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學類范文

經濟學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學類

第1篇:經濟學類范文

本專業培養具有寬厚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系統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熟練地運用外語進行商務談判和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從事進出口業務和外貿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領域具有較強業務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按經濟學類招生,設有國際商務和國際物流兩個方向。

開設的主要課程: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投資、國際商法、國際商務、國際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外貿函電、國際結算、國際商務英語、國際金融、國際物流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貨物運輸、商務合同與談判、大學英語以及專業軟件應用等課程。 畢業生可在各類工商企業、外貿公司、跨國公司、國際物流企業、科研院所、商業銀行及有關金融部門、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等單位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經濟學類范文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

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在社會生產總過程的四個環節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A.生產 B.分配

C.交換 D.消費

2.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社會分工的發展

C.科學技術的進步 D.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3.以下物品屬于商品的是

A.腐爛變質的食品 B.陽光

C.木工做的家庭自用的小木凳 D.聯想公司生產的電腦

4.商品價值量取決于

A.個別勞動時間 B.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C.必要勞動時間 D.剩余勞動時間

5.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

A.成正比 B.成反比

C.關系不確定 D.沒有關系

6.在賒購到期以貨幣清償債務時,貨幣執行的職能是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貯藏手段

7.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時而成正比時而成反比 D.無關

8.勞動力商品最主要的特點在于

A.它不是勞動產品 B.它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價值

C.它只有價值沒有使用價值 D.它的使用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9.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工作日絕對延長所生產的剩余價值是

A.絕對剩余價值 B.相對剩余價值

C.超額剩余價值 D.超額利潤

10.商品的社會價值超過個別價值的余額是

A.絕對剩余價值 B.超額剩余價值

C.利潤 D.平均利潤

11.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依據是生產資本不同部分在

A.價值增殖中的作用 B.資本運動中的價值周轉方式

C.資本循環中所處的階段 D.剩余價值分割中所占的份額

12.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計算公式是

A.(固定資本年周轉價值+流動資本年周轉價值)/預付資本總量

B.(固定資本年周轉價值+流動資本年周轉價值)/預付可變資本總量

C.(固定資本年周轉價值+流動資本年周轉價值)/預付固定資本總量

D.(固定資本年周轉價值+流動資本年周轉價值)/預付流動資本總量

13.以下既屬于流動資本又屬于不變資本的是

A.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 B.機器、運輸工具等勞動資料

C.廠房、設備等勞動資料 D.原材料、燃料等勞動對象

14.考察社會資本運動的出發點是

A.社會預付資本 B.社會剩余價值

C.社會總產品 D.社會總產值

15.壟斷組織的實質在于獲取

A.利潤 B.平均利潤

C.壟斷利潤 D.絕對利潤

16.金融寡頭實現在經濟上的統治主要通過

A.股份制 B.參與制

C.合作制 D.個人聯合

17.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是

A.生產絕對過剩 B.固定資本更新

C.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D.社會總供給不足

18.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是

A.危機階段 B.蕭條階段

C.復蘇階段 D.高漲階段

19.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

A.主體 B.主導力量

C.重要組成部分 D.補充

20.現階段我國勞動者的主要收入為

A.勞動收入 B.資金收入

C.資本收入 D.福利性收入

21.既屬于商品市場,又是生產要素市場的是

A.生產資料市場 B.勞動力市場

C.金融市場 D.消費品市場

22.經濟增長反映的是

A.經濟總量的增長 B.生態環境的保護

C.社會穩定的程度 D.人民生活的改善

23.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

A.經濟總量增長 B.經濟效益提高

C.科技發展和創新 D.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24.國民收入可以表示為

A.c+v B.c+v+m

C.v+m D.c+m

25.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基本條件是

A.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B.社會總供給要大于社會總需求

C.社會總供給要小于社會總需求 D.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均保持不變

26.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向社會提供的

A.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 B.中間產品總量

C.中間產品和勞務總量 D.全部產品和勞務總量

27.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按最終用途可分為

A.工資收入和福利收入 B.投資和儲蓄

C.積累和消費 D.進口和出口

28.社會主義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主要運用

A.經濟手段 B.行政手段

C.政治手段 D.道德手段

29.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

A.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和深化

B.商品經濟關系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

C.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

D.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30.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推進現代化的一項重大決策是

A.臨時性的策略 B.階段性的舉措

C.長期的基本國策 D.局部性的發展戰略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

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31.以下屬于商品經濟特征的有

A.以社會分工為前提的經濟形式

B.勞動者為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C.以等價交換原則為基礎的交換經濟

D.通過計劃方式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

E.通過市場競爭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

32.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A.自發調節社會總勞動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分配的比例

B.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C.促使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

D.將商品生產者的社會勞動轉化為私人勞動

E.將商品價值轉化為價格

33.價值形式的發展所經歷的階段有

A.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B.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C.一般價值形式 D.相對價值形式

E.貨幣形式

34.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構成主要包括

A.勞動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B.勞動者撫養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C.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的費用

D.勞動者購買勞動工具的費用

E.勞動者購買原材料的費用

35.在資本周轉中,生產時間包括

A.購買時間 B.勞動時間

C.正常的停工時間 D.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

E.自然力獨立作用于勞動對象的時間

36.壟斷競爭與自由競爭相比較

A.競爭的目的不同 B.競爭的手段不同

C.競爭的范圍不同 D.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同

E.競爭的后果不同

37.現階段我國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體現在

A.公有制企業勞動者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勞動者的收入

B.在公有制企業勞動者的收入分配中,按勞分配的收入仍占較大比重

C.公有制企業勞動者按勞分配的收入水平是其他勞動者收入的參照標準

D.在整個社會收入分配中,按勞分配是主體

E.公有制企業勞動者沒有非勞動收入

38.公司制企業的形式主要有

A.獨資公司 B.合伙公司

C.無限責任公司 D.有限責任公司

E.股份有限公司

39.國民收入增長的主要途徑有

A.減少再分配的支出 B.提高勞動生產率

C.節約生產資料 D.降低工資

E.增加生產要素投入的數量

40.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提供的機遇主要表現在

A.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

B.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

C.加快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

D.增加了發展中國家改革發展的動力

E.降低了各國對外經濟的依存度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簡述商品經濟的概念及其產生和存在的經濟條件。

42.簡述勞動生產率的概念以及決定和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43.簡述信用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44.簡述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

45.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國際經濟協調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試述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含義及其聯系和區別。

第3篇:經濟學類范文

(一)邏輯體系嚴密

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的核心基礎課程以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為主干。微觀經濟學是從個體的公理性假設出發,對所研究的問題和給定的條件有明確的定義,從前提到結論之間的推論合乎嚴格的形式邏輯規范,以揭示經濟個體的行為規律為其核心要義。宏觀經濟學則側重于對總體行為進行考察,同樣以理性主義的假定為前提,提示總體行為的規律。[1]

(二)數學模型眾多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模型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經濟學問題的分析之中。借助嚴謹的數學模型,可對經濟現象進行更精確細致的數學推理和精確描述,從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經濟學變量的內在關系。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常借助數學工具邏輯上的抽象推理特點,運用眾多的數學公式和數學模型演繹各種經濟行為,如一般均衡論、線性規劃、投入產出分析、博弈論、模糊數學和非線性科學領域的諸多模型在經濟學研究中均得到了廣泛運用。

(三)分析方法多樣

在經濟學中,分析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主要有: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方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方法;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靈活多樣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經濟學的相關定義、理論假設和原理。(四)理論思維抽象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觀察大量的經濟現象,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現象,剩下“內核”,然后建立一個理論分析框架。[2]而要提煉、歸納經濟學理論就需要通過抽象的思維。同時,經濟理論的提出、分析亦離不開嚴謹的數學模型,從而使得理論思維抽象成為經濟學教學的一大特點。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濟學課程作為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可。然而,經濟學課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較抽象,對于學習者而言常常會造成晦澀難懂的印象。鑒于我國高校經濟學課程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剖析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

