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

第1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掌握文秘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從事法律文秘業務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專業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專業核心課與主要實踐環節:刑法概論、民商法概論、行政法原理與實務、訴訟法概論、應用寫作、法律文書、秘書學基礎、檔案學基礎、社會學基礎、網絡技術與辦公自動化、電子信息管理、社會調研、應用文寫作、秘書業務訓練、辦公自動化設備使用、文秘業務綜合實訓、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和實踐環節。

就業面向: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法律服務部門的文秘及相關崗位。

本專業培養具有必備的法學和文秘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法律職業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復合型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文獻檢索、司法筆錄訓練、書記員工作概論、檔案管理、法律文書訓練、現代漢語與基礎寫作、秘書理論與實務、計算機與應用。

修業年限:基本學制三年,最長修業年限五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法律事務執業能力、掌握秘書技能、會英語、會電腦的應用復合型人才。學生畢業時,要求取得國家秘書職業資格證書。

主要課:大學英語、英語視聽說、專業英語、秘書實務、檔案管理、企業管理概論、法律文書、民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合同法、國際經濟法、公司法、稅法、電子商務、商務談判、溝通技巧、多媒體技術應用、網頁制作等。

專業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復合型多元化的職業能力。

職業前景:學生畢業后,既能勝任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法務助理工作,又能從事法庭助理、書記員、律師助理職業,還能從事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務管理工作。本專業就業面廣,適應性強,并有潛力成為高級管理人才。

培養目標和要求

(一)培養目標

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法律文秘專業第一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學生應在掌握專業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技術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二)素質、知識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質基本要求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誠實守信,團結合作,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具有高尚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有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本專業的高新技術和技能;養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積極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調控、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知識與技能;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具有一定的體育健身知識和技能,身體素質達到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2. 知識基本要求

(1)掌握語言文學類、政治哲學類等基本知識。

(2)掌握法律專業知識、文秘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其中包括辦文、辦事、辦會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論。

(2)掌握管理學、秘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程序的基本知識。

(4)掌握辦公室管理、檔案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懂得檔案和信息處理的基本規則和法律法規。

(5)掌握公共關系、社交禮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則。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應用文的寫作知識。

(7)熟練掌握計算機的理論知識,能運用現代化辦公設備進行法律文秘事務運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練運用漢語語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領神會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法律咨詢、中文寫作能力。

(2)運用法律文秘知識進行辦文的能力。

(3)運用法律文秘知識進行辦事的能力。

(4)運用法律文秘知識進行辦會的能力。

(5)具有較強的法律文書制作和公文處理能力。

(6)運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論知識從事法律文秘運作的能力。

(7)運用基本法律知識進行法律咨詢、司法調解和解決一般法律問題的能力。

(8)公關活動策劃能力和人際溝通、接待協調能力。

(9)運用計算機進行辦公事務處理、法律秘書實務活動的能力。

(三)證書要求

1.獲取相應的普通話等級證書。

2.獲取全國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以上證書或大學四極以上證書。

3.獲取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或勞動部門計算機操作中級以上證書。

4.秘書資格證書。

5.爭取獲得汽車駕駛證書。

6.爭取獲取法律秘書相關等級證書。

就業崗位(群)

高職院校法律文秘專業是為司法行政機關,檢察院、法院、基層法律服務部門及社會輸送熟練掌握法學基本原理、具備文秘業務能力、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等職業人才。本專業學生應在具備文秘專業知識、法學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法律文秘業務的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良好職業道德、優良的警務素質的綜合職業技能人才。

畢業生主要從事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秘書,文書處理,檔案管理和公關工作,辦公室事務工作,會議組織和服務工作,協助領導處理政務、商務及日常事務工作。亦可從事公檢法等部門的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書記員、公證員,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助理,法律服務所、企業法律顧問處的司法文秘,鄉鎮、街道辦和社區的法律服務人員,也可從事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的法律秘書培訓和法律文秘教學工作。

主要課介紹

1.秘書學概論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在整個學科體系中居于提綱挈領的地位。主要講授秘書職業的性質、特點、能力要求和工作內容,及秘書職業的國際發展情況。目的是讓學生熟悉秘書日常工作程序及相關工作方式、方法,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成為從事秘書工作的實用型人才。

該課的前修課為《管理基礎與實務》;相關后續課為《秘書實務》;后續教學環節是參加中高級秘書資格證考試。

2.秘書實務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以培養學生辦會、辦事、辦文、辦活動為核心的管理服務技能為目的。主要講授秘書工作的實際操作的技能與技巧,通過秘書案例教學和項目載體教學,以能力本位精神貫穿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全面掌握秘書實務的各項內容、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強化學生的各種現場處理技能,以適應企業、商務、機關使用單位專職秘書崗位的工作需要。

該課的前修課為《管理學》、《秘書學概論》,后續課為《辦公室實務與管理》;后續教學環節是參加中高級秘書資格證考試。其中80%的學生須考取初/中級秘書資格證書。

3.文書學概論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以培養應用型、操作型文秘人才為目標。通過文書學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和相關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文書和文書工作的基本知識,并按照公務文書的形成、運轉、立卷、歸檔的工作程序,使學生掌握文書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非紙質公文的基本知識,具備在基層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公文處理、信息管理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

該課系《秘書學概論》、《秘書實務》相關后續課,是對秘書學的專業細化。

4.管理學基礎

該課為專業基礎課。主要講授權市場營銷的管理、戰略和策略,結合營銷實踐,進行具體的操作和策劃活動,提高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并使學生了解現代企業管理中的組織設計與流程管理、決策、計劃、控制、創新管理以及管理溝通與管理信息活動的組織等,逐步使學生樹立起重要的現代企業管理意識和管理觀念,提高管理的決策能力。

該課為《秘書學概論》、《秘書實務》、《檔案管理實務》的基礎

5.法學概論

該課為專業基礎課。主要講授一般的法,特別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本質、特征,形成作用、發展、制定和實施等概念、原理和知識。通過該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概論、原理和知識,幫助他們增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觀念,使學生形成關于現代法律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具備對法律以及法律現象進行較深層次的分析思考和判斷能力,為在實踐中準確理解和運用法律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該課為后續課《法律文書》打下基礎。

6.法律文書寫作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各類法律文書的概念、功能、內容、格式和寫作要領等基本的寫作知識。包括公安類法律文書、檢察類法律文書、法院審判類法律文書、監獄執行類法律文書、公證類法律文書、仲裁類法律文書、司法鑒定類法律文書以及訴狀類法律文書的相關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在具備法律和寫作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公安、檢察、審判、仲裁和監獄工作以及律師業務工作中各種法律文書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應用法律操作技能。

該課的前修課為《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相關課。

7.民法原理與實務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民法的調整對象,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行為,,訴訟時效,人身權,物權,所有權,共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債權,民事責任。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主要制度,受到法學思維和民法學實務的基本訓練,具備運用民法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民事法律問題的基本能力。

8.刑法原理與實務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刑法的概念、性質、體系、解釋、制定根據、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犯罪的概念、構成、特殊形態以及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刑罰的概念、目的和種類,量刑和刑罰制度;類罪、節罪特別是種罪的概念、構成特征、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法定刑。培養學生運用刑法理論并根據刑法規定分析和解決實際刑事案件問題的能力。

9.辦公自動化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以培養現代秘書計算機信息運用技能為目的。主要講授辦公自動化的涵義、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功能和模型,以及Windows 98、Word20xx、Excel20xx、Powerpoint等軟件實際應用技能。通過課堂講授和實際操作,使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各種操作并建立簡單的局域網技術,具備運用網絡處理信息技能,掌握現代化通迅技術和文件處理之電傳、復印、自動檢索、微機處理、電視攝錄及中英文打字等技能。為他們將來進入中小型企事業單位能迅速適應辦公自動化環境打下良好基礎。

該課終結考核要求是通過省計算機一級考試。

10. 知識產權法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國際及我國知識產權法發展的現狀及相關規定,講授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專利法的有關理論和知識,尤其是商標專用權的法律保護以及專利權的法律保護。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知識產權法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國際、國內知識產權的現狀,掌握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的調整范圍和特征和知識產權法的主要法律規范,增強他們分析和處理有關知識產權問題和案件的能力。

11.行政訴訟法學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行政法、行政訴訟法與國家賠償法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解行政法、行政訴訟法與國家賠償法的基本原則、制度與規則,掌握行政法、行政訴訟法與國家賠償法的基本原理,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和處理行政事務及行政爭議的能力。

12.勞動法

該課為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勞動法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尤其是我國現行的勞動法的基本理論、基本制度、基本原則,培養學習者運用所學的勞動法理論和知識以及勞動法律、法規、政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

該課為《法理學》、《商法原理與實務》、《經濟法學》相關法律學科的后續課。

第2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文秘專業核心課程介紹

一、《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的、交叉性和邊緣性的獨立學科,學科以建立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 之間良好的溝通關系,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樹立本組織的良好形象為主線貫穿始終。

二、《會計學基礎》

本課程是商務秘書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講授和輔導兩個環節,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會將理論和方法適用于工商部門、分析處理具體的經濟業務,為經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的能力。

三、《市場營銷與談判》

《市場營銷與談判》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于本世紀初發源于美國的一門應用科學。它是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通過學 習,使學生掌握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據工商企業的實際環境和條件加以運用,不斷創新,提高企業的市場 營銷能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推動企業的發展。

