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夏天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休亭送華瞬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二)不含“夏”字的寫夏景的詩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2.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
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
4.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6.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高駢《山亭夏日》)
7.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8.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杜甫《絕句漫興》)
9.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戴叔倫《題稚川山秀》)
10.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詩詞。
甲:為什么突然間對古詩詞有了興趣呢?
乙:哎,別提啦!前幾天幾位老友聚會,一位朋友根據我的談話說了兩句古詩。
甲:什么古詩?
乙:“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甲:就這么兩句詩就激起了你對古詩詞的興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這兩句詩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甲:這你都不懂還研究什么古詩詞。
乙:那你說說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
甲:“兩個黃鸝鳴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是離題萬里。隱含的意思就是說你說的話讓人聽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這樣一解釋確實讓我茅塞頓開。
甲: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詩詞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說說嗎?
乙:張口就來,問什么答什么。
甲:帶數字的每個字來一句。
乙:沒問題。
甲:帶“一”的。
乙:“碧玉妝成一樹高。”
甲:帶“二”的。
乙:“二月春風似剪刀。”
甲:帶“三”的。
乙:“白發三千丈。”
甲:帶“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帶“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帶“六”的。
乙:“畢竟西湖六月中。”
甲:帶“七”的。
乙:“七月七日長生殿。”
甲:帶“八”的。
乙:“平林云鳥八窗秋。”
甲:帶“九”的。
乙:“疑是銀河落九天。”
甲:帶“十”的。
乙:“十年生死兩茫茫。”
甲:帶“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帶“千”的。
乙:“千山鳥飛絕。”
甲:帶“萬”的。
乙:“”萬里人未還。
乙:怎么樣(得意地點點頭),滿意嗎。
甲:馬馬虎虎吧,用數字來一首完整的行嗎?
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來說說看。
乙:“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總不見……這太多啦。”
甲:不錯,不錯。一年有四季,每個季節來兩句行嗎?
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甲:這是宋朝蘇軾寫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甲:這是宋朝辛棄疾寫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甲:這是唐朝劉禹錫寫的《秋詞》
乙:“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甲:這是唐朝柳宗元寫冬的《江雪》。
乙:怎么樣(得意地點點頭),滿意嗎。
甲:馬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個來一首完整的行嗎?
乙:小菜一碟。
甲:寫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寫的《梅》:“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甲:寫蘭的。
乙:宋朝朱熹寫的《蘭》:“謾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蘭到晚清。”
甲:寫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寫的《題李次云窗竹》:“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紛紛雪里看。”
甲:寫菊的。
乙:宋朝陸游寫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見開。莫言冷落西風晚,也有飛飛小蝶來。”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
乙:那里,那里,你問的這也太小兒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
乙:改詩呀!
甲:怎么改呀?
乙:杜牧的《清明》你聽說過嗎?
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乙:對,我能把它改寫成“六言詩”、“五言詩”、“四言詩”、“三言詩”、“詞”、“小劇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車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當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請我這位同伴開吹!
乙:六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時節雨,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童指杏花村”。
甲:這是五言詩
乙:在請聽四言詩:“清明節雨,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有杏花村。”
甲:高!
乙:“清明雨,酒何處?杏花村。”
甲:這是三言詩,那詞呢?
乙:“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甲:劇本呢?
乙:“有兩個人物,兩句臺詞,劇名《清明》。[舞臺提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①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②牧童(遙指):杏花村。”)
甲:我今天算是服啦,你能就咱們同臺演出也改一首詩或詞嗎?
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并不都是好話。
二、看拼音,寫詞語。(24分)
zhuī zhú lú zhào jī chǎnɡ pán xuán
nán wànɡ yán jiū yǒu shàn xiāo chú
hē shuǐ zhuàn dònɡ rónɡ yì zuǐ bɑ
三、字母樂園。(10分)
Y 、R、 A 、E 、X
1、按音序排列上面的字母,應當是 。
2、你能按順序寫出他們的小寫字母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照樣子,寫一寫。(15分)
例:(寬闊)的海洋 一(片)樹葉 長 張 (張開) 好(壞)
( )的樂曲 一( )翅膀 交 ____( ) 首( )
( )的節日 一( )野菜 申 ____( ) 難( )
( )的羽毛 一( )臺階 余 ____( ) 得( )
五、照樣子,寫句子。(8分)
1、同學們有的在草地上打滾兒,有的忙著逮螞蚱,有的向著藍天亮開了嗓子。下課了,同學們在校園里玩,他們有的
,有的 ,有的 ,多開心呀!
