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理想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飲食;功能訓練;心理
1前言
腦卒中患者易出現拒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的患者常因禁食或進食方法不當,容易造成脫水、營養不良及吸人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對患者進行早期的飲食指導,可防止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2腦卒中后拒食的相關因素與護理對策
2.1進食食物的選擇:
通常給腦卒中病人進食的程序依次為:磨爛食物加糊,剁碎食物加濃液,最后是正常食物與稀液。因為磨爛食物最易吞咽,正常食物最難。糊最不易吸入氣管,稀液最易。吞咽障礙患者的食物應以半流質為主,食物的種類以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應選擇有適當粘性,不易松散,通過食道時容易變形且不易在黏膜上殘留的食物給合理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飪和精心制作,使食物色香味俱全,同時注意保留纖維素,每次攝食入口量約5ml,固體食物應切成小塊,餐具選擇薄而小的長柄勺為宜,腦卒中急性期易并發應激性潰瘍,因此應避免過熱、過硬、刺激性強的食物。
2.2創造安靜、舒適的進餐環境
溫度適宜,空氣清新,無嘔吐物及排泄物,無便器和治療車等。讓患者在安靜的狀態下進食,并且精力集中,進餐時不要和人談話,以免分散注意力,影響吞咽。對于剛清醒患者,其味覺和吞咽反射都很遲鈍,因此,護理人員要給患者適當刺激,使其在覺醒的狀態下進食。工作人員或家屬在喂飯前應洗凈雙手,喂食勿過快,每次將食物放在舌面上要用湯勺壓一下,促進舌的運動,等待患者吞咽完畢,再喂食下一口。一些口唇不能緊閉,頰肌收縮無力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將調拌好的食物直接放在舌根附近,以利于食物的下咽。
2.3飲食方法指導
①口頭飲食指導,在接到病房飲食通知單后,查閱病例、了解病情,即到床頭與病人進行溝通,并進行飲食指導。②書面飲食指導。在接到病房飲食通知單后,查閱病例、然后到病房與病人進行溝通,了解病人飲食習慣、飲食嗜好、家庭經濟狀況、文化程度及當時對本病認知度等,收集完整資料后,進行綜合分析,寫出完整書面飲食指導。一般在24 h內發給病人、交給病人保管,并逐條解釋,每星期跟蹤1次或2次。根據病情各個階段隨時調整飲食結構,系統地、全面地、動態地指導。飲食指導內容包括目的、發病病因(特別指出由于飲食不當)、發病機制、飲食宜忌、注意事項等。
2.4進食準確
患者進食的要舒適,腦卒中患者因咳嗽,吞咽反射低下,若采取平臥位或側臥位宜使腹腔內臟器上移,對胃造成擠壓。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因人而異,予以調整。通常采取的是,30°仰臥、頸前傾的姿勢。這種可以通過食物的重力作用利于下咽。但是對于咽期障礙嚴重的患者則易采取坐位下進食,具體為坐位,頭稍前傾45°,或將頭部轉向偏癱側80°,使患側通道阻塞,健側咽部變大便于食物從健側進入食管,以防誤咽。
2.5加強吞咽功能訓練
(1)舌肌功能訓練。指導患者把舌伸出口腔做水平前伸、后縮及左右方向運動。若患者不能自主運動,護士可用無菌紗布包住患者舌頭向各個方向被動運動,也可以用壓舌板壓住舌體,使之做抵抗運動。(2)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訓練。用冰凍棉棒輕輕擦試軟腮、腮弓、舌根等部位,刺激5一8次,然后囑患者做吞咽動作。(3)做深呼吸訓練、咳嗽訓練對預防誤吸有積極的作用。以上訓練每日2次,每次15一20min。(4)喉抬高訓練。讓患者把手指置于指導者甲狀軟骨的上緣,在指導患者吞咽時,感覺甲狀軟骨向上運動,然后讓患者面對鏡子,將手指置于自己的甲狀軟骨上,模仿動作20次。當患者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導患者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不斷練習,直到唾液不再從口中流出。
2.6積極進行心理指導
心理康復比軀體康復更重要,由于卒中后吞咽障礙者多數同時存在肢體癱瘓和語言功能障礙,表達能力差,易出現煩躁、易怒、情緒抑郁、厭世絕望,甚至拒食。因此,護理人員要記住不同患者的不同特點,通過細致的觀察判斷其不同的飲食要求。同時應根據其性格特點、受教育程度、情緒變化等,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給予支持和關懷,解除其思想顧慮,使其建立生存勇氣,增強信心,積極主動配合飲食護理。在患者進食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運用巧妙的語言積極暗示患者,增強其安全感。對于病情穩定的患者,提倡集體進食,以減少或消除孤獨感。
3結語
總之,卒中病房護士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宣傳員的作用,使高血壓病人能夠盡早的接受有關高血壓病及糖尿病的預防知識,幫助腦卒中患者配偶和/或子女盡早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建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適量睡眠、堅持鍛煉身體和寬松、愉快、樂觀心理狀態的良好的生活方式,這對全面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2) 帶到休息室時,需要向接待人員表示感謝。進入休息室,要安靜地等待。關掉手機電源,不與他人進行大聲交談。如果需要等待的時間較長,可以瀏覽當天的報紙或準備的材料。不要利用等待的時間來做抽煙等事情。
3) 當被叫到名字時,要清楚地應答,然后從容邁步去往面試考場。進入面試考場前,先敲門兩下,當聽到「どうぞ(請進)時,要回答「失禮します,然后推門進入。向面試官點頭致意后,用雙手轉動門把輕輕地關門。來到座位旁邊,報上姓名:「~というものです。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當面試官說「どうぞ后,你在回答「失禮します后,方可入座。入座時,坐座位三分之二的部分,腰背挺直,身體稍向前傾。男生雙腿平行放好,手自然放在腿上。女生雙腿并攏斜放,兩手相搭放在大腿上。如果不需要從皮包中拿東西,那么可以將它放在背后,也可以放在靠座椅右腿處。
4) 面試期間,一直保持微笑的表情。回答問題時要沉著冷靜、保持適當的語速、不緊不慢。回答問題要緊扣提問內容,不用一句話來概括,也不長篇大論。回答沒有考慮過的問題,不能作沉思狀,要邊考慮邊說,顯示努力回答的誠意。
當不明白提問的意思或沒聽清時,要說「すみませんが、もう一度お願いします。
[關鍵詞] 生活滿意感;心理健康狀況;城市居民
生活滿意感是個人對生活經歷質量的認知評價,是個體對自己生活質量的主觀體驗,它是衡量一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國內已有的研究認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滿意感主要體現在對當前社會環境、政府政策、工作或職業,經濟狀況、自身健康、住房條件、休閑娛樂和人際關系等幾個方面。Fugl和Meyers等的研究認為生活滿意感直接影響人們的幸福感。鄭雪等研究發現,個體的自我體驗同積極情感、生活滿意感存在著相關,對生活不滿意者較少感受到幸福。以往研究中滿意感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感之間的存在某種聯系。據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討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感與主觀健康感之間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86名被試來自寧波市居民,男143名,女143名。年齡分布:在18~60歲之間,其中18~30歲107名,31~45歲125名,45~60歲48名。職業狀況分布:企業主11名,政府部門員工40名,教師醫生等事業單位職工22名,個體戶51名,下崗及失業人員14名。文化程度,小學15名,初中61名,高中及中專83名,大專80名,大學47名。婚姻狀況:已婚194名,未婚125名,其他4名。
1.2 研究工具及程序 本研究由3個部分組成。①人口統計學變量,如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文化程度等。②生活滿意感量表,參考Neugarten等編寫的生活滿意感指數自評量表(LSIB)編寫而成的,量表共有12個項目,因素分析抽取3個因子t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SSl)、人際關系和健康狀況(SS2)、政府政策和自身受教育的程度(SS3),3個因素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0.563,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達到0.80,高分表示滿意程度高。③心理健康問卷,采用SCL一90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為國內公認的心理衛生評定量表中最全面的一種。含有90個項目10個癥狀因子。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無該項癥狀反應評1分,很輕評2分,中度評3分,偏重評4分,嚴重評5分。分數越高,說明心理衛生的水平越低,心理健康的指數越差。
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采用SPSS 8.0整理和分析數據。
2 結果
2.1 不同群體總體生活滿意度的比較 不同群體總體生活滿意感的得分如表1:不同職業、個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的群體間在生活滿意感的得分上存在極顯著的差異。失業和下崗人員總體滿意度水平最低,個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水平越低,總體滿意度水平也越低。而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的群體間地在生活滿意感的得分上沒有顯著差異。
2.2 各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指標基本統計值各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指標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如下表。各項滿意度指標: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SSl)、人際關系和健康狀況(SS2)、政府政策和自身受教育的程度(SS3)及滿意感總分處在一般和較滿意之間。滿意度最高的是個體相對可控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狀況因子。
2.3 城市居民生活滿意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生活滿意感各因子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均分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SSI)與SCL-90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意、偏執及SCL-90總分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抑郁、偏執及SCL-90總分與這個因子的相關達到了差異極顯著的水平。人際關系和健康狀況(SS2)與軀體化因子相關極顯著、政府政策和自身受教育的程度(SS3)與抑郁、敵意因子相關顯著。
