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數字化設計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化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字化設計論文

第1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一)操作中的“數字化

Pro/E在產品開發設計時主要通過參數化來實現。通過幾何約束和尺寸約束,把握設計對象造型模塊的特征與關聯,有效地控制了模型修改的一致性和造型風格的統一性。主要有兩種操作類型:一是尺寸約束參數化,對形狀特征進行尺寸約束;二是定位約束參數化,即對特征進行定位約束。

(二)數字化設計制造

自從數字計算機在20世紀40年代誕生以來,就改變了過去圖紙、模型式的制造方式,利用CAD、CAM等技術,實現了無圖紙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被稱之為數字化設計。隨之,信息集成的數字化設計產品與多功能數控機床、機器人化的生產制造設備等信息并聯,使設計的產品能被快速加工成型,這個過程被稱為數字化制造。數字化制造實際上就是在對制造過程進行數字化的描述中建立數字空間,并在其中完成產品制造的過程。2014年10月8日中國新聞網刊載了一條新聞:據《紐約每日新聞》報道,世界首款3D打印汽車終成現實……它的制作周期為44個小時,并且最高時速可以達到80公里每小時。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在青島第二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會上表示:“近期,教育部正在制訂方案,讓3D打印機走進學校,促進3D打印教育普及。同時,科技部、工信部也正在探討3D打印產業化問題。”諸多實例表明,3D打印技術已然進入并應用到了生產制造領域。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對相關媒體也表示,3D打印代表了制造業的數字化。綜上所述,數字化設計已經是數字化制造中的一個設計環節,在工業制造業的大系統中被稱為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Pro/E操作中的“數字化”主導設計經過機床系統的處理后生成程序段,進入機床成型或3D打印快速成型,即完成了數字化設計制造。

二、Pro/E建模與輔助設計

Pro/E作為美國PTC公司推出的軟件,目前是最普及的三維CAD/CAM/CAE應用軟件之一,經歷幾十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個全方位的產品開發軟件,集合了眾多強大的功能,如草繪設計、產品組件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等。它將設計造型的特征以全參數化的方式在其三維建模系統之中運算,形成了其特有的全參數化三維建模功能。利用Pro/E進行設計實踐時,常見模型利用軟件自帶的功能即可組合形成,不規則的或造型較復雜的造型則需要用二維草繪的方式來完成,具體是建曲線輪廓,再由曲線輪廓創建曲面,再根據造型旋轉曲面,或切割曲面等方式來完成;結構更復雜的造型,則需要進行建模前的結構分析、特征分解等工作,將這些復雜造型解構成為單一的造型,按“零件”來進行造型建模,再分析這些零件間的位置關聯關系,進行組裝裝配完成建模工作,最后轉化為實體模型。利用曲線輪廓特征、拉伸、拉伸加厚、實體切除等方式的油壺模型。現代制造企業的競爭,是產品和設計的競爭。企業產品的開發越來越依靠現代化的產品設計方法和技術手段。現代產品設計方法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手段,運用工程設計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使計算結果達到最優化,使設計過程實現高效化和自動化。以此來看,行業發展的現狀使產品設計師必須熟練掌握Pro/E等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便于提高產品設計開發的周期、節約設計成本等。

三、Pro/E設計創作與案例展示

第2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直觀的三維數字化設計能夠將可能出現的錯誤及時暴露出來,從而降低工程建設的風險性。在三維可視化環境下,采用數據集中管理和對象關聯及參數驅動的方式,能夠確保不同階段及不同專業數據的唯一性惡化一致性,從而降低設計疏漏,有利于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二、Bentley 三維數字化軟件在電力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1 Bentley 三維數字化軟件

概述Bentley 公司的 AutoPLANT P&ID 是一種基于 AutoCAD 的程序,允許您創建智能管道和儀表圖、工藝流程圖和其他管道圖表。通過使用 AutoCAD 和外部關系數據庫環境,Bentley AutoPLANT P&ID可創建智能工藝流程圖。使用此產品,工程師可以在研究數百個布局工程圖或三維模型的同時,抽出少量時間來詳細了解電力工程設計。該應用程序可顯著縮短捕獲系統設計和工程研究(例如,HAZOP 研究)的流程信息所需的設計時間和文檔制作時間,確保符合 OSHA1910 和 ISO 標準。通過其可縮放的設計,AutoPLANT P&ID 適用于各大中小型工程公司和運營商,為過程處理工程的生命周期設計和文檔制作提供了一款重 要 工 具。Bentley AutoPlant Equipment使用與 Bentley Autoplant P&ID、Piping、Structural、Isometrics 和 Raceways 應用程序相同的項目結構,并將二維數據和三維數據保存在相同的數據庫中。如果使用其他應用程序集,那么當管道選路時,三維用戶將看到可從中選擇的完整線路編號列表。布置設備時,三維用戶可以從先前已布置在 P&ID 中的設備標簽中進行選擇,也可以從使用數據管理器輸入數據庫中的設備標簽中選擇。如果該用戶僅負責項目的詳細設計階段,那么數據管理器和數據表可以與三維數據結合在一起使用。您可以從二維或三維環境內輸入的數據中生成線路列表報告或設備數據表。此外,還有一些二維 / 三維工具可以從三維應用程序內瀏覽 P&ID,從P&ID 的組件中設置當前規格和大小等。

2 Bentley 三維數字化軟件在電力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1)電力工程電氣設計

Bentley 包括一個基于 Bentley promise 控制系統設計軟件的電氣設計引擎。電線就作為電線而不作為圖形線處理;它們在放置或取消時會自動粘合和斷開。連接處由軟件辨認。電線編號可以自動指定,不同類型的電線分配到不同的層以更便于編輯。放置符號時,軟件會提示唯一 ID,并自動交叉參考相關符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迅速生成單線圖及保護和控制簡圖而不會出現錯誤。而且還可以自動生成電路原理圖。工作被組織為項目,使得許多圖可以鏈接在一起以便進行交叉參考、錯誤檢查和清單生成。項目中一個部分的更改便會立即反映在項目的其余部分,從而大大減少了編輯時間,并確保了準確性。組件標識符、頁面格式、標題欄等的項目級默認設置確保了與標準相符。此外,Substation 軟件還可以完成防雷、接地、照明、電纜敷設、端子接線圖等系統的設計,幫助設計人員高質高效地完成電力工程有關電氣設計的部分。

