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清明節的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scend the stairs, we go to the martyr's monument was panting after a while, the teacher let everybody up, followed by Xu Lei and I speak, just listen to "spring flowers table grief, pine and affectionate dicui." I follow up "infinite grief infinite affection, hero the tomb of the hero." It is offering to read verses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LieShiBei like willo revolutionary martyrs, LieShiBei beside hits the conifers soldiers guarded them, like a CenYu flourishing spirit to go to LieShiBei branch flag, after each of the flower, we respectfully LieShiBei in front of her, and then we observed a minute of silence, at that time I thought of many revolutionary martyrs die, some even left no name. Here is on behalf of the speech, I the deepest impression is we should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this is for the guarantee of the martyrs, I want to ensure that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Next is our oath: let us remember this solemn moment, let us remember this solemn commitment, we want to make martyrs with blood flags, flying in the blue sky of the motherland forever. Finally a lap later went down the mountain.
The greatness of the revolutionary martyrs was born, died a glorious death.
一年一度的清明即將到來,今天老師帶著我們去峙山公園掃墓,一到那,九個大字映入眼簾“慈溪革命烈士紀念館”。
我們拾級而上,走到烈士紀念碑已經氣喘吁吁了,過了一會兒,老師讓大家集合,之后就是我和許磊發言,只聽“春風送花表哀思,青松滴翠寄深情。”我跟了上去“無限哀思無限情,英雄墓前祭英雄。”這是祭念革命先烈的詩句,烈士碑就像一位位革命先烈,烈士碑旁邊的一棵棵松柏像一個個士兵守護著他們,岑禹葳精神抖擻地走到烈士碑旁出旗,之后每人一枝花,大家恭恭敬敬地放在烈士碑前,接下來大家默哀一分鐘,在那時我想到了許多革命烈士戰死沙場,有些甚至沒有留下名字。下面是代表發言,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是代表對烈士們的保證,我要向保證的那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宣誓:讓我們記住這莊嚴的時刻,讓我們記住這鄭重的承諾,我們要讓先烈們用鮮血旗幟,永遠飄揚在祖國的藍天。最后是繞場一周后就下山了。
這些革命先烈們真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范文二
Qing Ming is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and the dearly departed. More important, it is a period to honour and to pay respect to one's deceased ancestors and family members. Because it reinforces the ethic of filial piety, Qing Ming is a major Chinese festival.
Literally meaning "clear" (Qing) and "bright" (Ming), this Chinese festival falls in early spring, on the 106th day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It is a "spring" festival, and it is an occasion for the whole family to leave the home and to sweep the graves of their forebears. Chinese being practical people this sweeping of the graves is given an extended period, that is, 10 days before and after Qing Ming day. Among some dialect groups a whole month is allocated.
范文三
In contrast to the sadness of the tomb sweepers, people also enjoy hope of Spring on this day.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 time when the sun shines brightly, the trees and grass become green and nature is again lively.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followed the custom of Spring outings. At this time tourists are everywhere.
People love to fly kites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Kite flying is actually not limited to the Qingming Festival. Its uniqueness lies in that people fly kites not during the day, but also at night. A string of little lanterns tied onto the kite or the thread look like shining stars, and therefore, are called "god's lanterns."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to plant trees, for the survival rate of saplings is high and trees grow fast later. In the past, the Qingming Festival was called "Arbor Day". But since 1979, "Arbor Day" was settled as March 12 according to the Gregorian calendar.
范文四
Today is the Ching Ming Festival. The ancients said: Qingming season rain have. This is heavy overcast weather, we have a go Ta-Qing Chihu.
On the way we are going to see that a strong grass and indomitable perseverance, with its staged to greet the spring, not to be outdone, it put on the new green clothes, green flowers in the movie, there is red, there is green, yellow has the ... ... we go for a road, came to a field, the eyes are a feast for the eyes everywhere in gold, stood the rape in high spirits, and for many pearl-like dew-like in the golden slip slide small rolling on ... ... chee lake, willow willow braid a section on green leaves and shoots have decoration, is the first girl more than any jewelry would also like to look good.
