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心理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文學藝術的自律訴求
阿瑟•丹托進而也說道:“認識實現之際,實際上也就不再有任何藝術的意義和需要了。藝術是某種知識出現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2]98
但我們知道,文學藝術的涵義是發展的、開放的和復雜的,我們不能用恒定不變的觀念去框定信息化時代下這種多元的文學藝術現狀。“無論媒體如何變化,文學是不會消亡的。誠然,文學是永遠變化發展的,但文學變化的根據主要還在于人類情感生活變化,而主要不決定于媒體的變化。”[3]
魯樞元進而詰問:“米勒認定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將在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進逼下覆滅,……然而我卻懷疑,與人類生命、人類語言、人類精神同根并蒂生長著的人類的文學,竟會如此倉促地被尖端電子產品輕輕抹去。”[4]
我們認為,文學藝術從存在以來,它一直都在給人以心靈的安慰與生命的安頓,“而偉大的藝術給人的安慰更是無窮無盡。藝術在未來將以何種形式出現是誰也無法預言的,但沒有哪個健全的社會希望自己的存在可以不需要藝術。”[5]433
文學藝術終結也就標示著人類精神價值與審美的消亡,亦即表明人類生存的無意義。
其次,無論是論及以往文學藝術墮落、滑坡與危機的問題,還是信息化時代文學藝術終結的提法,在言說者們的頭腦中都預設了一個衡量的尺度,說文學終結是因為把文學看成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從這個角度看,信息化時代人們已經可以用其他手段了。
信息化時代下的文學藝術變化,改變了原有的文學藝術背景與知識譜系。文學藝術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在于它的自由性,而信息化媒介對自由精神的抒寫與張揚,是文學藝術得以走進新媒介的前提條件,信息媒介為文學藝術審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又一個新穎奇特的理想家園。信息化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來表白最真我的生命狀態,讓創作緊隨信息化生存的情感現實,逼近鮮活的生命感悟,敦促文學藝術走向自我的真實表達,因為傳統的文學藝術主要是精英藝術,它追求“暢神比德”、“文以明道”與“立言立心”進而“不朽”,它也要通過向善求真的審美化訴求來獲得一種宗教式的精神信仰,而信息化時代下的文學藝術,它不是要濟民救世而是要表現自我,不求崇高典雅與渾雄宏大,不企求終極關懷而注重興致所至時的痛快淋漓,此時文學藝術的認同模式由社會性標準轉向自娛而娛人的尺度。人通過言以不朽的目的消失了,言以自娛成了唯一目的。
再次,文學藝術所改變的是敘事模式,而不是它的主題,這就涉及到了文學藝術生產的歷久更新的問題。藝術生產這一概念,是馬克思在1857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就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史詩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7]28
之后在馬克思的眾多論著中,都有精辟的論述。
眾所周知,藝術生產思想,早在馬克思之前就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萌芽、發展過程。柏拉圖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曾把詩(是一個廣義的概念)當成是一種模仿,“模仿確實是一種生產,只不過它生產的是影像,如我們所說,而非各種原物”[8]77
。柏拉圖把詩等藝術產品當成人類以自身作為工具時所獨具一格的一種形象的藝術生產。柏拉圖已經認識到了藝術創造與生產制作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柏拉圖的這一見解是與其“理式”說緊密相關的。
柏拉圖之后的亞里士多德也把藝術視為生產,但他更強調藝術家所特有的創造力和能動性,“一切藝術的任務都在生產,這就是設法籌劃怎樣使一種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東西變為存在的,這東西的來源在于創造者而不在于所創造的對象本身”[9]70。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所有技術都與生產有關,創造就是去思慮某種可能生成的東西如何生成,這就是意指藝術生產,它是通過人的思維將可能存在的也可能不存在的東西創造出來。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全面地考察了人類生產活動(包括藝術生產活動)之后,提出了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這一重要命題。馬克思對生產(包括藝術生產)的看法,就是強調主體的人及其心理能力,人的這些本質力量就必然會在他的生產勞動中對象化出來,任何真正的生產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之后的本杰明等人也對藝術生產提出了他們的見解。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1933)中,本杰明提出了他的藝術生產論的主要概念———機械復制,并以此為基點,來考察從古代藝術到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以及藝術生產對物質———技術手段的依憑關系,最后得出結論說,人所制造的事物總是可以被仿造的,藝術作品在原則上是可以進行復制的。
我們認為,文學藝術生產是一種富蘊審美價值的精神活動,它屬于“那些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10]484。這是因為,文學藝術的價值產生、存在于人對事物的審美需求之中,在人的形成及其社會發展中,審美需求作為情感化、詩意化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類生存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文學藝術的生存方式
信息技術的革新、進步帶來了文學藝術傳播方式的改變,而傳播方式的改變對文學藝術的影響不只是載體上、形式上的,它同時也使文學藝術的內容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因是科技的發展或多或少地總會帶來文學藝術的新變革,促使文學藝術產生新的變化,文學藝術隨著紙質媒介到電子媒介的轉變,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革命,人的生命的體驗與滿足也應據此而加以調整:“生命追求與滿足的內容,也就是藝術的內容;生命的感受器官所可能接受的色彩、音響和語言結構關系,才是藝術使人產生審美愉悅的表達方式。”[11]259
我們知道,文學藝術的每一次變革并不意味著是對原來的文學藝術生產的徹底消解與顛覆,而是以主流和非主流、大眾與非大眾的形式共存共生,畢竟文學藝術是在繼承以往傳統的基礎上,才又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進而更加有力地抒寫人類的現實生活。
第一,從紙質文本式微向“讀屏”轉化。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學藝術正在進入一個世界圖像時代:“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世界圖像并非從一個以前的中世紀的世界圖像演變為一個現代的世界圖像;不如說,根本上世界變成圖像,這樣一回事情標志著現代之本質。”[12]97
當然,“世界圖像”的創制并沒有改變文學藝術存在的基本前提,因為這個基本前提就是創造文學藝術和需要文學藝術的主體———人,畢竟人最終還需要語言的交流與交往,同時也需要具有以語言為媒介的審美意識與審美需求。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智慧的有力體現,自從文藝作品以文字作為載體進行傳播以來,人類就習慣于使用其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然而到了今天,“讀圖”勝于讀文,“讀屏”多于讀書,在文學藝術審美視界里,視覺文化己經創生出一種有別于傳統文學藝術的審美范式:真實、自由和直觀。這就是說,文學藝術的圖像轉向不但標示著是一種文學藝術范式的轉化,而且還意味著一種思維范式的轉換。這是人類能動地掌握世界,自覺地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構的偉大壯舉,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確證,更是人的主體性的集中體現。我們認為,進入圖像世界的文學藝術仍然是人的文學,它既是寫人的,表現人的,又是為了人、寫給人看的,因為人類看待世界的過程就是真理的開啟過程。如果遠離了人,遠離了人類的生存狀態,遠離了人的思維與語言,而去研究信息時代的文學藝術能否存在的根由,那便喪失了人文傳統與人文精神,那就必然會陷入技術至上論的怪圈,從而也就只會在信息數碼圖像這一時代幽靈面前麻木茫然,徘徊乃至悲觀。
事實上,隨著文學藝術的信息網絡化,使得多種藝術形態得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一種聲像互補、圖文并茂的仿像藝術境域。而這“仿像”是一種“沒有原本的東西的摹本。”[13]199它和古希臘理論家所說的“摹本”是截然有別的:“摹本”是對原作進行的一種模仿、改編,原作具有真正的存在價值,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當然,摹本也有價值,但其價值是從屬性的,它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現實感,使我們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而“仿像”卻不一樣,它們是那些沒有原本的東西的摹本,“仿像”雖然也必須經過人手,但卻是沒有原作,它是對非存在的模擬,它是從模型中產生出來的超真實,它是把一種不在場呈現為一種在場,把想象、虛擬的東西描繪為現實實在的東西。仿像瓦解、顛覆了與現實事物的任何比照,將現實事物吸納進仿像之中。正如周憲所指出的:“仿像的生產必然導致現實和影像之間關系的顛倒。
