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英語手抄報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通過辦英語手抄報,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第一位老師”,有誰能在不喜歡的方面有所發展和造就?特別是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制能力差,興趣對他們的自主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英語教學一般認為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才能學習英語知識,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課下只是抄課文,寫單詞。為了鞏固所學的單詞、句子,不知要抄寫多少遍,這樣的機械重復,枯燥呆板,學生越學越沒興趣,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如今教師的觀念要改變,學生的英語學習要變得生動活潑。學生不僅在英語課堂上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大膽地走向課外。我們可以利用 “手抄報”讓他們去設計、刊登,促使著他們去學習,去想,去觀察思考。
(二) 通過英語手抄報學習單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單詞教學過程中總能遇到一些較難記憶的單詞,不管教師怎樣提醒,總有學生記不住。反復地朗讀又太機械、枯燥,會使學生漸漸失去讀的興趣;反復地寫,又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小學生都喜歡涂涂畫畫,小學階段學習的單詞,大約有一半是可以用簡單的圖畫表示的,這時,我們讓學生在手抄報上畫上這個單詞的圖片,讓學生畫一畫,涂一涂,使學生邊聽、邊想、邊畫,在興高采烈中產生豐富的聯想,加深了理解和印象,然后在圖片的旁邊寫上這個單詞。這樣,學生就能夠牢固地記住這個單詞。
在小學英語三年級教學Animals這一模塊時,我就安排學生畫一張有關動物的手抄報,再讓學生們發揮想象,自己動手畫,動手寫。學生興致高漲,在愉快的氣氛中很快把單詞學會了,而且印象深刻,不易遺忘。看到學生們一張張不同形狀的動物手抄報,我們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學生也深刻地記住了這些單詞。
(三)通過辦手抄報這一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手抄報”的內容哪里來?我們安排學生們廣泛地閱讀。不僅僅是在課堂上讀,而且在課間、飯前、飯后讀,在節假日也要讀。英語方面的讀,天文、地理方面的也讀,大量地閱讀,不斷積累,他們獲得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綜合素質有了明顯地提高。
例如: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學習英語的基礎淺,我們把學過的英語單詞讓他們進行分類,水果類的單詞,apple,orange,pear……,而有的學生通過查資料,把沒學過的watermelon,mango_……都找到了一起。這樣,既復習了課本知識,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又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自學習慣。
(四)通過辦手抄報,既豐富學生的英語課外知識,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材中經常涉及到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有些知識距離我們很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對此,我們就想辦法,讓孩子們辦手抄報,把抽象的東西明朗化,更易于學生理解。例如:四年級學習課文“Halloween”(萬圣節)時,我們讓學生自己去搜集關于萬圣節的知識,萬圣節的來歷,萬圣節時英國的孩子們怎么過?杰克燈的制作等等,把這些資料匯編成小報,使之加深印象。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俗話說,“要在游泳中學游泳”,要想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老師在校期間的指導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倡導學生們在課外的時間多涉獵些和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關的書籍,經常看一些英文音像制品等等。
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是進行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習評價是教師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何使用所學知識進行學習活動的情況,對教學活動有著巨大的導向作用。教師對學生英語課程的評價要體現出多元性和評價形式多樣性。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進行改革試驗,建立既能注意學生個別差異,又能體現以人為本的多樣性評價模式。
長期以來,教師的評價意識與方法主要是考試與測驗,很少考慮到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評價功能的全面性。這種評價形式卻在我國目前的外語教育中占絕對的支配地位。既然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不是一日兩日就可以轉變過來的,因此應該采取筆試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一、更新筆試評價的觀念
筆試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但是它依然是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方法。我們應因勢利導,使分數成為激勵學生發展的一種動力,從過去主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轉變為“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
(一)適當降低試題難度
教師可以全面、靈活地設計練習,在編寫單元試卷時,體諒學生的難處與苦處,適當降低考題的難度,讓大部分學生在正常的學習狀態下取得高分,獲得成功。
(二)采取二(多)次測試法
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不一,需要達到學習目標的時間和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教適應給予學生多次評價的機會,以促進學生的轉變與發展。這種評價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能使學困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新的學習動力,又培養了他們精益求精、永不服輸的精神和品質。
二、把形成性評價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根據英語新課程標準,評價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評價主體和積極的參與者。形成性評價多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評價,又不浪費課堂教學的時間成了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每次在開展研討課或觀摩課時,我們都要求教師認真學習各種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法,并根據各校的教學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將教學評價法應用于英語教學中。
(一)課堂活動評價
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情況是形成性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就是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并不斷改進自己參與活動的能力和水平。
現在英語教學基本都是人數較多的大班教學,教師往往很難自始至終地顧及每一位學生。時間一長,一些學困生容易掉隊。為了增加每個學生說英語的機會,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合作評價。小組內的學生按學習情況、個性差異互補搭配。每節課后,小組成員對組員的課堂表現進行互評,并記錄在小學生英語學習成長檔案袋或百寶袋內,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二)課外學習評價
學習英語如果光靠課堂教學和練習遠遠不夠。因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中不能以課堂活動評價為依據進行整體評價,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教師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了解學生的課外英語學習狀況,更好地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內外學習習慣,教師可以為每位學生準備學習記錄冊。通過學習記錄冊,家長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教師也能檢測到學生在課外學習英語的自覺程度。我們設計課外活動月評價表可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評價。
(三)成長檔案袋評價
