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目標完成情況
1、農作物播面完成情況
主要內容:糧食作物完成75400畝。其中青稞30140畝、小麥16460畝、豆類3500畝、馬鈴薯25300畝;完成經濟作物53800畝,其中:油菜26000畝、蔬菜15000畝、藥材7100畝、食用菌700畝、水果5000畝。
2、農用物資籌備情況
組織調運各類農用物資439噸、108件。其中:各類農作物種子3噸(主要包括蔬菜、油菜、藜麥),肥料436噸(復合肥254噸、尿素98噸、有機肥84噸、)。農藥24.d-丁酯除草劑20件、乙草胺除草劑60件、三唑酮拌種劑18件、油菜專用除草劑10件。
3、開展化肥減量增效工作情況
認真貫徹落實《2020年川省化肥減量增效》文件精神,全縣使用化肥情況如下:尿素84.3噸、三元復合肥102.1噸、有機肥1072.025噸。今年尿素使用量較去年79.2噸,增5.1噸,增6.04%。三元復合肥使用量較去年122噸減19.9噸,減16.3。有機肥使用量較去年137噸增935,02噸(其中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使用1069噸)增87.22%。
4、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情況
今年,農業技術人員與春耕生產、秋收工作相結合深入到田間地頭宣傳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動員廣大群眾在秋收后將廢舊地膜撿拾收集,堅持誰使用誰回收原則,農膜殘膜回收處置達到80%。
5、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情況
因地制宜,根據我縣秸稈綜合利用和嚴禁秸稈露天焚燒情況,通過宣傳使廣大農牧民群眾認識到自己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受益者,也是行為主體,他們的支持配合和積極參與至關重要,從而全面提升廣大農牧民的健康衛生文明意識,全面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使秸稈綜合利用達到90%,
6、建立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
為全面掌握重要農業資源底數是推進資源節約,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建好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全面摸清我縣秸稈資源家底,在全縣抽選7個鄉鎮,每個村隨機抽取了至少20戶農戶,合作社1個,共計填報123戶農戶表格。調查了農作物秸稈的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完成了2019年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數據匯集、整理和錄入,建立檔案的工作。
7、開展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建設工作
為切實加強和推進農產品產地環境長期定位監測工作,充分發揮監測結果對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的基礎支撐作用。在協德鄉下二村志瑪家租賃土地2畝,建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工作。嚴格按照《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的工作要求,在監測點內進行規劃、小區設置和種植。
8、做好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
(1)構建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數據庫。
(2)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
(3)建立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分類清單。
(4)制作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圖件。
(5)編制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技術報告。
9、做好種植業調查監測,種植業模式縣級統計。
(1)種植業縣級基本情況表
(2)平地主要種植模式及減排措施調查表
(3)坡地主要種植模式及減排措施調查表
二、2021年工作安排
1、抓好農業面源污染工作
2、開展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調查工作
3、抓好縣農業污染源治理與耕地質量保護項目。
4、做好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建設工作。
5、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成果使用。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關于開展第八屆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評審工作的通知》(人社部發[20*]58號)精神,現就做好全區20*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推薦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評聘范圍
按照農業部、人事部《關于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教學科技人員評聘專業技術職務有關問題的通知》([l993]農(人)字第52號)和《印發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評審實施辦法的通知》([1994]農(人技)字第4號)的精神,凡20*年12月31日前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從事農學、園藝、植保、土肥、畜牧、獸醫、水產、農業機械化、農業工程等專業技術推廣工作且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均可申報評審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職務。
二、申報條件
(一)基本條件
1、大學本科畢業擔任高級農藝師職務(含高級畜牧師、高級獸醫師、高級工程師,下同),并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5年以上,且具備下列條件者:
(1)能分析本學科國內外發展趨勢,根據國家需要和學科發展提出本學科推廣研究方向,選定具有重要實際意義或開創性的推廣課題。