……人們不再是通過真實之物來理解這個世界,而是通過影像來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影像的極度真實取代了日常現實,我們的思想和生活越來越明顯地受到影像的制約甚至控制。”[14]133
人們的日常生活的視覺空間正日益地被信息帶來的圖像所占據,人與現代世界正逐漸建立起新的關系,人類生存空間的現代生活節律被信息化波及,意識空間慢慢被信息所影響,人們的興趣、需求、思考、判斷、幻想,越來越多地圍繞著信息媒介所形成的圖像而展開,這一切變了,而表現人的文學藝術當然就不得不變。
第二,從單向閱讀向互動交流轉變。傳統文學藝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種相對固定的“書本閱讀”形式,無論是以紙質形態存在的文學藝術作品,還是通過技術處理之后放在屏幕之上的影視藝術作品,讀者僅能被動地單向“閱讀”作品。而與此不同的是,在信息化時代,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與接受都轉到了一個較為開放的領域,創作者不再受年齡、身份以及性別等差異的束縛,他們的寫作更為隨意與自由,只要其高興抑或愿意,隨時可以在網絡上“灌水”或者“涂鴉”。而從文學欣賞的角度而言,因為受眾憑借了網絡資源所蘊涵的極大的自主性與豐富性的審美空間,欣賞者充分獲得了文本的選擇權,因而不再被動、單純地受傳統媒體所鉗制。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印刷媒介的不斷變革也一直在不停地影響和改變著文學藝術生產的內容和形式。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異軍突起的信息媒介快速地改變了當下文學藝術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程總是伴隨著傳播方式的進化,而傳播方式的變化又是促進文學藝術體裁隨機演化的重要因素。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對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造紙與筆墨技術使原始狀態之下的口頭創作日落西山,從而轉向了以書面創作為主體的文學藝術;印刷技術的發明與使用,又為文學藝術文本的廣泛流通與傳播提供了便利。而在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漸繁盛,文學藝術的發展又不得不面臨著一個新的關口———超文本技術。人們通過這一技術實現“點對點”的實時交流,每一個人都成為潛藏著的交流對象,這從更深層的意義上刷新了人際交流的模式。
時代在進步,媒介在更新,而文學藝術也在不斷地向前推進。傳統的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通常是單向度的。欣賞者即使擁有充分的創造空間與藝術想像力,但是,其與所處于另一極的作者以及作品,他們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因而就不能改變原有藝術作品的形態。而在信息網絡的空間世界里,文藝作品的欣賞卻是雙向度的,它可以在不同層面上實現審美欣賞的互動性。作者可以憑借網絡,對自己所創作的作品進行闡釋,解答讀者的疑問,并盡可能地提供其創作該藝術作品的創作動機與文化背景。欣賞者也可以直接參與到作品的創作當中,從而改變作品的人物命運、情節結構、事件結局與主題思想。在網絡上,藝術作品真正的吸引力在于其互動性。這是因為,信息網絡介入文學藝術作品之后,新的文學藝術作品樣式層出不窮,它們借助網絡技術,實現了不同于傳統的寫作模式,在網絡媒介所提供的互動空間里,透射出了一種大眾參與文學藝術創作的生命氣息。正是由于這種別具一格的超媒體寫作模式,不僅跨越了文學藝術作品創作和欣賞慣有的平面化單向模式,使創作與欣賞不斷向立體化方向拓展,還進一步讓文學藝術的創作、閱讀、鑒賞與批評等眾多環節融為一體。這是因為,在信息網絡上,選取不同的鏈接路徑,就代表著作品在另一個層面上重新整合,同時,在線閱讀,其本身也就意味著是一種創作。自文學藝術棲居于網絡之后,文學藝術的創作、閱讀、欣賞以及批評,就有了一個可以即時、互動交流的審美平臺,信息網絡的重要價值,就在于信息資源共享和傳遞的即時性,文學藝術由單向閱讀轉向互動交流,文學藝術憑借著網絡媒介實現了審美形態上的一次轉換。
第三,從物質性向非物質性轉化。在人工傳統的書寫時代,由于修改很不容易,創作者必須嚴格遵循文字所因襲的線性邏輯,這是因為,文字一經從頭腦中的形象轉化成書寫形態,就會面目一新,成為一種獨立的存在,而電腦顯示屏與手寫的痕跡不同,電腦將創作個體的痕跡完全從寫作中抹去,致使書寫標記非個人化、私人化。我們可以將在電腦上寫就的并且保存在軟盤上的一部文本和人工手寫的、甚而是打字的文本作個對比,人工手寫體具有原稿價值,學者和研究者通過看原稿進而希望借此更能接近創作者的本意,或者可以從當中找到“真跡”,甚而推測出該文本的變化、演進過程,這些變化常見于抹除、替換、刪除、眉批、添加等過程中,這或許就是圖書館與收藏家常常會花費大量資金來搜集這些代表真實性的手跡的根源所在。而電腦書寫的情形是:其所書寫的痕跡,已經非物質化了,這是因為,人們在敲打鍵盤的過程中,已將自己腦中浮現的語句錄入電腦,這對于物質材料的依存程度而言,它僅存在于電腦中的存儲系統中,這與人工手寫時代的物質實存方式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信息化時代,即使是很有名的作家,如果其在電腦上進行創作,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一個收藏家或者文學博物館絕對不會花錢購買存有創作者文檔的光盤或磁盤,因為在這一載體上,創作者創作時的真實性與原創性的痕跡,已經被這種符號存在非物質化的媒介消除掉了。
關鍵詞: 新聞學 理論體系 公共性
新聞學的學科地位時常被人質疑,這一問題值得每一位新聞學學者深思。鄭保衛教授扛起保衛新聞學和發展新聞學的大旗,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目標。應該說這個目標比較明確,回答了中國新聞學的特性問題,有助于明確中國新聞學的個性價值和努力方向。新聞學只有充實了自身的內涵,凸顯了自身特色,才能進一步鞏固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價值和意義。本文就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理論溯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的提出
由于新聞在中國總是與政治聯系在一起,新聞學又與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少人發出“新聞無學論”[1]的質疑,甚至一度有人認為新聞學已“走入黃昏”[2]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認為,新聞學并未走入黃昏,而是在不斷邁向輝煌,新聞學學科的基礎扎實,其學科獨立性具有現實和理論依據。鄭保衛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新聞學的學科發展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和條件,豐富多樣的改革實踐、不斷改善的政治環境、逐步開放的學術氛圍,都為新聞學的發展創造了現實基礎。[3]新聞學的學科創新是宏觀創新理念的要求,是新聞事業內在發展的需要,是新聞工作不斷創新的需要,我們應該在創新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新聞學。[4]鄭保衛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堅持在找準問題、繼承傳統和學習借鑒的基礎上發展,堅持在理論創新中發展,堅持在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照下和在馬克思新聞觀的指導下發展新聞學學科。[5]他提出,我國新聞學研究創新與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當是構建一個能夠體現當代最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以適應新世紀新聞事業和新聞學科發展的需要。[6]鄭保衛教授認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要堅持用馬克思新聞觀作指導,并體現兩個特點: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反映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本質;二是要具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7]
鄭保衛教授的觀念為我們探索新聞學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但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應該說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如何明確這一理論體系的內涵和功能,解決這一體系的貢獻和普世性、闡釋力等問題,規避理論構建中的倫理風險,都值得我們深思。