After Chihu cemetery, we can not help but go inside. Looking at the graves of martyrs and watched a wreath of small white flowers looked pure, my mind is not fluctuating. I think many, many: of us happy today, a better life for us by the revolutionary martyrs created, but also with their paid for in blood. So, my mind had an idea: the succession of martyrs want behest, studying strenuously strive to become the pillars of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Next, we went to the yellow folder Ao, the mountains are packed, everyone's face is filled with nostalgic, looking at this picture, my mind, there has been some regret. I hope all my elders a long life and good health.
The Qingming Festival Ta-Qing to my feelings more, and once again I know the nature of the mellow side, my great harvest ah well!
更多作文范文:
1.四年級關于新年的英語作文
2.四年級描寫春節的英語作文
3.四年級關于旅行的英語作文
5.四年級關于我的房間英語作文
6.四年級關于學習的英語作文(匯總)
7.四年級寒假英語作文:寒假的一天
8.四年級關于我的好朋友英語作文
清明節起源作文范文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起源作文范文二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 、 禁煙節 。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起源作文范文三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著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和美酒;有的買冥幣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救活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每到清明,我們便會想起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會想到清明是一個中國傳統節日。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1今年的4月4日,是自我有記憶以來,最為沉重的日子之一。
我扒拉著陽臺上的欄桿,打開窗戶,向太陽那邊眺望。身邊的花兒開得正茂盛,卻只聽見悲慟的哀鳴。這個冬天,因為這場“戰役”,我們失去了很多親人。那些如同正在綻放的花兒一樣燦爛的人生,猝然凋謝。“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雖不知道你們的名字,沒有見過你們的面孔,可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身影。那短短三分鐘,似乎無限的長,有多少家庭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支離破碎……終是潸然淚下。
母親和她的姊妹弟弟回老家給姥爺上墳。我努力地搜索了一下記憶,那個姥爺長眠的地方,我竟只有一點回憶。似乎是那天姥爺下葬的時候,遠遠地看了一眼,母親哭得很傷心,我也很傷心。姥爺對我的好,在那天一下子全想起來了。
打小是姥爺姥娘照顧我,小時候我跟姥爺姥娘最親。后來大了,卻也因為年齡而嫌棄他們了。我做了許多錯事,但我已經沒有機會再向姥爺道歉了。姥爺那般好的人,最后還是走了。我仍記得小時候,每次看到有乞丐,哪怕家里都很窮,姥爺總會給些錢,再不濟也給些糧食。姥爺最愛養花,如今他院子的那些花也不知道怎樣了。我已很久沒有回過老家了。
我以前對姥爺的表現,在那一天也全想起來了。那時候姥爺生病,母親照顧姥爺,我卻因為在姥爺家里待得久了而不耐煩,嚷嚷著要回濟南。想來母親一定是傷心的,她當時應該是知道這一走,可能就再也見不到她的父親了。可因為我的自私嬌縱,母親不得不離開她的父親身邊,這一別,竟是永別。現在我的心態也成熟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般“冷酷自私”了。站在母親的角度想,我真的不敢設想假如有一天……即便那時我可能早已成家,但我終究是個孩子。
清明這個節日,注定是悲傷的,我們緬懷那些逝去的親人,堆積的情感在那一天以眼淚宣泄而出。但它又是充滿希望的,當見證過生與死,才明白生命的可貴,更加去珍惜每一天。這天是分界線,溫暖與寒冷。不管多么悲傷,生活總要繼續,更好好地愛著身邊的人。
人終究會因生老病死而離世,總有一天我也會這樣。對我來說,那個日子還很遙遠,在這段時間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死。生命是那么脆弱,又是如此堅強。在接下的日子里,珍惜每一段流淌的時光。打開窗戶,總會有陽光的溫暖。
我永遠會記住這一天,好好地提醒我……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2迎風走在草坪之上,艾草的清香氤氳在空中……——題記
小時候,每逢清明節都到外婆家。那時,總要做十幾個清明餅帶回家,而今年的我坐在草坪之上,回憶著童年的清明。
雨還在下著,遠遠望去,那連綿的山猶如舞動的花,四面環水,一條條碧綠絲帶飄動著。許久,那場雨悄悄的停了,抬頭望去,只是灰沉沉的一片。
我走到外婆家的院子里,聞到那濃濃的艾草香,越來越濃,越來越濃……外婆正在廚房準備著,我跑到廚房便大叫:“外婆,我來了,怎么沒做清明餅?”我正環顧四周,外婆笑道:“喲,丫頭來了,餅在外婆的肚子里呢!”我急壞了,我又給那場雨帶來了伴奏,便放聲大哭,外婆從鍋里拿出幾個清明餅遞給我,說:“來,吃吧,只有這幾個了。”我有滋有味地吃著,那綠油油的“外套”輕輕咬一口里面的餡兒流出來仿佛流到了我的心中,我抬頭看著外婆,那慈祥的臉,笑起來同一朵盛開的花綻放著。我問道:“外婆,教我做一次清明餅吧,教一下吧。”外婆說道:“好好好!”外婆到院子的一角摘下幾片艾草的嫩葉,清洗干凈;接著等水燒開把艾草焯一下立即取出,擠出苦汁,再打成菜泥,加入糯米粉、鹽和水,外婆老繭縱橫的手在盆地里熟練揉搓著;然后取出小面團用手壓扁,在里面放上餡兒;最后把清明餅在鍋里蒸一下。慢慢地,又有一鍋的清明餅出鍋了,那香氣飄著,飄散到屋子的每一個角落。我趴在桌前,看外婆那忙碌的身影勾起了我的回憶。
雨又下著,那灰蒙蒙的天空,仿佛涂上灰色的水粉……
我和外婆坐在屋前,外婆看著我,又望了望天空,說:“丫頭,外婆教你念一首詩。”外婆笑了,嘴角上揚45度,如陽光般溫暖。我聽了拍手叫好。外婆邊念邊和我一起拍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也隨著外婆的口音念著,漸漸地,我趴在外婆的腿上半睡半醒,外婆又念起童謠:“清明節,下著雨,吃著餅喲,聞著香。”我也悄悄地念著:“清明節,下著雨,吃著餅喲,聞著香。”
外婆的身影在我的眼中無限放大,似一尊素美的畫,動人無比。
而那段記憶似一幽殘夢,烙印在我心中。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前,一場傾盆大雨下了個透,去掃墓的人,臉上也是充滿著無盡的思念,連空氣中都彌漫著一絲絲憂愁與哀念。
這一天,大多人都會去掃墓,我們也不例外,手捧一束,去緬懷已離我們而去的先輩,心中的懷念噴然而升,回憶起往事,心里還是酸的。往遠處望去,又是一片炊煙裊裊,讓人們看得迷離恍惚,朦朧之中又帶著一絲清醒。
清明節,淅瀝瀝的小雨仿佛也襯托著人們那有點壓抑的心情,每人的心里都充滿沉靜,一絲絲,一縷縷的愁念,縈繞于身,無法散去。人們都不舍地離去,還想再多看一眼那已逝的至親,心中滿是眷戀,不舍之情。
整理好心情,我們出發去采艾草,這天氣,讓人捉摸不透,雨。時而停,時而又下了起來,空氣很清新,采一朵艾草,捧在心頭,我仿佛又看到了先輩對我們意味深長的教誨;聞了聞,一股艾草獨有的芳香撲鼻而來,我仿佛聽到了先輩語重心長的一番話語。雖然他們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為我們做的一切,也早已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永遠無法忘懷。
開始做了,我們認真地做著,雖然其形狀,外觀不那么美觀,但那其中的每一只艾餃,每一個清明果,都是我們精心調制而成。更重要的是,里面包含著我們對先輩深沉的回憶,不變的愛意,還有我們對他們真切的懷念。這一只只艾餃是承載著愛的,這一個個清明果滿滿的裝著我們對他們的愛意。這并不是一只普通的艾餃,而是一只一只意義非凡的艾餃,裝著我們永不變的敬愛。
清明節,是一個懷念祖先的節日,先輩們永遠在我的心里,永遠是那樣,那樣讓我敬愛!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4桃紅李白,草綠柳青。在鶯啼燕歸中,在杏花春雨里,清明如期而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因萬物皆潔齊,氣清景明而得名,故在古代農業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又因介子推的傳說而使后人又為這春耕春種的時節增添了一絲人文情懷!
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家庭,無一不是先人有限生命的延續,無一不是他們作為社會建設者的見證。在舉國上下追思哀悼,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今天,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收起昔日的浮躁與功利,沉淀自己,直面心靈。這既是對祖先與英烈的尊重與感恩,也是和逝者進行心靈的交流。
清明時節,春雨紛紛,匆匆的掃墓人迷亂凄涼,悲思愁緒。但是當我們沉浸在對已故親人的沉痛思念中時,是否應該提醒自己珍惜眼前人,走好人生路?是否要在陰陽相隔時才悔不當初,痛恨自己沒有多陪陪自己的親人?人生中有一種遺憾莫過于“子欲孝而親不在”,年輕人更應放慢腳步,陪著親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當我們佇立在革命先烈的墓碑前,是否應該警醒自己將滿腔的工作熱情投入到社會建設的洪流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如今這樣一個安定的社會中生活的人,更應牢記那些為共和國灑下熱血的無名英雄們,用己之所長為這個和平年代增強綜合國力。這樣,才是對犧牲將士們最崇高的祭奠!
