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學研究》創刊于2015年,發行周期:年刊,西南民族研究院;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所主管、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所;民族出版社主辦的學術期刊。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時代,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雜志始終以弘揚納文化、搭建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展示新成果為己任,在納西族文化研究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納西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擁有著獨特而燦爛的文化。它致力于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納西文化的魅力。從古老的東巴象形文字到神秘的東巴經,從悠揚的納西古樂到精美的納西刺繡,雜志通過深入的學術研究和生動的文字描述,讓更多人了解納西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價值。它不僅關注納西文化的傳統表現形式,還積極探索納西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為納西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貢獻力量。
學術交流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它為國內外納西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高端的學術交流平臺。在這里,不同背景、不同觀點的學者們可以自由交流、相互啟發。雜志定期舉辦專題研討、學術論壇等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見解。通過這些交流活動,不僅促進了納西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為納西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納西族語言文字研究、民族史與納系族群研究、宗教研究、民俗研究、民族關系研究、跨文化比較研究、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田野調查報告、國外納西學研究譯文、書評、學術交流信息等欄目。
地址:成都市一環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大學27號信箱,郵編:610041。
1.內容:立意新穎,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證嚴密,語言精煉,資料可靠,能及時反映所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為歡迎有新觀點、新方法、新視角的稿件和專家稿件。
2.格式必備與順序:標題、作者、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或參考文獻。篇幅以2200-8800字為宜。2200字左右為1個版面。
3.請在來稿末尾附上作者詳細通訊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區、街道名稱、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務必準確。論文有圖表
的,請保證圖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對應。
4.本刊實行無紙化辦公,來稿一律通過電子郵件(WORD文檔附件)或QQ發送,嚴禁抄襲,文責自負,來稿必復,來稿不退,10日未見通知可自行處理。
5.本刊來稿直接由編輯人員審閱,疑難重點稿件送交相關專家審閱,本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客觀”的審稿原則,實行“三審三校”制度。
6.來稿一經采用,雜志社將發出《用稿通知單》,出刊迅速,刊物精美,稿件確認刊載后,贈送當期雜志1冊。
俄亞機才高土東巴研究楊亦花;
納西東巴經表達方式研究鄧章應;
麗江壩東山廟會民俗調查和力民;
略論納西人的理性生死觀楊福泉;
三壩鄉東壩村建香爐儀式周寅;楊亦花;
瑪麗瑪薩語川處話語音分析鈴木博之;
古藏文文獻對納西族記載的探討同美;
近代麗江商人群體的聚合與離散周智生;
東巴文意音結構中的雙聲符現象白小麗;
納西族日喜人及其宗教文獻洛克;李曉亮;
白松鄉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楊嘉銘;
納西語趨向動詞“來”與語法化和萬傳;
當代語境下瀘沽湖地區納文化保護的思考喇明英;
納西族紀日法與漢藏文化對納西族的影響趙心愚;
從東巴文字的比較看俄亞納西族源流問題曾小鵬;
納西東巴文對中華民族古文字研究的啟發意義王元鹿;
論葉奕苞詩歌之時政主題及《經鋤堂集》之禁毀柳洪巖;
從馮溥與王士禛的交往看康熙前期的唐宋詩之爭張秉國;
明至民國時期漢傳佛教在納西族地區的發展述略楊林軍;
不拘駢散務為有用——梁章鉅文論的現實批判諸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