2.4 不同生活滿意感水平者心理健康差異的比較 選擇在生活滿意感總分上得分最低和最高的27%的被試各77人,分成生活滿意感水平高、低兩組,對這兩組在心理健康各指標上的得分情況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除恐怖、精神病、其他三個因子不顯著外,生活滿意感高、低分組在心理健康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意、偏執及SCL-90總分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抑郁、敵意、偏執及SCL-90總分上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生活滿意感水平高組的城市居民在心理健康癥狀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意、偏執及SCL-90總分上均顯著低于生活滿意感低組者,本研究中高生活滿意感水平預示著被研究對象會有高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健康癥狀。
3 討論
關鍵詞:大數據;教育管理;信息化
現階段,各大院校信息化建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數字化業務系統的功能進一步擴展,在不同程度上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隨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大眾已進入大數據發展時期,此時,軟硬件系統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如何有效發揮上述海量數據的隱藏價值,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成為研究者重點關注、思考的問題。本次研究以大數據為研究視角,重點闡述大數據對教育管理工作產生的影響,并提出一系列有效開展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以期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和參考。
一、大數據時代對教育管理信息化產生的影響
(一)賦予教育活動更大的靈活性
大數據是依據現代信息技術大規模、復雜的數據集合,其具有規模性、多樣性的特征,信息處理和存儲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在于通過充分挖掘和分析數據,構建師生合作、互動平臺,鼓勵學生與老師進行交流和互動,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教育教學效果。為盡可能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新時期各類教學必須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前瞻性,從而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因諸多因素的影響,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在提升教育活動靈活性等方面無法獲得較好的成效。基于大數據背景下,受教育者可依據自己的需求挑選學習內容,如此就能有效提高受教育者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有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基于傳統教育活動下,日常出現下列情況:老師不停地講解、學生也在認真聽講,但很少有學生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由此表明,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這種教學課堂無法獲取良好的效果。在大數據技術應用之后,學生答題、復習等信息可以及時被有關設備監測并記錄,老師通過深入分析學生的各種信息,并第一時間向學生反饋其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升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性,進而改善師生的關系。大數據發展背景下,學校師生幾乎處于“透明”的生存狀態,每個人在數據空間內均會留下痕跡,展示師生的需求意愿等情況。管理人員只要收集和分析有關數據,便能真實掌握現實師生的行為,準確定位師生的實際需求,達到精細化管理的效果。
(三)有利于快速普及優質的教育資源
現階段,我國計算機普及率達到較好水平,此時,越來越多的人利用電腦展開學習。因每個受教育者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每個人偏向的課程有所差異。大數據背景下,人們可依據自身的需求選擇課程,那些處在偏遠地區的受教育者可享受全國乃至全世界優秀老師的指導,這種方式不僅達到按需教學的效果,也有利于快速普及優質教育資源,進而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識水平。
二、大數據時代如何開展教育管理改革
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無法預料,其覆蓋面、處理能力等方面均無法準確掌握,但始終追求更加卓越的發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應緊跟時展進程,在明確教育建設目標基礎上,為提升教育管理效率保駕護航。眾所周知,高校管理工作設計部門比較復雜,信息傳遞準確性、時效性不佳,此時,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尤為重要。
(一)大力推行信息化改革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從根本上顛覆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滿足廣大師生的需求。此時,每位教育人員要樹立大數據思維模式,善于開展數據分析,以此制定最佳的管理,促使教育教育改革順利進行。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教育者的經驗和高校辦學理念不再是教學的主導原因,利用數據輔助教學,以期提升高校的教學效果。同時,根據學校整體發展層面開展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構建相互交流和共享的平臺,滿足大眾對數據的需求。眾所周知,構建信息管理系統是保障大數據技術順利實施的基礎,只有建立數據管理體系,方可充分挖掘大數據帶來的有效信息,提高各方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
(二)創新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
使用大數據技術重點在于教會人們如何應對數據問題,即:追根溯源,找到引發問題的主要原因,以此提出恰當的解決對策。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數據存在完整性不足、連貫性不佳等問題,導致決策者制定的決策出現片面性、主觀性較強的問題。使用大數據技術后,有利于及時克服以上弊端,更加民主地解決上述問題。教育管理信息需要教育者在管理手段上廣泛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借助教育管理軟件對日常教學管理中的選課、排課、教務等環節實施高效、準確的管理,以此適應院系和學院之間的管理要求。
(三)提升教師的素質水平
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一句簡單的話就概括教師這一職業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必須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精力加強業務學習和管理,使自己真正成為解惑者。想要成為新時代的學習者還應具有改革意識,在掌握原有專業知識基礎上,不斷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重點強化自身解答問題、查找資源、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等能力,利用一切機會了解各信息設備的運行原理,在學習過程中有目的提升數據的檢索、存儲等熟練程度。必須注意,為盡可能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帶頭作用,學校必須設置科學的激勵機制,事實證實該措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四)強化信息化管理各環節
隨著高校信息化的建設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校園網在日常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師生進行教學、科學研究等環節中存在諸多隱患,如:病毒入侵、傳播不良信息等。此時,做好高校網絡安全的建設和防護工作,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內容。通過入侵檢測系統,對系統中的漏洞進行掃描,及時督促商家更新軟件,確保數據的安全。大數據發展階段,數字化管理主要展現在數據的采集工作。強化高校對教學、科研等方面的采集,方可儲備一定的的數據信息,以此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同時,利用已采集的數據信息,在合理的方式下獲取真實的數據,實時掌握各項數據,以此提出更好的應對措施。加之,在大數據背景下對科研、管理等信息進行整合,如:教師的信息、學生隱私等,整合數據信息有利于維護師生的隱私,有效保護各個方面的數據信息,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大數據技術在教育管理信息化中的應用展望
通過對學校的各個信息系統數據、多方采集的信息資源(包括樓宇門禁、校園局域網、供電管理、音視頻資源)、社交網絡等信息的多維度融合,數據關聯分析、挖掘,可以發現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夠在以下領域得到深度發展:(1)學生管理:可以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心理情況、學習情況,全面客觀地記錄學生成長軌跡,通過多維度反映學生發展狀態的數據,為學生輔導員多方面了解學生提供新渠道,為授課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指導服務、提高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挖掘學生的興趣度提供可信依據,還能為學生選擇就業方向等工作提供指導;(2)教學管理:結合教師在課程平臺中的問題答疑及作業布置情況、上課學生出勤情況、登錄無線局域網(Wifi)情況、學生考試情況、課堂的視頻資源、學生評教信息等數據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規范組織教學、示范教學;(3)院校管理:大數據時代,管理者可以通過學校師生員工在數據空間的信息痕跡,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借以洞悉興趣愛好、需求意愿、性格特征等內心世界,預判現實中師生員工的未來行為,準確定位師生的需求,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4)后勤管理:通過學生的餐飲數據可以調整食堂的布局和用餐的品種以及用餐時間的保障,通過課表信息、學生進出教學樓的信息對教室電源控制管理起到節能效果等。
總之,在大數據時代,利用大規模數據使碎片化的數據轉化為容易整合的主體,借助集成和分析操作,讓更多人了解大數據的本質并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展現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學改革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本論文以大數據技術為研究視角,深入分析大數據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影響,并提出大數據時代如何進行教育管理改革,以期為更好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借鑒和指導。
參考文獻:
[1]李亞翠.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迎來大數據時代[J].大學教育,2015,11(3):181-182.
