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短期理財收益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投資新亮點
“創新”是金融發展的永恒主題。2012年以來,市場普遍看好債券市場的上漲勢頭,債券基金的發行也是捷報頻傳。于是,基金公司進一步瞄準了銀行理財市場,推出了以“理財概念”為主的創新型債券基金。作為“債券型”基金,其投資范圍主要涉及銀行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大額存單、國債、債券回購、短期融券、中期票據、央行票據、金融債、企業債等。產品最大的賣點在于可投資同業存款,將存款儲蓄資金直接轉換成基金理財產品,相當于銀行理財產品中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并且信息披露更規范更透明。投資者可以借此類產品享受銀行間金融市場利率,從而獲取超過活期6~10倍的收益。短期理財基金的運作方式和銀行理財產品相似,按月或按季實行周期滾動運作,定期開放申贖。
超越銀行理財產品的新特質
短期理財型基金的直接競爭對手是銀行理財產品。首先從認購門檻看,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購門檻一般為5萬元,有的甚至是幾十萬元、上百萬元,這個資金門檻可能是普通投資者難以企及的。而短期理財型基金1000元的認購門檻恰恰填補了普通投資者低風險理財的空白,使該產品具備了相當的誘惑力。其次,從資金使用效益和所承受的風險來看,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后會遇到一時無法找到合適的投資產品進行再投資的風險,使得斷續投資的長期投資收益難以達到單個產品的短期收益水平。而能夠長期持有的短期理財基金則便于彌補這一短板,在產品到期日,若投資者沒有提出贖回,理財基金每期本息將自動滾入下一期,不留任何收益空白期。從流動性角度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期間都超過30天,在封閉期間是不可以贖回的,而短期理財基金則具備貨幣基金良好流動性的特點。比如某短期理財產品,每個月初募集,當月月末前就結束,整個存續期間不足30天,一個周期結束后的資金可以重新流入銀行渠道,實現了基金公司、銀行理財經理、投資者的多贏。某債券型基金,則對每筆申購份額采取僅封閉首個月的運作模式,以后天天可以申購。從募集限額看,銀行理財產品有募集上限規定,一旦達到限額就募集結束。而理財基金產品沒有募集上限規定。從產品的申購、贖回費用看,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沒有交易成本,理財基金產品也是零費用(無申購和贖回手續費)。從約定收益率來看,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是預期收益率,而這次理財基金產品首開基金業約定收益率先河,在收益率上將有預定的收益區間,約定預期收益率。如某基金針對認/申購起點金額為1000元,首期參考年化收益率區間為3%~4%;針對認/申購起點金額為500萬元,首期參考年化收益率區間為3.24%~4.24%。由此可見,此類短期理財基金非常適合穩健型投資者的需求。
二季度收益率高至5%
據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不包括對公產品)發行數量為8497款,發行規模達8.51萬億元。該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一季度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多在4%左右,二季度則飆升至5%~6%。收益率高的產品剛一發售就被搶光了”,招商銀行工作人員說。
一方面,存款準備金率一再提高迫使銀行為吸儲而不斷增加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另一方面,股市持續低迷也讓不少股民將錢轉投入短期產品。7月7日的加息是今年的第三次,兩天后公布的6月份CPI數據(6.4%)又創下三年來新高,對于通脹是否見頂,業內觀點不一,下半年仍有加息空間,靈活性強的短期理財產品依然為投資者所青睞。
加息繼續推高收益率
加息當天,交通銀行即推出169天預期年化收益率6%-6.2%的理財產品,遠高于半個月前的三個月和半年期5.4%的產品。交行一名理財經理表示,理財產品相較定存而言的優勢就在于高收益,因此加息必然會推高產品的收益率。
很多理財專家建議,在加息和CPI兩只“靴子”都落地后,投資者不應盲目地追求高收益的超短期產品,而要將關注點應適時轉向中短期產品。
雖然在吸儲大戰中曾出現過年化收益率高達7%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但畢竟期限太短,5萬元10天內的產品收益不過百元,況且產品的募集期和回款期只按活期計算根本沒有收益,這樣一來資金的收益率會被極大攤薄。因此,超短期理財倒騰得多反而會費力不討好,最后的實際收益很可能不如守住一只期限稍長的產品。
通知存款、貨基也是“短理”
短期理財該怎么買?《錢經》 簽約理財師提供了下列選擇。
考慮到加息影響,有短期理財需求的投資者可以關注3個月內的產品,根據不同流動性需求選擇通知存款、貨幣基金或以周為單位的短期理財產品,風險小且收益遠高于活期存款。
同樣的一筆資金,1天通知存款可以獲得活期存款1.9倍的利息,7天通知存款則是2.98倍,一些銀行已將通知存款業務常態化,辦理后可以自動轉存,這樣省去提前預約同時兼顧了支取靈活。