2、小鷹高興地喊起來:“我已經會飛啦!”(用“已經”寫句話)
六、背背填填。(14分)
1、踮起_________兒走進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我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______________窗前。
2、小鷹跟著老鷹學飛行 ,它飛到了____________的上面,飛到了_____________的上空,覺得自己會飛了。可是,它一抬頭,只見白云上面還有幾只鷹在___________呢! 學了這個故事你想到哪些成語?
3、蠶吐絲,蜂釀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靜夜思》寫了_____________的夜晚,遠離家鄉的人望著天上的月亮,想念_____________。李白在詩中寫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他的思鄉之情。
七、課外延伸。(14分)
1、這些古詩你還記得嗎?請連一連。(4分)
少小離家老大回 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遠上白云間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 笑問客從何處來
2、閱讀理解。(10分)
大自然的郵票
春天的樹上,長出嫩嫩的芽瓣(yá bàn)。夏天的樹上,掛滿肥(féi)肥的葉片。秋天的樹上,樹葉涂(tú)滿鮮紅和金黃。冬天的樹下,樹葉落地化成土壤(rǎnɡ)。落葉是大自然的郵票,把一年四季寄(jì)給你,寄給我,寄給大家。
(1)這一段話共有_______句話。(1分)
爸爸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讓我學習和背誦古詩,那時我根本就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要我背古詩,還向爸爸媽媽發脾氣。可是自從過了那個星期天的早晨后,我對古詩的看法就改變了。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媽媽因來不及買飯而讓我吃昨天晚上剩下的飯。那時的我以吃慣了面包,不想吃剩飯,就把媽媽熱的早飯全倒了。
“逸波,吧《憫農》這首詩背一遍!”媽媽說。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三個字就在我嘴邊,可我怎么也說不出口!“你知道嗎,農民叔叔阿姨們春天要播種麥苗,耕土撒種;夏天,當你在家吃著雪糕、看著電視時,他們正在給莊家澆水施肥;秋天到了,他們還要開著拖拉機,收割麥田;冬天,當你吃著他們辛勤的勞動成果時,他們,卻在整理著麥田,為來年開春的播種做著準備!”媽媽告訴我:“媽媽從小就生活在農村,你的姥姥姥爺就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你看他們是不是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勞動?”
聽了媽媽的話,我豁然開朗:“哦媽媽,我知道啦!李紳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不是為了讓我們節約糧食呀?!”
“對,真聰明!所以你現在呀好好吃飯,不能浪費糧食,做一個不浪費糧食的好孩子。”媽媽高興地說。
《憫農》,不僅讓我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更激發了我要好好學習,長大要為祖國報效的志向!
記得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位母親,在垃圾站旁撿著破爛,背上還背著一個小娃娃。近一看,這個嬰兒竟然沒有手臂!原來,那位母親為了給孩子按上假肢,白天搬啤酒瓶,下午撿破爛、作零活來掙錢,晚上還要照顧嬰兒。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了這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詩,就如同我的老師,教會了我許多道理;古詩,就如同我的同學,與我一起學習;古詩,就如同我的伙伴,伴我成長!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做叛國奴、好好學習、珍惜時間……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20題;共117分)
1.
(12分)照樣子,寫詞語:
例:千
錘
萬
擊
千________萬________
千________萬________
千________萬________
千________萬________
千________萬________
千________萬________
2.
(4分)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猶如
傲骨
橘黃
挑促織
3.
(6分)照樣子,認真寫,再組詞。
錘
________
________
鑿
________
________
焚
________
________
4.
(6分)結合詩句,解釋詞語。
渾:________
清白:________
堅勁:________
任爾:________
鬼雄:________
人杰:________
5.
(3分)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千錘________
烈火________
粉骨________?
6.
(11分)填空。
(1)“吟”是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意思是________。《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他借________來表達自己________。
(2)從《石灰吟》這首詩中找出3個體現石灰堅強不屈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閑”的意思是________;“烈火焚燒若等閑”的意思是________;我還能寫出含有“等閑”的詩句________。
7.
(5分)閱讀古詩《石灰吟》,回答問題。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解釋劃橫線的詞語。
8.