經濟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教師授課的時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如何促進學生利用經濟理論去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教學內容常常滯后于經濟現實,往往停留在理論本身,學院氣息很濃,易于造成與現實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夠的實用性和現實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教學實際效果。[1]經濟學教材中的理論主要是以西方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與我國國情和歷史背景差別較大,如何與我國現實情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發展中出現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這是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關鍵性問題。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對人文知識較為熟悉,對定性分析比較感興趣,偏重于感性認識。在學習經濟學課程時,對于經濟學家的生平、淵源等項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但對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內容則難以接受。對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如遇教師在授課時強調理論模型的數學推導過程,則往往如墜入云里霧里,對于所學的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進而對經濟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更不用提用經濟學思想去分析和解讀現實中的經濟問題了。

(二)教學方法

傳統的經濟學教學模式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樣很容易造成教師為完成課時任務,采用滿堂灌式教學方式。老師作為“演講者”,處于中心位置,講課時間居多;學生只能被動聽講,記筆記,處于被動、機械式的學習狀態,難以形成師生互動的課堂氣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另外,經濟學課程本身與嚴謹的數學模型聯系緊密,定量分析相對較多,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沉悶枯燥,使學生失去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知識點和數學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經濟學原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觀察歸納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考核方式

目前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一般是由課堂出勤率和平時作業成績組成,所占比重較低。占較高比重的期末考試成績一般采用標準試卷閉卷考試的方式,側重考核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學生分析、解釋現實經濟問題能力的考察,這樣很容易造成“考前突擊”的現象。一些學生平時不上課或者不做作業,考前臨時抱佛腳,突擊看書、看課件、甚至背習題,只要及格就行,從而易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現象較為普遍。

三、公共管理專業經濟學本科教學的創新思路

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思想和理論觀察、分析乃至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提升學生知識積累、運用的綜合能力。鑒于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上應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公共管理的特點;教學方法可采用提問式教學、案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科學準確地評價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以達到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目標。

(一)教學內容創新

教師在課堂上要結合經濟發展現實有重點地補充介紹當前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如實驗經濟學、博弈論的最新進展等。在各部分理論的講授過程中,要側重其在實際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運用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3]如講到經濟政策中的貨幣政策部分時,可以結合我國近期對于銀行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繁調整加以解釋,使課堂上的理論講解更為貼近現實。對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教學而言,經濟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在保持其基本內容體系的基礎上,體現公共管理的特色,適當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規制、公共產品供給、公共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側重于闡明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臺的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產業等各類經濟政策,加大對價格理論、效用理論以及國有資產管理與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等的解釋力度,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原理,能運用其靈活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有利于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同時在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時,要考慮到公共管理類學生大多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較弱的特點,在授課時可以對模型較多的章節有針對性地加以合理調整,盡可能采用文字和圖形對理論內容加以輔助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學習內容。

(二)教學方法創新

1.提問式教學

可以采用提問式方法來教授經濟學課程,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參與到授課過程之中,而非機械地被動式學習。課前提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復習上次課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更為牢靠地掌握相關知識點;課中提問,對新知識內容進行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在講授過程中可適當注重語言的生動性,如在講解信息不對稱理論之前,可以通過“從南京到北京,買者沒有賣者精(明)”等詼諧語言的運用,引導學生思考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原因,體會其包含的經濟涵義。

2.案例教學

通過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認識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師為主的案例教學,先講解理論知識,然后再舉出實際案例進行分析,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也可以在講解新知識點的過程中穿插、結合案例,讓學生明白知識點的運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案例討論教學,通過分組討論、組間辯論等形式,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在案例討論結束后,可作適當總結。總結時可指出學生的優點和其討論過程及所得結論的可圈點之處,同時亦應著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夠確切的地方。案例要進行精選,有時代性,分析過程及擬實現的目標要有系統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突出經濟學的學科實用價值。[5]可以讓學生討論經典的經濟學案例,如效用論涉及的“鉆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園”等。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案例,如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變、凱恩斯學派對我國經濟政策制訂的影響、大學生就業與我國就業及社會保障政策的關系、新制度經濟學及產權理論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影響等。

3.互動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采用的是“滿堂灌”方式,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機會少。互動式教學方法,則是在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與進步的目的。[6]教師可以在每次課結束時,提前告知學生下次課要學習的內容,留下相應的問題讓同學們預習。在下次課課堂上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針對學生預習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授課時進行講解。如講到需求彈性的時候,可以問學生“谷賤傷農”的經濟含義。

第4篇:經濟學類范文

關鍵詞:頭孢菌素;注射劑;皮試;藥物經濟學;過敏反應

頭孢菌素類藥物(以下簡稱“頭孢菌素”)由于具有抗菌作用強、不良反應少、抗菌譜廣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使用數量和銷售總額均占全部抗感染藥物的50%左右[1]。關于頭孢菌素在使用前是否需要進行皮試,一直以來存在爭議[2]——2010年版《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對頭孢菌素在使用前是否需要皮試沒有明確規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中僅要求詳細詢問患者既往史;《新編藥物學》(第17版)也僅要求對藥品說明書中有明確規定使用前須進行皮試的藥品按說明書執行,但目前僅有少數頭孢菌素在說明書上明確指出使用前必須進行皮試。有學者認為,頭孢菌素的過敏反應發生率極小,僅為1%左右,其中大多數為皮疹、蕁麻疹等停藥后即可消除的輕微過敏反應[3],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更低,僅為0.001%~0.100%,且皮試陽性并不能準確預測其過敏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大小[4]。由此可見,皮試的意義并不是很大。但醫療機構為了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對所有使用頭孢菌素的患者均進行用藥前皮試,且一般采用原藥皮試,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資源浪費,也為臨床工作帶來較重負擔。本研究通過對我院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皮試情況的調查,從經濟學角度對皮試成本進行分析,旨在為頭孢菌素臨床皮試的規范化管理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利用醫院電子病歷系統,統計我院2015年9月1日-2016年8月31日的住院患者中使用8種頭孢菌素類[頭孢硫脒(1.0g)、頭孢硫脒(0.5g)、頭孢替安(1.0g)、頭孢替安(0.5g)、頭孢他啶(0.5g)、頭孢米諾(0.5g)、頭孢米諾(1.0g)、頭孢曲松(1.0g)]注射劑的患者病歷,按照簡單隨機抽樣法計算出樣本量,并進行抽樣,記錄樣本病歷號;再分別統計出使用原藥皮試、使用頭孢唑林鈉替代皮試、未皮試的患者數,計算原藥皮試陽性率和總體皮試率。為便于從不同決策主體進行分析,還統計了使用省醫保、市鐵路職工醫保、市居民醫保、省級“新農合”和自費的病例數。

1.2成本的確定

經濟學中的成本分為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其中隱性成本在實際操作中很難估算,故對其不作分析,僅考慮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5]。直接成本包括直接醫療成本和直接非醫療成本,其中直接非醫療成本指與提供醫療服務有關的成本,即住院期間所產生的交通費、陪護費、伙食費等。間接成本包括由于過敏反應所導致的疾病、殘疾或死亡相關的患者勞動力的損失,患者治療和家屬照顧的時間損失等。1.2.1皮試成本本研究對患者皮試成本進行分析,其直接醫療成本即皮試藥物費用+耗材費用+護理人員操作費用;將護理人員進行皮試操作所消耗的人力成本納入間接成本計算;由于皮試操作時間極短,且對患者住院時間并不產生影響,因此不將患者誤工成本計入間接成本中。隨機抽取3個病區,每個病區記錄10位患者的皮試操作時間,取平均時間計算人力成本。護理人員消耗的人力成本=護理人員對每例患者的操作時間(h)×本省護理人員平均月工資(元)×皮試患者例數/30(d)/24(h)。其中,2015年河南省護理人員平均月工資為2745元。本研究從患者、全社會和醫保方3個決策主體角度分別對頭孢菌素皮試的成本進行統計分析,相關成本構成情況見表1。1.2.2過敏反應成本本研究對頭孢菌素所產生的過敏反應成本進行了分析。其直接成本包括護理費、藥物費用、實驗室檢查費、床位費等,以及患者住院期間的食宿費、陪護費、交通費和必須增加的營養費等;間接成本為誤工成本,計算公式如下:住院治療誤工成本=住院天數×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365;住院陪護誤工成本=陪護天數×年人均GDP/365。其中,住院天數和陪護天數為因過敏反應而延長的天數;2015年人均GDP為39222元。另外,本研究將由于過敏反應所產生的醫療訴訟及賠償費用計入患者發生過敏反應所產生的間接成本中。1.2.3皮試成本與通過皮試減少的過敏反應成本的比較本研究比較了皮試成本與通過皮試減少的過敏反應成本的差異,其中通過皮試減少的過敏反應成本=過敏反應單例成本×皮試陽性患者例數。由于皮試假陽性的存在,由皮試陽性患者例數所計算得出的過敏反應總成本大于實際減少的總成本;將其與皮試總成本進行比較,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實際皮試所減少的過敏反應總成本與皮試總成本的差異更為顯著。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2007和SPSS21.0軟件建立數據庫,統計并計算各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的皮試率、皮試陽性率、各相關成本等。采用相關樣本的非參數檢驗對皮試成本與通過皮試減少的過敏反應的成本進行比較,結果以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4貼現貼現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把發生在未來(或不同時間)的費用和效益轉化為現值的方式。本研究的貼現率為5%。