成長檔案袋以學生為中心,從多方面反映學生在教師、家長以及學校共同教育下的學習成長過程,也是學生制訂學習計劃、目標以及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學生通過成長檔案袋可以不斷改進,從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檔案袋評價方式不僅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資源與素材,促進了教學與評價的有機結合,而且有利于學生培養自信心和自我反省能力,具有促進教師成長和兒童發展的重要現實意義。檔案袋的主要內容為學生自我介紹、課內外作業、手抄報、各種評價表。
1.自我介紹。學生自我畫像,介紹自己的姓名、家庭、興趣、愛好、特長以及對英語學習的認識、學習方法,自我進行初步評價。
2.課堂作業。每學完一個單元后,我們就鼓勵學生書寫一份自己最滿意的作業,保存在檔案袋里。對于作業的內容,沒有具體的規定,字母、單詞、會話都可以,只要是自己寫得最認真、最棒的作業即可。
3.課外收集資料。在英語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我們周圍隨處可見英文商標、中英文廣告標牌、報紙剪輯等,引導學生時時留意,讓他們自己去收集、整理,學生興趣高漲,反饋回來的作業內容十分豐富。如“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CCTV(中央電視臺)”“ Blue cat(藍貓)”等。通過這一作業,學生發現生活時時處處都有英語,英語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運用。
4.單元話題作業。現行PEP小學英語教材編寫思路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的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構,逐步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目的意義的語言任務。每個單元即是一個交際的話題,在學完每個話題之后設置一個對應的語言任務,讓學生設計單元話題作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思維、想象、審美、創新等能力。
4.自編手抄報。學生辦手抄報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從收集語言材料到設計版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知識綜合運用、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質。我們要求學生每學期辦一份大手抄報,每學完一個或三個單元后辦一份小手抄報。學生一雙雙靈巧的小手描繪出心中最美的畫面,巧妙的構思、奇特的幻想,無不展現出學生潛在的學習潛能。這一活動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英語才華搭建了廣闊的舞臺。
5.言語質性評價。在評價內容上,學生的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無法用簡單的評價表和分數進行量化,我們運用行動觀察法和訪談法與學生溝通、交流,每學期由執教教師寫出富有個性化的評語,對學生的優點充分肯定,恰當得體地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讓學生充分認可、接納,并自覺改正。
【關鍵詞】生本理念;小學英語;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學英語教學中生本理念已經逐步深入課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把握學生基本層次,根據學生的能夠采用適合學生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已經勢在必行。因此每一個小學英語教師都要認真研究本班同學的知識層次以及知識能力,深入研討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一、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1.先學后教
隨著生本理念的深入,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選擇適合本班同學生的課前導學案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是每一個教學班級中生本理念教學的充分體現。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導學案嘗試進行前置性課前預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嘗試自己完成學習,充分了解學習內容。當學生不明白如何進行學習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前置性預習的方法。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2.以學定教
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秉承先學后教的原則,以學定教。教師要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已經掌握的基礎的英語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已經基本上在課前掌握的內容,教師要充分根據學生的情況在班上講解后讓學生繼續在習題中進行練習。對于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有難度的題目,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進行研討,再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組織學生深入思維,直至收獲到知識的甘甜。
二、創設英語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進入情境學習
1.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育設備進行輔助教學
在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有效改變了小學英語傳統的枯燥的教學方式,讓英語單詞以及句型教學變得可觀可感,學生看著生動的畫面,學習興趣提高了,也就更樂于進行小學英語的學習。同時,多媒體課件可以幫助學生真實地接觸到句型的語言情境,讓學生明確句型利用的范疇,能夠較好地利用句型組織語言,進而完成英文作文教學。
2.創設英文人文環境,讓學生浸潤在英語語境中
在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因為英文并非我們的母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一些難度。因此教師要努力創建英語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英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采用英文進行交流以及教學,在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的時候,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盡量用英語進行課堂教學,而在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也鼓勵學生采用英語進行回答。當學生整體浸潤在英語語境的時候,英文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調動全班學生參與積極性
1.小組合作交流成員分配的方法
在小組探究學習成員的安排上,教師要根據組內異質、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本班人數的情況,按照二人、四人、六人不等進行小組成員分配。在每個成員小組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中帶頭人的作用,確立小組長,組織學生在本組內進行交流,遇到不懂的問題,要積極和其他小組進行互動,使學生能夠在積極體驗中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2.小組合作交流,并通過有效組織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作用
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英語教學。如在課前預案的完成中,當學生在完成出現困難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互通有無,達到整體提高的目的。而在課上交流中,教師也要充分發揮每組同學中不同學生的英語能力的不同,進行有效合作交流,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在課下,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之間在組長的統一指揮下進行小組合作考試,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短期內消化所學內容。
四、多元化組織,讓每一個學生在活動中綻放異彩
教師要通過組織各種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現自我,引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首先教師要調查學生真正感興趣的英語活動,組織學生自主活動或者教師組織各種活動。如教師可以開辟英語角,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朗讀競賽。學生在小組中發現其他同學的英語實力的時候,好勝心很自然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提高。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安排組織學生創辦英語手抄報,并定期舉辦手抄報大賽,在教室內營造英語氛圍。