[2]曲遙.大數據時代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4):253.
[3]潘安,徐瑋.教育管理信息化新發展:走向智慧管理[J].東方教育,2015,15(2):226-226.
[4]倪雄師.基于大數據時代校園管理信息化的創新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21(10):8-9.
關鍵詞:甜瓜(Cucumis melo L.);殼聚糖;采前處理;防御性酶
中圖分類號:S652;S4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679-04
“銀帝”是甘肅省近年來主要推廣的厚皮甜瓜(Cucumis melo L.)品種,其品質優良,但采后貯運性欠佳,腐爛頗為嚴重,致腐病原物可在采前和采后侵染果實[1]。通過誘導甜瓜果實產生抗病性來減少腐爛損失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2]。殼聚糖作為一種高分子陽離子多聚物,具有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的作用,廣泛應用于農業的各個方面,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誘導劑[3]。大量研究表明殼聚糖能夠有效誘導植物抗病性[4]。殼聚糖能夠誘導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均產生防衛反應[5,6],還可以誘導辣椒葉片[7]、冬棗[8]、芒果[9]、臍橙[10]等產生防御性酶,從而使相應的植物產生抗病性。殼聚糖也可影響甜瓜果實品質[11],對伽師瓜有很好的保鮮效果[12]。
甜瓜體內的抗性酶與甜瓜的抗逆能力密切相關[13]。利用殼聚糖誘導植物產生抗病物質從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目前報道較多,但通過采前殼聚糖處理甜瓜葉片,誘導甜瓜果實抗性酶的提高尚未見報道。為探明殼聚糖處理甜瓜植株后其果實體內相關抗性酶的變化, 試驗分析研究了殼聚糖采前處理甜瓜葉片后果實過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GLU)和幾丁質酶(CHT)活性的變化, 并探討了殼聚糖對這些酶類的誘導機理, 以期為殼聚糖在甜瓜防腐的開發與應用中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銀帝”甜瓜種子由甘肅省河西甜瓜研究所提供,果實采自甘肅省民勤縣泉山鎮露地栽培大田,單瓜套發泡網袋后入紙箱,運抵甘肅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室常溫下貯藏待用。殼聚糖[聚β-(1,4)-2-氨基-2-脫氧-D-葡萄糖]為濟南海得貝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品(工業級,n
1.2 方法
1.2.1 殼聚糖處理與采樣 分別于甜瓜開花前7 d、幼果期、果實膨大期、網紋形成期對甜瓜植株均勻噴灑1 g/L的殼聚糖(0.05% Tween20作展布劑),以清水處理作對照。每升藥液處理甜瓜45~50株,每處理30株。在幼果期、果實膨大期、網紋形成期和成熟期采樣進行相關指標的測定。
1.2.2 酶的提取及酶活性測定
1)粗酶液的提取。參照張正科等[15]的方法。
2)酶活性測定。過氧化物酶(POD):參照李合生[16]的方法,以愈創木酚為底物,在470 nm下測定吸光度。酶活性以每分鐘A470 nm變化0.01為一個酶活力單位(U)表示。
多酚氧化酶(PPO):參照Chen等[17]的方法并做修改,以鄰苯二酚為底物,在420 nm下測定吸光度,以每毫克蛋白每分鐘A420 nm變化0.01為1個酶活力單位(U)表示。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參照Liu等[18]的方法略有改動,以L-苯丙氨酸為底物,在290 nm下測定吸光度值。酶活性以每分鐘A290 nm變化0.01為一個酶活力單位(U)表示。
β-1,3-葡聚糖酶(GLU):參照Bi等[19]的方法,以1 mg/mL昆布多糖(Sigma公司)為底物, 在660 nm下比色,根據標準曲線求出樣品液中的還原糖量。以每分鐘分解昆布多糖產生還原糖1 nmol的酶量為一個酶活力單位(U)。
幾丁質酶(CHT):參照Bi等[19]的方法,以CM chitin RBV為底物,在550 nm下測定吸光度值。酶活性以每分鐘A550 nm變化0.01為一個酶活力單位(U)表示。
蛋白含量測定參照Bradford[20]的方法測定, 以牛血清蛋白(BSA)作標準曲線,計算蛋白質含量。計算結果用于表示酶的比活力單位,即上述5種酶(POD、PPO、PAL、GLU、CHT)活力單位最終表示為U/mg蛋白。以上每個試驗都重復3次。
1.2.3 數據統計 采用SPSS 12.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圖表制作采用軟件Excel 2003;t檢驗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采前殼聚糖處理對甜瓜果實POD活性的影響
從圖1可以看出,殼聚糖處理可顯著提高果實POD活性,甜瓜果實生長發育過程中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網紋形成期POD活性達到最高。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殼聚糖處理可明顯提高果實的POD活性。例如殼聚糖處理3次后,在網紋形成期的POD活性比同期對照高151.91%,分別比處理1、2次高79.20%、36.44%。
2.2 采前殼聚糖處理對甜瓜果實PPO活性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果實在生長發育過程中PPO活性變化不大,但總體呈上升趨勢。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殼聚糖處理促進了果實PPO活性的提高。例如殼聚糖處理2次后,在膨大期的PPO活性與對照、處理1次相比差異都達到顯著水平(P
2.3 采前殼聚糖處理對甜瓜果實PAL活性的影響
從圖3可以看出,對照的甜瓜果實在生長發育過程中,PAL活性無明顯變化。處理果實在生長發育過程中PAL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殼聚糖處理均可促進果實體內PAL活性的提高。例如殼聚糖處理3次后,在網紋形成期的PAL活性達到最大,處理1次和處理2次之間差異顯著(P
2.4 采前殼聚糖處理對甜瓜果實GLU活性的影響
從圖4可以看出,殼聚糖處理可明顯誘導果實GLU活性的提高,對照果實在生長發育過程中GLU活性呈上升趨勢。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殼聚糖處理可促進果實體內GLU活性明顯上升,且酶活性隨處理次數的增多而增大。例如殼聚糖處理4次后在成熟期的GLU活性達到最大,高出同期對照92.14%,也分別高出1、2、3次處理62.61%、18.95%、3.95%。
2.5 采前殼聚糖處理對甜瓜果實CHT活性的影響
從圖5可以看出,甜瓜果實CHT活性總體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對照CHT活性變化趨勢與GLU相同。生長發育階段的殼聚糖處理也可促進果實CHT活性的提高,于果實網紋形成期達到峰值,之后有所下降。例如經殼聚糖處理3次的果實在網紋形成期CHT的活性分別高于對照、處理1次、處理2次53.83%、36.59%和19.97%。
