨勢對中國文化建設的積極影響,給中國文化建設提供的重要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進一步增強更加有利于中國吸收世界文化發展的積極成果,加快中國文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步伐,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進一步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

2.文化全球化發展趨勢促進了文化資源的全球共享,對于充分利用國外文化資源,推進中國的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為加強文化建設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3.文化發展的全球化趨勢,增進和提高了各國政府和普通民眾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使廣大中國人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增強,激發了中國廣大民眾建設中國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培養了必需的思想意識條件。

4.文化發展的全球化趨勢必然導致世界范圍內文化格局產生新的變化、世界面臨著文化秩序的重構和文化力量的重組,這種形勢不僅客觀上給中國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而且為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崛起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5.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在文化建設中保持、鞏固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發揮中國文化在解決人與自然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中的獨特作用。

6.文化多元化趨勢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與發展,增強了中華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國家文化之間的互補性,為建設中國特色的多元并存發展的新文化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7.文化經濟一體化趨勢,密切了經濟和文化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了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相互協同、相互作用,有利于促進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

8.文化經濟一體化趨勢,促進了文化形態的變革,提升了文化的社會作用,為文化建設的發展贏得了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帶動了文化建設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

文化發展趨勢對中國文化建設的消極影響,使中國文化面臨嚴峻的挑戰主要有:

1.文化全球化趨勢,必然加劇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碰撞,造成文化價值的斷裂,這對于我們如何應對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維護中國文化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

2.中國是傳統文化資源大國,而文化軟實力相比一些文化強國還有很大差距。隨著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增強,文化資源全球流動的速度和強度加大,一些文化強國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搶奪文化資源。如何保護、開發和利用中國的文化資源,更好的發揮中國文化的比較優勢,在國際文化競爭中占據主動,是我們面對的挑戰。

3.在文化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經濟和文化的矛盾、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矛盾也有進一步突出和加劇的趨勢。如何應對市場經濟發展給文化建設造成的負面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的協調發展,是我們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4.隨著文化多元化趨勢的逐步增強,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并存發展的態勢下,突出文化的主旋律,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地位,是中國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

5.文化經濟一體化趨勢推進了文化產業化的進程,大眾文化的迅猛發展成為多元并存的中國文化結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國文化建設如何在文化產業化和大眾文化迅速擴展的情況下,保證建設的質量,提高文化的品質和品位,正確處理普及和提高的關系,是中國文化建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又一嚴峻挑戰。

6.中國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市場經濟,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過程中,科學技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相反,人文文化的發展卻相對滯后。如何促進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中國文化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

7.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的快速推進,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矛盾逐漸深化并全面暴露出來。如何整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精華,吸收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積極成果,避免傳統和現代在文化價值上的斷裂,是中國文化建設要完成的一個長期的重要任務。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關系成為較長時期內困擾中國文化建設的一個難題。

作為綜合反映文化存在和發展狀態的文化發展趨勢,它不僅對中國未來的文化建設產生影響,而且也使中國文化建設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中國文化建設是在世界和中國都發生著深刻變革的過程中進行的,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進行的,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因而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鮮明的個性特點。

2.中國文化建設是全球文化共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與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建設密切聯系,充分體現人類文化建設的共性特點。中國的文化建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樣并存,發展對外文化交流,與不同的文明開展對話,注重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積極成果,反映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愿望和要求。

3.中國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深入和文化自覺意識的增強,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文化建設和其他領域建設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配合,協調發展。

4.中國文化建設困難大、任務重,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其使命感和重要性更強。中國文化建設正處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處在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擔負著為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支撐和精神動力的歷史使命。

第8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溝通;經濟貿易;文化差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國際之間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繁,頻繁的貿易不可避免需要溝通。隨著經濟貿易往來的頻繁,以及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跨文化溝通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和經濟影響也逐漸受到經濟研究學者的重視。跨文化溝通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包含了許多方面,如文字語言、文化背景、歷史內涵、地域差異等,這些也都是影響國際貿易之間的關鍵因素。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及成立亞投行,不僅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經貿之間的地位也使得中國在國際經貿中更加具有話語權,近年來,中國的經貿業務迅猛增加,對外經濟總額也逐年上升,新的對外經貿結構格局逐步形成,已經逐步從過去的中國制造向現在的中國創造轉變,對外貿易結構多樣化趨勢更加明顯,這些新的國際貿易特點也使得跨文化溝通有了新的變化趨勢。

