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內科住院醫師工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日,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已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事重癥醫學醫療工作23年的外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科室副主任、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研究生導師盧安衛主任醫師。
采訪伊始,盧安衛主任就開門見山地指出:重癥醫學的發展,與其所在醫院其他學科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它不能獨立于其他學科尋找自己的路線。醫院的發展帶動了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這是必然的規律。所以,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模式,應根據醫院的等級與規模的不同而不同,而人才的培養則是重癥醫學發展的關鍵因素。合理的模式+優秀的人才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的兩個最根本要素。
重癥醫學學科發展
應視醫院等級與規模而定
據記者了解,重癥醫學科的主要業務范圍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和延續性生命支持;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等。
2009年1月19日,原衛生部關于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的通知中,對于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的醫院、醫師等問題,都作出具體的規定。例如:“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的醫院應當有具備內科、外科、麻醉科等專業知識之一和臨床重癥醫學診療工作經歷及技能的執業醫師。”并說明,目前只限于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具有符合規定的醫院可以申請增加“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未經批準‘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登記的醫療機構,不得設置重癥醫學科;相關科室可以設置監護室、搶救室等開展對本科重癥患者的救治。”
對此,盧安衛主任從另一個角度介紹說:“重癥醫學學科目前的基本組成單位是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其基本功能是救治危重病人。在有些醫院——如我們醫院,還有呼吸治療科;呼吸治療師屬于醫技編制,是在重癥醫學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對病人進行呼吸治療,負責呼吸機的管理與呼吸治療操作。當然,我非常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重癥醫學學科,能有自己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實驗室。” 盧安衛主任介紹說,在我國中小型醫院,ICU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醫院危重病人的救治成活率和延長壽命,由于病人來源、其他學科發展的限制和人力物力的限制,發展綜合性的ICU是一條切實可行而又合理的道路;但在大型的、實力雄厚的綜合性醫院中,ICU更為突出的功能是為外科開展大手術保駕護航,如肝肺心腎等器官移植,肝膽胰、心肺外科的大手術,手術對象老齡化,術前合并臟器功能不全而又必須手術治療的病例;老百姓對壽命與生活質量要求的增高,以前不敢做的、認為不能做的手術,有了ICU的支持,為這些患者的手術成功提供了保障。
盧安衛主任認為,強大的外科發展需要ICU的支持,外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在大型綜合醫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并以自己所在的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例:醫院各學科的亞專科發展均很強大,很多專科僅一個亞專科的重癥病人就已經需要一個常規規模(15-20張床)的ICU來接納,如肝膽外科每年有3000例左右的手術,按5%計算,每年也有幾百例術后患者要進ICU;肝移植每年150例左右,還有心肺移植、心臟手術每年達1000多例,這幾類患者術后全部要進ICU。除此之外,還有多發傷、腦外科、肺外科、血管外科、胃腸外科、肛腸外科、泌尿外科及其他外科的重癥,或術前有重要臟器病變的、術后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都需要ICU的支持。“總之,僅接納外科重癥患者就需要有幾個ICU。這么多的學科亞專科,有這么多的重癥患者如果僅采用綜合ICU方式,那就需要建立很多個綜合ICU,這樣勢必會引起管理的混亂,比如病人收治,院感的防控、人力與物力資源方面分配方面都成問題,這顯然不合理。所以,重癥病人的分類管理即建立專科ICU成為必要。重癥醫學是二級學科,學科的細分是學科發展的標志與方法。” 盧安衛主任總結說。
亞專科的建設使重癥醫學
在各領域得以深化
事實上,重癥醫學為一門新型跨學科專業,也是醫學領域中一門最具活力的學科。它與臨床各科既有密切的關系,又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和特殊的臨床醫療范疇。它以機體在遭受嚴重的傷、病打擊下引發的全身病理改變、特別是威脅生命的情況為主要研究對象。
重癥醫學科(ICU)的任務,則是運用重癥醫學理論,采納一切當今最先進的手段,中斷疾病的發展,維護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內環境的穩定,贏得治療基礎傷、病的時機,從而爭取盡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因此,從事重癥醫學專業的醫師不僅需要相關醫學專業知作為基礎,而且要能運用現代先進醫療技術和設備挽救病人生命。
但在采訪中,盧安衛主任則強調,重癥醫學醫師的基本技能,是對全身臟器功能的綜合支持。這是必備的技能,故重癥醫學的亞專科不能以單一的臟器去分類,單一的臟器功能衰竭應該由該專科醫師處理。
對此,盧安衛主任舉例說,一個心臟內科的醫師若不能處理單純的心力衰竭,那么這個心臟內科的水平就談不上高深。只有當心臟功能衰竭合并有其他臟器功能衰竭時,才由ICU醫師處理。如果把呼吸衰竭的患者集中歸類于一個ICU,慢性呼吸衰竭主要來源于呼吸內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衰竭主要來自外科術后大出血、創傷、嚴重感染、胰腺炎等外科疾病的患者,把這幾類患者都集中在一起治療,從醫院的角度而言,很不合理。這幾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演變過程差距也很大,醫師很難去把握這些機制與疾病的規律,更何況幾乎所有學科的重癥都需要呼吸機支持,這樣一來,呼吸重癥加強治療病房與綜合重癥加強治療病房就沒有什么差別了。
而盧安衛主任理想中的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愿景,是與其他各學科的發展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內科、外科及其所有的亞專科的重癥,都涉及到全身多臟器功能的衰竭,所以,專科ICU的建立并不影響重癥醫學專科醫師的工作性質與基本技能的全面發揮。” 盧安衛主任說,“我認為,重癥醫學的亞專科分類根據現有其他學科的分類比較合理,如我們醫院分內科ICU、外科ICU、器官移植ICU、急診ICU、傳染病ICU等。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同一類患者疾病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的必然性,放在一起管理能使重癥醫學醫師把握住規律,使在這一領域的診治及科研水平得到深化,多個亞專科就可以使多個領域得到深化,從而使重癥醫學的整體臨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盧安衛主任說:“也許有人會問,要怎樣來管理這么多專科ICU?”對此問題,盧安衛主任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我認為,大型綜合性醫院應該成立重癥疾病中心,由中心主任全面領導臨床、教學、科研活動;各專科ICU的病區主任在中心主任領導下,協助中心主任負責所在病區的臨床醫療工作。如果各專科ICU各自為政,將會影響學科發展、綜合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養和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才培養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的
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重癥醫學醫師的培養目標為:通過三年的基礎培養,使被培養者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能夠應對常見危重癥病人的處理能力。掌握危重病常見癥狀的臨床判斷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級;掌握各種常用的急救技術和方法;對常見危重癥進行基本正確和獨立的搶救和診治。能閱讀有關危重病醫學的外文書刊;了解臨床科研方法,能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報道和綜述;了解與危重病醫學相關的醫療法規;學會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具備良好的從醫所需的人文綜合素質等等。
而盧安衛主任則認為,“與其他學科相比,重癥醫學如同一個剛起步的幼兒,它勢必需要一個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是決定性因素。” 盧安衛主任認為,重癥醫學人才如何培養,關系到學科發展的速度與前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另據盧安衛主任介紹,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每個學科均選擇德才兼備、技術精湛、行醫規范、為人師表的優秀的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作為教學主任,專門分管教學工作。教學主任肩負著培養新人為學科發展提高新鮮血液的重任,而盧安衛主任自己就是重癥醫學的教學主任之一。
盧安衛主任說,重癥醫學學科的人才培養,涉及到以下幾種類型: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專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重癥醫學專科醫師的繼續教育與培養。記者了解到,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剛成立了幾年,盧安衛主任是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的三位研究生導師之一。“因為重癥醫學是新的學科,全國重癥醫學研究生學位點還很少,目前對重癥醫學研究生培養關注還不夠。” 盧安衛主任說,事實上,研究生培養很重要,它將是未來重癥醫學發展的基礎與根本動力。
盧安衛主任繼續介紹說,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主要是借鑒外科學的經驗,科學學位的研究生重點培養其科研能力,重點放在實驗室培養,在畢業前要求寫出較高水平的科研論著,如SCI。這些研究生畢業后大多數走上臨床工作崗位,他們將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最強大的生力軍。
盧安衛主任認為,一個學科,不會搞學術就不會有提高,沒有科研的發展,臨床水平就不可能產生飛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的是培養臨床醫生,其臨床能力與技能的培養目標與專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同,但作為老師,要特別注重研究生的臨床觀察與思維培養,培養其對病情的分析與總結,從而也能得到一些科研能力的訓練。
在現實中,重癥醫學專科住院醫師的培訓工作實際上是目前最受關注與重視的,但重癥醫學專科醫師的培養,當前在全球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模式,歐美國家都是按其他學科如內科、外科、麻醉專科醫生的培養模式培養,等成為上述專科醫師后再從事重癥醫學工作。
談及國內的重癥醫學專科住院醫師的培訓工作,盧安衛主任介紹說,我國這方面的狀況與國外類似,重癥醫學科醫師都是由內科、外科、麻醉科醫師組成。重癥醫學有了自己的學科后的四年多以來,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基本按內科專科醫師培養模式培養。隨著大型綜合性醫院強大外科學的發展,外科重癥病人已成為重癥醫學科病人的主要來源,這些病人來勢洶,起病急,風險高,但救治效果好,這就對重癥醫學專科醫師有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內科學基礎,還要求有豐富的外科學知識。因為手術醫師沒有在ICU值班,每天只能來看一次術后的病人,所以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病情的觀察與治療,是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承擔的。
據此盧安衛主任認為,按內科專科醫師培訓模式培養重癥醫學專科醫師有很大的缺陷。總體來說,現有的ICU醫師大多缺乏外科思維,對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預測與觀察比較欠缺,對于二次手術的手術指征掌握不好,對什么時候該叫外科醫生、什么時候不該叫把握不好,經常會到患者情況嚴重時,才聯系外科醫師,有時會耽誤手術及救治時機。
我國亟需建立規范化培訓新模式
