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情感散文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06年入夏以來,我國重慶、四川等地持續高溫少雨,干旱發展迅速。8月15日,重慶大部和四川東部仍然維持高溫酷熱天氣,日最高氣溫在38~40℃、局部40~43.5℃。重慶28個區縣最高氣溫超過40℃,綦江達44.5℃、萬盛44.3℃、江津44.3℃,均突破全市建站以來最高氣溫極值。到18日為止,重慶地區的高溫天氣超過了40天,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50天。面對持續的高溫干旱,人們禁不住要問“持續高溫的成因是什么”?有人提出,這種嚴重的高溫干旱天氣與三峽大壩的建成有關。就此,國家氣候中心局地氣候監測重點站從全球氣候變暖、2006年大氣環流特點,以及局地氣候水域效應等方面,綜合分析了這次高溫干旱成因,認為目前某些網民將高溫干旱的成因歸咎于三峽工程是沒有根據的,是不科學、不負責任的說法。
下面是重慶、四川高溫干旱事件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四川、重慶干旱高溫是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增加背景影響下發生的
我國2006年四川、重慶干旱這種極端高溫干旱是全球氣候變暖大的氣候背景影響下發生的。四川、重慶這種極端高溫干旱事件,實際上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種現象,近百年以來,地球氣侯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氣候變暖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如:2006年7月歐洲大部分國家、美國西部和東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出現了持續近3周的高溫熱浪襲擊,根據美國國家防旱中心公布報告說,滾滾熱浪已經給農業造成巨大災害,美國60%的國土出現本世紀以來罕見的旱情。2003年夏季歐洲大部地區遭受高溫熱浪襲擊,造成3萬多人死亡。氣候變暖的原因是由人類活動和氣侯自然波動共同造成的。氣候變化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尤其明顯,我們中國的很多地方實際上就處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所以我國也是氣侯變化比較明顯的地方。重慶、四川恰好就處于這個地區,所以說這是在北半球及我國夏季極端高溫熱浪頻繁出現的大背景下引起的,不是局地氣候變化所造成的。
二、四川、重慶干旱高溫與大氣環流特征關系密切
首先,2006年,西太平洋海溫比往年偏高0.5℃,副熱帶對流活動明顯,副熱帶高氣壓的位置較往年偏北、偏西,尤其是進入8月以來,副高脊線每日均維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高脊線位置為26°N,同時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高的這種形態,不利于將南方的暖濕氣流帶到西南地區東部。另一方面,受大陸高壓穩定控制,川東、重慶上空盛行下沉氣流,對流活動受到抑制,致使該地區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旱情嚴重。這種氣候狀況長期控制了我國長江中游地區,導致伏天高溫天氣出現時間較長,對重慶、四川等地區影響十分突出。
第二,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較常年偏少兩成左右,熱狀況偏強。作為冷源的青藏高原積雪減少,造成高原熱力作用顯著,青藏高壓也比常年偏強,并與副熱帶高壓連接成一個強大的高壓帶,持續控制重慶市的大部分地區。同時,來自中低層孟加拉灣的水汽通道受大陸高壓阻斷,使我國西南地區水汽條件不充足,空氣濕度偏低,造成干旱少雨。
第三,2006年北方冷空氣較弱。大氣環流比較平穩,冷空氣沒有南移下降到西南地區,而是平移到我國東部,造成北京、黃淮、東北等地帶降雨較頻繁。而西南地區南北氣流交匯不明顯,造成該地區降水偏少。由于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因此川東、重慶等地旱情嚴重。
三、類似高溫干旱歷史曾出現過,并非大壩建成才有
重慶地區歷來伏旱發生頻率就非常高,當地農民有“十年九旱”的說法。重慶歷史上就是我國四大“火爐”之一,歷史上40℃以上高溫紀錄也不少見。比如重慶1992年、1994年分別出現5天和4天超過40℃的高溫紀錄。涪陵1961、1964年也出現過7天和6天超過40℃的高溫紀錄,今年涪陵超過40℃的高溫有6天,未超過歷史同期最多。四川、重慶發生類似的干旱年份有1959、1966、1972、1992、2001年等,主要是因為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只是2006年就影響范圍和持續時間來說是50年來最嚴重的。
四、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是其中原因之一
重慶地區城市化建設加快,導致了城市熱效應的加劇,這雖然不會對整個氣候產生大的影響,但是大面積下墊面的改變,即大量生長著綠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陽輻射后產生的熱能無法很快被吸收、擴散,再加上重慶地處盆地這個特殊的地形,這些也都是導致重慶市這次持續高溫的原因之一。
五、庫區水面面積擴大,水域調節氣溫是降溫作用
由氣候學的基本原理可知道:三峽大壩建成之后,庫區水面面積擴大,而水域具有調節功能,水氣蒸發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吸熱的過程,由于水域蒸發效應可降低水域周圍的氣溫。這就和海邊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在相同時間里,海邊的溫度低于內地的道理是一樣的。
六、局地氣候監測表明三峽工程建設對局地氣候影響很小