(2)自動創建的平剖圖

BentleyAutoPlant Equipment 支持自動創建二維平剖圖。這些工程圖引用自模型,因此,對模型所做的任何更改都會更新平剖圖。Autoplant Equipment 提供了許多工具,支持使用從數據庫中提取的信息(例如:坐標系、立面圖和絕緣厚度等)來添加元素批注。XM Edition 引入了全新的“公文包模式”技術。使用這項技術,只要稍加管理和設置,設計人員不需要項目協同工作功能,即可獨立開展工作。使用這項技術后,大型項目模型可以輕松在各個項目之間移動,亦可斷開與項目的聯系,或者從備份中恢 復 單 個 項 目 模 型。Bentley AutoPlantEquipment 以 AutoCAD 為基礎運行。它包括各種旨在創建并修改設備模型的菜單和命令工具欄。Equipment 菜單按級聯樣式排列,與 AutoCAD 中的菜單類似。此外,Equipment 還提供了許多輕松訪問 AutoCAD 的命令,并支持大多數 AutoCAD 命令行鍵入操作。BentleyAutoPlant Equipment 模型并不僅僅只是工程圖。創建該模型時,系統還會維護外部項目數據庫中的組件數據。在工程圖會話過程中,隨時可以編輯組件數據。此外,還可以編輯最初為放置組件而定義的維度參數和位置參數,并重新繪制相應圖形以反映所做更改。如果父設備基本工具的維度參數已修改,那么鏈接的子設備直徑也自動進行調整。采用Bentley 三維數字化軟件進行電力工程設計,具有較大的便利性。自動創建平剖圖。

(3)異地協同設計

電力工程項目往往需要多個專業協同設計完成。電力工程設計是多專業配合設計的成果,強調整體水平和相互協調配合,因此整個設計過程是各專業間反復配合的過程,最終設計成果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有機結合。協同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數據設計,更重要的是注重對信息的交流和管理。PDMS 就是作為一體化多專業協同設計數據平臺,通過計算機網絡使不同專業設計者,分散的設計部門連為一體,改變了以電話、傳真、郵件和會議為基礎的傳統配合模式,從而設計效率達到最大化。對于 PDMS,通過多專業配合,建立整個項目的統一的數字化三維模型,不僅解決了管道、設備、土建、暖通、電纜橋架等各專業詳細設計的交叉配合問題,而且能以三維模型為基礎在平臺上實現各專業間的提資配合、工程圖紙和報表的提交等工程配合問題。

三、結語

第3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機械制造作為我國基礎產業,我國對其一直具有很高的重視程度,機械制造的發展狀態不僅僅關乎我國工業的生產,經濟的發展狀態,同時對我國的綜合國力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方案太過于落后,而且需要花費大量的材料,設備太過于笨重,同時生產速率低,常有機械事故發生,機械的維護和修理工作也太過于麻煩,嚴重的制約了我國工業的經濟發展。自動化技術的誕生有效的改善了這一不良現狀,使機械設計方案越來越科學,同時及多項功能與一身,不僅有效的節省了機械設備生產需要花費的材料,同時加快了機械設備工作的速率,減免了不必要人力的花費。我國機械設計制造領域已經由傳統的笨重機械向著自動化機械、智能化機械轉型。

2我國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現狀分析

機械設計制造以及實現工業生產的自動化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要擁有良好的產品設計模塊、保證產品的加工具有系統性、對于產品的銷售要具有規劃和策略,同時對現有機械制造體系進行整體的改造和完善,保證行業能夠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在國際競爭市場中可以站穩腳步。機械設計制造以及自動化的實現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對于發達國家而言該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但我國目前能處于發展階段,相應的技術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針對我國目前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一直都在加強對其的研究力度,具體的來說,CIMS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越來越為廣泛,我國目前建有很多關于該技術的實驗室,并且通過一定的實際操作對該技術體系不斷進行改良和完善,我國先后開展了很多關于CIMS技術的研究項目,對CIMS工程軟件不斷進行更新,優化。機械設計制造行業與IMS軟件有著很大的聯系,可以說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為會涉及到企業產品設計自動化的實現,工藝設計自動化的實現。加強對制造業質量技術的改善,建立良好的信息數據庫,可以為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經濟的發展增加源源不斷的動力。目前我國仍有許多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存在很多缺陷,導致先進的CAD技術不能與企業的機械制造相融合,最總導致企業的自動化生產水平不高,數控機床技術的廣泛應用,制造行業的技術和設備也需要進行一場巨大的更新。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機械制造領域需要大跨步的時代,一方面給我國國名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另一方面也對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為我國機械制造領域的自動化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仍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夠改變成產技術落后,制備工藝落后的現狀,則會對我國工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帶來極其不良的影響。可以說實現全球化、科學化、自動化等模式是我國機械設計制造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3關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應用環節的多元化分析

3.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趨勢

為了保證我國機械制造企業的長期發展,落實好基礎環節的自動化模塊是非常必要的,從而進行機械加工體系的健全,進行可編程控制器、工業機器人的有效應用,立足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情況,進行制造業基礎工作體系的健全,實現其內部各個環節的協調,以應對機械設計及其制造的國際化潮流。在當今國際科技應用背景下,進行先進性的制造技術的應用是必要的,這涉及到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技術等的應用,保證現代系統管理體系的健全,積極做好相關的生產組織管理工作,進行高新技術的普及,讓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真正實現其系統性、整體性,從而保證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這對于機械制造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產品開發模塊、工藝設計模塊、加工制造模塊等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做好機械制造體系的整體性應用工作,這是當下制造業發展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機械制造業的市場競爭核心,就是生產率的提升,保證其市場全球化的拓展,進行勞動生產率提升,進行生產成本的控制,保證其制造成本、制造質量等的優化,這離不開對先進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的更新。

