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業病蟲害防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三十年來一直沿用農業、林業的方針“治早、治小、治了”、“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由于“治了”和“消滅”,使人們認為“治蟲就必需打藥““無蟲也得打預防藥”等,因此,濫用農藥的現象十分嚴重,以致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建議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應采取適合于城市特點的有效方法,互相協調,以達到控制病蟲危害,保護和利用天敵,合理使用和逐步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從生態角度出發,科學種植、養護、管理,選栽抗病品種,恢復生態平衡,加強植物檢疫,開展人工防治,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進一步走向科學。
一、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以治為主,不注重預防,在園林規劃時只考慮綠化效果,不考慮植物品種的搭配,加之栽培管理粗放,只注重栽植不注重管理,往往在病蟲害發生嚴重時進行防治。
2、采用單一化學防治,不注重綜合防治,采用化學防治方法盡管能快速高效的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甚至能扼制病蟲害的流行。但化學防治能引起病蟲害的抗藥性,破壞生態平衡,污染環境以及影響人類健康。論文寫作,病蟲害。
二、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園林植物常見的病蟲害防治的主要途徑措施有植物選擇、綠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藥劑防治。論文寫作,病蟲害。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防治是城市園林植物應用最普遍的方法。論文寫作,病蟲害。
1、把好植物檢疫關
在調入苗木和花卉時,實行嚴格的植物檢疫,發現有害生物則要進行除害處理,嚴重者予以銷毀,防止新的病蟲害傳入,以免給園林綠化帶來更大的損失。
2、搞好城市園林植物的種植規劃
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植物的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3、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相關。對生長勢差的應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但可以調節植物養分,還可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4、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
(1)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顯著的。一旦天敵在田間建立了自己的種群,它就可以長期持續地對害蟲發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農藥所無法達到的。城市具備開展生物防治的條件,一是城市園林植物種類豐富,適合天敵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應該加強對天敵的利用和保護,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發展的條件。二是城市建筑對園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島生態”有利于釋放天敵。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護工作新的管理標準,特別是作為可持續植物保護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產和銷售害蟲天敵產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選擇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劑防治國槐尺蠖,每年噴兩遍藥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學農藥每代害蟲都必須防治兩遍以上。論文寫作,病蟲害。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滅了害蟲又保護了天敵。論文寫作,病蟲害。生物農藥除了Bt乳劑、滅幼脲外,最近幾年生產的花保、煙滲堿等,這些都是防治園林病蟲害的首選農藥。論文寫作,病蟲害。
5、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防治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6、改進農藥施用技術
目前,城市病蟲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規噴霧方法。據測算,常規噴霧從施藥器械噴灑出去的農藥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能沉積在植物葉片上,不足百分之一的農藥能沉積在靶標害蟲上,而僅有千分之三的藥劑能起到殺蟲作用。這種施藥方法不僅效率低,造成農藥浪費,還使大量農藥流失到非靶標環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環境。因此必須改進化學農藥的施用(特別是噴霧)技術,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農藥在非靶標環境中的投放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總之,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控制的系統工程,要掌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做好病蟲害預測工作。在城市園林養護過程中,使栽培環境盡量符合園林植物生長的要求,使植株生長健壯,抗性增強,病蟲害發生減少到最低限度,實現人類、環境、植物的和諧共存。一旦發生病蟲危害,要及時采取適當措施,做到“治早、治少、治了”,把病蟲害控制在景觀效果允許的范圍之內,杜絕擴大蔓延。
論文摘要介紹了光皮樺引種栽培地的情況,同時從采種及種子處理、播種及管理、整地栽植、撫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光皮樺的引種栽培技術,以期為光皮樺的引種栽培提供參考。
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又稱亮葉樺,為優良速生鄉土闊葉樹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材質優良、用途廣、栽培容易、病蟲害少等一系列優良性狀,可單獨造林,也可與杉木、馬尾松等樹種營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峽、蒿縣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發達,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區主要生長在低山丘陵的向陽山坡上。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宜林地多為緩坡丘陵及崗地,但造林樹種比較單一,丘陵低山多為松類、平原圩區多為楊樹。單一樹種的造林不利于營造良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我市的林業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和損失。因此,開展光皮樺引種栽培試驗工作,對于改變我市“一棵松”、“一棵楊”的單一造林模式、調整我市林分結構、開展多樹種造林有著重要意義。
1引種栽培地情況
2004年4月,從安徽黃山地區引種進行育苗試驗,育苗地選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并分別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鳳陽縣白云山林場、沙河集林業總場白米山林場等地選擇不同立地條件的地塊作為造林地。幾處造林地的共同特點是冬季多風,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較多,氣候、植被、物種有明顯的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色。選擇地塊類型有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為黃棕壤,包括普通黃棕壤、黏盤黃棕壤、黃棕壤性土3種,厚度一般為20~100cm,合計栽植試驗林面積4hm2。
2栽培技術
2.1采種及種子處理
選二十年生以上的健壯母樹,于4月底及時觀察種子的成熟度,光皮樺種子成熟期早,且不一致,當果序由綠轉為黃褐色時,為最佳采種時間。種子不耐貯藏,采后隨即用1%福爾馬林溶液浸種30min,取出后密閉2h,然后陰干,處理后應及時播種。因光皮樺播種季節較遲,當年苗木生長期較短,幼苗期大多處在晴熱高溫天氣中,所以應選擇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條件好的陰濕圃地作為育苗地。育苗地于前一年冬季或當年早春提前整地,并根據土壤情況施足基肥和進行土壤消毒,育苗地施磷肥500kg/hm2、尿素500kg/hm2、復合肥1000kg/hm2,撒硫酸亞鐵250kg/hm2,呋喃丹50kg/hm2。
2.2播種及管理
采用條播法,播種后覆上細沙土,覆土厚度以剛好蓋住種子為宜,然后覆蓋稻草,蓋上遮蔭網并澆透水。播后6~7d出苗,13~15d基本出齊,出苗后,分2~3次揭除稻草。幼苗期間根據需要,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以后每月1次。在陰天、晴天夜晚揭開遮蔭網,讓苗木滋潤露水,早上8~9時蓋上遮蔭網。6月下旬揭去遮蔭網煉苗,雨季應及時清溝排水。幼苗長出3~5片真葉時進行追肥,每15d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磷肥為輔,8月底施復合肥。當幼苗長出7~8片真葉時,進行間苗、移苗。8月中下旬定苗,定苗密度為30萬株/hm2。
2.3整地栽植
采用全墾整地,大穴栽植的方法。穴的規格為0.6m×0.6m×0.4m,株行距為2m×3m,栽植密度1650株/hm2。栽植前施有機肥和復合肥作為基肥,并用呋喃丹進行土壤消毒。選擇二年生壯苗于立春至雨水期間進行栽植,做到“深栽,根舒,栽直,壓實”,栽后澆透水。
2.4撫育
第1年要加強對幼林的撫育管理。苗木成活后,追肥3次,分別為5月、6月底各追尿素1次,8月上旬追復合肥1次;塊狀松土并培土1次,每月鋤草1次,干旱時需灌溉,雨季要及時排水,冬季要進行1次修枝;第2年和第3年各鋤草3~5次,松土1次;第4年以后造林地基本郁蔽,采用劈草撫育,并進行1次間伐,保留密度為500~600株/hm2。
2.5病蟲害防治
光皮樺病害發生較少,蟲害主要為癤蝙蝠蛾,以卵在土表落葉層或以幼蟲在樹干髓部越冬,4月中旬至8月下旬為幼蟲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為成蟲期。幼蟲鉆蛀枝干,在韌皮部和髓部形成坑道,致使樹勢衰弱、斷干、甚至枯死。人工防治主要是清理造林地,消滅幼蟲于棲息場地;化學防治可用氧化樂果3000倍液注入蟲孔內,或于幼蟲剛蛀入樹干基部出現糞屑時,立即于土中施3%呋喃丹顆粒劑。
參考文獻
[1]馮建民,何貴平,駱文堅,等.光皮樺采種育苗技術[J].浙江林業科技,2006,26(1):59-61.