四、《秘書理論與實務》

《秘書理論與實務》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講授秘書學科的歷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實際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使學生建立對秘書學科以及秘書職業的基本印象。掌握有關秘書工作的有關基本理論常識和秘書實際工作中應具備的各種技能。使學生了 解秘書活動是什么,更要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

五、《文書檔案學》

《文書檔案學》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實踐性較強,主要講授現代文書檔案學工作基本理論,公文處理的程序與方法,文書閱卷 與歸檔,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與利用以及電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學習這門課是作好商務管理文書工作的基礎。

六、《應用文寫作》

本課程主要講授適合商務秘書專業學生從事秘書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書寫作基礎知識、常用文體的寫作方法,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 養提高學生的秘書寫作能力。其理論性適度,適用面廣,可操作性強。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與訓練,能夠掌握各種常用文體的寫作方法 ,提高寫作能力,熟悉各種文體的規范體式,從而比較熟練地寫出觀點正確、內容充實、結構嚴謹、格式規范、語言流暢、文風端正的實用 文章。

七、《言語交際》

本課程的內容包括口語訓練、表達訓練、讀誦訓練、思路訓練、聽力訓練、應變訓練、體態語訓練、演講訓練、辯論訓練、談判訓練等基 本表達技能的訓練。

八、《企業經營管理》

《企業經營管理》是一門研究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客觀規律性的科學,它側重于研究解決使企業經營目標、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 三者之間達成動態平衡的問題,從而使企業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其主要內容有:經營戰略、市場調查與預測、經營決策與計劃、產品開發與 技術發展、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等。

九、《英語實用文函》

《英語實用文函》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主要講授涉外秘書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英文函電的處理,以及有關涉外秘書工作的職責 范圍和操作規范,使學生掌握涉外秘書工作應具備的文字處理能力。

十、《國際貿易與實務》

國際貿易是涉外秘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 展,我們將會面對更多更復雜的國際貿易關系,尤其中國即將進入WTO,迫切需要掌握國際運行的貿易規則的應用人才。課程主要講授國際貿 易理論與政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組織、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條款、合同的訂立與履行、常見的國際貿易方式。

涉外文秘專業介紹

一、專業介紹

涉外文秘專業是隨著科學經濟高速發展,信息傳播急劇膨脹,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現代科學管理專業。作為一種全球性的職業,涉外文秘工作越來越趨于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它在輔助各級領導進行綜合管理、樹立企業形象、溝通內外關系、處理信息交流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涉外文秘專業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發展十大需求專業之一。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熱愛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愛國、敬業、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質,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既具備涉外文秘與辦公自動化專業的扎實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信息分析處理能力,檔案管理能力,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能熟練處理辦公室的日常事務,能從事涉外文秘工作的復合型、實用型的涉外秘書高級人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三、主干課程

綜合英語、英語閱讀、英語聽力、英語會話、英語語法、商務英語、外貿單證與函電、中國文化概論、文書檔案學、商務禮儀、形體、茶藝、公共關系學、演講與口才、國際貿易實務、經濟法、辦公自動化、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文書寫作、公文寫作。

實踐環節:計算機網絡、公務文書寫作、禮儀與形象設計、基礎寫作、新聞寫作等實習、畢業社會實習、畢業設計、實驗實訓、社會調查、校外實習、畢業論文和秘書綜合實訓。

四、校內實習實踐

該專業擁有學院“圣蘭大學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實戰、實踐平臺,學生有大量到實訓室進行實踐的機會,并有專門的辦公自動化機房讓學生進行辦公自動化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練習,同時擁有專門的檔案室、辦公實訓室作為實踐場所。本專業的學生經常出席各種重要會議,從事禮賓服務、會議布置及管理、現場速記及速錄等實踐操作。

另外本專業在校內擁有專門的化妝實訓室,化妝實訓室內有專門的化妝設備及精心設計的化妝鏡等供學生們進行專業化妝形象設計的演練;為了拓展本專業的就業面,我系酒店客房實訓室可供本專業的學生進行餐飲、飯店、客房服務的演習和操作,拓寬了學生的就業寬度;專門的形體房,是本專業學生進行形體訓練,進行禮儀培訓的專門實訓室,在這里培養出了一屆又一屆外在氣質優雅的涉外秘書人員;茶藝實訓室專門為培養學生的內在氣質而設,讓學生在傳統文化藝術的熏陶下形成由內而外的氣質美。語音室、電子計算機機房、紅外語音教室、多媒體教室更是本專業學生進行文化學習必備的實訓操作舞臺,在加上我系豐富多彩的“多元化實踐課”構成了完善而又多樣的校內實習實踐平臺。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可以得出,本專業學生深受企事業單位的歡迎,未到畢業時,便有用人單位到系內提前預定學生。

五、教學成績

學生畢業前需要考取英語類、計算機類、普通話、職業資格四類證書。

英語類證書包括全國應用英語A級、全國四六級、PETS幾種,學生可以任選其一;計算機類證書包括全國計算機一級、二級VF、NIT等;普通話需達到二級甲等及以上水平;職業資格證的類別比較多,本專業學生可考取秘書及涉外秘書資格證、公關員、營銷師、茶藝師、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會計師、教師資格證等資格證書,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增加無盡的砝碼。

計算機類考試最終學生能夠達到100%的通過率;普通話水平二級甲等的占該專業總人數的93.5%,一級甲等水平的占專業總人數的6.5%;英語類證書的通過率可以達到100%;職業資格類證書通過率最終可以達到100%,其中茶藝師的通過率為100%,秘書資格證可以達到100%,涉外秘書資格證可以達到99.6%。

在自學考試中,我系也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我系07級劉艷輝同學在畢業之前已考完了自考英語專業的筆試課程,只剩下實踐考試與畢業論文兩門課程;08級劉海真同學也在畢業之前考過了自考英語十門課程,只剩下一門筆試課程、實踐考試與畢業論文。

另外,在每年舉辦的文秘專業技能大賽中,都能凸顯出優秀的同學。在今年的文秘技能大賽中,我系08級劉書菲同學等獲得優異成績。

第3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機電類專業CDIO卓越工程師教育課程體系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046-03

一、卓越工程師教育與CDIO的關系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宏觀的培養目標要求,其工作思路是借鑒世界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創建具有中國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過教育和行業、高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優秀工程師。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系統的工程技術能力,尤其是項目組織、設計、開發和實施能力,以及較強的溝通和協調能力,體現了當今工程教育的國際共識。可見,CDIO人才培養模式和理念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而且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應該作為實現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基礎。

二、機自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要求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典型的工科機電類專業,培養卓越工程師正是這類專業教育教學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根據近年來專業進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實踐取得的經驗,開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具有更積極的意義,而且卓越工程師教育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要有具體的要求。

1.接受通用知識的基礎教育,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強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初步的經濟管理知識。

2.接受專業基礎教育,較系統地掌握機械制圖、力學、機械設計、電學、機械工程專業基礎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3.接受專業基本技能訓練,掌握本專業必須的零件測繪、力學分析計算、實驗、測試、數據分析、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方面的基本實踐技能。

4.接受專業知識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具有本專業領域或方向所必需的專業知識,了解專業領域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法律和法規,了解本專業及相關學科前沿及發展趨勢。

5.接受工程意識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與訓練,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參與生產、并具有基本的運行和維護能力,具有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的初步能力。

6.獲得綜合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具有較強的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和服務意識,具有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初步能力,以及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

三、課程體系改革規劃與實踐

課程體系改革始終是貫徹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保證。

(一)調整兩課開設學期,優化課程布局

兩課是標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課程,共有356學時,16個必修學分,一般集中開設在大學一、二年級,在限制每學期計劃學時的要求下,一些基礎性課程被迫后延,對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和訓練非常不利。本專業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多方考察、學習,并與學校主管領導和教務處領導多次研究,做出了調整兩課開設學期的重大決定。將兩年完成的兩課主要教學任務調整為四年完成,即每學年開設一門政治哲學類課程,保證兩課四年不斷線:大一第一學期開設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二第一學期開設“中國近代史綱要”,大三第一學期開設“基本原理”,大四第一學期開設“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兩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課程內容的改革,重點教育和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在大三、大四學年開設政治課更有利于準備考研的學生學習和復習,大二調整兩課余出的學時由技術基礎課來遞進填補,優化了課程布局,為學生開展創新訓練提供了專業基礎,更有利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公共基礎課程體現工程應用意識

英語課分層次教學,入學即可參加大學四、六級考試,通過者可以進入專業實驗室接受工程意識和創新能力訓練。

數學課教學內容與方式改革,在講述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教會應用數學理論進行工程建模的方法,數學中的實例應該以機械工程的具體對象為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感覺,激發其學習興趣。

大學物理課教學內容與方式改革,在講授物理知識的基礎上,傳授和訓練進行物理實驗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訓練觀察現象與數據分析的能力,為工程實驗奠定基礎。

(三)技術基礎課程培養工程意識

在大一第二學期新增開設機械工程導論課程,介紹機自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學科發展、工程案例,為學生提供一個開發產品、裝備和系統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基本思維框架;勾勒出一個工程師的任務和職責,以及如何應用科學知識來完成這些任務的思維方法;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必要的個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學為所用的工程意識的啟蒙教育。

改革機械制圖課程體系,增加三維圖形教學內容,將獨立開設的零件測繪教學環節融入機械制圖理論課的進程中,理論與實踐應用綜合在一起,同步進行,初步培養學為所用的工程意識。