我曾經故作聰明地把這種勿忘根本,化哀思為正能量的精神稱之為“清明精神”。(當然,有人會認為我是在胡謅)但驀地發現,身邊的榕樹竟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玉顏年少發蒼蒼,榕樹枝繁須亦長。”到“秀姿喜處優容所,地上生根地賀嘉。”不難發現,古人早已把它作為一種意象在詩詞中吟詠。在自然界中草木皆向上生長,顯出一派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模樣。而榕樹卻在枝干向上生長的同時生出樹須向下低垂,在我看來這正是以此感恩為其提供生長養分的樹根。而它又把這份感恩與思念深深扎根在泥土,匯聚在枝干,努力地生長。枝干越是粗壯、高大,它所散發的樹須便越長、越密。我想,這樣對根的情意也許就會越深吧。
天地間,自然萬物皆有靈性,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5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節時因不能夠回家掃墓,獨自一人在異鄉路上奔波,而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以表自己此時的心情。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歷史十分悠久,并且流傳至今。
今年的清明節那天,天氣十分晴朗,我們一家步行來到了一座山前,這座山我來過很多次,但都是每年清明的時候。山上有著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墓,我們來到一座墳前,卻發現我的阿姨已經開始給墳墓除草了,我們便自動加入了掃墓的隊伍。媽媽告訴我,那座墓有兩層,上邊葬著的是我的太爺爺和太奶奶,下邊葬著的是我的外婆。在我的記憶中我只見過我的太奶奶,她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只有她坐在家門口的那張椅子上等著我們回家的樣子。至于我的外婆和太爺爺,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我忘記了他們,還是根本無緣相見,我也無從得知。
在他們的墳前,還長著兩棵十分茂盛的樹,它們長出了許許多多的綠葉,但在這些綠葉中總夾雜著幾處枯枝,我喜歡將上邊的枯枝從樹上搖下來。我隨意地從路邊撿了一根長木條,往樹上一打,便落下許多枯枝,若將它們換作是雪,那也得是鵝毛大雪。
清明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還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當然也有不少的習俗。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來了,十字路口出現了行人們開始為自己已逝去的親人燒紙錢。下面是軒轅文獻網提供的清明祭祖作文,歡迎參考!
清明祭祖作文300字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話被奇妙的大自然所印證,昨天下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的心像大石頭一樣沉重,因為要給老爺和老奶掃墓,以前,我不懂清明節的真正意義,直到今天掃完墓后,我才懂得了清明節的真正意義!
清晨七點,我們準備給老爺和老奶掃墓,掃墓對我來說可是件新鮮的事,我們拿上工具,出發了。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已經迫不及待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老爺和老奶的墓前,一年沒來,墳墓上長滿了荒蕪的草,大家做好分工后,紛紛開始忙碌起來,一切就緒后,我們開始燒紙錢,隨著裊裊炊煙,我仿佛看到了他們的影子,他們告訴我:好好學習,珍惜生命。
是啊,人的一生苦短,每一天都要活得快樂,要不斷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夢想終會實現;超越自我,夢想化為動力;超越自我,創造美麗人生!我認為生命就在不斷的超越自我,超越夢想!在山上,城市的房子盡收眼底,山中開滿了金黃金光的油菜花,深呼一口,幽淡的花香,清新的空氣,那些花以不可抗的動力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清明祭祖作文300字二: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來了,十字路口出現了行人們開始為自己已逝去的親人燒紙錢。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去祭奠我們逝去的親人——用鮮花代替紙錢;用燒香代替炮竹。之所以我這麼說是因為燃燒東西時會產生二氧化碳,這在無形之中對環境又造成一次傷害。我家今年的祭祀活動就進行了一次“改革”。
清早一起床我們帶著媽媽準備的鮮花去祭奠我敬愛的爺爺。一路上,我看到許多像我爸爸一樣身處異鄉工作的叔叔、阿姨們,都會來祭奠自己的親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跋涉,我們終于來到了爺爺的墳前。看著爺爺的墳頭,我想起了與爺爺相處的一幅幅畫面,我的眼睛慢慢的濕潤了,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我強忍著不讓它流下來。我想爺爺也不希望我流眼淚吧,大家也不希望我掉眼淚吧。吃過午飯后,我們從老家往回走。一路上我看到許多行人都愁眉苦臉的,好像一個個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樣,哀思綿綿。我想這就是唐代詩人杜牧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所要表達的意思吧。
在這個悲傷的節日里,整個城市都顯示出一個悲傷的情形……
清明祭祖作文300字三:
清明節那一天,天空下著蒙蒙細雨,我和爸爸、媽媽、姑姑、堂哥一起回老家給爺爺掃墓。路上,我們看見一叢叢紫色的野花鋪滿田野。媽媽說:“這真是一座天然的花園!”快到老家了,我忽然想起了杜牧寫的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踏著泥濘的山路,我們來到了爺爺的墓地。我急著沖上前,沒想到腳下一滑,摔了一跤,滿身都是泥。姑姑笑著說:“你呀,正好給爺爺拜上一拜。”我們開始祭掃。爸爸把一張張紙用小石子壓在墓碑上,接著清理雜草。我和媽媽、堂哥去撿干樹枝,然后把撿來的干樹枝分成兩堆,放上紙錢。姑姑忙著把一道道貢品擺上。一切準備就緒,姑姑點燃了紙錢,又點了幾支香,分給我們。我們先拜天地,再拜土地公公,最后給爺爺鞠躬。拜完了,姑姑還站在爺爺的墓前,嘴里念念有詞。最后,爸爸點燃了一串鞭炮,紅色的碎紙屑漫天飛舞,好像仙女散花。
掃完墓,我們收拾好貢品,等紙錢完全燒成灰燼,才離開了爺爺的墓地。
清明祭祖作文300字四:
清明節那天,我們家一大早都起了床,我決定跟媽媽去山上掃墓(爸爸是與單位同事去南京等地方旅游去了。
我們坐著舅舅的汽車去掃墓。一路上都是汽車和人,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汽車沒地方停放,還擠成一大片的黑壓壓的人群,連走都前進不了!哎!掃墓的人實在是太多啦!早知如此,還不如下午來呢!拜完媽媽的爺爺奶奶的墳墓,我們又去拜見媽媽的外公外婆的墳墓。但天公不作美,當我們還在山上的時候,忽然下起了毛毛細雨,還吹來一陣陣的風,結果把我凍得渾身發抖。這時,我突然想起唐朝詩人杜牧的那首名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爬了兩個山,還真夠累的。吃過午飯,當媽媽問我跟她還去不去掃第三個墓時,我連忙搖頭說:“no、no”。
在回家的路上,我竟然睡著了。看來,掃墓也是件挺累的事情。但我眼里的掃墓人好像都不知道疲勞似的,他們的心里應該是充滿著對世故親人的懷念吧!