[2]章迎春.光皮樺播種育苗及造林技術[J].安徽林業,2004(5):10.
論文關鍵詞 森林病蟲害;概念;防治方法
論文摘要 介紹了森林病蟲害的概念,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方式進行對比,說明選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蟲害的優點,應大力推廣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喬木和其他木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落。構成這個群落的成分除喬木、灌木外,還包括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環境。森林并非是樹木的簡單集合,而是有一定結構,各成分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制約,并與外界環境發生密切聯系的極其復雜的集合體。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降低噪音、防風固沙、改良土壤、調節氣候、減免自然災害,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維護生態平衡;另外,森林還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林副產品。
在建國初期,國家為了改變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投入了大批的財力、物力營造了廣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國的荒山禿嶺都披上了綠裝,也改善了人們居住的環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畫環境之中。但是,在人們慶幸生存環境改善之余,大面積的人工林也為人們帶來了不少的煩惱。因為人工林的特點是幾千公頃甚至幾萬公頃都是純林,這種單一的純林為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極易造成森林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使得林木及林副產品減產、甚至絕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蟲害會讓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資源的浪費。因此,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越來越受到林業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1森林病蟲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或其產品和繁殖材料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適宜的環境條件影響,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擾和破壞,從而導致植物生理上、組織上和形態上產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狀態,生長發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終引起人類經濟損失和其他損失的現象。
林木病害的類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細菌、質原體、病毒、寄生性種子植物、藻類、線蟲和螨蟲等侵染的病害,此種病具有傳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適于林木正常生長的水分、溫度、光照、營養物質、空氣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這種病不具有傳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順序出現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綜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長勢或生長潛能顯著下降,最終導致林木死亡的一種病。森林病害的發生必須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發病的因素,沒有這2個條件森林病害就無從發生。病害的發生可能是由一個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發生的原因稱病原,間接因素稱誘因。病原按其性質分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蟲害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自然災害,是昆蟲在繁殖生長的過程中,取食植物的營養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產的營養減少或者是林木的營養物質被林木害蟲取食,造成林木生長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產品的產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則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計劃和方案時,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態因素、經濟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絕和鏟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護;四是治療。人們在對森林病害的防治過程中先后使用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們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學防治的方法,剛開始使用化學藥品的品種少,使用的劑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極好,森林病害發生的間隔期較長,防治的費用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森林病害對化學藥劑產生了抗藥性,森林病蟲害發生的間隔期逐漸縮短,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劑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漲的趨勢。后來,人們利用微生物之間的拮抗作用對病原物進行殺滅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術來實現對森林病害的防治。