“我自1991年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始從事重癥醫學,至今已有23年,曾有8年時間在肝移植中心專門做肝移植術后監護。我在碩士研究生期間讀呼吸內科,博士研究生期間讀普外科,專攻肝移植術后監護。我的學習及工作經歷讓我深知ICU內管理內科患者與外科患者的區別。” 盧安衛主任認為,重癥醫學的專科醫師知識面要求很廣,并需要有很強的應急能力,所以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應該有自己的模式,應該在內科、外科均培訓,并且也要在麻醉學科、醫技科室(如超聲、影像、心電圖等)輪轉學習。
盧安衛主任強調,更重要的是,一個專科醫師的培養不是讀幾本書,上幾天課,考幾門試那么簡單,還必須在臨床學習,并有優秀的老師指導。在科室輪轉學習期間,要求掌握與重癥醫學密切相關的疾病與常見技術;要求熟悉與重癥醫學相關性不大,但是各相關學科的常見疾病與技術;要求了解對少見疾病和技術,技術含量和風險大的治療方法與技術。
盧安衛主任進一步強調,重癥醫學國家重點專科應該承擔起培養重癥醫學專科醫師的責任,應作為重癥醫學專科醫師的培訓基地。“至于培訓期,目前國內所有的專科醫師培訓均為三年,這三年都是在各個科室輪轉,并沒有多少時間在重癥醫學科工作。三年結束時,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重癥醫學專科醫師。”
在采訪中,盧安衛主任非常愿意與同行分享她的留學經歷:“我前年曾在香港大學瑪麗醫院ICU留學一年。他們的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培養需要六年,前三年叫‘base training’,相當于基礎培訓,第一年叫實習醫師,第二年到培訓結束前叫‘training doctor’。他們認為實習醫師還需要從一年改為二年。前三年跟我們一樣在全院各科輪轉,經考核合格后,進入后三年‘high training’,相當于高級培訓。這三年是在ICU中培訓,到第七年通過臨床技能及理論考核合格,后才成為重癥醫學專科住院醫師。他們所有的學科都是經過類似于上述的六年培訓期。基礎培訓三年后若考試不合格,就從第一年開始重新培訓,第七年考核沒通過,就從第四年開始重新培訓。同一個級別的培訓若兩次沒通過,一般這樣的醫師以后就不從事醫療工作了。他們住院醫師時間很長,今后能不能再上升,就看有沒有崗位,沒有崗位永遠就做專科住院醫師。”
“我認為他們的專科醫師培訓模式更加科學合理。” 盧安衛主任繼續闡述說,在國內,三年規范化培訓按要求都是輪轉在別的科室,而在ICU的輪轉時間卻很短。規范化培訓結束后就轉為重癥醫學專科的主治醫師,這不論是基礎扎實程度,還是專科臨床技能,都達不到主治醫師的要求。
采訪將要結束時,盧安衛主任總結說,重癥醫學學科的基礎水平影響著年輕一輩的水平與提高,當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成為正式的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后,年輕醫師的才能施展與自我提升才真正開始。此時,重癥醫學學科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為這些年輕的生力軍搭建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建設好重癥醫學的學科及其亞專科,為有特長、有經驗,在某一領域有興趣愛好的優秀醫師,提供充分發揮作用的場所。而作為年輕的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則必須在各個專科ICU中輪流工作,高年制的專科醫師也可采用同級別醫師之間在各專科ICU病房輪換工作。如果高年制的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在某一領域有特別成就,可以固定在某一專科ICU工作,這樣有助于其才能的發揮,使其成為在這一領域的棟梁,在學科主任的領導下,協助學科主任為培養新人及科研發揮更大的作用。
盧安衛主任最后說:“我相信多個亞專科的建立,會使重癥醫學在各個領域的臨床、科研水平都得以深化;同時,也會給更多的優秀醫生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與空間!”
1美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1.1教育過程
美國對急診醫學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畢業后教育2個階段。醫學生經過4年醫學院本科教育畢業后,才能進入住院醫師培養體系,這是由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AccreditationCouncilof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認證的[3]。在此之前,需要通過美國醫師執照測驗(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診醫學在美國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學科,它是申請難度排名第三的專科,整個住院醫師的培訓時間大致為3~4年,如能完成住院醫師培訓后,就可獲得專科執業醫師協會認證,成為一名能獨立執業的主治醫師,可以選擇教學醫院或者社區醫院進行執業。另外有一部分醫師則可以繼續選擇專科醫師的培訓,專科醫師的培訓是住院醫師培訓后的亞專科教育,一般為1年或2年,在此期間還能通常同時獲得額外的碩士學位(如公共衛生碩士)。
1.2培訓項目
為了應付各種緊急情況,美國要求所有的醫師都要上過急診醫療服務體系課程[4],同時還規定了全職型的急診醫師不僅需要大量的急診知識,還需掌握整個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知識。為此,美國急診醫學委員會(ABEM)、美國急診內科醫師學院(ACEP)、急診醫學住院醫師導師理事會(CORD)、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聯合會(EMRA)、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評議委員會(RRC-EM)、學院急診醫學協會(SAEM)聯合制訂了急診醫學臨床實踐模式。急診住院醫師培訓計劃包括內科、外科、創傷、心血管病、骨科學和產科學,以及對藥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識別和干預技能等,此外還應該加強其他非專業技術的培訓,如計算機技術、客戶服務、商業管理、咨詢技巧等。美國每年有950名住院醫師通過這項培訓。美國急診醫學會還為住院醫師提供各職業階段的培訓,以確保各地的美國民眾都可以獲得同樣高水平的急診醫療服務。而全美急診專科醫師獲得批準的培訓項目共有467個。主要包括:醫院管理、臨床法醫學、臨床藥學、科研、重癥醫學、災難醫學、院前急救系統(EMS)、環境衛生、老年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等等。絕大多數急診醫學專科培訓項目屬于以下幾類:院前急救系統(EMS)、超聲、兒科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科研、毒理學、重癥醫學、醫學模擬、醫院管理、醫學教育、災難醫學和運動醫學。
1.3資金保障
專科醫師在急診培訓期間的工資大致與住院醫師相似,約為每年6萬美金,而這部分的培訓項目基金一般不來源于聯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訓醫師所在的急診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數受訓醫師都會參與科研工作,以獲取一部分的勞務報酬。
2中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雖然我國的急診醫學起步較晚,但我們充分認識到急診醫學是一門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的臨床醫學二級學科,是臨床各學科的基礎學科。近10多年來,我國的急診醫學迅速發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醫院急診、危重病監護三位一體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臨床、科研、教學相結合的急診專業人員隊伍。但全國現有專職急診醫師僅約5萬人,其中80%~90%為其他專科醫師[5],且學歷層次參差不齊。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急診醫學教育,尤其要做好畢業后教育工作。
2.1教育過程
與美國不同,我國是從2010年才開始在上海先行試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的。完成院校醫學教育的醫學生,將以社會人的身份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6]。根據其學歷和培訓醫院的不同,開展2~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急診科的培訓。培訓結束將統一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結業綜合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式臨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將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合格證書,當然在此之前必須先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同時有部分優秀醫師還能獲得碩士學位。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師可以選擇繼續參加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2014年上海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新增了急診專科培訓基地。通過2~3年的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急診科醫師將獲得更專業的亞專科教育,同時優秀的醫師還將通過自身努力獲得額外的博士學位。
2.2培訓項目
與美國眾多的培訓項目不同,我國專科規范化培訓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災害緊急救援等)、院內急救(包含創傷、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類[7]。通過培訓,希望達到掌握急診病人的病情分級;掌握常見急癥的癥狀鑒別診斷,對常見急癥進行基本正確和獨立的急救診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種常用的急救技術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閱讀有關急診醫學的外文書刊并了解臨床科研方法,結合實踐,寫出病案報道和綜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專科醫師培訓將有2個月的集中培訓,這是培訓的一大亮點與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礎生命支持、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級創傷生命支持、急危重癥搶救技術(血液凈化,呼吸支持,有創血液動力學,急診B超,營養支持,監測等)、災害醫學、急診溝通技巧等等,為培養動手能力強、應變能力快的合格急診科醫師做努力。
2.3資金保障
與美國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加大對于全科以及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專業住院醫師培訓的財政補助力度。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劃撥基地醫院經費的長效投入機制。另外,為保障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上海市多部委決定設立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專項經費,對于委派醫院、培訓醫院和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經費支持,使急診醫師畢業后教育能順利貫徹進行。
3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議
3.1加強政策導向
雖然我們的畢業后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這4年實踐下來,我們為各級醫療機構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范地承擔本專業常見多發疾病診療工作的急診臨床醫師。目前,急診醫學還屬于緊缺專業學科,據統計,上海市二、三級醫院急診和ICU醫護人員共有6022人,醫師占29.5%,其中醫師碩博高學歷的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級醫院急診年工作量達到914.27萬,實際搶救和留觀均超編制。工作強度高,人員配備不足,醫護高學歷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問題。所以更需要我們加強政策導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畢業后教育培訓的力度與強度,培養出更多學歷高、醫術精、醫德高的優秀急診醫師。雖然政策的推行與執行過程中有些許障礙,但我們會貫徹始終,為培養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的醫師、為促進臨床醫師培訓和管理法制化與規范化,為提升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和提高醫院核心競爭而做出積極的作用。
3.2加強培訓監督
雖然在不同的醫院進行規范化培訓,但我們希望結果是同質化的。所以對于基地的標準、培訓的標準、考核的標準都做了統一的規范度量。如:急診科相對獨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診區域;科室設置與人員配置;醫療設備;醫療工作量;醫療質量以及師資條件都做了細致的規范。在培訓標準里對于相關科室輪轉計劃,要求達到的培訓目標都做了一一規范。在培訓結束后將統一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結業綜合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式臨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訓計劃還需要有力的監督機制,以求達到從“進”到“出”都規范同質的結果。對基地的督導、對師資的培訓、對考試過程的全程錄音……都是我們加強培訓監督的保障。為使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越來越完善,我們一定會把監督機制落到實處,絕不走過場。