二、理論的時代背景:“去西方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內在上與目前學界認同的推進“去西方化”理論研究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新聞學開始大量引介、吸收西方學術理論,以信息、傳播等概念取代原有宣傳的學術話語,希望借西方話語達到學術研究“去政治化”的目的,推動了學術研究的極大解放。經過了20多年的引入,西方理論與中國國情的不相匹配、“水土不服”現象開始引起學界的討論,新聞學開始反思西方理論的局限,并希望在未來研究中能體現中國的傳播實踐與學術理論的平衡點。這種“去西方化”理論研究,雖然任重道遠,但目前學界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就是應該找一個基于全球化中國的“去西方化”范式。如同李彬、黃衛星所言,當務之急需要在更加深厚的思想層面和更加廣闊的社會層面重申政治及其意味,新聞傳播學研究不僅在于擺脫技術化、“貧血化”的庸俗路線,而且更在于科學解釋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并為其提供一套安身立命的價值依托。[8]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學研究的視野被進一步擴大,學術研究的諸多禁忌開始被打破,新聞與政治的關系再次被重新審視,在“再政治化”的過程中學界越來越強調學術研究的公共參與精神。
中國傳播學研究正在經歷著一個學科走上歷史前臺的重大轉折時期,政府或國家的需要發揮著一種引領和重組中國傳播學研究群體的作用。目前,新聞學研究面臨的是一個黃金時期,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并面臨轉型,信息化持續加速新聞需求高漲,媒介技術變革推動公眾公共意識不斷增強。姜飛[9]認為,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面臨的社會形勢和公共需求,同戰后美國對新聞傳播學的需求十分相似。在這個冠之以“轉型”、“信息”、“風險”、“新媒體”等名稱的社會中,傳播媒介和新聞媒體的作用空前重要,而黨和政府、企業組織、公眾個人等,對新聞傳播的需求也空前高漲。這個時代是難得的理論創新機遇期,新聞學有必要加強“去西方化”研究,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或許可以成為“去西方化”理論的一個恰當選擇。
三、理論合法性: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和文化書寫
學界中的很多人對但凡牽涉以“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理論常常嗤之以鼻,或敬而遠之。他們認為,理論應該是具有普世性的,能夠接受特殊性或普遍實踐的檢驗,或者理論應該是意識形態中立的,不應有政治傾向。這些人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和科學性,學術不是政治,應該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理論也應該具有強大的闡釋力和適應性。但理論研究作為人的一種思想活動,仍然無法解釋實踐中遇到的全部問題,而且理論也無法回避自身的意識形態。
后現代思潮中,真理已遭到質疑,人文學科遭遇表述危機。人文學科中處于支配地位的觀念正在被重新評估,那些曾經想當然地被當做事實,或者被當作范式的有效性基礎的“確定性因素”,成為有問題的東西。[10]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在《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所有建構的真理都是通過排斥和修辭的強有力的“謊言”而變得可能的,沒有一個“完整的”第一時間知識大全。[11]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不僅僅限于文學界和人類學界,但人類學民族志所作出的反思已經深刻地影響了諸多人文和社會學科。后現代思潮帶來的質疑權威、消解中心、打破權力,給傳統的理論帶來諸多挑戰,這種質疑給所謂的普世理論和客觀真理以巨大打擊,普世理論和絕對中立都是被后現代給解構了的“神話”,他們并不存在。在后現代思潮的挑戰和實驗民族志的啟發下,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反思理論構建中的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放棄那種構建普世理論的追求和完全中立的態度。
但是,如果放棄理論的普世性和中立性,理論的合法性依據又從何而來呢?公共人類學的實踐或許對我們有一定啟示意義。公共人類學的主要聲望來自它對世界范圍的某些問題及事件所作出的直接的和實質性的貢獻,它從過去的研究所積累的傳統中吸取智慧并應用于當代。[12]學術研究應該是作者(學者)利用文本(理論)與讀者(公眾)的一種對話,這種對話面對的是具體的公眾,要解決的是理論的普世性與本土性之間的矛盾。在這一解決過程中,普世性成為解決“本土問題”的前提和語境,而“本土理論”成為特殊人群面對的特殊問題,并證實或證偽普世理論。我們要發展的新聞學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新聞學學者借助這一理論體系建立同中國公眾的公共關系。以公共精神為基本原則,這符合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和人文精神。
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知識總在一個原點開始旅行,后人會按照沿著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但是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走入歧途,誤入困境。這時知識會推崇復古或是返回原點,重新考問,擺脫困境,以便開始新的旅程。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如此,民族志也是如此,當原有的學術傳統難以解決困境中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返回原點。在這個原點,永遠高昂著人性,永遠駐扎著對人的生命的追問,對真理的追問。后現代主義返回了這樣的原點,打破了原來樹立的傳統和權威,但在打破這一切的同時,它仍然在建構。后現代民族志同樣打破了民族志積累起來的權威,但同時它也致力于一種新的秩序。
現在,新聞學的理論構建也急需做這么一項工作:返回原點。返回原點,不是完全“返祖”,而是要回到我們傳統理論無法支撐社會發展、西方理論大量涌入中國的時刻,返回那一時代,梳理最近30多年來學習借鑒西方理論的經驗和不足,以公眾聯系的時代變遷為底色,在總結的基礎上創新,描繪新的理論圖景。這種總結的源泉就是30年來的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四、理論闡釋力: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目前,中國研究成為西方學界的熱門,西方新聞傳播學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也成為熱點。很多西方理論無法在中國得到驗證,因此中國研究成為理論驗證的天然“試驗場”。很多西方學者將中國的特性表述為“中國模式”,這一模式一方面表達中國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色彩。在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同時,中國學者更喜歡生搬硬套西方理論來解釋中國問題,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怪圈”。我們所要構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就是要解決這種怪現象。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要在吸收消化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中國的特殊問題。這種研究很像民族志研究,民族志學者在走入一個村寨做研究時,他首先要了解村寨所處的鄉情、縣情、省情,乃至國情和整個世界。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理論體系,并不是要把自我封閉起來,排斥西方和全球化,而是要在西方理論和全球化的基礎上來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特殊問題。這一理論體系可以對西方理論進行發展或修正,它的創立目的是強化普世理論的有效性,并不是要在西方學術界以外再建立一個理論界,學術理論是不分國界的。這一理論是一個完全的開放系統,它最早借鑒了西方理論,并同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同當前的現實中國保持了密切關系;它大量吸收了西方傳播學的研究成果,也歡迎西方理論和西方學者的檢驗。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中國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影響逐步提升,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備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現實可能性。這一理論建立在從殖民時代開始從未有過的全新世界經濟格局基礎上,建立在社會主義的全新嘗試和探索實踐基礎之上,建立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大國影響逐步擴大的基礎之上,這些現代歷史上的嶄新經歷和發展歷史將給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以更強的闡釋力。
我們的態度并不是為了通過中國模式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研究建立一種真正的“普世理論”。克利福德在《寫文化》一書中用了“部分的真理”一詞,用來說明民族志的真理,也正是這種“有承諾的、不完全的”真理帶來的“一種有力的不完全感”,才能“成為機智表達的源泉”。[13]或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就是要探索這樣一種“部分的真理”,這種部分真理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理論或真理不同,但這種真理面對世界背景中的中國公眾時,可以解釋中國的問題,并與世界交流。