論文摘要 闡述了大葉冬青的特征特性,并介紹了其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種子處理、芽苗移栽、苗期管理、定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內容,以期為大葉冬青更好地應用于園林綠化提供參考。
大葉冬青別名苦丁菜、菠蘿樹、大葉茶、苦燈茶,為冬青科冬青屬常綠闊葉喬木。其樹干通直,枝葉繁茂,樹形優美,狀似廣玉蘭;葉、花、果色相變化豐富,萌動的幼芽及新葉呈紫紅色,正常生長的葉片為青綠色,老葉呈墨綠色,5月花為黃色,秋季果實由黃色變為橘紅色,掛果期長,十分美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極好的生態景觀樹種。其適應性強,較耐寒、耐陰,萌蘗性強,生長較快,病蟲害少,是城市理想的第3代綠化樹種。同時,其葉、芽可制作苦丁茶,是優良的保健藥用樹種;木材可作細工原料;樹皮可提烤膠等,發展前景很好。大葉冬青主要分布于長江下游各省及福建、浙江等地,生于溝坑旁陰濕處、山坡竹林內及灌木叢中,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常綠喬木,高達20m。樹皮灰黑色,粗糙,枝條粗壯,平滑無毛,幼枝有棱。葉厚革質,長橢圓形,長8~20cm,寬4.5~7.5cm,頂端銳尖,基部楔形,主脈在表面凹陷,在背面顯著隆起;葉柄粗壯,長約1.5cm,聚傘花序密集于二年生枝條葉腋內,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3~9朵,雌花序每一分枝有花1~3朵;花瓣橢圓形,基部連合,長約為萼裂片的3倍,果實球形,紅色或褐色,分核4?;ㄆ?~5月,果熟期10月。
大葉冬青原產我國南方,喜溫暖濕潤土壤,適生涼爽環境、深厚疏松的土壤。幼齡喜蔭蔽,需一定的側方遮陽,種子休眠期長達3年,苗期生長較慢。一般3年后進入速生階段,樹高年增長量可達50~110cm。1年中有2個生長高峰,分別出現在4月和7~8月,二次抽梢的特性為采嫩葉制作苦丁茶提供了條件。因當年生苗耐寒性較差,冬季需防-4~-3℃的低溫;二年生苗木能適應-7~-5℃的自然低溫;五年生幼樹能適應-10℃的低溫。
2 栽培技術
2.1 種子處理
因大葉冬青種子休眠期長達3年,種子需用濕沙貯存1.0~1.5年,并進行變溫處理。用40℃的溫水浸泡12h,置于5℃低溫下處理24h;再用40℃的溫水浸泡10h,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泡8~10h,置于沙床內催芽。經3個月左右,種子陸續萌動、露白后播種。此法可使種子提前9~12個月發芽,發芽率達60%左右。
2.2 芽苗移栽
幼苗高1.5cm,出現真葉時,移入塑料袋營養缽中,排入苗床。株距6cm,行距12cm,塑料袋口徑5cm,缽高10~12 cm。幼苗移入后怕高溫日灼和干旱,要及時用75%遮陽度的網搭設遮陽棚,以遮陽保濕。
2.3 苗期管理
主要是在幼苗生長旺期施肥。4月每隔5d葉面噴施0.1%~0.3%過磷酸鈣和磷酸二氫鉀溶液1次,促進根系生長發育和莖木質化;7~8月每隔5d葉面噴施0.1%尿素液1次。苗木生長后期,每隔5~7d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或0.2%~0.3%的硫酸鉀溶液1次,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越冬抗寒性。秋后增施鉀肥,促進苗木木質化,后期適當縮短遮陽時間,從9月上旬起,逐步揭除遮陽網,增加光照。
2.4 定植管理
(1)綠化大苗栽培。根據本品種喜側方蔭蔽的生物學特性,選用金絲垂柳J842、黃山欒樹、光皮樹等闊葉樹進行異齡混交復合配置,形成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的穩定的樹種群落。落葉樹行距2~3m,株距1.8~2.5m;行間種植大葉冬青,株行距均為0.4~0.5m。成活后視生長狀況和綠化要求施肥管理。
(2)葉用園栽培。用二年生大苗定植,株距1m左右,行距1.0~1.2m,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1m以下;2年后即可采摘嫩葉制茶。因要取葉制茶,栽培過程要增施有機肥(腐熟的餅肥、雞糞等),嚴禁偏施氮肥,盡量少施化肥,以達到無公害要求。
2.5 病蟲害防治
大葉冬青病蟲害雖少,但絕不是無需防治。無論是綠化還是制茶,都應提倡綜合防治,強調保護環境。一是精修細剪,及時除去病蟲枝、枯死枝、內膛過密枝,通過合理調整樹體及樹間結構,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惡化病蟲害的生存環境。二是利用生物技術消滅害蟲,利用天敵,采用人工飼養投放、引進等措施,增加天敵種群數量,控制害蟲數量。三是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等。四是必要時可以使用礦物源農藥,如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五是禁止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關鍵時可少量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如吡蟲啉等,但在制茶采葉前20d禁止使用。六是改進噴藥技術,注意適時噴藥,減少施藥次數和濃度,做到能兼治的不專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若防治1次有效,可不再多次噴藥。
參考文獻
[1] 萬光忠.大葉冬青栽培技術[J].安徽林業,2007(1):26.
論文關鍵詞:精確林業 農藥噴霧技術 機器視覺
論文摘要: 建立了基于機器視覺的室內農藥自動精確噴霧系統,對信號采集、圖像處理、施藥決策、數據交換等主要問題作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相對色彩因子的樹木圖像分割算法,和傳統方法相比,在不影響分割效果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圖像分割的實時性。測試表明該系統運行良好,有很好的戶外應用前景。
引言
當前我國森林病蟲害嚴重制約了造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但病蟲害防治效率卻是相當低下:施藥技術落后,不管有無施藥目標都采用均勻恒速的施藥方法,而沒有考慮到林木的栽植密度、株距及樹冠形態等個體差別;施藥器械落后,無論是施藥器械的藥液混合裝置、動力裝置還是噴霧裝置,其機械化、自動化、精確化程度都相當低。
落后的防治手段使農藥的利用率低,花費大;農藥殘留、農藥霧滴飄移加重了環境和生態問題;直接和頻繁接觸農藥危及到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精確林業技術提供了解決辦法,即在林業生產過程中運用視覺傳感器、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在作業過程中實時測知工作對象所需工作的質、量和時機等時空數據,以求獲得最好的施藥效果和最小的環境代價,從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文獻[1~5]可以看出,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學者開展了機器視覺的精確施藥方法研究,但其研究對象主要為田間作物如棉花、雜草等,還很少有人研究用于林木病蟲害防治的精確施藥系統,因此開展針對林木病蟲害防治的精確施藥系統的研究很有必要。