總之,在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生本理念滲透進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并在有條件的班級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并讓學生能夠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充分地展現自我,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英語的學習。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參考文獻】
[1]沈楊條.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談英語活動課的一點體會[J].快樂閱讀.2011年08期
關鍵詞:農村;英語;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英語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然而由于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起步晚、底子薄,優質師資缺口大,發展還很不平衡,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如何有效地提高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激發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縮短與城里孩子的差距,為每位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呢?下面我結合自己近十年從事農村小學英語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我的想法。
一、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那么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農村學生平時知識面窄,接觸的事物少。所以,我們應采用各種方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歌曲、游戲、律動歌謠、小詩謎語、各種活動等都能很容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唱歌,課始一支歌,創造英語學習的氛圍,課中一支歌,緩解疲勞,復習舊知,引出新知。聽音猜人游戲,鞏固“Who’s he/she?He / She is xx .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又在玩中學到了知識。
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情境
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能有效促進英語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提供運用英語的機會,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國外的文化知識、風俗習慣和不能直接創設的情境等呈現出來,為學生提供比文字材料更廣闊、更直接的畫面,以觸動學生的感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以激發學生內在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潛力。此外,我們在課外課內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1.讓英語看得見
由于地處偏僻的農村,平時學生很少接觸到英語。因此在校園里,努力做到讓學生能在每個角落都看到英語,包括校牌,辦公室、教室與活動室等的門牌,英語宣傳櫥窗,各類標牌等。在教室里,努力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如,英語書法、英語手抄報等。
2.讓英語摸得著、聽得見
在班級、走廊、以至樓梯上都要給學生感官的刺激,成立英語廣播室,讓學生能聽到英語,感受到英語。確定專人或專門小組,每天定時播放一些英語歌曲、英語故事等。
3.讓英語用得上
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身心特點,從他們的實際出發設計難易適度的任務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英語活動,激發學生對英語的熱情。英語活動內容可包括:唱英語歌曲、短劇表演、對話、詩歌朗誦和手抄報展覽等等。
4.在課堂上要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教學過程既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當學生犯了錯,老師的一個寬容的笑,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及時幫助和那安慰的眼神,都能在教學中起到作用,默契的師生關系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5.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教師可開展各類評比,可在班級中評選“朗讀之星”“小小表演家”等。可以定期評選校級“英語小明星”或“英語標兵”,在期末評比中增加英語學習的積極分子,讓學生體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以便形成人人爭優的良好風氣。
三、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和學習習慣
1.多模仿純正的英語語音語調,抓好語音教學、詞匯教學、句子以及段落篇章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學好語音是英語學習的關鍵,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發音和拼讀規律,就能依據這些很容易地拼出單詞和朗讀課文,學生讀的句子多了就能更好地培養語感。學生的拼讀過關后,就要擴大詞匯量。我們必須采用多種方式來輕松記單詞。以防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記單詞,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把單詞句子放到一定的語境中,突出以言語交際為中心。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標強調,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優化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教學活動中應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從預習習慣、注意聽講習慣、筆記習慣、作業習慣、思維習慣等方面培養,讓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教學過程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并初步具備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
四、強化師資力量
盡管小學英語課程已經開設了十多年,但是大多數農村小學還存在英語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素質參差不齊的現象。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每一位英語教師都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創新求實的教學思想、獨立主動的思維方式、清晰的教學思路、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因材施教的應變能力。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習主動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關注他們的情感,了解他們的學習態度,從非智力因素出發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積極地投入到知識探究中。在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中,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使學生受到教師的感染,主動投入到英語知識的探究中,不斷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擺脫傳統教學的束縛,挖掘新課標的要求,用創新的思想進行教學設計,使課堂教學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以緊湊的速度進行。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教師通過關注學生的情感,有利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感,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能積極地探究,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針對學習中的疑問進行積極思考。在和諧輕松的學習過程中,英語學習不再是學生的壓力和負擔,成為了他們學習的樂趣,有助于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在不斷的思考和分析中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使他們的學習能力獲得提高。