我們所要建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與中國國情、社會主義政治密切相關,同時又堅持理論建構的一般原則(普世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堅持服務于公眾和公共事業的一種理論體系。我們應該放下對“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成見,深刻地去思考目前我們理論創新的依據和可能。我們應該捕捉歷史難得的機遇,將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納入世界范疇之中,發揚公共精神,服務于中國的公共事業,擴展學術的公共空間,發揮學者的公共作用。
注釋:
[1]參見唐遠清:《對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參見郜書鍇:《走入黃昏的中國新聞學——30年中國新聞學的回望與反思》,2009年第3期。
[3]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4]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6]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7]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8]李彬、黃衛星:《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讀趙月枝〈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新聞大學》,2012年第1期。
[9]姜飛:《中國傳播的三次浪潮——紀念施拉姆訪華30周年暨后施拉姆時代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
[10]喬治·E·馬爾庫斯、米開爾·M·J·費切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三聯書店,1998年,第23、25頁。
[11]詹姆斯·克利福德:《導言:部分的真理》,見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5、36頁。
[12]喬治·E·馬庫斯:《中文版序:〈寫文化〉之后20年的美國人類學》,見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4頁。
關鍵詞:會話含義 合作原則 英語閱讀教學
1.引言
文學語用學(Literary Pragmatics)旨在將語用學理論應用于文學評論,將一貫以口語為研究對象的共時語用學的理論和方法與文學研究結合起來,把文學看作人類言語交際的一種形式,納入到交際研究的普遍框架中,把文學創作和欣賞當作一個互動的交際過程加以研究。 R. J. Watts (1991:27) 認為文學語用學是研究“文學作品本身語言結構之外的篇章意義”。文學語用分析使讀者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文學作品,加深讀者對作品如何表現人物及人物關系的認識。本文擬以會話含義理論為框架,對小說、戲劇中的對話選段進行語用分析,旨在表明將該理論用于文學作品欣賞,有助于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其文學欣賞能力。
2.會話含義與合作原則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 H. P. Grice)在“邏輯與會話”(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中提醒人們注意一個普遍現象:人們說話時,用意與字面意義往往有所區別,交際中大量信息不是“實話實說”,而是通過“暗示”(implicate)所傳遞的。由此產生的所謂言外之意就是格賴斯所說的“含義”(implicature)。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談話雙方愿意進行理性的合作。在這樣的理性前提下,形成了雙方所默契的合作原則:根據談話目的或者走向,在適當時機,說出恰如其分的話(Grice,1975:45)。會話含義的產生在于會話的交際語境和交際雙方對語用規則特點的認識,它隨語境發生變化。其特征首先是必須經過推論得出的,而且有爭議的可能性。格賴斯(1975)認為合作原則具體體現為以下四條準則,每個準則針對說話的一個方面:信息量、真實程度、相關性和表達的清晰度:A.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包括超出需要的信息。B.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C.關聯準則(Relation Maxim):要有關聯。D.方式準則(Manner Maxim):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練;井井有條。(何自然,1997:49-51)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及其次準則具有如下特征:它們不用于語法規則,不是人們在使用時一定要遵守的規則;以上準則可以遵守,也可以違背,而且準則之間可能相互沖突;違背準則時可以產生一定的會話含義;合作原則及其次準則是有關人類交際的總原則,但不同于涉及文化特征的禮貌等現象。(冉永平,2006:58)這些默契的原則和準則的存在,使我們得以在對方違反了合作原則時,根據語境推斷出對方的話外之音。
3.會話含義理論在文學欣賞中的具體運用
為了探討會話含義理論在文學作品分析中的運用,本文就小說和戲劇中人物對話選段進行語用分析。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弗朗西斯?麥康伯的短暫快樂生活》講述的是弗朗西斯?麥康伯和妻子瑪格麗特同職業獵手威爾遜在非洲打獵的故事。麥康伯是屬于有錢而沒有精神的美國人。他與妻子到非洲獵獅,就是為了尋找一點精神。然而,在第一天的打獵過程中,膽小的麥康伯被受傷的獅子嚇得倉皇而逃。為此,遭到妻子的惡言嘲諷和威爾遜的鄙視。當夜,妻子便明目張膽地鉆進了威爾遜的帳篷。下面是麥康伯在妻子回來與她的一段對話:
“你上那去了?”麥康伯在黑暗中問。
“唷,”她說,“你醒了嗎?”
“你上哪兒去了?”
“我剛才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你干的好事,真該死。”
“你要我說什么呢,親愛的?”
“你上哪兒去了?”
“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這倒是這種事的一件新鮮名稱。你是一條騷母狗。”
“你是一個膽小鬼。”
第一個相鄰對中,妻子沒有正面回答丈夫的問話,而是用一個招呼語和不帶信息的明知故問,其目的是以違反相關準則來避免違反質的準則。第二和第四個相鄰對中,妻子的回答違反了合作原則中質、量、相關及方式準則,其目的是想掩蓋其這一事實。與別人,妻子非但不以為恥,反而理直氣壯地攻擊丈夫,瑪格麗特盛氣凌人、為所欲為、放蕩不羈的形象躍然紙上。
當麥康伯完成了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正在享受作為一個強者的短暫幸福的時候,卻死在了妻子的槍下。小說結尾處威爾遜與瑪格麗特有一段對話:
“干得真漂亮,”他用平淡的聲調說,“他早晚也要離開你的。”
“別說了,”她說。
“當然了,這是無心的,”他說,“我知道。”
“別說了,”她說。
“別擔心嘛,”他說,“免不了會有一連串不愉快的事情,不過我會照一些相片,在驗尸的時候,這些相片會是非常有用的。還有兩個扛槍的人和駕駛員作證。你完全可以脫離干系。”
“別說了。”她說。
“還有多少事要料理啊,”他說,“我不得不派一輛卡車到湖邊去發電報,要一架飛機來把咱們三個人全部接到內羅畢去。你干嗎不下毒呢?在英國她們都這么干的。”
“別說了,別說了,別說了,”那個女人嚷叫起來。
“我的工作現在算是結束了,”他說,“我剛才有一點火。我原來有一點喜歡你的丈夫了。”
“啊,請別說啦,”她說,“請,請別說啦。”
丈夫麥康伯的轉變使瑪格麗特非常害怕,她殺死了丈夫,其心境是極其復雜的。栩栩如生的對話中,瑪格麗特八次重復“別說了”,嚴重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產生了豐富、深刻的會話含義,反映出她矛盾而復雜的心緒。麥康伯的怯懦讓她鄙視,而他的勇敢又使她害怕。麥康伯被她殺死后,她的心境會是怎樣?是悲傷,是內疚,是高興還是悔恨?作者沒有明確交代,只把“別說了”給讀者去思考、去推測。
通過對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的語用分析,讀者能更深刻地了解人物性格及其關系,矛盾沖突和心理活動,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故事情節。
4.結語
文學作品人物語言的語用分析給語言教學,尤其是外語閱讀教學一個很大的啟迪。在外語教學中,應加強對語言知識的學習,但要做到正確、得體地用語言表達思想和準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僅僅懂得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懂得語言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各種各樣的關系。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局限于對語法的分析,難句的講解,篇章結構的分析。對語用知識的了解及運用也是必要的。在幫助學生學好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應有意識地增加其對語用知識的了解及運用,培養學生的語用分析能力及文學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Bolt,R. A Nab fir All Seasons[M]. 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1963.