3 小結與討論
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在提高植物自身保護和生存競爭能力、協調與環境關系上充當著重要的角色[21]。在植物防御反應的次生代謝中,苯丙烷類代謝是重要的代謝途徑之一,它可形成包括植保素、木質素和酚類化合物等在內的次生抗病物質[22]。殼聚糖處理可促進果實體內POD和PPO活性的積累,該結果與前人在辣椒[7]、冬棗[8]、芒果[9]、臍橙[10]、花生種子[23]上的殼聚糖處理結果基本一致。POD參與活性氧代謝及木質素和木栓質的合成,并催化木質素與細胞壁糖蛋白的共價交聯[22]。PPO是植保素和酚類物質合成途徑的重要酶,可將酚類物質氧化成高毒性的醌類物質從而可對入侵病原物進行毒殺[24]。采前殼聚糖處理可提高甜瓜果實體內PAL的活性,這與殼聚糖處理楊樹[4]、太子參[25]后其葉片PAL活性顯著增高結果一致。PAL是植物次生代謝的關鍵酶之一,它催化L-苯丙氨酸形成反式肉桂酸,這個過程涉及到很多保護性物質的合成,如植物體木質素和酚類物質的加速合成和積累、植物細胞壁的木栓化,PAL活性與植物的抗病性也密切相關[26]。
殼聚糖處理明顯促進果實體內GLU和CHT活性的積累,并且處理次數越多誘導效果越明顯。這一結果與劉鋒等[27]殼聚糖處理誘導臍橙GLU和CHT活性升高的結論相似。GLU和CHT是兩類重要的病程相關蛋白,這兩種酶活性的提高是植物抗逆性增強的表現,是植物建立系統抗病性的標志酶[28]。GLU和CHT作用的底物是β-1,3-葡聚糖和幾丁質,而這兩種物質是真菌細胞壁的主要組成物質,兩種酶具有協同殺菌的作用,當二者協同表達時,植物可以顯現出較強的抑菌活性[29]。殼聚糖處理有利于提高發育過程中甜瓜果實抗逆性和抗病性,甜瓜在發育過程中形成并增強的抗性系統并沒有因為果實的成熟而喪失。
試驗結果表明,殼聚糖處理能誘導甜瓜果實體內POD、PPO、PAL、GLU和CHT等抗性相關酶活性的提高。殼聚糖采前處理對甜瓜果實抗病性的誘導會由于誘導時間和次數不同而效果不同,總的來說,在網紋形成期誘導抗病效果最好,處理4次效果最明顯。殼聚糖作用效果受其脫乙酰度、分子量、濃度等的影響,試驗僅選取了單一濃度對厚皮甜瓜進行了抗性分析,如果選取不同條件組合的殼聚糖處理,是否可以取得更好的誘導效果,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葛永紅,畢 陽,楊冬梅. 誘抗劑處理對“銀帝”甜瓜采后粉霉病和黑斑病的抑制效果[J].食品科學,2006, 27(1):246-249.
[2] 謝東鋒. 采前殼聚糖處理對厚皮甜瓜潛伏侵染的抑制及其果實抗病性的誘導[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7.
[3] 張 怡,劉 嚴,康靜敏,等. 殼聚糖誘導植物抗病機理的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11(14):82-85.
[4] 薛盼盼,胡景江,徐 擎. 低聚糖激發子的制備及誘導楊樹抗病性的研究[J].北方園藝,2010(11):31-36.
[5] ZHANG C H, FEVEREIRO P S, HE G Y, et al. Enhanced paclitaxel productivity and release capacity of Taxus chinensis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adapted to chitosan[J]. Plant Science,2007,172(1):158-163.
[6] IRITI M, FAORO F. Chitosan as a MAMP, searching for a PRR[J].Plant Signal Behav, 2009, 4(1):66-68.
[7] 肖仲久,蔣選利,李小霞,等. 殼寡糖誘導和白粉菌侵染的辣椒葉片防御酶系活性研究[J].北方園藝,2009(8):16-19.
[8] 姜 橋,王金麗,榮瑞芬,等. 采前低聚殼聚糖處理對冬棗果實抗病性的誘導[J].食品科技,2011,36(3):26-29.
[9] 蔣儂輝,何萬歡,孟祥春,等. 殼聚糖涂膜結合浸鈣處理對芒果褐變及兩種酶活性的影響[J].包裝工程,2010(13):7-10,31.
[10] 鄧雨艷,明 建,張昭其,等. 殼聚糖誘導臍橙果實抗病性、水楊酸及活性氧代謝變化[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4):812-820.
[11] 祁巖龍,廖新福,孫儷娜,等. 殼聚糖涂膜對甜瓜采后生理及品質的影響[J].新疆農業科學,2011,48(1):116-122.
[12] 張有林,張潤光,孫 剛,等. 伽師瓜采后生理、貯期病害及貯藏保鮮技術[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6):1220-1228.
[13] 畢 陽,張維一.感病甜瓜果實的呼吸、乙烯及過氧化物酶變化的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3,23(1):69-73.
[14] 謝東鋒,畢 陽,鄧建軍,等. 采前殼聚糖對厚皮甜瓜果實潛伏侵染及其采后主要病害的控制[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8, 43(2):96-99.
[15] 張正科,畢 陽,王軍節,等. 采前苯丙噻重氮(BTH)處理對厚皮甜瓜果實防御酶及抗性物質的誘導[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6,41(6):122-125.
[16]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7] CHEN C, BELANGER R R, BENHAMOU N, et al. Defense enzymes induced in cucumber roots by treatment with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 and Pythium aphanidermatum[J]. Physiol Mol Plant Pathol,2000,56(1):13-23.
[18] LIU H X, JIANG W B, BI Y, et al. Postharvest BTH treatment induces resistance of peach(Prunus persica L. cv. Jiubao) to infection by Penicillium expansum and enhances activity of fruit defense mechanisms[J]. Postharv Biol Technol,2005,35(3):263-269.
[19] BI Y, TIAN S P, ZHAO J, et al. Harpin induces local and systemic resistance against Trichothecium roseum in harvested Hami melons[J]. Postharv Biol Technol,2005,38(2):183-187.
[20] BRADFORD M M.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tities of prote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J]. Anal Biochem,1976, 72(1-2):248-254.
[21] 閻秀峰. 植物次生代謝生態學[J].植物生態學報,2001,25(5):639-640.