(5分)我會讀(讀詩句,畫出節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9.
(8分)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本文選自________國作家________寫的短篇小說________。
(2)文章主要采用了前后內容________的寫法,通過描寫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變化來刻畫人物形象。運用這種方法描寫,使人物的形象更加________。
10.
(2分)解詞并造句
①凱旋:________
②盛行:________
11.
(5分)閱讀古詩《石灰吟》,回答問題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寫一段賞析。
12.
(3分)寫出反義詞。
清白—________
等閑—________
不怕—________
13.
(12分)比一比,組詞語。
湯________
爭________
輪________
邦________
燙________
睜________
掄________
綁________
揚________
掙________
倫________
幫________
14.
(5分)再寫一首托物言志的詩。
15.
(5分)把肯定句改成雙重否定句
①這次考試他考得很好。
②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世界。
16.
(5分)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①我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多年來不曾換樣。
②一大滴松脂把蒼蠅和蜘蛛包在里邊了。
17.
(5分)將下列陳述句改成反問句
①天上的星星不能數得清。
②這么遠,箭不能射得到。
18.
(5分)擴句
①我懷念朋友。
②草地盛開鮮花。
19.
(5分)縮句
①夏天天氣熱得像蒸籠。
②夜空星星眨眼對我說晚安。
20.
(5分)將下列句子改為陳述句。
①不好好學習,怎能取得好成績呢?
②對少數同學不守紀律的現象,我們怎能不聞不問呢?
二、閱讀題
(共3題;共20分)
21.
(5分)閱讀古詩《石灰吟》,回答問題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給詩詞加注釋。
22.
(5分)根據對詩文《石灰吟》的理解,寫一段賞析。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23.
(10分)閱讀古詩文,回答問題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選定修改刪除
(1)解釋下列文句中劃線的詞義。
①兔走觸株
②因釋其耒而守株
(2)找出文中的議論句,并翻譯這個句子。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20題;共117分)
1-1、
2-1、
3-1、
3-2、
4-1、
5-1、
6-1、
6-2、
6-3、
7-1、
8-1、
9-1、
9-2、
10-1、
11-1、
11-2、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閱讀題
(共3題;共20分)
21-1、
22-1、
林老師教《早發白帝城》讓我在讀古詩上開了竅!
他很會抓詞兒。比如說吧,“朝辭白帝彩云間”,為什么詩人會感到是在“彩云間”呢?我想,肯定白帝城地勢很高,否則不會有彩云繚繞。為什么說是“彩云”而不是“白云”“烏云”呢?我想,這一定是燦爛的朝霞把云彩染紅了。我想啊想,好像跟隨詩人一起登上了即將出發的船。
最讓我難忘的是林老師講“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他問:“夏天,如果你坐在汽車上飛快地行駛,這時去聽公路兩旁樹上的蟬叫,會有什么感覺?”
說來也巧,去年暑假我跟媽媽乘車到鄉下去,就親身經歷過一回,樹上的蟬叫聲接連不斷,一路上就沒有停過。我忽然聯想到錄像帶倒帶時發出的“嘰嘰啾啾”的聲音。我想,李白當年聽到兩岸高山上猴子的叫聲,大概也跟這聲音差不多吧。
接下來,林老師問大家:“這次你們陪同詩人在三峽旅游,玩得高興不?”
“高興!”大家興高采烈地回答。
“好,我們就再來一次畫中游,不過這回不是讓你們讀,而是讓你們寫。寫哪一首?自交給你們。題目就叫‘我隨詩人畫中游’。”
我決定寫杜牧的《山行》,因為我對
這首詩比較喜歡,尤其是“霜葉紅于二月
花”這句,太棒了!
見到爺爺,我就興奮地述說林老師
是如何如何教我們讀《早發白帝城》的,
我還請求爺爺為我的這篇改寫支招。
爺爺沉思了一會兒才說:“詩人胸有境,
入境始與親。打個比方,詩人所描繪的境界好比是一座
大門緊閉著的花園,你只要掌握了大門的鑰匙,就能夠
領略到園子里的萬紫千紅。”
“鑰匙在哪里呢?”
“我認為林老師已經把兩把鑰匙交給你們了。”
“哪兩把鑰匙呢?”