進入2009年的春天,理財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的變化。去年市場表現可圈可點的貨幣市場基金、債券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出現了顯著的下滑。在具體分析產品發現變化原因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順勢而為,及時對理財計劃和產品做出相應調整。
短期理財及時調整
受惠于利率下調初期的影響,去年貨幣基金出現了超過10%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年平均下來也達到4%~5%,但是2009年1月后收益出現了分水嶺。
好買基金網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貨幣基金1月份收益率繼續大幅下降,單月平均收益率達到0.10%,收益率年化1.2%,低于2008年12月的5.55%的水平。Wind統計數據也顯示,單月貨幣基金平均收益率已經降至0.13%,而在去年貨幣基金收益率高峰期的10月、11月和12月份,其收益率分別高達0.37%、0.47%和0.42%。對比來看,今年初,貨幣基金收益率下滑幅度在5至7成,部分基金甚至出現了接近活期利率的收益情況。
理財建議:投資者可以暫時退出貨幣基金。轉而投向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例如工行的“靈通快線超短期”產品,充分運用了“滾動投資”的特性,它的實質是把若干個短期限的理財產品組合起來,保障了投入資金的連續運作,從而減少了中途進行認購、結算所耗費的時間,而在固定的日期,產品進行兌付和分紅,希望撤出投資的投資者也不會受到影響。目前這款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3%左右。同時,市場上一些7天滾動或者28天滾動的理財產品也具有相對較好的流動性及收益性。
收益配置有進有退
近期,在銀行發行產品時,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短期穩健類理財產品的募集到位速度越來越快,往往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產品的發行。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說明市場觀望資金的雄厚,對于這部分資金來說,對于目前僅有2.5%的年化收益率,可能是難以滿足投資者的,這些資金希望尋找到更合適的投資方向,將是遲早的事情。
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到,2008年無限風光的債券基金,今年以來的表現也逐漸出現了回歸。一般來說,利率下調的初期更可以造就債市的牛市,而債市牛市的尾聲卻可能迎來股市的春天。而近期市場的走勢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所以,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也是進行收益配置的時機。
理財建議: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的需要,在任何時候,比如說像一些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這都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配置的。在一個完整的資產配置中,債券基金是化解風險不可缺失的一環。
但是如果大部分資產都集中在債券類產品上的話,可以考慮在原有的資產配置中,適當增加一些股票型產品的配置。比如在市場的急速拉升期,次新基金是一種可取的選擇,利用次新基金正處于建倉期的特點,可避免短期回調的影響。像近期市場上發行了工銀300指數、諾安成長等新基金。
長期資金更多選擇
產品種類多樣化
目前,市場上可用于短期理財的低風險產品大致分兩類。
存款類
也稱現金管理類,主要是通知存款,分為1天和7天通知。除了主動辦理的通知存款外,有的銀行推出了智能型的通知存款方式,如工行的專有積利存款計劃,可按最短7天(7天通知存款)或1天(1天通知存款)為周期對通知存款的本金和利息進行自動滾存,還可提供自動轉存定期存款服務,即可約定在通知存款存期結束后將本金和利息自動轉存為定期存款。
交行推出的雙利理財賬戶,根據資金使用規律,對所持太平洋借記卡,在預設活期賬戶留存金額(最低5000元)的前提下,將多余資金(最低5萬元)自動轉入通知存款賬戶,免去通知存款與活期存款之間反復轉入轉出的煩惱,在保持資金流動的同時,有機會獲得同期相應通知存款收益,實現個人資產較快增值。農行的雙利豐個人通知存款則可實現個人通知存款自動轉存和本外幣活期存款與個人通知存款之間自動轉存,且支持存單自動轉存和借記卡自動轉存。
理財類
近兩年來各銀行基本上都推出了自己的短期理財產品,如工行的靈通快線理財產品,交行的天添利理財產品,招行的智能理財平臺溢財通,北京銀行的現金管理理財產品天天金等。有的銀行還將存款與理財產品進行了連接,使短期理財產品更加人性化,如工行的利添利賬戶理財,把活期儲蓄存款與貨幣市場、短債等低風險基金聯接。一方面,利添利將多個活期賬戶的閑置資金自動申購指定的貨幣市場或短債基金,以獲得超過活期儲蓄利息的投資收入,實現閑置基金的有效增值,另一方面,當活期賬戶需要資金時,可自動贖回貨幣市場或短債基金,保證資金的及時使用,進行便捷的現金管理。
投資起點高端化
根據監管部門的規定,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最低起點一般為5萬元,遞增金額一般為1000元或1萬元。如工行靈通快線超短期理財產品、交行智慧添利7天、14天和28天型、北京銀行的本無憂系列產品的起點均為5萬元。有的銀行會根據產品特點和投資者風險屬性不同,規定不同的購買起點,有的則規定較高的首次購買起點,以后追加購買金額可以大大降低。如工行步步為贏理財產品的首筆購買最低金額為10萬元,追加購買最低金額1000元,以1000元整數倍追加。