二、優化導入環節,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導入環節對一堂成功的英語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課堂導入環節不僅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還能激活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對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迫切感和好奇心,從而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堂學習內容的探究,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在導入環節的引導進行分析,促進他們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導入環節的設計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把教學內容作為設計的依據,靈活選擇設計方式,使導入環節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懷著探究知識的目的進行教材內容的分析,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入環節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主動性探究成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促進因素,實現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
三、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新課改的過程中,要構建創新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根據他們的認知結構和規律來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使課堂教學內容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分析知識。在主動探究過程中,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目的性,能有針對性地分析教材內容,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重難點,促進他們英語探究能力的提高。
1.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使他們的思維活躍,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在多媒體的引導下,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使他們通過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合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開展對話表演,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有關對話的內容,在讓學生進行探究閱讀和思考后,教師要讓學生分別扮演其中的人物,開展對話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拿著課文進行對話。在熟悉對話內容后,讓學生放下課本,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對話表演。在脫離了課本之后進行表演,學生需要發揮他們的思維積極性,認真回憶教材中的內容,順利地完成表演活動,使他們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并學會了如何運用學到的知識。通過對話表演,使學生的英語思維獲得了發展,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提高。
3.創設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活動,在游戲中進行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深刻掌握教材中的內容。在游戲環節,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他們能快速運用已有的英語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開展豐富的英語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基礎階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意識,并努力給他們提供運用英語知識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英語知識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英語知識,促進他們英語思維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寫英語手抄報,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充分發揮思維的創新能力,寫出有創意的手抄報。在抄報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專門設計一欄,放入自己寫的小短文,以此激發他們用英語寫作的興趣;為學生創設英語角,給學生提供英語交流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寫有英語知識,如包裝盒和購物袋上的英語標志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學環節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究,不斷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掌握更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
一、小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綜述及特點
1.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綜述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英語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發。確立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此次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的最大亮點”,合理調整課程內容,科學控制課程容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成為此次修訂的一個重要任務。
2.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特點
明確提出小學階段(二級)英語課程在語言知識(語音、語法、詞匯、話題、功能)各個部分的分級標準。
在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的二級標準中,增加了“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樂于感知并積極嘗試使用英語”“在小組活動中能與其他同學積極配合和合作”和“樂于接觸外國文化,增強祖國意義”。在學習策略中,補充了“對所學內容能主動復習和歸納”、“在課堂交流中,注意傾聽,積極思考”。在二級文化意識的標準中,增加了“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異同”。
在原初中英語技能教學參考表的基礎上,獨立撰寫了小學英語技能教學參考建議,以加強對小學英語教學的指導。
在教學建議別強調小學英語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評價建議別強調了小學階段的英語課程評價要以激勵學生學習為主。
二、小學英語新教材的特點
1. 更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
現在的小學試驗教材的設計和編寫很重視培養學生在一定的場所、語境、情景中開口說英語的習慣,以及對別人說英語做出反應的習慣。同時也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觀察、注意、積極思維、系統聯想、新奇想象和連鎖反應的習慣。
2. 注重貼近日常生活
如:要求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father,mother,teacher,doctor 等)、問候語(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等)和告別語(Good bye/ Good night 等),知道主要的文娛(concert,movies等)和體育活動(the Olympic Games,base-ball等),知道英語國家中典型的食品(steak,hamburger,sandwich,French fries等)和飲料的名稱(coffee,brandy,whisky等),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USA 的首都 Washington、UK的首都London等)和國旗(USA 的“星條旗”Stars and Stripes,UK的“米字旗”the Union Flag)。
3. 教材插圖作了全新設計
插圖形象與實際生活非常貼近,逼真且生動活潑,十分適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有效使用新教材的插圖有利于英語教師開展教學,也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三、新課程標準下提升教學水平采取的策略
1. 教師要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
教授《小學英語》3A Unit 5 Part A 對話中的句型“How are you”時,教師可播放flash呈現對話內容。一只飛翔的小鳥問候樹上的猴子:How are you?猴子快樂地回答:Fine,thank you!小鳥繼續飛,問候遇到的一只行動遲緩的小狗:How are you?小狗皺著眉,一邊咳嗽一邊搖著頭說:Not so good.