在三峽工程建設開始之時,國家就啟動了“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工程”,由國務院三峽辦組織實施,旗下囊括了水質、水文、氣候、農業、生態等17個子系統。經過多年監測觀察,并沒有發現三峽庫區蓄水量的變化對氣候造成明顯的影響。根據氣候數值模擬研究表明:水域升高后,三峽庫區水域變化對氣候的影響范圍在20公里左右。水域周邊20公里以內地區氣溫表現為冬升夏降,變化幅度在0.5℃左右,而降雨在接近水域地區稍減,遠處稍有增加。超過20公里的范圍,三峽工程對氣候基本就沒有什么影響了。2006年特大高溫干旱包括了重慶、四川在內的長江中游近百萬平方公里地區,這樣大面積的高溫干旱事件已經遠遠超出了三峽水庫的影響范圍。
由此可以看出,三峽工程影響在氣象學上是局地中小尺度的概念,對于大尺度天氣氣候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只能說在局部地點有所影響。另外,2006年中國頻繁的臺風、東北低溫以及大范圍的高溫干旱,這些現象在氣候上是互相聯系的,應該將它們同全球的大氣環流相聯系看待,而不是區區幾公里的水位變化能影響的。這次重慶、四川高溫干旱主要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變化引起的。
七、 重慶、四川地區高溫干旱天氣氣候預測
根據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在未來4天,東部、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大部將有陣雨或雷陣雨天氣,局部旱情可得以緩和。但四川盆地東部、重慶大部地區的高溫干旱仍將持續。21日以后有可能在四川盆地東部、重慶大部呈現降水增多的趨勢,使包括四川盆地和重慶在內的旱情部分緩和。一直到9月份,副熱帶高氣壓減弱,冷空氣增強、活躍之后,四川盆地、重慶地區的降雨會進一步增加,旱情才會得到緩解。
在語體上,散文詩的語言是抒情性的想象的語言,散文的語言是敘事性的現實的語言。
散文詩的語言具有散文語言無法比擬的彈性美、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較大。
散文為文,語言要求簡潔灑脫,更多一些娓娓而談,寫清作者情之所系的來龍去脈,抒情也更細膩,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銜接較緊密。
“散文”與“散文詩”,兩者僅一字之差,看起來就像同卵雙胞胎,而實際上呢,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某些方面兩者甚至背道而馳。所以,當一本集合了散文和散文詩的作品,比如吳長忠先生的《知了》,出現在我面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好自信的冒險。
但是,讀完《知了》,我發現自己之前的擔心完全是不必要的。世事無絕對,能寫好散文同時也能寫好散文詩的人,畢竟還是有的?!吨恕繁闶敲髯C。
《知了》中的散文,最動人的當是那些“憶舊”之作,如《母親的眼淚》《拉煤記》《窮家之樂》《三位大嫂》《給爺爺祝壽》等。作為一種緊貼生活和情感的寫作,憶舊散文似乎更能通過文心昭示人心,因而最能體現散文排斥虛假、反對矯飾的文體特征,也最能顯現散文自身所達到的境界。吳長忠先生的這一組憶舊散文,不僅寫得淳樸生動、真誠感人,也寫出了自然大方的風度和自在清澈的心境,讀起來貼心入肺,令人難忘。它們的動人首先來自于作者獨特的筆調。吳長忠先生是以一種質樸、寬厚的話語方式,從日常的細節入手,回顧生活里的真實事件、抒發人生中的獨特感受,在娓娓道來之時暗藏淡定從容,又盡顯平實親切。而這些散文更為深入也更為持久的力量,則來自于文字所呈現的心性和情懷。作者不僅是在用心觀察世界、用情體悟人生,還是在以內心的省察和精神的升華,將經驗與感受加以反芻和提煉,在表達真心真情、呈現真意真我的基礎之上,構建、衍生出自身的意境與氣象。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不管苦難還是歡欣、親情抑或“人情”,在他寫來都是溫情而不泛濫、樂觀而不虛夸、通達而不矯飾。從這些看起來樸實無華的文字之中,我們讀到了一種豁達本真的胸懷,以及一顆淳厚的赤子之心。。
《知了》中的散文詩則呈現了另一種面貌,更確切地說是另一種風采。作者用優雅的語言和悠深的意象,輔以深切的情感,來贊美故鄉、雪原、月光和炊煙,來詠嘆布谷鳥、石頭、河流和湖泊,來敘寫向日葵、蒲公英、櫻花與荷。而在所有這些詩意而深情的美好之上,是作者發自靈魂深處的終極追問,對那些關于永恒與無限、實在和虛無、個體和偶在,關于價值和意義、自由與孤獨、美和愛的問題的索問與思考。因此,這些散文詩,不單是詩意盎然的描寫、情思綿長的表達,也是生命哲理的探求與思辨。作者把抽象的精神性的思索和感悟,自然地具象于有靈且美的萬物之中,深情地完成了對思想的詩性表達,由此成就了這些融詩意、情感、哲思于一體的散文詩。如果說散文最能體現寫作者的胸襟與心性,那么,散文詩在彰顯寫作者的才思和文采之時,更能清晰標示出他的思想刻度和心靈深度,所以,一個敏銳深刻的靈魂就從《知了》的散文詩中顯影而出。
也由此,我想,一旦完成對《知了》的閱讀,我們可能會更加相信,文字通向的是人的心靈。(任瑜,文學博士,青年評論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幼兒散文詩語言優美、凝練,結構短小、精悍,內容生動,意境優美,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之一。引導幼兒欣賞散文詩,不僅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還能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如何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談幾點個人體會。
1.充分利用圖畫、多媒體進行閱讀活動
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磮D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因此閱讀活動中多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對于提高幼兒對散文詩閱讀興趣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可以利用幼兒熟悉圖片、樂于接受圖片、樂于通過圖片學習的特點,在進行閱讀活動時,給文字配上形象生動的小圖片,使幼兒手口一致地閱讀,這種方法可以緩解幼兒由于懼怕文字而降低閱讀興趣的問題,對幼兒的閱讀活動起到"拐杖"作用。
