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研究性學習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系統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1-0068-04

一、引言

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通過移動終端進行的“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學習也正在為人們所重視。移動學習模式為學習者提供了開放的、不受時空限制的虛擬學習環境,使得自主學習成為可能。在以終身教育理念為主要特征的學習型社會中,人們的學習活動已經不止局限于學校學習,人們開始關注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零碎時間進行知識和技能的補充和提高。由于人與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種經歷都各有不同,個性化的移動學習已逐漸被更多的人推崇。本文在從移動學習和移動學習中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移動學習系統模型的研究等方面對該學習方式進行了初探。

二、移動學習的概述

1.移動學習的內涵

關于移動學習的定義,還沒有形成一個權威確切的共識,領域內的學者分別給出了各種不同的定義,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1]:一是,Paul Harris認為,移動學習是移動計算技術和E-learning的交點,它能夠為學習者帶來一種隨時隨地學習的體驗。二是,Alexzander Dye認為移動學習是在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持下發生的隨時隨地的學習,這些設備必須能夠呈現學習內容并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提供無線的雙向通信功能。三是,Clark Quinn則指出移動學習是通過IA設備實現的數字化學習。四是,Desmond Keegan給出的定義為移動學習的發展將使學生在遠程學習方式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夠實現電話裝置的無線通信連接的地方(無論在機場、在床上或在他們選擇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學習。無疑,下一代的學習方式將是移動學習。

幾位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移動學習給出了定義,可以看出,“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學習”被認為是移動學習的核心特征,與此同時,Paul Harris和Clark Quinn 強調了移動學習與數字化學習的關系,Alexzander Dye強調了移動學習的實現技術,而Desmond Keegan則從一種學習方式的角度去定義移動學習,他認為移動學習是對遠程學習方式的一種進一步發展。綜合幾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移動學習是學習者使用移動終端設備,在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持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的學習方式,是對數字化學習的一種擴展。

2.移動學習的特點與優勢

基于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是數字化學習的一種擴展,它在具備數字化學習的某些特征的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特點如下:

(1)訪問方便靈活,學習者在移動終端的支持下,打破了傳統數字化學習對于時空的限制,使得學習者能夠非常靈活、便捷的訪問學習資源,完成學習。

(2)內容的碎片化[2],移動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者往往處于一種“不穩定”的學習狀態,進行移動學習的時間是生活中的零碎片段,學習者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中斷學習。因此移動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利于在短時間內吸收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

(3)學習的個性化,移動終端的私有性和學習者之間在個性上的差異,注定了移動學習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因此,移動學習不僅僅可以使學習者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特點及需求自定學習步調和進度。

(4)交互的及時性,移動學習可以充分發揮移動終端固有的特點,實現及時交流,使學習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獲取信息得到幫助,或者發表自己的想法并及時與他人分享彼此的收獲和觀點,同時教師也可以即時的對學生進行輔導并得到反饋。

基于以上移動學習的定義以及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移動學習的主要優點如下:

(1)一旦將學習資源下載到客戶端,即可實現無網絡環境下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隨時隨地學習;

(2)能夠充分利用日常零碎的時間,隨時隨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3)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實現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交互與合作學習。

3.移動學習中的學習模式

移動學習環境下學習者學習的模式可以分為基于離線資源的學習模式、基于短信服務的學習模式和基于連接瀏覽的學習模式[3]。

(1)基于離線資源的學習模式

由于無線通信技術發展不夠成熟,以及現階段移動網絡連接費用比較昂貴等原因的限制,在很多地方都不能完成流暢的在線學習,甚至在很多地方完全沒有移動通信網絡的覆蓋。作為移動學習的一種學習模式,離線學習在現階段的移動學習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得隨時隨地的學習在現階段得以實現。學習者將學習資源下載到自己的移動終端,充分利用零碎的時間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

(2)基于短信服務的移動學習模式

基于短信服務的移動學習模式是指,學習者通過使用短信息的傳送對各種教學要素進行學習,學習者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將短信息發送給其它學習者、教師及移動學習系統平臺的服務器中,同時服務器可以對學習者發送的短信息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并發回給學習者,以完成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在該模式中,學習者可以使用具備短信收發功能的移動終端,有效的與其它學習者、教師和服務器之間的進行交流并完成學習,而且不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3)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模式

無線網絡技術的逐步發展為基于連接瀏覽的學習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撐,在這種模式下,學習者可以像使用PC機進行遠程學習一樣,與服務器進行連接,瀏覽課程網站的內容、下載多媒體學習資源,也可以通過論壇、博客與其它學習者和教師進行交流,進行簡單的信息查詢并獲取信息。同時,又使得移動學習具備了傳統遠程學習所不具備的移動性和便攜性。隨著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更新,移動終端的功能及移動學習軟件越來越豐富,學習者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學習體驗以及更加多樣、逼真的交流方法,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移動學習中的個性化學習

1.個性化學習的意義

個性化學習是具有或體現學習者個性的學習如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風格、學習策略等方面充分體現個人的個性特征。個性化學習注重學習者之間的差異,以學習者的社會背景、態度價值、情感等方面為前提,使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以終身教育為特征的學習型社會要求每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要不停的學習以提升自己,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千差萬別,人們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也各有不同,個性化的學習通過對這些因素的考慮使得學習者更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并滿足個人生存的需要。個性化學習可以使每一個學習者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獲得成功體驗和生存效能感[4]。

2.移動學習中個性化學習的關鍵要素

從移動學習的固有特點以及個性化學習的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到,移動學習是一種非常適合個性化學習的學習方式,同時個性化學習也為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和實踐方法。

在移動學習中,個性化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如圖1所示[5]。

其中:

(1)“人”是指使用學習者的個性特質,如生理特征、性格特征和情感、社會角色、智力、行為方式甚至家庭結構等。

(2)“產品”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與之產生關系的特定物體,包括學習者使用的移動終端、學習系統、學習資源等與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密切相關的工具或者材料。

(3)“環境”是指學習者的學習情境和背景,包括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的。如生活習慣、工作狀態、經濟結構、居住空間等。三種因素相互影響,共同決定了個性化移動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四、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系統模型設計

1.系統整體設計

在移動學習環境下,個性化學習系統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界面以及清晰的學習導航與導學,同時可以依據各個學習者之間的差異以及同一個學習者不同階段的變化,提供更合適的學習環境。

本學習系統主要由學習者模塊、教學策略模塊、教學資源模塊、課程模塊、移動學習界面以及學習行為監控模塊等6個模塊組成。其系統體系結構設計如圖2所示。

系統中學習者學習流程以及系統功能模塊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

2.系統主要功能模塊分析

(1)學習者模塊

學習者模塊是整個個性化學習系統的基礎和前提。學習者模塊詳細的描述了學習者的特征信息,學習者特征信息包括靜態信息和動態信息,靜態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專業、學號等,這些信息在其生存周期內都不會變化,方便存儲和管理。動態信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發生變化的信息,是體現學生個性特征的關鍵,包括移動學習情境、學習時間、認知能力、知識結構、學習風格等。動態信息還可以依據信息變化周期長短分類保存。

學習者特征信息的獲取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填寫注冊信息,學習者在使用個性化學習系統之前,在注冊過程中按照要求填寫個人信息,并提交給系統,主要適用于靜態特征信息。二是填寫問卷,包括調查問卷和測試問卷,學習者學習情境,以及原有的認知能力、知識結構、學習風格等動態信息可以通過填寫問卷獲取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提取分析后獲取。三是學習行為監控,通過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行為監控,并對學習行為進行分析以及效果評估來獲取學習者的新的特征信息以及原有特征信息的細微變化以完成對學習者模型進行更新。

(2)教學策略模塊

教學策略模塊中存放了具體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學策略選擇規則。教學策略是為了達到學科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學習活動等。該模塊中包含豐富的教學策略,并對教學策略所適應的知識類型和難度以及適合什么樣的認知結構的學生等信息做出詳細描述[6]。教學策略選擇規則結合學習者模塊,依據學習者特征信息和學科內容特點在教學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完成學習活動過程中所需教學資源的調用,以形成最后的教學路徑。

教學策略選擇規則是創建個性化學習路徑的主要依據,規則的創建不僅要以豐富的教學經驗為基礎,還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依據。同時本系統還結合了數據挖掘算法動態的進行規則生成,以完善教學策略模塊。以關聯規則為例,通過領域內專家或有豐富經驗教師分析并確定了課程模塊中各知識點之間的前驅后繼關系,但這種關系可能還并不足以表示知識點之間的全部關聯,關聯規則則通過對學習者學習過程和結果中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可以挖掘出各數據項之間隱藏起來的關聯關系,在原有關系的基礎上動態的進行補充[7]。