3.3加強急診建設
上海作為國際性特大型城市,老齡化突出,以交通工傷事故、化學事故和中毒意外傷害,以及群體性突發事件、氣象災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癥已成為威脅生命的重要因素。積極應對人民群眾對急診醫學發展需求、提高急診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綜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強公共衛生事業建設的迫切任務。目前我們已經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統網絡規劃和標準化建設,另外,經兩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已建立5個創傷急救中心、2個燒傷急救中心、3個兒科急救中心、2個心臟急救中心、2個核化救治中心和1個腦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東方醫院形成了創傷急救院前、院內“一體化”的優良模式。考慮到地域分布和傷病分類,結合5+3+1規劃實施,我們已經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全市覆蓋,醫療救護基本實現“就近急救”。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開展分類救護模式、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建立和應用,轉運服務可實行預約或排隊的服務制度以及加強救護車和急救裝備配置,按每萬服務人口不少于0.25輛的配置標準,確保救護車道路優先權,完善應急聯動協作機制,確保急救專業隊伍的建設和院前院內的序貫救治。
3.4加強人員保障
教學醫院的臨床醫師常常承擔多重工作,臨床、科研、教學,用于臨床實習教學的時間精力有限。科室設立專門的教學秘書,詳細制定臨床實習教學計劃,相對固定的帶教老師,強化教學意識,建立統一考核標準,包括出科、操作技能、醫德醫風等各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學梯隊培養,由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親自負責八年制實習同學帶教,本醫療組內責任心強的高年資住院醫師或進修醫師、研究生作為補充。由于主治醫師常常不參加一線值班,更多負責門診及二線會診工作,因此如果能夠注意培養本醫療組內責任心強的高年資住院醫師或進修醫師、研究生的教學意識,作為臨床值班、技能操作的具體教學老師,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于住院醫師本身的發展。此外,對于實習學生而言,臨床帶教教師是初次接觸的臨床醫師,從醫習慣、對患態度、工作作風都將從臨床帶教老師身上學來,并可能影響未來從醫生涯;因此臨床帶教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醫學知識,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自身品質和人格魅力直接對學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因此加強教師綜合素質培養,強化教學意識非常重要。
2重視床邊教學,注意基本功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查房質量
病房是培養醫生最好的課堂,床邊教學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最好途徑[3]。日常三級查房時,引導學生從病史詢問、體格檢查中了解癥狀和體征,根據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幫助他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舉一反三分析病情,從而更好的把課本知識和實際病例結合起來,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在日常收治病人的過程中還應注意技能培訓,雖然八年制實習生經過診斷學學習,對于查體、問診的規范性都有一定提高,但是帶教老師在日常的查房工作中應根據各個患者的疾病特點,一一強調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問診特點、鑒別診斷思維及病例書寫,這樣由點及面、由面及點可以增加學生對疾病的認識。同時系統規范實習醫師肺部體格檢查手法,提高查體水平,并針對不同疾病強調相關陽性、陰性體征所提示的意義。同時要讓學生盡快熟悉開檢驗、檢查單、下醫囑等具體工作,特別重視醫療文書的規范書寫。呼吸科是一個操作較多的科室,動脈穿刺術、胸腔穿刺抽氣(液)術、胸腔閉式引流術等,這些操作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學會,老師應該做到在術前講解、術中指導、術后點評,增加操作規范性。此外,以PBL教學模式為指導建立教學查房制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主動思維,通過問題的自學、討論到總結,以鞏固所學知識,掌握思維方法。臨床工作中選擇典型的病例設計一系列漸進式的問題,包括基本理論、臨床知識等方面,學生圍繞病人仔細詢問病史、認真體格檢查收集第一手資料,同時根據老師提供的病史資料分析、得出初步答案,老師因勢利導提供相應指導和補充,同時注意增加指南、循證醫學方面內容,作為書本的有力補充。帶教老師還可組織學生參加疑難危重病例的討論,提前通知學生認真準備、踴躍發言,通過病案討論使學生加深對疾病病例、病理、病生、臨床表現、診治的認識[4],同時有利于學生從老專家、老教授身上學習有益的臨床思維和臨床經驗,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針對呼吸常見疾病、重要檢查項目、基礎知識開展專題講座,提高專業知識
在呼吸科實習時間不長,接觸的病例有限,單純靠查房所見,往往會遺漏一些典型的病例、體征、影像學、病理資料。如果每次僅針對呼吸科實習同學開展講座,聽課人數過少,不利于充分利用時間,如果能夠在整個內科實習的時間聯合其他科室老師一起針對內科常見疾病、重要檢查項目、基礎知識開展專題講座,每次常見人數10-20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到呼吸科應該包括血氣分析、肺功能檢查、機械通氣、抗生素臨床應用、常用解痙平喘藥物、GOLD、GINA等方面,針對呼吸常見疾病、重要檢查項目、基礎知識開展專題講座,提高相關知識。
4充分利用PACS系統等教學資源進行影像、病理教學
呼吸內科實習的另外一個難點在于胸部影像學的學習,這需要解剖、生理、影像、臨床等多方面知識的結合,而且需要對實物的觀摩,我院近年新建的PACS系統極大的方便了教學,利用這種系統老師在任何一個終端都可以及時瀏覽患者的胸部影像圖片、病理圖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圖片,又能夠按照疾病種類隨時調閱并向學生講解,方便學生理解原本枯燥、模棱兩可、難以理解的影像學描述,增加感性認識。此外,選擇典型病例制作教學媒體,更有利于學生系統學習和復習。
5引入循證醫學理念,組織讀書報告會,培養文獻檢索分析能力
循證醫學(evidencedbasedmedicine,EBM),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概念和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醫療決策應在現有的最好的臨床研究基礎上做出。八年制醫學生大多具備一定文獻檢索能力,主動學習能力較強,針對這一特點,在他們出科前1周,可以根據病區病種和診療中遇到的問題,對每一批學生布置論題,也可以由學生自行設計,讓學生自己查閱相關的醫學文獻,提出自己的意見并寫出讀書報告,組織讀書報告會,請老師講評,按照循證醫學要求教會他們怎樣提出一個可回答的臨床問題,怎樣利用學過的文獻檢索查詢最新、最好的解決方法,并對獲取的信息按照EBM標準進行評價,怎樣用評價結果解決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如何將檢索結果與病人的病情結合,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此外,醫學期刊是醫學科研、臨床經驗的載體,能及時反應醫學研究的新進展,指導學生閱讀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醫學期刊,尤其推薦疑難病例討論、教學查房、進修查房等欄目,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于醫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大有幫助[5]。
關鍵詞 急診醫學 教育培訓體系 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9.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診醫學是一門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發作、急性傷害和急性中毒診治的學科,它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或跨科的學科。從1979年被國際上公認為獨立的學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歷史。雖然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但目前國際上非常重視急診醫學的教育,設置專業的培訓體系,以培養合格的急診醫生。而在我國,1983年協和醫院成立第一個急診科,1987年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成立,1995年國家衛生部聯合人事部正式批準急診醫學為一門獨立的臨床學科[1]。雖然我國的急診醫學起步較晚,發展尚不平衡,技術力量和設備還較落后,但隨著國家層面的重視,大型醫院急診科的建設,我們的急診、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我國對于急診醫學培訓體系也投入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更好地借鑒和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本文對中國和美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的異同進行分析研究,對中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議。
美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教育過程
美國的急診醫學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畢業后教育兩個階段。醫學生經過4年醫學院本科教育畢業后,才能進入住院醫生培養體系,這是由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認證的[2]。而在此之前,必須要通過美國醫師執照測驗(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診醫學在美國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學科,它是申請難度排名第三的專科。而整個住院醫師的培訓時間大致為3~4年。完成住院醫師培訓后,就能獲得專科執業醫師協會認證,成為一名能獨立執業的主治醫生,可以選擇教學醫院或者社區醫院進行執業。而有一部分醫生則可以繼續選擇專科醫生的培訓。專科醫生的培訓是住院醫生培訓后的亞專科教育,一般為1年或2年,在此期間通常還能獲得額外的碩士學位[如公共衛生碩士(MPH)]。
培訓項目
為了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美國要求“所有的醫生都要上過急診醫療服務體系課程” [3],同時還規定了“全職型的急診醫生不僅需要大量的急診知識, 還需掌握整個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知識”。為此,美國急診醫學委員會(ABEM)、美國急診內科醫師學院(ACEP)、急診醫學住院醫師導師理事會(CORD)、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聯合會(EMRA)、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評議委員會(RRC-EM )、學院急診醫學協會(SAEM) 聯合制訂了急診醫學臨床實踐模式。
急診住院醫生培訓計劃包括內科、外科、創傷、心血管病、骨科學和產科學,以及對藥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識別和干預技能等,此外,還應該加強其他非專業技術的培訓,如計算機技術、客戶服務、商業管理、咨詢技巧等。美國每年有950名住院醫生通過這項培訓。美國急診醫學會還為住院醫生提供各職業階段的培訓,以確保各地的美國民眾都可以獲得同樣高水平的急診醫療服務。
全美急診專科醫生獲得批準的培訓項目共有467個。主要包括:醫院管理、臨床法醫學、臨床藥學、科研、重癥醫學、災難醫學、院前急救系統(EMS)、環境衛生、老年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等。絕大多數急診醫學專科培訓項目屬于以下幾類:院前急救系統(EMS)、超聲、兒科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科研、毒理學、重癥醫學、醫學模擬、醫院管理、醫學教育、災難醫學和運動醫學。
資金保障
專科醫生在急診培訓期間的工資大致與住院醫生相似,約為每年6萬美金。培訓項目基金一般不來源于聯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訓醫生所在的急診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數受訓醫生都會參與科研工作,以獲取一部分的勞務報酬。
中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雖然,我國的急診醫學起步較晚,但我們充分認識到急診醫學是一門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的臨床醫學二級學科,是臨床各學科的基礎學科。近10多年來, 我國的急診醫學迅速發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醫院急診、危重病監護三位一體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臨床、科研、教學相結合的急診專業人員隊伍。但全國現有專職急診醫師僅約5 萬人,其中80%~90%為其他專科醫師[4],且學歷層次參差不齊。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急診醫學教育,尤其要做好畢業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過程