在閱讀活動中利用幻燈、投影、錄像等手段,進行教學活動,目的在于激發幼兒興趣,拓寬信息渠道,全面深入理解閱讀內容。多媒體教育手段具有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特點。它直觀生動的形象,使幼兒身臨其境、深受其感。在動態、立體的信息傳遞中,幼兒調動視覺、聽覺和感覺,更充實地把握閱讀內容。
2.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注重閱讀的分享過程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游戲活動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在認識書時我以充滿童趣的話語告訴幼兒書的封面是宮殿大門,封底是宮殿的后門,每一頁是宮殿里的房間,里面裝著許多故事和散文詩,既生動又有趣;給每個幼兒的右手食指貼上小紅點表示火車頭,用開小火車的游戲練習閱讀劃指法,幼兒很喜歡;活動后,我又提供一些簡單的道具,開始了表演游戲,當孩子們戴上頭飾,拿上道具表演故事和散文詩時,臺上臺下相互呼應,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手舞足蹈,樂不可支,幼兒對這些游戲的濃厚興趣,不知不覺中也有效地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提高兒童的閱讀能力。
3.營造和諧、寬松的閱讀氛圍,讓幼兒體驗閱讀快樂
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在與環境互動中產生閱讀的興趣,是提高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把幼兒討論時的發言記錄以較大的字體打印下來,加以展示,使幼兒對自己講述的"作品"或同伴的"作品"更感興趣,并進而產生閱讀和創作的欲望,活動室因此成為幼兒愉快地參與閱讀、分享成果的展覽室。在活動室的周邊和幼兒園的其他可利用的場所,我們選擇了幼兒喜愛的經典作品,如《月亮》、《精衛填?!?、《白雪公主》等,創設真實的故事情境(包括故事場景的布置、故事錄音、音樂音響效果等),讓幼兒有身如其境的感覺;在活動室的周邊開辟寶寶劇場、故事屋、故事長廊等,其展示的"作品"可以是幼兒獨自創作,可以是幼兒相互合作,可以是幼兒和家長共同繪制的作品,由于畫面生動形象,加之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幼兒總是百看不厭,百說不厭,其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自然而然得以提高。
4.運用靈活多樣的提問技巧
幼兒富有情感的朗誦散文詩,不僅可以加強對散文詩內容的記憶,訓練幼兒口語能力,更能幫助幼兒加深對散文詩內涵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體會。因此,在引導幼兒理解散文詩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幼兒富有感情的朗誦,是散文詩欣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一是多聽,幼兒的模仿能力極強,老師應注意邊聽邊指導幼兒模仿如何運用停頓、重音、語速、句調等朗誦藝術手段,準確表達作品內在含義的方法;二是多讀,為幼兒提供形式多樣的訓練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使幼兒在欣賞、感受、參與的同時,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高朗誦的技巧。
散文詩欣賞作為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發揮著其它文學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散文詩欣賞教學中應該從幼兒的角度出發,一切以提高幼兒的語言發展為目標,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法,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為幼兒今后的語言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5.指導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關鍵詞】文化;象征;意象
一、選材厚重,書寫鹽都史詩
詩人以一粒母性的鹽巴喂養的詩魂,用沾著鹽味的目光洞穿鹽都歷史,尋覓、采擷了鹽都血脈流淌的每一滴血。這條血脈的長度:自貢市每一口鹽井白天的喧鬧和黑夜的寧靜,加上每一架天車站立的身軀和躺下的影子。詩人選材的容量是宏大的,查閱了《中國自貢井》和《自貢市鹽業志》等大量資料。史為今用,史為詩用,以詩寫史,史詩相融。此詩集不愧是一部詩志鹽史、文情并茂的文學傳記體散文詩集,是自貢鹽都的一部恢宏大氣的鹽井文化的史詩。在《第一部〈序詩〉》中,篇篇便可清晰看到,比如:“落腳哪一片土地?啄破哪一頁巖層?我能叫開汩汩千年的古鹽井?喚醒相思千年的天車情?”、“走在我腳印之前,僚(獠)人在蠻荒之地將日月一千九百多層厚厚的身影,縫成一條天堂之路”。/沿天堂之路,我是下凡人世的天狗,引領“梅澤”找到生命的源泉。/第一口“富義鹽井”就開鑿在我心石之上,鑿穿我心底,開啟千年之長的鹽業之河。/從此,心海深處鹽泉噴涌,血肉之軀鹽分流淌,情感之流地火燃燒。/梅澤——鹽井的始祖,井神廟中的井神,供奉在我血脈里,世代流傳(《井神尋源》)。詩人在這里取鹽都千年歷史素材,尋覓“千年的古鹽井”,“喚醒相思千年的天車情”,“開啟千年之長的鹽業之河”,沿著“自流井就流淌在我的母性血脈里”,牽起“線頭起自南北朝”的歲月,詩意地闡釋出“自貢”的由來。詩人在后續的詩章中,從很多的詩句中都能給讀者以厚重質感。無論是“釜溪河”、“川江”,都通過“鹽船”漂泊成鹽都的血脈、情結、智慧和歷史,這是自流井流淌的血,是鹽工凝結的情。這樣的情感怎能不厚重鹽都的靈魂和鹽工的生命?