(3)教學資源模塊

教學資源模塊是移動學習課程的核心模塊,存儲并描述了該課程與學習著相關的、豐富的各種媒體資源,包括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信息。為便于學習者學習,各個資源都是由相對獨立的、簡單直觀的、短小而完整的知識點構成,易于學習與理解。系統中教學策略模塊會依據學習者之間的不同以及具體的課程知識從該模塊中選擇適當教學資源。該模塊對各個教學媒體資源都有相應的信息描述,包括資源類型、適合學習的時間長度、映射的知識點、相對應的學習者特征信息等。

(4)課程模塊

課程模塊針對具體的學科,包含了課程知識結構及具體的知識庫。課程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體系結構,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課程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習者對課程的學習與理解。本模塊中紀錄了具體課程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前驅后繼關系,標明了課程統一的學習流程。教學策略模塊和學習者模塊相結合分析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偏好,并在課程模塊原有的知識組織基礎上進行知識點抽取,生成最適合學習者的學習活動路徑。

(5)移動學習界面

學習者通過身份確認后,進入個性化移動學習環境,系統為學習者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界面,這是學習者進行在線學習的入口,同時也是完成學習過程的出口。在移動學習界面中,為學習者安排好個性化的學習活動流程,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智能導航,根據學習者模型為學習者呈現與其興趣、愛好和學習風格相適應的課程相關的資源連接。學習者也可以在學習界面中找到自己以往的學習紀錄和學習成果,以幫助學習者對自己學習過程的進行評估和改進,增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6)學習行為監控模塊

學習行為監控模塊是保證系統適應性的重要部分。該模塊不僅要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外在行為表現進行監控還要對學習者內在心理層面上進行監控??梢酝ㄟ^跟蹤學習者在學習系統中的學習痕跡并進行紀錄,以及移動學習終端的定位等方法來實現對學習者在移動學習過程中外在行為的監控,監控對象包括學習過的課程內容、學習的各個時間段(通過紀錄開始時間點和結束時間點)、進入系統的次數和總時間量、課程學習的次數和順序、在討論區發表的文章和發言情況、學習者的作業和成績情況和學習情境的變化等。通過對學習者的周期性調查,以收集學習者在移動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心理層面上的變化,并在原有數據的基礎上對調查結果分析獲取學生新的特征信息。學習者心理層面的監控對象包括情感、興趣、認知水平、知識結構、學習風格等。

通過對監控行為模塊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實時的獲取學習者在移動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上的變化,從中抽取出學習者特征信息對原有的學習者模塊進行更新。

五、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與建設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社會的新需求,而個性化的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不僅符合了這種需求,同時幫助每個人實現在社會生活中的個人價值。在新的教育理念與移動技術的發展的促進下,移動學習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并且得到了很大發展。固然,個性化移動學習相關理論與技術的成熟,以及對于移動學習的實踐在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瓶頸,但這一學習形式終將會對教育行業帶來巨大影響與效益。

參考文獻:

[1]李玉斌,劉家勛.一種新年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1).

[2]何明星.移動學習的特征與手機出版[J].現代教育技術,2010(9).

[3]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

[4]李廣,姜英杰.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建構與特征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2005(3).

[5]羅士健,朱上上,應放天,張勁松.手機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戶體驗[J].計算機集成計算系統,2010(2).

[6]武棟.基于Web的ITS中學生模型與教學策略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07(5).

第2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網絡學習行為;學習風格;個性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07-1704-04

Research on Personalized Evaluation Based on E-learning Behavior

LI Xing,YANG Jin,XIAO Meng-xiong,XU Q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E-learning evaluation is used to monitor, evaluate and feedback the distance learning behavior. Building a personalized evaluation system could evaluate students fully and personally, and promote learners’learning .This paper elaborates and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learning behavior and learning styles, and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styles, the paper builds a personalized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E-learning behavior.

Key words: e-learning behavior; e-learning styles; personalized evaluation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已經是一種廣泛的學習形式,它不同于傳統教育,呈現出個性化、虛擬化、協作化等特點。而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更是體現出多結構、多層次的特性。學習風格是學習者一貫的獨有的學習特征,并且通過學習行為表現出來。研究網絡學習行為、學習風格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構建個性化、智能化的學習系統和學習評價系統。表現在:有利于教育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多媒體網絡教育平臺的開發;有利于對學習資源及學習者做出個性化的、有效的評價。

1網絡學習行為

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遠程教育的推廣應用,使網絡學習行為的研究和探討成為了研究網絡學習的熱點。網絡學習行為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習者利用網絡進行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目前對于網絡學習行為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不少學者將網絡學習行為稱為“網上學習行為”、“遠程學習行為”、“在線學習行為”等。盡管表述不一,但都體現了基于網絡的遠程教育中學習的特點:學習者利用由網絡學習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和工具進行學習和交流;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自主的,個性化的,并且具有自我約束性,強調積極主動的學習。

彭文輝等人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以行為科學和行為理論作為理論指導,提出網絡學習行為的定義。網絡學習行為是指學習者在由現代信息技術所創設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中,開展的遠程自主學習行為[1]。

網絡學習行為與傳統的學習行為相比,學習環境、學習者個體心理和行為都發生了變化,這使得網絡學習行為表現出新的特征,例如:行為環境的開放性與虛擬化、行為控制的自主性與個性化、行為技能的科技性與專門化等[2]。

1.1網絡學習行為分類

對網絡學習行為進行分類分析有助于對網絡學習行為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設計合理有效的網絡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同時以網絡學習行為為學習評價依據,可以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彌補只針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所產生的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的評價。

對網絡學習行為進行分類的同時,清楚每一類行為所包含的屬性特征對分析研究網絡行為有重要作用。表1給出幾種常見的網絡學習行為的分類及其內容屬性。

由于網絡學習行為具有的多樣性和上表所反映的網絡學習行為和行為屬性,將網絡學習行為分為兩類來分別討論,這兩類行為分別是網絡學習個體學習行為和網絡學習交互學習行為。

1.1.1網絡學習個體學習行為

網絡學習的個體學習行為主要指自主學習行為,包括對信息的查看、收集、加工與。網絡學習者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時,更多的時間是面對網絡課程和其它教學材料進行自主學習,學習過程的順序和學習時間都是由學習者自定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在網絡學習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行為。學習者可以通過瀏覽、查詢、搜索、下載等方式從網絡學習平臺或Internet上獲得想要的信息。從上表中可以看到瀏覽網頁、下載保存、信息檢索、觀看視頻、收聽音頻和收藏網站都屬于網絡學習行為的個體學習行為。

表1常見網絡學習行為的分類及其內容屬性

1.1.2網絡學習中交互學習行為

計算機網絡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具有交互作用方便快捷的學習環境。按照學習對象和學習實效將網絡中的交互行為劃分為四個不同維度,如圖1網絡學習中的交互行為[3]所示。

圖1網絡學習中的交互行為

左側的四個區間代表著網絡交互行為的四種類別,分別是:

I:點對點地實時交流,如用QQ、MSN、等工具;

II:點對點地異步交流,如用E-mail、Blog等;

III:多對多地實時交流,如在線答疑、在線討論評等;

IV:多對多地異步交流,如使用BBS,微博等。

網絡學習的主體是學習者,教師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將學習者和教師聯系起來的是學習資源。所以在交互學習中,按照交流的對象,網絡學習交互行為也可以分為: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者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三種形式。那么在表1中所羅列的收發郵件、BBS討論、微博交流和實時交流就可以劃分到網絡交互學習行為。

2學習風格

2.1學習風格的含義

學習風格[4](learning style)是由美國學者哈伯特·塞倫(Herbert. Thelen )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四十多年來,學習風格成為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和教學論等學科共同關注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被譽為“現代教學的真正基礎”。

由于研究方向和側重點的不一致,不同的研究者對學習風格有不同的定義。Merriam和Caffarella(1991)認為學習風格是人們在學習環境下處理信息、感情和行為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5]。Kinsella(1995)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個體在接受信息和信息加工過程中所采用的自然習慣的偏愛方式”[6]。James和Gardner(1995)將學習風格定義為復雜的方式和條件,人們在某些條件下以復雜的方式有效地感知、處理、存儲、回憶他們所學習的內容[7]。從上面各個學者對學習風格的不同定義中可以看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的習慣性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它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較強的穩定性。學習方式也可以稱為學習者用來學習的策略或學習方法,而學習傾向主要指的是學習者因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等的偏愛而產生的不同學習態度、學習情緒、學習動機等。

2.2學習風格的分類

由于不同學者對學習風格內涵的理解和定義不同,對學習風格的分類也多種多樣。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學習風格分類法,如表2常見學習風格分類[8]所示。