其他一些理財產品的起點也不盡相同,有20萬元、50萬元、100萬元、300萬元甚至更高。如深發展聚財寶周末發2010年38號的起點金額為20萬元,浦發銀行20IO年第二十八期匯理財穩利系列M2起點為500萬元,均以1000元整數倍遞增。有的產品雖然收益較高,但起點也較高。有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會規定單戶最高限額,如上海銀行慧財0號(10043期)(W2010043B)的單戶最高限額為9000萬元,中銀集富系列滾滾發7天理財產品個人投資者單筆認購金額最高不超過1億元。
產品期限靈活化
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按是否具有持續性或是否具有固定期限,可分為兩種,一是具有持續性的,如靈通快線系列理財產品。還有專門針對節假日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如交行在原有的得利寶天添利產品的基礎上,針對周末股市閑置資金的理財需求推出了得利寶沃德添利(周末版)產品。
二是不具有持續性的,即設定理財產品期限,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到期后該產品即結束,工行穩得利、工銀財富、理財金專屬等人民幣理財產品。不具有持續性的短期理財產品中,也有專門針對節假日推出的理財產品,為不影響像打新股等正常投資,如2010年端午節期間多家銀行都針對節日推出了超短期理財產品,且收益較高。
投資對象安全化
由于短期理財產品的期限比較短,或為應付投資者隨時進行的贖回行為,各銀行需保持理財產品足夠的流動性。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銀行短期理財產品都投資于信用級別高、風險較低、收益穩定的投資工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也不是一成不變,銀行會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理財投資的實際需要,做相應調整,如2010年9月29日,工行對靈通快線和步步為贏理財產品等部分理財產品投資對象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機構理財產品”。
從安全角度出發,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有保本和非保本之分,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如交行智慧添利14天型和北京銀行的“本無憂”系列理財產品都表明產品類型為“保本固定收益型”,而平安銀行的安盈1088--22期、浦東發展銀行2010年第二十八期債券盈計劃則表明為“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工行的理財金賬戶投資型產品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凡表明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在其產品說明書中一般都會列出產品所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類型。
預期收益較高化
目前通知存款的利率是固定的,各銀行都執行央行統一規定,1天和7天期分別為0.81%和1.35%,均大大高于活期儲蓄存款0.36%的年利率。但各銀行推出的短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卻不盡相同。近期,由于加息等原因,各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均有所提高,招行的節節高升一招銀進寶之點貸成金83號,理財期限27天,預期最高年收益率高達2.95%,是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的8倍多。但各銀行同期推出的相同期限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會差距較大,深發展的一期聚財寶周末發產品,產品類型為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期限僅3天,預期收益卻達2%,是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的5倍多。中信銀行推出的中信理財之假日贏1035期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期限也是3天,但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僅1.34%,與前者相差0.66個百分點。不同銀行的期限相同、發行時間也基本差不多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卻相差較大,如光大銀行的2010年陽光財富“T計劃”第144期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為3.05%,而中銀集富系列滾滾發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則僅為1.75%,其主要原因在于購買起點金額不同,其中,前者為3億元,后者為5萬元。