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課程體系改革,將獨立開設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和機械零件課程設計教學環節調整到對應的理論課學期,將課程設計內容與理論課內容綜合在一起,同步進行。在機械原理或機械設計理論課開始之初,將課程設計的任務布置給聽課學生,并要求理論課程結束時完成課程設計任務。教師講授理論課時始終關注課程設計內容,督促和指導學生完成所講相關內容的課程設計任務,使學生邊學、邊練、邊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不斷建立學為所用的工程意識。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與原培養計劃比較,分別提前1個學期開課,以便為后續專業基礎課提供前期知識。

(四)專業課程增強實踐能力訓練

專業課程的改革方式是減少專業課的理論授課學時,大幅度增加實驗、實踐訓練學時,盡量將CDIO理念貫穿于課程教學中。根據培養目標、對主要課程及學時比例進行了綜合調整,構成如表1所示,其中單片機原理及應用、井下作業設備與工具和海洋石油裝備概論為新增課程,目的是增強機電基礎和突出石油特色;合計增加100個實驗學時、88個理論學時。取消了獨立的專業英語課程,設置兩門以上的專業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從而保證學生專業外語應用水平;專業英語(64學時)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96學時)后置余出的160個必修課程學時基本平衡了增加的專業課理論和實驗學時。

表1課程改革新增實驗學時課程列表

(五)課程設計實施CDIO模式

“機構分析創新設計”和“機電一體化系統創新設計”是東北石油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參加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試點,實現“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為培養本專業學生的個人、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產品、過程和系統的設計、建造和控制能力,而分別在大二和大三短學期新增設的2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環節。目的是為學生逐步獲得優良的工程素質和綜合能力(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善于合作)奠定基礎。

每個班分成6~7個設計小組,每個小組獨立承擔一個設計題目,由4~5人組成,自選組長,組長負責設計小組任務分配、組織管理和工作協調。每個小組提交一份設計報告和每個小組成員的個人工作過程記錄(手寫),并進行ppt匯報答辯。機構分析創新設計提交的設計報告包括:設計分析說明書、CAD 設計圖紙;機電一體化系統創新設計提交的設計報告包括:設計分析說明書、CAD 設計圖紙、控制原理圖、電氣回路圖、程序設計圖。

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進行了如下探索:

1.組長給定本設計小組成員的個人貢獻或成績排序。設計小組組長根據小組同學的個人貢獻、合作表現,按分差不小于2分給出小組成員個人成績,或給出小組成員成績排序。

2.指導教師組成的答辯組評定設計小組成績。答辯組根據每個小組設計總結報告撰寫的質量(結構層次、語言表達、分析計算、撰寫規范);設計圖紙的質量(圖紙完整、表達正確、符合規范);答辯過程表現(匯報講述、回答問題、PPT質量)等項目按百分制綜合給出該組設計的綜合成績。小組的答辯綜合成績為小組成員的個人成績中間值偏上。

3.指導教師還可以根據設計小組每個同學的平時表現(出勤情況、工作態度、提問情況)調整個別同學的個人成績,更好地維護公平性。

4.學生自評與團隊成員互評可以調整小組組長給出的成績排序偏差。小組成員自評主要考核學生的誠實性;團隊成員互評主要考核學生的公正性和團結互助精神。

(六)畢業設計實施CDIO模式

大四第二學期全部進行畢業設計,將畢業設計從13周延長至18周,有利于完整系統地實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

在畢業設計的準備、進行和總結的全過程中,對各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把關。首先在選題上,采取指導教師申報題目,然后由教研室從中優選確定,保證工程實際設計題目占到80%的比例。將確定好的設計題目下發給學生,使學生有很大的選擇權利,在個別嚴重沖突的題目上,由教研室做適當調整。這樣做,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畢業設計的積極性。

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把幾年中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應用于工程實際,不僅鍛煉了他們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工作責任感,從而使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遇到疑難問題,指導教師能及時地給予啟發,并與之研究、討論,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對于常出現的問題事先講給學生,使其自檢、互檢,有問題及時修改,爭取交出一份質量較高的畢業設計答卷。

在畢業設計的最后階段,教師根據畢業設計的任務書對設計圖紙嚴格審查,杜絕在答辯時出現“設備無法安裝、機構不能轉動、機件互相碰撞、工件不能加工”等原則性問題。隨著畢業設計的完成,多數學生基本掌握了進行工程設計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并培養了創新意識,已具備直接服務于生產與工程建設的能力。在教師嚴格要求、認真把關下,學生完成較好的畢業設計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經過近兩年的統計,學生的畢業設計經修改后直接應用于工程實際生產的占18%左右。

四、CDIO實踐總結

2010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代表東北石油大學成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第二批試點院校。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機自專業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逐步形成,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方向、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實踐環節教學大綱、課程教學體系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與建設。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已經分別在機自07級、08級、09級的部分課程和環節逐步開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性實踐,完成了機電一體化原理及應用、數控加工技術、電氣控制技術、液壓與氣動、機械控制工程、石油鉆采機械等課程為載體的CDIO三級項目實施試點工作,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并獲得了良好的經驗;機自2010級、2011級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融入了CDIO理念,并根據調整后的課程體系有序地進行全面實踐和總結;機自2012級、2013級的人才培養方案在CDIO實踐基礎上又加入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新要求,正在進行著初步的實踐探索。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廣泛實踐有效促進了本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學生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積極性、主動性非常高, 2010~2013年本專業學生承擔或完成 “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5項,發表科技論文10篇,獲得以“挑戰杯”為主的科技競賽獎勵30余項。

五、結束語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總結,逐漸積累了一些工程教育改革的經驗,基本建立起CDIO工程教育的實施環境,為培養一批工程意識好,實際工作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也在實踐中漸進性地理解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內涵,并逐步明確:CDIO工程教育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理念是一致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宏觀指導方針,CDIO是具體實施模式和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顧佩華,包能勝,康全禮,等.CDIO在中國(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吳恭興,劉文白,張寶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大學教育,2013,(9).

第4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教學改革 創新 教學方法 案例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18-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reform of modern Agronomy Introduction

WANG SHUJIE WANGS HUJUN SUIYUANYUAN XUYAN MAYAN LIDIANYUNZHANGLI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130022)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Agronomy Introduction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Firstly, active network teaching is advocated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n, the perfect practice case database and file database of examination pap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is will build a good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professional course evaluation and quality certification.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Innovate;Teaching methods;Case database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明確教育改革的方針與目標,改進更新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積極開展網絡教學,不斷豐富與完善教學內容。建立并擴充課程實踐案例庫、完善試題案例數據管理庫,應該是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與首要任務。

一、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本教法改革的重要環節在于積極引領學生開展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強化課堂討論和專題演講內容。作業結合所拓展的內容作專題、述評,開展以教師講授為主導、課堂討論和課程專題討論為輔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堂分組討論與激發學生興趣進行演講。可以啟發學生結合生產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開展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培養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啟發學生產生創新性思維。使學習熱情高漲,拓寬視野,使他們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鍛煉與培養。因此,任課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地鼓勵學生發表新見解,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而學生通過回答教師提問、學生間相互交流,也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并能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查閱文獻,通過專題、述評作業的訓練,不僅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科學論文寫作和綜合歸納總結能力。綜合能力與業務素質得到了明顯地提高,有利于畢業后擇業與今后的個性化的良性發展。

二、積極開展網絡教學,豐富與完善教學內容

網絡課程是教師、教材、教育技術的新手段、教育方法與學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利用網絡教學既可以進行大面積地教學,也可以進行個別化輔導,還可以進行基于網絡化的協同化學習。由于網絡課程的這種開放性、靈活性、智能化等特點,有利于緩解高校擴展后教學資源、設備緊張的局面。

網絡課程顯著地突破了傳統的“粉筆+黑板”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和協作化,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例如:網絡公開課、教學在線、慕課計劃的開展,教學手段實現網絡化、自主化可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跨入新的時期,慕課計劃的實施,表明網絡教學平臺已經走向國際化。學生可以通過免費登錄網絡教學平臺,收視各大學教學名師的公開授課,吸取眾家之長,領略自己制定目標的各位名師的教學風采,獲得許多新信息。開闊視野,拓寬思維,完成高目標的學習任務,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建立并完善實踐案例庫

為提高教學效率,增強課堂授課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組課本著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進行了多媒體教學體系的設計,其所設計使用的《農學概論》多媒體課件.具有內容圖文并茂,多姿多彩,寓教于樂,使抽象問題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提高了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教師的廣文博見,見多識廣為課件的內容提供豐富的素材與論據。

教學內容不斷更新,不斷實現新形勢下農機發展對新農藝的要求;教學大綱的編寫,每4年都要改版一次教學大綱。每次都要更新許多新內容。教學內容的更新及教學方法改革,為課程的教學增添許多生機;科研實踐教學平臺的建立,以實際教研示范基地為模板構建虛擬農場及植物工廠,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新目標;努力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

科學研究案例庫建立:構建大學生創新實驗案例庫,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實驗計劃,參與高層次、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努力實現“科、教一體化”的教學管理模式;理論教學平臺不斷完善:教材的不斷改版與更新,多媒體課件的不斷完善,結合網絡資源不斷地開發利用。實現高水平教學管理的目標。