與美國不同,我國是從2010年才開始在上海先行試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的。完成院校醫學教育的醫學生,將以社會人的身份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5]。根據其學歷和培訓醫院的不同,開展2~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急診科培訓。培訓結束將統一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結業綜合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式臨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將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合格證書,當然,在此之前必須先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同時有部分優秀醫生還能獲得碩士學位。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師可以選擇繼續參加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2014年上海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新增了急診專科培訓基地。通過2~3年的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急診科醫生將獲得更專業的亞專科教育,同時,優秀的還可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博士學位。
培訓項目
與美國眾多的培訓項目不同,我國專科規范化培訓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災害緊急救援等)、院內急救(包含創傷、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這3大類[6]。通過培訓,應掌握急診患者的病情分級;掌握常見急癥的癥狀鑒別診斷,對常見急癥進行基本正確和獨立的急救診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種常用的急救技術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閱讀有關急診醫學的外文書刊并了解臨床科研方法,結合實踐,寫出病案報道和綜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專科醫師培訓將有2個月的集中培訓,這是培訓的一大亮點與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礎生命支持、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級創傷生命支持、急危重癥搶救技術(血液凈化、呼吸支持、有創血液動力學、急診B超、營養支持、監測等)、災害醫學、急診溝通技巧等。
資金保障
與美國不同,我們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并加大對全科以及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專業住院醫師培訓的財政補助力度。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劃撥基地醫院經費的長效投入機制。
另外,為保障上海市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多部委討論,擬由市財政撥付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專項經費。按照專款專用,統籌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則,對委派醫院、培訓醫院和市衛計委行政管理部門這3個主體進行專項經費支持。
對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議
加強政策導向
雖然我們的畢業后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這4年實踐下來,為各級醫療機構培養了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范地承擔本專業常見多發疾病診療工作的急診臨床醫師。目前,急診醫學還屬于緊缺專業學科,據統計,上海市二、三級醫院急診和ICU醫護人員共有6 022人,醫生占29.5%,其中醫生碩博高學歷的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級醫院急診年工作量達到914.27萬人,實際搶救和留觀均超負荷。工作強度高,人員配備不足,醫護高學歷人員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問題。所以更需要我們加強政策導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畢業后教育培訓的力度與強度,培養出更多學歷高、醫術精、醫德高的優秀急診醫生。雖然政策的推行與執行過程中有些障礙,但我們會貫徹始終,為培養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的醫生、為促進臨床醫師培訓和管理法制化與規范化,為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和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而發揮積極的作用。
加強培訓監督
雖然在不同的醫院進行規范化培訓,但我們希望結果是同質化的。所以,對于基地的標準、培訓的標準、考核的標準都做了統一的規范度量。如:對急診科相對獨立、合理的區域;科室設置與人員配置;醫療設備;醫療工作量;醫療質量以及師資條件都做了細致的規范。在培訓標準里對于相關科室輪轉計劃,要求達到的培訓目標都做了規范。在培訓結束后將統一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結業綜合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式臨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訓計劃還需要有力的監督機制,以求達到從“進”到“出”都規范同質的結果。對基地的督導、對師資的培訓、對考試過程的全程錄音……都是我們加強培訓監督的保障。為使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越來越完善,我們一定會把監督機制落到實處,絕不走過場。
加強急診醫學建設
上海作為國際性特大型城市,老齡化突出,交通、工傷事故,化學事故和中毒意外傷害,群體性突發事件,氣象災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癥已成為威脅生命的重要因素。積極應對人民群眾對急診醫學發展需求、提高急診、急救的管理和綜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強公共衛生事業建設的迫切任務。目前我們已經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統網絡規劃和標準化建設,另外經兩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已建立了5個創傷急救中心、 2個燒傷急救中心、3個兒科急救中心、2個心臟急救中心、2個核化救治中心和1個腦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東方醫院形成了創傷急救院前、院內“一體化”的優良模式。考慮到地域分布和傷病分類,結合5+3+1規劃實施,我們已經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全市覆蓋,醫療救護基本實現“就近急救”。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開展分類救護模式、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的建立和應用,轉運服務可實行預約或排隊的服務制度以及加強救護車和急救裝備配置,按每萬服務人口不少于0.25輛的配置標準,確保救護車道路優先權,完善應急聯動協作機制,確保急救專業隊伍的建設和院前院內的序貫救治。
加強人員保障
美國急診醫生學會認為,急診醫生的健康是他們能夠長期成功擔任急診工作的前提。他們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輪班制的影響,這種影響具有累加效應,而且這也是急診醫生放棄這個職業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該學會建議輪班制度的安排應盡可能符合人的生物節律,推薦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專職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連續數天內上班時間過長,每一班的工作時間應小于12h,并且在輪班的過程中應規律地安排24h休息;將夜班醫生的日間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時候還應該考慮到急診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醫生的人數情況。這種人性化的處理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很大程度上顯示了對于一名醫生的尊重和理解。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也是我們能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的關鍵。
總之,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學科,是一門拯救生命、對抗傷痛的學科,是一門速度與激情的學科。為了讓這門學科生機勃勃,我們一定要做好急診醫學的教育培訓,因為這是人才、科教、興國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范肅林, 王慶豐, 范維. 急救醫學的建設與發展[J]. 人民軍醫,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醫學教育與沖擊[J]. 醫療品質雜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國急診醫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2(5): 20-21.
薛迪.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發展與改革[J]. 中國衛生改革政策研究, 2011, 4(12): 21-23.
關鍵詞 典型病例 幻燈片報告會 醫學生 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Typical Cases Slide Presentation to Increase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ANG Lili[1], CHEN Bi[2]
([1]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004;
[2]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train medical personnel with independent learn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skills, as well as unity and collaboration capabilities, Affiliated Hospital Respiratory actively carry out a typical case slide presentation will explore the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Typical cases slide presentation will be carried out to help improve the doctor's words, language skills,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expand their knowledge, develop clinical thinking skills, promote and establish the proper ethics norms. As a beneficial form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ypical cases slide presentation will be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typical cases; slideshow report;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和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各種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其復雜性和嚴重性也日益增加。形勢變化迫切要求我們盡快全面提高醫生的綜合素質和診治、科研水平。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較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良好的適應社會能力以及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醫學生,已經是當務之急。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采用幻燈片報告的形式進行典型病例集體討論,探索臨床醫學教育創新之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對象和方法