表2常見學習風格分類

3學習風格和網絡學習行為的關系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以學習者的特定生理特征為基礎,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逐漸產生并趨于穩定的學習行為習慣。大量具體的學習行為疊加成學習者相對穩定行為習慣,將其中一種行為看作是一個特殊的行為事件,那么所有的行為聚集起來再抽象成一般的行為規律就是學習行為習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學習行為的形成是由學習風格所決定。網絡學習行為是學習者使用網絡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這種行為也受到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的影響,每個學習者所表現出行為特征不盡相同。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學習風格和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例如具有不同資源傾向性的學習者對資源的選擇不同,趨向文本和趨向音視頻所表現出的行為就有區別;學習過程中進行練習題鞏固知識和學習結束再做練習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來說優劣不同。因此,針對學習風格的和網絡學習行為的個性化評價研究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網絡學習行為的個性化評價

4.1個性化評價

個性化評價是以每個學習者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情況為基礎,按照不同學習者表現出的不同起點和學習特征,設計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由此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效果[9]。個性化的學習評價在于發現、尊重和接納學習者有別于其他人所特有的特征,利用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采用適合于學習者的個體學習特點的評價方式,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科學、個性化的評價,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具有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習者自主、創造性的發展。同時經過強化和反饋,培養學習者適合自身的學習行為習慣,對其以后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4.2網絡學習行為個性化評價系統

網絡學習行為個性化評價系統可以提供對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的動態跟蹤、采集、分析和評價。將學習風格引入到評價系統中,使得對網絡學習行為的評價具有了個性化。本文以網絡學習行為分類為基礎,設計了一個網絡學習行為個性化評價系統模型,如圖2所示:

圖2網絡學習行為個性化評價系統

由圖中可以看出該系統的主體是學習者,系統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學習者以網絡學習平臺作為學習媒介,在學習開始前,以特定學習風格模型為基礎,并以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并存儲在學習風格庫里。在學習進行中,采集模塊負責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收集到行為采集庫中。然后由統計、分析處理模塊對收集到的學習行為進行預處理,提取相關度高的數據,之后和學習風格進行對比綜合,其結果存放于行為風格庫。評價模塊對經過分析和處理的行為風格數據進行綜合評價,將評價結果同時反饋給學習者和網絡學習平臺,調整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同時為學習平臺的建設和修改提供參考。

該系統主要的模塊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采集模塊、統計分析與處理模塊、評價模塊和反饋模塊。每一個模塊具體的功能如下:

1)采集模塊分為學習風格采集和網絡學習行為采集。學習風格采集主要在以菲爾德學習風格模型為基礎,在網絡學習平臺中嵌入學習風格調查問卷來收集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數據是在學習開始前已經收集好的,并且為了客觀公正的受季節學習風格,設計在每隔一個月的時間對學習風格庫進行更新。同時更新學習風格庫;網絡學習行為采集模塊主要負責采集、量化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數據,并存放到行為采集庫中。采集的行為包括,學習時間、次數、交互的次數等。

2)統計分析和處理模塊從學習風格數據庫和學習行為數據庫中提取、加工數據,并對學習行為進行統計分析后通過數據挖掘技術發掘學習風格和學習行為之間的數據對應關系,進行初級處理,并將處理的結果存儲于行為風格數據庫。

3)評價模塊,根據行為風格數據庫中的數據,一方面通過學習行為評價量表,利用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生成學習者的學習評價;另一方面根據學習者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的行為表現,對網絡學習平臺的有效性和資源設計的合理性進行評價。為網絡學習平臺的設計、開發、調整提供依據,從而達到個性化的學習。

4)反饋模塊,將通過評價模塊得到的數據及時反饋給學習者和網絡學習平臺。強化學習者的學習,幫助學習者的增強有益的學習行為,使其進行自主的有益調整。網絡學習平臺開發者和管理者從反饋的數據中發現和調整網絡學習平臺的不足之處,進而依據這些數據進行調整和再開發工作。

5總結

對網絡學習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是開展基于網絡的教學系統設計和開發網絡教學資源的重要基礎,也是對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給予客觀評價的依據。明確學習風格與網絡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對當前網絡學習的過程性和個性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使得在學習者和教師分離的非傳統化教育的網絡學習環境中也能開展個性化學習評價。這篇文章分別給出了網絡學習行為和學習風格的含義與分類,結合學習風格的特點設計了一個基于網絡學習行為的個性化評價系統模型。今后的研究將集中與模型的優化和智能化方面。

參考文獻:

[1]彭文輝,楊宗凱,黃克斌.網絡學習行為分析及其模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10):31-35.

[2]楊金來,洪偉林,張翼翔.網絡學習行為的實時監控研究與實踐[J].開放教育研究,2008(4):87-92.

[3]李念.基于網絡行為分析的評價模型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胡繼淵,沈正元,張玉昆.中外學習風格研究現狀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9(3).

[5] Merriam S B,Caffarella R S.Learning in Adulthood[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91.

[6] Kinsella K. Understanding and empowering diverse learners in ESL classrooms[C]//Reid 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Boston,MA: Heinle and Heinle Publication,1995.

[7] James W B,Galbraith M W.Perceptual 1eaming styles: In Plication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practitioner[M].Lifelong Learning,1985.

第3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一、研究性學習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取研究專題,通過親身實踐去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梢?,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選取專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主動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了解和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養成自主探究、勇于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學力,增長知識和積累情感體驗的學習活動過程。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和問題解決的過程是研究性學習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學習最重要、最突出的屬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還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創造性、專題性、學生自主性和實踐性等。

二、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基礎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在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的基礎上,著重在專題性與綜合性的研究或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力,以及實現知識遷移能力和相應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一系列的解釋。在知識觀上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在學生觀上強調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建構性。建構主義認為,個體在學習新知識時,知識的獲得是個體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下自行建構的結果,而不是被動灌輸的結果。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也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建構主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通過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個體運能否用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思維,是衡量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研究性學習重視聯系生活實際去尋找學習課題,強調學生通過主體性學習活動獲得體驗,注重思維的開發,注重學生認知的過程而不是行為產品或結果。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意義

20世紀40年代,控制論創始人維納首先給學習下了一個明確的科學定義,即能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完成反饋的特定目的,使個體或系統行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對付其未來環境。他還指出:“人種之所以是強有力的,只是因為它利用了天賦的適應環境的能力?!被谶@一理念,維納強烈抨擊課堂中扼殺創造性的形式主義教育。貝塔朗非特別警告防止使人成為“博學的”,即在某一狹窄的專業領域中受過高度訓練,而在另一方面人僅僅成為機器的一部分。他呼吁:“教師要致力于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對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對成功的內在愉悅。”并指出:“合格的教育總是并且總將是在揭示人類潛能的意義上進行,純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終與人類的目標背道而馳?!毖芯啃詫W習就是培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充分挖掘學習個體的內在潛力,從身邊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環境中發現問題、選取專題,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和類型

1.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

(1)開放性。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要注意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聯系實際、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實際問題,要從學科領域開放輻射到聯系生活中的事件、現象和情境。研究性專題的內容是廣域性的,既可以單學科,又可以跨學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實踐活動,又可以偏重于思辯性;既可以是社會的現實問題,又可以是學術前瞻性的問題;既可以是以前沒有結論的,又可以是暫時不作結論的。

(2)綜合性。環境系統是復雜的,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涉及到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結合。這就要求學生組織多方面的跨學科的知識問題,從而使學生激活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備,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3)社會性。研究性學習內容上注重聯系自然界、社會生活和人自身發展的現實問題,具有現實社會性特點。

(4)實踐性?;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選取專題內容要著眼于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要提供學生實踐并在實踐中獲得情感體驗和成功愉悅的途徑與機會。

(5)問題性。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活動,選取的研究專題必須具有問題性,一定要體現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2.研究性學習的類型

(1)文獻研究型。一般是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或者網上資料,可以是對某一對象的描述、判斷與解釋,有關反應規律的探究,有機反應機理的探究或反應條件的確定研究,等等。

(2)實驗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學實驗條件的控制和實現,實驗裝置的設計、制作和改進,實驗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實驗設計方案的研究,等等。

(3)調查研究型。是指學生通過對某一事件的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再通過整理、分類、綜合和分析,而獲得問題解決的一種研究性學習方式。

第4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高職 化工專業課程 研究性學習 選題 實施

研究性學習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自然、社會和現實生活中自主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1]。作為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參與、嘗試、體驗中學會主動學習,能有機地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際、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學習觀念,被國內外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普遍認同并廣泛加以實驗研究[2]。在我國,教育部先后出臺了有關本科及高中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相關指導性文件。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課題。