清明祭祖作文300字五: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和爸爸回老家和叔叔嬸嬸們一起去仙鶴園墓地給爺爺奶奶掃墓。
仙鶴園墓地座落在玉林市區的西南方,我們騎摩托車二十多分鐘才到達。走進仙鶴園的大門,仿佛進入了仙境,那里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一排排整齊潔凈的墓碑前,早已站滿了先我們而來的人們。供臺上,擺滿了供品和鮮花,香火燎燒,鞭炮四起,人們在墓前肅然起敬,緬懷著仙去的親人。
我們很快就找到了爺爺奶奶的墓碑,把事先準備好的供品擺好,還放上了茶、酒,點燃了香火,掃墓儀式就這樣開始了。首先是大人們把隨身帶來的紙錢,紙做的電視機、手表、衣服、收音機等,一一燒給爺爺奶奶,然后,我們跪在墓前給爺爺奶奶叩頭,告訴爺爺奶奶,我們來看您們了,還給您們帶來了禮物和食品,請您們受用。最后還燒了鞭炮,把茶、酒灑在了墓前,看著爺爺奶奶刻在墓碑里和藹可親的照片,我們仿佛站在了爺爺奶奶的跟前,看著他們慈愛的目光,聽著他們對我們的教誨……
掃墓儀式結束了,我們一一不舍的離開了仙鶴園。爺爺奶奶,每年的今天,我都會來看望您們的!
清明祭祖作文300字六:
今天是我最高興的一天,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今天去掃墓了。說掃墓,也不是真的掃,而是在那站一會兒,背幾句詩歌,然后就回學校了。雖然是這樣,但我也很高興。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作文;有效性教學; “任務驅動”法;寫作水平;
一、小學生寫作的問題
對于小學生而言,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開始學習作文寫作時,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識儲備,對寫作技巧也比較陌生,沒有作文創造的基礎,往往在作文創作中發生許多問題。對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小學生寫作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寫法、選材不突出
記述文是小學生作文最常寫的一種文體,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小學生在寫作環節上,大多集中于人物活動、事件經過的敘述,缺少必要的細節描寫,對于人物的心理描寫更難以顯現出來。分析以上原因,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少、創作時間短,不可能明晰人間冷暖,也不可能將其應用于作文創造中。[1]
在選材上,小學生的作文雷同現象非常多。分析這一因素,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學生缺乏創新能力,沒有比較好的創新;二是學生的生活經歷大多差不多,在教師有意或無意引導下,基本上會想到同一題材上;三是市面上流通的小學生作文輔導教材雷同化,據筆者調查,許多學生在回家創作作文時,利用作文輔導教材,大段抄襲,不加思考,不描寫自己的真實生活。[2]尤其隨著年級的增高,繁重的學習壓力促使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更少,對社會幾乎陌生,無法從中發掘材料。
(二)語言表達能力差
小學生作文創造最欠缺的就是語言組織能力。雖然我國自古以文章立國,但是文字創作絕不是每一個都能夠完全掌握的一門技藝,他需要長期不斷的訓練,并發掘內心、深刻及有意義的事務,才能夠受到外界的稱贊。但是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大,尤其理科學生,語文成績差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對于這一點,應試教育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學校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就造成學生無法學到真正有意義的知識,也造成學生容易荒廢多年的學習成果。[3]
二、運用“任務驅動”法提高課堂有效性教學
“任務驅動”是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依照該種方法,由語文教師帶著“任務”構建完美的教學模式,這樣小學生就能夠在學習作文中帶著一個任務去探索學習作文的方法。在這一環節中,小學生不僅是一個學習的主體,還成為作文寫作的實際評判者,極大地激發小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擴大小學生語文知識面,這對培養他們獨立學習和實踐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任務驅動”是一個過程教學,有幾個既定的步驟,具體包括:情景的創設、確定任務、執行任務、任務的完成。
(一)情景的創設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語文課本是最基本的教學材料,對此,語文教師應當開動自己的大腦,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課文,例如清明節,這既是文章教材,也是生活中每年必須度過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此,語文教師應當充分依據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結合實際情形,為其創設一個與知識點緊密結合的故事,讓每一個小學生都參與進來,班上的每一個小學生在應用自己的文化知識,具體策劃一個有關中秋節的活動,由學生組織這一活動,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情景教學。
(二)確定任務
在確定任務這一環,能夠切實有效地分析出小學生學習作文是主動還是被動。對于“任務”要明確這幾點:一是綜合性,在這一階段,小學語文教師要勤于備課,在繁雜的資料中,結合英語教學大綱、目標,提出小學語文中的重點、難點,分析學生學習能力的情況,并將以后要學的知識點綜合起來,新舊知識搭配,來為學生設問;二是針對、實踐性強,“任務驅動法”教學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在明確一個任務后,能夠經過實踐找出答案,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校的教學環境、學生實踐的能力,設計一個有針對性、實踐性強的任務。[4]在此基礎上,透過各種有針對性的任務提出,要充分吻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正確引導小學生發現知識、獲得知識以及利用知識。
(三)執行任務