實踐平臺的建設:實踐案例庫建立,添加課程設計環節,營造“農藝與農機”相結合的完善的畢業設計。

四、建立并完善試題案例數據管理庫

建立教學檔案管理庫:提供本課程各學期教學方案,教學大綱(每四年改版一次教學大綱);教案(文檔與PPT不斷更新);教學任務書、教學進程表、點名冊;試卷2套A,B試卷標準答案及評分標準;學生成績單、試卷分析報告、考試通知單、考場記錄、試卷復查表一,表二;試卷、實驗報告紙質版等,全部實現檔案的有序化管理,為今后農業工程專業評估、專業質量認證提供良好的信息(模板)平臺。

通過選課系統學生可以對每一門課程及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價,通過總體評估來評判教師的授課水準。雖然評價系統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差,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與完善。但依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進步意義。

五、結束語

教育要重視大學的本位教育,重視教學改革政策落實與經驗交流。2016年8月22日-24日在吉林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成功舉辦十二屆全國高等院校農業工程及相關學科教學改革學術研討會。校領導介紹了吉林大學的總體情況以及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現狀,著重指出:一定要強化農業工程及相關學科建設,對推進我國農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來自50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400名代表,經過大會報告、學術交流、分組討論,圓滿完成了會議內容(包括課程建設),達到了預期效果,可以說此次研討會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討與咨詢的結合,南方與北方的交流,學習與合作的探索。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通過研討會這個平臺,進一步加強了解,增進了友誼,推進了合作,明確了農業工程類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與方向,大家紛紛表示,通過此此教學改革研討會議,收獲很大,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 楊文玨.農學概論[M].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2002,3.

[2] 張建萍,陳靜,張建.多媒體技術對昆蟲學教學的影響[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3] 崔翠.《農學概論》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4] 佟艷,朱劉娟.工科院校《農學概論》教學改革研究[J].陜西教育,2009,(7).

第5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物工程;課程建設;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208-03

生物反應過程檢測與控制是我們學院針對生物工程專業工程類課程比較匱乏的情況而開設的一門工程類專業特色課程。由于是新開特色課程,沒有適合的教材,也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我們教研室已經根據逐年的講義編寫了這門課程的教材,并在課程、教材、課件、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旨在提升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工程意識和素養,適應學科發展和新時代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一、課程現狀分析

生物工程專業為工科類專業,工程類的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生物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發現,具有專業針對性的工程類課程比較匱乏。目前,生物工程專業普遍開設真正與生物工廠生產建設密切相關的工程類專業課程有:《發酵工程》或者為《發酵工藝學》或《生物工藝學》、《生物工廠工藝設計概論》、《生物工程設備》、《微生物工程》。而《發酵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的教學內容實際上有很多重復的地方。而《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等雖然名稱中都帶有“工程”,實際上與工學類專業意義上的“工程”相關性并不大。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工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生物工業產品種類快速增加,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規模化的生產要求對生物反應過程的參數進行檢測和控制,以達到優化生產、提升自動化程度的目的。相應的,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從而形成生物反應過程檢測與控制這門學科。這門學科主要涉及在生物反應過程中需要控制的參數的檢測及優化控制方面的知識,因此有必要在專業課程中增加相關課程,提升學生工程素養和意識,以適應新世紀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開設了《生物反應過程檢測與控制》這門課程,并作為專業特色課程得到學校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本課程以生物反應過程需要檢測控制的重要參數為主線,基于生物代謝調節規律,闡述了這些參數的檢測方法、儀器及原理,以及基于參數檢測的生物反應過程優化控制的方法原理,還有計算機在生物反應過程測控中的應用。課程開設后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課程的建設及教學改革。

二、加強教材和課件建設

教材是培養21世紀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專門人才的知識載體,是教學的依據,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因此,教材建設與生物工程學科的建設及學科的培養目標密切相關。教材質量和水平的優劣,對于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對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計劃開設該課程時,沒有合適的相關教材可用,我們在課程開設前,組織教研室教師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材料編寫講義,并經教研室討論逐步修改完善,之后在制定新的培養方案時,開設了本門課程。然后,適時申請教材建設項目,并在《吉林大學本科“十二五”規劃教材項目》支持下,出版了《生物反應過程檢測與控制》這本教材,并獲得吉林大學本科教育優秀教材二等獎,吉林省優秀本科教材三等獎,取得較好的成效。教材以生物反應過程需要檢測的物理化學參數為主線,基于生物代謝調節規律,闡述了這些參數的檢測方法、儀器及原理,以及基于參數檢測的生物反應過程優化控制的方法原理。由于生物反應過程中化學參數的檢測多用到電化學分析原理,本書也對電化學分析原理做了簡明扼要的論述。力圖反映系統、綜合的反應該領域的已有知識成果和最新發展。在新編教材的建設上我們的經驗是:教材建設需要積極申請相關項目來支撐,新教材的建設需要查閱大量文獻,工作量也比較大,因此要組織適當規模的團隊來完成,并且要由經驗豐富組織者來組織協調。課程建設的同時,我們還加強了多媒體課件的建設,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課件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以及教師與學生溝通、互動的媒介,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認真總結每次課堂講授中發現的課件的不足和問題,并收集學生和督學對課件提出的意見,然后有針對性的逐步提高課件的質量。比如,在關鍵知識點均用彩色文字標記,利用制圖軟件如Photoshop、億圖圖示專家等把課件中原來的黑白插圖,全部進行了彩色化,同時一些難于理解的檢測儀器的結構工作原理,如磁氧分析儀等,用生動的動畫來展示,使這些知識變得更容易理解。通過教材和課件的建設,使得課堂講授知識更形象生動、更利于學生接受。

三、搞好教師團隊建設

課程建設離不開教師的參與,教師是課程建設的主導因素,因而教師團隊的建設對于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課程建設中我們實行課程負責人制度,由負責人全面負責組織課程建設,注重梯隊建設,確保至少兩位教師參與課程授課,以老帶新,確保本課程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及教學質量,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同時注重對任課教師的培養,安排團隊中任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聽取優秀老教師的工科類課程講授,提升教學水平,并進修計算機應用的相關知識,逐步推進和完善該課程的建設。創造條件、爭取機會、有計劃安排教師在職或出國進修和深造,教師出國進修有利于開拓視野、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和經驗,達到既提高教師學歷結構、知識層次,又發揮教師積極性和潛力的目的。本教學團隊中一位教師在維也納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交流和學習,一位教師參加了教育部教師培訓項目并獲得證書,一位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這些都為課程的長遠建設和規劃奠定基礎。

四、以學生為本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中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適當開設主題討論課,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和潛能;堅持知識與素質教育協同、基礎與前沿并舉等原則,使課程富有生機和人性,學生的主動性、興趣和熱情得到提高。

采用引導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的跟隨教師的思維去理解和學習。轉變教師角色,教師不再泛泛地傳遞定論性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的、開放性的獲取知識。同時增強教學的互動性,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過程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教師在授備課過程,針對重要知識點和熱點知識領域準備適量的課堂提問的問題,在上課過程中針對個別學生或分組提問,從而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比如,在講述發酵過程物理參數的檢測時,提出生物反應過程中應該測控的物理參數主要應該有哪些,有意識的啟發學生去思考、分析、總結,使學生從生產實際的角度出發分析哪些物理參數是需要檢測的。鼓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提問題,既可以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又可激發他們的創新性思維。此外,針對重點和前沿知識,開設隨堂討論課。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而素質教育、能力教育為主導思想的現代教學,應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引導,教師不僅食藥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探索未知世界,培養他們自主能動的去獲取知識。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一些重點、熱點知識內容,將學生分組,在教師指導下,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材料,開展討論,分析總結,寫成小論文,在課堂上報告。我們還設置了課堂教學隨機的10分鐘隨堂小考,并計入平時成績,隨堂考試的隨機性,給學生以一定的壓力,促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全神貫注,一直跟上教師的思維和講授的知識,結果表明這項舉措是非常成功的。應用這些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智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課堂一改以往的單調死板氛圍,而變得更加豐富、生動、活躍,得到同學和督學的好評。

五、加強課程實踐環節建設

實踐教學是培養生物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整個課程教學計劃的有機部分,它具有鞏固和加深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獲得生產知識,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功能。21世紀是生物科學蓬勃發展世紀,生物科學的發展潛力已初見端倪,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生物產業。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支撐的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本世紀的支柱產業之一。生物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實踐教學在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舉足輕重。我們在爭取經費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購置儀器設備,結合原有實驗條件開設了綜合性大實驗“生物反應過程典型參數測控”,如發酵過程pH、溶解氧的測控、發酵液主要成分的測定分析等,并結合科研開設靈活性、開放性的創新性實驗,讓學生查文獻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如人參發根發酵過程中皂苷含量測定方法優化,使學生參加到科研中得到實踐和科學研究能力的鍛煉。此外,本課程利用教師與企業的科研合作及溝通,與省內多家知名生物工程公司建立了生產、課程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如華潤啤酒長春有限公司、修正醫藥有限公司、長春市質量檢測局等,使學生能有機會深入生產實際,理論聯系實際,驗證所學理論知識。這些措施的實施,增強了課程實踐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課程的開設與建設要適應學科的發展,特別對于生物工程這樣快速發展的新興專業來講,課程的開設與建設尤其重要。我們基于對生物工程專業工程類課程現狀、學科發展趨勢及新形勢下對專業人才需求的分析,開設了《生物反應過程檢測與控制》這門課程,以適應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并對課程進行了有計劃的建設,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從教材課件建設、教師團隊建設、教學模式改革和課程實踐環節建設三方面論述了課程建設相關措施和經驗。想搞好課程建設,需要持續的改進和建設工作;需要一個層次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知識結構等)合理的教師隊伍;需要積極申請教改項目的支撐。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們對生物反應過程檢測與控制這門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改革是成功的,通過教材、課件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學生普遍感覺到課程的脈絡清晰、內容豐富、課堂氛圍良好。教學模式的改進,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受到督學組的好評。實踐環節的建設,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性實驗的開設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學生以后的深造和就業奠定基礎。希望本文能夠對相關課程及新開課程的開設與建設有所啟示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曹禮,王春暉,郝軍元,等.高校生物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J].甘肅科技,2009,(22):178-179.