二、象征手法營造飽滿意象
龐德認為,“一個意象是在瞬息間呈現出的一個理性和感情的復合體(Complex)”,意象正是這樣一種把熱情與冷靜、把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交融為一體的詩歌要素。意象與述象是構成散文詩語言的形象性和詩質特征的重要藝術元素。意象飽滿的散文詩,才是有血有肉有魂的好散文詩。詩人在《第二部·九十九座天車 九十九口鹽井》中,緊緊圍繞九十九口鹽井一邊敘事,一邊抒情,意象繽紛,有血有肉,一氣呵成,波瀾跌宕。比如:“你依然以‘天車’高高矗立起我的夢想、希望和我的人生。/在我抬眼之后,在我誕生天車的記憶里,你落地生根,獨木成林”、“我在高高的天車腳下走過鹽做的童年,我在濃濃的鹽鹵氣息中呼吸鹽都生活”(《新大六井,我鹽工父親留給我的一只腳印》)。“無怨無悔的牛啊,已走進隔世的門檻,成為我詩夢中一個鮮活的意象”、“隨即,鐵輪哼起快板的行歌。跌宕的音符在鹽都行走,在巴山蜀水中行走,在神州大地上行走”(《飛躍》)?!叭伪趟櫧骨乃季w,綠染烈日灼黃的靈感的心葉。/托起一個輕盈,躺在水面,靜聽撒落在水中的秋的呼吸。/還有,當年千百只鹽船的倒影與船工的號子。/頭上綻開的浪花喲,為我揭去美妙的構思,沖破‘王爺廟’構筑的財不外流的故事,一路舞蹈,一路歌聲”(《在釜溪河邊徘徊》)。在這些詩句中,詩人寫了“新大六井”主要述象,像“腳根”、“飛翔”、“井口”、“菜園”、“山野”、“土地”、“鄉音”、“目光”、“天車”、“童年”等,由此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思索、沉思,抒發出詩人對鹽工“在濃濃的鹽鹵氣息中呼吸鹽都生活”和“明天的命運與重量”的深刻感悟。這樣的意象美,給讀者以有血有肉有魂的感覺,所以能深深打動讀者。
三、語言淳樸鮮活,深入歲月骨髓
散文詩的本質是抒情,而抒情是要靠語言來表達的。散文詩的語言具有舒放性、旋律性和隨意性的特點,這與詩人情感的主觀性有關。盡管詩人所放歌的鹽都歷史跨度很大,涉及的人與事很多,然而卻通過語言的技巧,從頭至尾暢通連貫。比如:“從天車到墓碑,從瓦斯到情感,從鹽井到靈魂。/從墓碑到天車,從情感到瓦斯,從靈魂到鹽井”(《陜西廟(西秦會館)》)。詩人用了四個“你不再”的排比句,運用散文詩的旋律性,為讀者營造出層層遞進的氛圍;用“小氣” 與“氣魄”、“牛力”與“神氣”、“竹筒的城府”與“鑌鐵筒大肚的容量”的鮮明對比,揭示出鹽井的個性風貌,深邃了歲月的骨髓。而“黃澄澄的鹵水”,多么靈動形象的語言,昭示出“鹽路”的坎坷道路。通過“天車”、“墓碑”、“瓦斯”、“情感”、“鹽井”、“靈魂”與“墓碑”、“天車”、“情感”、“瓦斯”、“靈魂”、“鹽井”的有機輪回,在看似簡約的語言中,卻飽含著意象的穿透力和哲思的跳躍力。詩人用抒情的語言再現外在形象和心靈形象,是用血液、骨骼、靈魂和信仰吶喊出的心聲,這種心聲不僅屬于詩人自己,更屬于世世代代的鹽都鹽工。這樣的語言豈能不深入歲月和歷史的骨髓?
參考文獻
[1] 黃晉凱,張秉真等主編.象征主義·意象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 吳亮,章平.宗仁發編象征主義小說[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
[3] 汪耀進編.意象批評[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的高度。幼兒語言欣賞從過去單一的圖畫書拓展到現在高質量的繪本、動畫。幼兒的閱讀量劇增,幼兒閱讀過程中獲得信息倍增。隨之而來,教師語言欣賞活動的選擇范本擴大,這時教師需要理情引領和組織語言欣賞脈絡,讓幼兒在語言欣賞活動中收獲:生活經驗、積極情感態度、語言表述才能、文學審美情趣。
【關鍵詞】關注幼兒;語言欣賞;適宜;引領和組織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語言內容與要求:“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童年的閱讀經驗往往構成一個人生命的底色。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幼兒閱讀的廣度和寬度,決定了幼兒語言欣賞能力的高度。幼兒語言欣賞從過去單一的圖畫書拓展到現在高質量的繪本、動畫。幼兒的閱讀量劇增,幼兒閱讀過程中獲得信息倍增。隨之而來,教師語言欣賞活動的選擇范本擴大,這時教師需要理情引領和組織語言欣賞脈絡,讓幼兒在語言欣賞活動中收獲:生活經驗、積極情感態度、語言表述才能、文學審美情趣。因此,教師的引領和組織應關注以下因素。
一、關注文本和幼兒語言、情感接受的適宜度
文本是幼兒欣賞的載體,它的語言內容和思想情感直接引發幼兒欣賞興趣。因此,老師在選材時要關注文本的語言美,表達的情感與孩子的情感需求,情感經驗相匹配。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喜歡欣賞文學作品,理解作品內容,感受文學作品的美?!本唧w地說,就是要培養幼兒愛聽、愛看、愛講、愛表演兒童文學作品,能理解并復述簡短的兒童文學作品。
二、運用多媒體為幼兒渲染寬松的語言情境,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兒童散文詩是幼兒園開展文學欣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閱讀材料。在散文詩教學的組織與指導中,教師能否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高效優質地將散文詩所蘊涵的內在信息傳遞給幼兒,將直接影響著幼兒對散文詩的理解、體驗和感受,以及散文詩教學的教育價值的充分發揮。因此,如何組織和指導好散文詩的教學,是幼兒園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運用多媒體巧妙地把音樂、情境、語言結合在一起,幼兒從視聽感官中獲得具體的感性經驗,多媒體同樣把語言中的重點部分呈現給大家:從我家到月亮,從我家到月亮轉個圈再回來,把抽象的想象性語言,通過畫面具體的展現語言的深刻含義,孩子在具體的比較中立即就知道兩種愛的長短。
三、重視幼兒語言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游戲性