2結果

2.1我院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的皮試情況

我院2015年9月1日-2016年8月31日使用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的患者總數為100330例,其中皮試患者為82760例,總體皮試率為82.49%,其中原藥皮試陽性率為6.27%,詳見表2。

2.2皮試成本

我院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皮試的直接成本為3434411.72元,間接成本為141985.12元,合計為3576396.84元,詳見表3。

2.3從不同決策主體分析皮試成本的構成情況

本研究從3個決策主體角度分析我院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皮試成本的構成情況,其中患者角度的皮試成+0.9%氯化鈉注射液費用+護理人員操作費用;全社會角度的皮試成本為各項成本總和;醫保方角度的皮試成本為各項醫保報銷的成本總和2.4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發生過敏反應產生的成本構成100330例使用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的患者中,發生過敏反應的有248例,其中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16例、一般過敏反應的93例、輕微過敏反應的139例。治療過敏反應的直接成本為21196.56元,平均成本為85.47元。由于過敏反應所延長的住院時間平均為3.88d,由此產生的直接非醫療成本為21813.99元,平均為87.96元;間接成本為37601.76元,平均為151.62元。由于發生過敏反應所產生的訴訟及賠償費用為44611.58元,平均為179.89元,2.5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皮試成本與通過皮試減少的過敏反應成本比較從全社會角度分析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皮試成本與通過皮試減少的過敏反應成本可得,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的平均皮試成本為(447049.61±247395.07)元,通過皮試減少的過敏反應平均成本為(316075.48±260600.49)元,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關于頭孢菌素在使用前是否需要皮試依舊是困擾臨床的一大問題。國內外對頭孢菌素皮試的研究僅停留在皮試陽性率及過敏反應發生率等方面[6-7],尚未見從經濟學角度對此進行分析的報道。由表2可知,我院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的使用頻率較高,有100330例患者使用了該類制劑,約82%的患者在使用前進行了皮試,且其中約91%皮試患者采用原藥皮試,平均原藥皮試陽性率為6.27%。其中,頭孢替安(1.0g)的陽性率最高,為9.93%;其次為頭孢硫脒(1.0g),為8.08%;最低的為頭孢他啶(0.5g),僅為1.17%。由于頭孢唑林鈉費用較低,且我國對頭孢菌素皮試并沒有明確規定,所以我院對部分患者采用頭孢唑林鈉替代皮試,其皮試陽性率為3.79%。由此可見,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的皮試陽性率較低,且皮試陽性率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使用該藥發生過敏的可能性[4,8],皮試的意義并不大。建議通過閱讀藥品說明書,仔細詢問患者以往過敏史、疾病史等,判斷其是否需要皮試[9],從而降低臨床皮試幾率,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由表3可知,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我院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一年內的皮試總成本達到了3576396.84元,其中原藥藥品費用為3176991.71元,占總成本的88.83%。由此可知,原藥皮試是造成皮試資源浪費的最重要原因,減少原藥皮試可以明顯降低皮試成本。此外,以往對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患者相關的費用方面,忽略了護理人員為其投入的人力成本。本研究中護理人員進行皮試操作所耗費的人力成本為141985.12元,僅次于原藥藥品費用和護理人員操作費用,可見該類成本也是皮試成本分析中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由表4可知,從不同的決策主體分析,我院患者對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皮試實際支付的費用為3162901.44元,占直接成本的92.09%,可見頭孢菌素的皮試成本絕大部分是由患者自身承擔;醫保方承擔的成本僅為259096.28元,占直接成本的7.24%。可是,雖然醫保方對頭孢菌素的報銷比例較低,但由于頭孢菌素的使用范圍廣泛、使用量大,醫保方也為其承擔了高額的費用。可見,患者、醫保方及全社會對頭孢菌素皮試的經濟負擔都是巨大的。由表6可知,8種頭孢菌素類注射劑的皮試成本明顯高于理論上通過皮試減少的過敏反應成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其與皮試實際減少的過敏反應成本的差異更為顯著。本研究將過敏反應所產生的訴訟及賠償費用列入其間接成本中,是由于有文獻表明醫院醫療糾紛的發生率雖然很低,但一旦發生,每例醫療糾紛所產生的訴訟及賠償費用可達到2~3萬元[10]。醫院對患者進行用藥前皮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所以本研究將該類費用列入成本中,使所得結果更為可靠。頭孢菌素的過敏機制尚不明確,目前研究得到的影響因素有:頭孢菌素母核中的R1側鏈對過敏反應的專屬性起著重要作用[11];藥物質量(主要是藥品中的雜質及高聚物形成的過敏原)對頭孢菌素過敏反應存在一定影響[12];患者的個體差異(如免疫力強弱、空腹與否等);輸液器、輸液環境等;與配伍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13]。皮試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過敏反應發生的可能性,但確實可以避免部分患者出現過敏癥狀,其中不乏嚴重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及死亡的情況,而這些情況并不能從經濟學角度去考量。本研究僅對一家醫院進行了調查,所得數據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全省及全國的頭孢菌素皮試情況,但可以由此推斷出全省乃至全國每年為其投入了高額的成本,為患者及醫保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這些成本絕大多數是可以避免的。綜上所述,頭孢菌素皮試陽性率很低,而所產生的成本卻很高,為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國家應對醫院皮試進行規范化管理,在保證患者用藥安全的同時減少皮試所產生的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錢曉蘭,費逸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11):1006-1009.

[2]賴慶敏,王曉玲.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皮試初探[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2):116-117.

[3]韓梅,宋志勇,劉海凈.基于藥品說明書分析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皮膚過敏試驗[J].中國藥房,2013,24(22):2098-2100.

第5篇:經濟學類范文

[關鍵詞]制度經濟學;稅制變遷;稅制;社會福利

在制度經濟學視野下研究稅制變遷,理論界涉獵者較少。而從有限的相關文獻看,主要將稅制變遷比照制度變遷的分類分為誘致性稅制變遷和強制性稅制變遷。筆者認為,這種以政府是否通過頒布法令的方式參與制度變遷作為“強制性”的分界,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對強制的理解比較含混:一是沒有政府直接介入(以頒布法令的方式)的制度變遷就一定是非強制性的?換句話說,制度的強制性變遷就只有一種形式——政府以法令的方式介入?二是非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即是“自發性”的變遷?即在自發和強制之間有沒有其他形式的制度變遷?這里的關鍵是如何理解“自發性”,到底是指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自行其是,還是包括沒有政府“以法令的方式”介入的所有的行為,如行為人之間的協定性制度或非制度行為,以及旨在推動制度變遷的有組織的行為,同時還包括以非政府的第三方為約束者的行為。

為了避免簡單劃分政府、強制等引起的混亂,在分析中,從稅制變遷的過程和稅制變遷所引起的結果的角度,將稅制變遷分為四種類型,即: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

一、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

(一)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

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是指稅制變遷在使生產可能性邊界發生改變,從而毫無爭議地提高生產效率,即達到帕累托效率改進。

“侵占”產權收益的稅收,其制度變遷如何引致社會財富毫無爭議地增加?其間的衍生過程是:通過稅制變遷,使相應的制度安排發生變化,并通過對產權界定的進一步明晰,以及做出有益于產權激勵的界定而提高產權收益。從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右上方移動,使各種產權主體在稅制變遷中的生產效率均得以提高。也就是說,這一類稅制變遷在使社會總所得提高的同時,社會中所有利益主體的收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提高(如圖1)。