1 室內農藥自動精確噴霧系統設計
1.1 設計要求
根據研究目標要求,本系統需要完成以下功能:模擬施藥過程中施藥器械和施藥目標之間的相對運動;利用機器視覺技術采集實時樹木圖像,通過圖像處理完成目標樹木的分割和識別;以圖像處理結果為依據進行施藥決策;上位機PC和下位機單片機進行數據交換,將決策結果轉化為噴霧指令,并控制噴霧執行系統實現自動精確噴霧。
1.2 系統硬件組成
室內農藥自動精確噴霧系統的硬件主要包括:運動模擬試驗臺、彩色CCD攝像頭、真彩色圖像采集卡、PC機(上位機)、單片機芯片組(下位機)、智能噴霧臺(包括若干智能噴頭和安裝噴頭的噴霧臺架、壓力噴霧系統)及若干接口電路(如RS232/TTL電平轉換、功率放大和光電耦合電路等),共分為運動模擬裝置、圖像采集(機器視覺)裝置、自動精確施藥裝置等3部分。
1.2.1 運動模擬裝置
設計的傳輸帶式模擬運動試驗臺用于模擬施藥過程中施藥器械和施藥目標之間的相對運動,同時便于機器視覺系統采集到連續目標的運動圖像。根據樹木自相似原理,在傳輸帶上安裝了樹葉以模擬實際樹木。工作臺的啟動、調速由西門子矢量型變頻調速器6SE3214控制電動機來完成。圖1中電動機1通過聯軸器2帶動主動軸3轉動,從而帶動傳輸帶7運動,這樣目標8就跟著傳輸帶7連續地運動起來。通過調節張緊裝置4可以調整傳輸帶7的張緊狀態,以使其運行平穩。
根據實際施藥工作情況,以及實時圖像采集處理要求,傳輸帶的速度以2~3 m/s為佳。選用的電動機的轉速為1 440 r/min,由帶輪直徑d=0.12 m得到傳輸帶的速度達到10 m/s。
1.2.2 圖像采集(機器視覺)裝置圖像采集裝置由CCD攝像頭、圖像采集卡、PC機組成。CCD攝像頭為Panasonic WV-CP450 ColorCCTV Camera,配套鏡頭為Panasonic Auto IrisLens LA9C3AE。攝像頭連同三腳架放置在距傳輸帶1.12 m處,鏡頭與樹葉同高,其基線與傳輸帶運動方向垂直。圖像采集卡型號為Miro VIDEO DC30Plus,支持彩色圖像采集,最大分辨率為712×534像素。采集卡插在PC的PCI插槽上,卡上的視頻復合端子接收CCD攝像頭采集到的模擬視頻信號,并將信號數字化,供系統后續使用。當傳輸帶帶動樹葉轉動時,配合開發的軟件,機器視覺裝置便可采集到連續的樹葉運動圖像。
1.2.3 自動精確施藥裝置
自動精確施藥裝置由單片機、噴霧臺架、噴頭系統等組成。將若干個噴頭布置在噴霧架橫梁上,以此來測試圖像處理和噴霧決策結果的正誤。每個噴頭由一個二位二通電磁閥來控制其開閉。電磁閥的控制信號由單片機的I/O端口提供。電磁閥工作電壓為220V,單片機發出的控制指令為5 V,因此在電磁閥和下位機之間接中間繼電器,噴頭連同電磁閥和繼電器一同安裝在盒子上。圖2為噴頭控制原理圖。
1.3 系統軟件組成
開發了兩套軟件系統:一套用VC開發,是基于Windows平臺的應用程序,用于控制硬件實現目標圖像采集、圖像分割、智能決策、信息發送等功能;另一套由匯編語言編寫,運行于單片機上,實現信息接收、噴霧指令發送功能。
1.3.1 圖像采集
利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VFW(Video ForWindows)開發了Capture類,實現模擬運動樹木圖像的連續采集。視頻流中幀圖像的格式由圖像采集卡和PC機顯示卡決定,本系統中為DIB(設備無關位圖)格式。利用Capture類的關鍵幀提取功能,從視頻流中提取出特定的關鍵幀進行分析處理,從而減輕CPU負擔。
1.3.2 圖像分割
采集到的圖像要進行圖像分割,將目標樹木從背景中分割出來。典型的基于顏色的分割算法將獲取的圖像從RGB模型轉化為HSI模型,以此來削弱光照強度的影響。但色彩模型的轉換非常耗時,對于實時性要求高的場合,這些圖像分割算法根本不適用。文獻[6]指出,彩色圖像像素的RGB灰度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光照強度。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直接用RGB值來進行識別會導致錯誤的結果。而利用簡單的算術操作來組合RGB分量形成相對色彩因子(relative color indices)進行彩色圖像分割可以大大降低光照強度的影響。
在實驗室可控光條件及室外自然光條件下拍攝大量綠色樹木的圖像進行RGB各分量的分析發現,綠色樹木圖像的G分量值都相對較大,而R、B分量值都相對較小。圖像中的背景則鮮有這種現象。據此設計了2G/(R+B)和(R+B+G)/3這一組相對色彩因子來實現樹木圖像與其背景的分割,其中加入(R+B+G)/3是為了保證圖像有足夠的光照強度,避免圖像中的暗區引起錯誤分割。為了排除隨機噪聲的干擾,對分割后的圖像進行中值濾波,得到最后的分割結果。由圖3可見,當閾值取得合理時,能獲得良好的分割效果。
1.3.3 施藥決策
以圖像分割結果為依據,進行施藥決策運算,結果中包含施藥命令,是實現自動精確噴霧的關鍵。為簡化算法,提高決策實時性,用控制微型噴頭來實現自動精確施藥。在實驗室實現的方法是:將CCD攝像頭的可見視野無重疊地均勻分為若干個小的控制區域,每一個噴頭對應一個小控制區域,以分割后的樹木圖像為基礎,檢測每一個控制區域,當某個控制區域中有目標(目標的有無通過閾值來設定),則形成對應噴頭打開信息,否則形成噴頭關閉信息。試驗時,將視野平鋪地分成4塊,對應4個噴頭,進行每個噴頭的開關量決策,效果良好。如圖4,由于2號區域存在目標,因此控制2號區域的微型噴頭打開,而其他噴頭關閉,從而實現自動精確噴霧。
1.3.4 信息發送
利用PC機主板上的COM口將施藥決策的結果發送至單片機。用MSComm控件來進行串口編程。由于PC是RS232電平,而單片機是TTL電平,因此必須在它們之間用一個電平轉換電路。
1.3.5 單片機程序
該程序對單片機串口工作方式、波特率、校驗位進行設置(這些設置必須與PC機的串口設置嚴格保持一致)。同時將接收到的噴霧決策結果轉化為高、低電平送至I/O口,控制施藥裝置。
由單片機的I/O口輸出信號來進行繼電器的控制存在以下問題:繼電器的工作電壓較高,因此從單片機輸出的信號需要經過驅動電路進行轉換,使輸出的驅動電壓能夠適應繼電器線圈的要求;繼電器動作時,對電源有一定的干擾。為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在單片機和繼電器之間用光電耦合器隔離。
2 系統運行測試
在實驗室內,將變頻器工作頻率設定在2~20 Hz范圍內可變,即目標和攝像頭相對運動速度為1.3~13 km/h。采集到的視頻流幀速率為10 f/s,關鍵幀采樣間隔為0.3 s,即在視頻流中每3幀抽取一幀進行圖像分割。為了更加清楚地在不同運行速度上觀察系統施藥決策和精確施藥的效果,在測試時僅控制一個噴頭的開閉。