在完成以上兩個階段后,任務的執行就是實踐過程。任務的執行對于教師來講就是一個監督、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講,這正是學生獨立或協作完成一個作文作品的實踐。[5]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當明確小學生文化知識儲備,寫作技能的掌握等因素,所以在接受任務之前,教師需要指導小學生系統的學習任務驅動的方法,以此減少這些技術性的因素差距。學習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寫作技能的訓練,在培訓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的情形,訓練他們的寫作技能。二是進行相關文化知識、背景上的教學,這是一個自學的過程,應當指導學生自己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并將其運用于任務成果中。
(四)任務的完成
這是成果收獲階段,這之前的環節中,小學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與同學、教師及家長的交流和討論,小學生勢必會在作文創作內容、方法等方面上形成自己的特點。對此,教師應當為其構建一個公平、合理的交流平臺,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充分將學生的獨立思考的成果納入評價的機制,積極鼓勵學生將這些觀念進行理性的爭鋒,最好透過辯論形式加深小學生對作文創造的認識。教師在這一環節上,應當充分把握整個課堂的節奏,仔細觀察每一個學生的任務失誤之處,為其提供幫助。通過這些環節的進行,以此加強任務學習的內容、信息輸出的效果,培養小學生運用作文語言、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 湯建英;打開過程 著力指導――小學作文教學過程化指導初探[J]. 作文教學研究. 2009(02)
[2] 陸平,夏惠賢;中小學跨學科寫作教學的新探索――美國“RAFT”寫作教學模式[J]. 上海教育科研. 2009(02)
[3]郭小榮;淺談如何培養小學中年級學生作文能力[A].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內蒙古卷)[C]. 2013
[4] 管琴燕;在情感之海中投入“石子”――淺談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情感培養與激發[A]. 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 2007
[5] 蘭雪芬;感悟寫作過程 建立寫作自信――漸進式寫作教學的思考與實踐[A]. 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 2007
姓名:李云
一、上半年全市森林火災發生情況
據統計,全市共發生一般森林火災6起,火警1起,火情33起。合計過火面積85.65公頃,受害森林面積29.29公頃,損失林木蓄積1050立方米,森林受害率0.3‰,發生率每10萬公頃7次,控制率4.18公頃。投入撲火人工3863工,撲火經費約15萬元,因撲救森林火災受傷4人,沒有發生重大森林火災。通過對火災起火原因分析,燒荒燒灰、燒田坎地坎草占41.4%,上墳燒紙放鞭炮等占34.5%,吸煙占10.4%,小孩玩火占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6.9%,癡呆弄火、煉山各占3.4%。所以燒荒燒灰、燒田坎地坎草,上墳燒紙放鞭炮仍然是引發森林火災的主要火源,兩項合計占全部火因的75.9%。與去年同期相比,火災發生次數減少9起,下降56.3%,火災過火面積減少79.77公頃,下降48.2%,森林受害面積減少77.28公頃,下降72.5%,森林受害率下降0.79個千分點,發生率每十萬公頃下降9次,控制率下降2.48公頃。各項指標都比去年有大幅度下降。全市25個鄉鎮,有21個沒有發生火災,尤其是淥渚、春江、漁山、靈橋、常綠、龍門、湖源、國有林場資產經營公司、亞林所實驗林場等鄉鎮(單位),今年以來,沒有發生一起火情,萬市、高橋、受降、東洲、常安、新桐、富春街道等鄉鎮,清明節期間沒有發生火情,森林防火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今年春防期間森林火災、火情的發生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火災、火情發生時間相對集中。2月中旬為火災初發時期,發生火災二起,火情三起;三月份是火災集中高發期,全市發生火災三起,火警一起,火情更是達到23起,29日至30日二天時間發生火情13起,尤其是30日發生二起火災,場口葉盛村和環山雙林村火災,還造成四位撲火村民受傷。森林火情呈爆發態勢。清明節期間1至10日,雖然傳統上墳祭祖等野外非生產性用火猛增,但由于嚴格管理,措施到位,全市形成嚴密的防控體系,火災多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發生森林火災一起,火情二起。二是火災發生時段都在中午12至14時之間。2月11日,場口真家溪火災,起火時間13時50分;3月30日洞橋鎮大樂村森林火災,起火時間12時30分;“3.30”森林火災,起火時間13時30分。符合火災發生的時段規律,同時也反映出這一時段在管理措施嚴密上還存在漏洞。三是森林火災撲救難度大。首先,由于林內枯枝落葉的大量積累,為火災的發生提供了大量的可燃物質基礎,起火后燃燒速度快,火勢猛烈,無法直接撲打。其次,遇連續三天以上晴好天氣,風干物燥,風向多變,只能采取以開設防火隔離帶間接滅火方式,難以在短時間內控制火災,如果在初發階段錯過時機,往往燃燒時間較長,容易形成大面積火災,而且對撲救人員威脅大。“3.30”火災就是典型例子。
二、幾項主要工作
1、密切關注防火動態,按照上級業務部門和局領導指示,適時對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作出部署。及時傳達、發出關于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或緊急通知,著重就責任制的落實、防火宣傳教育、野外火源的管理、火災撲救以及嚴格防火值班等重要環節,對全市的森林防火工作做好全面指導。及時上情下達,確保政令暢通,促使各地各項森林防火措施得到較好落實,上級有關森林防火政策、工作部署得到貫徹執行。
2、認真部署、做好森林防火宣傳,努力提高群眾森林防火自律意識。在注重做好森林防火經常性宣傳工作的同時,針對清明節期間上墳祭祖習俗性違法用火猛增的嚴峻局勢,突出抓好重要防火時期的突擊宣傳,精心組織宣傳資料,3月30日至4月6日,通過市廣播電視臺,每天黃金時間播發市森林防火指揮部森林防火《通告》,滾動播出森林防火宣傳、警示標語;通過移動公司、聯通公司手機短信平臺向全市近40萬手機用戶發出森林防火短信,提醒廣大市民嚴禁一切野外用火,防止火災發生;與廣播電視合制作“林業之聲”、“新聞觀察”森林防火專題節目兩期,宣傳“三無創優”活動、森林防火知識和火災典型案例,從正反兩方面對群眾進行疏導、警示教育;3月31日晚上,潘建平副市長就全員動員,全力抓好清明期間森林防火工作作了專門電視講話,號召全市人民,人人參與到森林防火工作中來,營造“森林防火,人人有責”的自主意識。應該說,今年我市的新聞傳媒機構對森林防火的宣傳是空前的。廣播、電視每天播報、預告當日和第二天的森林火險等級,及時報道全市森林防火工作動態,介紹各地好的做法。清明節前后,廣播電臺還每天播發《富陽市野外用火管理辦法》,富陽日報經常宣傳報道森林防火動態和火災案件查處信息,真正做到了報紙有文字、廣播有聲音、電視有圖象,森林防火氛圍濃厚。