3.2關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的多途徑分析

第4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藝術從媒介載體到藝術形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視覺表現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媒體從單一轉向多元,空間從二維轉向三維進而轉向虛擬,互聯網成為視覺傳達設計的新舞臺。學科的本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超越了其原有的設計范疇,而這必然引發專業課程內容的增減和重組。大部分設計院校都增設了計算機技術課程,將電腦軟件設計作為新的表現工具和技巧,并增設網頁設計、多媒體設計等,將視覺傳達課程改革為信息技術與傳統課程疊加的產物,以此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學科轉型。固有的課程結構模式局限于從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抽象出簡單的事實,或運用簡單的思維方法處理問題。然而,后現代課程觀告訴我們,“世界不再是一個孤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現象的網絡”。③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數字化時代以及視覺傳達設計學科新的知識要素,并采取整體的、網絡的視野搭建新舊要素之間的復雜關聯。這不是技術與藝術的簡單相加,而是新舊知識融合中學科結構的重新建構。如,日本武藏野大學視覺傳達學科以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全面介入的新空間為依據,將視覺傳達課程分為“以平面為中心的‘書寫空間設計’;與時間、運動、界面相關的‘信息設計’;以三維空間、環境為中心的‘環境設計’”,重新建構了視覺傳達設計應對數字化時代人與環境、人與空間、人與信息傳播之間的新的變化關系。

二、課程之間縱橫關聯的整合

后現代課程觀告訴我們,知識的消化、吸收必須根植于脈絡化的情境,建立課程內容與學習主體的關聯、知識與問題的關聯、問題與當下社會情境的關聯。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設計是一個科技、藝術、人文多學科融合的交叉學科,如果課程體系沒有一個豐富的整合、關聯結構,則很難應對專業領域所涉及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教育者必須整合知識,建立課程間更緊密的聯系。這里的緊密聯系和整合是相對于固有課程結構而言的,固有的課程之間只有從基礎到專業的漸進式聯系,而每門課程是散點狀的,彼此割裂、各自為營,以致學生上基礎課認為只是純粹技法、思維的練習,并不知其對日后專業學習的意義;專業課間的壁壘,使學生很難將碎片式的知識連貫起來應對復雜綜合的問題。在課程整合上,國內一些專業美院做了先行探索。如,中央美院將一些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整合,如“材料課+攝影課+招貼課”,把材料課實驗創作的作品作為攝影課拍攝的主題,進而在招貼課中分析這些元素,運用創意法則完成招貼設計;還將一些課程設置為動態的課題設計,以問題為引導,串聯不同的專業基礎知識,知識之間有重合也有側重。再如,廣州美院編寫的《品牌標識設計》《印刷媒介與書籍設計》等教材,都進行了課程縱橫關聯的探索,為教育者提供了較好的實踐經驗。

三、項目式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的變革對設計教育的影響還體現為各學科的合并及跨學科的交叉合作。如,日本的千葉大學將工藝意匠學科、建筑學科、畫像工學科合并為設計工學科,以增強各專業之間的聯系。數字化時代的視覺傳達也經常面對來自技術、藝術、人文、哲學等不同領域的問題,單靠個人力量幾乎不可能解決。只有形成跨學科的團隊協作,發揮集體的力量才可能創造性地完成任務。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整合項目式課程是促成協作的最佳途徑。項目式課程是根據不同項目的實際需要將具有內在關聯的學科知識點整合進課程,使問題置于復雜而真實的情境中,學生通過協同合作分析、探討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項目課程能夠使以往學習中割裂的知識產生有機聯系,并讓傳統課程的固定模式和結果變得動態化、開放化。每位學生在項目中擔任不同的角色,解決某個方向的問題,最終在合作探索中形成對問題深層次的認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結果的不確定性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愿望。作為課程內容的整合,項目的選擇和設計需要充分考慮不同項目的側重點,保證項目的規劃能涵蓋專業必要的知識點,并確保真實項目和課程項目之間的協調關系。

第5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古籍文獻 電子化建設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絡的不斷發展,人類利用文獻的方式正朝著現代化、電子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數字圖書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圖書文獻的電子化也越來越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在圖書電子化的今天,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網絡獲取更多的電子文本書籍,借助電腦等數碼產品隨時隨地地閱讀。古籍文獻作為高校圖書資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加強古籍文獻的電子化建設,更好地利用和保存這些文獻,是當代高校圖書館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就高校圖書館古籍電子化建設問題進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高校古籍文獻電子化建設的必要性與意義

(一)古籍文獻電子化建設的必要性。

古籍文獻是我國歷代相傳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瑰寶,反映了我國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我國歷代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發展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始資料。中國古籍文獻指始于先秦,止于清末,不論是抄寫本還是刻印本,都流傳至今的各類文獻。在我國古代聞名于世界的四大發明中。造紙與印刷術這兩項重大發明,使我國文化典籍的豐富性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由于時代久遠、戰爭、水火、社會變遷,以及文獻載體的有限存放期等原因,絕大多數典籍都未能保存下來。按照我國近年來的整理統計,目前我國現存古籍約有七萬種。這些傳世典籍是當時人們對自然和社會各種現象及其規律的記錄與總結,能夠充分反映我國歷代先哲的聰明才智與經驗知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除了文獻內容所蘊涵的巨大的價值之外,僅紙張、印刷技術、版本模式等方面的文物價值就無法估計,孤本、珍本、善本更被視為傳世珍寶。由于其本身的文物價值,這些不同版本的古籍文獻大都深藏于國內高校圖書館,查詢起來甚為不易,這給文獻本身的利用帶來了諸多不便,很多研究者都未能很好地利用這批古籍文獻。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深藏在圖書館的文獻,古籍文獻的電子化勢在必行。

(二)古籍文獻電子化建設的意義。

古籍的電子化具有深遠的意義,可以解決圖書館長期存在的古籍文獻書保管與利用的矛盾。為校內外師生提供最實用的信息服務,為數字圖書館建設提供樣板工程,而且可以在全球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解決古籍文獻保管與利用的矛盾。無論是公共圖書館、文物保管單位,還是高校、科研院所圖書館,都視古籍文獻為珍貴文物,使用管理非常嚴格,讀者借閱很不方便。古籍的電子化能解決這一矛盾,為師生使用帶來更多的便利。

其次,提供實用的信息服務。通過古籍的電子化建立古籍數據庫,再與中外各圖書館的古籍數據庫聯網提供可以全面檢索的文字、語音、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利用者可以在屏幕上打開多個窗口對不同的文件進行比較研究,也可以通過超鏈接從一個圖書館的古籍數據庫跳轉到另一個圖書館的古籍數據庫。還可以在閱讀時聯機查找相關的研究資料,從而進行深入研究。