1、研究性學習切合專業課程的學習目標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是針對具體職業而言的,學習專業課程是為學生就業做準備的。《精細有機合成化學及工藝學》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其學習目標包括有機合成的基本理論、典型產品的合成工藝、精細有機物的合成方法和常用合成設備等。傳統的課堂教學多以“維持性”為特征,以知識傳授為重點,忽視了學生的“研究性”和“創新性”學習需求[3]。教師只能部分地呈現有機合成的基本理論,介紹典型產品的合成原理,從理論上講解有機物的合成方法。學生只能被動的傾聽、練習,沒有辦法感受真實的生產工藝及生產過程,不能獲得有機合成的整體知識。研究性學習,通過開展與課程相關的項目研究,學生主動查資料,學會如何獲取知識;通過設計合成路線,能夠知道什么是生產工藝;通過主動深入企業,能夠清楚什么是生產技術。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為學生構建開放式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有機合成知識的獲取開辟多種渠道。

2、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歡迎,企業支持

研究性學習最主要的特征是堅持學生的自主性和項目研究的實踐性,需要學生主動與企業廣泛接觸。首先,研究項目的確定必須來自于當地化工企業的生產實際,教師需要經過對企業的調查,才能找到與課程相關的典型產品合成的研究項目,學生需要下企業,親身感受化工產品的生產過程,才能有目的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項目;其次,學生必須與生產與技術崗位的工人師傅接觸,才能搞清楚典型品種的合成工藝;第三,學生必須深入到車間,才能懂得典型的生產設備及其操作技術。通過研究性的學習,學生在研究的活動中產生的愉快反應會激勵他們自發地學習、科學地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更早地接觸職業世界,掌握生產技術,進入職業角色,為學生的未來就業和創業打下基礎,也將成為學生內在學習的動力[4]。同時,由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頻繁地與企業接觸,讓企業充分了解學生,為企業挑選人才創造了機會。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得學生歡迎,同樣也得到企業支持。

3、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廣闊的空間、時間

高職教育的背后是企業支撐,化工高職面向的是當地化學工業園區的化工企業,專業教師與這些企業或多或少的都有聯系,這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空間。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既沒有普通高中所要面臨的升學壓力,也不需要像本科生那樣在學習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有充裕的時間來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二、研究性學習的選題

1、選題原則

(1)屬地性原則。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把知識和技術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相連[5]。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一種伴生發展關系。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離不開屬地相關企業的支撐。所以,研究項目應在通過對屬地化學工業園區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地方化工企業生產產品的實際情況產生。

(2)全面性原則?!毒氂袡C合成化學與工藝學》以單元反應為體系,單元反應包括:鹵化、磺化和硫酸化、硝化和亞硝化、還原、氧化、重氮化和重氮鹽的反應、氨基化、烴化、?;?、水解、縮合和環合。教師在確定選題指南時,應根據屬地有機化工合成產品的實際,盡可能涵蓋所有的單元反應。學生自主選題時,應避免重復,確保所選的研究項目覆蓋所有的單元反應。

(3)專一性原則?!毒氂袡C合成化學與工藝學》是一門專業課程,學習《精細有機合成化學與工藝學》,一是了解有機合成的基本理論,二是懂得典型產品的合成工藝,三是掌握精細有機物的合成方法,四是熟悉常用的合成設備?!毒氂袡C合成化學與工藝學》盡管各單元合成條件不同,但合成工藝基本上大同小異。學生選題時,只要自主選擇一個項目,通過系統研究,就可以達到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的效果。

2、項目來源及選題

(1)項目來源。《精細有機合成化學與工藝學》課程研究性學習的項目屬仿真課題,應由教師事先確定。

教師首先根據課本相關章節教學目標確定選題方向,然后從當地化學工業園區的化工生產企業的產品中確定研究項目,編制并《選題指南》。選題指南應包括:選題背景與意義、研究內容與目標、研究方法與手段、合成產品與企業休息、企業技術人員休息等。 轉貼于

(2)學生自主選題。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研究,應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由2-3人組成課題組。選題之前,教師應組織學生去企業參觀,了解有機合成的生產組織、工藝流程、合成設備及產品用途等,激發學生研究欲望,為學生自主選題創設情境。每個課題組的學生在參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結合選題指南自主選擇一個項目進行研究。

3、研究項目舉例

根據《精細有機合成化學與工藝學》單元反應,從當地化學工業園區化工生產企業的近百種產品中,篩選了20種產品作為學生研究的項目:如合成有機中間體,“2,5-二溴-3-甲基吡啶”;合成防治麥類銹病的“鄰氨基苯磺酸”;合成油溶性的偶氮引發劑“偶氮二異丁腈”;合成金屬鈍化劑“N,N’-二亞水楊基-丙二胺”;合成有機合成中間體“對甲氧基肉桂酰氯聚丙烯酰胺”;合成農藥地亞農的中間體“2-異丙基-4-甲基-6-羥基嘧啶”;合成化學抗菌劑“2-巰基吡啶”等等。這些研究與項目幾乎包含了《精細有機合成化學與工藝學》中的鹵化、磺化、硝化、重氮化、?;人姓鹿澋膬热?,同時又是當地生產的產品,學生研究時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精細有機合成化學與工藝學》課程研究性學習,采用三種學習模式,即開放課堂學習模式、項目研究模式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可以分四個階段進行。

1、創設情境階段

長期以來,高職教學與中小學一樣,基本上實行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學生也習慣于這種模式。實施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過渡到研究性學習,必須創設研究性學習情境,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強化引導,讓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意義;二是精心組織參觀考察,讓學生了解該課程與化工企業生產的關系;三是下達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和研究目標;四是開放學校資源平臺,激發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興趣。

2、研究準備階段

首先,建立研究小組,一般2-3人。其次,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研究興趣,從教師編制的課題指南中選題。第三,研究小組根據選定的題目查閱文獻和資料,主動與聘請的企業指導教師聯系,自主咨詢和參觀,根據教師的開題要求完成開題報告。第四,教師利用課堂組織開題活動,交流設計方案。

3、研究實施階段

合成有機化合物,其原理基本都一樣。首先是研究反應機理,然后是研究合成工藝,最后是選擇合成設備。研究反應機理,需要化學基礎知識,學生必須學會從課本、從參考書、從互聯網等媒體中查找資料、選擇資料、分析資料。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知識的過程。研究合成工藝,需要化學工程方面知識,學生必須學會從課本中學習一般的生產工藝。然后到企業去,從實際化工生產中了解、分析、總結所研究合成產品的生產工藝。選擇合成設備,學生必須依靠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與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一起研討合成產品所需的反應設備。

研究實施階段,一要注意書本知識和實際生產知識相結合,需要學生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經常下企業,深入車間。通過自己觀察、向工人師傅請教獲取實際生產知識。二要注意課堂輔導與班級交流相結合,教師要善于引導,利用課堂,向學生提供包括研究程序、學習信息、學習資料等學習服務。學生每完成一個階段的設計,如反應機理、合成工藝、生產設備等,教師都要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并及時做好學習評價工作,以促進研究的深入。

4、總結評價階段

《精細有機合成化學與工藝學》課程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研究成果,就是每小組提交一份《××有機產品合成工藝說明書》,教師必須統一編制說明書格式,包括反應原理、反應機理、設計基礎條件(原料規格、產品規格)、工藝方案選擇及論證、工藝流程示意圖、設備選型、車間設備布置設計、環境保護及重要參考資料等。研究結束,要組織答辯和評價。研究性學習,及時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非常重要。通過終結性評價,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系統化,學生能夠鍛煉化學思維能力與應用技巧,能夠培養和增強化學應用意識和統籌全局、合理安排布局的意識,以及能夠具備應用最優化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研究性學習因為是以研究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的,不滿足于書本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允許學生現學現用,活學活用,創造性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新的實踐情境中,探索新的問題解決方式。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在研究中參與學習、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敢于研究、樂于研究、善于研究的研究主體,他們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才會得到充分地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魏成菊 高職院校實施研究性學習之我見.高教論壇,2009年11期。

[2]繆雪晴 林道榮 呂效國 大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與實施.高等函授學報,2009年第2期。

[3]周光禮 朱家德 重建教學:我國“研究性學習”三十年述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第5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科學家探究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探究和驗證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探究性化學實驗試題正是基于這樣的過程而誕生了.進行高效解決探究性化學實驗題首先要準確把握其實驗目的,其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實現該實驗目的方法和手段,最后采取理論和實驗材料進行有機結合,確定初步的解決對策.下面就通過兩個不同類型的實例進行進一步說明.

一、有關未知產物的探究實例

例1如圖1是某學生設計的一種用來探究固體M的組成成分的裝置,已知固體M是鐵與硫在無氧條件下反應的產物,讓固體M與足量的稀硫酸在A中進行反應,長時間后,發現B裝置中質量增加,裝置C中無變化,量氣管中有一定的體積的氣體;請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固體M中一定有的物質是(填化學式)

(2)若A裝置中進行了充分反應后,有部分淡黃色的固體殘留在溶液中,這淡黃色固體是何物?