各地普遍通過廣播、橫幅、標語、黑板報、通告、致農戶(學生家長)公開信、宣傳車、宣傳牌、警示旗等各種宣傳工具,多種宣傳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尤其是各地翻錄由市森林防火指揮部統一錄制的宣傳帶(盤),發放到各村,利用村村通廣播的有利條件反復播放宣傳,宣傳車流動宣傳,收效良好。受降鎮對中小學生進行森林防火知識專題講座,并組織森林防火知識競賽;淥渚鎮繼續在中小學校開展第三屆“淥林杯”森林防火知識作文競賽,使全體中小學生得到教育。僅新登鎮就發放公開信、倡議書、通告2.5萬份,懸掛橫幅和張貼標語5100余條等等。據初步統計,從3月至4月10日,全市共發放通告、致農戶公開信等18萬余份,懸掛橫幅和張貼標語2萬余條,出動宣傳車300余天,大小宣傳牌1400余塊。全市形成森林防火浩大聲勢。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
3、強化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森林防火的根本是抓好措施的落實。按照全局一盤棋的工作機制,在緊要防火期由局統一組織督查外,防火辦密切注視防火動態,適時進行經常性檢查。清明期間,局里全力以赴,按照黨委班子成員森林防火責任區,每天各自帶領相關科室人員分頭對各地的森林防火責任和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督查、指導。朱局長陪同市領導到萬市、洞橋、場口、常安、東洲、大原等重點鄉鎮(街道)進行檢查,與鄉鎮(街道)領導一起共同研究對策,解決具體問題。防火辦認真做好上情下達和火情的調度工作,確保火情得到及時處置。通過強化監督檢查,做到以查抓落實,有力地促進了全市各項防撲火措施的進一步落實。從檢查情況看,今年各地領導重視,責任落實,人員到位,措施嚴密,控制有效。傳統上墳放鞭炮較少聽到,燒紙錢、點香燭現象比往年大為減少。取而代之以鮮花、水果等文明祭祖方式明顯增多,野外火源得到了較好控制。
4、繼續抓好林火阻隔網絡建設。認真組織實施2006年度市級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今年,全市杭州市級20公里(包括省指標共56.35)生物防火林帶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
5、認真做好辦公室的日常工作。一是根據天氣狀況和重要防火時期,經常性對各地防火工作進行檢查,促使各項防火措施得到落實;二是認真做好防火值班。按照森林火災處置程序和報告制度,做好火情登記和火情調度,遇有森林火災及時向局領導報告,并趕赴現場參加火災撲救和組織、指揮、協調;三是認真做好森林火災各類表格、檔案的填報,森林防火有關資料、臺賬及時整理、以備歸檔。組織森林防火機具物資并及時下撥到位。按時完成上級業務部門下達或局領導交辦的階段性、臨時性工作任務。
6、做好森林火災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收尾工作。根據項目建設國家指令性計劃和局領導安排,去年,辦公室對工程建設包括預防監測、指揮通迅、撲救儲備三大系統共42個小項認真組織實施的基礎上,今年對尚未建設到位的11個小項逐一組織實施,至3月底全部建設完成。按省林業廳通知要求和局領導的指示,目前正整理和準備有關材料迎接省里10月份稽查驗收。另外,還組織添置防火阻燃服496套,風力滅火機19臺,油鋸14臺,滅火水槍32支等物資,主要裝備鄉鎮(街道)撲火隊和儲備庫建設。至此,全市現有風力滅火機171臺,消防阻燃服2746套,油鋸22臺,割灌機10臺,滅火水槍40支。
三、下一步工作重點:
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繃緊森林防火這根弦不放松,在繼續狠抓各項措施落實的同時,立足基礎、立足防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按照省、杭州市森林防火指揮部的要求,進一步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當前特別是要做好夏季高溫期間的森林防火工作。
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強化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按照森林防火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促使防火責任落實到各級領導和相關人員肩上,落實到村、到山、到戶、到人,建立起有章可循、有責可查的林林防火責任機制。努力構建以“立足基層、明確職責、鄉自為戰、自防自救”為主要內容的群防群治工作機制。
(二)、強化野外火源管理。嚴格野外用火審批制度,規范野外用火管理。加大對違章用火的處罰力度,使野外用火管理步入法制化軌道。按照“四個不放過”原則,形成見火就查,違章必究,失火必罰的森林防火管理格局。
(三)、強化森林防火宣傳。注重宣傳實效,制訂宣傳計劃,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和途徑,采取經常性宣傳與突擊宣傳,一般性宣傳與重點宣傳,固定式宣傳與巡回宣傳、上門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廣泛進行宣傳,以進一步增強群眾森林防火責任意識、防范意識和依法安全用火意識。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在**年,我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重陽節優秀作文600字以上,歡迎閱讀!
重陽節優秀作文600字以上1今年的重陽節,周老師特意關照我們高年級學生在這一天要給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送去溫暖和孝心,讓他們過一個不一樣的節日。
重陽節的上午,我在家找出卡紙、絲帶、彩色鉛筆等,準備給爺爺奶奶制作一張“重陽敬老”的賀卡。我先把卡紙對折,在封面上畫了一個大大的愛心,在里面寫上“祝福”二字,翻開封面又精心畫了一幅爺爺奶奶甜蜜摟抱在一起的圖畫,最后加了一段祝福語:“祝親愛的爺爺奶奶,在今天特別的日子里把特別的祝福送給您們,愿身體健康、長壽,平安快樂,幸福永遠!”當我寫到“你們的孫子王堯飛”時,我瞬間聯想到過會兒爺爺奶奶看到這張賀卡會是怎樣的神情,我很期待。
到了下午,我把賀卡送到了爺爺奶奶家,正巧爺爺奶奶都在。我問爺爺奶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奶奶回答:“不知道啊,今天不是星期六嗎?”我說:“今天可是專屬于老人們的節日——重陽節!我有禮物送給爺爺奶奶哦!”奶奶開心地問:“真的,什么禮物呀?快拿出來讓我們看看!”爺爺也好奇地湊過來看我背后到底藏著什么東西。我先招呼爺爺奶奶坐到凳子上,隨即把賀卡遞到他們的眼前,奶奶看到后興奮地說:“謝謝小飛,你真有心。”爺爺溫柔地摸著我的頭欣慰地說:“我家的男子漢懂事了,好樣的!”看著爺爺奶奶滿意的表情,我也不由地笑了。
晚飯后,趁著太陽還沒下山,我向爺爺奶奶提議:“今天天氣這么好,不如我陪你們下樓走走?”爺爺奶奶高興地答應了。我們三人走在新村的小路上,夕陽的余暉灑在身上,感覺暖洋洋的,心情如此美好。一路上,爺爺奶奶跟我聊起了他們的童年故事,我靜靜地聽著,仿佛來到了他們所講述的情境中。