運行測試表明,當系統運行于低速狀態(1.3~5 km/h)時,系統各環節協同較好。采集到的圖像較清晰,圖像分割結果和靜止狀態下分割結果基本一致,電磁閥工作穩定可靠,噴頭的開閉和預期的完全一致。不考慮霧滴飄移等因素,有80%左右的液體擊中目標,自動精確施藥實現的效果較好。但當系統運行速度增大時,出現了以下問題:①由于運動速度較大,采集到的圖像開始出現模糊和拖尾,當速度大于7.8 km/h時,這種現象相當明顯,圖像噪聲也有所增加,圖像分割正確性下降。②在0.3 s的采樣間隔下,由于相對運動速度過大,CCD系統來不及采樣,造成無目標的錯誤決策。③由于電磁閥的機械響應特性,電磁閥需要足夠長時間的高電平(或低電平)來開啟(或閉合)閥門,系統運動速度過大,使得目標在控制區中的時間縮短,決策程序不能在此期間生成足夠長的高電平來開啟閥門時,會發生錯誤。
為解決以上問題,提高視頻流的幀速率,同時縮短關鍵幀的采樣間隔。在5.2~7.8 km/h的運行速度上,將系統幀速率提高到15 f/s,關鍵幀采樣間隔為0.133 s(即每兩幀抽取一幀進行圖像分割)。經過以上調整,系統的可靠性有較大改善。但關鍵幀的采樣間隔不能無限制縮短,關鍵幀的采樣間隔必須比分割一幀圖像所需的時間長,否則系統不能正常工作,因此當系統的運行速度更大時,由于受到圖像處理速度的限制,不能再通過縮短關鍵幀采樣間隔的方法來提高系統性能,從而可看出,圖像處理算法的效率直接影響系統精確施藥性能和效率。
在本系統中,傳輸帶的運動速度(相當于施藥目標和施藥器械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是至關重要參數,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本系統是否有經濟實用價值。在實際林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一般要求施藥速度達到8~10 km/h。從系統實驗室測試結果來看,在低速狀態下系統運行是可靠的,在中速狀態下,也可以用調整狀態參數的方法(主要是縮短關鍵幀采樣間隔)使之可靠運行,由于實驗室內所用的模擬目標遠比實際樹木小,模擬目標間的間隔也要比行道樹間的實際株距小,因此,通過相似原理可以推斷出進行戶外工作時,系統運行速度可以進一步提高,達到10 km/h以上,但仍需進行戶外測試加以證實。
3 結束語
研究的室內農藥實時精確噴霧系統以實驗室環境中的試驗模型為研究對象,模擬林木病蟲害防治農藥噴霧的真實情況,分析和探索了在自然環境中基于實時視覺傳感技術的農藥精確噴霧的可行性和效果。建立了一套圖像處理算法,并以此為依據做出決策來控制噴頭實現農藥的精確噴霧。對施藥過程中的運動模擬、樹木圖像采集、圖像分割、施藥決策、噴霧執行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Steward B L, Tian L F. Machine-vision weed density estimation for real time, outdoor lighting conditions.Transaction of ASAE, 1999, 42(6): 1897~1909
2 Steward B L, Tian L F, Tang L. Distance-based control system for machine vision-based selective spraying.Transactions of the ASAE,2002,45(5): 1255~1262
3 Li Zhigang, Fu Zetian, Shi Yan, et al. Prototype system of automatic idenfication cotton insect pests and intelligentdecision based on machine vision. 2003 ASAE Meeting, Paper 031107.
4 Kevin Gillis P, Giles D Ken, Slaughter David C, et al. Injection and fluid handling system for machine-visioncontrolled spraying. 2001 ASAE Meeting, Paper 011114.
5 Chi Y T, Chien C F, Lin T T. Leaf shape modeling and analysis using geometric descriptors derived from beziercurves. Transactions of ASAE, 2003, 46(1);175~185
6 EI-Faki M S, Zhang N, Peterson D E. Factors affecting color-based weed detection. Transaction of the ASAE,2000, 43(4):1001~1009
【關鍵詞】華南地區;架空層綠化;植物配置;綠化養護管理
1 華南地區居住區架空層綠化的應用與存在的問題
居住區架空層不但有效隔離了地面潮氣,而且有利于采光、通風,在架空層進行園林景觀營造,既使得建筑與環境完美結合,同時又能因地制宜,營造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情。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近年的居住區設計中,架空層園林景觀的營造得到廣泛的應用,而綠化植物作為園林景觀的重要因素,在架空層園林景觀的營造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架空層由于處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綠化植物的生長條件受到諸多的制約。而某些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一味的追求新穎,只考慮景觀美學的要求,而忽視了植物的生態性,導致植物無法正常生長甚至死亡,給架空層綠化的后期管理帶來諸多的問題。這就要求在居住區架空層園林景觀的營造過程中,對綠化植物的應用,既要考慮美學要求,又要充分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植物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并在種植后實施合理的、有針對性的綠化養護管理,才能使架空層的綠化景觀效果得以持續。
2 植物配置
植物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樹不成園林,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園林景觀的質量及園林功能的發揮。
2.1 架空層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則――兼顧生態性和人性化