再次,為數字圖書館建設提供樣板工程。古籍的電子化是數字圖書館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全球文化發展戰略的角度而言,建設中國古籍數據庫作為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的重點數據庫和樣板工程,有利于占領因特網上的中文信息資源領域,擴大中文信息資源的利用和影響,在全球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古籍文獻電子化優越性的主要表現

古籍電子化作為一種新型的古籍整理方式,有著傳統古籍不可替代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保存了原書的風貌,保證了古籍文獻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隨著現代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以及與圖書館工作配套的應用軟件的開發,古籍數字化已不再是夢想,國內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和大型圖書館已率先進行了古籍數字化的探索和嘗試。例如,上海圖書館已經啟動“中國古籍善本查閱系統”,采用圖像形式錄入光盤,既保存了原書的風貌,又保證了古籍文獻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是高新技術開發和古文獻保護相結合的產物,也是古籍文獻向數字化圖書館邁出的重要一步。該工程1997年10月正式立項,計劃用5到6年的時間逐步實現善本古籍的全文數字化,目前已有20種善本進入了國際互聯網。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開辟了新的通道。南京圖書館也先后建立了40多萬條古籍書目數據庫,為用戶檢索古籍書目信息提供了方便。該數據庫建立有書名、著者、分類及索引目錄等,計算機用戶可采用任何一種檢索途徑查找古籍文獻。

(二)容量大、易于保存。

電子化古籍文獻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設計電腦程序,可以把電子古籍資料編制成功能強大的古籍數據庫。電子化的古籍主要有圖像版和文本版兩種,圖像版相當于影印本,文本版相當于排印本。比起紙版古籍,電子圖像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使用和便于普及等優點。電子文本版更進一步,可以通過計算機快速檢索書中的字詞文句,轉瞬即可查找出使用者需要的典故出處。古籍電子化是一種新型古籍整理方式,代表了未來古籍整理的趨勢,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

(三)使用簡單方便、省時省力。

古籍數據庫不僅可以供人閱讀,進行各種人力所不能為的復雜檢索,而且可以添加各種實用的工具。附上字典、詞典和其他有用的資料,滿足使用者隨時查閱各種工具書的要求,并可以像處理文稿一樣對內容進行各種編輯加工,打印成格式整齊、版面清晰的書頁,免去繁瑣的抄寫之勞。近20年來,人們作了許多電子化的嘗試。取得了不少成果,如臺灣中央研究院的“漢籍電子文獻”、袁林等人的“二十五史”、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全唐詩網上電子檢索系統、尹小林的“國學寶典”、北京書同文公司開發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及即將推出的《四部叢刊》電子版、中國基本古籍庫光盤等。

三、古籍文獻電子化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數碼存儲與傳輸技術等的全面推廣普及,人們對文獻信息的加工、存儲、查詢、利用等方面都有了一系列的要求。高校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圖書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注重古文獻的準確性。

數字圖書館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指通過對所有館藏文獻信息的一體化管理,將各種不同類型的文獻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們對文獻信息的加工、存儲、查詢、利用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要求,電子化古籍要發揮最大的功效,須在形式上不缺字、不錯字,并且圖文對照,在功能上要通用性好、檢索方便、輸出靈活、傳輸通暢、輔助研究。

(二)利用現代手段。

在數字圖書館中,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同其它各種類型文獻的加工整理工作一樣,都是數字圖書館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數字圖書館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數字圖書館的一個子系統,古籍整理工作實際上是將計算機技術引入到工作中來。雖然古籍整理工作的對象是傳統古籍,但它的工作方法卻是與新的科學技術密切相連的,從漢唐時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到二十世紀中后期文獻縮微技術的應用,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圖書中的進一步應用,古籍整理工作也需引入這一先進的技術。

(三)盡量保持原滋原味。

我國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了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這些古籍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古籍以其自身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對數字圖書館的技術手段有著不同于普通文獻的特殊要求――盡量保持原貌,實現這種技術要求,是中國在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四)保存與開發利用并重。

第6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第十五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GCCCE 2011)將在杭州的浙江大學舉行,會議時間定為2011年5月29日到31日。本次會議將深入探討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的相關問題,推動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界同仁的交流。與前14屆大會不同,本次會議收錄的論文將被IEEE出版,并被EI和ISTP收錄。該次會議已經進入IEEE會議列表。大會的編號為:#18156。會議論文集的ISBN號為:978-1-4244-9237-4(印刷版) 和 978-1-4244-9238-1(光盤版)。

大會主題: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

子 會 議:

(1) 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

(2) 教育游戲與非正式學習

(3) ICT在華文教學中的應用

(4) 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人工智能教育應用

(5) 數字化學習環境構建與教育軟件設計

(6) 數字化測試與評價

(7) 數字化學習與企業培訓

(8)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與應用

(9) 中小學教師論壇

(10) 博士生論壇

會議征文:

1. 征文范圍包括但不限于:

(1) 移動學習與普適學習(Mobile Learning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2) 教育游戲與非正式學習(Educational games and informal learning)

(3) 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人工智能教育應用(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4) 數字化學習環境構建與教育軟件設計(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software design)

(5) 數字化測試與評價(Digit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6) 數字化學習與企業培訓(Digital learning and corporate training)

(7)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與應用(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CT)

2. 征文類型:

(1) 論文(Paper):不超過4頁的中/英文論文。論文必須有英文的標題、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和單位。論文必須具有原創性,不能發表在其他任何正式出版物中。(2) 壁報(Poster):不超過2頁,匯報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具體應用模式、介紹應用案例等。展示以交流為主要目的。提交展示摘要時應包括:題目、出展人,不超過500字的展示內容描述。

3. 出版要求:

(1)論文可以用中文或者英文撰寫,論文長度不超過4頁,論文有標題,摘要,關鍵字和作者信息。論文需要有原創性,并且沒有公開發表。論文需要提交全文,論文摘要將不收錄到論文集中。(2)中文論文必須具有英文標題、摘要和參考文獻。標題和摘要的表達要盡可能流利。

注冊報名:

會議注冊費用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論文版面費和參會費。作者可以選擇相應的部分繳納相關費用。

1. 版面費:學生和IEEE會員版面費是RMB 1800/每篇,其他人員的版面費是RMB 2000/每篇。該費用包括紙質論文集,光盤論文集,及收錄檢索費,但不包括參會費。參加會議的每位作者需要另外繳納會務費。