回到家后,我回憶起剛剛發生的事,讓我感到很充實。我想,隨著我一天一天地長大,爺爺奶奶也會漸漸老去。他們如此愛我,視我如珍寶,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真希望時間能過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晚上,躺在床上,想起今天自己敬老的表現,我滿足地進入了夢鄉。
重陽節優秀作文600字以上2清幽的香醉人心脾,她緩緩迎來了九月,迎來重陽節。看著家里滿園種著的,聽著人們的歡聲笑語,忙著登高望遠,準備重陽糕,插茱萸,談笑間,不禁惆悵,人們是不是也忘了些什么……
依盛開,只是人已不在。就是在這樣一個重陽節,外婆走了,只留給了我滿園的,我才終于明白什么叫做“物是人非”,我才終于明白重陽節的真正含義,不是玩樂閑賞,是敬老、愛老呀,我不會忘記,在我忙著插茱萸時,外婆對我最后的呼喚,可是終于為了所謂的“辟邪”而沒能見到外婆最后一面,外婆最愛重陽,最愛,最后,外婆終于隨著在飄香的重陽節去了。
那滿園金黃的,爭相開放,生氣勃勃,就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般流滿花園,一個個像在對我笑。鄰里們每逢見了都會稱贊:“啊呀,你們的開的可真好。”紛紛在重陽時節和我一起把酒賞菊,是啊,花開的是好,但只有我知道其中的原因,這花,是愛澆灌的,它里面溢滿了濃濃的愛呀。
外婆愛菊,種了一院子,我說外婆“不吉利”,而外婆卻笑著說,她與外公是在重陽節認識的,是他們的愛情之花,對于她來說是最吉利的了。外婆是多么珍愛那一院子呀,就如同疼愛我一般,年幼的我摘下幾朵來把玩,也會被她嚴厲地斥責一番。
每到九月重陽節的日子,外婆總是最開心了,她忙上忙下,不亦樂乎。她還喜歡坐在那間,輕搖躺椅,笑著招手讓我坐在她的膝蓋上,一遍遍不厭其煩的給我講有關重陽節的傳說,外婆文化程度不高,盡管如此,她還是盡自己的能力,用最生動、最豐富的語言來修飾她講的故事,每一次都不盡相同。聽著外婆那和藹可親聲音,嘗著外婆給我做的重陽糕,我每次總會感到滿足,而那淡淡的花香,也讓我心安。
在重陽,我常會坐在間,微微閉目,我總能依稀看到被金色所環繞的外婆,在那一片被金色渲染的夢里,外婆那充滿愛的笑容和被愛澆灌的相映生輝,讓我的心永遠充盈著愛,讓我忘不了外婆,忘不了那,也讓我永遠忘不了,在這個飄香的重陽,去告訴人們,孝敬老人。
重陽節優秀作文600字以上3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
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后,風箏盛行,并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后,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于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風箏制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重陽節優秀作文600字以上4“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家喻戶曉的詩句出自詩佛王維之筆,寫于九九重陽,于是有了人們在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
那是一次特別的重陽節,我們一家聽聞明月山風景秀麗,想去領略一番。那天天氣可用“太陽當空照,汗水如雨下”來形容,可這沒有動搖我們爬明月山的興奮。沒等媽媽買完票,我就牽著爸爸的手向路口跑去。
來到山上,平整的水泥路,婷婷玉玉的翠竹,天空飛過的鳥兒,旁邊商鋪的吆喝,使上山的道路充滿生機。
可是,突然,前面的路越來越窄了起來,行人越來越多了起來,我不得不越來越放慢腳步。直到一個分岔路,人們才逐漸分開——左邊是纜車站,右邊是向山的繼續前行的路。我意猶未盡,所以選擇了右邊。
走了大概30分鐘,雖然人沒有剛才的多,可前面的人們越來越慢了,沒想到的是突然停了下來。這令我很煩躁,走得好好的,停下來干嘛呢?我想探個究竟,就憑著自己瘦小的身軀,微曲著身子在人群中蜿蜒地竄過去,直到盡頭,我大吃一驚!
一個右腿打著石膏,左手缺失了小臂的中年男子正用右手撐著拐杖,緩緩地移動左腳,向山上走去。他的衣服早已成透明狀,緊貼著古銅色的肌膚,背上肋骨也若隱若現,黑白的頭發絲上都結滿了汗珠,雙臉通紅,口里喘著大氣。轉過一個棧道,我看到了他的側臉,以及他眼中異于常人的眼神——堅定不移!仿佛有種精神佇立在他的心里,我心中的敬意油然彪升了起來。
我望向身后,所有人都佇立在原地,旁邊一位軍人大哥也肅然地注視著他……直到那位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殘疾登山者望向我們嘴角透露出憨憨的微笑說“上來吧”,人們才移動腳步。不久,人們的距離離他快1米遠了,于是人們又佇立在原地,凝望著他……
就這樣,兩小時后,我們到達了山頂,那位殘疾登山者撐著拐杖,也佇立著,對著山的那一邊,對著緩緩上行和他周圍的人們,深情地遙望,遙望,微笑,微笑……
山的那一邊,是綿延無盡的山巒。
重陽節優秀作文600字以上5又是新的十月,又是新的重陽節,又是新的記憶,我找出早被丟棄在一旁的毛線和已經織了一半的圍巾,像是被打開了塵封多年的記憶。不知多久以前,我曾說在重陽節的時候要送姥姥一條圍巾。煞有介事的織了一半后才發現原來自己真的很沒有耐心。最后這條“半成品”就和那半卷毛線一起塵封在了記憶里。
直到今天,媽媽提起今天是重陽節,然后打電話祝姥姥重陽節快樂時我才想起,原來又一年過去了。
下午,和媽媽一起去大姨家看小外甥,從大姨家回來,媽媽又從小外甥聯想到了我小時候。媽媽說,我小時候最喜歡我的莫過于姥爺,小時候我喜歡聽歌,姥爺總是會一遍又一遍的放給我聽,只可惜,姥爺走的'早。
這一點在我的記憶里是清楚的,從我落地時就沒有爺爺奶奶,爸爸經常出差,只有媽媽一個人照顧我。媽媽貧血,所以姥姥姥爺經常幫忙。其實記憶中的姥爺,我是熟悉的。記得,姥爺很和藹,總是會在我玩的時候看著我笑,總是會護著我。但關于姥爺最后的那一段記憶,卻是模糊的。
我只記得,姥爺走的時候,很多人都在哭,我卻全然不知發生了什么。才三歲的年紀,我能知道什么?后來媽媽告訴我,姥爺走了。姥爺去哪兒了?他不要我了嗎?我還要姥爺給我放錄音帶,我還要和著伴奏唱歌,我還要講故事給姥爺聽。我問媽媽,姥爺是走了嗎?什么時候回來呢?爸爸去西藏出差了,那老爺去哪兒了呢?去找爸爸了嗎?
直到五歲,我才意識到那個慈愛的姥爺已經真的離開了,但我沒有傷心也沒有難過,我相信姥爺會在天國,看著我。
媽媽爸爸每每提到姥爺時,總是會對我說:“你小的時候,你姥爺總是說,‘是塊好玉呀,就看你們怎么雕了’。”我每次都是笑笑,這句話從小到大我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遍,我相信生命是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的,我也相信姥爺會在天國上看著我。
現在的我,有著令爸爸媽媽驕傲的成績,有著令哥哥姐姐羨慕的人氣,有著令我最引以為豪的文筆和朋友們。姥爺,您說的沒錯,我沒有讓您失望,希望,您可以聽到,我對您的祝福,姥爺——重陽節快樂。
祝天下所有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重陽節快樂。
此時此刻,我正在用手下的筆記錄著對您的思念,不知道這份思念,能否寄送到……天國……
我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在青春的道路上,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姥爺,您看到了嗎?