[22] 陳年來,乃小英,張玉鑫,等. 植物源誘導劑對甜瓜葉片防衛酶活性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10,30(10):2016-2021.
[23] 朱啟忠,王春偉,單世華. 殼聚糖對花生三種防御酶含量的影響[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10):867-868,893.
[24] MOHAMMADI M, KAZEMI H. Changes in peroxid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ies in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wheat heads inoculateed with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induced resistance[J]. Plant Science,2002,162(4):491-498.
[25] 林叢發,翁琳琳,鐘愛清,等. 太子參葉斑病抗性誘導因子篩選[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1,27(3):383-387.
[26] 苗則彥,趙奎華,劉長遠,等.葡萄抗感白腐病品種PAL酶、PPO酶和SOD酶活性比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3,34(3):177-180.
[27] 劉 鋒,陳 明,陳金印.殼聚糖處理對臍橙采后品質及抗病性的影響[J].食品科學,2010,31(20):439-443.
郭蓉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在現代派音樂家中,貝爾格是非常感性的一位,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總是能看到超出音樂之外的象征意義。以貝爾格音樂中數字等象征意義為著眼點,探討貝爾格音樂創作的奧秘,可以闡述貝爾格這種音樂創作特點形成的社會及個人原因。
關鍵詞:貝爾格;音樂創作;象征意義;數字隱喻
20世紀現代派音樂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樂派是以勛伯格(Aronld Schoenberg)和他的兩個學生韋伯恩(Anton von Webem)和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為代表的“新維也納樂派”。他們的作品大多屬于表現主義音樂的范疇,具有強烈的不協和效果和獨特的表現力。貝爾格追隨著老師的創作道路,其早期作品的音樂語言屬于無調性音樂創作,后期轉向十二音技法創作。
貝爾格現在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不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自己的前幾部作品也沒有編號,然而其完整作品幾乎都堪稱杰作,兩部歌劇也在音樂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超出音樂之外的神秘的象征意義,然而,由于貝爾格的早逝,他的大部分遺作及手稿都被其遺孀海倫娜固守,不為外人所知,給研究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直至海倫娜1976年去世,大量有關貝爾格的手稿及其第一手材料才逐漸為后世所知.為貝爾格的研究工作帶來了豐富的資料和廣闊的前景。
美國作曲家、音樂學家喬治波爾是一位研究貝爾格的專家,他不僅潛心研究了貝爾格的兩部歌劇,還于1977年從貝爾格有關《抒情組曲》的手稿中,發現了貝爾格和漢娜福克斯一羅貝廷Hanna Fucks—Robettin)的秘密戀情以及作曲家本人對數字象征的酷愛。這個發現揭開了圍繞貝爾格音樂創作的很多謎團,后來的研究者從這個角度發現了貝爾格音樂創作中對數字隱喻的喜愛以及貝爾格無法言明的情感體驗。
所渭數字象征是指人們人為地將數字符號的表層結構賦予了與數字符號本身毫無關系的種種意義。數字象征手法在以往作曲家的作品中用得并不多,但是有些作曲家為了表現自己特殊的可能也是不可言語的感情,常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部分“秘密標題”的成分,如巴托克的《第三弦樂四重奏》,以及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八弦樂四重奏》中對象征手法的應用等。而貝爾格卻對數字象征如此感興趣并且多次運用,這也是在貝爾格研究中值得注意的現象。我們可以從他的多部作品中找到貝爾格對數字象征的應用,并通過這種表象深入探討貝爾格的情感世界和歷史背景對其音樂創作產生的影響。
一、貝爾格音樂創作中的數字引用
1.歌曲《閉上我的雙眼》
貝爾格的一生中有許多女人與他都有戀情,其中和漢娜的戀情對他的影響最大,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包含著對漢娜的暗示。漢娜是貝爾格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舉辦的音樂節時經阿爾瑪介紹認識的,此后兩人的友誼日益加深而轉為愛慕。這段婚外戀情自然不能公開,但是,為了表達對漢娜的感情,貝爾格在創作音樂的時候常常將這份愛慕之情隱藏在音樂中。
《閉上我的雙眼》一共兩首,第一首創作于1907年,是貝爾格早期作品的一個代表,歌曲Ⅱ創作于1925年,是貝爾格運用嚴格12音序列手法對字母的應用最早來源于巴赫的作品,巴赫在《賦格的藝術》中最早使用BACH的音名動機,之后這種象征手法在許多作曲家的創作中都得到的同主題的序曲等。貝爾格創造性地將這種創作手法運用到自己的音樂中,不僅如此,1925年的《閉上我的眼睛》從1900年的9小節擴大到20小節,這個變化也不是偶爾得來的,它滲透著貝爾格數字的理解。在貝爾格看來,23這個數字代表自己,lo代表漢娜,這首歌的小節數是20,這是代表漢娜數10的兩倍。這首歌曲是貝爾格在其十二音作品中融入秘密含義的最初嘗試,在此后的許多作品中,貝爾格將這種方法更廣泛地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抒情組曲》
《抒情組曲》題獻給曾是勛伯格老師的作曲家亞歷山大馮策姆林斯基,但是它和之前的歌曲《閉上我的眼睛》的秘密題獻者都是貝爾格的情人漢娜,其內容被公認為“貝爾格秘密愛情生活的音樂自傳”?。《抒情組曲》和之前的歌曲《閉上我的眼睛》所采用的是同一個序列,其首、尾音分別是F和B,而且貝爾格在該作品中還不斷強調這兩個音。
1976年,喬治波爾發現了一本帶有貝爾格親筆注釋的《抒情組曲》袖珍總譜,進一步揭開了圍繞在這部作品上的謎團。在此之前,學者們然從貝爾格寫給勛伯格的公開信以及其他的一些作品中知道了貝爾格某些作品的標題隱含的意義,但是,所有的發現由于沒有更多的、更具體的史料論證顯得“證據”不足而缺少說服力。波爾的發現打破了這種僵局,總譜上的標記清楚地表明作曲的最初嘗試。貝爾格將這兩首歌曲題獻給維也納環球出版社的社長埃米爾海爾茲卡,但這首歌曲的秘密題獻者都是漢娜。
在設計這首歌的序列時,貝爾格巧妙地使用了“姓名一音名”字母轉換法,將兩人名字運用到其原始序中。這首歌所采用的統一序列的首、尾音分別是F和B(德語中的H),
暗示漢娜的姓和名,貝爾格在創作中還常常在序列進行中強淵F和B這兩個音,以表示自己對漢娜的愛慕。
例:《閉上我的眼睛》的原始序列了貝爾格自己對數字的理解。
在這份手稿中,貝爾格對一些細節作了詳細的注釋。作者的照片下方有其親筆簽名,標題頁的上方寫著這樣的題獻:“為了我的漢娜”。在“12音作曲這個似乎很受限制的體系允許作曲家自由地引用了《特里斯坦》的開始小節。”一句后,貝爾格補充了如下注釋:
我的漢娜,它也允許我有另一些自由!例如,在音樂中秘密地插入我們名字的第一個字母,H.F.和A.B,并把每個樂章和其中的每個部分與我們的數字10和23相聯系。
我在這本送給你的總譜上寫下這些,其中有許多是另有意義的。
這部作品的每個音符都是為你,僅僅為你而寫下的——盡管上有公開的題獻。但愿它是一次偉大愛情的一座小小的紀念碑。‘21
正如貝爾格所言,在《抒情組曲》整部作品中都滲透著作曲家對自己情感的暗示,而其中對于數字的暗示就更加明顯。如第一章是69小結,是貝爾格數23的三倍。第二章共150小節,是漢娜數lO的15倍、第三樂章138小節,是23的6倍,第四章69小節,也是23的倍數。因此在這部作品中,貝爾格對數字的應用滲透在整部作品中,不僅在對樂章的整體布局上,對各細部的處理也是如此。
3.《沃采克》
歌劇《沃采克》的成功使得貝爾格第一次為人們所熟知,他本人從一位默默無聞的作曲家一躍而享譽樂壇。《沃采克》中所蘊含的巨大感染力和感情濃度來自于音樂和戲劇的完美處理,而在音樂中也飽含了許多象征意義,這些象征意義不像《抒情組曲》或者《小捉琴協奏曲》一樣用數字表現得那么明顯。《抒情組曲》中更是對漢娜二人世界的描畫,而《沃采克》的象征意義更多時候是暗含在音樂之中的:貝爾格在這些作品中對于富有象征意味樂句或者動機的使用只求銘刻師生恩情或者鐘情者心有靈犀,而在《沃采克》中作者使用的目的則是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象征下的巨大意義空間。【3 J