第7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數字校園;內容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職院校率先投入巨資,啟動數字校園(或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2012年,教育部為推進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教育信息化的總體部署,組織編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其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提升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方面的信息化應用水平。”數字校園建設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提升、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作為高職數字校園建設的成果之一,關于高職數字校園研究的文章也在各類期刊雜志中發表。因此,對高職數字校園研究文獻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目前各職業院校建設數字校園的主題與內容,將其作為反映高職數字校園建設實踐與理論研究的一面鏡子,為建設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導向和建議,促進高職數字校園建設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目的

在對高職數字校園的文獻進行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力求回答以下問題:(1)高職數字校園研究的主題與內容主要有哪些;(2)高職數字校園的研究是如何進行的;(3)高職數字校園未來將如何發展。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樣本

在CNKI中國期刊數據庫中以如圖1所示方式檢索,返回248條記錄(檢索時間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樣本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題與內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獻調研的方法,通過閱讀文獻,進行各年份發文統計,分析高頻關鍵詞、研究主題、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論。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獻調研的方法,通過閱讀文獻,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發文分析、基金資助論文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研究的主題與內容分析

(1)各年份發文數統計分析

如圖2所示,按照檢索條件,2004年起高職數字校園的文章才陸續在期刊上發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發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躍升。我們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獻中高頻關鍵詞分析

一個領域的核心術語一般會被人們反復使用,故可依據關鍵詞的出現頻次統計與排名來發現高職數字校園研究領域的重點研究內容。

作者通過拆分論文信息中的關鍵詞部分,依據普通詞匯表清除關鍵詞中普通詞匯的部分(如“設計”、“現狀”、“應用”等內涵不明確的普通詞匯所表達的關鍵詞),并對關鍵詞的文獻頻次進行統計,按文獻頻次逆序排列,選取文獻頻次不低于3次的關鍵詞,共計120個。這些關鍵詞特別是約前10位關鍵詞(頻次大于10),如數字化校園(118)、高職院校(78)、數字校園(22)、信息化(22)、校園網(20)、信息化建設(18)、建設(18)、數字化(18)、高職(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觀反映出高職數字校園研究的研究重點。通過分析前10大關鍵詞發現,它們其實就是三組同義詞:其一是高職院校、高職;其二是數字化校園、數字校園、信息化、校園網、數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設、建設。組合起來正好體現了當前實踐及理論研究的主題:高職數字校園建設。

(3)文獻研讀與分析

通過閱讀文獻,筆者們發現,高職數字化校園研究的論文主要分為三類:綜合論述型、建設案例分析及總結型、基于數字化校園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綜合論述型文章為主,占總數的74.4%。這類文章主要討論“什么是數字校園”(如數字校園概念、內涵、建設現狀、存在問題等);“為什么要建設數字校園”(如建設數字校園的意義、目標、宗旨等);“如何建設數字校園”(如規劃設計、頂層設計、建設方案、建設內容、建設架構、建設原則、建設策略、建設途徑、建設方法、建設難點及解決辦法、需求分析、建設模式、數據流、保障措施等)。[1][2][3] 筆者們采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頻關鍵詞間的共篇關系,繪制以“數字化校園”為中心的知識網絡圖,如圖3所示。從圖3中我們可以直觀看到圍繞數字化校園的各種研究內容,從區域1、區域2、區域3依次為“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類話題,而區域4則是一些最新技術。

第二類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數字校園建設實踐所做的分析與總結,占總數14%。這類文章大多結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設經驗,描述數字校園建設的背景,總結建設的過程以及具體建設內容,并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議。[4][5]

第三類文章是作者基于數字校園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學習模式、教學與科研工作、教學資源庫建設、檔案信息化建設、學生信息素養、高職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德育新模式、英語教學設計等。這類文章最少,只占總數的11.6%,說明高職數字校園現階段以建設為主,推廣、應用并對其它領域產生明顯影響仍有待時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論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職數字校園時,引入了新理論,使高職數字校園理論的研究更加豐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過分析文獻,我們發現目前高職數字校園的文章多為綜述類文章及建設經驗總結的文章,這兩類的文章占總數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為基于文獻資料分析或實踐經驗總結的方法。

(2)核心期刊發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等分類是采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的分類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這四類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類期刊計50篇,約占總數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們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發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資助論文分析

如表1所示,獲得資金資助的論文計44篇,占總數的18%,基金資助水平也較低。

四、結論與預測

1.通過對文獻的內容進行分析

通過對文獻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目前高職數字校園的研究主題集中在高職數字校園建設上,研究者們主要回答什么是數字校園、為什么要建設數字校園、如何建設數字校園等三方面的問題。這說明,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數字化校園工作主要在建設階段,主要內容包括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統一信息門戶平臺、數據中心平臺、各類應用系統、數字教學資源以及相應組織機構及規章制度的建設。

未來,隨著新技術(如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通信等)的應用以及各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工作的完成,隨著數字校園工程的推廣應用,對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等各方面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會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論被引進,基于數字校園應用的研究主題會越來越豐富。

2.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高職數字校園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獻資料分析或實踐經驗總結的方法,核心期刊中發文較少,資金資助水平較低,說明當前高職數字校園的理論研究整體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強。

我們也發現國家政策導向對此項研究影響很大,這從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出臺后,當年的數就達到統計的峰值(如圖2所示)。未來,隨著國家相應文件的出臺,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數字校園建設,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將越來越豐富。

3.未來高職數字校園建設將越來越規范化

首先,部分高職院校的數字校園工程率先實施,有些還獲得教育部的認可,這些高職院校的示范作用明顯。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職業教育數字校園建設規范(征求意見稿)》,該規范的實施,必將“規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的實施,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頌.高職院校信息化與數字化校園建設難點初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職數字化校園建設探析[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86-87.