[2].Grice,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C]. In Cole,P. & Morgan,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Speech Act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 Watts,R. J. Cross-cultural problems in the perception of literature [A]. In R. D. Sell (ed.),1991:27.
[4].陳良廷等譯:《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5].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關鍵詞: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人文關懷精神倡導對人的關懷,主張以人為本的價值觀[1]。醫學生作為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層次,由于學業繁重,學習年限較長,加之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單科設置,文體活動普遍不如綜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躍,所以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較多,心理素質較差。在醫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心理素質處于基礎地位。必須把心理疏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教育作用。
一、怎樣理解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人文關懷,就是用人的方式去對待人、理解人、關懷人,重視人的精神生活,構建師生的精神家園。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教育,使人思想行為得到改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形成符合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真切的關懷,思想教育就成為空洞的說教。心理疏導,要從醫學和思想政治工作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從醫學角度,就是人們的心理認知、情緒、行為和意志被心理學的知識改變,癥狀得到消除,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得到治療的一種方法。二是從思想政治工作角度,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如解釋、說明、同情、支持和理解等方式對對方的心理狀態進行影響,心理問題人群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得到改善或改變,心理狀態得到調整和思想障礙得到清除。
二、為什么要加強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由于新疆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復雜,內部民族構成特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民族成分多樣,文化背景屬于中華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漢文化和具有伊斯蘭教影響的少數民族文化。學生具有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表現在:語言、風俗習慣;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文化傳統等各個方面,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對象遠遠沒有這樣的差異。而醫學生畢業以后的職業是直接與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相聯系,所以做好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關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維模式必須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思想素質、政治覺悟或道德品質問題的思維傾向,是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式思維,而容易造成錯誤地選擇切入點,不僅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容易給人帶來某種新的心理傷害,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而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新要求被落到實處,問題的性質利于被分清,切入點容易找到,實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如何加強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筆者認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這項工程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統一性和民族性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一棵樹的生長,不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還要有陽光和雨露,缺一不可,學生亦是如此。新疆醫學院校一方面必須在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教育目標等方面,與全國高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點也必須要考慮,在某些教育的內容、教學用語、教育形式等方面盡可能地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用民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新疆社會的實際、現實的生活,各民族的大學生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民族內容、親切熟知的民族語言的教育。
2.堅持硬件和軟件相結合,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構建大學生和諧校園文化,必須抓住這個根本,才能使學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增強凝聚力;才能使他們樹立和諧理念[2]。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不僅要做好先進的校園設施、優美的校園環境等這些硬件建設,更要做好構建、傳承和弘揚大學的精神家園。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經過大學師生員工長期努力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最高表現[3]。大學校訓,它是一所大學對教育目的和人才觀的集中認識,是大學精神的標志。醫學院校大學生更是如此,如有“紅色醫生搖籃”之稱的中國醫科大學,秉承“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校訓,學生努力學習,掌握良好的醫學技能,走上醫學工作崗位后,兢兢業業,救死扶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新疆醫科大學“厚德、博學、篤志、力行”的校訓和山西醫科大學“厚德勵志,博學弘醫”的精神等就是明證。
3.堅持方法和方式相結合,建構和諧的學生管理模式。做好新疆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方式,講究和諧管理。將教育、管理、服務三者融為一體并貫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終,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務意識[4]。注重醫學生的心理疏導,建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和宣泄緩釋機制。以此培育醫學生的心理放松與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的心態,珍視生命的品質,并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5]。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們必須提高對心理疏導工作的認識,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
4.加大心理衛生硬件的投入,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落到實處。加大心理衛生硬件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和網絡,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于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輿論引導、志愿服務、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各個方面。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要建立相應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編輯和出版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物。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在各種組織內部得到建立健全,組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得到加強,醫學生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四、結束語
培育“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抓、如何做、從哪里切入更有效,這是擺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只要我們在工作中充分貫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從教育的目的出發,就能不斷提高新疆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袁曉建.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90-392.
[2]林崇德.“心理和諧”是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催化劑[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11):1-5.
[3]楊寶清.弘揚大學精神,構建和諧校園[J].中國教育報,2007-11-19(5).
專家簡介
林殷 女,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養生康復系主任,醫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保健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從事中醫傳統養生康復理論及應用的相關研究,承擔多項省部級課題,發表多篇論文及學術專著。
侯中偉 男,針灸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教授。針灸推拿學院特色療法推廣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保健康復專業委員會副總干事、中國針灸學會砭石與刮痧委員會委員、北京針灸名家傳承工作委員會委員。
關鍵詞:醫學心理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與健康或疾病之間關系的學科,其關注心理社會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重視解決醫學領域中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為問題[1]。在人類死亡譜的改變、生活節奏的提高等多種動因作用下,醫學模式已經從原來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衛生部根據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提出在有條件的醫學院校中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我國的醫學心理學根據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和醫學模式發展的需要,吸取了心理學科中所有與健康相關的內容,目前幾乎所有醫學院校都開設了醫學心理學課程。隨著對醫學心理學的關注度大大提高,學生也普遍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及病人心理、醫患關系學習的重要性,所以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人數非常多。大班教學成為醫學心理學的主要授課模式,在這種大背景下,如何科學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多年來一直是本課程授課教師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一、大班授課模式存在的問題