幼兒語言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是抽象思維的過程,是把抽象的語言在頭腦中具體化,賦予意義的過程。教學過程設計成一種“游戲”,表明教學活動是一個自由自在、輕松活潑的過程。當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游戲時,教師和孩子是一種游戲者和游戲者之間的平等關系,他們共同創造著一種游戲的氛圍,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孩子兩兩分別扮演爸爸和孩子的角色,用語言表達角色的情感,孩子說:我對你的愛就像大樹高高的,爸爸說:我對你的愛就像樹林那么多。童稚的語音融入在角色里,完全沉浸在當下的愉悅之境,享受著教學活動中的自由自在,輕松活潑。又如:《夢》設計了排圖游戲,孩子在與材料的操作中,回憶對詩歌語言的理解,用圖示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認知。最大的優點是面向了全體幼兒,給了每個孩子參與游戲的機會,操作性的游戲使每個孩子都有了展現自己的平臺,關注幼兒的需要,使目標隱含在游戲過程中,又具針對性。游戲是孩子主動學習的有效形式,是孩子喜歡的活動,選用恰當的游戲方法,讓孩子在自我建構中獲得真正自然、快樂的發展。
四、過程設計采取多種方法整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井上靖 詩歌 題材 藝術特征
作為20世紀日本文壇的一位重要作家,井上靖是為中國讀者所熟知的。但在許多中國讀者的眼里,井上靖只是一個杰出的小說家,或者說一個杰出的歷史小說家。他的中國題材歷史小說《天平之甍》《樓蘭》《敦煌》《孔子》等早已被譯成中文,在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一影響甚至遮蔽了其詩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讓人們往往忘卻其詩人身份。實際上井上靖是從詩歌開始他的文學之路的,詩歌創作貫穿于作者的整個文學生涯之中。從1958年第一部詩集《北國》到1990年10月最后一部詩集《星闌干》的出版,井上靖一共出版了八部詩集。這八部詩集收入詩歌330余篇。井上靖的詩歌在日本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如西脅順三郎譽其為“卓絕的詩人”,竹中郁贊美他的詩是“詩之塔”。遺憾的是中國學術界很少有人對他的詩歌進行研究。我們認為,井上靖文學的出發點是詩。他的詩不僅具有獨特的氣質和魅力,并且是其小說創作的酵母和思想內核。要全面認識井上靖這位作家,對其詩歌展開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擬在井上靖具體詩作細讀的基礎上,分析其詩歌的基本特點,以期對井上靖詩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一、詩歌內容的豐富多樣
井上靖的詩歌題材多樣,內容相當豐富,有思考人生、感慨世事的,有譴責戰爭、祈盼和平的,有追憶往事、緬懷友人的,也有紀游考古、抒寫自然的等等。
井上靖的一部分詩歌表達了對人生和歷史的冷靜觀察和思考、抒發現代人的內心孤獨和煩愁。如《獵槍》重點不在表現中年男子為何要全身武裝地逃離人世,而在于二十多年后詩人對它的追憶和思索。思索的結果,詩人也“想學著那個獵人的行路模樣”。這里面包含著對人間的不信任和對不合理社會的憎惡和反感。說得更明白些就是對戰后社會的絕望,“白色的人生河床”導致人內心的孤獨與絕望。這就是井上靖散文詩冷靜觀察社會和人生的藝術魅力所在?!度松穭t在廣闊的時空中思考著人生,詩中充滿強烈的悲劇意識,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人類生活的歷史只不過五千年,日本民族的歷史不足三千年,人生也只有五十年。父親我已生活四十年了,而你還不到十三年。”在永恒自然、悠久歷史的對比之下,人生顯得是多么的短暫易逝,濃重蒼涼的感傷意識油然而生,從而使詩作具有深雋的藝術感染力。
抒寫戰爭體驗,表現戰爭的殘酷,對戰爭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創傷進行反思,冀望和平是井上靖詩歌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对稀分凶髡呋仡櫫俗约憾虝旱膽馉幗洑v:“我們在快要倒坍了的城墻上,一個勁地壘沙袋。為了防御敵人幾小時后可能發起的襲擊,每個人都在加固自己面前的城堡,忙到日落以后。”詩作寫出了戰爭的殘酷性:“那時我們三個人無憂無慮的談話,現在能回憶起這一切的,只剩下了我自己。不論是左邊的或是右邊的朋友,第二天就離開了人世?!必灤┤氖亲髡吆髞碜髌分幸辉俪霈F的恬淡的宿命感的心情:“命運的安排,那么,已經安排了的自己所不知道的命運,無情地強加于人的冷酷的東西,在這靜夜中縱橫馳騁。好似硫酸那樣無聲的雨,細小而看不出來地在我們的精神上傾注?!痹诰暇傅脑姼柚?,戰爭的殘酷性更多地是通過對在戰爭中逝去的友人的回憶表現出來的。如年僅二十七八的T君,“你,年紀輕輕的,在西伯利亞的野戰中,中了槍彈而倒斃。你,現在此時,正高高地舉起了手,把你此生該生存份的壽命,向我這里投了過來?!保ā栋耸畾q有感》)“山根、川村、橋爪、林”等四高柔道部的伙伴,“把那年輕的生命,一個個接連不斷的,消逝在大陸南方的新的戰場上?!保ā度盅b》)在這些詩中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因戰爭失去友人的悲哀,也有著對戰爭意義的否定和無聲控訴。除了對戰爭表達痛恨之情,井上靖在很多詩作中也表達了平息戰火、對和平的企盼之情。詩人認為“就在這個地球上,人們在爭斗、戰斗”,其原因就在于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而在月亮上,“國家、民族一類的詞,在那里變得毫無意義”。(《站在月亮上的人》)“我希望這新的一年是這么樣的一個年,一個沒有爭斗的和平的年!現在除此之外,我再也沒有別的祈求。”(《新年之初》)
描寫旅行見聞、贊美山水自然之美、記敘各地風情、憑吊歷史古跡、抒發人生感慨的紀游詩在井上靖詩歌中有著相當大的比重。喬遷選編的井上靖詩集《考古紀游》,收入井上靖各個時期的紀游詩146首,幾乎是井上靖所有詩作的三分之一。