一、跨文化溝通與國際貿易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文化差異給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以中國對外經濟為例,由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差異,使得在對外貿易初期,跨文化溝通一直是制約國際貿易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國文化與西方經濟文化的文化沖突給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際貿易往來,如中國人在經商過程中講究綜合思維和中庸態度,往往是“先談原則,后談細節”,這和英美的務實文化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西方國家更加注重的是服務的質量和商品的細節,而對于原則性的東西,西方人往往沒有太大的意愿。尤其是西方國家中的德國,一向是以細節著稱,嚴謹的態度使得他們在經濟談判中更加注重對細節的處理,而中國文化的綜合思維和中庸思維則可能成為妨礙其中經貿環節的障礙;辯證來看,文化沖突和文化差異促使貿易不斷發展,技術不斷革新,如中國提出的創新觀念就是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技術和經貿形式進行創新,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語言溝通是影響國際貿易的另一重要因素

國際貿易往來不可避免的是語言的溝通,由于中國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與西方語言有所不同,因此在語言溝通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語言溝通不暢,或者翻譯過程中出現與交易國家語言文化偏差,就會導致在商業談判中造成一定的誤會或形成暈輪效應,從而使得經濟貿易談判談判破裂,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跨文化溝通中的價值觀念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價值觀念是人類主觀評判的標準之一,也是決定善惡的標尺。價值觀念和一個國家的道德文化、歷史背景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也容易受到宗教、利益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如當今國際貿易中伊斯蘭教國家與其他宗教的價值觀念差異,決定著伊斯蘭教國家和其他非伊斯蘭教國家經濟貿易的成敗。因此,價值觀念對于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取舍有著緊密的聯系。再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念都是以利益為前提,經濟貿易就是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這直接決定著他們的貿易形式、談判風格和貿易種類;而中國一直講究利益共存和平等協商,因此在商業談判中一直講究的是和平談判和協議為主,以互惠互利為基本出發點,兼顧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決定了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過程中,跨文化溝通時需要綜合考慮兩國的價值觀念。

(四)法律法規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強制力,它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規范,更是一種經濟貿易的行為準則。任何經濟貿易形式都必須考慮到經濟交往國家的法律法規,都必須得到被交易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認可,才能實施下一步正常貿易,除此之外貿易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國家與國家法律法規不兼容的情況。相比較西方而言,中國的法律法規還處于不斷健全和完善的階段,而西方國家已經基本構建起比較成熟的法律體系,這就使得在國際經濟貿易過程中,在西方國家有法可依的貿易條款,可能在中國并不存在;或者在西方國家通用的經濟貿易準則在中國并不適用等情況??缥幕瘻贤ㄖ械姆煞ㄒ幖瓤赡芙o經濟貿易造成一定的阻礙,同時也是保證貿易正常有序進行的保證,在法制化的今天,任何經貿形式都需要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強制約束,這樣才能保證貿易的正?;?,避免經濟貿易矛盾、經濟貿易沖突和不正當的競爭。因此對待跨文化溝通的法律法規,需要辯證看待,充分認識中國在法律體系建設中的不足,不斷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二、新形勢下跨文化溝通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跨文化溝通在經濟貿易前期可能是阻礙經濟貿易的主要障礙,但隨著文化的融合、文化趨同、溝通的頻繁以及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跨文化溝通在經濟貿易后期會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一)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趨同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

文化的融合和文化趨同使得各國際貿易國家在談判準則、價值觀念等方面找到共同點,從而促進商業談判的成功和提高國際貿易業務量,提高國際貿易的成功率。此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趨同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會促使經濟貿易文化呈現多樣性,更能從貿易雙方中找到利益共同點。

(二)信息全球化為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普及,各個貿易國家溝通也越來越頻繁,國際貿易形式也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也為各個貿易國家互信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使得各個貿易國家能夠借助互聯網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情報,從而更能通過了解一個國家的背景、歷史、價值觀念、法律法規等來降低交易的失敗率,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和交易的效率??梢哉f信息全球化為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偠灾?,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推進,跨文化溝通對于國際貿易的副作用會逐步減小,取而代之的是業務量的增加和交易額的上升,但就目前趨勢來看,跨文化溝通對國際貿易還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強化對跨文化溝通和國際經貿之間的動態研究,進一步探索他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讓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貿易的橋梁。

作者:張春玲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第9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文化交流:翻譯;異同;

前言: 翻譯工作的目的和特點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民族或社團之間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學習的愿望,產生了互譯精神產品的要求。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是不同民族在特殊歷史地理環境里的獨特創造,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對待和處理外來文化,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是一個重大的課題。通過翻譯,盡量加強和增進不同文化在讀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縮短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誤解所產生的障礙和距離。