反思:通過化學反應原理猜測可能生成哪些物質,對這些物質逐個的檢驗來推測出究竟含有哪些物質.這類探究性實驗不僅考查學生實驗基礎知識,而且考查了學生探究的思維能力.

二、與化學反應原理相關的探究實例

乙學生認為:發生如下反應 溴水被消耗而褪色.請你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甲乙兩位學生的解釋是否正確?

解析:探究方案:①觀察鎂粉加入到溴水中的反應情況,如果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氣體,說明甲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否則乙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②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鎂粉,若褪色說明鎂能與無水的溴直接反應,即乙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否則甲學生觀點是正確的.

反思:可見,重大的發現可能就來自于平時的生活中,只要你勤于發現,勇于探究;在對所研究事物或現象的原因未知情況下,根據已有的認識,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化學事實和現象的歸納、類比,作出判斷性解釋或說明,這就是化學中的假說;事實上,在化學發展史上,化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就是化學假說不斷被提出、證實和證偽的過程.

處理這類探究性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三點:(1)在通讀題目的基礎上進行審題,找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這是成功解題的關鍵所在;(2)根據題意有條理的對實驗原理、題目所給材料、題目中的變量、常量和實驗結果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找出其中的隱性資源,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所在;(3)通過分析、思考得出的結論,按照一定的格式進行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來,這是提高這類試題的得分保障所在.總之,在解決探究性實驗題的過程中,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是前提;設置科學、規范的實驗方案是關鍵;選擇簡易裝置進行科學、可行的實驗操作而取得明顯的實驗效果是成功的保證.

第6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字】研究性學習;問題;對策

2000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2001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以指導各地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作為必修課列入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從廣義理解,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

從狹義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能力的過程。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和現有的課程相比,研究性學習突出的是它的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過程性。因此,研究性學習是素質教育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傳統的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與掌握是教學的基本目標。在這種教學觀的指導下,教學模式就形成了以課堂教學、教師講授、教科書為中心[1]。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為中學化學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當然也對中學化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學科教學的研究性學習,其教學模式一般為:提出課題――設計方案(設計實驗)――收集信息(實施實驗)--處理信息――應用、創新――成果展示、評價。

2 當前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傳統教育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教育文化歷史的國家。這種歷史,一方面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和自豪,另一方面也使我們不得不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這種文化以考試為中軸來組織教育活動,所有的學習內容以考試內容是否涉及為取舍標準,以能夠以高分通過考試為最高的教育追求;這種文化重記憶和背誦,強調統一規范,不能有個人獨立見解,用知識的擁有量和熟練程度來衡量人的聰明與才干;這種文化只推崇讀書、動口、動腦,而對動手實踐則貶之又貶等等。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仍舊認為只有課堂上的紙筆學習才是名副其實的學習,而"研究性學習"只是一種輔助活動。盡管教師自己也知道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使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但受"高考指揮棒"的指揮,教師們還是不敢放開手腳來大干一場,這對研究性學習的推廣形成了強大的阻力。

2.2 教師對研究性學習適應性不強

一個教師在學校的地位由他所教的學生在高考中的成績決定,教師普遍只關心和高考有關系的內容,基本上不關心他所教的學科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的運用,不關心學校以外還有哪些教育教學資源,時間一長,他的知識范圍越來越小,但對教材卻越來越熟悉,不用繼續學習,有的甚至不用備課,都可以安然無事,缺乏繼續教育的愿望和動力,如果他本人沒有繼續學習、改變自己的愿望,他拒絕參加研究性學習的課改實驗,至少在目前學校對他也無可奈何。再加上學校課時安排一般是高中三年的課兩年講完,最后一年備戰高考,這樣教師由于工作任務較重,沒有時間去進行教研活動,教師的精力主要放在日常的常規教學工作上。

2.3 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積極性不高

雖然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受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制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機會少,以致于學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適應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出現了眼高手低的局面。如近兩年化學中考試

題中的知識運用、實驗設計題,不少學生都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說明設計實驗;在收集了最新化學科學與社會發展的報道后,不少學生無法進行信息的處理,導致半途而廢。再加上高考仍然是我國目前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因此大部分學生學習化學是為了應付高考,多數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理解不深刻,為升學考試而學習的現象還很嚴重。這必將使很多學生動力只是停留在較低層次上,缺乏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及研究性學習的內驅力。

2.4 全社會支持教育、支持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氛圍和條件不足

研究性學習要求具備比較充足的教學設備和課外教學資源,也需要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因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具有社會性、綜合性等特點,研究課題大多是聯系生活實際、社會實際,資料的收集、課題的實施也需要社會各階層的大力支持,沒有學校以外教育教學資源的參與,研究性學習難以進行。在一些開展研究性學習實驗的學校,經常發生學生外出訪問、調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熱諷的事情。這種情況的發生,通常是一些成人或認為學生去訪問調查是影響了他們的工作,或認為學生的舉措是不務正業,或者對學生這種學習方式充滿了懷疑。這反映出:一方面主觀上還沒有形成全社會支持教育,熱心接納學生、為學生提供鍛煉實踐場所的習慣和氛圍;另一方面客觀上由于社會文化事業經費有限,各地圖書館、少科站、博物館等青少年活動場所數量極少,圖書設備有限,接納人數也有限,加上有的還要經營創收,學生更無法進入。學生走向社會,這是他們學習的另一個課堂,但是社會如果不以滿腔熱情來接納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場所來服務于學生,那么這種學習活動設計得再好,也是空中樓閣。

3 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對策思考

3.1 學校要鼓勵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

學校的教學工作應宏觀地把握教育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階段,它的目的不僅是培養"人才"更是為了培養"人",研究性學習是素質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是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其根本任務是遵循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主地發展,為每位學生的今后生活及終身的發展奠定基礎。[2]因此,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基層學校一定要鼓勵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瘜W教師應盡快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校具體情況,在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比如引導學生調查當地液化氣使用情況;調查當地礦產資源情況;調查垃圾種類及回收利用的價值等等,讓學生開拓視野,了解社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3.2 化學教師要加強指導,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3.2.1 創設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教學的需要出發,堅持面向現實,圍繞教學重點、突出事例,創設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如在進行高中化學有關"原電池"的學習時,組織學生完成"將一根鐵絲和一根銅絲放入稀硫酸中,觀察實驗現象并與同學交流"的實驗,由于Fe絲和Cu絲放置的位置問題,可能有些學生觀察到Fe絲上產生氣泡,Cu絲上沒有氣泡產生;有些同學觀察Fe絲和Cu絲上都有氣泡產生。而從觀察到Fe絲和Cu絲上都有氣泡產生,到產生"為什么Cu絲上也有氣泡產生的問題"就需要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維能力。

3.2.2 切實加強研究方法指導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如在明確了某一學習內容后,如何圍繞問題收集材料,如何識別資料的價值,對現有資料如何分析與綜合,對于學生來說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難。此時,教師應因題而異,因人而異,切實加強"入門"指導、"過程"指導,使學生能較快地進入角色和狀態,從而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將主動權徹底下放給學生,要做到"啟而不發,引而不達",可向學生提供書籍或參考資料,指導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去偽存真,設置程序和方案,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知識、發現知識。對于難度較大的內容,教師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點撥學生于思維的中斷之處,采用類比、遷移等形象化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

3.3.3 注重對學生學習表現的評價shi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既要敢放(讓學生自主學習),還要會收(對學習過程的全面把握),要充分利用激勵機制,善于運用表揚的工具對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表達能力、思想覺悟等多方面進行及時評價,要努力探索一種重過程、兼顧結果的多元化、激勵性、民主、開放、動態的評價方式。[3]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達成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獲,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使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數優秀學生脫穎而出。既要著眼于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又要注意到個人在課題研究中所承擔的角色、發揮的具體作用及進步的幅度。

3.3 培養全社會支持教育、支持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良好氛圍

研究性學習落實的主陣地雖是在學校,但是,學校尤其是農村中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科研條件很不成熟,活動空間十分有限,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需要全社會的支持。一是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為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必需的師資培訓和科研活動資金,調整評價學校的方案,對學校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加以排解和指導;二是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一是在資金、環境、資源等方面為學生提供便利,如增加圖書館、實驗室、微機室等的開放時間并完善使用和管理制度;增加實驗儀器、設備和必需的活動資金;三是各類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社區等都應該為學生順利開展研究性學習給予支持、幫助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葉瀾.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第7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一、旅游資源定性評價

(一)三大價值

1、藝術欣賞價值

復旦大學有四個校區:邯鄲、江灣、楓林、張江。校園面積達244.32萬平方米。校內建筑群、景點、植物充滿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感。如:于2005年落成的光華樓為“中國高校第一樓”,有凌空出世之奇;半圓形玻璃頂以及屋頂花園體現建筑與自然的融合。