(1)對象。附屬醫院呼吸科2012年~2014年在讀碩士研究生18人,以及呼吸科全體醫師14人。選擇典型臨床病例,通過幻燈片報告會的模式進行討論。
(2)病例要求。選擇近半年來收治的在院病例,包括疑難病例、死亡病例、危急重癥搶救病例等,所選病例應具有一定疑難性、對臨床實踐有指導或實際借鑒意義,具體病種包括呼吸系統常見的疾病如肺癌、肺部感染、哮喘、呼吸衰竭等。選擇的病例不僅僅是治療成功的,也可以采用治療失敗的病例進行討論,以從中汲取教訓。
(3)實施過程。每月最后一個星期五為病例討論時間,由呼吸科研究生及住院醫師輪流做幻燈片報告,參加人員及地點固定,提前一月公布報告會主講人名單。主講人對所選病例先進行詳細的資料收集,然后制作幻燈片。幻燈片報告內容應包括病史、輔助檢查、診斷及鑒別診斷、診治經過、討論五個部分。如涉及到具體數據的比較,盡量用圖表的形式直觀表達。闡述的觀點應附注具體參考文獻。報告會主講人需提前3天將準備討論的病案整理成電子版提交科教學秘書打印,病案資料包含病人基本情況、病史資料、體檢資料、實驗室資料等,并提出相關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等問題。每位講者匯報時間20~30分鐘,并對參會者的提問進行解答,全體參會人員就病因、診斷及鑒別、治療、并發癥等進行自由討論。由科室專家組(規定4名成員)現場打分,評出優秀名單。最后主持人評價本次講課的優缺點。
2 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比賽取得的效果
實施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3年來,呼吸科的研究生及住院醫師的的綜合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1)鍛煉和提高了呼吸科醫師和研究生的獨立思考、全面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得診療計劃更加完善、檢查和治療措施更加及時、藥物的應用更加合理,醫療內涵質量不斷提高。(2)撰寫科研論文和文獻綜述的水平明顯提高。對于典型病例報告會中未能解決的問題,鼓勵研究生及住院醫師在報告會結束后,進一步查閱文獻、提出研究課題。3年來,呼吸科研究生及住院醫師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Respirolgy》等權威專業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32篇、綜述9篇。(3)加強了醫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使得醫學生在面對患者和對外交流時更加自信。(4)形成了良好的協作氛圍,醫學生學會了發揮團隊協同力量解決臨床或科研問題的有效方法。(5)養成了閱讀原始文獻的習慣,提高了專業英語水平,醫學生不僅可以較好地理解英文原文,還能夠準確地凝練文獻的主旨。
3 開展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的意義
傳統的醫學教學思想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使醫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好地適應臨床工作需要。①年輕醫師在參加工作后被要求定期參加國家級以及省級的醫學繼續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形式廣泛,但最常見還是演講授課以及學習者的被動參與,受教育者往往不自覺地產生應付的情緒和態度,學習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如何提高醫學生及年輕醫師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使醫學生為滿足實際工作需要而學習,成為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題之一。
而以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的形式提高醫學生和住院醫師的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前培養年輕醫師們綜合素質的重要方法之一。②同時采用幻燈片報告的形式進行典型病例討論,具有信息量大、圖文并茂、表達直觀的優點,視覺沖擊強,能夠激發聽眾的學習興趣,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提高醫生綜合素質有促進作用:
(1)鍛煉醫生對醫學事件文字、語言的表達能力,促進專業英文、信息檢索能力的提高。典型案例的討論為參與者設立了預知的情景和結論,有利于匯報者能夠獨立思考病史采集中所必須注意的項目,如病史的描述、輔助檢查的重要性及處理問題的全面性;在制作幻燈片方面,督促了參與者去學習掌握PPT制作流程和技巧;英文表述方面又考驗了參與者的專業詞匯量和檢索英文文獻的能力。通過這一系列的鍛煉,使臨床醫師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2)鞏固基礎理論知識,熟悉學科進展方面的理論或學說,擴展知識面。臨床專業培養方案中強調了醫學生必須擁有堅實的基礎和臨床理論知識,但在現實的臨床實際工作中,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不僅僅要掌握這方面知識,更需要通過不斷自我學習了解學科進展的程度及目前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社區獲得性肺炎、支氣管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統常見疾病診治指南經常更新,新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一些傳統認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并無臨床獲益等。在病例討論中,針對臨床具體問題追蹤學科進展,使臨床醫生的知識不斷更新。此外,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某一疾病所表現的臨床癥狀也有所不同,一個人的思考可能會有一些局限,討論時,可能會出現觀點不一致的情況,必然會引起辯論,通過討論可集思廣益,拓展自己的思路、擴展知識面,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④
(3)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醫學的授課方法仍然以講授法為主,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灌輸,弊端就是學生缺乏主動性,缺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評判性思考的能力,進入臨床往往容易處于被動狀態,對上級大夫的診斷及治療措施完全服從,依懶性強。而通過典型病例討論,報告人首先給出一個典型病例,列出患者病史、陽性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在匯報過程中需從該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實驗、病理檢驗結果之間的聯系來進行分析及鑒別診斷討論,并對診斷及治療措施提出相應依據,必要時可參照國內外文獻,這樣在病例的展示過程中有利于匯報人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看待病例具有整體性,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由點到面、由外及內的發散性思維方式和評判性思維,增強他們的臨床診斷鑒別能力。如肺炎患者血小板減少提示病情嚴重、死亡率高,這已被大家公認。但在進行重癥肺炎的病例討論中發現,部分患者血小板增多,隨著病情的治療好轉,血小板數量逐漸降至正常。因此,大膽設想,血小板增多可能提示肺炎患者病情更加嚴重、死亡率升高。通過對110例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研究發現,血小板增多與病情嚴重程度及死亡率相關,驗證了上述假設,并將研究結果發表于核心期刊。
(4)促進樹立正確的醫德規范,學習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在臨床醫學教育過程中,上級醫師的價值觀念和人文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著醫學生道德價值的建立。因此,在進行典型病例討論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診療規范, 從人道主義角度考慮病人及家屬的情感、意愿和痛苦, 為病人保守醫密,比如在具體病情匯報和診療討論時避開患者和外界人員,適當的時候采取隱瞞甚至采取“善意的謊言”做法。上級醫師通過以身試教不但使醫學生掌握正確處理醫患關系的方法,而且可促使其樹立正確的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醫德醫風和愛傷觀念。⑤
4 開展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的注意事項
在實施典型臨床病例幻燈片報告會過程中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組織工作:(1)病例討論一定要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原則上雷打不動;(2)提前安排好每次病例討論的組織醫師;(3)應該是自己親自管理的病例;(4)給予主講者充足的的時間和一定的獎勵;(5)可能引起糾紛的病例緩做;(6)充分利用影像資料和電子資料;(7)不追究失誤者的責任;(8)對每次病例討論要有記錄、整理和歸檔。
綜上所述,采用典型臨床病例幻燈片報告會的方式進行臨床教學,目前已經積累一定經驗,并初見成效。這種病例討論方式,適合于國內現在的醫療、教學實際情況,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課題來源: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編號:13JYD21)
注釋
① 傅曉敏,王水英.臨床醫學實習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4:82-83.
② 關濤.病例討論在臨床醫學教育中的作用[J].企業家天地,2010.9:99.
③ 張星虎.多媒體醫學教學之特點[J].中國醫師雜志,2002.S1:356.
進入21世紀以來,急診醫學科作為醫院窗口科室,直接關乎現代化城市的形象以及所在醫院醫療服務水平。人們對急診的需求量逐漸放大,對急診診療水平的要求愈來愈高,培養一支未來可能從事急診醫學的衛生人員隊伍已是社會需要。鑒于急診醫學是多學科交叉專業,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精神異常、創傷和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復雜性問題,正日益困擾從事急診醫學醫、教、研者[2],迫切要求急診醫學教學順應形勢,與時俱進。教學醫院理應主動成為急診醫學常態化教學培訓機制的排頭兵,只有建立這樣的機制,才能在所屬醫院形成一支平急結合、反應迅速的衛生應急隊伍,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急診醫學是一個有確定功能定位的臨床科室,有確定的生命支持、急病診治、醫患溝通、醫學倫理等學科理論,有進行各種臟器功能支持和監護的急診專科操作。執行著從病人來診到專科治療之間的病情判斷、疾病分診、危重搶救、病情觀察、確定診斷和初步治療等系列醫療活動。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凸顯對病情判斷、危重搶救和病情觀察、初步治療的中心內容。要求教學對象具備鑒別和處理各種疾病和創傷的能力,具有應對大型災害事件的能力,還要有應對突發傳染病的能力。
2對急診醫學教學獨特性的思考
2.1急診醫學診治對象獨特急診醫學科作為獨立學科,其諸多特點決定了教學有別于傳統臨床教學。獨特性之一是它的整體性。現代醫學的分科越來越細,但人畢竟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專科以解剖學臟器為劃分基礎,它們的研究對象是單一的“樹木”,而急診面對的則是“森林”。眾多樹種和樹木聚集在一起時,就發生了超越單種樹木自身規律特點以外的新規律和新特點。也即傳統專科診治疾病從臟器深入到器官、組織,再深入到到細胞乃至基因水平,急診醫學則是針對眾多臟器和功能的聚集體,需要探索當多種臟器功能聚集體異常時所發生的新現象及規律。
2.2急診醫學的臨床切入點獨特傳統專科通常以解剖學的臟器為基礎,側重病理解剖學,如腫瘤、炎癥及栓塞等,治療因而也相應是切除、引流、抗生素、血管再通。急診醫學是將人的整體活力分解為若干功能組成部分,這些功能部分既可能與解剖學臟器相關,也可能超越解剖學。因為單純的解剖異常并不直接致命,只有功能衰竭才死人。基于對功能的研究,急診醫學拓展了一系列臨床新理論,如大血管內循環的血流動力學理論、大血管內循環與微循環關聯的理論、氧輸送與組織氧消耗的理論等。
2.3急診醫學的診治思維獨特傳統專科臨床遇到患者是通常思考有無疾病,發生疾病的可能部位以及性質,至于何種性質疾病?病情嚴重程度是否危及生命,恰好是急診醫學思考問題的順序。急診醫學只有采用這樣的逆向思維,面對急癥病人就診時所表現出千變萬化的面貌,能夠迅速識別其中真正危及生命的部分,立即加以干預及搶救。
2.4急診醫學診治過程緊迫性由于是急危重病,變化快,如能早期控制病情,可能取得較好預后。因此在實踐中,急診醫學引入了“時間窗”、以及在時間窗內實行目標治療的概念。爭取在機體發揮代償的短時間內實施對最不穩定因素的迅速糾正,實現保全生命的目標,為后續專科治療搭建平臺。
3對急診醫學教學現狀的思考
3.1急診科的教學對象目前教學醫院急診醫學科教學對象主要為輪轉的專科醫師、受訓的住院醫師、各級實習醫師以及進修醫師。他們教育背景、既往工作或實習的環境不同,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臨床技能水平均參差不齊,實習醫師和部分研究生雖完成醫學基礎課,并經歷臨床見習課程,求新欲望強,動手熱情高,自信心強,但缺乏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訓練;與之相反,全科醫師和部分研究生具備一定的醫學實踐經驗,但不規范的陋習、對所學醫學知識更新的相對滯后,導致在臨床工作中往往力不從心。要達到良好的均齊化效果,需設立專職帶教老師,并且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也十分重要。
3.2急診醫學教學的阻力就診患者輕重緩急不同,臨床表現各異,診斷鑒別診斷困難,有時甚至需要先行搶救,再酌情設法明確診斷,所謂先“射擊”,后“瞄準”。不僅要求帶教老師學科相關理論基礎好,而且臨床診治及綜合判斷能力強。