醫學心理學涵蓋生理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心理障礙等方面的內容,掌握這些知識,對于健康促進,疾病的病因探索、診斷、治療和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將其設置為限制性選修課(考查課),課時數通常在36學時之內[2,3],因為課時有限,很難兼顧心理學基本知識和臨床案例,也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醫學學科體系龐大、內容復雜,醫學生課程繁重,課堂學習所接受的信息量遠遠大于其他院校學生。所以存在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比較重視考試課,很多學生雖然對心理學感興趣,但不能分配足夠的學習時間。醫學心理學是我校醫學專業學生公選課,全是以大班形式授課,而傳統的大班教學從方法到考核上,都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大班教學中,教師主要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減少,學生個性差異和獨特性極易被忽視,學生往往缺乏內在學習動機,學習積極性較差,并且極少關注課程內容,也很少提問,注意力不集中。大班教學導致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不相識,容易課堂紀律松散,學生上課遲到、早退、高缺席率等,甚至沒有被教師注意到。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堂參與非常少[4]。國內學者對醫學心理學大班授課現狀調查顯示[5],大班授課中,學生對師生、生生互動很不滿意,“差”項選擇都在80%以上,對課堂紀律、師生關系的滿意度也不高。在課程考核中,大班教學往往采用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考核方式,很難保證評價的恰當性,也難以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因此,對醫學心理學課程大班授課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在目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是緊迫且必要的。
二、特朗普制在醫學心理學大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1.特朗普制教學模式。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于美國,由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創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人自學結合在一起,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大班集體教學由優秀教師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幾個平行班統一上課,隨后的小班課研究討論大班課上的教材,由15~20人組成一個小班,然后由學生個人獨立自學、研習、作業。教學時間分配為:大班上課40%,小班研究占20%,個人自學占40%,所以又稱“靈活的課程表”。
2.在醫學心理學課程中的具體應用。醫學心理學課程可在目前大班授課的現實條件下,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靈活進行調整、靈活使用。具體方法探索如下:
(1)大班上課:教師根據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講授醫學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重點難點內容。
(2)分組討論:根據課堂學生人數,15~20人為一個小組,各組分派不同學習任務,進行自主學習研究。如尋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礙案例、病人異常心理案例并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或者是課程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的探索。小組成員可以利用多種信息資源,如圖書館、網絡、見習等機會接觸的病人、請教專家等途徑獲得答案,然后再進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總結,以PPT匯報研究內容和成果,并進行發言,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案例及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和指導。
(3)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是知識點研究小論文撰寫,個人心理應激的應對模式分析,找尋現實生活中相關的心理案例,心理咨詢實踐等形式。個人在此環節遇到問題時,可向小組成員求助或向教師求助,教師及時給予引導,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
(4)基于特朗普制教學的考核評價:①大班上課內容的考核成績占期評總分的50%,以傳統的試卷形式進行。②分組討論的考核成績占期評總分的20%,以小組的總結發言加小組學習的資料(組內學習討論的記錄,使用的文章,資料,圖片等)的形式,給予該組成員分值。③個人作業的考核成績占期評總分的30%,根據觀察學生學習過程及小組交流情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專業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程度及團隊協作、學生個人作業或個人研究報告的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給予分值。
三、醫學心理學課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采用特朗普制的大班上課、分組討論、個人自學結合,有一定比例知識是來源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靈活教學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和科技的發展,現代教學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即從“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知識”轉變,現代醫學教育理念在教學方法上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國外醫學院校近年來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公開課等,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一致好評[6]。
1.創建具體的學習任務。在分組討論分派不同學習任務過程中,需要進行具體化的學習任務布置,如課程中的某些重點難點問題,病人過度焦慮的干預方法等,只有問題落到具體實處,讓學生明白此問題的解決是有實際效用的,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具有方向性和針對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利用好網絡平臺。隨著科技的發展,基于web的現代學習方式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推廣應用,有研究者進行了探討與實踐[7],安排學生觀看視頻課程后,根據每一集課程內容提煉出相應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對鞏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點有較好的效果。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校建立了醫學心理學網絡課程中心,在基于課程中心的網絡平臺上,有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各章節知識點和我校各位醫學心理學教師不同章節的授課視頻,在自主學習部分,學生可以根據課程目標和自己任務需求,選擇網絡視頻進行重點學習或反復學習,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在課堂授課中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分配給小組討論、教師點評、師生互動方面。通過課程中心師生互動欄、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課程微信公眾號,搭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及時和教師探討,教師也可以通過平臺解答因平時工作繁忙而無暇給予學生及時反饋的問題,做到個性化輔導,也為學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學習氛圍。
四、討論
1.特朗普教學的介入時機。分組教學不宜太早進行,可選擇在醫學心理學基本理論和重點難點的學習后進行,學生對醫學心理學課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對專業教師的“信任”和“認可”,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積極性,在分組學習時課堂氣氛更為活躍,并且能避免學生因為太早關注于小組成績而忽略基本理論的學習。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將討論主題以討論提綱或要點的形式在討論前下發給學生,討論提綱或要點應具有指導性,能夠為學生提供明確的討論思路,避免討論過程流于形式或偏離方向,并告知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
2.小組數量及人數應適中。如果課堂人數過多,可適當增加小組數量,控制在15人左右為宜,以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夠在小組學習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發揮和表達的機會,增加參與感和組員間的互動頻率,培養合作精神,充分調動起自主學習的內在動機。靈活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大班背景下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學習的自主性,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對學習成績進行全面有效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在目前大班的授課背景下,將醫學心理學這門課程學深、學透、學活,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姚樹橋,孫學禮.醫學心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張建.PBL教學法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景德針高專學報,2011,26(1):91-92.
[3]楊炳麗.關于醫學心理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4):20-21.
[4]吳艷.大班課堂教學的現狀與思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111-114.
[5]李可.醫學心理學大班授課現狀調查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2,(3):127-128.
[6]王小丹,胡凡剛.國外名校網絡公開課在我國的應用現狀調研分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12):58-60.
【關鍵詞】醫德醫風;中醫研究生;人文素質
醫德醫風,是醫務人員應該具有的品德,是調整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醫務人員之間、醫務人員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中醫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必須有高尚的醫德,只有醫德高尚,才能更好地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手段來治療疾病、造福人類,才能實現更大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反之,如果不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非但不能治病救人,反而給社會和人民帶來更大的危害。因此,對中醫研究生,要特別注意加強醫德醫風的教育工作,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使其以后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一、中醫研究生的醫德醫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醫德醫風缺乏認識
現在大多數中醫研究生更多地關注于寫文章、做實驗和找工作,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花費在門診、實驗室和圖書館,這種帶有強烈功利色彩的片面發展的學習風氣,使他們缺乏思想道德方面修養,缺失了部分人文素質,導致了他們對醫德醫風的認知缺乏。另外,各類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對醫德醫風相關教育不夠重視,盡管開設了“兩課”、公共關系、社交禮儀等課程,但缺少醫患關系相關課程,而且課時偏少,造成大多數學生是以被動的而不是主動態度學習這門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使中醫研究生的價值觀受到各種各樣社會誘惑的沖擊,對醫德醫風的認知不足導致的功利觀、將成為醫患關系的隱患!