1.文化交流與翻譯

1.1有關文化交流

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 譯界雖對此一直多有討論 , 但并未取得共識。從翻譯實踐來看 , 不論是在當代還是在歷史上 , 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即歸化)的原則似乎是占了上風。近十多年來 , 隨著文化研究日益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關注的焦點并逐漸向邊緣學科廣泛滲透 , 翻譯理論界越來越注重把翻譯放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環境中進行考察 , 人們更多地從文化的差異與滲透來看異化與歸化問題 , 即把翻譯不僅僅看作不同語言的轉換 , 而且把它看成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關系及它們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本文試圖從翻譯的本質出發 , 通過討論譯者的使命 、讀者閱讀的認知過程及信息時代與全球化對文化交流的影響 , 來重新詮釋歸化與異化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了處理歸化和異化關系的總原則 , 即在不排斥歸化法的前提下 , 盡量采用異化或異化加釋義的方法來處理作品中含有文化色彩的語句。文字間意義的傳達或功能的對等等方面的研究 , 而對意義與功能之外的因素關注甚少。近十多年來 , 隨著文化學研究的興起及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 , 人們越來越注重從文化層面來探討翻譯的本質。翻譯的文化學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和勒弗維爾在他們合編的《翻譯 、歷史與文化》中正式提出了“翻譯的文化學轉向” 這一口號,這也標志著翻譯的文化學派的正式興起。在以后的幾年中 , 他們又各自或一道陸續出版了幾部專著來討論翻譯與文學 、意識形態 、權利及文化的關系。與以往翻譯中的文藝學派或語言學派不同 , 文化學派是當前翻譯理論界中具有相當強“革命”因素的學派 , 有人甚至認為他們的觀點對以前的翻譯理論具有“顛覆” 性。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特別強調文化在翻譯中的地位和翻譯對于文化傳播 、推動社會和文化進步的重要意義。他們認為 , 通過翻譯可以引進新概念 、新文體和新的表達手段來推動社會文化的進步。翻譯的目的是使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樣的功能。另外 還有一些翻譯家如蘭博和雷恩也推出了此功能。

1.2 文化交流中的翻譯

著名作家于冠西說:“人類文化從整體來說,是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匯聚、交流的產物。”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須通過翻譯來完成,沒有翻譯就沒有文化交流。翻譯不僅是不同語言相互轉換的過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不同環境氛圍,獨特思維方法、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造就了不同文化的獨特內涵和文化特色,呈現出明顯的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阻礙了信息的交流和溝通,給翻譯帶來一定阻礙和困難。因此,如何成功跨越文化阻礙,尋求恰當翻譯策略,從而實現高質量跨文化交流,進而推動文化傳播,是翻譯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翻譯是不同語言社會的交流工具,通過轉述語言文化信息,促進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和進步。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翻譯應該充分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不同文化間的相似和差異。如果兩種語言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思維和表達方式大致相同,兩種社會的文化內涵也會大致趨同,這種情況下,翻譯就可以實現互譯,保留原文文化色彩;如果兩種語言社會的地域環境、文化習俗、人文歷史、、價值觀念等存在較大差異,則需要注意,因為這種文化差異影響著翻譯活動的范圍和方式,制約著翻譯內容的呈現和翻譯策略的選擇。因此,解決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困境,是影響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關鍵。

2 .目前影響翻譯不同的因素

2. 1不同語言社會的歷史和習俗等文化內涵差異

是影響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根源因素。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和民族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點的歷史文化;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孕育形成了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和詞匯;語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本民族交流情感和表達思想的獨特工具。由于受價值觀念、社會風尚、道德情操、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各民族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這些不同的文化習俗也產生出內涵豐富的文化差異。因此,要重視不同語言社會的歷史和習俗差異,把握翻譯中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根源。

2.1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環境等文化背景差異

是影響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客觀因素。文化作品以整個社會為反映對象,用獨特視角反映社會生活,形成濃厚而鮮明的時代色彩。作品的創作離不開身處的地域環境,還與個人的生活經歷、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只有充分關注作品、作者的相關背景,才能充分了解作者傳遞的信息,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揣摩作者寫作時心境,感悟作品深刻內涵。因此,不考慮社會時代背景對作品翻譯的重要影響,就會產生翻譯的文化偏差,無法保留和彰顯源語文化特色。