3.3急診醫學的教學及人文關懷急診患者大多由于罹患病癥的痛苦而表現出恐懼、緊張、焦慮甚至精神明顯異常,陪同的親友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急躁甚至言行失控,對待這樣的特殊教學氛圍,如何既做好教學,又充分將人文關懷不著痕跡地滲透至教學當中,是培養合格的從業人員重要環節。將重視急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之中尤為重要[4]。
3.4急診科的床邊教學利用教學醫院病源豐富,病種復雜的教學優勢,讓學員調動自己的眼、耳、手、鼻,通過視、觸、聞親身感受有意義的臨床表現,獲得書本以外的親歷經驗。教師教學過程重視床邊教學,不只是引導學員看,還要引導他們親自操作,言傳身教。
3.5急診科的“反饋”教學由于經急診醫學科初步鑒診和穩定性處理,不少患者隨即被收入專科予進一步目標性診治,如何印證初步診斷及處理的正確性,同時加強教學效果,需要引導學員到所收治的專科隨訪病人,不斷勘誤,加深印象。3.6模型以及計算機作為教學工具急救技能培訓是急診醫學教學的重軸戲。理論及技能教學相結合,二者不可偏廢,但急診醫學臨床教學中的難題日益突顯:一是急救技能多為救命技術,無法在患者身體上實施的;二是由于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病例一般多為急危重癥患者,在臨床中沒有時間和機會應用于教學;三是急診病人具有特殊性,在最短時間內需要進行搶救生命的處理。近年來我院逐步使用了急診醫學臨床技能模擬訓練裝置,如模擬氣道管理技術訓練、急救技術訓練、創傷學技能訓練、血管穿刺技術訓練等功能單位。更好地對各層次學員進行相關訓練,尤其夯實對搶救生命的心肺復蘇技能及相關技能的教學。
4教學醫院急診醫學教學實踐
4.1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教學急診醫學跨學科的專業特點,決定了需要及時準確并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專業要求則將更為突出。提倡向學生灌輸換一個視角;換一種思維,具體體現為:診療活動圍繞急危重癥,以臨床表現為切入點,以病理生理為主線,以胸痛這一急診常見癥狀為例,冠心病、肺栓塞、胃食管反流病、肋骨骨折和驚恐發作都可能造成胸痛,卻分屬心臟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胸外科和心理醫學五個專科,如不引導教學對象從病史,尤其是癥狀和體征著手,則不但浪費醫療資源,增加患者負擔,更可能延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面對急癥患者,常要求采用獨特的反向思維,即該患者目前有提示危及生命的變化嗎?可能的病因有哪些?可能的病灶等等。概括起來即是快速鑒別診斷,快速評估傷(病)情,快速干預,快速支持,為后續治療成功贏得時機。
4.2強化技能操作講解及實地練習對急診醫學臨床技能培訓的目的在于強化他們的診療技術和操作的規范性,熟練程度和應變能力。做到理論及技能教學相結合,兩者不可偏廢,我們主要應用三種臨床技能培訓模式:一是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副主任醫師職稱以上的人員,擔任專項操作的指導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主要教學對象為完成階段培訓醫師以及輪轉住院醫師;二是跟隨教學秘書及科室住院總醫師,隨時得到一對一的操作指導,主要針對實習醫師;三是依據培訓大綱要求,培訓或輪轉醫師對自己所管轄的患者、手術、技術操作的數量做好相應記錄和登記,最后交醫院教學主管部門進行量化審核。這三種模式使不同層次醫師均能得到最直觀、最簡便、最快速的技能培養。
4.3建全教學保障與考量體系我們通過一系列的考試、考核來度量教學對象的臨床理論和技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對象,采取有區分的考量方式,對于我院對無執業醫師資格的醫師用標準化多站式考試,對有資證的醫師則直接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考試。建立健全保障體系是急診醫學教學和培訓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5],為此近年來醫院制定了一系列以培養住院醫師臨床能力為核心的制度,如:《住院醫師“三基”培訓及考核方法》、《住院醫師輪轉培養方案》、《住院醫師晉升、任聘有關規定》等,力求以制度確保急診醫學專科培訓、教學工作保質保量的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R4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004-02
Teaching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in ICUs
DOU Qing Li YU Zhao Xia YU Xiang you SONG Yunlin
(ICU;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phased goal teaching methods on mastered levels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in the ICU upgrading residents .Methods 28 junior residents and trainee doctor with bachelor’s degre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Group E,n=14)and contol group(Group C,n=14). Group E used phased goal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into operation stage, improve stage and individualized adjustment stage; Group C used conventional bedside teaching method; There have a skill and theory examination before leaving department,according to the test scores divided into pass, qualified and excellent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Group E excellent ratio 77.57%, qualified ratio 22.43% passing ratio 0%; Group C excellent ratio 0%, qualified ratio 62.29% passing ratio 36.71%,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Phased goal teaching methods can make students master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better and rapidly , beneficial to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teaching ICUs
動脈血氣分析(ABG)技術是ICU重癥患者診療過程中重要的床旁監測項目,貫穿診療的全過程。近年來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研究深入與完善、對新試劑片的不斷研發和應用,現代ABG監測技術日臻成熟,臨床應用需求度逐年提高,應用范圍不斷擴大[1]。ABG監測技術高度專業化,涉及內容多,大學本科教育中未進行系統學習[2],短時間內熟悉和掌握ABG監測技術是輪科、低年資住院醫師和基層醫院重癥醫學臨床教學進修、培訓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我們以活學和適用為原則,對此ABG教學實行階段性目標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總結如下:
教學方案
1 準備工作
1.1 教師準備 首先將血氣分析治療內容中有關的知識點詳細拆分為:三大物質代謝的病理生理、常用指標及意義、血液標本的采取及血氣分析儀的使用、酸堿失衡程度及病情的判斷、臟器系統的生理調節及失衡后全身臟器功能的病理生理變化、病情嚴重程度評估及治療過程等幾個方面。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以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為手段,以實施患者個體化治療為目的,分層次整理、修訂、制定詳盡的教學計劃及講義。
1.2 學生準備 將進入ICU輪科的具備本科教育學歷、低年資住院醫師和進修醫師列為納入對象,其中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的人員將被剔除。符合納入標準的住院醫師28名按1:1隨機編入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14名,對照組14名。
2 教學實施
實驗組原則上實施階段性逐級深入進行。先進行血氣分析監測技術學習方案的簡介,根據學生擅長專業、對血氣分析的熟知程度和興趣,以及在ICU學習和工作時間長短,確立其血氣分析監測學習的具體起點、階段目標和終點培訓目標。具體培訓學習分為三個階段:
2.1 操作階段 針對無血氣分析監測基礎的學生。學習內容包括三大物質代謝、酸堿平衡調節及相關病理生理的講解、血液標本的采集、試劑片的結構使用及保存條件、血氣分析儀的結構及操作、常用指標及意義分析、相關注意事項及常見并發癥的處理。目的是使學生熟悉血氣分析監測的基本概念及相關知識,總熟悉血氣分析監測的意義和基本指征,熟練掌握正確、安全實施床旁血氣分析的相關技術[4]。
2.2 提高階段 在具備初步掌握操作血氣分析監測技術的基礎上學習酸堿失衡與單純性酸堿平衡紊亂的判斷、熟悉酸堿調節系統,緩沖系統及相關臟器對酸堿失衡的調節作用以及酸堿失衡后對各臟器功能的病理生理變化。掌握單純性酸堿平衡紊亂。這一階段將逐漸展開酸堿平衡紊亂的各方面內容,最終目的可以初步判斷酸堿平衡 ,確定氧合作用及氣體交換的效率 ,進一步提高血氣分析治療的水平,可以處理血氣分析監測中的常規與常見問題。
2.3 個體化調節階段 在具有初步判斷酸堿平衡紊亂的基礎上,同時以相關指南及重要的學術觀點為理論依據,分析雙重及三重的酸堿平衡紊亂,根據患者基礎疾病、臟器功能不全、有相關并發癥的危重病人具體病情,確定酸堿失衡的病因并判斷其嚴重程度,綜合判斷出主要矛盾,對于各種類型為重病人:呼吸機支持病人,腎功能不全病人的酸堿平衡,肝功能不全病人,各種類型休克病人,腸道功能障礙病人及腦功能障礙,進行血氣分析監測治療過程,最終做出個體化調節治療方案[5] 并進一步指導治療。三個階段根據臨床帶教中的實際情況靈活穿插結合進行。一般學生爭取達到提高階段。
對照組采用常規床旁查房教學方法,分入不同的醫療小組,由帶教老師進行教學查房,對危重病人的血氣分析治療進行介紹,其中穿插對學生的提問[3]。
考核方法
在學生出科前,進行實踐和理論能力考核,評估帶教效果。評估考核具體內容包括:
1、操作能力考核
對血氣分析的操作,開機,動脈血的正確取樣,試劑片的正確使用,程序指標的正確輸入,結果的正確打印,報警的基本處理。操作總分為100分。
2、理論能力考核
制訂ICU出科血氣分析考試題。根據學生所達到的階段,對考核的要求有所不同,其中基礎理論部分以問答題型為主,占分較多,并要求每位學生掌握。提高部分和前沿部分以選擇題、判斷題和選答題為主,只要求達到相應階段的學生回答。未達到該階段的同學不回答不扣分,答對可加分,但答錯要扣分。題目總分為100分。
3、綜合評定
每個學生按理論為60%,操作為40%,綜合評定,60-74分及格,75 - 89分為合格,90分以上為優秀。
教學效果評價
兩組考核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考核結果比較(%)
用Wileoxon秩和檢驗T=117.8,P=0.000,平均秩次實驗組大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血氣分析監測是ICU常用的床旁監測技術,也是臨床進修、輪科、低年資住院醫師學習的重點內容。大學本科學習中,血氣分析治療往往僅是一帶而過,第5版內科學所提到的內容也過于簡略,學生對血氣分析的內容感到陌生,因而在真正遇到血氣分析時,往往問題較多。我們針對ICU實際情況,采取三階段教學方案,培養學生學習血氣分析治療的興趣和信心。充分利用ICU的血氣分析和病人等臨床教學資源迅速提高學生的血氣分析治療水平。個別學生還掌握了較多的血氣分析治療知識,達到了個體化調節階段。綜上所述,三階段教學存在如下優點:
3.1 符合臨床實際 血氣分析治療涉及的內容非常多,要在短時間掌握這么多內容是不現實的。實際工作中學生的條件和實習目的不同,應該根據情況因材施教。一本血氣分析的講義并不能解決所有學生的帶教問題。
3.2 系統化和個體化教學的結合。一方面根據要掌握的內容,制訂了相應的講義。另一方面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決定學習的進行度。當學生達到新一階段時,及時調整學習小組和學習方案,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單純講解。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
3.3 加強臨床思維的培養。通過度身訂做的學習進程,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既不讓基礎薄弱的學生望而生畏,又不使基礎好的學生虛擲時光。使學生學會如何根據自己的條件學習,如何將書本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以解決實際問題。
同時,在三階段教學法實施中我們發現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1、在教學開始前要將血氣分析治療教學內容中有關的知識點進行詳細拆分,按內容的難易和專科程度分層次修訂整理,制訂詳細的教學講義[6]。2、宜將學生按其所學階段分入不同的醫療小組。人數以2-5人為宜,不宜過多。3、對教師要求較高。要熟悉相關教學內容和學生條件的基礎,能靈活駕馭教學過程,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和掌握。老師要定期交換學生信息,以便安排講課。
總之,血氣分析是一門實用技術很強的技能,同時也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隨著呼吸支持技術的不斷發展,血氣分析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應提倡學生在操作之余,多閱讀相關書籍圖譜及其文獻,以彌補實踐工作的不足。
參考文獻
[1]陳建榮,李凱述,李民,等.動脈血氣分析診斷和治療軟件的開發和應用.中華急診醫學,2006,19(2).268-269.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5-148.