投資具有不確定性,理財產品收益一般為預期收益率,但預期收益較穩定,一是對具有持續性的短期理財產品,在一定期間內收益率相對固定在某一水平上。有的理財產品會根據投資者持有時間不同而規定不同的收益率,持有時間越長,預期收益越高,如工行的步步為贏收益遞增型靈活期限人民幣理財產品WY1001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分為7檔,即:1~29天,0.36%;30~89天,1.00%;90~179天,2.20%;180~269天,2.50%;270~364天,2.80%;365-539天,3-3%;540天及以上,3.80%。
另一種是有固定期限、到期即結束的短期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在整個存續期內一般相對固定,如深發展聚財寶周末發2010年38號3天期產品的預計年收益率最高可達到1.9%。有的銀行根據投資者認購金額的不同,規定不同的預期收益率,交行發行的智慧添利7天型-2產品,期限7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金額5萬~50萬元,1.80%;50萬-200萬元,1.81%;200萬元(含)以上,1.82%。
產品費用低端化
根據往年“年中、年末”等時間節點攬儲激烈的慣例,目前正處于“淡季”,而記者從民生、光大、中信、深發展、寧波等銀行也了解到,目前這些銀行存款回報的水平都在千分之一,基本代表了業內普遍水平。
事實上,想獲得較高的存款收益率可以取道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一些短期的產品,不僅能滿足較高的收益要求,并且能較好地滿足短期理財需求。
年化收益最高3.2%
假期來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再度活躍起來,諸如“中秋、國慶、周末一個都不能少”的標語也在時刻提醒著投資者對資金使用效率的關注度。
作為短期理財產品市場的佼佼者之一,光大銀行日前推出的“假日盈”系列產品,年化收益率領跑市場。據了解,該系列分為“中秋版”、“國慶版”和“周末版”,將“雙節”和一般周末實現了無縫連接,其中一款7天產品年化收益率最高可達3.2%。
據介紹,“中秋版”假日盈的收益起始日為2010年9月22日,期限為5天,起點金額分別為10萬元和10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1%和2.2%;“國慶版”假日盈的收益起始日為2010年10月1日,期限為7天,起點金額分別為10萬元、100萬元、500萬元和500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2%、2.5%、3%和3.2%。可以看到,雖然收益率較高,但其資金門檻也非常高。
而“周末版”假日盈產品則更適合中等資金量投資者的短期需求,產品收益起始日為2010年10月8日,每個單一投資期期限為周五、周六、周日三天,起點金額分別為50萬元和50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1.8%和2.0%。
根據各家銀行的公開資料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發行的同類超短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45%-1.65%,較高水準的一般年化收益率在2.5%-3%,比如浦發銀行的中秋假日理財產品為6天期,10萬元起點年化收益率2.1%,100萬元起點年化收益率2.2%,500萬元起點年化收益率2.3%;國慶假日理財產品為11天期,10萬元起年化收益率2.5%,100萬元起點年化收益率2.6%,500萬元起點年化收益率2.7%。
光大銀行理財師表示,短期理財之所以風險低,是因為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投資于銀行間債券市場、貨幣市場、信貸市場、資本市場等,是一種向公眾發售的具有較高收益的產品,且為了留住高端客戶的資金,部分銀行愿意將自身收益部分讓利于投資者,以較高的收益回饋給高端的客戶。
“當然,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要關注產品投資范圍和預期年化收益率,留意短期理財產品的申購、贖回費率,要仔細研究說明書,還要經常關注銀行公布的信息。”
盤活資金使用效率
除了超短期產品“有利可圖”之外,一些常規的3-6個月中短期產品也可為資金量相對較小、對資金流動性要求略低的投資者提供一條思路。
金融界網站金融產品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數據表明,節前這一周發行的理財產品中,1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45只,占比33.09%,與之前一周基本持平;1-3個月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39只,占總發行量的28.68%,上升5.38個百分點;3-6個月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26只,占總發行量的19.12%,下降5.31個百分點;6-12個月理財產品發行25只,占總發行量的18.38%,與前一周基本持平;12-24個月理財產品本周僅發行1只;24個月以上產品則未見發行。從不同理財期限的發行數量分布來看,節前這一周不同發行期限的理財產品占比變化不大,6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依然占八成以上。