貝爾格在《沃采克/--幕一場很多的元素都由7組成,第一幕中代表開始和結束的兩個主題部是由7小節組成,有7次變奏,雙重賦格同樣也是建立在7個音之上的主題,甚至有些動機也是建立在三幕一場的數字7的象征之上。雖然作曲家在談到7時僅僅只是提到為了“結構的嚴謹”,但作拍都足7的倍數。
波爾則認為關于7的應用與作曲家更為私密的個人體驗相關,卡納認為瑪麗讀經一場中的7象征宗教感情,無論如何,關于數字7象征意義確實耐人尋味。有關貝爾格對于數字象征分析的方法,也許有些人認為帶有牽強或者主觀的色彩,是不管怎樣,它也可以作為我們研究貝爾格作品的一種思路而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究。
4.《小提琴協奏曲》
貝爾格在音樂創作的最后十幾年中一直采用十二音技法方法進行創作,但他在這些作品中使用的技法和勛伯格、韋伯恩都有很大的不同,許多程序都帶著貝爾格音樂特有的印記。在此創作過程中,貝爾格感到無比困惑的始終是如何表現標題型內涵,甚至如何在音樂中隱藏自己的秘密,而同時又要遵循老師勛伯格的十二音的作曲規則。
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被稱為是“紀念一位天使”——瑪農格羅皮烏斯的安魂曲,描寫的是瑪農格羅皮烏斯生病、受盡病痛折磨以及后來通過死亡而獲得解脫的生命痕跡。正如《抒情組曲》所隱含的秘密程序一樣,在協奏曲的樂譜上又普遍出現了有關貝爾格個人的密碼:數字28、23、lo以及作曲家本人和秘密情人漢娜名字的首字母AB與HF。貫穿于《小提琴協奏曲》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數字象征,它對這部作品的結構和內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貝爾格在《小提琴協奏曲》中將數字象征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主要出現了23、28和10。這三個本來用于區別事物量度關系的數字符號,都被作曲家賦予了另外的神秘含義。在協奏曲一開始“行板”的1至10小節就被明確地記錄為引子(10個小節),這與漢娜的數字相吻合,被當作貝爾格對自己秘密情人漢娜的暗示。“柔板”的變奏I和變奏Ⅱ均各有20小節,“蘭德勒和克恩騰民歌的回憶”是從第200小節開始的,它與“尾聲”即變奏Ⅲ相連直至第230小節結束全曲。貝爾格為何用10來象
征漢娜,學者們大多表示原因始終不詳,不過彭志敏先生對一些猜測性的理解:漢娜雖然為復姓,貝爾格總是將其簡稱為Hanna Fuchs,這就包含了10個字母。
和《抒情組曲》一樣,23這個數字在作品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協奏曲的第二部分有230小節(這是貝爾格數和漢娜數的結合),“主導節奏”首次于第23小節出現,第二部分157小節是眾贊歌開始在第23小節的。其實數字10與23早就在《抒情組曲》中擔當重任,該作品中多次出現的數字10與23一起被貝爾格稱為“我們的數字”。僅僅從該作品的第五章來看,各個部分的小節數均為10的倍數,整個樂章是460個小節,是10乘23的兩倍。
不僅如此,貝爾格在這部作品中又引人了一個新的數字“28”。第一樂章開始速度為J=56,第二樂章的開始速度為J:112,第一樂章的過渡從第28小節開始,第一樂章第84小節回到A部分,56、112、28、84分別是28的2、4、1、3倍。總之,貝爾格在第一、二樂章中使用數字28以表示女性,在第三、四樂章中使用數字23以表示男性,從而《小提琴協奏曲》整體上預先就分好的兩大部分顯然以潛藏的數字“28”和“23”分別暗示著“女人”和“男人”。[5】
貝爾格在抱病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時的不停地向妻子說:“我沒有時間了”,作啦家在完成作品不到4個月的時間就去世了。《小提琴協奏曲》中所描繪的,從少男少女的無憂無慮,內心的掙扎與死亡的抗爭,以及在宗教的慰藉中重生而實現新的生命的開始,這一切都具有普遍人性化的特征,因而既適用于瑪農,也完全合理地適用于作曲家自己。在第二部分數字“23”的反復暗示下,這首眾贊歌毫無疑問就是貝爾格為自己安排的。對數理結構的酷愛致使貝爾格在這部協奏曲中將形式設計得如此錯綜復雜,以至于“在表達一些普遍人性化的內容的同時,回顧了纏繞并影響自己一生的秘密情愛歷程,并以將死的設想形成與瑪農的‘共死’來達到解脫,這些內容通過數字象征,成為《小提琴協奏曲》極端嚴謹的形式布局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秘密標題”【6 J。
二、貝爾格使用數字象征的歷史原因
數字借助語言文字符號作媒介成為象征是一種文化現象,貝爾格對數字象征的偏愛來源于20世紀初人們與日俱增的對于數學、星占學、神秘學以及神秘主義宗教和準神秘主義宗教的興趣"】,這些特殊的數字作為“秘密象征”在他的作品里面被賦予了獨特和特定的意義。
在音樂創作中,是否使用數字象征與作曲家的知識結構和藝術趣味有關。在以往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中,也有一些作曲家表現了自己對數字情有獨鐘的范例,但在貝爾格的音樂創作中體現得更為明顯。象征手法作為一種“隱秘的藝術”一直是貝爾格慣用的手法,在他早期的創作中就有體現。在為慶祝勛伯格五十壽辰而創作的《室內協奏曲》中,貝爾格將象征師生三人的“音名動機”融人各聲部的主題之中。樂曲第二樂章的柔板一開始小提琴獨奏部分便在勛伯格的音名動機之前加上B.G.F這三個音。除了應用音名動機的象征以外,還使用數字“3”作為象征,數字3音源自德文“一切好事皆成‘3”’,而作品中的3即表明師生人,象征了師徒3人的情誼。其實,貝爾格對數字的興趣由來已久,早在1915年寫給勛伯格的信中提到自己對命運的認識“總是與一個決定性的數字有關,那就是‘23’這個數字!”貝爾格對“23”的應用與他的個人理念和人生經歷有關,盡管勛伯格并不贊同貝爾格對這些所謂幸運還是不幸數字的迷信,貝爾格對此卻深信不疑。
貝爾格的數字象征觀念是與其所在環境有密切關系的,在貝爾格生活的那個年代,雖然已經是工業社會。科學技術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來自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數字象征”以及帶有神秘色彩的“宿命論”和“占星術”在社會意識中一直占據著一席地位。1909年,維也納出版的德國生物學家弗利斯的生物學報告論文集《論生與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弗利斯認為一切生命都有它們自己的運行周期,并被嚴格的規律所操縱。其中控制生命的周期數有兩個,一個是23,一個是28。23代表男性或是雄性的命運指數,28代表女性或是雌性的命運指數。和其他同時代的同行一樣,弗利斯相信在自然現象的背后存在著數字法則,這對貝爾格相信數字的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再加之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巧合,這些都促使貝爾格越發篤信“數字法則”。
不僅如此,貝爾格對數字的迷戀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有著重要的聯系。在那幾年里隨著貨幣的貶值,奧地利原有的一切價值觀念都在發生改變:“那是心醉神迷和天昏地暗的時代,是焦躁和盲從的一次混合。一切奇談怪論和不可捉摸的東西,如通神學、神秘學、招魂學、夢游癥、人智學、手相術、筆相學,印度的瑜伽和巴拉塞爾士的神秘主義都在當時經歷了自己的黃金時代。”¨1而在貝爾格的社交圈中,和貝爾格一樣崇尚這種神秘的象征主義的人不在少數。貝爾格對一些數字學說持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對某幾個有特殊意義的數字尤其感興趣,并將它們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作用于形式和內容,以顯示獨特個性,這也成為了貝爾格音樂創作的獨特風格。
注釋:
彭志敏:,長沙:湖南文藝出社,2004年,第486,782頁。
余志剛:《阿爾班貝爾格的生活與創作道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ll頁。
馬淑偉:
[5][6]張漪:,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66頁。
[7]Jarmen,Douglas.Alban Berg.Wilhelm,,liess and the Secret Programme of the Violin Concerto,The Berg Companion,Doug—las Jarmen edited,Houndmills:Macmillan,1989,p3.