隨著稅制的變遷,產權收益得以提高,生產可能性曲線從s1s2,與更高水平的無差異曲線相切,社會生產的均衡點從q1q2,q2點比q1點生產更多的a商品和b商品,社會整體所得提高。s1向s2的移動可能是平移,可能是以生產可能性曲線與橫軸或縱軸的交點為中心旋轉,也可能是向右上方的不規則移動。這取決于稅制所引致的產權界定和結構優化所表現出來的生產效率提高的水平和結構。但無論如何,q2點比q1點生產更多的產品,這是這一類稅制變遷的特征。

(二)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的現實演進和誘因分析

直觀地看,稅制變遷所引致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便是以輕稅替代重稅,因而產權激勵遞增,導致生產效率提高。進一步分析會涉及比較復雜的過程,也不僅僅是稅收負擔減輕的問題。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制度,稅制從一種受到廣泛置疑的狀態演變為一種被廣泛認同的狀態(這一過程中有可能并不伴隨稅負的減輕,甚至還可能增加)。這樣的稅制變遷也能提高產權激勵,從而提高社會總所得。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一演進中,輕稅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在理想狀態下,稅制變遷引致生產效率的提高,其誘因無非有三個:第一,社會資源的相對稀缺性變化,稅收制度變遷將資源從相對稀缺的領域誘向稀缺程度較低的領域,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第二,在資源相對稀缺性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稅制變遷,使產權結構被導向更優的狀態,從而提高產權激勵,生產效率提高;第三,政府經由稅制變遷,負擔起那些對社會經濟發展而言所必需,而個人難以提供的物品和服務,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

二、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

(一)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

稅制變遷對收入分配狀態的改變不是源于資源相對稀缺性的改變,而是社會福利函數的改變。也就是說,標準的(或者說理想化的)收入分配狀態的改變,是指收入分配從a狀態向b狀態演變,a、b均為交換中的富有效率的點,均是帕累托最優點,即沒有任何與價值判斷無關的方法可以辯明a和b決定的狀態孰優孰劣。稅制變遷所引致的這種改變即為對收入分配的改變。這類稅制變遷則稱為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假設a狀態為貧富差距比較大的狀態,b狀態為收入差距較小的狀態,如圖2:a和b均是富有效率的點。0點是富人在圖中的原點,而o'點是窮人在圖中的原點,顯然從a點到b點,窮人的福利增進,而富人的福利減少。在a點,除非社會偏好窮人和富人之間收入差距的縮小,否則,無法斷定收入分配狀態從ab變化的優劣。

(二)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的現實衍生分析

通過觀察發現,在現實世界里從ab(也有可能是從ba)的這類稅制變遷經常發生。那么,是什么推動了這類稅制變遷?推動影響收入分配的稅制變遷的是個人效用函數,以及以個人效用函數為基礎的社會福利函數的變化。

社會福利函數是經由集體決策過程將個人利益加總的結果。其關注的焦點是滿足甲的個人利益重要還是滿足乙的個人利益重要。[3]150社會福利函數一般表述為:

w=f(u1,u2,…un)

社會福利函數的差異和變遷,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個人效用函數的不同和變化;第二,對相同的個人效用函數以不同的方式集約。也就是說,由于對不同個人的效用函數的重視程度發生改變,從而在集約個人效用過程中給予的權重不同,因而使社會福利函數發生變化。而這又往往源于社會價值判斷①的改變。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可以觀察到的情形是,不同集團利益的相對重要性發生改變,現在比過去更重視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稅制便向有利于該集團的方向衍生。例如,當社會目標被界定為改善窮人的生存狀態,那么窮人或者同情窮人的集團利益受到更多的重視,公共品提供的成本和收益界定被導向有利于窮人的方向。即通過這樣的稅收制度變遷并沒有引致社會所得的變化,也不會引起滿足效用函數增長的物品和勞務的變化,但卻實現了社會中不同群體間福利的再分配。從本質上看,這一過程直接涉及的是窮 、富人分別負擔的公共品成本和所能獲得的公共品收益的差異,但更為重要的是對“話語權”的重新分配;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社會更重視誰的利益。

直觀的分析如圖3:如果社會達成共識,應該更加重視u:的利益,社會福利函數從w1w2,與效用可能性邊界的交點從ab。a和b無從比較經濟效率的高低,只是在現存狀態下,u2獲得了比過去更多的福利。

三、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

(一)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及現實衍生

在生產效率不變的前提下,稅制變遷使實際的生產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使經濟機會被重新配置。

從表面上看,政府對社會中弱勢群體的關注似乎有礙效率(主流西方經濟學就是這樣認為的)。它似乎使一部分資源從“有效率”的生產領域中逃逸出來,使“生產效率”降低、社會所得總量下降;也就是說,生產在一條更低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進行。比如對生產中安全的關注(這實際上是對生產過程中處于劣勢的直接生產者利益的關注)、對污染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污染更多是損害低收入者的利益)等。在現實世界里,政府的介入有各種方式,而通過稅收制度的變遷形成新的制度安排,從而影響生產結構和人們的行為選擇是一種較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比如,通過開征安全稅和污染稅,用從中獲得的資金提供生產所需的安全設施、污染治理設備。這似乎使企業為獲得同樣的收益不得不負擔更多的成本,在投入相同的前提下,似乎社會總所得是降低的(如圖4)。 政府通過稅收介入生產以前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為s1,而當開征與安全和污染有關的稅收后(假設不影響a產品)b產品(假設b產品是高污染、高危險的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此時,生產可能性曲線從s1移到s2。與同一簇社會無差異曲線分別相切于e1和e2。e2和e1相比較,在市場不計或者少計污染、危險成本的情況下,被認為生產效率降低。

但是,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即把安全和污染的減少等看作是社會所生產的產品之一而不是成本。此時,其他產品和安全或污染的減少之間形成不同產品間的選擇,從而可以用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來描述二者之間的相關性。而對“兩種”產品的不同偏好,使社會無差異曲線有一個不同的結構。現實世界的變化改變人們的觀念,如污染對于人們生存環境的威脅導致人們對二者替代關系的觀念改變,會使社會生產處于“兩種”產品所形成的同一條生產可能性邊界的不同位置上,使安全或污染減少與其他產品的相對規模發生改變(如圖5)。社會無差異曲線簇ia和ib與同一條安全或污染減少與其他產品間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表示不同的安全或污染減少與其他產品的組合,但這兩種組合沒有生產效率上的可比性,即二者有相同的生產效率,無法對兩種狀態排序。也就是說在某一特定時點上,有多種可能的制度安排,與之相對應也有多種生產可能性曲線。即便給定制度安排,其生產可能性曲線上也存在無窮多個效率無差異的點。那么實際的生產會選擇哪一點?或者,哪一點會成為現實制度安排下的生產點?正如第二種類型的稅制變遷所分析的,這取決于人們的觀念(當然觀念的形成本身是社會實踐的結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效用函數及以一定的方式集約成的社會福利函數。集約的方法和權重會帶來巨大的差異。

(二)改變收入分配狀況與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的相互關系

那么,改變收入分配狀況與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其區別是什么?顯然,二者均是由于人們觀念和態度變化引起的社會福利函數的變化,并最終引致稅制的變化”。。但其不同之處在于:首先,從原因看,前者社會福利函數的變化僅限于對社會中不同收入群體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通過個人所得稅之類的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狀況的稅收結構的變化往往即可達到目標。后者,實際上是由于人們關于“什么樣的生產過程才是至少可以忍受”的看法和態度的變化,使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內涵發生變化。比如在過去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中不包含安全和污染增加的成本,而由于人們對其認識和態度發生改變,相關制度安排發生改變,這類成本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并經由個人效用函數的改變,引致社會福利函數的改變,使實際的、人們認同的最優生產效率點發生改變。也就是說,雖然兩種稅制變遷都源于社會福利函數的改變,但前者的個人效用函數并未改變,只是由于人們觀念的變化,使效用函數集合為社會福利函數時的權重發生變化。而后者,是個人效用函數本身發生了變化,變為包含了過去不曾包含的“物品”,如安全與污染,從而根據社會效用函數得到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有了一個不同的結構(圖上表現為形狀和走向的變化,而不是平移)。其次,以結果來分析,從某一特定時點上看,引起收入分配狀況改變的稅制變遷是在同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上,沒有任何成本或生產結構的變化,這是經濟過程相同規模的產出在不同社會成員間的重新分配。而引起經濟機會重新配置的稅制變遷,在上述分析中給出的基本界定是,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的前提下,由于人們態度和觀念的變化,無差異曲線結構發生改變,從而使實際的社會生產狀況不變。那么這里所說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的含義,與收入再分配稅制變遷中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這里的分析中,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的前置條件是已經發生變化的制度安排。在新的制度安排下,生產成本和人們的效用函數中包含了安全和污染的減少,因此,可以將生產看作是在更多的產出與更多的安全(或污染減少)之間的選擇,即安全(或污染減少等)也是能使人們效用提高的“產品”。