井上靖在旅行途中,創作了大量描寫自然風光的寫景詩,描摹了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畫?!丁鞍L貭査箍恕钡氖住贰睹麨椤氨鹊履取钡牟柯洹贰犊_爾克必爾河》《“克林特”之遺跡》等詩作再現了地中海沿岸各國的風光。如《橄欖樹林》:“從科爾道巴到塞維利亞的一百七十公里,全都埋在丘陵的波中,這丘陵又被橄欖樹埋起來。滿目都是這種橄欖樹。白天,葉背翻過來發著銀灰色光輝,太陽一下山,就變成憤怒沉默不高興的濃綠色的一團。一條鋪裝的道路,像呈現出它的甚么意志似的一股勁兒突向橄欖地帶展開。”描摹西班牙沿途的橄欖樹林,樹葉在不同光線下呈現出的色彩,反映出作者觀察的細膩,品味自然風光的獨特才思?!渡衬帧贰栋埗选贰痘弥贰读魃场返葎t再現了大漠的廣漠與荒涼。典型的如《干河道》對沙漠中干河道的描寫:“連一滴水都無有的河之道。大的地方,川幅一公里,砂洲埋沒著它,大小的巖石埋沒著它”,盡管它面貌荒涼、卻蘊含著一股“把沙漠整整劃分為二的不可抑制的氣概”。在詩人的筆下,也有著對中國南方景象的表現,如《珠江》:“從開著的窗子,可以看到橫在眼下的珠江,黃濁的江面,閃耀著月圓明亮的銀光,不拘何時,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船只,曳著紅色燈光移動。有滿載幾百位旅客三層樓式的客船,也有小小舢板;有大帆船,也有小帆船;有運青菜的船,也有運木材的船。”詩作描摹出了珠江口岸的繁華景象。江面、月色、船只、燈光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典型的“漁舟唱晚圖”。
《鏃形之石》《若羌》《南路的姑娘》等詩作表現民情風俗,勾勒出一幅幅各地的風俗畫。如《若羌》記述詩人途經新疆若羌時出殯的情形:“幾個男人,抬著四角形棺材,棺材四周圍著十幾個男人,他們都異口同聲,大聲哭叫著,很快地跑過一段沙塵飛揚的街巷?!倍陆赌下返墓媚铩访枥L了姑娘們因民族不同而服飾各異:“維吾爾的姑娘們,用圍巾束頭發,否則,就用它繞在脖子上,穿著長裙子。漢族的姑娘們,全不用圍巾,都穿著褲子。”
在井上靖的紀游詩中,有一部分是對古跡和遺址的憑吊和題詠,如《天壇》《陜西博物館》《古都“巴爾福”》《拜爾賽普利斯》《“卑斯特”之遺跡》《交腳彌勒》《千佛洞點描》等。這些尋幽訪勝,吟詠歷史的作品,展現出他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也放射著詩人的耀眼才華和動人情思。從《古都“巴爾福”》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巴利亞國都的過去與現在。這里“有個青色的寺塔,青到幾乎吸人之靈魂。”昔日繁華的古都,現在“既不生一棵的草,也不生一株的樹”,“二千多年前的亡靈的哭泣,在白晝之中若靜下耳朵,也可以聽到”。這種情景,讓人毛骨悚然,透露出詩人對世事滄桑的真切感受。
二、孤寂沉郁的詩歌基調
在井上靖的小說中,主人公幾乎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盡管他們也進行過抗爭,但結局不是如《一個冒名畫家的生涯》中的原芳泉那樣消極遁世,就是似《拳王》中的八甲田次郎般自殺,或者與《冰壁》中的魚津一樣走向死亡。與井上靖的小說創作相似,他的詩作字里行間也蘊含著凄涼孤寂的情緒。在他的筆下,不時流露出孤寂的情調和悲觀的思緒,結局大多抹上一筆蒼涼的色彩。深沉的孤獨感和凄涼的心境,在他的詩篇中就表現得更加鮮明和突出。
井上靖的詩歌,從初期的《元氏》《獵槍》等,到晚年的《我的青春》《歲月》《新年有感》等作品,常常在筆底流露出對生命的依戀與追求,抒寫著有著深邃文化素養的詩人淡淡的哀愁和靜穆的心境,尤其是晚期作品傾訴了歷經滄桑的人間的悲與愛,傳達了當晚境來臨時那絲悲涼的思緒。如“好像一天終了黃昏已經來臨——我的生命之黃昏已將來臨!”(《殘照》)詩人行走于沙漠中,在一處人煙稀少的荒涼地帶,看到“落日殘照紅似火的全是土屋的村落”的夕陽美景之時,一種人生“生命之黃昏”即將來臨的想法“緊緊抓住”了“我”的內心。這是抒發主人公的內心感受的獨白,呈現出詩人晚年心態的特征。詩中情感的強烈、心緒的沉郁撼人心魄。
三、井上靖的詩歌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散文詩的優美韻律
井上靖的詩歌,就詩形而言,絕大多數采用的是散文詩的形式。他的詩作每行字數基本相等,中間很少分段分節,排列得很整齊,這種散文詩詩形,可以不受詩體格律的限制而自由表達思想。井上靖散文詩詩歌形式定型于他創作的初期。詩人采用散文詩的形式進行寫作,有可能是受到象征主義詩人的影響。當時的井上靖喜歡讀波德萊爾、馬拉美、瓦雷里等象征派詩人的作品,大學畢業論文也是關于瓦雷里詩學的研究。據日本學者宮崎健三的說法,井上靖散文詩體的形式可能是從1932年7月發表于《焰》的詩作《渴》開始的。《渴》這首詩共三節,采用散文詩的形式,通過干渴的“我”、母親與妹妹等三人與一滴水也沒有的壺的關系,表現出“我”堅強、執著的精神。詩作在散文詩形式的運用上雖然還不夠純熟,但卻是之后作者創作散文詩這一形式的一個很好的開端。隨后發表的《餓死》《途上》等詩作都沿用了散文詩的形式。
四、詩歌是井上靖文學創作的出發點,是他小說創作的源泉,這也是井上靖詩歌的一個鮮明的特征
井上靖文學的出發點是散文詩,他的詩具有獨特的氣質和魅力,與其小說的關系極其密切。具體而言,井上靖詩歌與小說的關系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小說的主題來自于其詩歌,詩歌成為其小說的思想內核。如詩歌《獵槍》不僅成為其同名小說的卷首詩,而且詩作中表現出來的那“白色的人生河床”式的孤獨與絕望也成為小說的基本主題。此外,詩《漆胡樽》《比良山的石楠花》,就是其同名小說的基本主題。二是詩歌中描寫的場面出現在相關的小說中,成為小說的題材來源。如詩《海邊》中描述的海濱當地學生與城里學生的沖突,是《絲柏物語》中千本松原格斗場面的部分。詩歌《孔子》《黃河》《天命》《北辰》《大落葉之日》等十余首關于孔子的詩歌,都出現在長篇小說《孔子》中。同樣,在小說《通夜之家》《斷云》《斗?!分校覀兛梢钥吹皆姟陡咴贰兑胺郑ㄒ唬贰兑胺郑ǘ返膱雒娴鹊?。詩《伊希庫·庫爾》中伊希庫·庫爾湖的優美傳說成為小說《圣人》的題材來源。三是小說中的人物來自于詩歌。如詩《生涯》中的年邁的煙火匠人,是小說《一個冒名畫家的生涯》中的主人公原芳泉。
井上靖文學的出發點是詩,他的詩歌一方面成為小說創作的酵母,另一方面又是其小說的思想內核。詩歌貫穿于井上靖一生的創作當中,是詩人一生心路歷程的反映、思想的真實寫照。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孤寂沉郁的詩歌基調、情景事融為一體、散文詩的優美韻律等體現出井上靖的獨特個性,散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井上靖中國題材詩歌研究”[12YBA277];湖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優秀青年項目“井上靖中間小說研究研究”[13B106];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漢語言文字學”招標課題。)
參考文獻:
[1]筱田一士.井上靖的文學道路[J].文化譯叢,1982,(1).