“一把就是要學會抓詞兒。”爺爺說,“比如說吧,‘遠上寒山石徑斜’,一個‘遠上’,一個‘斜’,就很值得我們玩味。”
我想了一想說:“從‘遠上’我看到了眼前有一座高山,有一條長長的石板路一直通向山頂。從‘斜’字我看到了這條石板路是曲曲折折的。”
接著爺爺把話題一轉:“你看到過深秋的楓林嗎?”
我還真的看到過楓林哩。那是兩年前的一個深秋,
爸爸帶我到棲霞山去看紅葉。嘿,遠遠望去,像是燒
起的片片紅霞,是那么熱烈,那么精神,那么生機勃
勃,讓我的心靈為之一振!雖然已是深秋,我卻感受
到春天般的生命力!
爺爺說:“你的這個感受,跟詩人在這首詩
里所表達的感受十分相似,可以幫助你領會‘霜
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
《中考說明》是中考的“綱”,中考試題是“綱”的具體化。因此,研究二者十分必要。通過對我省的《中考說明》和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中考古詩詞試題常常涉及到以下幾種類型:1.古詩詞的背誦默寫(這類題目通常出現在“語言積累與運用”部分;2.對詩詞的思想、內容、感情、意境等表述正確或者錯誤的選項作出判斷或選擇(這類題目一般出現在判斷或者選擇題中);3.對詩句所展現的動感畫面用語言作出描述,如品味《渡荊門送別》全詩,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對詩的“頷聯”進行豐富的聯想,描繪出其所展現的畫面;4.放飛思緒,對詩詞的思想內容進行拓展并寫出感受,如通過自己的想象,寫出“《天凈沙·秋思》中的‘斷腸人’如果一旦與‘親人’相聚了,會說些什么?”;5.名句的欣賞;6.探究性地體會詩詞創作的風格。針對上述題型,我們在教學中就要采用相應的策略,比如,給課本中的58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可以分成“愛國”的、“詠史”的、“言志”的、“思鄉”的、“繪景”的、“傷感”的等;可以將其寫景的歸成“寫春天的、寫夏天的、寫秋天的、寫冬天的”等;還可以將寫景的再進一步分類歸納為“寫山的、寫水的、寫蟲的、寫鳥的、寫風的、寫花的、寫雪的、寫月的”等。又如,讓學生精選名句進行欣賞,通過到圖書館查閱資料進行欣賞,也可以通過電腦、多媒體特有的功能進行直觀地欣賞(有畫面、有音樂、有朗誦,圖文并茂、聲情并茂)。再如,對重點的詩詞要重點地揣摩其意境和表現手法,最好能做到仿寫幾首相應的小詩。這樣在弄清考試題型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自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緊扣教材,注重知識積累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其內容取之于課本的較多,約占80%,取之于課外的約占20%,而課外文言文的選文,相對來說,大多比較淺顯。學生只要將課內文言文的基礎夯得牢固了,知識掌握扎實了,課外文言文閱讀的能力自然也就會提高了,所以,復習好課內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閱讀備考的關鍵。在復習時,我們要緊緊扣住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比較系統地整理和積累文言知識。1.積累文言實詞。凡是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所涉及的要求解釋的實詞,大多數是課文下面的注釋,所以,對課文下面的注釋,我們必須強調學生要牢記,對課文中的關鍵性詞語,也必須強調學生要認真地加以積累,對課文中一些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比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我們也要注意整理,以加深學生的記憶。2.積累文言虛詞。只要研究一下全國部分省市的中考試題的文言文部分,就會發現所考查的文言虛詞、出現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文言虛詞的意義用法有很多種,學生若沒有一定的積累,在做題時,就容易丟分。因此,我們在復習中也必須做到有意識地整理和積累。3.積累文言句式。初中文言文中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四種,它們不同于現代漢語的句式,復習時也要頗費一番功夫,否則,在翻譯時,就極容易出問題。4.積累文言名句。初中語文課本中古詩文共計115篇,而“背誦優秀詩文80篇”是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學生的要求,而這80篇中的名句尤其應該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下來,并準確無誤地默寫下來,做到不丟字、不增字、不出現錯別字。這樣做的好處是:(1)完成默寫類的試題;(2)幫助理解文章的主旨;(3)提高語文素養。5.積累文學常識。古詩文中的文學常識部分,也常常出現在課文下面的注釋里,比如古代的“名號稱謂、人物典故、禮俗名物、歷法時節、職官科舉、歷史地理”等,從近些年的中考試題看,不一定對其直接考查,但是,它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文言文閱讀中,所以,在復習時也需要注意積累。
三、強化誦讀訓練,提高理解感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文言文復習中,誦讀的確是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讀準字音、認準字形;有助于學生斷句停頓、掌握句式;有助于學生揣摩語氣、增強語感;還有助于學生理解主旨、體會情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熟讀成誦,積累名篇名句的目的。所以,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文言文的綜合復習過程中,應把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當作重中之重來對待。使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會斷句,讀準文章的停頓;學會頓挫,讀出文章的節奏;學會抑揚,揣摩文章的語氣;學會品味,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學會分析,理解文章的詞語和句子。其實,誦讀的功夫練到了爐火純青,或默寫、或斷句、或解釋、或翻譯、或理解、或運用,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理解感悟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要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激發學生對古詩文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對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設計,可以說,教學設計是一節課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關鍵。古詩教學要設計的精彩,首先授課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一、從介紹作者入手,導入作品的寫作背景