[2]鄒長軍,吳雁,蘭貴紅,等.生物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07,(06):1-2.

[3]楊華,賈士儒.加強生物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10,(04):59-62.

[4]賀小賢,丁勇,王麗紅,等.基于生物工程專業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8):132-133.

第6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職高專;電氣自動化;教學改革;“雙師型”

教育部于2006年頒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高職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同時還明確了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與以傳統的學科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有著明顯的區別。隨著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的不斷更新,使得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也隨之改變。因此,教學改革也成了《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設計理念中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僅就高職高專《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教學改革作一些探討。

一、《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特點、學習目的和教學現狀

1.《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特點。《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是電氣自動化、電子信息技術和機電一體化等專業的一門專業課,涉及的基礎理論和知識面廣,是電磁學、力學等學科的綜合。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常用低壓電器、繼電器、接觸器控制電路基本環節、三相異步電動機控制線路、常用機床的電氣控制、橋式起重機的電氣控制等幾個部分[1]。在學習該課程時,經常運用到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基爾霍夫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識。本課程銜接著必修課程《電子電路分析與實踐》、《電機檢修》和后續課程《PLC控制系統編程與實現》、《自動線的安裝調試與檢修》,是整個培養方案中的橋梁。對學生適應電氣設備檢修、安裝、調試、維護及管理工作的職業能力培養起主要支撐作用。

2.《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學習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工具儀表使用、電器元件選擇、電路制作和檢修的基礎知識;使學生能夠借助維修手冊、設備技術資料、維修資料作一般電路的制作和檢修的工藝計劃并實施;同時還要使學生能夠組織對較復雜控制電路進行測試、繪制原理圖、故障分析及處理。

可見,該課程與其它課程相比而言,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好理論,更要求學生側重對所學理論加以應用,進行實際操作,根據故障現象分析故障原因和故障點,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強的專業課程。

3.《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教學現狀。不同教育層次的教學要求是不同的。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學側重理論研究,中專教學側重實際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而高職教育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個特殊教育群體,其教學要求是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突出相關技術分析和實際應用方法的傳授。高職高專《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授課仍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模式單一,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完全是研究型的一套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與實際生產脫節、與社會需求脫節,不能學以致用。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沒有得到一定的提升。

第二,部分從事《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教學的教師缺乏必需的企業實踐經驗,尤其是年輕教師都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實際的生產操作經歷經驗,只能從書本到書本,從原理到原理。授課內容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起來。

第三,學校對《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實習實訓設備的投入不足,對培養和提高既懂理論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不夠。

第四,課程教學形式單調,缺乏生動的教學手段,以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再加之該門課程理論較強,部分內容的理論還較深,學生聽起來有些枯燥乏味,課堂氛圍非常沉悶,學習效果不太理想。

二、《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教學改革

1.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以學生的就業需求為導向。高職教育不是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加強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學科體系的完整性以外,還要以應用為目的,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理論,樹立理論服務與實踐以“實踐而教”、“技能而教”的教育理念,要不斷強化面向基層和生產一線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觀念,一切教學要以學生就業為導向。

在《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過去要學生完整地掌握一整套電氣控制理論的做法,而應該突出的是各類電氣控制線路分析思路都是相似的,要善于對各類電氣控制方式進行比較和剖析。根據控制電路掌握最基本的控制環節,將整個控制電路按功能不同分成若干局部控制電路,逐一分析,然后再統觀整個電路,形成一個整體概念。而對于常用機床、銑床、橋式起重機的電氣控制等內容由于比較抽象,理論較深,不必花太多時間要求學生掌握,教師只需簡單介紹,讓后續內容夠用即可。

2.加強實踐性教學,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高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實踐技能是它的核心。同時,《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本身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需要作大量的驗證性實驗、線路故障檢測訓練和控制電路的控制效果實驗。應該說,《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的大多數章節的內容都需要結合實際反復進行驗證,才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可分成四大模塊,首先是三相籠型異步電動機的安裝與維修、正反轉控制電路的安裝與維修。其次是三相籠型異步電動機降壓啟動控制電路的安裝與維修、順序控制電路的安裝與維修。再次是三相籠型異步電動機的制動控制電路的安裝與維修、三相繞線轉子異步電動機控制電路的安裝與維修。最后是機床電氣控制電路模擬故障排除,對C6140車床、Z3050搖臂鉆床、X62W萬能銑床等人為設定的故障,進行觀察和故障現象分析、歸納,并確定故障點。通過對模擬機床電氣故障的分析,加深對機床機械、電氣、液壓等之間的配合關系的了解,更加完整、準確地掌握機床電氣控制電路的要求。

當然,教師在對這類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進行教學時,應采用工作過程系統化對實際問題進行剖析,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來分析、解釋實際現象。讓學生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3.要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高職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缺乏良好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形象、生動的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融入課堂,使授課內容通過聲音、文字、圖形、動畫、歸納圖表等形式傳遞給學生,特別是將過去在課堂上難以表達的圖形、難以演示的操作過程通過屏幕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往往可使高深的理論簡單化,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項目教學法。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人人參與的實踐活動,注重的不僅僅是最終的結果,而是整個項目的完成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等。項目教學法在《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設計中的應用與實踐,教學效果顯著,主要體現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互相借鑒、自主規劃、自主完成任務的意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處理遇到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

開放式教學法。開放式教學結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實施;開放的基本原則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意識為目的。通過開放式教學在《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中的運用,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有所提高,加深了對電氣控制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學生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同時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的成長,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學業務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顯著提高[2]。

4.以打造優秀教學團隊為契機,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是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教學時空跨度大,學生的求學目標與知識基礎有很大的差異,這就從客觀上決定了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必須是“雙師型”的。目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江蘇省示范性重點建設專業,教學團隊作為院級優秀教學團隊,其隊伍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師水平高,教學效果好。專職教師由教授、副教授、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講師、考評員等17人組成,聘請企業一線技術專家及引進企業人才共6人參與課程開發全過程。課程組多次組織專業骨干教師到企業參觀學習[3],但是,由于長期存在的教育管理體制缺陷,大部分教師基本上都是高等教育完成后就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機會不是太多,缺乏專業實踐工作的經歷、經驗和技能,實際動手能力欠缺。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

一方面通過一些鼓勵性的政策措施,分期、分批地將理論較系統的教師送到企業去做訪問工程師,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且直接從企業獲得信息反饋,推動教育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從行業或企業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相關職業能力強的技術人員作專職或兼職教師,優化高職教育教師隊伍的知識素質和專業技能結構,使理論型與技能型教師相互轉化,從而不斷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三、結語

教無定法,但需得法。從現代教學改革設計思想的理念出發,但在新形勢下,面對不一樣的學生群體,我們現在對《常用電器設備控制與檢修》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設計只是進行了初步探索和改革。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知識的不斷更新,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把教與學更好地進行結合,才能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索的基礎上,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提供更大的空間[4]。

參考文獻:

[1] 李宗華.電氣控制技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劍萍.開放式教學法在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DB/OL].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第7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人文應用型人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2-0087-03

漢語言文學是一個開設歷史久、發展相對成熟的傳統專業,長久以來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育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從學歷教育向職業技能教育轉變。這也使得按照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著供大于求的結構性就業難題。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具有一定文字處理能力、策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人文應用型人才,這與我們目前學科體系內培養的漢語言文學理論型人才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及時轉變培養策略,適應社會需求,培育人文應用型人才。特別是在老牌大學已具優勢的情況下, 獨立學院更應該認真反思如何才能在夾縫中謀生存求發展,以形成自己的人文學科教育特點和專業建設方向。為此,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在成立之初就將辦學目標定位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現代商務理念、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定位,決定了人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策略轉變的重要方向。人文應用型人才,是指融人文性與理論性于一身,掌握豐富的人文知識和實踐技能,并能適應社會需求,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靈活應用于所從事的社會實踐的人才。本文試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為例,探索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轉向的培養策略研究。

一、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教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首先要以社會需求為尺度,優化課程體系設置,以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已日益凸顯。要使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就需按照社會需求安排課程內容及結構。但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歷史悠久,課程設置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專業基礎課的變動空間不大。因而,優化專業課程設置的重心主要體現在專業選修課與實踐課上。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從第三學期開始逐步增加了專業選修課的比例。在選修課的設置方面也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意愿與社會需求。大三、大四是考研與就業的分流階段,為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其課程也實行分流設置,將該課程分為就業、考研、興趣培養與能力提高等幾個板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就業與考研等不同意向進行選修。考研板塊的專業選修課程有“古代文學專題”“古代漢語專題”“現當代文學專題”“現代漢語專題”等等。這類課程的講授重點在學科的縱深教育上,會盡可能地向學生傳授專業前沿理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以便于部分學生進一步考研深造。就業板塊課程則主要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側重于培養服務地域經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競爭力。所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教學技能”“演講與口才”“辦公自動化”“公文寫作”等。這樣的專業課程設置是基于對市場需求及學校定位的基礎上設定的,其目的在于使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社會工作直接接軌。學生在按要求獲得相應的學分后,也可以自愿參加其他興趣培養類課程的學習,不計學分。