[2][日]井上靖.喬遷譯.星闌干[M].臺北:九歌文庫,1999.
[3]袁盛財.井上靖中國題材歷史小說中的中國形象[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4]井上靖.井上靖全詩集[M].東京:新潮社,1979.
[5][日]井上靖著,喬遷譯.干河道[M].臺北:九歌文庫,1998.
[關鍵詞] 張愛玲 散文 《愛》 缺憾 暖色
張愛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眾多作品中,我最鐘意的還是她那篇短小精悍的散文《愛》。這是一首凄美的散文詩,全文總共320個字,文字質樸,字里行間透著一種暖暖的情意,多少次重讀都覺得蘊義深遠。揮卷沉思,似乎心也跟隨者張愛玲描述的那個場景,去感受那一生遺憾的際遇與滯留在心底的那一抹暖色。
散文很短,情節很少,大意是: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女子在家門口,見到了對門住的年輕男子,男子見到她,只是輕輕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一個簡單的“也”字,說明這個女孩先前就與這個男子見過,但是從未說過話。女子無語,各自走開了。就是這么簡單的寒暄,注定成為留在女子心中永遠的記憶。至那以后,女子被賣到外縣作妾,之后,多次被轉賣,經過了無數的艱難與風波。但是,直到她老去,她依然清新的記得那天的情景。
那一天,她一言未發。可是那一天,“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門,手扶著桃樹”猶如昨天。那一刻、那一瞬被永遠定格。他們心照不宣地相互暗戀,又心照不宣地默默離開。雖然,女子隨后一生的境遇很慘,但是,說起那一晚的桃樹和那一晚的男子,那情感溢于言表。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愛戀呢?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初戀的遺憾。
但凡初戀總是伴隨著遺憾,那時候不懂得告白,也不懂得把握,甚至不懂得珍惜,但是一旦錯過,此生無從追悔矣!大部分人對初戀都是難以忘懷的,這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里也有充分的彰顯,令狐沖縱然有了任盈盈這樣集美貌、才情、善良、大義于一身的人生伴侶,心中仍舊不自覺牽掛著華山的小師妹,所以在小師妹離開人世的時候,自己痛不欲生。在張愛玲的散文《愛》中也是這樣,雖然之后文中再沒有提及那個男子,但是我想在那個男子的內心深處,一定也有那樣一個倚著桃花的靚麗身影,成為了他腦海中最美的景致。只是那一瞬間,他沒有多說什么……
從某種意義上說,遺憾也許是伴隨著完美的。因為沒有得到,所以也就成了永恒。那些美好的記憶永遠無法被破壞。假設從相識、相知到婚姻,很可能美好的故事很快就會被生活的柴米油鹽沖淡了。
我以為,散文《愛》是張愛玲文學作品中的奇葩之一,它凝聚了張愛玲內心情感觀的精華:缺憾成就一生的暖色。當那個女孩遭遇不幸時,內心深處卻有這樣一抹雖然遺憾但又美好的暖色,讓她回憶起來時面帶淚水又最終欣然微笑;當她白發蒼蒼悟透生活與人生真諦的時候,內心深處的溫暖,讓她終究平和的面對過去所有的磨難。
缺憾會成為一生難以忘懷的溫暖,我想。
[關鍵詞]幼兒園 滲透 藝術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性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這意味著幼兒園課程不僅要關注領域,還要關注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領域與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是領域課程發展的趨勢,也是領域課程發展的高級階段。藝術教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如何正確地實施其與各領域以及其他活動之間相滲透的幼兒園滲透式藝術教育是藝術這一領域無法回避的話題。
筆者認為,幼兒園的滲透式藝術教育主要是指滲透于其他領域以及幼兒園其他活動之中的藝術教育。幼兒園滲透式藝術教育應主要包括四種類型:一是滲透于其他各領域活動中的藝術教育;二是滲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教育;三是滲透于游戲活動中的藝術教育;四是滲透于節日活動中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有其獨特的作用,同時由于藝術教育自身的某些特點使其在不同領域交叉和融合過程中發揮著中介作用,這種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領域所不能比擬的,這樣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藝術教育與其他各領域之間存在著更多的滲透。本文試結合幼兒園在實施滲透式藝術教育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來探討我們應如何正確實施幼兒園滲透式藝術教育。
一、實現藝術領域與各領域之間自然、實質的融合
要實現藝術領域與各領域之間自然、實質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滲透不是指無關內容的簡單堆砌,而是把相關聯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間沒有一定關聯的內容是不能實現滲透的。因此,滲透到各領域活動中的藝術教育在內容上應與各領域活動的內容相關聯。