2、歷史文化價值

復旦大學創建于1905年,取自于“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之名句。校區建筑和景物承載著一百多年的學術氛圍和文化氣息。其博物館和校史館里也保留著許多值得參觀和研究的文物資料。一大批在國內享有盛譽的學術大師和著名學者傳承下來的深厚歷史文化給后人以豐富而汲取不盡的財富。

3、科學考察價值

“真正的意義在他們開放式的講堂,真正地耐心地去聽一節名校名師的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名校游”。大學是學術研究和思維碰撞的重要場所。復旦大學科技資源豐富,實驗室、科技展覽館往往能引發人們的觀光興趣;人文底蘊厚重,各種講座、論壇讓求知好學的游客絡繹不絕前來參加。作為一種新的旅游風景,科技資源的優勢將日益明顯。

(二)三大效益

1、經濟效益

游客的需求給學生帶來創業的可能性,使其拓寬兼職渠道,培養專業素質,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團隊和組織。此外,游客的增加能夠帶動學校周邊住宿飲食的發展和興盛,在校內通過收取門票,售賣紀念品以及書籍等進行營利。如武漢大學通過櫻花節收取門票(20元/人)一方面保護了環境,限制了游客量,另一方面進行了融資。

2、社會效益

大學游主體為學生和家長。家長陪著孩子來感受大學氛圍,開闊視野,從而增加其學習動力,樹立目標。國家、旅行社、學校三者合理開發大學游,將對中小學生的發展有重大的積極影響。學校也可借此機會樹立良好形象,吸引高素質人才和雄厚師資的加入。

3、環境效益

復旦大學校園優美,建筑古樸典雅,人與自然融合。一方面,學校為接待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旅游資源,會提高對環境的重視和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游客和在校學生為了享有這份旅游資源,也會自覺地維護環境衛生,創造和諧的氛圍。

(三)四大開發條件

1、地理位置和交通

復旦大學位于上海市,處經濟文化繁榮地區。周邊交通網絡十分發達,文化科技影響深遠。邯鄲校區和江灣校區位于楊浦區(處五角場),楓林校區位于徐匯區(處徐家匯商圈旁),張江校區位于張江高科技園區。

2、旅游環境的容量

旅游環境的平衡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和評估。人流量太少,不利于發展大學游項目,學校也會降低與公眾的親密感;人流量太多,對學校環境和教學秩序有不良影響,同時也會降低游客游玩質量。復旦大學有四個校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流游客量。同時,開發多樣的項目來吸引不同類型的游客進行景點觀光、文化考察、科研交流等,也能減少假期時候因游客量突增帶來的壓力。

3、旅游客源市場

大學游的主體為學生和家長,以及進行考察或研修的專家和老師。上海處于經濟文化繁榮圈,交通十分便利,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的游客絡繹不絕。大學游客源市場十分興盛。

4、投資能力

旅游資源的開發基于一定的物力和財力。穩定持續的旅游活動的開展,需要近遠期資金的供給。學校可以從國家申請項目來吸收資金,或學習武漢大學成立旅行社的經驗,大力開發上海市場及附近市場的研學旅游。

二、旅游資源定量分析――建立AHP模型

(一)建立評價模型三層次。第一層為目標層:旅游資源評價(A);第二層為綜合評價層(B):旅游資源價值等三項;第三層為因子評價層(C),共十個因子。見圖1。

(二)構造判斷矩陣。建立評價模型之后,將同―層中因素的影響力或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為降低判斷思維不一致時出現的偏差,采用的是相對重要性1-9標度法,各級標度含義見表2。為使評價成果更具客觀性,采用群體判斷方式。通過調查問卷對179位(實發200份)游客、在校師生和相關人員進行數據采集,最終得到以下四個矩陣,見圖3、4、5、6。

(三)一次性檢驗并確定權重

采用層次分析法軟件―yaahpV7.5版,將原始數據輸入計算機進行一致性檢驗并得出各因素的權重。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因此通過檢驗,各指標的權重計算結果有效。得到圖7和表8。

(四)結果分析

從上表權重比例來看,資源資源價值、旅游效益、旅游開發條件的權重值分別為0.7014、0.0854、0.2131,體現了強調價值、重視條件、注意效益的開發利用思想。

在旅游資源價值中,藝術觀賞價值權重最大,為旅游地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其次為歷史文化價值;雖然科學考察價值的比重最低,但將是未來大學游市場最能夠開發利用的資源。

在三大效益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效益,學校作為一個城市文化品牌的象征具有重大影響力。經濟效益影響力不突出,這符合大學游的本質特征。

在資源開發條件中,地理位置和交通的權重最大,說明旅游的發展需要提高可進入性和便利的交通。同時對于投資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視。

三、大學游開發模式設想

模式一:自主成立旅行社。學校放權于旅游管理系,投資其成立旅行社或授權旅游協會負責,主要業務是開發校內旅游線路并接待來游學的游客。其特點是規模較小,面向人群范圍窄,接待的業務以及開發路線存在固定的特點。但以在校學生為導游,游客能夠接收到更多的文化旅游資源。如:在美國,大學為了宣傳招生而推出免費校園游。由學校招生辦公室組織,由本校學生志愿者領隊來安排導游和活動。

模式二:與旅行社合作或成為其商(如:中國教育旅游集團的商),分管研學旅游部分。由旅游社負責游客招攬,學校成立部門進行全程接待講解工作。其特點是客源比較穩定。由旅行社對客源進行分類,學校按不同的客源設計其體驗方式。如:小學生進行簡單的大學觀光游;中小學進行科普游,參觀博物館和科技館等;高中生進行夏令營或冬令營,深入體驗大學學堂。

模式三:與政府合作。如:以上海市的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成為“蒲公英行動計劃”校外合作基地。特點是客源穩定,數量龐大,游客單一固定,制定的線路可以復制使用。

模式四:響應“互聯網+”口號,入駐相關電商網站,如樂學游學網。同時也可將復旦大學的特色夏令營或是自主招生的巡回演講放到該網上。特點是吸引到優秀生源,宣傳大學。

四、復旦大學特色游項目

(一)在校生創新旅游線路,游客體驗個性化之旅

復旦大學旅游協會致力于開發周邊旅游線路(如:金華、婺源、雁蕩山等),卻往往忽視本校旅游線路的建設和創新。因此,學??梢酝ㄟ^大學游線路設計比賽,校園講解大賽等方式,培養并選取一批優秀的并致力于志愿者服務的學生導游,投入到項目中來。一方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對本校的情懷;另一方面,學生對學校獨特和個性化的見解具有強烈的人文氣息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從而使游客體驗個性化之旅。

(二)參觀博物館、五角場“創業苗圃”

復旦大學博物館藏有各種珍本和古跡,熱愛歷史和文物的游客可以進行參觀,感受中國歷史文化底蘊。2011年起,楊浦校區五角場精心打造的“公共創業苗圃”開始向全國創業者開放。“創業苗圃”可以向大眾開放科技創新創業基地論壇、沙龍、展會、考察等活動,吸引對創業感興趣的游客參與,有利于創業苗圃與外界的交流溝通,相互促進和學習。

(三)舉辦形式多樣的夏令營和冬令營

學生群體在兩大假期有較為充足的自由時間,大部分家長也都希望孩子能夠利用這段時間對學習和人生做好規劃,而以參觀游玩名校為手段的夏令營和冬令營是最為綜合的項目。

學校提供場地和教學資源,開放學?;顒?、講座、實驗等。同時給志愿在夏令營或冬令營期間留校的大學生提供機會,比如組織策劃活動、指引講解活動等。此外,也可引入青少年成長訓練組織來開發創新活動。如:北大于2004年推出夏令營,給青少年提供學習于北大的機會。

(四)公益文化游

公益游,即公益活動的內容與旅游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方式,組織者主要為高校旅游社團和其他團體。一方面,公益游能夠實現人們自我價值的追求;另一方面,它能夠繁榮擁有良好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的公益和旅游事業。

第8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 E-learning應用平臺; Web數據挖掘; 個性化學習; 個性化搜索引擎

中圖分類號:TP392;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9-05-03

0 引言

計算機通信技術的日益強大支撐了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求,遠程教育借助它的靈活性與選擇性漸漸走進人們身邊,成為學習的一種普遍方式。自1996年我國開通了“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開放、靈活的E-learning便迅速被人們所接受并應用于各種網絡學校和遠程教育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要求不僅僅只是遠距離的教學,更多的是個性化的學習。個性化教育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應是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而采取恰當的方法、手段、內容、起點、進程、評價方式等,促使學生各方面獲得充分、自由、和諧發展的過程[1]。但是目前的遠程教育學習系統并不令人滿意,首先是系統缺乏智能性,學習系統面對的用戶并非是一類人,而是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時期的一系列請求,面對這些請求,缺乏智能化的系統就難以實現因材施教;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和有效的學習幫助支持,導致學生偏離學習目標、遇到困難時不能及時得到幫助;再者是有用的教學資源沒有被有效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耙匀藶楸尽钡慕逃砟畹闹饾u普及,個性化學習方案總體上應該做到學習資源的多維性、學習價值追求的多重性、學習風格的獨特性、學習過程的終身性和學習方式的自主性。