四、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

(一)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

這類稅制變遷是指,在沒有資源相對稀缺性的改變,沒有對相同的個人效用函數集約為社會福利函數的權重的變化,也沒有個人效用函數本身變化的條件下,在稅制變遷中所形成的新的稅收制度安排,使生產可能性邊界發生向原點方向的位移,從而使社會生產和社會福利在一個更低的水平下達到均衡的情況。比如給予某些利益集團,如某些特殊地區和特殊集團的稅收優惠即屬此列。

(二)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的現實衍生分析

需要進一步分析的是為什么會發生此類稅制變遷?沒有產權激勵增加使政府收入增長,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動這類“壞的”稅制變遷?顯然只能在這些因素之外尋找答案。即追求特殊利益的群體,為了獲得在某一領域的壟斷利潤,通過政治程序經游說、宣傳等左右社會主流意識的方法(實踐中具體因循的路徑取決于社會政治制度),改變稅收制度安排,使自身利益得以提高,但卻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降低。前面分析產權與稅制相互關系時指出,國家對產權的界定不一定會是與社會財富最大化一致的產權最優界定,甚至會安排如壟斷之類的無效產權,以獲得租金最大化,這些特殊利益集團通過政府推動的這類“壞的”稅制變遷即屬此范籌。

上述關于四類稅制變遷的討論主要側重于稅制變遷的差異性。實際上,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稅制變遷幾乎不可能只具有一種性質;也就是說,在實踐中,四種類型的稅制變遷之間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稅制的“一次”變遷往往兼具幾種性質。

第6篇:經濟學類范文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摘 要:《宏微觀經濟學》是高校管理類研究生的通開基礎課,對管理類研究生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與經濟學研究生的經濟學課程存在顯著差異。分析了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典型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 :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15

*基金項目:武漢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學科通開課《宏微觀經濟學》建設項目資助

收稿日期:2014-12-16

經濟學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社會和市場中理性個體的行為和決策具有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對于商學院的學生,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經濟學(宏微觀經濟學)一般都被設定為必修課程,這一課程設置是非常科學合理的,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將會奠定堅實而持續的理論素養基石。武漢大學向來注重對學生的復合型培養,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鼓勵寬口徑、多學科、理論與實踐并重,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作為管理類研究生(碩士)的通開課,《宏微觀經濟學》被設置為最為核心和基礎的課程之一。這既是基于經濟學這一學科的特征與功能的考慮,更是出于對當前社會及市場對研究生畢業生的學科背景需求的回應。《宏微觀經濟學》在武漢大學管理類研究生課程體系中開設已有較長時間,在給管理類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經濟學思維素養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方面的問題,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作者基于長期的教學經驗及思考,結合研究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對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教學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的相關對策建議,以期促進本課程教學的改革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全國同類院校的教學改革產生些許啟發。

1 管理類研究生開設《宏微觀經濟學》的必要性

作為管理類研究生,系統學習《宏微觀經濟學》課程,其必要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 經濟學的特征與作用

經濟學,是經世濟民的學問,對于科學揭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內在規律和正確理解人們的行為,具有深刻而獨到的指導作用。清華大學錢穎一認為,“現代經濟學代表了一種研究經濟行為和現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具體來講,經濟學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各種間接機制(如價格、激勵)對經濟人行為的影響,并從“均衡”、“效率”、“福利”等視角展開分析。這些分析視角與方法,能使學習者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保羅·薩繆爾森在巨著《經濟學》中提到,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他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另一位經濟學大師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則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因此,經濟學對管理類研究生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對自己和別人作為理性個體的思考上,更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如何解決用稀缺資源滿足無限的需求方面發揮重要的決策指導功能。

1.2 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關系

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的關系,也要求管理類研究生必須重視和學好經濟學課程。盡管經濟學與管理學表面上涇渭分明,在大多數大學的學科設置上都將兩者分開(如設立獨立的經濟學院和管理學院),但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關系超乎了一般意義上的學科關聯,其內在的學科精神與追求是一致的,即都致力于解決社會稀缺資源的利用和配置,更好地滿足人的需求,為社會的發展服務。

一方面,經濟學是管理學的基礎,管理學是經濟學的實踐應用的產物。盡管現代管理學已經吸收了諸多學科的精華,成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但幾乎所有管理學者和管理實踐專家都認同經濟學是管理學的學科基礎,離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管理學的學科大廈將不復存在。只有深刻認識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才能正確理解管理學中的許多理論與原理的真正內涵,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管理學的實踐行動要求,提升組織管理績效。

另一方面,管理學是經濟學實踐化的產物。作為一門理論性的學科,經濟學研究注重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重視解答“是什么”以及“為什么”的問題,而管理學研究的主要是“如何做”的問題,注重對實踐問題的解決,而經濟學更重要地具有指導作用。如經濟學家探討的問題更多的是經濟運行規律、經濟現實分析及發展趨勢等,而管理學者和管理實踐者探討的是企業或其他類型組織管理者應該如何行動。但是管理學關注問題的解決時,又離不開經濟學理論的支撐和指導,這是許多經濟學背景的畢業生后來成為知名企業家的內在原因之一。

此外, 經濟學還為管理學提供了分析方法借鑒。錢穎一提出,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視角、參照系或基準點和分析工具。現代經濟學理論的訓練應從這三方面入手,而審視當前的管理學教學和研究, 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這些分析方法和工具。只有掌握了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的研究生, 才能運用和拓展這些方法, 去分析和研究管理領域的問題。

所以,管理類研究生開設《宏微觀經濟學》,既有學科關聯的要求,更有從理論到實踐的必要,開設好這門基礎課程,對于提升管理學研究生的培養水平,具有決定性意義。

2 當前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教學現狀與問題

盡管國內絕大多數高校的管理類研究生培養體系中,基本都開設了《宏微觀經濟學》,但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和重視,也沒有建立大致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即便是管理類研究生群體,由于不同細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征的差異,也并未形成對本門課程的統一理解。結合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教學實際,發現在當前該課程教學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需要引起主講教師與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視。

2.1 過于注重經濟學理論推導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經濟學的理論性較強,較為注重理論原理、公式、模型的推導和計算,而如果不注重這些方面的訓練,似乎又很難讓學生了解經濟學理論內在的原理及其依據,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經濟學的教材充滿了各種圖表、數據、公式、模型、方程等,具有典型的數理和工程特征,這與管理學科的相關專業課程相比,理論推導與數理計算的工作量所占比重高出許多,讓部分管理類研究生無所適從,學習過程感覺較為困難。

2.2 忽視不同專業特征與要求

管理類研究生是一個包含多個專業的研究生群體,具體而言,包括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會計學、旅游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等專業。盡管都統屬于管理類專業,但每個專業都有其自身的專業特點,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素質要求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也體現在《宏微觀經濟學》的學習方面,比如,財務管理、會計學專業對研究生的要求可能更多地涉及生產、成本、利潤等方面內容,而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專業則對消費者均衡、市場結構等經濟學內容較為倚重。在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課堂上,教師一般容易忽略也難以將這些專業差異體現出來,而是進行統一講授,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各專業研究生打好相關經濟學的內容基礎。

2.3 忽略學生的本科學科背景

當前,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逐漸擴大,同一高校錄取研究生的本科學校和專業背景差異也日漸突出。在管理類研究生中,本科背景的差異格外顯著。根據教學經驗發現,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類研究生的本科專業背景中,理工科占40%左右,經濟學或管理學本科背景的研究生占50%左右。那么,不同本科背景,使學生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對經濟學中許多概念和理論的理解視角及深度千差萬別,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方法的掌握也有差距。當前的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教學,也基本忽略了學生的這種背景因素,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導致學生在接受程度和效果上參差不齊,甚至部分學生產生抱怨的現象。