(2)能創造性地解決重大、關鍵農業技術問題,并取得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或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推廣成果。
(3)是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能夠指導國家重大推廣項目。
(4)培養出較高水平的推廣科技人員,具有培養指導農業技術推廣專業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2、對于不具備本科以上學歷或未達到任職年限破格申報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者,必須在擔任高級農藝師之后取得下列成就之一:
(1)獲國家發明獎或科技進步二等獎,或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以上的主要貢獻者(“主要貢獻者”是指在項目中承擔主要工作或關鍵工作,或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的人員,不論有無證書)。
(2)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以上的主要貢獻者。
(二)專業理論要求
1、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理論和技術,了解相關專業及系統工程、計算機應用、經濟管理等專業知識。
2、在本專業領域有較深造詣,是本專業學科帶頭人之一。
3、對本專業理論技術有創造性研究,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4、熟悉有關前沿理論在本專業國內外應用情況。
5、具有指導博士研究生的理論水平。
(三)業務工作經歷和能力要求
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須具備下列條件之2項:
1、曾提出過有重要學術和實用意義的推廣課題,在推廣科學前沿進行開創性的工作。
2、曾編寫出具有較大影響的科學論著。
3、負責指導過國家重大推廣項目或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
4、主持或為主參與制定本專業技術推廣規劃。
5、舉辦過高層次、高水平的科學講座,能指導高中級農業技術人員工作。
6、解決過重大農業技術推廣疑難問題。
(四)工作業績要求
1、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主編公開出版的全國性或省級農業學術、技術推廣教材20萬字以上。
(2)在國家級學術技術刊物上發表高水平的文章5篇以上。
(3)參加國際學術討論會并提交學術論文3篇以上。
(4)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全文4篇以上。
(5)正式出版過不少于10萬字著作的作者。
2、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以上的等級內額定人員。
(2)獲部、省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以上的等級內額定人員。
(3)主持的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取得顯著成果,推廣面積和技術水平達到規定要求,并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以上的主要貢獻者。
(4)主持的國家級推廣項目,經部級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5)主持研制開發的實用技術有2項以上重大改進,經部級專家鑒定通過,已在全國推廣,并取得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推薦名額
全區推薦總名額為25名。縣及縣以下崗位職數核定內的申報人員原則上不占用推薦名額。
四、上報材料
(一)各縣市在推薦上報人選時,需呈報下列材料:
l、由人事、農業行政部門正式行文的推薦報告2份。報告中應清楚介紹整個推薦過程,并注明推薦人選的排序、是否占用指標等情況。
2、20*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推薦確認表(見附件1)1份。嚴格按單位類別和專業填寫,由人事、農業行政部門共同簽章。
3、20*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推薦人選情況一覽表(見附件2)1份。此表嚴格按照備注中說明逐項填寫。
4、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20*年在崗情況統計表(見附件3)1份。認真按照表中要求逐項填寫,由人事、農業行政部門審核并簽章后上報。
上述文件、表格需文字性材料和軟盤(1張)同時報送。所有表格采用統一格式。
(二)推薦人選的相關材料: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全縣糧食總產6億斤的總體目標,以超級稻示范推廣項目為載體,以超級稻高產示范區建設為抓手,以推廣超級稻品種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為核心,堅持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整合資源、共同推進的工作措施,加大超級稻良種及配套集成技術示范推廣力度。開展超級稻生產經營主體培訓,著力構建“農科教、企社戶”緊密聯合的超級稻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運行機制,促進超級稻生產技術進村入戶,實現“雙增一百”目標,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二、目標任務
2014年在全縣25個鄉(鎮)全面組織實施超級稻示范推廣項目,早、晚稻示范推廣面積各10萬畝(具體見附表),重點在、等重點示范鄉(鎮)推廣應用面積9萬畝。輻射帶動全縣其他鄉(鎮)完成推廣應用超級稻面積20萬畝,實現百畝示范方雙季畝產1100公斤,萬畝示范片雙季畝產1000公斤。全縣培訓超級稻技術骨干200人次,科技示范戶1500戶以上。
三、實施內容
今年,超級稻示范推廣工作的重點是按照良種良法配套,開展技術集成創新,通過培育科技示范戶,組織好高產創建。同時,要發揮科技示范村的帶頭作用,搞好現場觀摩,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促進超級稻面積推廣應用。
1、示范推廣超級稻主導品種:根據我縣生產現狀,確定推介一批超級稻主導品種。早稻:淦鑫203、03優66、新豐優22、金優458;中稻深優9516、天優華占、甬優12號、Y優1號;晚稻:五優308、五豐優T025、豐源優299、天優998、天優華占、甬優12號。