[3]董菲,謝樹曉.數字化校園環境下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方向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趙喜林.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爭兒.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機制探討和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

第8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 學術期刊 數字化 體制 版權 人才

中圖分類號: G230.7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傳統紙質期刊出版正面對全球報刊出版的數字化變革,這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對傳統的紙質期刊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如何適應這場數字化革命的進程,以獲取新的生存方式,促進期刊在新時期的發展,這是擺在當前期刊出版從業者面前急需考慮的問題。

1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需和期刊體制制度改革相結合

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于2012 年7 月了《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這是由國家權力部門自上而下推行的期刊體制改革,但由于各地方、各種期刊出版的情況不盡相同,從業人員身份相對較復雜,這辦法讓中國科技學術期刊界感到無所適從,很多人難以接受,影響了期刊數字化的實施。不管這些改革的措施是否妥當,但目前對于科技學術期刊來說,如何能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之路并進行相關配套的改革措施,科學合理地設計新的發展框架是最為關鍵的。在這過程中,我們還在為期刊體制改革和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去分誰先誰后時,卻不知已把期刊的數字化工作給耽擱了,如何去推進學術期刊數字化是學術期刊能否更好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在現今網絡信息化時代要更具緊迫性。(1)傳統學術期刊的出版受市場調控,由于經費等問題促使圖書館學術期刊的存書數量變少,而網絡數據庫平臺可以大量收錄各種傳統紙質期刊論文的數字版本,讀者通過這數據庫又能非常方便地檢索出所要的資料,通過計算機系統檢索的效率完勝了紙質學術期刊上的人工檢索。傳統大型的圖書館是無法具備這種功能的。把數字化的論文集合一起,進行集中管理,再對外推廣和提供服務,不僅能提高學術絡數據庫的規模,而且還能增加它的經濟收入。這樣能產生良性循環,促使學術絡數據庫做大做強,使得該數據庫的經營管理者能更有實力收集、購買到更多的學術期刊論文資源。再者,作為讀者也能夠更快捷、更方便地從學術絡數據庫中獲取到自己所要的學術文獻,改變了閱讀方式。現在有很多讀者已不再去傳統的圖書館查閱紙質的學術期刊的文獻資料,而是從網絡論文數據庫中查找。(2)學術期刊數字化實現去了紙質期刊的網絡傳播,進一步提升科研學術成果的交流效率。(3)創新期刊體系制度,促進學術期刊數字化獲得成功。當前政府推行的學術期刊體制改革還主要是圍繞著傳統期刊來進行設計,還未充分考慮到期刊數字化的轉型與發展,所出臺的措施適用期不長。在現行期刊體制下,有“刊號”的學術期刊才算是正規的,能被政府、各學術團體和科研院所所承認,作者的文章只有通過正規、有刊號的學術期刊上刊出才算是正式出版,這樣才會得到官方和行業評價體系的認可。而數字化的學術期刊其刊載的論文目前未被官方和行業認可。因此,要對現行期刊體制做出改革,促進期刊數字化的轉型獲得更好發展。

2版權處理是學術期刊數字化過程中亟需面對的問題

當今天社會已進入數字信息時代,數字化的信息傳播已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而強大的數字技術又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國加入WTO后,更加重視著作權的保護,2001年重新修訂了著作權法,在已有的發行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和廣播權等幾種傳播權外,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它是針對互聯網的最主要特點――交互特點而增加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利是指版權所有人在互聯網上利用有線或無線的技術手段來上傳其作品的權利,這是一種在多媒體的互聯網時代產生出的一種新興的著作權,這種權利也歸屬于著作權人,未經其本人授權,其他的人們和單位組織都不能擅自將其作品放到互聯網上傳播,除非特殊情況,有法律規定的和法定許可等外。否則,將是侵權行為。這種新的著作權――傳播權是屬于著作權人的,不屬于期刊社,期刊社若需要其作品在網上公布,還要和作者明確好在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讓渡內容,在簽署其作品的版權轉讓協議時一并加入。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這協議簽訂前已有的或其它作品的網絡傳播權仍然歸作者所有,而不是在期刊社手中或其它傳播媒介中,更不是在數字化傳播領域的專業公司手里,假如紙質期刊刊出的這些作品要上互聯網傳播,那么數字化傳播機構還要再與作者補簽份傳播權的轉讓協議,方能在網絡上進行傳播。這種在互聯網時代產生的版權問題,已對期刊的數字出版產生很大影響。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傳統期刊社應選擇專業的數字化傳播公司,與它進行獨家授權合作,在規范信息數字化的版權事務實上,從內容和流通兩方面入手,做好詳細說明,期刊社要和作者簽署好協議,獲得授權。這樣通過專業、大型的數字化傳播公司,開發出一系列專項的期刊數據庫產品,傳播公司再利新媒介和新技術整合好各種資源,獨立組織產品出版和進行市場營銷,積極穩妥地推進期刊數字化出版。對于傳統紙質期刊,在規范其他信息服務者擅自在網上傳播數據時,也保證了它的發行和經營。

3科技期刊數字出版逐漸成為主體

“到2020年,傳統出版單位基本完成數字化轉型,其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運營份額在總份額中占有絕對優勢 ”,這是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目標。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成熟,期刊數字化進程中就會產生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編輯出版理念(下轉第58頁)(上接第38頁)。例如:數字化辦刊思維方式、數字化期刊的主導策劃、數字化的編輯新技術以及電子傳播新媒介的運用、期刊經營方式的創新和品牌營銷等。在他們逐步成為主流時,又促使傳統的經營方式和辦刊思維產生重要的轉變。兩種方式和思維相互促動,相互影響,共同推動期刊在出版技術的規范、出版平臺的運用、出版業務的經營,出版組織的構架等方面產生全面整合。這過程是二者全面融合發展的過程,它以數字出版為主體或主導,迫使傳統出版機構集團化,出版業務集約化、經營方式規模化。這樣在期刊編輯出版、品牌創建、出版方式、服務提供等方面就會產生新的機制,從而實現原有體制的創新,使得期刊的核心競爭優勢變得更為突出。

4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編輯出版人才是學術期刊數字化的有力保障

當前我國數字出版崗位的人員大多數是IT業人士,對文章的組稿、編輯加工、校對以及策劃等傳統的編輯出版業務并不是很了解,而傳統的編輯出版人員在面對新的數字化技術,新的出版流程,新的操作方式也不熟悉。這就要求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實際運用能力更為綜合與全面。因此,當前急需培養出一批既懂傳統編輯出版業務,又能精通數字技術;既懂傳統經營管理,又能對數字信息處理和運作有很深認識的實用型復合人才。這首先在出版單位要制定出詳細的人才培養計劃,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塑造良好的學習和交流氛圍,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學習培訓機制。與高等院校聯合,進行專業數字化人才培養。其次編輯出版人員要轉變觀念、調整知識結構,掌握必要的數字出版技術。例如:電子郵件收發、電子文檔處理、基本網頁制作、數據庫平臺應用及設計、數據資源檢索及從海量網絡資源中搜索等,并要加強與技術服務商或者網絡平臺營銷商的合作,以提高被檢索率,擴大期刊影響力,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再者掌握好計算機基礎知識、對網絡問題和有關設備故障的能進行有效處理等,以應對突發狀況,并通過網絡和各種電子媒介培養和讀者同步的閱讀習慣,以加強對讀者的溝通交流,更好為期刊出版服務。