基于Web智能的網絡教育是現代遠程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其可以通過網絡來營造虛擬的學習環境,在一個平臺上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從而幫助學生開展基于資源的探究式學習;在虛擬的學習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間可以方便地進行同步或異步的交互。數據挖掘便是實現Web智能網絡教育的重要方法,主要是通過獲取學習者在Web上的學習過程行為數據,如訪問信息、時間、次數及喜好等,經過挖掘流程處理,得到學習者的模式規律,從而給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個性化服務[2]。

1 Web數據挖掘相關分析

1.1 Web數據挖掘基本過程

Web是一個強大的交互環境,所以Web事務度量就需要數據的獲取與處理,Web數據挖掘指的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蘊含的、模糊的WWW資源上提取隱含在其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其處理對象是大量的業務數據,目的是為了提取有價值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Web數據挖掘又被稱為資料探勘或者數據采礦,是數據庫知識發現中的一個步驟。根據大量業務數據的不同類型,Web數據挖掘可以分為:Web內容挖掘、Web結構挖掘、Web使用挖掘[3]。其中,Web內容挖掘是挖掘Internet的頁面和后臺交易數據庫,包括結構化的數據挖掘與非結構化的數據挖掘。無論是哪種數據挖掘,都是為了尋找隱藏著的、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并且為Web提供更好的服務。

以下給出Web數據挖掘的基本流程。

⑴ 目標數據采集:數據采集就是要記錄用戶訪問行為。數據來源包括服務器端、客戶端和端。為了有效地實施挖掘算法,僅僅采集數據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下一步操作:預處理。

⑵ 預處理:目標數據經過預處理才能有效的實施挖掘算法,也就是從目標數據集中除去明顯錯誤數據和冗余的數據,進一步精簡所選數據的有效部分,并將數據轉化為有效形式。數據的預處理的質量與Web挖掘的效率是緊密相關的。內容包括數據凈化、用戶識別、會話識別、事務識別及路徑補充等。

⑶ 模式發現與分析:模式發現就是對預處理后的數據實施具體的、合理的挖掘算法或綜合應用不同的算法。其最終目的是發現用戶的訪問模式,預先為用戶設定學習內容類別。模式分析的目的是根據實際應用,通過觀察和選擇,將模式發現的統計結果、規則和模型轉換為知識,經過篩選后用來指導實際應用,也就是在預先的類別中再次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

⑷ 用戶反饋:利用數據挖掘與學習內容綁定等各種技術,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會是以可視化方式進行指導。

1.2 相關算法分析

協同過濾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1992年,由Goldberg、Nicols、Oki及Terry提出,隨著大大小小系統的應用,協同過濾推薦迅速成為Web數據挖掘中一種很受歡迎的技術。該技術分析用戶興趣,在用戶群中找到指定用戶的相似用戶,綜合這些相似用戶對某一信息的評價,形成系統對該指定用戶對此信息的喜好程度預測[4-6]。

相似性計算是協同過濾推薦算法中最關鍵的一步,傳統的相似度計算方法有三種。

⑴ 余弦相似性

把用戶評分看做n維項目空間的向量,用戶間的相似性通過向量間的余弦夾角度量,設用戶i和用戶j在n維項目空間上的評分分別表示為向量k,e,則用戶i和用戶j之間的相似性為:

Sin(i,j)=cos(k,e)= ⑴

⑵ 修正的余弦相似性

余弦相似性度量方法中沒有考慮不同用戶的評分尺度問題,修正的余弦相似性度量方法通過減去用戶對項目的平均評分來改善上述缺陷,設經用戶i和用戶j共同評分的項目集合,則用戶i和用戶j用戶之間的相似性為:

Sin= ⑵

其中,Rij代表用戶i對項目c的評分,和分別表示用戶i和j對項目的平均評分。

⑶ 相關相似性

設經用戶i和用戶j共同評分的項目集合用Iij表示,則用戶i和用戶j之間的相似性sin(i,j),通過Pearson相關系數度量:

歸根結底,三種相似方法均為基于向量的相似度計算方式,進行對象屬性之間的嚴格匹配。

余弦相似性度量方法把用戶評分看作一個向量,用向量的余弦夾角度量用戶間的相似性,然而沒有包含用戶評分的統計特征;修正的余弦相似性方法在余弦相似性基礎上,減去了用戶對項目的平均評分,然而該方法更多體現的是用戶之間的相關性而非相似性。相關性和相似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相似性反應的是聚合特點,而相關性反映的是組合特點;相似相關性方法,依據雙方共同評分的項目進行用戶相似性評價,如果用戶間的所有評分項目均為共同評分項目,那么相似相關性和修正的余弦相似性是等同的,用戶對共同評分的項目集稀少,使得相似相關性評價方法實際不可行。

2 基于Web數據挖掘的個性化學習系統模型

基于Web數據挖掘的個性化學習系統采用的是三層B/S模型,如圖1所示。

個性化與智能化功能模塊的實現都是以Web為基礎的。服務器是一個核心,用戶通過客戶端發送一系列請求,Web服務器作出相應的響應,也就是在后臺數據庫中查詢信息,查詢到的信息再返回給Web服務器,最后服務器通過網頁的形式呈現及反饋給用戶。

2.1 主要功能模塊分析與設計

基于Web數據挖掘的個性化學習系統主要是由學習者、學習者個人秘書、管理員、個性化推薦引擎及教學資源等模塊構成。其中系統的核心部分是“學習者個人秘書”。當學習者通過身份驗證后,便會進入個人的學習頁面。“學習者個人秘書”根據學習者的訪問習慣和學習者提交的要求等信息進行自動整合(這里主要是由用戶信息收集和用戶信息建模兩個模塊來實現),并進行內部建模,形成一套完整的學習方案,并對此方案進行資源調度,進而反饋給學習者所需的資源信息。“學習者個人秘書”也就是所謂的個性化處理引擎,它主要由四個模塊組成:用戶信息收集、用戶信息建模、個性化學習方案、學習資源調度。該個性化學習系統方案構建如圖2所示。

⑴ 用戶信息收集模塊

信息收集模塊是實現在線學習個性化服務的基礎,它收集用戶請求,跟蹤用戶的行為,結合用戶數據庫中事先存放的用戶個性化特征數據,經過預處理,對用戶信息建模提供個性化的策略。

⑵ 用戶信息建模模塊

信息建模模塊則是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不斷更新或者初始化用戶數據庫中動態部分,以生成個性化推薦策略并發送給個性化學習方案模塊。

⑶ 個性化學習方案模塊

學習方案模塊是“學習者個人秘書”的核心模塊,它結合前面提供的一系列用戶特征信息,并進行整合后自動生成一套教學方案,把教學方案中所需要調度的資源傳遞給資源調度模塊。

⑷ 資源調度模塊

資源調度模塊是根據教學方案中需要調度的資源從視頻庫、作業庫、試題庫等資源庫中調度并反饋給用戶。其中,資源庫中保存學習者的基本信息、學習歷史、訪問歷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喜好等個性特征。學生的個性特征也分為靜態信息與動態信息。如學生的姓名、性別、年齡、ID、密碼等都屬于靜態信息,如學習歷史、學生做過的練習和測試題的答案、學習者的知識結構等都屬于動態信息。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信息是實施個性化教學策略的基礎。

總之,整個個性化在線學習系統就是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把用戶在學習過程的所有行為記錄下來,并結合用戶數據庫,從中挖掘出用戶個性化學習特征,為個性化教學策略的產生提供可靠的依據。在本文,學習者個人秘書個性化引擎的加入,主要是實現個性化學習系統中視頻主導、測驗穿插、在線交流、引導學習等功能。其中視頻能提取該集視頻所具有的知識點,作為關鍵字在知識樹中進行串聯。知識樹是惟一呈現給用戶的學習接口,讓用戶不再注重于選擇何種視頻、哪位老師所教,達到最快的學習效率。再就是測驗穿插,是在用戶不主動去做測驗的時候,類似強制于用戶做測驗,否則無法進入下階段測試。概括來說,學習者個人秘書模型設計實現以下功能:記錄學習者進行的所有學習活動;定時給予用戶學習建議與誤區糾正;能主動與其他學習者的學習秘書進行交流;記錄每次學習周期,學習者的學習路線。

2.2 Web數據挖掘在系統中的應用

數據挖掘是開發Web智能的學習系統的關鍵所在,它對個性化學習模型的構建、個性化的學習資源的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指導、系統性能的改進等方面應用非常多。