在綠化植物設計過程中,首先應嚴格按照植物的生態學原理進行配置,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遵從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唯有如此,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長,發揮應有的功能。架空層常處于建筑物的底層,且由于建筑承重、防水等的需要,因此在居住區架空層空間里,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光照、水分、溫度、空氣、土壤等生長要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行植物配置時,一方面,針對架空層的光照、風向、土壤等情況,考慮不同植物品種在架空層種植的生態合理性,注意喜光植物與耐蔭植物,深根性品種與淺根性品種等不同類型的植物的合理搭配。另一方面,架空層是小區居民休息、溝通、交流的場所,特別是小孩和老人日?;顒拥闹匾獔鏊G化植物配置除了滿足植物生態性,還應“以人為本”,以安全為前提,切忌將有毒、有刺、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運用到架空層綠化中,以免造成傷害事故,做到實用性和景觀效果和諧共存,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
2.2 適合華南地區的架空層植物配置
華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空氣濕度較大,有利于架空層植物的水分補充。在架空層中,對植物生長影響最大的生態因素是光照,另外還要考慮種植土層的厚度和植物的生長速度。一般情況下,架空層架空層種植的植物品種應以耐蔭植物為主,但在一些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的地方,如架空層入口處,架空層飄臺等地方可以適當種植喜陽植物,搭配彩葉植物和開花植物,以豐富架空層綠化景觀的色彩;對有光照但無直射光的地方,則以稍耐蔭,且生長速度較慢的淺根性植物為主,可以考慮以稍耐蔭的小喬木如澳洲鴨腳木(Brassaia actinophylla)、棕櫚科植物如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 H.Wendl.)、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Wendland)、針葵(Phoenix roebelenii)、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等為上層植物,搭配四季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var. semperflorens)、含笑(Michelia figo)、梔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毛杜鵑(Rhododendron pulchrum)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亮葉朱蕉(Cordyline terminalis cv.Aichiaka)等稍耐蔭的中層香花、開花植物和常綠、觀葉灌木,底層配置七彩竹芋(Calathea roseo-picta)、紫背竹芋(Stromanthe sanguinea Sond)、蜘蛛蘭(Hymenocallis americana)、沿階草(Ophiopogonjaponicus)、天冬(Radix Asparagi)、小蚌蘭(Rhoeo spathaceo cv "Compacta")等中性偏喜陰的地被植物,形成植物群落層次錯落有致、色彩豐富而兼具香氣的綠化景觀;接近無直射光的窗戶或離有直射光的窗戶比較遠的地方,主要配置鵝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Lour.)Harms)、棕竹(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ex Rehd.)、紅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等強耐蔭性的灌木和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inn)、吊竹梅(Zebrina pendula Schnizl)、冷水花(Pilea cadierei)、鳶尾(Iris tectorum)等耐蔭性強的地被植物;只有微弱的散射光透入的陰暗處,則只能配置虎尾蘭(Sansevieria trifasciata)、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一葉蘭(Aspidistra elatior Blume)、腎蕨(Nephrolepiscordifolia (L.)Presl)等極耐蔭的品種,在光線太弱的地方,以盆栽擺設或仿真植物布置代替綠化種植,有利于架空層園林景觀的長期管理。
3 綠化養護管理
合理的植物配置只是園林景觀成功的第一步,俗話說,“三分種,七分養?!本G化種植后,只有經過長期的、經常性的、合理細致的綠化養護管理,才能使綠化的穩定性得到保障,形成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
總體來說,架空層綠化養護管理也和一般的室外公共綠地養護管理一樣,主要包括淋水、施肥、松土、除草、修剪、造型,以及病蟲害防治等。但由于地處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對于室外公共綠化養護,架空層綠化養護管理需應對植物生長生態因素受限而采取一些特殊的養護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植物補光
光是植物能量供應的來源,當光照受到建筑物的遮擋,使架空層植物所需光照不足,不僅會影響植物的觀賞性,嚴重時還會造成植物死亡。在架空層的養護過程中,當發現植物的光照嚴重不足,影響植物的生長時,可以利用人工補光,促進植物的正常生長。人工補光的主要措施包括利用發光二極管(LED)和植物生長燈等人工光源來模擬太陽光,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常進行。
3.2 中耕翻土與土壤改良
出于建筑承重的考慮,架空層綠化種植土層普遍較淺,加上綠化排水要配合建筑的排水設計,使架空層綠化的種植土更容易板結,或者形成鹽堿化,極大的影響綠化植物的生長。對種植土板結、鹽堿化主要通過加強中耕翻土,并在種植土中摻加椰糠、木屑、谷殼等有機材料對種植土進行改良,或者對小區的綠化廢棄物(如樹葉、修剪的枝條)進行合理利用,以綠化廢棄物改良土壤,做到生態循環,既環保又節約。另外通過改變日常養護的淋水方式,以噴淋代替灌溉,并及時排除積水也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3.3 修剪
架空層光照不足導致植物長勢較弱,對架空層植物應以自然生態為主,輔以輕度修剪。只有植物的生長影響到小區居民的休憩和活動時才對植物進行必要的造型。防止因強剪造成長勢較弱的植物死亡。
3.4 病蟲害防治
架空層空間是小區居民聚集休憩的場所,進行病蟲害防冶時必須以安全環保為前提。病蟲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發生病蟲害時,首先考慮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如人工除蟲,保護害蟲天敵,利用燈光誘殺和黃板誘殺等。確實需要用化學防治時,首選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保證用藥安全,防止出現用藥傷害事故。