[3]丁敏,杜守洪,芻議.“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法”及其應用.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5,28(4):381-382.
[4]石秀英,云飛飛,趙英.血氣分析影響因素及控制.中國實用醫藥,2010, 05:238-239.
作為一名醫師,自己得了心肌炎都沒有及時發現,可見大家對這個疾病有些陌生。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與病毒感染有關的局限性或彌漫性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癥性心肌疾病,也就是心肌細胞“發炎”。細菌、病毒、真菌和原蟲都可以感染心肌細胞,導致心肌炎,但以病毒性心肌炎最為常見。臨床研究發現,病毒通過呼吸道或腸道等進入人體,侵襲心臟,導致心肌細胞受損;同時,自身免疫系統在抵抗病毒入侵時產生的抗體,也可以造成心肌損傷。因此,病毒性心肌炎也是一種免疫相關性疾病。其早期無特殊表現,臨床診斷較為困難。近年來,由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經常處于亞健康狀態,感冒后不注意休息,導致其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
一般來說,病毒性心肌炎以青壯年發病較多,多先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病史。此外,感冒后不注意休息、抵抗力差、過度運動、高熱、寒冷、缺氧、過度飲酒和妊娠等因素,也都有可能誘發急性心肌炎。心肌炎的癥狀一般出現在病毒感染1~3周后,如心悸、氣短、乏力、胸悶、胸痛,亦可有類似心絞痛的表現。此時如果進行心電圖檢查,可發現早搏、房室傳導阻滯等心律失常。多數患者病情較輕,可完全無癥狀;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休克、暈厥或猝死,危及生命。
如何防治心肌炎
一般來說,急性心肌炎患者應及早住院治療,絕對臥床休息,盡可能減少心肌的負荷;靜脈注射果糖、維生素C等藥物保護心肌,同時選用一些補氣、清熱解毒和提高免疫力的中藥,如黃苠、黨參、白術、黃連、二花等。出院后也要繼續口服藥物,忌煙酒,臥床休息1~3個月,半年內禁止高強度活動。在治療的同時應進行飲食調理,飲食宜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忌食辛辣、熏烤、煎炸食品,戒煙忌酒。其實,95%的心肌炎患者都可完全治愈,只有少部分患者病情超過半年成為遷延性心肌炎,最后發展為不可逆的擴張性心肌病。臨床研究也表明,心肌炎患者如果在急性期沒有很好休息,有的可能引起心衰,有的可遺留下早搏等后遺癥,少數人可發展成慢性心肌病。
醫院醫生進修個人總結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轉眼間,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半年的進修生活已經圓滿的畫上了句號。細數這六個月來的短暫時光,我倍感珍惜。因為我知道,這次醫院選派我出去進修學習,除了因為醫院業務發展需要外,還包含了院部領導對我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我也把這次進修當做一次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通過這半年時間的進修學習,不僅提高了我自身的業務技術水平,還使我開拓了視野,拓展了思路,讓我終身受益匪淺,同時也明確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下面就我這次進修學習機會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是西南地區臨床中醫學科門類最齊全、綜合服務水平最高的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院、全國示范中醫院、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也是國家中藥臨床試驗研究(gcp)中心、全國中醫眼病醫療中心、全國中醫急癥醫療中心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基地和感染病臨床基地。我所在的心血管科是國家新藥臨床試驗中心心血管基地、四川省中醫重點專科。該科主要采用中西醫兩法診治各種心血管疾病,同時,該科還開展了冠心病和結構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心臟電生理檢查和各種起搏器置入術。
半年來,在代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熟練掌握了心血管系統如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瓣膜病等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并在ccu中對心血管科各種急危重癥的治療和搶救流程有了一定的熟悉和掌握;我還熟練掌握了心血管科疾病的問診方法、技巧、查體要點和常規藥品準確、合理應用,能夠獨立完成心電圖機的操作,掌握了閱讀心電圖的要點,能夠準確出具報告單;同時,我還觀摩學習了冠脈造影及支架植入、永久起搏器植入、心臟電生理檢查和射頻消融等各種介入治療。
在進修學習的過程中,我不僅折服于他們精湛的醫療技術外,還被他們科學、規范的科室管理深深打動,尤其體現在他們核心醫療制度的落實方面。作為享譽西南地區的一所中醫三甲教學醫院,他們的三級醫師查房制度體現得淋漓盡致。我所在的心血管科,分為三個醫療組,住院醫師全都是主治以上職稱,每個醫療組每天都有副主任以上醫師查房,科室主任、副主任固定每周一、四業務查房;除了常規的晨間查房外,各個醫療組還經常自己組織下午查房;在查房過程中,他們對每個病人的病情從循證醫學的角度進行詳細的分析和點評,讓每個參與查房的醫生都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要是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本科室以外的其他癥狀,他們就會立即邀請相關科室會診;每周一、三、五是他們開展介入治療的時間,周二、周四下午就會進行術前討論;每周一下午是死亡討論時間,周三下午是疑難危重病例討論時間;周五下午是業務學習講座時間;他們還特別重視醫患溝通制度,每個病人入院后都會由經治醫生親自書寫一份醫患溝通記錄,上面詳細記載了病人病情和診斷、擬定的治療方案及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并發癥;對危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反復多次與病人家屬溝通;介入手術治療的病人除常規簽具手術同意書外,還有一份術前談話記錄;另外,科室還專門設有醫療教學秘書,負責科室的病歷質量和教學安排。
作為一所中醫醫院,中醫特色治療是他們的一大特點。心血管科開展的中醫治療項目一般有灸法治療、耳穴治療、中藥浴足、中藥塌漬、針刺等中醫治療項目,以前三者居多;灸法治療是采用購置的冠心灸、強腎灸、鎮痛灸等,入院后每個病人發放一個療程(7天);耳穴治療是他們自制的。他們的中藥浴足開展得最為普遍,幾乎每個病人都會使用。這是因為他們規定有嚴格的中藥飲片使用比例(要求達到藥占比的25%),所以他們除給病人開具口服中藥外,還開展了中藥浴足,用以提高中藥飲片使用比例。
作為專治心血管疾病的科室,科室內的設備使用率高又是該科室的一大特點。心血管科共設有80張病床,但心電監護儀就配置有40余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人常規心電監護,介入治療后的病人亦常規心電監護2-3天。科內還配備有床旁多普勒超聲儀,入院病人常規行心臟多普勒超聲檢查。另外,科內還設有心功能檢查室,對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病人常規開展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率變異性分析及動態血壓檢查,每天該科配備的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測儀及動態血壓監測儀都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心臟介入及非藥物器械治療是現代心血管疾病治療的一大趨勢。該科擁有一個介入導管室,配備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和心臟多普勒超聲檢查儀等多種先進設備,主要開展左右心導管檢查和監護、冠脈造影術、經皮冠脈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心臟瓣膜球囊擴張術、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等)、安置各種心臟起搏器及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為該科創造了可觀的醫療業務收入。
在科室的績效考核方面,他們以個人創造的醫療業務收入為標準,采用多勞多得、按勞分配的原則來調動科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他們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醫療質量指標為主要內容,把病歷書寫質量、核心醫療制度落實、中醫辨證論治合格率、中西藥占比、四合理運用、醫療差錯發生率及參加教學活動的情況等作為考核依據,制定了科室人員綜合考核細則,每月由科室醫療教學秘書對科內人員(醫生)進行考核,充分體現出了科室管理的透明化和公開化。
在護理工作方面,他們采用護理分組的工作模式把護理人員分成2個工作小組,每組設護理組長1名。每個工作小組又分為治療組、辦工組、巡視組、機動組等,各小組分工合作、團結協作,使繁雜的護理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
通過這半年時間來的進修學習,讓我的業務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時我也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感受到了基層醫院與三級甲等醫院之間在軟硬件設施方面存在的明顯差距。時值我院創建二級乙等中醫醫院之際,我把自己在進修學習過程中的所見、所感、所想與住院內科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以下幾點愚見,望能為科室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1、嚴格執行核心醫療制度