其次要增加實踐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差的問題。這一現狀的出現,與學生在離校前較少接觸社會,缺乏就業實踐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重要舉措。要適當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比重,設置相對集中的培養能力的獨立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課程中熟悉本專業技能。另外,專業基礎課程中也可以根據教學計劃和大綱需要安排一定的實踐課時,例如“寫作”要求學年內組織8課時左右的新聞采訪實踐活動;“現代漢語”在講授語音后,安排普通話訓練;“演講學”等基本技能課安排10―15學時的訓練;文藝理論及文學史類課程試行學年論文制度。要求學生在一年級圍繞“文學概論”撰寫文學評論類小論文;在二、三年級圍繞“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或“現代漢語”撰寫學年論文。同時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要利用寒暑假進行三次為期至少20―30的社會調查(每學年各7―10天)。社會調查結束后,學生提交一份調查總結和調查報告。這樣一些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置旨在使學生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來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除利用實踐課程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外,適時組織專業實習,可以讓學生提早到社會中去鍛煉,以適應職場需求。實習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職場適應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強化實習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及動手能力的培養也是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一般高校只安排學生進行畢業實習,而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為了能夠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增加了認知實習和專業實習環節,即在第二學期安排為期兩周的認知實習,第四學期安排為期四周的專業實習活動。要求學生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參加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實踐工作,將自己所學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實踐,并在實習結束后,完成實習報告與實習周記,以總結經驗得失。同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各類公司兼職鍛煉,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本專業相結合的各類資格證書考試,提升職業競爭力,實現人才的多元化培養。

二、合理規劃專業實踐活動,打造四項基本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的傾向長期存在,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是相悖的。人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調的是要將理論知識轉變成實踐能力。當然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基于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基礎上的。當然,這一點也是我們培養人文應用型人才的難點。因此就有人認為漢語言文學是一個基礎性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提法不適合其專業特點。實際上,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既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綜合人文素養;又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等專業基本能力。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中必須考慮既要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傳授,專業基礎課要開足,否則人文素養的培養就是一句空話。但同時我們又要考慮應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于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面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培養人文應用型人才是我們的合理定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對自己的專業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保留基本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以保證學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適當增加應用性方向課程,強化實踐教學。我們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具體來說就是要使學生能夠閱讀各類文獻,寫作各類應用文體,具備基本的口頭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以及語文教學能力等。因而,我們在設置系統的實踐課程的同時,在課堂教學之外,有計劃、有步驟地策劃了系列專業實踐活動,以便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得到必要的實踐訓練。為此,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開展“打造四項基本能力,提升一項專業能力”的系列活動,分階段培養學生的寫字能力、說話能力、寫作能力和現代辦公能力等基本功。我們在第一學期著重培養學生的寫字能力,第二學期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第三學期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第四學期著重培養現代辦公能力。我們在每個學期都會有針對性地策劃系列活動。

寫一手漂亮的字,是文科大學生重要的人文素養之一,也是其就業時展現自身能力的關鍵一點。但隨著電腦的日益普及,動手寫字機會日益減少,這導致當代大學生動手寫字的能力日益下降。因而,對于寫字能力的培訓就顯得比較重要。我們邀請省內知名書法家為學生進行了“寫字的基本要領和方法”的系列講座。同時給每個班級配備一名書法專業指導教師,安排每天的寫字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因為,學生無論以后從事教育、文秘、行政管理還是文化傳媒類工作都必須具備基本的語言組織與口頭表達能力。所以,我們開展了系列即興說話練習。早自習時間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語言組織及表達的鍛煉,各班推選出優秀學生參加系里組織的即興演講比賽。寫作能力是最能表現漢語言文學基本能力的指標之一。所以“寫作”的改革也是“打造四項基本能力,提升一項專業能力”系列活動的重中之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將寫作能力的培養重點定位于應用性文體的寫作。為了引導學生熟練掌握常用應用文寫作技巧和規范,我們減少了寫作基礎課的學時,增加了應用寫作、學術論文寫作、新聞與采訪寫作系列課時,并通過講座和競賽相結合的方式,在講授寫作理論的同時,安排適量的寫作實踐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現代辦公能力也是當代大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們采用了講授與上機實訓相結合的方法,開展了計算機實用技能培訓類講座,以使學生盡快熟悉和掌握現代辦公實用技能。

專業實踐環節是使學生將專業理論轉化為技能的重要環節,教育部提倡高校應“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此,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策劃了“打造四項基本能力,提升一項專業能力”的專業實踐活動。這一活動策劃旨在探索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也是基于學生的應用能力不足的現狀和社會期望學生能盡快加強的需求。

三、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與社團活動

人文應用型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盡快接觸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工作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建系以來,本著以培養人文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辦學宗旨,建立了廣告設計、新聞編輯、攝影攝像等三個專業實驗室。這些校內大型實習基地的建立也為學生加強動手能力提供了便利。另外,我們還積極利用社會資源,推進校企合作,與語文報社、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山西文化產業發展中心、太原市第二中學等十八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設立學生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并且聘任了多位富于實踐經驗,具有教學指導能力的事業機構領導與企業家擔任“實踐指導專家”。以彌補自有教師缺乏與所授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不能充分勝任教學實踐活動的缺陷。這一舉措進一步加大了職前培訓力度,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拓寬了學校培養人文應用型人才的途徑,為文化企業培養有用人才。

另外,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還需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發設立的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在這里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團結協作能力及管理溝通能力,可以及時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工作實踐相聯系。同時,在社團活動中,還可以充分展現獨立學院學生參與意識強、思維活躍的特點。因此,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依托系部專業特點,著力打造精品社團,形成“四社一臺”的社團格局。“四社一臺”包括:浩然辯論協會、湖畔文學社、I-MAX廣告協會、文化創意協會和校園電視臺。我們為每個社團配備專業教師負責學生社團的專業指導,同時,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表現,會計入學生的綜合測評成績。在系部的積極鼓勵下,學生在社團活動方面表現積極,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浩然辯論協會在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青春飛揚”杯大學生辯論賽中獲得三連冠的好成績,并成功舉辦了文化傳播系即興演講比賽和新生專業辯論賽,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逐步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湖畔文學社在參加首屆全國大學生人文原創大賽暨全國大學生百強人文社團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全國百強人文社團”。學生還自發舉辦了應用文基礎寫作培訓活動及各類征文比賽、話劇展演、文學趣味知識競賽等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文學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激情,并通過編輯《湖畔風》打造系文學創作的平臺。I-MAX廣告協會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廣告大賽,積累了寶貴的參賽經驗。文化創意協會積極聯系校外公司,承辦策劃創意類的活動。這些活動鍛煉了社團組織活動的能力,也為學生提供了專業學習和實踐的途徑。校園電視臺是山西省唯一一個由學生自行完成采訪、拍攝、制片、播放全過程的校內實訓基地和學生社團組織。社團還不定期對全臺成員進行了專業、系統的培訓,多次的學習和交流,使學生獲得了實踐能力上的提高。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力圖通過各社團的建設為學生專業學習提供實踐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以專業為依托,打造社團精品活動,提升社團工作水平,努力發展成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平臺。在第二課堂開展多種與專業理論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特色社團活動, 以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盡情施展與發揮,提升其創新精神,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社團活動中促使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培養、自我提高,以便實現獨立學院培養人文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人文應用型轉向是大勢所趨,也是關系到該學科能否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問題。獨立學院需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自己的辦學定位,積極地進行探索和改革。在人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定位下,獨立學院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文性和應用性,使自己的培養目標能夠符合社會需要,培育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長平.以拓展素質為核心 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5).

[2]伍建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

[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1).

[3]賴敏,藍鷹.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造探析[J].社科

縱橫,2010,(1).

[4]邵之茜.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

[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2).

[5]吳鳳玲.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

[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4).

[6]鄭育琛.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6).

[7]趙麗娜,譚宏姣.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的要求與特點[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0).