架空層綠化作為一種新型綠化模式,在實踐應用過程中,綠化的長期穩定性還存在一定的局限,只有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結合后期有針對性的養護管理,才能使架空層的園林景觀穩定性得以持續。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 藍莓屬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果實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是國際市場公認的集營養與保健于一體的第3代小漿果。介紹丹東地區藍莓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園地選擇、整地、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與儲藏等內容,以供種植戶參考。
藍莓學名越橘,屬于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藍莓果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質元素以及熊果苷、蛋白質、花青苷、食用纖維等多種營養成分,是近幾年國際市場公認的集營養與保健于一體的第3代小漿果。而且藍莓果實價格不菲、用途廣泛,除可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果醬、果汁、雞尾酒、冰淇淋、糖果等。現將藍莓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品種選擇
適合丹東地區氣候條件,且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生產的主栽品種有藍豐(高叢)、北陸(半高叢)、北藍(半高叢)、北村(半高叢)、美登(矮叢)。其中前4個品種屬鮮果銷售優良品種,美登適合做加工型品種。
2 園地選擇
栽培藍莓選擇土壤類型標準是:土壤坡度不超過10%、土壤pH值4.0~5.5(最佳pH值4.3~4.8)、土壤有機質含量8%~10%(至少不低于5%),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性能好、濕潤但不積水。丹東地區杜鵑花科植物分布廣泛,適宜于杜鵑花科植物生長的土壤也適合藍莓生長。
3 整地
園地選好后,在定植前1年深翻土壤,并結合壓綠肥,如果雜草過多,可提前1年噴除草劑。翻土深度20~25cm,深翻熟化后平整園地,清除石塊、草根、木塊等雜物。地勢低洼的園地應設置排水溝。因為丹東地區氣候濕潤,夏季雨量頗多,所以整地后都要臺田。臺田后臺面通氣好,臺溝積水,保持水分。丹東地區栽種的5個品種,臺田高均為25~30cm,臺溝寬均為0.6m。不同的是:藍豐、北陸、北藍、北村的臺面寬1.2m,美登臺面寬0.6m,在臺面中間單行種植。
4 定植
可選擇春秋兩季定植。春天定植越早越好,但相對來說,還是秋季成活率比較高。定植苗齡最好是生根后選育的二至三年生大苗,這樣成活率高。藍豐是高叢品種,穴稍大,為1.0m×1.0m×0.5m,半高叢品種適當縮小,美登0.5m×0.5m×0.4m,挖出來的土要加入1/3草炭土,混合均勻后回填。藍豐、北陸、北藍、北村株行距1.0m×1.8m,美登0.5m×1.2m。定植時將苗從營養缽中取出,在已挖好的定植穴上再挖1個大約20×20cm的小坑,將苗栽入,輕輕踏實,澆透水。
5 定植后管理
從早春至8月份均可進行清耕,入秋以后不能清耕,對越冬不利。清耕深度以5~10cm為宜,若太深不利于根系發育,易傷根。生草,主要是行間生草,行內控制雜草。生草法能起到保水、保墑的作用。每年施3次肥。春季撤完防寒土施第1次,之后每隔30~45d施1次肥,連施3次,一般用復合肥。定植后第1年施肥量10g/株,第2年20~30g/株,第3年40~50g/株,5年后80~100g/株。遵循按需給水的原則。判斷是否需要水可根據田間經驗進行。土表10cm之內土層若用手使勁攥不成團,即為干旱,需要灌水。丹東地區一般多用滴灌。藍莓修剪的目的是調節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的矛盾,解決通風、透光問題。修剪的主要方法有平茬、燒剪、疏剪、剪花芽、疏花、疏果等,具體操作時,應視樹的品種、樹齡等不同而定。
6 病蟲害防治
入冬前,將枝條壓倒覆蓋淺土,蓋住枝條即可,但藍莓的枝條比較硬,容易折斷,因此采用埋土防寒的果園宜斜植。藍莓共有幾十種病害,褐斑病又名黑斑病,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面產生紅褐色小斑點,然后逐漸擴大,而后轉為黑褐色,發病后期病斑中央變灰,邊緣深褐色,病斑表面生出黑褐色小點粒及霉絲,致使葉片枯黃脫落,嚴重時全枝裸露。枝條潰瘍病常發生在莖基部,染病后樹皮呈灰白色,后變褐腐爛,嚴重時導致整個樹皮壞死,葉片萎蔫失水,全株死亡。根腐病從須根開始發病,病根變褐腐爛,逐漸向上蔓延,繞須根基部形成紅褐色圓斑。危害嚴重時,病根變成黑褐色而死亡。枝枯病多發生在當年生枝條上。主要癥狀就是頂尖死亡。藍莓的病害防治多采取預防為主、藥物防治為輔的綜合治療措施。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逆性,發現病葉、病枝、病果及時摘除。因藍莓屬于杜鵑花科植物,如果病情控制不住,需要采用藥物治療,可以參照杜鵑花的防治方法進行。
7 采收與儲藏
當果實達到形態成熟時采收。采收過程中注意不讓果實破損,不能碰掉果實表面包裹的白霜。采收后要放入塑料食品盒中,以免擠壓。現在丹東地區用的都是人工采收的方法。這種方法損傷小,可利用果產量高。采收后的果實要及時冷藏,冷藏溫度低于10℃。降溫要慢,否則易導致爛果。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儲藏技術為氣調庫儲藏。速凍儲藏是在 -18℃以下低溫速凍。速凍果雖然味道比鮮果稍微酸一點,但風味仍很好,可以反季供應市場。
參考文獻
[1] 范仲先.藍莓的栽培技術要點[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8):699.
論文摘要樺樹樹勢優美、生長迅速,是庭院綠化和觀賞樹種之一。介紹了其育苗和選林技術,以期為林業工作者提供參考。
樺樹是樺木科落葉喬木或灌木,樹高15~25m,天山南北坡均有分布,樺樹喜光,不耐庇蔭,較喜濕潤,對土壤、氣候適應性強,耐低溫;萌芽力很強,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種子小而帶翅易傳播。在林區的皆伐跡地和火燒跡地上,樺樹能作為先鋒樹種迅速侵入,形成純林。樺樹是速生樹種,幼年生長快,在立地條件中等地方,每年高生長量可達1m。15年左右開始結實,且結實較豐,大、小年不明顯。樺樹樹冠圓形,樹勢優美,生長迅速,樹皮潔白,秋季樹葉金黃,是庭院綠化和觀賞樹種之一。現將其育苗與造林技術介紹如下。
1育苗
1.1選種
待9月上旬種子成熟,選生長良好的健壯母樹,一般在早晨有露水時采集,采回的種子放在通風、干燥地方晾曬,稍干即可揉搓、過篩除質,然后裝入麻袋,進行低溫儲藏。
1.2育苗地的準備
(1)選地。樺樹種子較小,在黏土中不易扎根,對育苗地要求嚴格。因而土壤必須是疏松的沙壤土。育苗地要深翻25~30cm,反復耙,使土壤細膩。