2、集成配套高產技術:各鄉鎮要針對當地水稻生產制約因素,因地制宜開展專題試驗,實行重點突破,集成2-3項簡便實用,農民易掌握的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綜合應用雙季超級稻“早、壯、強”、水稻“三高一?!薄⑺揪_定量栽培、水稻“三控”施肥、超級稻“三定”栽培等栽培技術原理指導超級稻生產,重點抓好超級稻合理選種、培育適齡壯秧,科學控苗增穗,氮肥后移,施好穗粒肥等關健技術,充分發揮超級稻穗大粒多,高產穩產優勢。
3、科學選擇萬畝示范片:根據我縣實際,確定建立以等三個鄉鎮相對集中連片2個萬畝超級稻高產示范片建設活動;在鎮文院村、鎮村建立兩個百畝核心示范區;每個核心示范區將樹立一塊標志牌,主要內容為:行政責任人、技術負責人、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實施面積、產量指標等,同時對核心示范區參與農戶進行造冊登記,建立工作臺賬。
4、深入開展超級稻主體培訓:圍繞超級稻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充分利用科技入戶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平臺,采取室內培訓與現場培訓、“專項技術培訓”與實用技術培訓相結合培訓方式,廣泛培訓超級稻示范戶,縣農糧局重點培訓鄉鎮農技人員、種糧大戶、示范片核心區農戶。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站培訓不少于50—80戶示范戶,示范戶田塊要盡可能連片,優先選擇種糧大戶、便于參觀學習的農戶作為示范戶。做到示范區村村都有示范戶,充分展示超級稻增產、增收效果,積極引導農民自覺示范推廣超級稻,今年,我縣超級稻示范戶培訓不少于1500戶。
四、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強化責任??h農糧局成立超級稻示范推廣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指導組。由縣農糧局局長任組長,分管種植業的副局長任副組長,縣農機局、農技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種子站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全縣示范推廣工作的組織實施和督察指導;抽調農業系統具有副高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成立專家技術指導組,實行首席專家責任制,專家技術組負責做好本地適宜超級稻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篩選、栽培技術規程制定、示范推廣工作的檢查指導、編印相關技術資料等工作。根據工作需要在超級稻示范推廣過程中,采取縣專家組成員負責核心示范區、每人包3—4個鄉(鎮),鄉鎮農業綜合站人員結合本鄉鎮的實際制定推廣實施方案,每人負責3—4個行政村,每逢農事季節或生產關鍵期,務必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向農戶傳授新技術,確實解決好生產過程的各種問題,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2、加大宣傳,強化培訓??h鄉兩級農技推廣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等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動員科技人員以及廣大農民積極參與超級稻示范推廣工作,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吸引農民廣泛參與,發揮示范戶的積極作用,加強技術培訓、強化技術指導促進各項措施到位,搞好技術服務。萬畝高產示范片鄉(鎮)要充分發揮高產示范樣板作用,在關鍵季節分別組織1—2次現場觀摩會議和2次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員直接參與核心區的全程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全面提高超級稻技術入戶率。
3、整合資源,提高效果。超級稻示范推廣需要多部門的合作,要強化農科教企結合,調動推廣部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種植大戶等多方面的積極性,要把超級稻示范推廣項目與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陽光工程、測土配方施肥、種子工程、植保工程、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農業科技入戶項目等工作相互銜接,充分利用這些項目建設和實施的有利平臺,在更大程度上、更廣范圍上推動超級稻發展,發揮超級稻品種的產量潛力和增產效果。
4、抓好測產驗收,宣傳經驗典型。2014年超級稻測產驗收工作將由省廳組織專家現場驗收,客觀公正評價我縣超級稻實驗效果。鄉鎮各地要及時總結超級稻示范推廣的先進經驗和高產典型,及時匯報超級稻工作進展,提交工作總結。同時,通過召開現場會、經驗交流會等形式擴大輻射力,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擴大影響,推動大面積超級稻發展。
五、工作安排
(一)方案制定
1—2月,按照省廳工作方案制定本地具體實施方案,宣傳推介超級稻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落實超級稻萬畝高產示范片建設地點和示范鄉(鎮)1500戶超級稻示范農戶,落實有關技術試驗。
(二)組織實施
3—7月,超級稻早稻示范工作落實和技術培訓與指導。項目技術專家組及各示范鄉鎮分級開展技術培訓,并深入基層開展市場調研和技術服務,現場指導稻農生產,抓好早稻集中育秧,了解各地超級稻市場及示范推廣中的問題和典型經驗,提出促進超級稻示范推廣的對策措施。同時,做好早稻測產和總結。
8—10月,超級稻晚稻示范工作落實和技術培訓與指導。項目技術專家組及各示范鄉鎮分級開展技術培訓,并深入基層開展生產調研和技術服務,現場指導稻農生產,了解各地超級稻生產及示范推廣中的問題和典型經驗,提出促進超級稻示范推廣的對策措施。開展流動現場觀摩,做好晚稻測產和總結。
*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預計達280.8億元(現行價)、同比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8613元、增長10.6%,實現了年初提出的全面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六大體系”建設和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的目標。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加快農田、魚塘標準化建設。*年我局投入1.92億元(含*年結轉資金),對12.69萬畝農田(魚塘)實施標準化建設,加上市水利局以及各區(縣級市)和其他單位的配套投入,可以完成17.7萬畝農田(魚塘)標準化建設,累計可以完成110.1萬畝農田和9.2萬畝魚塘建設,分別占規劃目標任務(到2010年完成146萬畝農田和15萬畝魚塘標準化建設)的75.4%和61.3%。同時,我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田、魚塘標準化建設情況調查,組織編制*~2010年全市現代化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方案;加強規劃信息體系建設,基本完成農田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電子地圖制作主體工作。