上述問題,在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較為普遍,并引起了相關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的關注,但當前鮮有教師和教學主管部門采取行而有效的系統措施進行解決,因而成為困擾管理類研究生培養中的一大難題。

3 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對策思考

3.1 科學設定教學內容

經濟學內容豐富,涵蓋廣泛,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因此,傳統的經濟學教科書一般都包含從宏觀到微觀、從基本概念到原理和應用、從消費者到廠商的完整體系。而這些,對于管理類研究生教學來講,并非都是直接相關的,不同部分的內容對于研究生的專業學習以及未來工作實踐的指導作用也不盡相同。因此,科學合理地確定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劃分重點層次,并把握好不同部分內容的深度和詳略程度,使得學生掌握本學科領域亟需的宏微觀經濟學理論知識,為專業學習研究和未來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比如,對于大部分管理類研究生專業來說,宏觀經濟學中的“國際聯系”等內容就可以省略。

3.2 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管理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除了理論學習之外,管理類研究生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的鍛煉。這方面的要求對于管理類研究生的教學也同樣適用。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管理類研究生難以真正通過參與組織管理實踐,運用和檢驗所學理論知識,從而提升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應該在強調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經濟學理論與經濟發展實踐之間的緊密結合,通過理論學習分析經濟實踐現象,通過分析實踐現象驗證和強化理論知識,實現二者良性互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突出經濟學的決策指導功能

管理類研究生學習《宏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運用經濟學理論知識和邏輯指導個人和組織的決策。而經濟類研究生學習經濟學課程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指導決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進行經濟問題研究。因此, 作為管理類研究生《宏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應在向學生清晰闡述經濟學理論的來龍去脈和理論內容基礎上,突出其在經濟決策中的運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特別是決策原則和決策依據的分析。因為,正如赫爾伯特·西蒙所說,“組織管理的過程就是決策”,大部分管理類研究生未來工作都會是組織管理,因而對于決策的方法、過程要求較高,而《宏微觀經濟學》課程,則是其進行管理決策的工具。

總之,管理類研究生的《宏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面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應該引起高校主講教師與管理部門的重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切實提高管理類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錢穎一.理解現代經濟學[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2)

第7篇:經濟學類范文

為了避免簡單劃分政府、強制等引起的混亂,在分析中,從稅制變遷的過程和稅制變遷所引起的結果的角度,將稅制變遷分為四種類型,即: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

一、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

(一)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

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是指稅制變遷在使生產可能性邊界發生改變,從而毫無爭議地提高生產效率,即達到帕累托效率改進。

“侵占”產權收益的稅收,其制度變遷如何引致社會財富毫無爭議地增加?其間的衍生過程是:通過稅制變遷,使相應的制度安排發生變化,并通過對產權界定的進一步明晰,以及做出有益于產權激勵的界定而提高產權收益。從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右上方移動,使各種產權主體在稅制變遷中的生產效率均得以提高。也就是說,這一類稅制變遷在使社會總所得提高的同時,社會中所有利益主體的收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提高。

隨著稅制的變遷,產權收益得以提高,生產可能性曲線從S1S2,與更高水平的無差異曲線相切,社會生產的均衡點從Q1Q2,Q2點比Q1點生產更多的A商品和B商品,社會整體所得提高。S1向S2的移動可能是平移,可能是以生產可能性曲線與橫軸或縱軸的交點為中心旋轉,也可能是向右上方的不規則移動。這取決于稅制所引致的產權界定和結構優化所表現出來的生產效率提高的水平和結構。但無論如何,Q2點比Q1點生產更多的產品,這是這一類稅制變遷的特征。

(二)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的現實演進和誘因分析

直觀地看,稅制變遷所引致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便是以輕稅替代重稅,因而產權激勵遞增,導致生產效率提高。進一步分析會涉及比較復雜的過程,也不僅僅是稅收負擔減輕的問題。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制度,稅制從一種受到廣泛置疑的狀態演變為一種被廣泛認同的狀態(這一過程中有可能并不伴隨稅負的減輕,甚至還可能增加)。這樣的稅制變遷也能提高產權激勵,從而提高社會總所得。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一演進中,輕稅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在理想狀態下,稅制變遷引致生產效率的提高,其誘因無非有三個:第一,社會資源的相對稀缺性變化,稅收制度變遷將資源從相對稀缺的領域誘向稀缺程度較低的領域,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第二,在資源相對稀缺性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稅制變遷,使產權結構被導向更優的狀態,從而提高產權激勵,生產效率提高;第三,政府經由稅制變遷,負擔起那些對社會經濟發展而言所必需,而個人難以提供的物品和服務,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

第8篇:經濟學類范文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on Regional Economic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dependent College

――A case study of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 Qing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ZHOU Yingling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 Qing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5)

Abstract By analysis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bout regional economics, this article try to explain how to solve existential problem in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 Qing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which including practice of an investigation-oriented regional economic experi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otal teaching process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st mode.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testing; reform

?^域經濟學是研究一國范圍內區域經濟特點、發展變化和區域之間關系的應用型學科,其主要目的是為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發展戰略選擇、制定所需的方法和思路提供理論依據。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在這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區域性經濟問題不斷升級,使得人們對區域經濟學理論對指導我國經濟實踐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在區域經濟學教學及人才培養方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因此,有必要探索出突出學科特色同時又適應于財經類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區域經濟學的教學模式和建立考試形式與教學內容、能力培養相適應的考核方式。

1 課程教學與考核方式現狀

1.1 教學方式單一,教授內容不注重與實際相結合

區域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其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征尤其突出,然而目前對于本門課程的講授仍是以課本知識講授為主、少量案例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較多的是通過課堂提問和少量課堂討論來實現,[1]這種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沒有充分的案例來支撐教學,使得課程枯燥乏味和難以理解,同時讓區域經濟學這門課程失去了其應用性的學科特點,另一方面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吸收知識較被動,不利于實現課程培養目標。

1.2 教師教學與研究的脫節

區域經濟學的綜合性體現在它既包括區域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也包括區域經濟問題,也就是說區域經濟學不僅在對現實區域經濟運行中可能產生的重大問題給予理論解釋,而且還要為現實區域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提供解決思路和方法、對策。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充分案例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教師并沒有將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相結合起來,一味地單方面輸出理論知識,卻不結合當前區域經濟學研究熱點來教學,因此在教學方面容易顯得力不從心,并且無法引導學生開展區域經濟問題的探究性學習,無法培養學生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區域經濟問題的能力。

1.3 考核方式單一、評價方法片面

目前,區域經濟學考核是采取“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方式,其中,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這種考核方式屬于比較傳統的方式,基本上是教師出題,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閉卷答題或是開卷答題,教師按照標準答案進行閱卷,給出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并結合平時成績來得出學生該門課程的總評成績。采用這種方式進行考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平時表現納入綜合成績,但是也不防有學生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期末成績高過50分便不是問題,另一方面,期末成績實際上是綜合成績的決定因素,學生在期末復習時候也容易存在很大的壓力,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妨礙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

1.4 考試內容重理論,輕應用,缺乏在平時上課過程中的反饋機制

目前該課程期末考核內容大都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論,考核內容局限于教材、課堂筆記、習題集以及老師期末劃定的范圍或指定重點,應用測試較少,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同時對知識記憶性的要求較大。因此,這樣的考核方式僅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考核,對于他們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有待驗證。而大部分的平時成績獲得是通過學生是否遲到、早退、確定或請假來打分,雖然有部分老師將學生上課回答問題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標準之一,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能否將專業知識進行無障礙運用,都沒有一個及時向老師反饋的通道,整學期教學過程中容易形成一種全程無交流的教學方式,同時,單純以這種方式來進行平時成績考試也有可能將學生引向一種僵化、死板的學習軌道。

2 “區域經濟學”課程教學和考試模式改革的措施

2.1 采用課題式與區域經濟學案例分析實訓指導相結合的授課方式

首先結合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區域經濟學理論授課部分分為十個主題:主要區位理論及區域競爭力分析方法、區域人力資本,產業結構、主導產業與結構優化,產業集群與產業集聚、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總部經濟的區域效應、區域差異與產業空間轉移、區域規劃的系統設計、區域經濟增長與區域政策,主題的劃分能夠將區域經濟學理論知識模塊化,引導學生熟悉區域經濟學最前沿的理論動態,這種方式也可以稱為“課題式”教學。[2]