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環境、政治、氣氛不同,文風自然不同;時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在了解了詩作的時代背景后,還應了解詩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們理解詩作內容。
如果對“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不理解的話,那就很難體會這首傳頌千古的描寫草原風光的詩歌的廣闊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樣,也只有知道漢朝的一些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漢樂府”《江南》在低吟淺唱之中所描繪的婉麗風光。
同一個朝代的詩人,因為他們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個人閱歷不同,所以也會有迥然各異的風格。例如李白擅長寫浪漫主義的詩篇,小學階段要學的《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等都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張。而另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則是實實在在地描繪現實的,在小學階段所學的幾首寫景詩也表現如此,寫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就通過交待數量、顏色、位置等來表達;其它《江畔獨步尋花》《楓橋夜泊》等都是如實地寫景的。
同一個詩人,因為他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經歷,所以前后階段風格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蘇軾,小學階段學到他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題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兩首寫景詩。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還是為了贊美眼前之景,相信寫于作者相對年青之時;而后者重于說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信寫于相對年老的時候,詩中充滿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對道家、佛學的研究已經更上一層樓了。只有把作品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學才會更切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必須認真進行備課,查閱各方面的資料,為實施教學尋找最佳的途徑。
二、咬文嚼字,注重關鍵字詞的教學
有時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關鍵字: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重點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而《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兩句寫景,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語輕快,一派為送別故人而洗掃一翻的新氣象。從中可見,作者送別故人并不像《陽關三疊》那樣凄婉哀傷,因為他們雖然有可能生離死別,可畢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幾十年沒見面了碰巧在這兒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勸他“更”盡一杯。所以,作者還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像一個主人送別客人那樣看看周圍明麗潔凈的景色。這也正是禪宗對王維的影響而王維的恬淡心理在這首詩中的表現。
3、抓關鍵句子: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古詩詞題目: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這樣,把握了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就能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突出要點,使某一教學環節成為亮點。可見,教學設計是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研讀與精心的安排的。
三、細讀古詩文,深入了解作品內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為例。為什么說它寫出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呢?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多么像是說:“畢竟是上京任職,行李、車輛,送別的情景都與平時不同。”后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像是說:“能夠到京師天子腳下任職,這真是無窮無盡的榮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邊,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樣特別紅!”作者明寫蓮葉、荷花,實際寫出了對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遠大,鵬程萬里。同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包含著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歲一枯榮,春風吹又生”,人別后能再團圓嗎?不知道,只有“萋萋滿別情”了。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古詩教學 教學方法
古詩的語言精練,篇幅短小,具有跳躍性。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時期,也是孩子語言發展與積累的關鍵時期。幼兒的特點是具體思維形象,性格活潑好動,可愛又淘氣。他們樂于接受有趣、生動、形象、生活化的事物;相反,脫離現實生活,就會過于抽象、理性,而使得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或空洞無物,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我們提倡將古詩學習與生活融合。
一、內容選擇的生活化,讓古詩貼近生活
古詩內容豐富多彩,有寫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說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我們可以根據古詩的特點,對其進行篩選,從短到長,由淺入深,先學五言,逐步過渡到七言,先學絕句,再教律詩,先選些描繪具體形象、敘說具體事件的,后選些抒感、表現氣氛意境的,讓幼兒的學習循序漸進。