一位銀行理財產品分析人士表示,和3天、7天等超短期理財產品相比,中短期產品的一個好處是可以避免因計息時間先后而造成的資金利用率下降從而變相降低投資收益率的問題,“投資者在購買超短期或者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同一天在不同銀行申購的同類產品,實際的計息時間有長有短,且資金解凍時間也不相同,從而影響收益和資金再次投資的使用效率。”
根據統計,這些產品發行的一個趨勢是,組合投資類理財產品發行占比繼續擴大,占總發行數量比重五成以上,金融界網站金融產品研究中心認為,這說明當前組合投資類理財產品仍然是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的最佳替代品種,深受銀行青睞。
澳元產品極為搶眼
金融界網站金融產品研究中心對節前這一周發行的136只理財產品進行了評級,評級方法是將每只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流動性等特征分別進行評分,并通過加權平均得出最后排名。
當月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款數為737款,市場占比下降至80.28%。銀行間市場資金相對放松,在銀行理財市場中占比最大的人民幣債券類產品發行量下降,人民幣產品市場占比隨之下降。各期限產品發行量占比變化不一。1個月(含)期以下產品市場占比上漲1.30%,3~6個月(含)期產品上漲3.01%,無固定期限產品上漲0.52%。1~3個月(含)期產品下降3.27%,6個月~1年(含)期產品下降0.01%,1年期以上產品下降1.55%。
短期產品預期收益下調
2月24日商業銀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后,短期限貨幣市場利率下降較為明顯,3個月(含)以下的信貸類產品、1個月(含)以下的人民幣產品預期收益率隨之出現下調。
信貸類
信貸類產品僅發行7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92%。其中,1個月(含)以下期和1~3個月(含)期產品平均預期收益分別下降0.29%和1.18%,而6個月~1年(含)期產品上漲0.03%。
1個月(含)以下期產品發行1款,預期收益率為3.39%;1~3個月(含)期產品發行1款,預期收益率為2.65%;6個月至1年(含)期產品發行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8%,預期收益率最高為4.70%,最低為4.20%。
債券類
人民幣債券類產品發行52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49%。無固定期限產品共發行7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2.37%。預期收益率最高為2.85%,最低為1.95%。
1個月(含)以下期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共發行141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25%。1~3個月期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共發行12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38%。預期收益率最高為4.70%,最低為2.40%。3~6個月期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共發行8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54%。預期收益率最高為5.50%,最低為2.70%。6個月~1年期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共發行48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62%。預期收益率最高為5.10%,最低為3.10%。
結構性理財產品
共發行29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2%。澳元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2款,預期收益率都為6.50%。美元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4款,預期收益率都為2.1%。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發行23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97%。這些產品中預期收益率最高為8%,最低為1.38%。
產品收益高得益存準率上調
到期理財產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達5%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計33款。除建行的“利得盈2009年第1期現金選擇權理財產品”獲得較高收益率外,緊隨其后的是北京銀行的7款與14天或1個月期SHIBOR利率掛鉤的產品,這些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于銀行間貨幣市場存/拆放交易、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央行票據、銀行次級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債券回購交易等標的。由于2月初市場資金面緊張,促使短期限SHIBOR利率飛速上漲,這7款產品到期年化收益率均在7%以上。其中,“心喜系列201108102號:人民幣14天SHIBOR利率掛鉤理財產品”到期年化收益率高達8.21%。