其次,在這十個主題單元的理論學習過程中,穿插案例分析,而這些案例分析是結合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現實情況,例如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演變問題;城鎮化過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中西部經濟發展與東部發展的差距問題;結合重慶市的發展實踐,學習重慶市區域經濟發展和五大功能區戰略問題;結合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分析對重慶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等等,這些案例既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也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領域,這不僅讓教師將研究與教學充分結合起來,同時也結合學校所處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帶領學生來學習相關知識,有更強的帶入性,也為學生學習區域經濟學提供了鮮活的素材。

2.2 突出過程管理,建立上課過程的反饋機制

在教學過程中,要擺脫缺乏合理有效的過程管理的一個方法是注重學生對課題式內容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將本門課程平時成績設置為占比40%,期末成績占比60%,這種比重將平時成績考核的重要性提高,同時本門課程設定了三個核心任務,第一個核心任務是前文所述的案例分析,學生首先通過四人一組的方式組成一個團隊,每個團隊根據教師提供了案例主題,選擇其中一個進行案例分析,每兩周上臺三組進行PPT展示,打分方式由七人打分,其中一份為老師打分,另外六份由學生打分,這樣保證成績的公正和民主性,打分考核的內容包括選題、內容質量、演講風格、邏輯思維等方面,最后PPT案例分析的綜合得分則為七份打分表的平均分求得。第二個核心任務是學習心得,需要手寫并上交電子檔以備份。學習心得的打分方式包括題目是否有大標題和小標題,是否有數據,是否有參考文獻這三點,如果都滿足,分數應該保證在80分以上,本學期總共有5次學習心得,第三個核心任務是期末的課程論文,打分要求和學習心得的要求一樣,但課程論文相對于學習心得來說,要求的格式更規范,內容更完整。這三個核心任務能夠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性地培養和訓練學生對相關數據及文獻資料查閱檢索、分析處理方法的基本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習的基本定量工具來對數據進行相應處理,并學會規范寫作。另外,平時成績將是三個核心任務的平均值。

2.3 創新期末考試方式

期末考試存在的目的不?H是要檢測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而且需要要檢測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等。區域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聯系較強的學科,應該充分發揮這門學科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的優勢,而本課程平時成績考核較多,在期末考核方式上適當給學生減輕壓力,因此選擇開卷考試,并且切合區域經濟學的十大課題式主要知識點,擬出十套不同的案例分析題,保證每位學生期末考試拿到試卷的重復率不超過1/10,案例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區域經濟學對應的理論基礎知識,并根據理論知識分析案例里面的例子及給出一定的解決方案。

通過對“區域經濟學”教學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師不再以“填鴨式”教學的方式輸入知識,而是在吸收一定的理論知識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另外平時成績占比增加,期末考試注重應用性,這讓學生明確了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和知識運用能力的重要性,也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并且學以致用。所以“區域經濟學”課程教學和考核方式,是適合財經類獨立學院教學和考核較好的案例,其核心任務設定、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相結合的改革對所有財經類獨立學院的區域經濟學教學課程均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3 小結

第9篇:經濟學類范文

關鍵詞:效用 技術效果 整體技術方案 實質內容相同 技術啟示

微觀經濟學上,把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稱為效用。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某種效用而不是為了產品的內在組成或構造。例如人們購買iPhone手機并不是因為人們喜歡iPhone的內部電路結構或者觸屏的材質,而是因為iPhone手機比其他手機夠炫夠酷。并且,商品的效用與各組分單獨作用的關系不是類似于1+1=2的簡單疊加,而是特征組成商品后產生了1+1>2的效用,正如喝一杯牛奶加咖啡的感受并不是喝牛奶后再喝咖啡所能獲得的。

從專利制度的角度看,商品可以分為專利商品和非專利商品兩類。專利商品既具有以效用為體現的商品性又具有體現為行政獨占的專利性,這兩重屬性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專利商品。從專利性的角度看,專利商品具有行政獨占性,這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性。但消費者并不會僅因為一件商品具有專利而去選擇它,消費者看重的仍然是效用,假如產品效用不夠好,沒有人會因為專利商品的標簽而買單。技術特征可以用來描述專利獨占性的界限,但技術效果(即技術方案的效用)并非技術特征效用的簡單疊加。例如,常見的橡皮鉛筆最初發明的時候獲得了專利權,為專利權人帶來了55萬美元的收入,橡皮鉛筆并非簡單地具有鉛筆和橡皮兩種功能,而是能避免一會兒找不到橡皮、一會兒找不到鉛筆的窘境,從而為使用者節約時間。由此可見,技術效果對于技術方案而言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專利審查或無效程序中,技術效果的意義卻往往被忽視。

“很容易想到”及類似用語在審查思路中的錯誤運用

在涉及創造性的審查實踐或無效程序中,當審查員(或無效請求人)在審視發明專利時,由于事先閱讀了專利申請文件,再進行檢索以及審查,因而往往會將思維重點放在技術特征的組合上,并很容易把總的技術效果理解為技術特征各自作用之和,這樣會出現一種比較典型的審查思路:只要找到區別技術特征以及非區別技術特征表述相同的對比文件(并不深究對比文件中的技術特征之效用與涉案申請中的技術特征之效用是否相同),就認為現有技術中已經一般性地提示了區別技術特征具有一定效果,因而本領域技術人員便“很容易想到”將區別技術特征應用到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中,從而得到本申請不具有創造性的結論。這種審查思路往往會導致“事后諸葛亮”的情況。

審查指南中關于創造性審查意見最重要的審查邏輯就是俗稱的“三步法”。實際上,“三步法”中將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定義為:為了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而對現有技術作出的改進。可見,專利法和審查指南中著重強調了技術效果對整個技術方案改進的重要性。然而,部分通知書、意見陳述書或請求書中卻沒有吃透這一精神,想當然地進行簡單聯想,忽視了技術效果的整體作用,導致審查文件說理不夠充分透徹。

如何將技術效用應用到審查實踐中

筆者認為,若要更好地撰寫審查文件,需加強從經濟學角度理解技術效果對技術方案的意義,時刻牢記專利權保護的對象最終是一種效用。

具體而言,在撰寫審查文件時,需著重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筆者根據實際工作中的幾個案例進行具體說明。

第一,所謂更好的技術效果是指技術方案整體具有的更好技術效果(即整體效用),而不是區別技術特征自身單獨具有的作用。單獨的區別技術特征需要與技術方案中非區別技術特征共同作用才能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因此現有技術中的啟示應當是指能夠啟示區別技術特征對整個技術方案的效用帶來改善的信息,而不是指區別特征自身單獨具有的一般性作用。

舉例說明:

案例一: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13200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下稱決定1)中的權利要求2為“一種鋁鎂合金電纜橋架,橋架為一帶蓋板(9)的長條槽體,槽體的兩幫邊為幫邊型材(4),在槽體底板(5)上安裝槽體框架,橋架槽體工字形的幫邊型材(4)的一端向兩側卷折成兩條L形槽,另一端對應卷折形成一個U形槽,幫邊型材(4)的中間設有連接螺栓孔(6)、扣鎖(7)和電纜出線孔(8)”。

現有技術中沒有公開“幫邊型材(4)的一端向兩側卷折成兩條L形槽,另一端對應卷折形成一個u形槽”這一技術特征。如果孤立地看,型材的邊折成任何形狀都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能想到的,從而可以作出該項權利要求無效的決定。

然而,決定1中認為橋架型材兩端的結構起到了增加橋架強度的作用,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不能獲得該項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從而維持權利要求2有效。

決定1中綜合了該區別特征對技術方案整體的作用,即可以將幫邊折成區別技術特征的形狀增強橋架強度,然而現有技術中并沒有啟示電纜橋架的幫邊可以折成所述形狀,從而維持有效,其說理令人信服。但美中不足的是,決定1中僅指出折邊具有增強橋架強度的作用,而本領域技術人員都知道,該橋架由輕質材料制成,并用于承裝電纜,因而橋架的折邊還可與榫頭等結構契合,從而方便地將橋架固定在預期位置,這是折邊對橋架所帶來的整體效用。如果決定1中能指出這一點,會使說理更充分。

