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春來遍是桃花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一詩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眾所周知的名作,幾千年來不知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崔護真是多情,不過是向桃花園中一妙齡少女討了一杯茶喝,就情有獨鐘,翌年桃花開時便尋舊地,不見佳人,乃將聚集了一年的相思題于緊閉的門上。未料此少女亦多情,見詩后即生相思病,臥床不起。幸虧崔護數日后再度尋來,聽到屋內女子哭泣,叩門問津,終與之結為連理,可謂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里的桃花成了佳人的化身,成了情深意重的代名詞,可歌可嘆。
唐朝詩人劉禹錫離京十載,歷盡艱辛后重回玄都觀,忽見千樹桃花,便生萬般感觸,即題詩一首:“紫陽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觀都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十年滄桑渾如夢,年華去矣;歸來桃花滿園,萬木生春。焉不傷感!此處,嬌美艷麗的桃花已凝聚了詩人如山般的感傷。
明代戲劇家孔尚任的《桃花扇》,飽含傷痛地寫出了妙齡少女的紅顏薄命。表面上,這些女子如桃花開時般爛漫動人,正如晏幾道詞云:“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而她們的命運卻是“桃花隨流水,灑淚滴香容”。她們為人歌舞為人樂,卻找不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和歡樂,一生凄苦,其身世也催人淚下。書里寫桃花的詩詞歌賦中,飽含傷情詠桃花的句子還有不少,而且多與女子的不幸有關。曹雪芹就多次以桃花的凄涼詩句來比喻林黛玉的凄慘命運。陸游有詞云:“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以此來寄托對前妻唐琬的相思。元代唐毅夫有散曲云:“寂寞了金谷園,冷落了桃花洞……嬌容,馬嵬坡塵中。”以此,感嘆楊貴妃之死。看來,書里的桃花多與兒女傷情不相分離。
美不勝收的園博園
作者:鹿聹心
世外桃源、美若仙境,用這些詞來形容園博園,與濟南大地拔根而起連綿不斷的青青山巒都不為過,氣勢雄偉的青青山巒配上一湖清澈見底的的湖水更是美不勝收,使人流連往返,今日一見果名不虛傳,輕輕踏入這一方寶地……
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南寧園、哈爾濱園、廈門園了。坐在觀光車中悠閑地喝著飲料吃著零食欣賞著隨著時間的飛逝而過時不時從自己身旁溜走的美景,郁郁蔥蔥的樹林,迎風而舞的牡丹、紫薇、玫瑰…向游人招手的小草,‘吱’的一聲,觀光車停了下來,一幢富有童話色彩的高大古堡一剎那間立在了我的面前,接著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塊正方形的古銅色石板上面為游人們介紹著來自哈爾濱的古堡,墨綠色的山字形古堡上用大小不一的米黃色小方塊代表窗戶,三個堡身上面拖著三個鼓鼓的紅色葫蘆形屋頂,屋頂上方還頂著一根纖細的金黃色避雷針,黑紅色的堡門四周鑲嵌著金光閃閃的寶石,古堡的四面八方圍繞著由薰衣草、牡丹、玫瑰構成的花的海洋。接著進入了古色古香的南寧園,南寧園的房屋極其古典化,房屋主色大多為深棕色,屋頂為灰色屋外還有一處小涼亭可在涼亭內乘涼避暑,涼亭內簡直比空調屋還要涼爽,涼亭外有些許楊樹、柳樹,中間還有一片清澈見底的泉水,水中時不時冒出幾條小魚吐幾個晶瑩剔透的泡泡,接著便又一躍而起來個鯉魚跳龍門,沒入水中與游人捉迷藏,嘩啦啦有爸爸那么高的水中淡棕色摩天輪,在水中急速旋轉著,形成了一道極為特別的亮麗風景線,欣賞過后心懷不舍的走出了南寧園。搭上觀光車行駛一陣來到一片綠樹成群紅花成片的高塔下,這高塔直沖云霄,有一種獨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氣勢令人瞻仰、佩服。時間過得好快呀!光陰似箭!眨眼間到了中午,太陽早已高高在上,炙烤著大地,坐上觀光車行駛到隨著音樂起舞的音樂噴泉湖畔,一邊聆聽‘月光水岸’一邊自顧自的觀賞這美妙的一幕。不知不覺中這樣快樂美好的一天便在我的歡聲笑語下跟我揮手告別了。
綠樹紅花,藍天白云,椰林樹影,水清沙幼,形容園博園的風景再合適不過了,‘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大概就是為園博園的水而寫吧!