總之,學術期刊數字化是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認真面對轉型,不應固守自我,各自稱雄,在創新中發展自己,積極去尋求組織、業務、平臺、規范等全方位的融合。改變傳統思維方式,樹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為主導的觀念,共同開拓,構建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新體系,提高學術期刊的經濟效益和綜合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汪曙華.學術期的刊數字化轉型及其制度創新[J].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

第9篇:數字化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縮放概念圖;電子地圖;樹形分層;數字化學習

DOIDOI:10.11907/rjdk.161788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6)010019203

0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信息化已經滲透到教育的各個角落。目前,數字化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數字化學習中以知識數字化為中心的資源建設一直是研究人員探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只有被整合、納入現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有利于建構新知識。而概念圖作為支持學生有意義學習的一種技術和方法有利于促進新舊知識的結合,并促使知識意義更加清楚明了,同時能夠引起學習者對概念之間關系的注意。而且通過對知識概念圖的構建,將原有知識和新知識建立聯系,從而讓學習者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并培養學習者探索知識、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數字化學習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概念圖,建設創新型數字化資源是當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1概念圖及其相關研究

概念圖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應用,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以及工具軟件的不斷推出,概念圖已經成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有效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或知識的有關概念置于方框或圓圈等圖之中,然后用標明兩個概念之間意義關系的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進行連接[1]。

概念圖由5個要素組成,包括概念、關系、命題、交叉連接和分級結構,是一個五元組,記作 O=。其中,C是概念集合,代表事物或事件的規則屬性,用一個名詞或符號進行指定;R是關系集合,指概念集合中概念間的關系;P是命題的集合,兩個或更多的概念通過某個連接詞連接起來形成的一定意義關系是命題,命題是真正的意義單元;Cc是交叉連接的集合,表示較遠概念之間存在的某種關系或命題;Hs是分級結構的集合,是概念和命題的呈現方式,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同一知識領域中的概念按照概括水平的不同層次進行分層排列,最綜合、最具概括性的概念排在最上層,較具體、概括性低的概念依次排在下層。

概念圖自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康耐爾大學諾瓦克博士提出以來,國內關于概念圖應用的探索日益活躍,眾多學者對其展開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筆者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以“概念圖”為關鍵字檢索2005年1月1日年至2015年12月31日在國內公開發表的期刊學術論文和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共檢索到篇名中含有“概念圖”的期刊論文1 390篇,以及學位論文222篇(其中碩士學位論文218篇、博士學位論文4篇)。從檢索的論文數量和時間關系來看,概念圖的研究在國內已經得到了廣泛關注,特別是學位論文的深層次研究。自2005年以來關于概念圖研究的期刊及學位論文統計情況,如圖1所示。

通過對篇名中含有“概念圖”的全部論文進行內容分析發現,關于概念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概念圖的理論研究、概念圖的制作工具及其應用研究,以及概念圖自身的應用研究等幾個方面。在分析當前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網絡電子地圖的縮放思想得到啟發,進行縮放概念圖嘗試性研究,以期探索概念圖研究的新途徑。

2電子地圖概述

網絡電子地圖在地圖服務方面給人們提供了巨大便利,它突破了傳統地圖的空間限制,利用樹形分層縮放可視化技術實現了地理信息系統的信息瀏覽與查詢問題。網絡電子地圖既可以從城市地圖放大到某小區地圖查看局部信息,又可以從城市地圖縮小到省份和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得到全局地圖信息,網絡電子地圖的樹形分層縮放特點體現在每一層中只顯示當前地區最關鍵細節,同時在上下層之間也提供了全局與局部的鏈接信息。網絡電子地圖有樹形分層、雙向互動和按需動態地提供信息等特點。

2.1樹形分層

網絡電子地圖在地圖底圖的基礎上提供了豐富的附加信息,把提供多種附加信息的知識圖叫作多層次知識圖。多層次知識圖是為了解決縮放中不同的抽象水平和上下級內容的表示與呈現問題,以及解決如何遞進提供所需要的細節。在不同的地理范圍可以同時看到封裝在不同知識圖中的3個層次的信息:不同范圍的版圖信息、道路基礎設施信息以及交通信息,然后根據不同的地理版圖范圍進行瀏覽,可以放大或縮小到不同的地理范圍,此時都含有與之相關的其它兩層的道路基礎設施信息以及交通信息,這就是電子地圖的樹形分層。樹形分層縮放讓人們在不同節點和不同等級層面上進行信息瀏覽,在水平方向上可以通過節點進行版圖范圍的搜索活動,在垂直方向上可以通過上下層之間不同等級層面上放大或縮小地理范圍進行沉浸活動,通過樹形分層實現了水平探索和垂直沉浸的一體化。

2.2雙向互動

網絡電子地圖通過遞進縮小瀏覽其概觀,通過遞進放大瀏覽其細節,通過概觀與細節信息的雙向互動,幫助瀏覽者找到感興趣的信息,按照地理方位進行分層次縮放瀏覽,而且上下層之間也隱性展示了概觀與細節內涵。由此可見,電子地圖在設計中將細節信息融入到宏觀結構中,在表示細節的同時提供概括版圖,以幫助讀者理解復雜的內容,提供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概觀與細節遞進和互動支持,讓人們在瀏覽地圖時不容易迷失方向,同時了解其它所需道路基礎設施信息及交通信息。

2.3按需動態

網絡電子地圖根據人們的需要進行放大局部細節或縮小至概觀,按需提供細節,從而讓瀏覽者在與電子地圖的交互過程中選擇動態數據,提供所需信息。比如,可以點擊地圖的圖標以獲取加油站等信息,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路線規劃。根據用戶需求,動態地提供適量的地圖信息是網絡電子地圖技術的精髓。