二是加強農業(海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實施“沃土工程”,積極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完成涉及16個鎮(街)共65萬畝耕地的野外調查采樣與數據整理工作,實施了2650畝的配方施肥大田示范;擴大冬種綠肥面積,冬種紫云英、油菜花總面積超過1萬畝。強化海洋與漁業環境保護,繼續實施伏季休漁和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完成編制《*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南沙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分別在花都、從化成立了桃花水母自然保護區和唐魚自然保護區。
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有23項農業關鍵共性技術得到突破,獲得市級以上農業科研成果35項;加強農業科技資源整合,主動開展了與省農科院農業科技供需對接工作,全市有13個農業單位與省農科院簽約建立合作關系。深入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示范推廣新優品種88個、科技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16項,推廣面積42萬畝;舉辦技術培訓班105期,培訓農民技術骨干18822人次;“農業通”免費為7000多位農民發送農技手機短信40多萬條。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榮獲廣東省系統和行業"窗口之星"榮譽稱號。此外,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區成功創建“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預計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科技成果轉化率、良種覆蓋率可分別達到55%、73%和91%。
(二)農業生產經營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是加快優勢產業發展。畜牧、水產等產業穩步發展,預計全年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約2個百分點;農產品初加工、種子種苗等產業蓬勃發展,預計全年農業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9%;觀光休閑農業加快發展,“*寶趣玫瑰世界”等新的農業景點建設已初具規模并陸續開業迎客。農業區域布局不斷優化,10個蔬菜基地和20個蔬菜專業村、10個水果基地和20個水果專業村以及一批水產養殖基地、規模畜牧養殖小區和花卉標準化示范區規劃建設加快推進,“組團式、網絡化、多板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區域布局漸具雛形。其中,10個蔬菜生產基地經過三年的建設,規模化生產面積、產量、產值分別占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產量、產值的1/4、1/3、1/3,共輻射帶動農民10.5萬戶,帶動種植蔬菜面積達25.9萬畝;*區海鷗島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首批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之一。
二是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市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8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78個,會員11022人,帶動農戶6.5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8.8%;其中*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以來,依法登記成立了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完成我市中心城區現有10個禽畜批發市場和4個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工作,新建的江村家禽中心批發市場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設并開業運營;與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及其他地區的農業合作交流加強,全年共簽訂合同金額3.14億元,并開展了泛珠三角省會城市農業主管部門共建信息交流網絡平臺的工作。
(三)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是切實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成功處置了*區發生的局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力加強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的落實,目前全市免疫合格率保持達到國家標準;完善了重大動植物疫情應急防控機制,基本完成市級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此外,繼續加強紅火蟻等重大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擴散蔓延和危害;農作物病蟲鼠害預報及指導防治效果顯著,挽回各類經濟作物產值損失折合人民幣約7.9億元。