其余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多為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票據資產類、信貸類或股權投資類。其中包含5款1個月以下期限的人民幣產品,這些超短期產品收益率高企的原因同樣是受2月以及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影響所致。而收益較高的澳元款產品中,“非凡理財外匯1011期產品澳元款”是民生銀行推出的4個月期產品,到期獲得6.9%的較高收益率。
我們以“余額寶”為例,它的成功在于其獨特的渠道以及表現形式,投資者每天都能查看到自己賬戶中收益情況,但是很少人真正去了解過究竟為何會有遠遠高于銀行活期的收益,這是從哪里來的呢?
其實隨著“余額寶”的這個名詞一起走紅的還有一家基金公司―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基金公司其實早在2004年就已經成立,但是被大家所廣為知曉還是在其和支付寶合作之后。“余額寶”究其本質就是支付寶為投資者提供的一個購買天弘基金公司貨幣基金的鏈接。投資者如果有自己研究過余額寶的話,可以看到在支付寶對于余額寶的介紹中有提到過兩個名詞,七日年化收益率和每萬份收益。這兩個指標通常反映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高低。所謂七日年化收益率,是指貨幣基金最近7天的平均年化收益水平,并不意味著未來可實現的收益水平。而每萬份收益,因為貨幣式基金的每份單位凈值固定為1元,所以萬份累計收益通俗地說就是投資1萬元當日獲利的金額,用金額大小進行橫向比較,更加直觀。
由此可以看出,其實你投資了余額寶就是購買了天弘基金公司發行的一款貨幣型基金產品。在此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貨幣基金是并不保證收益和本金安全的,像在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許多美國的貨幣基金都出現了較大的虧損,給投資人帶來不小的損失。所以,當你在選擇互聯網金融理財時,必須要先去了解你的錢到底被投資到了哪兒。
隨著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者如何在銀行短期理財產品、通知存款和諸如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之間進行選擇,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三類的產品到底有啥區別。
1、通知存款:是銀行存款的一種,與一年、三年的定期存款一樣也有固定利率。一天通知存款利率為0.8%,七天通知存款利率為1.35%。
2、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又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投資方向主要是同業拆借、貨幣市場工具、債券市場等,甚至有些產品有股權類投資。每款產品的風險特征區別較大,期限和收益率也不盡相同。
3、余額寶:通過支付寶平臺購買了天弘基金公司發行的一款貨幣基金產品。
仔細琢磨一下,三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以投資門檻分,通知存款和理財產品較高,多數以五萬為投資起點。而余額寶則投資起點僅為1元,適合一些想用零散資金進行投資的投資者。從投資風險排序,通知存款最小,保本保收益,其次是保本理財產品,保本不保收益;如果風險承受能力能略微再提高一些的投資者,也可選擇非保本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和余額寶類貨幣基金產品。以收益率排序,預期年化收益率較高的為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其次為余額寶類貨幣型基金產品,當然貨幣基金的收益也會受到貨幣市場資金的緊張程度影響,在短期內有可能略微超越短期銀行理財產品,而通知存款則是比較低的固定收益。以流動性排序,可以首先選擇開放式的理財產品或者余額寶可以做到實時贖回到賬,其次是通知存款。
2011年上半年的銀行理財市場,用“火爆”二字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疊加效應,銀行體系流動性空前緊張,發行大量短期理財產品并競相提高產品收益率以留住存款,成為商業銀行緩解資金壓力的普遍做法。這使得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出產品發行量爆發式增長以及收益率節節攀高的顯著特點。