案例二: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13011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中權利要求1為“一種無底自撐蚊帳,包括:一帳體(10),它由前、后、左、右側面帳頁及上頂、下底帳頁組成,帳體(10)側面帳頁上開設至少一個帳門,用以將帳體(10)繃撐為罩體的彈性支撐架(20),該彈性支撐架(20)可脫卸地穿置在帳體(10)的帳頁邊套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帳體(10)的下底帳頁(13)呈一中部挖空、四周窄邊連接而成的一框架形”。

現有技術中已經公開了類似的自撐蚊帳,但該專利與現有技術之間的區別特征為:本專利中所述的帳體(10)的下底帳頁(13)呈一中部挖空、四周窄邊連接而成的一框架形,而現有技術中的蚊帳底部是全封閉的。說明書中記載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節省下底帳頁材料,避免在蚊帳內鋪設床單等不便,也避免人體直接接觸蚊帳紗網面料造成不舒適,并且框架型下底帳頁能與床上用品的色彩質地協調一致,更為美觀。

如果孤立地看待該區別特征,框架型下底帳頁自然能夠節省布料,這是很容易想到的。而且使用時也能夠具有避免在蚊帳內鋪設床單等不便、避免人體的不舒適等其余效果。

但在該案中,合議組認定該專利具有的效果不僅僅是框架型下底帳頁直接導致的少用布料,而且作為一個蚊帳的整體還能夠保持自撐功能,從而使得該蚊帳既具有了一般自撐蚊帳不具有的效果,即該蚊帳使

用、收儲、洗滌方便,同時整體具有與床單顏色一致、減少使用者不舒服感的特點,該蚊帳極大地提高了使用舒適性。最終合議組認定,該區別特征所具有的作用未被現有技術所公開,從而維持專利有效。

筆者認為,該蚊帳不僅具有自撐以及省布料的效用,并且還具有使用舒服以及美觀的效用,而這種整體效用是現有技術中不曾啟示的,整體效用表明消費者使用該產品時滿意程度有提高,所以該案合議組作出維持有效的決定是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涉及該專利的另一份決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17465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也采用同樣的說理方式從而維持該權利要求有效。

由以上幾個案例可以看出,應當以整個技術方案的效用作為尋找技術啟示的導向,如能據此找到技術啟示,則說明現有技術中確有啟示,而非“事后諸葛亮”式的后見之明。

第二,將對比文件與涉案申請進行對比時,對于非區別技術特征,如果對比文件與涉案申請中的技術特征僅僅是文字上相同,并不一定表明該技術特征在二者中具有相同的效用。應當從對比文件和涉案申請各自技術問題的實質性內容出發,檢視二者所公開的技術特征是否相同,避免使用拼接技術特征的眼光看待涉案申請和對比文件,應當謹記是否具有同樣的效用作為導向。

舉例說明:

案例三: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23634號復審請求審查決定中權利要求1請求保護“1.一種粉劑形式的藥用組合物,所述組合物包含:(a)作為治療藥物的帕瑞考昔或其鹽,其含量為占所述組合物的30%至90%重量的治療有效性總量,(b)一種胃腸外可接受的緩沖劑,所述緩沖劑量為所述組合物的5%至60%重量,和(c)其他胃腸外可接受的賦形劑成分,所述賦形劑成分總量為所述組合物的0%~10%重量;在胃腸外給藥前,所述組合物用胃腸外可接受的溶劑液體稀釋配制成注射溶液”。

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中將吡羅昔康賴氨酸鹽與磷酸二鈉混合后制成注射液,該配方中未提示存在其他賦形劑(即其他賦形劑含量為0)。而權利要求1中賦形劑含量為0%~10%相同,所以駁回決定中認為現有技術中公開了除磷酸二鈉外賦形劑為0這一技術特征,沒把這一點認定為區別技術特征。駁回決定認定的區別技術特征為:與對比文件相比,組合物中的藥物不同,藥物與緩沖劑的含量略有不同。而調整成分含量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很容易想到的,從而審查員認為涉案申請不具有創造性。

但是,根據說明書的記載可知,帕瑞考昔(結構式Ⅰ)是伐地考昔(結構式Ⅱ)的前藥,帕瑞考昔是水溶性的,伐地考昔是水不溶性的,涉案申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減少在儲存時或者配制注射液時帕瑞考昔轉化為伐地考昔所帶來的注射液產生顆粒從而帶來不必要的副作用這一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手段是通過從所述組合物中減少或者不加入其他賦形劑如甘露醇,極大減少了帕瑞考昔到伐地考昔的轉化。

最接近現有技術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吡羅西康的水溶性鹽及其制備方法,其中沒有公開呲羅西康及其之外的藥物在配制成藥物組合物或注射液時會發生結構轉化產生顆粒,也沒有指出不加入其他賦形劑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本申請中所述的轉化。同時,吡羅西康(結構式Ⅲ)的結構也與帕瑞考昔的結構不同,呲羅西康中不存在帕瑞考昔式的轉化,面對本申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二者之間的相互替代并不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現有技術容易想到的。因此,現有技術中并沒有給出少加或不加其他賦形劑可以提高帕瑞考昔制劑的穩定性的啟示。最終經由復審程序撤消了駁回決定。

筆者認為,該復審決定中很準確地抓住了涉案申請的核心問題,即涉案申請中通過不加或少加緩沖劑以外的其他賦形劑之目的是提高帕瑞考昔制劑的穩定性,并非簡單地調整輔料組成。而現有技術中雖然存在不加其他賦形劑的情況,但是并沒有提示不加其他賦形劑能夠提高活性成分的穩定性。經過分析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可知,現有技術中并沒有啟示涉案申請中不加其他賦形劑能夠提高活性成分穩定性的內容。該份復審決定緊扣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分析各技術特征的實質性作用而不拘泥于字眼,其說理令人信服,避免了機械地疊加技術特征。

案例四: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33243號復審請求審查決定中所針對的權利要求1為“1,一種紅花黃色索滴丸,其特征在于:……紅花黃色素的純度為70%-99.6%(其余特征略)”。

由于對比文件中公開了“紅花明苷A[即:safflominA,羥基紅花黃素A(注:羥基紅花黃素A是紅花黃色素的下位概念)]”(現有技術中原文即為如此,并標注了引證文件)的重量含量為80%~100%,因此實質審查程序認為對比文件公開了權利要求1中“紅花黃色素的純度為70%~99.6%”的技術特征,并以此為前提得出該申請不具有創造性的結論。

復審合議組核實了對比文件中的引證文獻后認為,引證文獻均沒有表明紅花明苷A就是safflomin A,引證文獻中記載的均是含有safltominA的紅花黃色素,引證文獻中記載的不是對比文件中所描述的含紅花明苷A的紅花黃色素這一技術特征,并且引證文獻中含safflomin A的紅花黃色素的制備方法也不同于對比文件中所述的含紅花明昔A的紅花黃色素的制備方法。同時對比文件中也沒有對紅花明苷A的結構進行鑒定,因此對比文件中所述的紅花明苷A是否屬于紅花黃色素存在疑問,從而不能得出紅花明苷A即為safflominA的結論。在此基礎上,駁回決定所認定的事實依據不足,最終撤銷駁回決定。

筆者認為,該案中盡管在對比文件里使用了與涉案申請中的技術特征相同的用語,但合議組分析其實質內容后指出二者是否一致存在疑問,該結論正是考量了技術特征的實質性作用后得出的,這種思路是值得提倡的。

由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看待對比文件時要避免使用拼接技術特征的眼光,不僅要看技術特征文字上是否相同,還要看其實質效用,如果沒有相同的效用,則不能認為對比文件中公開了某一技術特征。

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日本在线www| 樱花草www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正在播放国产伦理片|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男男全肉高h视频在线观看| 男攻在开会男受在桌子底下| 男女一进一出抽搐免费视频| 男女疯狂一边摸一边做羞羞视频 |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6一10周岁毛片在线| 2019日韩中文字幕MV| 鲁一鲁中文字幕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国模丽丽啪啪一区二区|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免费黄色在线网址|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中文字幕专区在线亚洲| 68日本xxxⅹxxxxx18| 韩国一级免费视频| 炕上摸着老妇雪白肥臀|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毛片软件| 天堂亚洲国产日韩在线看| 国产在线a不卡免费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大香|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a级**毛片看久久| 韩国电影禁止的爱善良的小子hd| 理论亚洲区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小视频|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丁香六月色婷婷| 香蕉啪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久|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