基于對電子地圖特點的分析,查找某一地點的流程大致是:首先提供地圖整體概觀,然后進行依次縮放和篩選,再按需提供細節,最后再次縮小了解其概觀。可以根據需要,周而復始地完成這一過程。

本文將這種雙向的縮小或放大的縮放思想應用于概念圖設計,根據某知識領域的合適維度遞進提供上下級內容和抽象水平相適應的更詳細或更簡潔的細節信息,稱之為縮放概念圖設計。

3縮放概念圖設計

概念圖以簡單直觀的圖形形式展現復雜的知識結構,運用概念圖不但可以從可視化角度清晰地了解概念、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通過概念圖連線的引導按需獲得與知識有關的各種媒體資源。

3.1知識體系分等級設計

網絡電子地圖的版圖、道路以及交通信息分別隸屬于3個范疇,瀏覽電子地圖時可以在訪問版圖信息和道路基礎設施的同時了解交通信息。縮放的概念圖維度設計分為知識模型、多媒體資源庫和學習者模型3個范疇,同時學習者模型是動態變化的。在進行概念圖的疊加設計時應使概念圖的導航方向和知識疊加方向正交,并根據不同等級訪問概念圖的每一層截面,每層截面都可以同時訪問概念圖的3個范疇的疊加層,為需求細節的信息提供支持,從而實現水平方式的探索。導航方向和知識疊加方向正交促使水平方向的移動和垂直方向的深入都具有開放性,可以實現水平探索和垂直沉浸的一體化。

概念圖是將領域知識及相關媒體資源構建成非線性的、開放性的以及逐漸完善的資源集合,它以簡單直觀的圖形形式展現復雜的知識結構,可視地揭示知識之間以及知識與資源之間的關系,使特定領域的知識以整體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現出來。在一個知識領域中,概念用定義描述,被賦予約定的指稱(即術語)。一組概念可依據概念間的相互關系構建成概念體系。一般來說,概念體系反映相應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按照合適的分層等級將領域或課程知識劃分出合適的層次結構。如課程以樹形分層自上而下依次表示為課程層、章層、節層、知識點層和子知識點層等,以這種方式提供概觀和細節,如圖2所示。一門課程包含若干章,每一章包含若干節,每一節包含若干知識點,某一知識點又包含若干子知識點。按照這種結構分出層次,包容度較大的章概念放在上面,包容度較小的節概念依次放在下面,同一類概念放在同一層次。

樹形分層結構可以用一個五元組來表示,KT=(┬,,N,C,R),其中,┬表示領域頂層概念;表示底層概念;N表示樹的節點集合{n0, n1, …, nm};C表示概念集合{c0, c1, …, cm},ci(i=0,1, …,m)表示一個鍵值,是唯一的;R表示樹中相鄰兩層之間連線的集合,R=(Ra,Rb,Rc,Rd),a,b,c,d∈{1,2,…,m},也即直接相連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集合,包括前提關系集Ra、父子關系集Rb、并列關系集Rc和附屬關系集Rd。

3.2縮放界面設計

網絡電子地圖利用多層知識圖建模、樹形分層縮放可視化技術、信息疊加、概觀與細節雙向互動技術以及按需動態提供細節信息等技術,為人們進行概念圖設計提供了技術啟示和支持。基于縮放的概念圖設計在知識體系分等級設計的基礎上,設計樹形分層縮放可視化界面,實現概觀與細節雙向互動,將知識模型、多媒體資源庫和學習者模型3個范疇的信息進行正交疊加。在縮放界面設計時選擇合適的樹形分層可視化布局和可視化工具,同時在實現效果上,可以使用動畫效果來展示上下層之間的轉換過程,這樣能夠減輕記憶負擔,從而改善用戶體驗。

矢量圖形在任意放大、縮小或旋轉等情況下都不會失真,因此,可水平移動的縮放界面是一種矢量圖形環境,學習者可以通過改變視圖范圍的比例查看其它信息的概觀或細節,可以在虛擬平面中使用二維平移和縮放技術瀏覽感興趣的對象,同時,縮放對象允許遞歸嵌套和任意水平的縮放。縮放情況如圖3所示,垂直軸Z表示在水平上不同放大率的比例。

4結語

本文提出的由相關理論基礎支持的縮放概念圖架構,借鑒網絡電子地圖的特點,不但可以清楚地描述概念并揭示知識之間的概觀和細節關系,使其可視化展示,還可以將不同層次的知識結構與其它媒體類型的相關資源聯系起來形成概念圖知識模型,從而為學習者提供協作、共享、導航和檢索等功能的可視數字化資源,有利于學習者在數字化學習中進行知識的學習與建構。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MARIAN DRK,M SHEELAGH T CARPENDALE,CAREY WILLIAMSON.The information flaneur: a fresh look at information seeking[C].Proceedings of the 2011 Annu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011:12151224.

[3]Google maps[EB/OL].http:///.

[4]COLIN WARE.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perception for design[M].3rd Revised edition.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12.

[5]MARIAN DRK,SHEELAGH CARPENDALE,CAREY WILLIAMSON.Fluid Views:a zoomable search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Advanced Visual Interfaces,2012:233240.

[6]ANDRES E,FLEISCHER R,LIAN G M.An adaptive theory of computation online course in activemath[C].2010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ICCSE),2010:317322.

[7]百度地圖[EB/OL].http:///.

[8]張學福.基于概念圖的知識模型組織及協作機制研究――以CmapTools為例[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5(11):3438.

[9]孫珠婷.基于概念圖的個性化教學系統領域知識模型自動化構建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91福利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老少配xxxxx|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91xav在线| 欧美乱子欧美猛男做受视频伦xxxx96|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卡通另类| **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体验120秒视频| h无遮挡男女激烈动态图| 波多野结衣按摩| 国产精选之刘婷野战|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在线播放你懂的| 日本熟妇色熟妇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一级特黄在线播放| 丁香花高清在线观看完整版| 男的把j伸进女人p图片动态| 夜色私人影院永久入口| 亚洲性色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情综合五月天|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 向日葵app在线观看下载大全视频 向日葵app在线观看下载视频免费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老司机亚洲精品| 奇米影视777me| 亚洲欧美国产中文| 黑人巨茎大战欧美白妇免费| 日产乱码一卡二卡三免费| 免费特级黄色片|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日韩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