一、寫作興趣培養的意義
l、學習興趣是學生作文學習的最佳動力
學生學習作文的最佳動力是對作文這門學科的興趣。然而,推動學生學習進程的動力很多.但歸納起來。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外在動力,如教師的引導,家長的督促,社會的輿論,學校的風氣,等等;另外一種便是內在動力。內在動力更為重要。這種內在動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有無學習的動力,在學習過程中能否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所學材料和內容是否有興趣。
2、學習興趣可以增強學生感知事物的主動性
學習興趣的推動作用.還表現在它呵以使學生對社會和生活認識活動積極主動化。增強他們觀察事物的敏銳性以及戰勝困難的意志力。所以我們無論教學生學習哪門功課。首先要使他們愛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經驗證明,對中學生來說,凡是他喜歡學的,就有動力,就能引起他的注意。比如,有的教師要求學生每周寫一至兩篇日記.對作文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并不感到負擔重,有的甚至超額完成,那些對作文不感興趣的學生則感到壓力很大。
二、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
1、啟發學生觀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脫離了生活,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但現實情況是學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虛構“假”、“大”、“空”,這樣的作文寫多了,一提作文學生就“頭痛”,感到沒有東西可寫,感到索然無味。追本溯源,老師的誤導是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的根本原因,老師一味要求寫積極高尚的內容.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只有積極高尚的內容才是真生活”的錯誤認識。因此,我們應當讓學生從凡人小事中體驗生活的真實。感悟真性情。
組織實踐活動后作文是引導學生體驗真生活抒寫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節組織學生爬山,讓學生親近自然;開親子家長會,讓學生與家長面對面進行心靈溝通;周末布置學生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親情的偉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體驗,就會變得興趣盎然,然后作文必會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發現生活的美,進而體驗作文的樂趣。
2、教會學生積累材料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 這說明生活為寫作提供了最真實的素材,作文就在你我身邊。教師指導學生把生活中所見、所聽、所想的有意義的事件、景物等用恰當、真摯的文字表達出來,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如郊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這都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寫作素材。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寫一些心得體會,這樣堅持久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習慣于記實事、寫真人、抒真情、發實感,語文寫作的同時也有了屬于學生自己的快樂天地。
3、嘗試將寫作訓練與聽、說訓練相結合
作文與說話不是互不相干的兩回事,而現代中學生愛說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更喜歡聽、說訓練,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說話能力的訓練。如學完某課后,讓學生談談感受,或針對某一人物談談看法。可以讓學生稍加思考后發言,在學生發言過程中,同樣要注重對中心內容、條理安排,以及遣詞造句等一些問題的及時指導。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評議,老師適時地給予肯定與鼓勵,并告訴學生,他們的發言很精彩,將他們說的寫到紙上便是文章,讓學生明白寫文章不是弄虛作假,矯揉造作,而是表情達意的需要。學生在聽、說訓練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頭作文的樂趣。
課前5—10分鐘的聽、說訓練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途徑。這項訓練的規則是:由老師根據寫作需要設計寫作題目,學生課下寫,課前讀,聽的同學評說,最后老師點撥。要求人人參與,采取輪流發言、自主發言、指定發言、或無規則的抽查發言等多種形式,意在調動每位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課堂上,讀的學生繪聲繪色,盡情展現自己的寫作才能;聽的學生細致認真,鍛煉了概括提煉能力;評議的學生盡可能用簡明的語言給予公正的評價,無形中增強了表情達意的能力與品評欣賞能力。有時各抒己見,爭執不下,此時老師再進行點評,學生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種變學生寫為學生既寫又讀,變老師評為師生共評的寫作訓練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激活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4、重視作文的修改和評價
“文從改中出”。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寫作文就一定要修改,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力求使作到文從字順。平時寫作時還可與同學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即使是考試作文也應指導學生寫完后要花一點時間迅速瀏覽一下,修改明顯的錯別字病句或進行局部的微調。
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和興趣的重要一環。評價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全批點評,在全面了解學生的作文狀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也可以讓作文水平較高的同學做組長在教師的指導下來評改其他同學的作文;或者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關鍵詞】學語文;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斷繼承并發展的文明產物,是推動中國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傳承并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勢在必行。小學階段又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語文學科,天生具有優勢。因此,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更好地去了解掌握傳統文化對其今后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一、誦讀經典感悟傳統文化
誦讀可以說是古代私塾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誦讀是通過眼睛將知識傳遞到大腦,大腦再進行思考后,用嘴巴讀出來,最后再傳達到耳朵里,這種周而復始的過程能將知識點記憶牢固。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經典,是歷史發展的沉淀物,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載體與思想源泉。這些經典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誦讀經典中能夠讓學生去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學習這些文化經典最適合的方式――誦讀。比如,可讓學生誦讀一些較為簡單的《千家詩》《百家姓》《千字文》以及《聲律啟蒙》等。抑揚頓挫的誦讀節奏能夠讓學生感受韻律之美,而且還能加深記憶,更能從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二、傳統文化教育從低年級教學開始
低年級的小學生主要的學習任務是識字。因此,語文教師在講解字詞的同時也要不斷滲透傳統文明的精神,這也是一種高效的授課方法。小學生的記憶和辨識能力是不斷上升的,此時,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比如,多介紹一些優秀的古代文化成就,更利于培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例如,在講解《孔子拜師》一文時,要有側重點地引導學生學習孔子不斷學習的鍥而不舍的精神,用經典人物、經典事情去啟發學生,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充分向學生展示教材內古詩詞的美,養成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語言優美,讀起來又朗朗上口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也向世人展示了古代的文化、生活、軍事、道德等方面的信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去背誦簡單易背的古詩詞,也要深挖古詩詞背后滲透著的傳統知識,比如如《竹石》《石灰吟》表現出來的是古人艱苦卓絕之精神。陸游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抒發出來的是詩人極度渴望報國的精神品質。
在詩詞教學中讓學生去感受傳統文化之精髓,通過詩詞學習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操,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都能喜歡上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進而再成為合格的傳統文化繼任者與發揚者。
四、結合生活實際體味傳統文化內涵
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去體味傳統文化之內蘊,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是保障。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大量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端午節,中秋節等。作為語文教師,就可以借用某個傳統節日作為引子,再結合生活實際去引導學生體味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例如,在端午節快來臨之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查閱一些關于端午節的信息。比如,端午節還有哪些名稱?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與哪位歷史人物相關?大家了解屈原的一些事跡嗎?再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的資料整理、布置與之相關的作文,再以黑板報、講故事等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可借助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體驗,將傳統文化實實在在地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感受去體驗文化的內涵。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珍貴遺產,如果不對其傳承,這些珍貴遺產的吸引力將會逐漸降低。在當下,西方文化不斷沖擊當代人思想觀念與價值觀的時候,作為語文教師,捍衛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其職責。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觀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77-278.
[2]張海霞.將傳統歷史文化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100.
[3]苑金茹,劉華,劉舒菁.將傳統文化的“歷史母體”融入校園文化的“現實土壤”.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