【關鍵詞】理想類型;差序格局;本土化
為使社會學成為真正的科學,馬克斯?韋伯提出社會學應該像自然科學一樣建立一套精確而嚴謹的概念體系來增強其自身的客觀性。這套概念體系就是“理想類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理想類型”,一是理想類型是一個主觀思維的構建,它不是基于對所有事實進行經驗上的概括提出來的,也不是作為社會的理想而提出,而是價值中立的因而具有客觀性;二是理想類型作為一種主觀思維的建構,絕不是隨心所欲的虛構,更不是一種概念游戲,它力求對社會現象做出成功理解和準確歸因。與理想類型相似,我國著名社會學學者在《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一文中用到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一、理想類型與“差序格局”
教授《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一文,在“究‘天人之際’”中,闡述了社會與人文是自然的一部分。從而論證了人與社會與自然應該統一起來,社會學研究也要具有一些歷史與文化的哲學基礎。在“精神世界”中提出人作為一個特殊體具有意識能力,即“精神世界”的觀點。并指出社會學研究涉足“精神世界”領域研究的重要性。在“文化與‘不朽’”中,系統論證文化具有傳承性、歷史性和可塑性。文化正是具有了這種傳承性、歷史性和可塑性,所以是不朽的。在“只能意會”中,敘述了對社會關系的社會學研究,還有很多方面是只能意會且充滿能量的。在“講不清楚的我”中,介紹了公眾之外的“我”,是駐扎在我們內心深處不易被發現的“潛我”,并斷言這種“講不清楚的我”同樣是社會學可以深入研究的課題。在“將‘心’比‘心’”中,引入了能夠闡釋人際關系和含有很強道德倫理意味的“心”概念。解釋了在東西方文化中具有普適意義的“心”的人文主義色彩。在“方法論與古代文明”中,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理學同社會學研究方法相結合,指出中國社會學研究應該不拘泥于時髦和流行,而向本土化方向發展。1
通過對這七個方面的論述,費教授認為中國社會學研究應該達到一個層次,這個層次的研究必須包含“我”和“心”等社會學還難以直接研究卻是理解中國社會至為關鍵的重要概念。這樣中國的社會學研究就一定要將社會學研究的傳統界限擴展開來,因而中國的社會學研究不應該和西方社會過度重視實證主義的研究一樣,在中國要更加注重人文主義的研究。
中國的社會學研究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社會學研究,在教授看來,是因為東西方社會存在著“差序格局”。在這種差序格局下,中國社會學研究要具有中國的特色,我們要發展本土化的社會學。這種“差序格局”其實就是教授構建的“理想類型”。
二、“差序格局”之下的中國社會學
《鄉土社會》一書中,費教授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經過分析中國鄉村人民的“私”性即群己、人我的分析進而深化到中西方整個社會格局的分析得出。在整個社會格局的分析中,為了引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費教授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西洋社會像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在人類社會中,這些柴的單位就是團體,所以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格局就是一種團體格局。與西方的社會格局不同,我們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扎清清楚楚的柴的關系,而是一塊石頭落在水面上一圈一圈激出去的波紋,當多個石子落到水面上時這些波紋互相交叉,形成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如果用此來表示社會關系的話,這無疑是復雜關系。所以在宗法制深深影響下的中國鄉村社會的格局與西方社會相比顯然是一個差序格局。
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差序格局”應該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通過水波紋的現象形象推論出中國社會“推己及人”的人際交往模式,是以己為中心的動態關系,強調血緣、地緣關系的重要性和群己、公私關系的重要性;二是差序格局中蘊含著縱向的作為社會格局的結構;三是人倫釋義構成了差序格局的基本內核,人倫本位強調了中國社會最深層的價值基礎與構建原則,人倫規范也就相應成為個體相互間的角色定位來形塑社會秩序的基本準則。2 “倫”就是有差等的次序,這里的人倫釋義指在中國分析人們的社會關系格局時要注重差序的內涵。這三個方面的理解具有一定科學性,如果從某個方面來理解“差序格局”的涵義就難免造成斷章取義后果。需要明確一點,費教授提出“差序格局”概念最終是要分析中國鄉土社會“人之私”。在差序格局的視角之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能放能收、能伸能縮。所以在《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就是中國鄉土社會“私”的重要體現。
如果從馬克斯?韋伯的理想類型角度來定義“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指一種在充分了解中國鄉村社會整體格局基礎之上,對中國鄉村社會與西方社會格局差異,做出成功解釋和準確歸因的,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且屬于主觀思維構建的,較為精確的概念體系。
三、社會學本土化意義
社會學誕生于西方,并且在百年發展歷程中,西方一直占據著社會學研究的主導地位。我們不斷地學習西方社會學研究方法,這一點是正確的。但是我們應該將西方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主動融入中國社會中,為解決中國社會的諸多問題貢獻力量。所以需要中國本土社會學。以此出發,發揮社會學的想象力,可以明確一點,在中國社會要發展具有特色的本土社會學,意指社會學要本土化。
“社會學本土化”不是第一次提出,也不是一個新的社會學概念。鄭杭生教授曾經指出,社會學本土化是使外來社會學本土成分與本土社會學實際相結合,增進社會學對本土社會的認識,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學理論、方法和學術活動、學術取向。并概括得出社會學本土化目的:增進社會學對本土社會的認識、增進其在本土社會中的應用、形成本土社會學研究方法和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學理論。3風笑天教授也曾指出,我國學者長期以來都在進行社會學研究方法本土化工作,并且在社會研究中創造了各種各樣、普遍性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4因此再次提及“社會學的本土化”可能會被當做是一種老生常談,不會被施以太多的重視。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老生常談”非常有必要,至少在尚未形成本土特色的社會學之前,在我們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研究方法之前,在我們沒有新理論能代表中國社會學研究方向之前,我國社會學的本土化,應該從一而終被我們從事于社會學研究的學者銘記于心。
正如西方社會學界有很多理論成果是受到了韋伯社會統治、科層制等理想類型的影響才發展成名的,在我們中國社會學的研究中,“差序格局”或者以其為代表的其他具有中國特色的“理想類型”當然可以向社會學的學者們提供新的思想啟蒙,發展處真正適應于中國社會的本土社會學。
【參考文獻】
[1].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夏玉珍,劉小峰.論“差序格局”對中國社會學理論的貢獻[J].思想戰線,2011(6).