⑴ 個性化學習模型的構建

學習者模型的構建本就是根據學習者不同的個性特征參數,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跟蹤,并且記錄學生學習的相關信息,如:學生經常訪問的URL的次數、停留時間、訪問的課程數等等。Web數據挖掘用去噪和模式進行“模式發現”,得到學生學習的個性特征,建立、完善學生學習模型,建立學生個性數據庫,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智能、個性的學習策略。

⑵ 個性化學習資源的提供

在系統進行模式發現后,需要為學生從后臺數據庫中調度學習資源,這時候就需要系統將學生無關及學生不感興趣的資源進行篩選。Web數據挖掘中的統計分析技術可以根據學生經常訪問的頁面推測學生下一步的行為,推測出其感興趣的相關資源,從而減少學生的搜索時間,合理提供備用資源。

⑶ 個性化學習的指導

一個好的學習系統能適應的并不只是一類人,而是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目的的人,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興趣、習慣以及基礎都有很大的差異。若采取進入系統平臺前讓用戶提交測試用戶屬性信息的一些表單,初始化學生學習特征,但是其中的屬性卻是時刻變動的,普通的學習系統無法做到隨機應變。利用Web數據挖掘技術,挖掘用戶的使用數據日志,分析用戶的瀏覽趨勢,從而形成一組按時間排序的會話,預測用戶未來的訪問模式并做及時的指導。這樣針對不同類型的用戶,系統可以安排特定的內容,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⑷ 系統性能的改進

Web數據挖掘技術提供網站構架及用戶的使用信息,管理員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控制Web緩存、負載平衡和網絡構架等問題,從而做到了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3 結束語

基于Web數據挖掘的個性化學習系統研究,以“個性化E-learning系統研究與實現”課題為背景,實現了Web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學習知識點概念相關性的算法分析與設計、且構建一個基于Web的學習者模型,闡述系統研究思路,并完成了系統設計與實現應用。在一定基礎上為在線學習系統的個性化應用提供理論與推廣參考價值。同時,本文雖取得了具體的應用效果,但在個性化學習資源的組織與動態呈現上未能與學習者模型聯系,以呈現針對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學習內容頁面。這將是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陶劍文.基于多Agent的協作式網絡學習系統模型研究[J].計算機時代,2006.7:64-66

[2] 單蓉.一種基于用戶瀏覽行為更新的興趣模型[J].電子設計工程,20l0.4:61-62

[3 唐遠洋,黃爾嘉.知識挖掘技術與網絡教育資源的組織[J]. 情報資料工作,2005.4:107-109

[4] 游文,葉水生.電子商務推薦系統中的協同過濾推薦[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06.9:97-99

[5] 邱明虹,何躍.從Web日志中挖掘用戶興趣路徑算法改進[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8.26:129-131

第9篇:研究性學習計劃范文

一、“工學結合”實習實訓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在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中,工學結合已成為加強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模式。過去幾年中,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專業試點在第一學期學習部分職業崗位能力課程,從第二學期開始參與到企業的生產性實習中。從實踐結果看,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與此同時,實習中很多教學管理問題也凸顯出來。1.企業用工時間與教學計劃、教學進程存在沖突以應用電子專業為例,用工高峰為春節后,企業希望利用春節前的一段時間,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崗位培訓,但此時正值期末考試階段,這就造成企業有需求的時候,與學生在學校有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另外,有些企業用工比較急,在學期中間向學校提出短期用工需求,使企業用工時間與教學計劃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2.理論知識與現場管理、工藝流程嚴重脫節企業生產注重現場管理與工藝流程,而學校教學更偏重于理論知識?,F場管理與工藝流程對在校的學生來說,是一個短板,學生進入實習崗位后不懂得、不熟悉現場管理與工藝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品質量,尤其在實習初期所生產的產品返修率較高,這也是令用工企業比較頭疼的一個重要因素。3.校企溝通聯系不緊密,影響實習及用工效果企業有用工的積極性,但沒有培訓學生的積極性。而從問卷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沒有把賺錢作為實習階段的首要目標,而通過實習學到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是其首要的選擇,這也是學校安排學生實習的初衷。由于學校、學生與企業的各自利益訴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校企合作溝通聯系不緊密,不能十分準確地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動手實踐能力,制定合理的實習培訓計劃和崗位輪換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習效果和用工效果。

二、“工學結合”實習實訓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的柔性化管理針對工學結合中出現的上述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往剛性的教學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柔性化教學管理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柔性管理最大的優越性在于尊重個性發展,從個人興趣特點來激發其內在潛力和主動性。1.教學計劃、教學進程的柔性化管理教學計劃、教學進程是學校教學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如果教學計劃、教學進程安排不合理,會出現以下問題:要么無法滿足企業用工、學生實習的需求,要么因為去企業實習無法完成正常的教學。為更好地適應工學結合的實習實訓模式,以應用電子專業為例,建立實習企業資源庫,在每一學期制定教學計劃、教學進程時,首先聯系資源庫中的相關企業,詢問其半年內甚至一年內有無用工計劃,需要學生的數量大體為多少,然后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及用工時間制定較為詳細的教學計劃、教學進程,保證正常的教學和常規的實習安排。為應對企業比較緊急的臨時用工需求,將教學進程安排靈活化,每學期在排課時留出一定的機動教學周,用作安排臨時性實習。通過教學計劃、教學進程的柔性化管理,既保證了正常的教學,又為學生順利進入企業實習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2.教學任務實施的柔性化管理針對學生在校學習偏重理論知識,不懂得現場管理與工藝流程而造成產品返修率較高的問題,經過與企業協商,將貼近于生產實際的現場管理、工藝流程等課程,直接搬進工廠,制定培訓計劃,由工程師通過講座、現場講解、學生輪崗實習等形式,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現場管理、工藝流程對個人職業優良素質的養成、職業生涯發展及企業生產的重要性。以應用電子專業為例,將SMT貼片工藝、波峰焊等工藝性較強的課程直接在實習企業講解,并將ISO9001質量標準由專業的工程師對學生進行培訓,使學生了解ISO9001質量標準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及對員工職業素質的要求。3.轉變學生實習觀念,實現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的柔性化教學鼓勵學生轉變實習觀念,從專一的“職業儲備型”實習轉向“人生體驗型”實踐,讓學生懂得,實習實訓是他們人生經歷中很重要的一步,好的實習經歷將對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發展有益。實習之前,在學校由老師講解基本的職業道德和基本的就業觀念,在企業實習的間隙,組織學生通過講座、自由討論、辯論等形式,由實習指導老師與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加以指導,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4.校企溝通協調專題會議的柔性化管理因學生在某一特定企業實習,可根據實習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及時召開校企溝通協調專題會議,改變過去校企溝通協調會半年或一年舉行一次的剛性管理。就學生關心的實習期間的保險問題,學校關心的學生實習質量保證問題,企業關心的長期合作問題,實習關系的建立與解除以及糾紛處理等問題,及時召開專題會議。5.注重過程管理,實現考核制度的柔性化管理結合實習的特點,加強實習的過程管理。由于學生工作時間的活動由企業負責,下班時間的活動由帶隊老師負責,因此在考核內容上,實行實習紀律考核與技術應用能力考核并重,學??己伺c企業評價并重,實習紀律考核以學校考核為主,企業評價為輔。技術應用能力以企業評價為主,學校考核為輔,并特別注重學生職業能力考核。根據學生崗位的職業特點,將與學生崗位密切相關的部分專業課程采取企業進行替代考核的形式,給予一定的成績;在課程考核的方式上,采用“開卷+閉卷”“實際操作+現場問答”、崗位調研報告等形式進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結語在“工學結合”的實習實訓模式中,將剛性教學管理制度與柔性教學管理制度相結合,通過合理安排教學計劃與教學進程,保證學生有較為充分的企業實習經歷,并通過與企業的溝通協調,將現場管理、工藝流程、職業道德、就業指導等與生產及就業密切相關的內容,作為企業的培訓課程,既保證了企業的產品質量,降低了產品的返修率,極大提高了企業用工的積極性,又促進了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同時注重實習的過程考核,保證了實習的全過程管理。只有不斷探索、創新,建立高效的教學體制及實踐環節,才能使高職教育真正成為為企業輸送高水平、高能力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堅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18到20女人一级毛片|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福利你懂的|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 晚上看b站直播软件|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AAAAAA爰片毛片| 秋霞黄色一级片| 成人免费黄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2一8一teesex| 日本高清xxxxx|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91福利免费体验区观看区| 最近中文字幕2019视频1| 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看| 秋霞电影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区免费|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M553|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喷吹| 男人边吃奶边摸下边的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日日躁| 亚洲人成免费网站| 俄罗斯精品bbw|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韩国福利一区二区美女视频|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jizzjizz丝袜老师| 怡红院色视频在线|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色五月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