(2)土壤處理。開春后將深翻的土壤耙碎,施入基肥30t/hm2。施375kg/hm2的硫酸亞鐵粉或5%的硫酸亞鐵溶液進行消毒,灑在土壤中翻10~15cm,可改良土壤堿性,供給苗木所需可溶性鐵質。
(3)做床。樺樹種子細小,苗床不宜太大??勺龀砂敫叽?,寬2.2m,長度一般為5m,中間留寬10cm、深20cm的步道,用于澆水、除草。施225kg/hm2鋅伴磷粉劑,預防地下害蟲。
1.3種子處理
春季將種子用35℃溫水浸泡1~2d后,撈出放入木箱內,用麻袋覆蓋,每天灑水2~3次,并上下翻動,早晚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必要時早晚生火,提高室溫。當種子1/3吐白時應立即播種。
1.4播種
春季播種時間以出苗不受倒春寒的凍害為原則,盡可能做到早播種、早出苗、增強苗木的抗性,保證苗木安全度過夏季高溫。播種用撒播、條播均可,但要便于田間管理,以條播為宜,播幅寬15cm,行距5cm,播種量為75~120kg/hm2。播種時種子用干沙拌勻,將種子均勻地撒在播幅上,播種后及時用鋸末、羊糞、過篩土,按1∶1∶1的混合土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易。播種后用竹簾覆蓋,并立即用灑壺灑水,保持床面濕潤,以利出苗。
2苗期管理
種子出土前,每天檢查種子周圍土壤水分狀況以及種子芽尖情況,根據天氣情況、土壤干濕程度,每天灑水2~3次。出苗期、生長期的管理是育苗的關鍵。小苗幼嫩,必須做到管理精細,每天取樣挖出幼苗觀察,根據根尖生長情況灑水,土壤偏濕時,根尖易腐爛;偏干時,根尖會因缺水而干枯,以土壤不積水、不干燥為原則。幼苗出土后用1∶1∶1的波爾多液每隔10d噴灑1次,防治病蟲害侵染,1個月后,幼苗長出數個側根后即可用大水澆灌。遇到連陰雨天,灌溉后2~3d撤去遮蔭竹簾,降低苗床含水量。8月中下旬苗木生長緩慢,木質化加強,應少澆水。發現有病蟲害危害幼莖、葉、根部情況,及時施藥殺蟲。
樺樹為喜肥性樹種,在貧瘠土壤中,幼苗生長弱、抗性差,易造成幼苗大量死亡,存活下的苗木,2年的生長量不如肥沃土壤中苗木1年生長量。因此,整地時要多施有機肥,生長期要施氮肥。追肥可在苗木生長盛期進行,一般在6~7月可追施氮肥1次。期間應加強苗木的除草工作,除草應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
3造林技術
(1)直播造林或植苗造林均可,直播造林以秋季為主,即秋季種子成熟時隨采隨播,選擇雜草較少且土壤較濕潤的地方撒播,一般可不必覆土。植苗造林以春季為主。
(2)用塊狀針葉混交,能減少針葉林的病蟲害發生,并增加腐殖質含量,亦可造純林;5~7年的移植大苗可用于庭院綠化、道路綠化。
(3)造林方法。栽植前,穴面腐殖土全部回穴底,苗木居穴正中,深淺適度、根系舒展,嚴格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進行,培土深度應高于地面4cm左右。造林地宜選擇在火燒跡地、小塊皆伐跡地、林緣坡地或林中空地。造林后1~3年內每年撫育1~2次,幾年后即可郁閉成林。
4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樺樹心腐病、樺樹白粉病、樺樹銹病等,蟲害有楊柳光葉甲和舞毒蛾等,但均不嚴重。老樹多心腐病,應以培育中、小徑材為主。
5參考文獻
選擇在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水源豐富、背風向陽、土壤深厚肥沃、灌水排水方便的地塊。銀杏對土質要求不高,各種土壤都可以,但是以壤土或砂質壤土最為適宜。一定不要選擇容易積水的低洼地。
2 整地施肥
育苗地選好后,上一年秋季深翻25 厘米以上,結合深翻施足基肥?;蕬贸浞指煊袡C料,每畝施用4500 公斤有機肥,過磷酸鈣100 公斤,硫酸亞鐵2.5公斤,然后整平耙細,冬灌。
3 做苗床
早春播種前做苗床,苗床大小和方向可根據地塊實際情況進行決定,為作業方便,床面可做成寬1~1.1 米,長度10~15米。育苗地一定要設計灌排水溝。
4 種子采集與處理
選擇長勢良好,無病蟲害,40 年以上的銀杏樹果實做種子。當銀杏果實外皮呈現黃色時采集,果實要進行堆漚腐熟,堆漚時要經常翻動,當外皮變軟時搗爛,搓揉去掉外皮,通過風選去掉雜質,將種子放在陰涼通風處陰干,干后分級沙藏,沙藏法:首先將河沙進行篩選,調至沙子含水量達50%~55%,按種∶沙=1∶2~3 的比例進行均勻混合,混合后堆放在室內,四周用紅磚壘砌,底部鋪一層細沙厚度5 厘米,然后鋪一層種子,種子上覆10厘米厚的沙子,再鋪種子,再蓋細沙,可3~5 層,最后用15~20厘米厚細沙封頂,并每隔1 米放一排竹竿通氣。一般沙藏厚度在50 厘米左右,15~20 天翻動一次,隨著水分蒸發要適當灑水補充,保證種子不干、不霉、不爛。
5 催芽
為使銀杏出苗整齊一致,苗全苗壯,在播種前15~20 天將沙藏銀杏種子取出,放在55℃溫水中泡24 小時,然后進行催芽。催芽在溫室內,底部鋪上3 層麻袋,將種子放在麻袋上,均勻攤開,厚度為一層種子厚度,種子上蓋2 層麻袋,再鋪種子,種子上再蓋2層麻袋即可。要經常檢查保持良好濕度,如果濕度不夠噴水,催芽溫度控制在30℃左右,每隔2~3 天翻動一次,中午進行,保持受熱均勻,溫度一致,出芽整齊。催芽后15~20 天萌動發芽,隨著翻動種子,及時將發芽種子撿出點播。
6 播種
在春季播種,只要凍土融化即可播種,朝陽地區一般在4 月上旬進行,銀杏播種育苗時播種量,一般為100 克種子/ 平方米。播種時要求行距30 厘米,株距10 厘米。播種溝深3.5 厘米左右,經催芽后的種子點播在溝內,一定將種子水平放在溝內,胚根向下,蓋土2.5 厘米左右,然后用支小拱棚覆蓋,以后保持床面濕潤。銀杏種子的播種深度,宜淺不宜深。一般來說砂質壤土,以1.5厘米深的播種穴出苗情況最好。播深2 厘米優于3 厘米,播深4 厘米出苗不齊且長勢也差。
7 播后管理
加強管理才可培育出優質壯苗。其主要措施是注意保溫保濕、加強追肥、防治病蟲、適當遮陽。
7.1 保溫保濕
為使播種后幼苗順利出土,達到苗全、苗齊、苗壯,苗床土壤保溫保濕十分重要。當幼苗出齊之后,將小拱棚頂部塑料向兩邊扒開,進行適當通風降溫,待晚霜期過后,將小拱棚撤掉。在此期間應注意天氣變化,以防止高溫和倒春寒危害。
7.2 遮陽
銀杏幼苗不耐高溫和強光,因此適當遮陽對幼苗生長發育是極為有利。遮陽方法很多,如架設陰棚、間種作物等。
7.3 肥水管理
苗期全年追肥3~4 次,當幼苗出現2 片真葉時,噴施0.1%磷酸二氫鉀肥料,每隔15 天噴1 次。第一次施肥在5 月中旬4片真葉時;第二次施肥在6 月上旬;第三次施肥在7 月下旬;第四次施肥在8 月中下旬。前三次施肥,每次施尿素15 公斤/ 畝,最后一次施復合肥(N∶P∶K=1∶1∶1)15 公斤,方法在苗壟一側開溝施入。根據天氣情況及時灌水抗旱,特別是雨季一定注意防澇。
7.4 中耕除草
全年一般除草松土3~5 次,一定保持苗圃無雜草。幼苗期加強中耕除草,苗木稍大時結合松土進行除草,雨后和灌水后應及時松土,以免土壤板結。
7.5 病蟲害防治
銀杏病蟲害比較少,苗期主要蟲害是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螻蛄),病害主要是頸腐病和立枯病。
7.5.1 地下害蟲播種時撒入辛硫磷毒土,即先將0.5 公斤辛硫磷乳油加水30 公斤稀釋,再對干細土150 公斤制成毒土。苗期地下害蟲大面積危害時,可用50%可濕性敵百蟲粉劑與秕谷的比例按1∶100 制成毒鉺,于傍晚撒于苗床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