其次,我們要理解相關聯的內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關聯內容的簡單相加,而是要通過某些恰當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語言活動《春姑娘》(散文詩)中,我們可以融入畫“春姑娘”、唱或欣賞春天的歌等藝術領域的內容。但如果在欣賞完散文詩后,先讓幼兒畫“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賞春天的歌,這使活動看起來像個大拼盤,顯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內容過多,很容易導致目標變得不明確,無法很好地完成預設的活動目標。如果在教師朗誦散文詩《春姑娘》時以春天的歌作為背景音樂,在活動最后讓幼兒演唱背景音樂中的春天的歌來結束活動;或是在欣賞完散文詩后,讓幼兒在畫“春姑娘”時以春天的歌作為背景音樂,都會使活動看起來顯得流暢、自然且目標明確。
再次,是要避免藝術領域內容與其他領域內容表面融合、實質分離的現象存在。仍以上述語言活動《春姑娘》為例,欣賞散文詩《春姑娘》與畫“春姑娘”在內容上是關聯的,但如果教師在引導幼兒畫“春姑娘”時沒有對幼兒提出具體要求,即“繪畫的內容應對散文詩的內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許幼兒是在畫與春天相關的內容,但與散文詩所描繪的“春姑娘”的內容幾乎不相關聯,這在一定意義上說不是可以把這個活動看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活動嗎?在這個活動中的畫“春姑娘”是為了能讓幼兒通過繪畫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詩的內容和意境,同時也是讓幼兒通過繪畫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進一步理解散文詩的基礎上得到審美的體驗,如果繪畫內容與散文詩不相關聯,是很難實現這個目標的。因此,在實施滲透式藝術教育時,我們應重視教師的正確引導,應對幼兒提出適當的要求與指導,努力使藝術領域與其他領域實現實質上的滲透與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滲透的“度”
滲透領域課程雖然強調領域間的相互滲透,但各領域仍然有相對獨立的體系與目標,這是為了保障知識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保障幼兒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學習。因此,在實施滲透式藝術教育時,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滲透的“度”。在藝術活動滲透到其他領域的活動中時,首先要弄清楚活動的類型和目標。藝術活動內容的滲透能更好地實現其他領域活動目標,與此同時,也能實現自身的某些日標,但這應以實現其他領域活動日標作為前提和基礎,否則,很容易把活動變成綜合活動,仍不利于幼兒知識的系統學習,甚至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藝術活動上,而忽視了其他領域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一定要把握好這一點,切不可“喧賓奪主”。以《神奇的電線》為例,這個活動可以滲透兩個領域的目標和內容,一個是“科學”,一個是“藝術”。作為科學活動,活動目標就應該強調幼兒的大膽探究,鼓勵幼兒做出各種不同形狀,不同類型的作品。當然在實現此目標的同時可以滲透藝術領域的目標與內容,在對幼兒的作品進行欣賞與評價時,與幼兒共同探討什么樣的造型更具美感,但這應是在實現科學活動目標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滲透的“度”。
三、遵循藝術“審美”與“愉悅”兩大原則
藝術能給人以審美與愉悅的感受,這是藝術最本質、最典型的特征。藝術教育應確立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教育思想,變革輕審美的藝術教育模式。幼兒園藝術教育應讓幼兒在獲得愉悅感受的同時發現美、體驗美、感受美、創造美,滲透式藝術教育同樣應該遵循這一點。然而在實踐中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在滲透于幼兒園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活動中,把藝術活動作為常規訓練的手段在幼兒園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的。有些教師似乎覺得音樂、歌曲、兒歌、童謠等藝術形式能成為有效訓練常規的一種手段。如在要求幼兒保持安靜的過渡環節教師經常念著兒歌(森林里,靜悄悄,小動物,要睡覺。貓頭鷹,去放哨,大灰狼,四處瞧)邊訓練幼兒安靜下來不出聲;或是在排隊早操時用歌曲《學做解放軍》來訓練幼兒快速排好隊等等。試想:音樂、兒歌、童謠等本來是能給幼兒帶來愉悅和美的感受的,卻被教師作為了常規訓練的手段,在這樣的情景下,這些還能帶給幼兒愉悅與美的感受嗎?節日活動中的藝術活動本應能給幼兒帶來極大的審美與愉悅的感受,但在很多幼兒園,節日活動中的藝術活動卻被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如:把節日活動中的藝術類節目的效果作為評價班級藝術教育好壞的標準;把藝術類節目作為向家長展示的成果等)所掩蓋,失去了其應有的美與樂趣,這難道不發人深省嗎?應該說,把藝術活動滲透到幼兒日常生活以及節日活動中,正是我們所提倡的一種滲透式藝術教育,但如果忽視藝術活動“審美”與“愉悅”的原則,僅僅把其當作一種常規訓練的手段或是附上功利的色彩,則是大大違背了藝術教育的真諦的。又如,有些教師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環節(如入園時、早操前、進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等)穿插一些藝術活動,如聽音樂、唱歌、律動、念兒歌等,這本來是一種很好的形式,但如果教師僅僅把這些活動當作一種過渡,不作為藝術活動來看待,就不會關注幼兒是否有美的體驗和感受。這樣的藝術活動滲透不僅對幼兒無益,還會導致幼兒對藝術產生不好的體驗和感受。因此,在滲透式藝術教育中.教師一定要遵循“審美”與“愉悅”兩大原則,絕不能忽視幼兒審美與愉悅的體驗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