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市共建立了32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其中有7家被選定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家被選定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被選定為省級首批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示范點;共有903個生產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有188個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97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有136個產品獲有機食品認證,有63個產品獲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實施了“農產品標識計劃”,啟動了食用農產品(蔬菜)溯源標識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動物標識和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的統一部署,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全面實現了“一個100%和三個量化指標”的目標要求,順利通過了全國第三次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有關專項檢查。據農業部*年第三次例行監測結果顯示,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在較高的水平,畜禽產品藥物殘留合格率為100%;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為96%,位于全國前列;水產品藥物殘留合格率為90%。
三是加強農資打假和漁業行政執法。我局共開展農資打假執法行動267次,檢查企業6480個次,整頓農資市場239個次,檢查農資產品達1000多種,查處不合格化肥400多噸、沒收假冒偽劣農藥40多噸,沒收假劣及高毒農藥共16噸,無害化處理銷毀假冒農資產品40多噸。同時,開展“護漁*”等專項執法行動14次,檢查漁船5089艘,查處違規捕撈作業案件531件;開展水生野生動物執法檢查行動164次,檢查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單位800余家,立案處理12件;檢驗漁業船舶3140多艘,完成3800多艘農自用船、漁船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了用海單位和用海項目的全面檢查,查辦違法用海案件15件。
(四)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健全。
一是全面落實已有各項農業補貼政策。繼續加大了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漁船柴油補貼等原有對農民直接補貼的力度,全市各級財政共補貼7794.2萬元,其中種糧補貼1510.6萬元,農資綜合補貼2306.2萬元,農機購置補貼850萬元,漁船柴油補貼3127.4萬元。
二是著力拓寬農業補貼種類。在全省率先制定、實施生豬補貼政策,共對16萬多頭能繁母豬實施了補貼,補貼資金超過800萬元,惠及9808農戶;實施農業良種補貼,農戶購買列入農業補貼目錄的良種可獲得三分之一價格的補貼,共發放良種補貼250萬元;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通過給予每人600元的補助,對6150名農民進行了培訓。
(五)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推進。
一是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我局牽頭制定了《農村居住環境整治和新農村綠化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了100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補助資金1000萬元已全部落實到位;在此基礎上,選定村民積極性高、基礎條件較好、領導班子團結的55條村作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扶持村,給予10~30萬元不等的資金扶持,合共補助資金900萬元。據初步統計,*年我市各級投入資金近6億元,對730條村(包括自然村)開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共惠及農戶14.7萬戶、67萬人;共清理衛生死角108萬平方米,清理溝渠池塘137萬平方米,清理亂搭亂建及破舊房屋54.18萬平方米;改廁6.84萬戶,改排水系統51.42萬米,改巷道47.68萬平方米;建成了閱報欄、生態小公園、文化小廣場、垃圾中轉屋、籃球場等一大批設施,廣大農民群眾深切感受到了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和實惠。
二是積極做好中心鎮規劃建設的指導和服務協調工作。目前全市17個省級中心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和審查基本完成,其中江高鎮等15個鎮的總體規劃通過了市政府審批,12個鎮的用地規模報經省建設廳等部門核準,石樓鎮蓮花山工業園等38個控制性詳細規劃項目已獲審查通過。中心鎮的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產業聚集能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卓有成效。*年1~10月,我市17個中心鎮工農業總產值1273.14億元,同比增長13.44%;實現兩稅收入57.88億元,同比增長34.03%;引進投資項目230個,合同總投資達32.61億元,實際投資金額為20.22億元。
三是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大力加強對北部山區鎮的扶持力度,市本級財政安排用于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達4.5億元。其中,我局在安排山區鎮專項資金1500萬元的基礎上,再安排4300萬元用于山區鎮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利用以及農田標準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年我市6個山區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了良好局面,工農業總產值預計達65億元,同比增長12%;兩稅收入約4億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50元,增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