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高級班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創新培訓理念,確立“致福工程”培訓目標
農民教育培訓的理念問題,影響著農民教育培訓的方向,也制約著社會對農民教育培訓的認同和熱情。按照培養新型農民的總體目標,“致福工程”培訓目標要實現從受體型農民向主體型農民轉變,從經驗型農民向知識型農民轉變,從就業型農民向創業型農民轉變。
1. 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提高農民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以往農民獲取信息和技術主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和培訓講座,是單向的、被動的接受,農民培訓偏重于傳授某項具體技術,由于需求不一,往往眾口難調。農民希望實現“想看什么點什么、想問什么答什么”的個性化、多樣化要求,希望能及時查詢需要的信息和技術,并把自己的信息出去。“致福工程”側重教農民掌握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法,運用電腦有選擇地學、主動地學,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提高農民自我學習、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是農民教育培訓內容、方式、手段上一次質的跨越。
2. 推動農村學習型社會和家庭建設。推動農村學習型社會和家庭建設是每個社會成員的內在需求,也是一種社會責任。“致福工程”讓農民掌握電腦和網絡這一工具,可以源源不斷獲取知識和信息,豐富農民的生產實踐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培訓基礎上開展技能大賽,特別是“小手拉大手,全家總動員”第二屆農民(家庭)上網技能大賽,參加網絡預賽的農民達8萬多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對推動農村學習型社會和家庭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3. 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培養大批具有現念、有文化、懂技能、會經營的現代農民,而掌握電腦和網絡技能,可以借助電腦和網絡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了解和掌握市場信息。“致福工程”作為江蘇農民創業培訓的一部分,學員通過培訓增強了就業創業能力,提高了生產水平,擴大了生產規模,領辦創辦農業企業,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引導和激勵農民參加培訓
“致福工程”是一個新生事物,要通過宣傳、引導和激勵等手段來激發農民的熱情,最終從“要我培訓”變為“我要培訓”。
1. 運用大眾宣傳媒介。各地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公開培訓信息;通過鄉村干部和農技人員走村串戶張貼海報、發放資料告知培訓安排;通過農廣校電話聲訊服務宣傳培訓意義;通過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設立報名點,方便農民就地就近報名。由于宣傳發動到位,農民要求參加培訓的熱情空前高漲,大大超過培訓計劃,從而在各地營造了濃厚培訓氛圍。
2. 堅持典型示范引導。各縣農廣校組織老師和鄉鎮農技人員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把有一定文化基礎、有迫切求知愿望、有信息致富渴求的農村青年,尤其是各類種養專業戶、科技能手、農民經紀人、農村基層干部、農技人員、農業專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組織負責人作為培訓重點。在學員中抓典型、樹模范,通過“能人”、“大戶”示范帶動,讓身邊農民切身感受到培訓的效果,《致福工程優秀學員100例》就是成功典型的縮影。
3. 創新激勵機制。堅持免費培訓,包括免學費、食宿費、教材費,體現了黨和政府惠農惠民政策,同時調動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順利地把農民引進門;對培訓學員進行考核,優秀學員優先參加高級培訓班。金壇、溧陽等縣對學以致用并幫助他人致富的優秀學員獎勵二手電腦。豐縣、盱眙等縣還選拔部分優秀學員作為信息示范戶承擔宣傳“致福工程”,為周邊農民免費提供信息服務,學校為其提供更多的免費服務。
三、總結農民培訓和農村信息化普及規律,創新培訓模式
“致福工程”培訓不同于一般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項目采取集中培訓、分類指導、強化實效、以賽促學、跟蹤服務等方式來提高培訓和應用效率。
1. 編印通俗易懂、針對適用的教材。在培訓內容和課程設置上,按照易學、實用的原則編寫了少理論、多實踐,少原理、多操作的《農村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教材》,主要包括:計算機基本操作、漢字輸入方法、操作系統簡單應用、互聯網操作、日常維護等。配合實例和圖形,使農民學員通過短期培訓,初步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并能根據自身生產生活需求從網上查詢所需資料和發送信息。
2. 狠抓教學環節。各縣(市、區)抽調或聘請有電腦教學經驗的同志擔任主講老師,同時安排操作熟練、工作細致耐心的同志作為電腦操作指導員。建立聽課、評課制度,定期檢查教案,增強教師責任感,保證教學質量。在省編教材的基礎上各地自編輔導資料,并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各地探索了富有成效的“五日制”培訓模式,教學上少講理論、多講操作,側重直觀形象教學,考核上網技能。通過分類教學,滿足不同目標群體的需求。如對會計培訓班,增加電子表格的應用和會計電算化知識;對高級班增加網頁制作、計算機日常維護等內容。
3. 完善培訓方式,貼近農民,方便農民。在利用縣級農廣校教學培訓資源基礎上,充分利用鄉鎮成人學校、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和農村文化工程活動點等部門和社會資源開展培訓。海門、沭陽、江陰等縣在村級建立培訓基地,使農民走出家門進校門;海安等縣還購置筆記本電腦開展流動培訓服務。
4. 學用結合,跟蹤服務。建立學員信息反饋制度是“致福工程”培訓的組成部分之一,各縣(市、區)通過開設熱線電話、學員信箱方便學員交流心得、咨詢疑難。同時,對培訓后的學員采取電話聯系、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定期了解學員學以致用情況,通過上門走訪幫助學員鞏固學習成果。如贛榆縣聘請電信部門5位電腦專家和農業部門5位農業專家,每兩個月對學員進行上門服務,幫助學員制作網頁325個,建立個人網站51個。
5. 以賽促培、以賽促學。舉辦全省以農民為主體的上網技能大賽活動是“致福工程”實施中又一創舉,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致福工程”宗旨與信息時代造就新型農民的意義向社會廣為宣傳,促進農民參與培訓、學用結合。一是結合農民生產生活實際,以普及計算機基礎知識為內容,并用農民語言設計大賽題庫;二是在學員中選拔選手參加為期5天的高級培訓班,經過預賽后,代表各市進入省電視臺大獎賽決賽;三是開發了第二屆農民(家庭)上網技能大賽網上報名和預賽的系統軟件;四是建立由農民擔任裁判的農民評委隊伍;五是設計了貼近農村文化、體現信息時代特征的大賽網頁及相關宣傳海報,深受農民朋友歡迎,央視七頻道用較大篇幅報道了江蘇農民上網大賽的創舉。
四、遵循系統學原理,構建部門聯動、優勢互補的“致福工程”服務平臺
“致福工程”是一項培訓項目,實踐中各地以項目實施為基礎,密切部門協作,爭取企業和社會參與,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拓展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服務內容,其意義和效果已超出培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