2.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教師應在語音、書寫及日常交際用語運用的情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訓練,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 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英語校園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廣播電臺和電視定期播放英語節目,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如唱歌、講故事、朗誦、演講、表演童話劇、英語角、英語手抄報、書法比賽等多種形式營造英語氛圍。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語言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 G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6426(2013)02-089-03
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四個方面。文化意識培養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因此,語言文化差異的滲透應該成為小學英語教學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差異的體現
筆者認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體現在如下三方面:詞語文化、習俗文化、思維文化。
(一)詞匯的語義聯想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語言這個龐大的系統賴以生存的文化支柱,具有豐富的聯想意義。所謂聯想意義,就是詞匯附加的或隱含的意義。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冀教版(Learning English)教材Book 2 Unit1 Animals on the Farm一單元中介紹了多種農場動物。其中“dog”一詞與漢語中的狗,簡單互譯都指同一種家畜,但其內涵卻大相徑庭。不同的文化折射出不同的感彩,因此具有不同的聯想意義。“狗”在中國文化中通常會被冠以貶義色彩。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血噴頭”、“狗奴才”、“狗腿子“等;在英語的一些俚語和諺語中,"dog"卻有著更多的褒義歡快的色彩。如:a top dog(有優勢的人),put on the dog(擺闊),dress like a dog’s dinner(穿著時髦),the hair of the dog(一種解酒的酒),dog-like(忠實的),She is really a lucky dog(她是個十足的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此外,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各異,小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現象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疑問。就知識拓展和文化滲透,筆者曾出示此例:"The children cannot go out to play now,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此例一出,教室中學生一片嘩然,據其字面含義,有同學難免翻譯成:孩子們現在不能出去玩,天上正在下貓下狗。在北歐挪威神話中,風暴神歐丁之神的隨從是狼(wolf)和狗(dog),其中狗(dog)是風的象征。而在北歐神話中,當水手們出海時,都隨身帶著貓(cat),這樣他們便可以從貓的活動中預知天氣的變化。貓(cat)是駕著風暴而來的女巫的化身,象征著“雨”,是會對天氣產生影響的靈異動物。所以,貓和狗從天而降就用來比喻大雨傾盆。看后很多學生啞然失笑,在唏噓聲中陷入了沉思,感受到了文化差異的神奇魅力。
(二)習俗的文化映像
小學英語教學中,習俗映像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教學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用語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背景意識。如:中國熟人見面問候會握手以顯示友好,很熱情的詢問對方“今天都做了什么?”,“午飯吃的什么”等,表達關心關懷;在西方國家,人們見面的問候語更側重于寒暄。“Hi/Hello”, “Nice to meet you!”, “Good morning!”, “Nice day, isn’t it?”話題再深入些便會談論有關天氣或健康等話題的禮節來往。在西方人的觀念里,交流應該在被需要的時候開放。這是英語的語言習慣。在西方,如果問“What will you do tomorrow?”那么對方或不回答或大感不悅,他們會認為你的問題涉及到了對方的隱私;而問“What would you like for supper?”對方會很開心的回答并期待晚飯你會請客。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理解并恰當地運用一些有關個人的話題。
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行為準則。中國人收到贊揚或欣賞,通常的表現得很低調,往往說“過獎過獎”,“一般般”,很謙虛很委婉;而西方人則表現得很直接很高調,他們對于別人的贊揚欣然接受并開心的說:“Thanks!/Thank you. ”因此,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用同樣的準則面對西方人,我們謙遜的美德往往會被誤解,甚至會使對方不悅。
(三) 思維方式的差異