2.3 翻譯者的價值觀念和語言功底等文化素質差異

是影響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主觀因素。翻譯者是作品翻譯過程的主體,是兩種文化的傳播中介。不同翻譯者,所翻譯的作品意蘊和內容各不相同。一方面,由于受社會環境、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翻譯者逐步形成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行為特征和價值觀念,進而影響翻譯用語和價值選擇;另一方面,翻譯者要對原作品進行解讀、評價、加工和改造,仔細把握作品的文化內涵,領悟作品的內容精髓,品味作品的思想精神,用精準的語言進行文化傳播和再造。因此,翻譯者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扎實的語言功底是翻譯優秀作品的必備條件。

3 .當前文化交流中翻譯存在的問題

3.1加強全球文化交流與融合,減少翻譯語言障礙

今天,文化融合成為世界文化交往的發展趨勢。作為開放的動態性系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和滲透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吸納、融合,增進了人們的相互理解,增加了人們的相互認同。這使得跨文化交流――翻譯的障礙越來越少,語言溝通越來越順暢。因此,翻譯者要把握原作品所屬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習俗,強化保護源語文化意識,深度了解原作品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增進文化融合,加強文化交流,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和傳播。

3.2合理恰當運用翻譯方法,掃除文化交流障礙

翻譯者是聯結原著作者和譯著讀者關系的紐帶,在翻譯過程中,若以原著作者為中心,就不免會給譯著讀者帶來諸多困惑和不解;若以譯著讀者為中心,就不免會失去原著文化特色。因此,需要正確處理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差異,靈活采用音譯、套譯、移植、譯注、重創、摹仿等方法,找出傳遞文化信息最恰當表達方式,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或以源語或原著作者為依歸,以原著內容特點為基礎,采用“異化”或“直譯”翻譯方法,最大限度保留原著風貌和風格;或者以目的語或譯著讀者為指向,把握原著作者思想,關照譯著讀者態度,采用“歸化”或“意譯”翻譯方法,促進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融合。

3.3提高翻譯者綜合文化素養,增強翻譯實踐經驗

翻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翻譯作品質量的優劣。作為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要求翻譯者既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兩種語言,又要熟知兩種文化差異;要求翻譯者不僅具備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還要具有較高的綜合文化素養和文化意識,牢固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努力積累翻譯實踐經驗。在翻譯時謹慎處理文化差異,準確把握文化內涵,真實再現原文風貌,恰當傳遞文化信息,更好地實現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快文化交流步伐。文化交流是人類交往的產物,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人類交往的廣度和深度的發展,文化交流的規模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層次越來越深,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冷戰結束之后,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日益發展。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的程度不斷加深。社會發展日益將整個世界緊緊連在一起。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以至最不發達國家,都不能自外于這一歷史潮流,都必須在這一浪潮中趨利避害,以求得自己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必然促進全球性的文化大交流,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人類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的有機統一。文化受制于經濟和政治,又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經濟、政治和文化相互協調發展,社會才能協調、和諧、有序運轉,走向良性循環,否則就會失衡,甚至瓦解。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又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過程。任何一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發生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來說,經濟全球化本身也是文化交流的產物。 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由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決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文化的個性、特殊性決定著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運動,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斷碰撞和交流,促進文化的不斷發展。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社會實踐的產物,有其長處,也有其局限。它只有從其他文化中吸收營養,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否則就會變成“死文化”。古代中國非常強大,文化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特別是“四大發明”對人類社會作出過巨大貢獻。但后,中國卻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其原因之一就是閉關自守。

人類文化史表明,一個封閉的文化系統,必然走向衰落以至滅亡。只有實行開放,不斷碰撞和交流,文化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從而長盛不衰。古代日本比較落后,但它不斷從中國文化中吸取積極成果,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明治維新”之后又積極向西方學習,從而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亞洲“四小龍”基礎并不很好,但戰后積極對外開放,吸取別國的長處,取得很好效果。今天的美國之所以在許多方面能保持領先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吸引了來世界各國的大批優秀人才。黨的之后,我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學習并善于學習別人的先進成果。正反經驗說明,文化交流是通向文化繁榮、經濟發達、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xxx在线|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久久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peeasian人体| 青青青国产在线|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 久久www视频| 美女脱得一二净无内裤全身的照片|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国产三级| 国产专区在线播放| 久9热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色吊丝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视频在线|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日韩欧美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一日本道a高清免费播放|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榴莲视频在线观看污|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人体大胆做受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 菠萝蜜视频在线看|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大女小娟二女小妍|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烈血黄昏中视频| 女人的高潮毛片|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d动漫精品专区久久|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中文字幕在线国语| 5x社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18| 波多野结衣在线免费视频| 在逃生游戏里挨c海棠小说|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