第8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科院校;計算機教學;困惑;舉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03-0020-04

1 引言

計算機課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須開設的課程。然而,在計算機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或者在進行具體課程設置和教學的時候,卻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對于理工科院校或專業來說,計算機課程的開設比較順暢,較為成熟,計算機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比較密切,課程體系的邏輯性強,計算機課程之間的關系也非常有條理性,課程內容較為充實;而文科院校或專業的計算機課程的開設與教學改革卻存在較大的問題,有的開課隨意,有的開課過于分化,有的又過于職業化或膚淺化,計算機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幾乎沒有什么聯系,在學習計算機課程時又沒有先修課程作鋪墊,所以在對計算機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改革的時候總覺得有些困惑,甚至不知所措。盡管如此,我們還是進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 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困惑

2.1 課程性質定位的困惑

我院是一所典型的文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主要包括語言文學類、國際關系類、國際戰略類、軍事外交類以及其他一些文科專業。計算機課程,在這些專業中,究竟是屬于一種工具課,還是它們的專業基礎課,還是屬于公共基礎課;是屬于必修課,還是屬于選修課等,這些涉及到課程的性質定位問題在很長時間內一直困擾著我們,導致了學院的教務部門在課程設置時存在隨意性,這也讓我們授課的老師感到無所適從。

2.2 課程內容設置的困惑

學生的來源復雜,有發達地區的,也有貧困農村的,學生在計算機方面的基礎也非常不平衡。在發達城市,中小學已經開設了一些計算機課程,如:“計算機基礎”、“信息技術”、“辦公自動化”,甚至還有一些編程語言;而從欠發達地區來的學生可能連計算機都沒有見過,更談不上使用計算機了。由于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所以在對課程以及相關內容進行設置時就出現了困惑。開設的課程,內容太淺,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吃不飽,學習沒興趣;開設的課程內容太深,對于沒有摸過計算機的同學,又沒有基礎,學起來又會非常吃力,這樣又會使他們失去興趣和信心。而對于學生的行政編班,并不是按計算機的基礎來進行的,而是按專業編制的,所以,這些問題給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和困惑,也對學生的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2.3 課程開設時機的困惑

由于計算機課程的性質定位不確定,給課程的開設時機把握上帶來了困難。有的人強調,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基礎課,應在大學階段的一年級就開課;有人則認為,計算機課程是工具課,應該在上完基礎課后,在大三時間段開設。作為專業課的一種輔助工具,過早地開設不利于應用,特別是不利于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寫作。正是基于后者考慮,我院在開設計算機課程的時候,往往是放在大三才開課。然而,根據“高等院校教學評價”要求,這種開設的時機并非最理想,并且由于課程內容簡單,往往出現學生學習沒興趣、學習效果不理想等情況。

2.4 課程目標定位的困惑

課程目標的定位準確與否,往往與課程的性質定位一樣嚴重地影響著課程設置的其他問題。我們開設課程的目標應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所以我們開設計算機課程的目的應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信息時展的需求和自身發展要求。然而,在真正設置課程的時候,并不是按照這樣的構想去設計的。

2.5 教學手段運用的困惑

教學手段的運用往往體現時代特點。早期手段是粉筆+黑板,通過板書的形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既體現了教師傳授知識的能力,也體現了老師的授課藝術和表演才能;后來又出現了幻燈、掛圖的形式,將一些繁瑣的教學內容,在課下就完成,這樣節省了學生大量的寶貴的課堂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益,也使得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隨著多媒體計算機軟件的出現和應用,多媒體課件這種教學手段日益得到人們的認同和使用,許多院校每年都要進行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競賽,或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進行優質課的教學評比活動。然而,給大學生授課,用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完成信息量并不太大,而且用語言能夠表述清楚的內容的多媒體課件實在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授課時,教學手段的運用往往也是困擾老師的一件事情。

3 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舉措

如何提高文科院校大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如何進行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改革,如何提高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擺在我們文科院校計算機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務。我們一邊正視困惑,一邊也在苦苦地思索,找出這些困惑的癥結所在,提出我們的解決方案。通過幾年的摸索,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一些辦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進一步吃透高教司《關于進一步加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等文件的精神實質

1997年高教司頒布的155號文件,提出了高等院校在實施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時的三個課程體系,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使計算機基礎教學步入了一個規范的、快速發展的時期。經過近10年的教學積累,這些課程已趨于成熟。在文科為主體的院校,則把“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首選的計算機課程。隨著中小學的計算機課程的開設,以“計算機概論+Office操作+網絡基礎知識”為核心內容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已在中小學的計算機課程中有所體現,文科的計算機課程又出現了新的問題。2004年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征求各方意見后,對原來的文件進行了修訂,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幾點意見》。該《意見》對指導高校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和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文科院校的計算機教學也非常有指導意義,并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它明確指出大學本科階段的計算機教學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作為大學公共基礎課層面上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二是與專業相結合的專業計算機教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起到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或一組必修的基礎課,其內容不針對某一領域,主要涉及計算機基礎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術及應用。《意見》強調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培養,指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所選的計算機課程的構成可以是:“計算機基礎核心課程+計算機專業類型課程+與專業結合的計算機課程”。根據《意見》的要求,計算機課程的設置,核心課程有6門:“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數據庫技術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和“網絡技術與應用”。這個意見對文科院校的計算機課程的開設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2 結合教學評價,準確定位計算機課程的性質,重新認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

我院是參加高等院校教學評價的單位,根據我院文科學校的性質,教學評價對我院計算機課程的開設有明確的要求,即計算機課程的性質是公共基礎課,在本科階段是一門必修課,而且是參加教學評價的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我院本科生計算機的共同課程,通過這門課,使學生系統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概念以及相關的計算機文化內涵,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硬件結構、網絡和操作系統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應用技能,了解程序設計思想、數據庫和多媒體等基本原理,了解計算機主要應用領域,理解計算機應用人員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熟悉重要領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應用,進而理解信息系統開發涉及的技術、概念和軟件開發過程,為后續課程提供基礎,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相比,其內容更寬泛,對計算機方面的要求更高,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方面的素質更科學,影響也更深遠。

3.3 結合不同對象實施分層次教學

雖然我院參加教學評價的計算機課程只有“大學計算機基礎”一門,但就從社會對計算機的需求以及學生渴求現代知識的角度而言,學生希望能夠學到更多的計算機方面的課程知識,所以我們所擔負的計算機課程也不應僅僅就這一門課。我們在完成“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的同時,結合其他院校開設的情況,以及社會上的需求情況,開設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相關課程,如:“計算機一級B教程”、“計算機二級VB教程”以及“計算機二級VFP教程”等。這樣,在進行正常計算機教學的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要求,又滿足了他們對考級以及知識的渴求。

3.4 針對研究生的需求為他們開設實用的計算機課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對計算機課程的需求情況明顯不同,就我院的研究生來說,他們在本科階段已經學習了“大學計算機基礎”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課程,計算機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他們在完成正常的研究生專業課學習的同時,很多時間主要用于畢業論文的資料準備和寫論文狀態,此時他們需要什么樣的計算機知識呢?根據我們的了解和調查,他們大都在本院圖書館、南京市內的一些大學的圖書館或部隊的相關單位查找所需資料,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還有的在作論文答辯的準備,在學習制作多媒體課件。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在研究生的二年級開始時給他們開設了“文獻資料檢索方法與技術”、“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安全”等課程,并為他們開設“如何用因特網搜索情報資料”等專題講座,很受研究生們的歡迎和青睞,他們受益匪淺。

3.5 結合我院專業發展需要,在相應學生中開設計算機專業課或選修課

總體來說,我院是一所文科院校,但隨著學院專業的拓展以及社會的需求,我院也有部分理工科的學生以及地方生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要遠比文科學生要求高和深。對于這些學生,我們調查了地方大學理工科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的情況,他們所設置的課程,基本符合國家高教司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幾點意見》所建議開設的課程,這里,我們也基本上開設《建議》中所說的6門核心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數據庫技術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和“網絡技術與應用”,并分別在這些理工科學生的大一到大三階段實施。

3.6 充分利用校園網平臺,加大網絡課程的開發,拓展學生計算機的知識面

教師的資源是按照學院的教學規模和需要編制的,而計算機課程的課時數在整個學生培養過程中也是明確固定的,如何滿足學生以及社會的計算機需求,光靠課堂上的學時是遠遠不夠的,在此,我們想到了校園網、想到了網絡教學平臺。我們準備加大網絡課程建設,除了正常課堂上的課程外,還將開發其他的一些計算機課程。當然,網絡課程的開發需要時間和過程,對于這些我們有自己的構思,首先確定開發哪些計算機課程,然后確定每門課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系統總體設計與課程原型實現,腳本以及素材準備,最后進行網絡課程開發。在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設計上要充分考慮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行為,做到在網絡環境中操作的效果上信息可見、過程可控、資源可重用,為學生提供理想的數字化學習環境。

4 結論

雖然文科院校的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改革遠沒有理工科那樣成熟、那樣有條理性,但通過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我們已經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特別是有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有高等學校教學評價機制的激勵,有兄弟院校的有益經驗的借鑒,我相信文科院校的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并且為今后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改革提供經驗。

第9篇:自動化學科概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 地理信息技術;GIS;上機實驗;高校教學

引言

1998年1月31日,美國副總統戈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二十一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講演,提出了“數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戈爾在講演中指出:我們需要一個“數字地球”,一個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數據的、多分辨率的、真實地球的三維表示[1]。戈爾關于“數字地球”的這些觀點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重視與響應。21世紀已進入數字化時代,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數字城市、電子政府等詞匯與理念開始深入人心。2004年8月,地理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被美國勞工部并列為三大最具前景的新興產業[2]。我國在這個世紀初以來,也注重地理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各種地理信息技術相關的優秀教材也不斷出現[2-4]。

筆者從2008年開始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地理信息技術課程。其中本科生課《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為跨專業全校性選修課,研究生則為全英文教學的海洋事務碩士生選修課《地理信息技術及其在海岸帶管理中的應用》。從選修學生的專業背景知識來看,文理工兼具,層次也參差不齊。如何讓不同專業的學生能理解地理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知識,課堂上機實驗的設計對于這兩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以這兩門與地理信息技術相關的課程為例,圍繞課程上機實驗的設計與探索,談些體會,以饗讀者。