語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是思維方式構成的要素。思維方式則是一條紐帶連接著文化和語言。可以說,民族文化的所有領域都會體現在思維方式上。因此,思維方式的差異,成為了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西思維方式有著基本的分歧,中國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重邏輯,重推理,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名詞有數、性、格的范疇,動詞有時、體、態的范疇。數一般有兩種,單數和復數。如a boy(一個男孩),three boys(三個男孩),I(我),we(我們),He speaks English, They speak English. 由此觀之,小學英語中無論是名詞、代詞還是動詞,都反映了數的范疇。 漢語中沒有數的范疇。“們”可以表示復數,但是使用很受限制。漢語中我們可以說學生們,工人們這樣有生的名詞,不能說桌子們椅子們;也不能說三個學生們,很多椅子們。再如,(Learning English) Book7 中的代詞形式有主格(I, he, she),賓格(me, him, her)和屬格(my, his, her),而漢語中并沒有如此細微的區別。漢語中的形容詞不存在比較級,動詞也無所謂“時態”,其確切含義只能通過具體語言環境、語言前后內容來把握。
二、小學英語課堂中語言文化差異滲透的原則
(一)準確科學原則
教師要精選地道和典型的語言文化素材,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語言文化的滲透要依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充分體現不同年齡,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不同特點。
(二)寓教于樂原則
教師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需求。緊密聯系學生生活,選擇適量的與語言內容密切相關的,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功能項目有關的文化內容。英語中有許多有趣的知識,如俚語和諺語典故、風俗習慣等。教師應結合學生喜歡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循序漸進原則
小學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是分階段、分層次逐步提高的過程,這期間,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會逐步拓展。因此語言文化的滲透也應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
三、小學英語課堂中語言文化差異滲透的策略
(一) 樹立文化觀念,提升教師自我文化素養
英語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之外,還要具有相關的教學法、語言學以及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并且還應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英語語言的文化背景,而且還要更注重漢語的文化背景。從文化的視角考慮相關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方法,有效結合語言知識技能的培養和文化知識的滲透,使其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二)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多元化文化素養
1. 比較學習法
比較學習法可將中西文化標志性的對應內容進行比較。如:數字、動物、顏色、飲食、植物、名人、建筑等。通過比較,中西文化的差別更加明朗。例如年齡問題,記得在一次外教課上,面對魅力十足的外國人,學生們難免會產生好奇感。其中一個孩子問到一個問題:"How old are you?" 外教微笑回答:“It’s a secret! But you can ask me some other questions.” 后來助教向孩子們解釋說,在西方國家,只有必須提供年齡的場合才能詢問對方年齡,比如求職、身份登記等。而在中國詢問他人的年齡情況或生活狀況則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件事或同一個問題,培養多元化的世界觀。
2. 實物講授法
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粥和麥片粥、筷子和刀叉、旗袍和西服、茶和咖啡、中藥和西藥等,讓學生通過接觸實物,對某系列話題的理解更容易從單一上升到綜合,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如在冀教版(Learning English)Book2 Unit2 Food and Restaurants一單元中,為了使學生對cereal,hot dog, sandwich,toast and jam, pizza等詞有深刻的了解,教師在講授課程結束后給學生開了冷餐會,讓學生在制作、品嘗自己親手做的西餐時,對西方的飲食文化有了初步感性的接觸。
3.小組討論法
針對某種語言文化差異,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在學習冀教版(Learning English) Book7 Unit 4 Christmas!在學完圣誕節并對其有了整體的把握后,筆者將學生分成了學習小組,讓他們通過組內合作并討論圣誕節與春節的異同,學生們在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撰寫文化差異報告,并制作手抄報。學生通過小組活動的討論和自主學習提升其文化素養。
4.開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了解西方文化