2.社會道德品質方面嚴重滑坡
部分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社會道德行為令人擔憂。社會上的一些功利主義價值觀使得部分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特別是在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關系上不能正確對待,總是過分強調個人利益,遇事以自我為中心,缺少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學習上不思進取,對工作不認真負責,得過且過;同學之間不能坦誠相待,缺乏團隊精神,缺乏奉獻精神。還有的自認為比其他醫師學歷高,自高自大,不能虛心向同事學習,不懂得尊重他人。
3.臨床科研基本功不扎實
有些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表現出了不認真,不扎實。比如不重視對醫院的醫療文書、醫療教學查房、病案討論等書寫,不能對醫療規范、醫療技術操作等熟練掌握,對帶教老師布置的病歷書寫任務不是及時完成,或者書寫不合格,在醫療文書中,不能正確地應用醫學術語,抓不住重點,不能如實反映病人病情和疾病的特點,有的在書寫病歷時不認真,馬虎潦草,錯字連篇,令人費解。有的搞科研浮夸不實,做學術泡沫增加。有的在論文中捏造根本沒有經過實驗檢驗的數據;有的將別的論文稍加修改據為已用,甚至抄襲和剽竊;有的過分宣傳夸張自己所做的工作,隱瞞查新結論;有的把他人的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作為自己的科研文章去發表。
二、加強醫德醫風教育的對策
1.促進課程改革,加強課堂教育
醫德醫風教育首先要通過課程得以實現,必須改革醫學類高校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結構,重建醫德醫風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體現人文精神,加大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內容。比如設置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醫學心理學、醫學辯證法、衛生法學等課程等。同時優化德育過程,包括對德育目標、內容、方法等各方面的科學合理的構建與應用,對課堂教學進行優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行理論聯系實際,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以達到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2.加強政治法制教育,更新醫德醫風觀念
運用素材教育,抓好崗前培訓,增強實習生職業道德的感性認識,對學生形成良好醫德觀念具有重要的引導和規范作用。比如通過表彰先進,對醫德醫風優秀的研究生給予表彰、獎勵,起到潛移默化的良好教育效果。相反通過對違紀違規,造成醫療差錯事故的,或者實習過程中發生的非道德行為,比如收受“回扣”、紅包等,應進行嚴肅處理,從反面深刻剖析,達到警戒與防范的作用。同時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3.完善帶教老師素質,強化學生制度管理
在實際工作中應盡可能地選擇醫德高尚、醫技精湛的優秀醫師擔任帶教老師,只有經過嚴格挑選的導師,不僅在醫技上給予指導,而且在醫德上也給予引導,真正發揮為人師表的榜樣作用。除此之外,還要在整個帶教過程中對研究生加強教育,正確引導,嚴格要求,大膽管理。另外學校和實習醫院應該結合起來,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約束機制,主動聽取帶教老師的意見,結合平時對學生的了解,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管理,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強化學生制度管理。
4.加強專業技術學習,提高雙基能力
可以有計劃的通過轉變觀念、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法、調整考核等方式加強中醫醫學生臨床能力培養的,可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學技術培訓學習,如舉辦培訓班教育、開展醫學繼續教育、舉行臨床病案討論等,來提高中醫研究生的臨床能力,包括臨床基本理論和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等內容,具體而言,包括問病、查體、書寫醫療文書、接待處置病人、手術基本操作能力。
5.建立健全醫德醫風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
中醫研究生在臨床學習期間,研究生管理部門及醫院的教學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臨床研究生培養的有關規章制度。例如:科室輪轉考核制度、中期考核制度、出科考試、優秀實習生評定等各項規章制度。在上述各項規章制度中,應規定醫德考核的指標。最后加強對規章制度執行和考核的力度,并做到獎懲分明。對遵紀守法者要大力宣傳,樹立先進典型,給予他們榮譽和物質獎勵;對表現不良者要嚴格懲處,可以給予批評教育、警告處分、留校察看,嚴重的影響畢業,不得授予學位。
綜上所述,醫德醫風教育應伴隨醫學教育之全過程。中醫臨床研究生是由學生向醫生的過渡,是接觸病人的開始,因而學校和醫院必須鍥而不舍地狠抓研究生的醫德教育、醫德建設,通過改革課程,加強政治法制教育,完善帶教老師素質,加強專業技術學習,建立健全醫德醫風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強化管理,狠抓醫德醫風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中醫臨床研究生的人文素質,才能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臨床醫療工作,才能培養出適應形勢發展的高素質醫衛人才,才能更好的為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藝術大學生自我效能、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的研究李建偉劉昌龍張樂華張慶辭(304)
不同背景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差異原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軍超(306)
廣州地區大學畢業生自我效能感對就業意向的影響黎建斌司徒巧敏(308)
大學生厭學的有效干預模式——團體心理咨詢李楊(314)
SARS期間云南理工科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分析田軍楊玉宇(316)
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網絡成癮傾向的調查申小瑩李靜(319)
中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良陳麗國楊開發(321)
廣西貧困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研究張旭葉發欽耿春華韋俊卿(323)
大學新生UPI問卷調查分析楊新華謝倩周賢君朱麗芳(326)
中學生焦慮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李簫史新廣童輝杰(329)
森田療法治療強廹癥及其機理探析:案例研究李明超李淑梅徐煥章(331)
同一專業與混合專業成員宿舍人際關系差異性比較劉亞平(336)
父母心理控制心理和行為及干預措施的研究郭蘇嫣(351)
性犯罪服刑人員不同刑期及服刑時間心理特征分析廖勤張存國(359)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適應性研究李海華王濤(361)
性犯罪服刑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的分析廖勤張存國張恒軍楊海波(363)
犯罪性評估周新靜李小平(366)
中學教師壓力管理團體心理訓練研究王寧逯海福周欽(410)
無
大學生網絡依賴心理分析王樹華(311)
情緒調節困難模型——廣泛性焦慮障礙(GAD)研究中的新模式羅曉云李輝(378)
近20年國內外老年心理學研究現狀張玲(385)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術簡介侯會玲(388)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基本理念及特色技術孫華平李芳芳(391)
家長幫助孩子克服大學階段的心理障礙初探周馳(393)
淺談病人的心理護理段雪融(397)
心理學新概念——積極錯覺呂麗霞(398)
網絡成癮癥的心理成因及矯治策略姜微微(400)
認知方式的測量及其在我國的研究進展陳彥壘胡竹菁(403)
6例者的心理分析曹文改吳江胡赤怕(405)
征文通知(407)
調理疏情助人自助——一則癔癥心理咨詢案例李自璋(408)
護患之間的心理溝通段雪蹤(4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發展思考王曉剛(413)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四屆學術年會會議紀要李建明(419)
國際華人醫學家心理學家聯合會簡介(420)
臨床研究
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多因素研究戢秋明謝良平程五福(333)
產后抑郁的研究現狀及其社會心理影響因素馬琳郭麗(338)
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分析陳茂卉周建國沙榆波(341)
抑郁癥的自殺言行陳紹華李曉波李凌(346)
養治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狀態調查與康復對策楊耀華(347)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遺忘癥內隱記憶研究劉蘊(357)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擔憂及其測量韓雪童輝杰(375)
新四結合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例的對照研究周用桓周佳魏勇魏琛莊淑云劉姿榮董敏華(417)
群體心理研究
社會支持對企業員工工作倦怠的影響王世嫘(342)
團體心理咨詢運用子新兵心理健康維護的可行性余江李輝(349)
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的調查分析梁瑞優(352)
淺論記者的職業心理動機王娜張巍肖淑一(415)
綜述與講座
中學生考試焦慮問題的綜述研究王曉燕(368)
敘事心理治療原理與技術述評張夢玲(371)
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學習與職業生涯規劃黃時華張娟(373)
國內關于考試焦慮的研究綜述馬素紅胡景娣(380)
洛夏墨跡測驗研究的新取向劉國華(382)
中國大陸心理咨詢本土化發展:問題與對策岳曉東嚴飛(193)
香港與澳門中小學學校輔導發展的比較蘇肖好(200)
完美主義與基督教信仰訾非(209)
詩的心理治療作用呂偉紅(213)HttP://
情緒與癌癥關系研究的進展郭小艷(217)
心理治療師在不同流派中的角色周嵚王寧(219)
兒童防御機制研究的新觀點陳玉霞孟憲璋(222)
青少年嫉妒心理研究陳栩冷榮蘭郭斯萍(223)
國外沖動性失調研究概述李壽欣金玉華(226)
健美操教學對女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探析都玉華王加偉(228)
教師心理問題的職業原因及干預策略王國鈞(230)
神的解讀及對中醫心理學的思考孫鳳(232)
理性——情緒療法與中國傳統文化蘇朝霞劉猛袁立壯李玉霞(237)
軍校學員自殺意念和自殺態度的調查與分析劉學敏王海民楊志宏(239)
釋夢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邵永宏盂繁娟(241)
新聞心理學在采訪中的應用韓學功陶曉靜秦龍(243)
無
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張明霞李穎杰(234)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書寫方法(235)
修改文章細則(236)
從近兩年132例青少年心理咨詢得到的啟示俞承謀(275)