首先,我們可多選擇一些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幼兒學起來易懂、感興趣。如駱賓王的《詠鵝》,鵝是小朋友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動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紅掌、長脖頸,熟悉它高亢的叫聲,熟悉它在河中戲水的景態,因而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自然而然能記住詩句。其次,我們可選擇與季節、節日相符的古詩內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許多古詩是詩人贊美季節特有的景物、景色的。許多傳統的節日,為了讓幼兒在節日中能感受節日的氣氛和特有的風土習俗,貼近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的情感,從幼兒的實際領悟能力入手,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實施主題活動的過程中,選擇與之相關的內容,如春天時孟浩然的《春曉》、夏天時楊萬里的《小池》、秋天時杜牧的《山行》、冬季梅花開放時的《梅花》等。
二、教學目標的滲透化,讓古詩走進生活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制定具體、明確的古詩教學目標。如有的古詩注重道德教育目標,有的古詩注重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有的古詩重視對幼兒情感的體驗。我們在分析古詩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提煉,從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目標。如古詩《賦得古草原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首詩是對草木的頑強生命力的贊美,揭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頑強拼搏、奮勇抗爭的精神。這首詩的目標可以定位為激勵幼兒向草學習,在生活、學習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做堅強的人。
三、教學形式的實效化,讓古詩融入生活
贊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學習古詩,要做到教為學服務,采用多種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養幼兒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使幼兒與古詩產生情感共鳴,受到熏陶感染。
1.改變體裁,想象體會。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精練,可以說字字珠璣。幼兒迫切想要了解詩詞意,明白整首古詩的大概意思。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的,我常把一些幼兒難以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一個個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講述,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生活化地學習古詩。如可將孟浩然的《春曉》改編成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代有一個詩人,他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寫詩寫累了,就睡著了。春天不冷不熱,睡覺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聽到外面有刮風下雨的聲音,也沒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覺就睡到了天明。當他醒來的時候,聽到外面處處傳來唧唧喳喳小鳥的叫聲。他就趕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門一看,呀!夜來的風雨可不小啊,花園里許多花被打落了,滿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這位詩人看到這個情景,覺得春天的小鳥很可愛,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筆,寫了一首題為《春曉》的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把古詩中所描寫的東西串成一個故事。通過了解改編后的故事,再對照原來的古詩品讀,幼兒就能突破狹窄的詩意空間,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2.動手畫畫,其樂無窮。
常言“詩如畫”,把古詩的圖片出示在幼兒面前,可取得直觀的視覺效果,借助畫面讓幼兒理解詩意,這種方法讓幼兒接受起來更容易。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靜謐、令人遐想的美景,詩情畫意,盡在其中。一些比較簡單的詩句,可讓幼兒與教師一起參與畫出來。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幽深的小路),樹頭花落未成蔭(路邊樹上的花已經凋謝了,樹葉還沒長大沒有樹蔭可以蔽日)。兒童急走追黃蝶(孩子們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蝴蝶飛進了黃色的菜花中找不到了)。當這一幅畫出現在幼兒的面前時,整首古詩的大意就不言而喻了。
3.情景表演,大家喜愛。
情境表演是教師結合詩歌內容,通過相應的動作演示和形象的講解讓幼兒理解,再通過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幼兒掌握。這種方法更富有游戲性,很受幼兒歡迎。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可以先為幼兒創設表演的情境,再請兩個幼兒一個扮大人,一個扮童子。童子在松下游戲,大人緩步走向童子。教師這時旁白“松下問童子”后,大人問:“喂,請問小師傅,你的師傅呢?”教師旁白“言師采藥去”后,童子答:“我師傅采藥去了。”大人說:“你師傅到哪里采藥去了?”教師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后,童子答:“我師傅就在這座大山中。山上到處都是云霧,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通過這樣生活化的表演,幼兒形象生動地理解了古詩。
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古詩的字里行間滲透著語言美、語感美。其短小精練、節奏優美、形象生動、內蘊幽遠,是積累審美經驗的絕佳材料。古詩學習對于幼兒來說是相當困難的,希望通過改變古詩體裁發揮幼兒無窮的想象力,動手畫畫讓幼兒體驗古詩中的學習樂趣,情境表演讓古詩教學更具生活化,讓幼兒愛上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