語言文化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設計和實施具體的實踐活動,體驗和了解西方文化。寓教于樂,寓教于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較為真實的情境,借助語言、表情、動作、手勢、體態語等營造氛圍,更好地使用各種實踐材料。如在學習冀教版(Learning English)Book5 Unit 2 My Country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學生們通過搜集西方國家的國旗、地圖、名勝古跡、動物等圖片,將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動植物、飲食等方面問題進行了文化的總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此外,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擴大學生知識面,讓學生通過聽錄音、看課外讀物、欣賞簡單有趣的錄像、電影并觀察和模仿,辦板報、手抄報、英語角等具體活動。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進行真實有效的交際,提高文化意識。
語言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小學英語教學,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基本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化差異,提高文化素養的過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并采用適當的方法,適時向學生滲透文化差異,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和學習英語,有助于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二、總體思路
1. 教研工作主題:培養建構教學改革團隊,打造高效課堂
2. 教研工作形式:workshop(專題研討會)
3. 教研工作重點:
(1)課型研討:會話與閱讀
(2)學生知識積累檢測方式探討
(3)集體備課方式經驗分享(一校一專題)
三、工作重點
(一)開展“workshop”系列專題研討活動
根據今年的教研工作重點,主要開展上述的三方面的workshop專題研討活動,基本程序如下:
承辦單位出一堂專題研討課,另一個單位的教師借班上課一節。以研討為目的,在研討的過程中幫助教師加深對該專題教學的理解,在互動中拓展教學思路和視野。
(2)論壇式互動說評課
① 兩位授課教師在活動前三天將觀摩研討課的教學簡案上傳小英博客,標題統一為《a/b區域2012年xx教學研討課簡案—(副標題為授課內容)》。與會教師研讀后準備好研討問題,帶著思考參加活動。
② 論壇答辯組由學科指導小組、課堂研究小組成員與各校骨干教師組成,承辦單位負責活動的論壇式互動評課環節。
(3)專題研訓
① 活動前,專題資料推薦與教師自我研讀
由承辦單位負責相關研讀資料的篩選和推薦工作,至少提前一周時間上傳小英博客,標題統一為《a/b區域2012年xx教學專題研討推薦資料》。
② 活動時,現場專題講座培訓與研討
(二)加強團隊建設力度,促進教師成長
1. 大興學習之風,提升英語專業素養
各校分管英語教學工作的領導、英語教研組長、英語學科專業指導小組成員、英語學科帶頭人、英語課堂研究成員要帶頭學習,堅持學習,結合教學實際學習。學習內容包括英語課程標準,英語學科專業雜志,英語教育專著,名師教學經驗,聽教材錄音、跟讀、模仿等。為了切實推動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我院將組織相關學習交流競賽活動。
2.開展新一批教育學會成員評選活動
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在市教育局各項工作的重視下,隊伍越來越強大,教育學會將吸收優秀分子成為組織新會員。具體工作將另行通知
3. 開展 “三優”評選
我市小學英語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強烈的職業歸屬感、自身的專業追求與不懈地努力,為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在全市范圍內輻射、示范和引領的作用,特開展“三優”評選活動:優秀教研組長、優秀學科指導成員、優秀課堂研究小組成員。具體工作將另行通知。
(三)繼續開展集體備課觀摩展示活動
推動“一校一專題”活動,學校的英語科組已經成立,今年逐漸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小英會將努力搭建平臺,讓先進步起來的優秀學校教研組展示其優秀的校本教研成果,以深度校本研究推動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全方位的交流分享、相互支持、相互促進。
為了讓活動更有規劃,有意向在本學期開展校本教研觀摩展示活動的單位可提前作好活動的初步計劃并上報到小英室,各單位在組織教師參加觀摩前,注意安排好教學工作,以自愿和不影響工作為前提。
(四)強化學科質量監控
基層學校要加大對小學英語學科的監控力度,增強可信度,積極創設英語學習的環境,對學生的英語知識積累每周、每月、每學期有相應背誦要求與檢測。可增加學生在校接觸英語的機會,提倡安排學生的晨讀,增加校本輔導活動時間。舉行單詞記憶大比拼、手抄報比賽、單元小檢測、英語口語競賽(包括課本詩歌朗誦、歌曲比賽、演講、課本劇)、英語能力競賽等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通過聽、說、讀、寫、唱、演活動全面提高小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加強村小英語課程的開設和管理,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空中英語課堂”教學資源。
我室將以pep教材為藍本著手建立小學英語題庫,成立命題小組;進一步強化教學質量的常規管理與監控;加大對命題的研究力度,充分發揮評價對教學的反撥作用。
(五)繼續進行學科網站、博客的管理與共建
學科網站、博客作為小我市學英語對外的窗口、交流的平臺,今年我們將繼續一如既往加強管理,并動員全體小英教師共建 “小英之聲”。 大力宣傳各校的先進經驗和優秀做法,及時傳播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各校務必指定專人負責堅持瀏覽“xx教科研網”上的“小學英語”欄目內的有關內容,落實好我室的相關工作。
四、活動安排
2012年秋季學期主要活動如下,活動具體安排請關注“xx教科研網”上“小學英語”欄目內的通知。
九 月 各校根據本計劃制訂小學英語學科教研計劃,并于九月十日前上傳“小英之聲”博客交流;組織教師參加優質課競賽活動。