理財產品發行量爆發式增長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共發行8497款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8.51萬億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發行規模7.05萬億元。發行規模前5位的銀行分別是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的猛增,源于商業銀行自身需求。首先,在監管層對商業銀行月末、季末以及年末考核時,銀行理財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銀行考核壓力。其次,在以利差為主導的銀行盈利模式中,中間業務收入受到商業銀行越來越多的重視,理財產品銷售火爆,對于中間業務收入貢獻良多。最后,在商業銀行信貸額度趨緊的背景下,作為表外業務的理財產品逐漸成為信貸的一種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和超短期理財產品占據了發行的主力位置。據統計,在上半年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下期限的理財產品占了絕大多數,比例高達62.08%。而1個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就占了32.8%,成為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種。
“在強烈的加息預期下,投資者更傾向于短期理財產品,以在保持較好流動性的同時提高收益率、規避通脹。”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肖芳表示。此外,由于今年的宏觀調控使金融市場資金面趨于緊張,尤其是資本市場中的短期資金需求顯得更為迫切,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也體現了這種趨勢。
收益率節節攀升
在發行量“井噴”、銷售火爆的同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呈節節攀升之勢。7天超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5%;1個月期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4%以上;半年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多數也達到4.5%。而在去年,投資期限為半年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者只有4%左右,而1個月左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多為3%。
分析人士認為,貨幣市場資金趨緊導致市場利率攀升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監管層的月末、季末考核依然存在,因此在月末、季末發行高收益、超短期理財產品,并且競相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以吸引客戶、留住存款成為商業銀行渡過難關的另一種途徑。
收益超“5”
隨著年末“攬儲”競爭白熱化,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已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很多熱銷的期限在150天左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站上了“5”時代,此前這類期限的產品收益率僅在4.3%左右。
“理財產品這一陣又開始火了,現在來行里辦業務的市民,買理財的遠遠多過存定期的。”中國銀行北京西站北支行的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經過比較發現,前段時間的收益率還多在4%上下徘徊的短期產品,不少都已經躍上了4%的臺階。而一些投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產品,收益率過5%稀松平常,有的甚至高達5.5%。而股份制銀行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收益已明顯提高,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大都過了5%。
實為攬儲
業內人士介紹,這主要還是由銀行攬儲壓力引發的。“今年央行執行浮動利率政策以來,銀行的利差空間被壓縮,資金壓力大增,各銀行都希望以較低的成本拿到資金,除非迫不得已,才會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家銀行個金部負責人說,一年期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過5%,留給銀行的盈利空間并不大了,銀行此舉,更多的還是為了存款規模。
四季度是各家金融機構紛紛重視的沖刺階段,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因此迎來了旺季。銀行為了拉到資金肯定會想盡力法,攬儲大戰在所難免,各銀行紛紛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位資深理財產品研究專家對本刊記者表示,利率市場化還會進一步地推進,勢必會給銀行帶來存款競爭的壓力,銀行有理財渠道搶奪銀行存款客戶是比較正常的。
揚長避短
此番“跨年”理財品高收益的刺激,讓投資者熱衷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卻也充滿著忐忑。這多是由于投資人不了解理財產品特點,對產品投資時間長短、收益穩定性等概念比較模糊。目前市場仍然處于降息通道當中,購買理財產品,則要注意投資期限和收益,最好是購買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來鎖定收益。理財產品都有購買門檻,起存金額有5萬元、10萬元、50萬元等,也有200萬元甚至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