1 知識背景與課程定位

據統計,地球上有超過80%的數據與空間相關,而地理信息技術是空間數據數字化的核心技術之一,是將地球上各種資源信息可視化表達、存貯、分析以方便人類生活、生產的重要技術支撐。地理信息技術是一種強有力的空間信息獲取、管理和分析的工具[5]。這里談及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為3“S”,即:地理信息系統(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遙感(RS,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統(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其中,GIS 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和顯示,并采用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信息,為地理研究和決策服務而建立起來的計算機技術系統[6]。RS 與GPS 是兩種重要的空間信息采集工具,是GIS重要的數據源。

由以上可知,地理信息技術是與計算機、地理學等學科相關性很強的一門實用型技術,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利用GPS導航定位、利用谷歌或百度上的電子地圖進行相關空間查詢等。事實上,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已不再僅僅是地理學,已被應用于衛生、交通、林業、房地產、旅游、農業等各行各業中 [7-8]。世界最大的GIS軟件公司環境系統研究所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ESRI)的創建者、總裁Jack Dangermond說過,GIS的應用僅受限于使用者的想象力。也因為這樣,從2008年開課以來,學生選修這門課的積極性較高,不論他們的專業背景是歷史、音樂、哲學、英語、或是化學、生物、建筑、機械自動化與計算機等。表1列出了2010-2011年開設的本科生全校性選修課和海洋事務碩士生選修課兩門課的選課學生的專業及人數構成情況。

表1 選課學生專業及人數構成

由表1可見,兩門選修課,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的課程,選課學生的專業背景五花八門,這給教學與上機實驗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無論是全校性本科生選修課,或是全英文授課研究生選修課,本課程的定位都是一致的,即結合自身的課題研究成果,如GIS在流域與海岸帶管理中的應用等,介紹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功能及其應用,讓學生了解地理信息技術、數字 地球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并初步掌握地理信息技術常用軟件的基本操作。

2 課程設計與上機實驗教學方案

圍繞上述課程開設的定位,進行了課程的整體安排與上機實驗教學的設計。表2為全校性本科生選修課《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課程的整體設計。由表2可見,涉及到GIS、RS軟件實際操作與課程作業的第4、7和8講,占整個課程課時(36課時)的近60%(22課時),這是出于該課程實用性較強,需有足夠時間保證上機的考慮。

表2 全校性本科生選修課《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之課程設計

基于同樣的思路,開展了海洋事務研究生選修課的課程設計,詳見表3。由表3可見,有關ArcGIS軟件學習的時間占用了20個學時,并進一步設計了兩個有關GIS軟件的課程實踐(作業),目的是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上機練習及完成課程作業。

表3 海洋事務研究生選修課《地理信息技術及其在海岸帶管理中的應用》之課程設計

在保證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時間能自己動手操作軟件的前提下,基于課程的定位,為了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軟件功能,進一步設計一些能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能感興趣的上機內容。表4進一步給出了本科生選修課《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第4講(表3)的上機實驗設計。需要強調的是,本科生教學所涉及到的GIS軟件為MapInfo和ArcView兩個較易上手,界面友好同時對機房的硬件要求不高的桌面式GIS軟件,主要的參考教材是《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第一版)[3]。

表4 《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之第4講上機實驗設計

通過上機操作,學生基本上掌握了空間數據采集(數字化)與編輯、屬性數據輸入與管理以及專題地圖制作等基本的GIS軟件操作,從課程難度上也較適合于這些跨專業(文理工兼具)的本科生。

對于海洋事務研究生選修課《地理信息技術及其在海岸帶管理中的應用》,表3所列的第2-10講“ArcGIS軟件學習”的上機內容進一步展開如表5所示。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是研究生課程及上機條件的改善,學習的GIS軟件為ArcGIS,主要的教材是《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第三版)[2]。該教材有中文導讀,其它內容包括上機說明都是英文,是現有較適合作為GIS英文教學的教材。在實際授課中,針對每一講,采用“概念與原理介紹”與“上機實踐”兩部分相結合的形式,有效地保證了學生的上機時間。

表5 《地理信息技術及其在海岸帶管理中的應用》第2-10講之上機實驗模式設計

由表5可見,盡量課時有限,但基于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的考慮,通過這樣的上機實驗設計,學生較為系統地掌握了GIS軟件的基本功能如空間數據采集、編輯、制圖、簡單的緩沖區分析、空間疊置等空間分析,并學到了一些高級的空

間分析,如地形分析、水文分析等以及GIS模擬。

3 期末課程作業設計與課程教學效果評估

對于這兩門實踐性較強的選修課,如果在期末用閉卷考的形式,僅是要求學生掌握地理信息技術相關的原理、概念,則有悖于課程的定位。取而代之的是,通過結合實際情況的開放式課程作業的設計,來考核學生對課程掌握的情況,從學生提交的作品來評估教學效果。

對于全校性本科生選修課《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通過2個期末作業來評估學生課程的表現。課程作業1是“數字化廈門大學本部地圖”。通過采集身邊的空間數據并進行制圖表達,讓學生進一步掌握MapInfo的空間數據采集,屬性數據錄入,數據編輯以及制圖等基本操作。學生較好地完成了作業,并建立了不同的空間圖層,如道路、林地、建筑用地、湖泊、草地等圖層(見圖1A)。課程作業2是專題地圖制作“中國人口分布圖”,通過該作業,評估學生應用ArcView進行專題地圖制作的能力。圖1是這兩個課程作業的學生作品。

圖1 本科生課程作業(A-作業1;B-作業2)

由圖1可見,學生基本掌握了對周邊地理事物進行數字化與制圖表達的能力。通過這樣的開放式的課程作業設計,聯系身邊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學以致用(如廈大校園地圖制作),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這門課程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對于海洋事務研究生選修課《地理信息技術及其在海岸帶管理中的應用》,同樣采用課程作業來評估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作業1是有關創建GIS數據庫及地理制圖。其中的制圖包括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制作。通過開放式分組(按學生所在國家)作業的完成,讓學生掌握從網上獲取各種相關空間數據的數據采集方式,并進一步編輯與地理制圖。作業2是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并與模型結合估算流域尺度的水土流失量并表達其空間分異性(基于課題研究成果)。該作業涉及到表5中的第6、7、8、10講的內容,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相關知識并通過GIS項目練習對GIS的空間分析與地理表達有進一步的認識。圖2和圖3分別是來自美國與喀麥隆的兩位學生完成的兩個作品。

圖2 研究生課程作業1之學生作品

圖3 研究生課程作業2之學生作品

從圖2-3可以看出,學生較好地掌握了地理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與軟件技能。值得強調的是,圖2作業是本科專業是生物學的美國學生自己從網上下載相關空間數據圖層,包括行政邊界、河流、道路、人口等并完成制圖的,來自韓國、喀麥隆等地的學生也完成了他們各自國家專題地圖制作,篇幅所限,這里無法一一列出他們的作品。顯然,通過這樣的課程作業設計會使他們產生能用所學的東西制作自己國家地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學以致用。課后來自不同國家、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的普遍反映是該課程的實用性強,能學到一些“超出預期”的東西。

4 教學心得與體會

通過三年多的跨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地理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總結如下教學心得與體會:

4.1 聯系實際并明確“學以致用”的課程定位。通過課題研究的成果展示并聯系身邊有關空間數據的事例,讓學生了解地理信息技術是解決研究問題并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常用工具,有效地減少了跨專業學生對這個從未曾接觸的軟件工具的陌生感。進一步地從實用性的角度進行課程、上機實驗設和課程作業設計,讓學生掌握地理信息技術常用軟件的基本操作。

4.2 “概念與原理介紹”與“上機實踐”兩部分相結合的授課形式對于地理信息技術這種實用型技術的教學是有效的。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原理與概念介紹很晦澀難懂,在簡要地對重點概念與原理介紹之后,通過給學生有具體操作步驟的上機練習,完成特定任務,在課堂上有成就感,這很重要。課程設計上要保證學生有較多的上機時間。

4.3 課程評估宜采用開放式的課程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提交作品,而非閉卷考試。通過進一步的上機操作、復習相關內容并完成作品,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這一實用型技術的基本功能的掌握。

參考文獻

[1] Core A.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th Century. Given at the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Los Angeles,California,on January 31,1998

[2] Chang K S著,陳健飛譯. 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第三版). 科學出版社,2006

[3] Chang K S著,陳健飛譯. 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第一版). 科學出版社,2003

[4] 湯國安,楊昕. 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 科學出版社,2006.

[5] 黃金良,洪華生,張珞平,張玉珍. 地理信息技術在海岸帶資源環境管理中的應用,臺灣海峽,2003,22(1):79-84

[6] 黃杏元,馬勁松,湯勤.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CAOPORN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国产明星xxxx视频| 久久91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黄色网| 药店打针1_标清| 好硬啊进得太深了h动态图120秒|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四虎最新永久免费视频| 日本一道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黄网站在线看| 25岁的女高中生在线观看| 日韩无人区电影| 动漫人物一起差差差漫画免费漫画 | 狠狠色丁香九九婷婷综合五月|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国产黄色app|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理论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直播| 扶着大肚子从后面进| 亚洲资源最新版在线观看| 免费看片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淫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综合| 里番本子侵犯肉全彩| 天下第一社区视频welcome|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 榴莲榴莲榴莲榴莲官网| 哦哦哦用力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