某高中文科生考試焦慮調查——兼對幾個觀點的考察聞軍明熊劍鋒陳彥壘竇溫暖(277)
依戀認知機制初探彭賢馬素紅何婷(279)
初中生人性哲學的調查研究閆秀梅張雯顧玉春(283)
秩和比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綜合評價中的應用董曉芳張良勇(285)
中學生抑郁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史新廣馮成志(287)
家庭內人際關系所致心理障礙的案例研究趙燕(289)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稿約(291)
新入監罪犯攻擊行為與EPQ各維度的相關劉國華(294)
神經性厭食癥心理咨詢案例報告李英琴(298)
臨床心理研究
卒中后抑郁對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張繼先戢秋明程五福趙正安(245)
不同類型精神障礙住院患者應對方式的比較李薇李建明董曉雨(246)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理狀況調查分析蔣軍生徐鵬張新卿(249)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隨機、開放、平行對照研究趙淑敏杜波田國慶栗克清劉杰寧征遠劉建叢(250)
慢性分裂癥腦電圖、腦地形圖隨訪分析張力國馬文有彭精芬張素花許瑞芬(253)
精神分裂癥與酒中毒性精神障礙臨床特征與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較分析梁文珍吳世榮王源舒放(254)
116例神經癥臨床分析及整體調整與綜合治療李書平蘇穎李映源胡寶賢張叔敏(255)
204名軍隊基層政工干部心理健康狀況及與人際交往品質相關分析楊瑩湯家彥陸樹林(258)
奎硫平與氯氮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影響的對照研究張武文(292)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張武文徐建國吳國蘭(296)
調研查究
昆明高校回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馬錦(261)
嗎氯貝胺治療社交恐懼癥臨床分析張力國馬文有張素花(264)
高中生學習適應性、人格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李海華李春莉(265)
女性醫務人員負性情緒臨床調查與分析李俊愛李書平張淑琴馬風紅(268)
師專生情商研究——進取性與自信心統計分析李躍生彭海芹孟英紅(270)
廣東汕頭大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及壓力調適研究賴小林祝森志陳艷雅(272)
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心理護理干預的探討張麗(97)
四論音樂心理學在精神病醫院中的地位周用桓周怡趙慧林魏琛董敏華郭秀英莊淑榮(99)
逍遙丸治療繼發性閉經30例臨床分析梁春蓮蔡松濤(102)
兒童多動綜合征的病因、診斷與治療邢乃愈龔燕高湘萍(103)
睡眠恐怖癥的心理分析劉連龍胡明利(106)
10例性心理障礙案例分析萬麗霞郭云英閆影(109)
憶諾思(萬拉法新)和阿普唑侖治療中風后抑郁的比較研究董發昌謝瑞滿陳偉丁寧邱柬鷹(110)
精神疾病中心理與人格因素的作用以及心理治療的重要性藍弘(112)
中樞性肌松劑巴氯芬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董發昌陳偉謝瑞滿(114)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張麗娟(117)
同性戀者的心理咨詢個案探討彭躍紅(120)
學生心理研究
從中醫“本于神”看臨床帶教技巧與方法李賽美(122)
拉薩市漢族中學生應激性生活事件的調查研究陳國典王亮生林詠梅(125)
民族貧困地區高中生成就動機的研究何江軍張慶林尹輝(130)
焦慮調查及其緩解與治療研究李躍生彭海芹孟英紅(132)
軍校一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探討唐云翔仇瑤琴劉曉虹鄧光輝(135)
非學生青少年與學生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比較研究胡潔(139)
社會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分析吳敏時松和李幼輝葛菊紅(141)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軍醫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魯娟劉偉志扈長茂(143)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與建議余仙平肖三蓉(145)
湛江市1500名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測查與分析左銀舫陳日英(148)
軍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魯娟劉偉志扈長茂(150)
中小學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研究周引梅劉清彭回春(154)
廣州大學生人際信任與社會支持關系分析羅任周茜謝海燕(156)
論文關鍵詞:黃帝內經,音樂醫療,養生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被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從《黃帝內經》開始,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提升到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確立了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書中不僅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還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知識,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學理論來闡述問題。《周易》里的“陰陽”哲學,《尚書》里的“五行”學說,還有《論語》里講的“兩端”、“中和”、“和為貴”、《孟子》、《中庸》的“陰陽五行”構成論、“中庸”方法論,對《黃帝內經》都有直接的影響。
《黃帝內經》其中的五行學說,借鑒自中國哲學,大致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動,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另一種觀點認為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行”被理解成運動。認為五行就是五種基本走勢。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提出了“五音應五臟”的觀點,把五音中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內容用五行學說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詳細地提出“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通過五行屬性將角、徵、宮、商、羽五音與怒、喜、憂、悲、恐五種人體情志活動聯系在一起。這是世界醫學中上最早確立的音樂醫療理論,在養生保健,診治疾病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及指導意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面的“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用的就是相聲相克理論以情治情的醫療方法。
在中國五聲調式里的五聲音階是按五度的相生順序,從宮音開始,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依次相生,產生出來的,在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宮屬土,徵屬火、商屬金、羽屬水,角屬木,按照五行學說,音樂的宮徵商羽角對應土火金水木。它們之間于調式上為主屬關系,此為相生;而五行中的相克,如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均為大二度,系不協和音程,這樣的音程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屬相克。由此得出結論:五行與五聲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記載:“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旺,旺盛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角音條暢平和,善消優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以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角為肝之音,調而直也;徵為心之音,和而美也;羽為腎之音,深而沉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已經通過音樂來治療疾病了。屬于本臟之音均可用于治療本臟之病,我們還可以根據五行生克的規律,治療其它臟器的病癥。
宮調式的音樂在五行中為土,風格莊重淳厚,能調和脾胃及消化系統,增進食欲,滋補血氣。商調式的音樂五行為金,風格高亢悲壯,能調和呼吸系統,通宣理肺,適應于精神萎靡,體虛畏寒等癥。角調式的音樂五行為木,可治肝氣不舒,食欲不振、夜寐多驚等癥。徵調式的音樂五行為火,風格歡快熱烈,活潑輕松,能增強心臟功能,調節血液系統,治療胸悶氣短等癥。羽調式的音樂五行屬水,風格凄惋蒼涼,能增強腎臟功能,調節泌尿生殖系統。
這里的音樂治療思想的基礎是各種調式的特征及所產生音樂情緒。雖然這些提法雖有些片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每種調式所能表現的情緒遠不是這部醫書里說的這么簡單絕對,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學術價值。
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協調統一體,《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各個系統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規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并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這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核心理論之一——整體觀念,也是音樂養生的理論核心之一。
現代醫學通過科學研究表明:音樂不僅有鎮靜作用、鎮痛作用、降壓作用、調節情緒,還能調節人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對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都有調節作用,促進身心健康,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穆俊霞,玄振玉,李新毅.《內經》中五音的含義及與五臟的關系[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2.周少林,林漢芳.音樂與養生[J].時珍國醫國藥,2008年10期.
3.馬前鋒,翁潔靜,李瓊.中國傳統的音樂治療研究[J].心理科學,2006年06期.
4.劉春艷,吳娟.音樂治療發展綜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李潮坤.芻議五音音樂療法的辨證用樂模型[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曹蓓,王許無,從《內經》理論談音樂療法的優勢[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