厚積薄發成大師
第一次見到畫家陳無忌的潑彩畫作,一下子就被那種大氣磅礴、流光溢彩的萬千氣象所吸引。隨著與藝術家本人的熟悉,漸漸對其人其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見無忌其人,文質彬彬、談吐儒雅,倒真有幾分魏晉之風。
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多見魏晉高士。陳無忌的畫中亦如此,多有高士點綴其中,與山水相得益彰。于是多姿的畫面更加靈動了,多彩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悠遠的意境也愈見深刻了。但在我眼中遠非僅僅如此,中國文人多有高士情懷,從竹林七賢到陶淵明,從李白到東坡,哪一個不是寄情山水,以不與世俗同流為最高的精神追求?高士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符號,一個深深扎根于中國文人心中的情結所在。世遷,這份情懷更因難能而可貴。想來,畫中的高士,一定有種不同的味道吧。
每次去他的畫室,亦常見其面對畫紙,或凝神、或沉思、或蹙額、或輕顰,忽而豁然開朗,蘸墨揮毫,一氣呵成。無忌畫畫,絕不用底稿,絕不重復,可謂千丘萬壑盡在胸中了。他亦喜侃侃而談,遠到唐宋明清,近及張大千、謝稚柳,體悟深透,見解獨到。
無忌還常告誡學生們不可投機取巧,一定要扎扎實實打好基本功,并講述自己求學經歷:少年時已見繪畫天賦,相繼拜孫仲威、李伯南為師,大量臨摹寫生,打下厚實基礎。后拜入謝稚柳、陳佩秋門下,于唐宋經典及畫論皆有涉獵研究。取法乎上,在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方面取得長足提高,技藝大進。一直到現在,幾十年如一日,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藝無止境。于此,我真切明白了“厚積薄發”這個詞的含義。
潑彩山水詩意濃
自古以來,詩畫同源,而無論詩畫,最高境界都莫過于蘇軾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便是“意境”。畫家畫山水,通常都會在畫作的一隅題幾句詩文,但這其實并不能稱得上有意境。真正的意境,是畫作傳達給觀者的一種感受,營造的一種氛圍,是一種能引人遐想的詩意。我格外喜歡其畫,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畫中彌漫著一種濃濃的詩意。無論花鳥,還是山水,盡皆如此。
很喜歡無忌的一類代表性作品——禪意荷花。周敦頤《愛蓮說》中曾云:“蓮,花之君子者也。”荷花被賦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文化象征義,自古以來多入畫,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我看過以荷花為題材的畫作不少,或著色,或單以墨勝,或用工筆,或重寫意,而如無忌這樣將潑彩與工筆合而為一的卻不多見,在氤氳墨意中,既不失荷花的神韻,又格外見風致。每觀畫,不自覺就會想起“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之詩、“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之詞,荷隨風動,仿佛陣陣荷香浮過,若有若無。“暗香浮動月黃昏”本是林逋描寫梅花的一句詩文,用到這里卻也再恰當不過。
畫家的審美情趣決定了他創作的作品意趣,在其的畫中,可見“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恬淡閑逸,可見“深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清幽明凈,可見“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的迷蒙幽遠… …看其的畫,總會讓人覺得景外有景,畫外有畫,無限的想象空間任你的思緒飛翔。以上種種,非一般人能為,只有具備深厚的學養,才會達到如此境界。其畫中多有文人的才情雅致,這源于他的文人氣質和深厚的文學修為。憑其著對古詩詞特有的敏感和深厚的積淀,再加上繪畫的天賦和勤奮,手中的畫筆自然就有如神助了。于是,他的畫就呈現出或開闊浩渺、或空靈清新、或深邃悠遠、或綺麗多姿的各種情態,值得玩味,禁得住咀嚼。
無忌的畫題材豐富,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魚禽、走獸皆精,而我尤喜他的山水,山水畫中,我又尤喜潑彩山水。
無忌的潑彩山水,潑處用墨毫不吝惜,朝暉夕陰、層巒疊嶂、霧靄迷蒙、云蒸霞蔚,遠觀大氣磅礴、氣象萬千,灑脫而不粗率。而近玩則由細微之處見其精神,樓臺亭閣、山石樹木、淺渚輕舟、長橋行人,皆上法唐宋,精細入微,線條流暢活潑,工而不板,細而不拘。即使是小品,亦能小中見大,虛實相生。工與潑巧妙結合,真是盡得其宜,此等妙處,與大千的偏重寫意又有所不同了。
色彩光影多變幻
無忌作畫,在色彩的應用和光感效果的把握上有許多獨到之處,這應該歸于多方面原因。十年的新加坡旅居生活,斑斕絢麗的熱帶風光,自然在他腦海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他又對攝影尤為喜愛,也頗有研究。案上一直擺放著美國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的攝影作品集,不僅時時拿出翻看,而且在一些圖片旁勾勾畫畫,圈點評析,這對他作品的構圖和光感的處理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觀看其潑彩作品,不難領略到有如攝影畫面般的獨特光感效果。
旅居獅城之后,無忌接觸到趙無極的作品,深為喜愛,多做研究,對西方印象派形成初步認識。后隨恩師陳佩秋先生去法國考察,盧浮宮、莫奈的家鄉都曾留下他探尋的足跡,對印象派的體悟更加深刻。興盛于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印象派畫家認為自然的光與色不可分割,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光照色彩不同,講究捕捉光與影的瞬間變化。他從印象派對光的表現上受到很大啟發,并將其巧妙融入自己的潑彩山水中,于是呈現在觀者眼前的就是那種流光溢彩與中國古典水墨水融的境界了。特為本次藝博會準備的“云蒸霞蔚”系列作品就是典型。夕陽西下,高處霞光萬道,鍍紫鎏金,群山連綿,深邃悠遠;低處薄暮冥冥,閑人野渡,漁舟唱晚,一派幽謐山村景色。不覺想起“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的田園意趣。而將幾幅作品放在一處品評,似乎可以感覺到時間的變化帶來的顏色漸變,由明到暗,這種感受如此微妙,如此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