核心醫療制度的落實是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的重要舉措。在科室常規業務開展的過程中,應嚴格落實查房制度、會診制度、疑難危重病例討論制度、死亡病例討論制度等核心醫療制度。就我院職稱結構而言,現住院內科已完全具備執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的'能力,但由于副主任以上職稱人員每天承擔著門診醫療任務,致使三級醫師查房制度落實困難,建議每周指定一天上午為副主任醫師在內科業務的查房時間,這一天上午指定查房的副主任醫師不承擔門診醫療任務。
2、加大科室硬件投入
現代診療技術的開展,除需具有過硬的業務技術水平外,硬件設施的投入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進修學習期間的感受,讓我深深體會到在我院由于設備的缺乏,有些時候真有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與無奈,科室急危重癥比例不高也與硬件設施的缺乏有一定關系。就現在住院內科業務開展而言,建議醫院檢驗科開展利鈉肽、n末端-利鈉肽原、血氣分析等檢驗項目,為內科購置腦功能治療儀、腦血流圖檢測儀等設備,同時建議開展無痛胃鏡檢查。另外,科室現有閑置呼吸機一臺,建議派人學習使用。
3、充分彰顯中醫特色
自我院創建二級中醫醫院以來,內科就開展了中醫適宜技術的治療。之前科室常規開展的中醫適宜技術有針刺、耳穴、穴位敷貼、艾灸、刮痧、耳尖放血、拔罐、灌腸等項目。由于新農合政策的限制,現科室開展的治療項目僅有針刺、穴位敷貼、艾灸三種。但不管那種中醫治療項目,都一直沒有在患者心目中形成是我院“中醫特色治療”的概念,甚至如針刺等侵襲性操作部分患者還很排斥。我認為,在中醫適宜技術治療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的做法,為大多數病人開展中藥浴足治療。其理由是首先每個人每天都要洗腳,在洗腳的時候加上點中藥湯劑大家很樂意接受;其次部分排斥口服藥物(特別是排斥口服中藥)的病人也情愿接受這種方法的中醫藥治療;再次,該治療方法不具有侵襲性;第四,在提高治療收入的同時還可以提高中藥飲片的藥占比。另外,科室應盡快研制出自己的院內制劑,如他們的銀葶清肺口服液、中風醒腦注射液使用都非常廣泛。
4、細化科室人員專業
住院內科屬于大內科范疇,收治的病人遍及內科的各個系統。由于醫院條件及病人資源所限,不能像三級醫院那樣分出細化的二級科室,科室人員也不可能達到科科精通的要求。所以,就需要細化科室人員的專業方向,不是要求每個系統的專業方向都細化,至少要把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專業細化到科室人員的人頭上,做到“百家爭鳴、各引一端”。目前內科已有人員在心血管和消化內科方面完成了進修學習,建議統籌安排人員進修呼吸、內分泌和神經內科。
醫院醫生進修個人總結
為期1年的進修學習剛剛結束,我又回到了我所熟悉的工作崗位。首先要感謝醫院、領導給予我這個寶貴的機會,還要感謝各位同事,因為他們的辛勤工作,使我安心完成學業。
我進修的單位是中國人民的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呼吸科,它是我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學科,陜西省優勢醫療學科,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第四軍醫大學基層建設標兵科室,是西北地區支氣管鏡診治培訓中心、呼吸機培訓基地。陜西省醫學會呼吸結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和全軍呼吸學科副主任委員單位。呼吸內科共兩個病區,設有床位80張,另有過敏反應疾病研究室,肺功血氣室、支氣管鏡室、呼吸內科重癥加強病房及呼吸內科實驗室。是陜西省和西北地區呼吸內科技術、設備最精良的先進單位。這兒的老師醫德高尚、知識淵博、平易近人,不僅診療水平在國內名列前茅,而且十分重視后輩的培養,保持著強大的人才梯隊,桃李遍天下。
他們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次,三線每周查房2次。查房時感覺氣氛和諧,講求實事求是、重視循證醫學證據,很多原則性的問題已達成共識,但允許不違反原則的分歧。唐都醫院一向強調綜合治療,全科不定期組織有放射診斷科、病理科、外科、內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參加的聯合大查房。查房時,先由一線或進修醫生報告病史;上級醫生仔細閱片,分析可能診斷,進一步檢查及治療方案。這樣能系統的有計劃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療,同時年輕醫生了解很多相關知識。合理的綜合治療是唐都醫院高診療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發展,必須重視再教育、再學習及后備人才的培養。我參加的學術活動主要有:每周2次理論學習、治療新進展;每周1次科內學術討論;不定期的對外學術交流,包括國內外著名專家的講課、國內外的學術會議。長期高強度、自覺的學習、交流也是他們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我也小有收獲。首先是系統學習了相關基礎知識、最新的診療技術,全面熟練掌握了呼吸科及相關科室常見并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熟練掌握呼吸科常規操作如胸膜腔閉式引流、胸膜活檢、經超聲、ct引導下經皮肺穿,基本掌握支氣管鏡、胸腔鏡等操作要領。
再次,各學科人員的通力協作是提高診治水平的保證。各個科室都有技術專長,每位醫生也有技術專長,才能使科室的診療水平得到保證。光有好的臨床醫生還不夠,必須有先進的設備和完善的輔助檢查,才能設計出理想的治療方案。同時醫院各科室間的協作也很重要,如手術科室、病理科、診斷科等。綜合實力的突出,才能有診療高水平。
先進的設備及技術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們基層醫院有許多困擾我們的難題,有了先進醫療設備及技術,會讓我們迎刃而解,豁然開朗。盡管如此,常規治療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手段。我覺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術、設備,只要能規范的、合理的運用常規技術,開展力所能及的新業務、新技術,也可以使大多數患者獲得滿意的療效。
進修體會及建議:
1、科室要發展,醫院要強大,在競爭的醫療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走專科化建設道路,學科門類齊全,科學在發展,學術有專攻,學科門類越分越細,必須加強各學科人才培養,必須重視再教育、再學習及后備人才的培養。
2、醫院要發展,必須要加強內科各亞科、外科各亞科、兒科、婦產科、放射科、ct室、超聲室、心電圖、肺功能室等各科室之間的合作,光有好的臨床醫生還不夠,必須有先進的設備和完善的輔助檢查,才能設計出理想的治療方案。才能有診療高水平,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更好地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提高醫院的知名度。
3、建議成立專門的呼吸內科,成立強大的胸外科,目前流行病學顯示,呼吸系統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第4位,在農村占第3位,肺癌無論是發病率(120萬年)還是死亡率(110萬年)均居全球癌癥首位,在我國肺癌已超過癌癥死因的20%,根據疾病譜及我院目前情況,為了爭取這部分病員,為醫院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建議盡快添置支氣管鏡、胸腔鏡等先進設備,并加快這方面人員的培養,開展新業務、新技術,胸外科、呼吸科沒有支氣管鏡是無法生存的,更不用談發展。加大及嚴格掌握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重危病人的適應癥,可以挽救大部分呼吸科患者的生命,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建議重危病人(尤其是呼吸科的病人)常規檢查動脈血氣分析,這樣可以更好的對患者病情預后有更好的判斷,同時也提高了設備使用率。暫時可以開展胸膜活檢、經皮肺穿等新業務,可以開展腫瘤的胸腔灌注治療等綜合治療。可以開展呼吸機治療。
4、建議醫院成立綜合急救中心,建立急救留觀室,合并撤銷輸液室,這樣也有利于留觀室的病人的管理及得到更好地治療,符合住院條件的建議患者應該收住院治療,同時也給醫院創造了更好的經濟收入。全院各科室醫務人員輪轉,急診科醫生不固定,讓急診科醫生也學有專長,學而有所用,讓全院醫務人員得到全面發展,讓住院部的醫生得到急診方面的培訓,掌握急救知識及技術。
以上是我對醫院的一點小小的建議,如有不妥,還望各位領導諒解,因為我是中醫院的人,院興我榮,我愛醫院。
醫院醫生進修個人總結
在xxx骨科進修學習的一年,一年的時間,不豐富但很充實,切身體會和感同身受,真的受益匪淺。
回首在xxx骨科的一年進修,有細仔詢問病史的時候,有認真查體的時候,有安靜聽課的時候,有勿忙帶病人加檢查的時候,有老實站一天手術臺的時候,有翻閱書籍文獻的時候等等一幕幕,在我寫回顧總結的時候呈現于我腦海。雖然有些工作已經是很熟悉了,但每天和xx醫生的臨床實踐中,如查房,問病史,查體等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能重新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規范的角度來講相差甚遠,所以這一年沒白來,從最基本的學起,不但學習了他們高深的脊柱關節套路,而且從臨床醫生的角度去規范了自己的行為。
孜孜不倦的對專業的追求。xx作為全國的疑難病診治中心,所以在骨科領域也經常能碰到很多少見病,罕見病。當他們碰到沒見過疾病時,他們就會去查閱大量的文獻,并組織全科一起來學習查閱的文獻,并討論治療方案。醫學雖然是個經驗科學,對經驗的積累很重要,但是尊重循證醫學證據更重要。他們會對已經治療過的病例資料全部保存完好,以利于總結治療經驗。
明確管床醫生的概念。其實是對管床醫生概念的明確就是對臨床醫生最好的詮釋。管床醫生就一線住院醫,做好自己所管床位病人的病歷書寫等文書工作,完成相關檢查和術前、術后會診,處理病人常見圍手術期并發癥,有問題及時向上級醫匯報。所以住院醫留下來加班是常有的事,因為他們的事情繁瑣、工作量大,他們不會把今天的事留到明天去做。只有每天踏實地將自己的床管理好了,才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臨床醫生了。做好住院醫才能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