十 月 組織骨干教師教師參加市workshop 課型研討活動,既優質課一等獎展評
小學生進行英語課外閱讀的方式主要是閱讀課外書籍。小學生所擁有的英語課外讀本多為簡單的圖文類,字數極少。這些都說明了小學生進行英語課外閱讀受到了家庭條件、學校觀念以及學生選擇等方面的限制。
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通過廣泛的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開闊視野,還有利于學生了解英美民族的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由于學生在閱讀中增長了知識,英語知識水平得到了強化和鞏固,進一步開發了智力,而智力的開發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意志和動機等非智力因素,促使自己去閱讀更多的課外讀物,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
案例:
牛津小學英語5bunit9 the englishclub是一個關于一些國家知識的單元,f部分有個游戲,出示一些國家的特色建筑、國旗、或標志性的動物來讓學生猜屬于哪個國家。遇到國旗的,大部分學生都可以說出具體的國家。在有“大本鐘”的圖片上,課堂有點冷場,大部分學生沒有舉手,只有少數幾個學生舉手,有的說是美國,有的說是法國,最后才有一個學生說是英國,不知道是真正知道這個知識,還是學生猜出來的。我在教the uk的時候,告訴學生英國有很著名的大本鐘,但是看到圖片,學生仍然不認識。在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仍然不認識,只有一兩個學生知道是來自美國的。這說明,學生英語課外閱讀量很少,在小學階段需要開展英語課外閱讀教學。
小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的策略有:
一、激發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興趣
在英語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才能產生閱讀的欲望。特別是對于初始閱讀的學生來說,更應該成功地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聯系在一起。
1.選擇恰當的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體驗閱讀的快樂
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因此,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選擇一些與學生年齡特征相符和學生感興趣的有趣的閱讀材料,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地體驗到快樂,讓他們真正地認識到閱讀并非枯燥無味的活動,而是一種既可以增長見識,又令人愉悅的活動。
2.創設多樣的展示舞臺,升華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是開展英語手抄報比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材料。辦一份手抄報,既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來展示,讓大家一起評判。在學習halloween時,我讓學生圍繞這一主題,上網或者翻閱資料出一份英語小報,讓學生評選出5 份優秀的小報。
這個活動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
二是利用每節課的值日報告時間,安排everydayenglish和free talk等活動項目,讓學生利用課前的兩三分鐘用英語來講一個笑話、故事或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展示自我的風采。所有這一切都會讓學生體驗到“我閱讀,我快樂!”閱讀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英語課外閱讀氛圍
1.在校園的顯眼處樹立英語標志牌或張貼英語標語,為班級標志牌配上中英文標識;利用校園廣播定期播放兒童英文歌曲讓學生們欣賞,從而讓他們置身于英語的濃厚氛圍之中。
2.辦好英語黑板報和英語宣傳欄等,開辟英語學習園地,有計劃地介紹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名人逸事、幽默故事等。在教室后面設立一個小書櫥,里面放一些英語報刊、英語輔導書、英語故事書等材料,方便學生隨時閱讀。
3. 舉辦校園英語角、英語口語競賽、英語能力競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陶冶他們的文化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確保足夠的英語課外閱讀時間
雖然是課外閱讀,但也要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讀書時間。那該如何做到呢?一是對課內要求的文章短篇精講,長篇短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閱讀。二是增加課時,把課外閱讀列入課程表,開設“自由閱讀”課,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自由閱讀。三是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到閱覽室,到操場的樹陰下或草坪上,在“英語的海洋里遨游”。
四、傳授正確的英語課外閱讀方法
應讓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
1. 專心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盡量不要停頓。
2. 讀不出聲,不用筆或手指跟隨著詞句讀,而是直接理解閱讀內容的大意。
3.遇到生詞盡量不去查詞典,學會根據上下文判斷該詞的意思。
4.把句子作為意義單位來理解,盡量抓住文章的正確意思。
5. 抓住文章中主要內容和重要信息如when, where,who,what,how,why等,根據這些詞尋找相關信息,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