一、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概述
(一)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的特點和優勢
大數據時代下云會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集團企業財務共享中心的績效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它能夠有效地提高企業在內部管理決策方面的可靠性與準確性。現在,人們基于集團企業財務管理的特點和基本需求,探索出了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這種新型的管理手段。它能將流程再造和標準化,運用在分散在企業各個子公司當中的那些較為標準化、且容易重現重復的財務工作當中,使企業的財務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實現企業財務資源的優化配置,使企業的財務管理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它還能使企業財務管理的可控性得到提高,管理風險得到降低。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中,績效管理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推廣運用,能夠有效避免在績效管理中出現的失序現象,使集團公司的管理層與職員對自身有一個明確的定位,使企業和個人的績效得到有效增長,全面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效果。
(二)現階段我國在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方面的缺陷
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現在,雖然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但總的來說,我國現階段在這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些缺陷主要體現為對大數據、云會計格局下的財務管理研究力度還不足,導致其的進一步發展推廣受到了影響。這是我們今后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管理框架模型的建立
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其運用于企業中所帶來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在保證了財務管理質量的同時,又能使財務管理流程得到有效精簡,人力資源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特別是能夠讓集團公司總部和各個基層單位都能對相關的財務信息進行統一接收、統一處理,及時發現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并進行查漏補缺工作。為了讓研究思路更加清晰明了,這里我們結合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的相關要點,構建了一個大數據時代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的框架模型,并具體進行分析。
通過對框架模型的分析可見,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的一般結構,一共包括6個層次。分別由基礎設施層、業務層、數據層、服務層、應用層、用戶層組成。
其中,基礎設施層是其他層次的基礎。它的主要功能是對于企業的外部數據進行采集,并具體運用于數據層及應用層。業務層直接涉及績效管理工作,我們在策劃績效管理的相關方案時,必須從業務層當中取得相關數據。
數據層則是將基礎設施層及業務層當中涉及績效管理方面的數據(含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儲存于ODS業務同步復制數據庫里,然后以大數據的手段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發送至數據中心,以備服務層和應用層之需。
服務層的數據來源于經過加工處理的數據中心,并在服務層中對數據進行再次處理運用,然后運用相關技術對數據進行整合。
在應用層中,其組織績效管理分別來源于財務、客戶、學習創新及內部流程。這四個維度又分別具有各自的具體要求。用戶層即決策層。它由集團公司、子公司、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等方面組成。其作用主要在于挑選合適的財務決策措施,運用到企業的財務管理中。
三、大數據時代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的具體手段
(一)構建起合理的績效管理目標
財務共享服務在運作上應當自成體系。其服務對象也較為寬泛。對于集團公司及其下屬的基層單位,以及企業的外部客戶,都必須確保服務到位。
在確立績效管理目標時,其指導方針必須立足于追求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的最大化,來達到管理的最優目標。通過大數據與云會計技術,我們就能獲得財務共享中心的內外部數據,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調研分析,對管理、執行方面的目標都進行評估,尋求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尤其是要重視對績效指標的制訂,這樣才能確保績效管理目標的準確性。
(二)完成對管理目標的分配
當我們完成了對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構建,此時就要下意識地將績效管理目標,基于組織績效與人員績效的角度,來分別分配給不同的部門和員工,將明確的績效責任落實到不同成員的頭上。同時,我們還要針對這些工作指標,制訂出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構建起賞罰分明的考核機制,以促進公司和員工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三)建立起預警監督機制
在集團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有時財務部門同業務部門所接收的財務信息之間常常出現出入。這是由于財務部門所獲取的信息通常是經歷了一些中間環節的,導致它與原始信息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
通過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我們就能建立起有效財務預警監督機制。將管理方案同實際效果進行有效的對比、預測與跟蹤。這樣一旦出現信息出現某些出入,系統能夠立即覺察到,對業績完成不達標的單位與個人進行預警,并及時對管理方案進行的調整。使財務管理活動更具可控性。
一、關于B股保證金涉外收入和支出的申報
(一)經營B股業務的機構(以下簡稱券商)收到投資者從境外匯入的B股保證金時,在券商明確告知銀行其款項性質的條件下,銀行可代其辦理涉外收入申報手續,填制涉外收入申報單(對公單位)時,交易性質為“證券發行”,交易編碼為4211;同時在“交易附言”中注明“B股交易保證金”及受益人。
(二)券商應投資者的要求將B股保證金匯出境外時,須按照《通知金融機構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業務操作規程》(以下簡稱“操作規程”)的規定辦理對外付款申報,填制非貿易(含資本)對外付款申報單(對公單位),交易性質為證券投資項下的“股本支出”,交易編碼為4211,在“交易附言”中應注明“B股交易保證金”。該申報單可作為券商向銀行申請此類對外匯款的憑證。
(三)登記結算公司通過境內清算銀行與境外券商進行B股資金清算時,由清算銀行代登記結算公司進行申報。填制相應的申報單,交易編碼為4211,“交易附言”注明為“B股資金清算”。
(四)銀行須審核券商填報的對公單位基本情況表,并確保其行業屬性填寫為“金融保險業”,代碼為009.
(五)國家外匯管理局各分局須督促銀行和券商于2001年5月31日前,將2001年2月20日(包括20日)以來發生的這類交易進行補申報。
二、關于非居民通過境內銀行進行涉外收支的申報
非居民通過境內銀行進行的涉外收支行為,均須按照操作規程的規定辦理申報。具體操作如下:
(一)如非居民能夠前往銀行辦理涉外收支業務,則應由非居民明確其款項的交易性質,銀行根據其申報的性質,選擇相應的交易編碼,填制申報單;
(二)如非居民不能前往銀行辦理涉外收支業務,則可由銀行代其進行申報;如果發生涉外收支的帳戶屬非居民個人擁有,涉外收入應填報涉外收入申報單(對私),交易性質為4000,對外支出應填報對外付款申報單(對私),交易性質為3200.如果發生涉外收支的帳戶是非居民公司或機構擁有,涉外收入應填報涉外收入申報單(對公單位),交易性質為其它資本的其它項,交易編碼為4360;涉外支出應填報非貿易(含資本)對外付款申報單(對公單位),交易性質為其它資本的其它項,交易編碼為4350.同時,還應在附言中注明“非居民帳戶收入/支出”。
三、關于非銀行金融機構通過境內銀行辦理涉外收付款業務的申報
根據操作規程的規定,非銀行金融機構通過我國境內銀行辦理涉外收付款業務均須辦理相應的國際收支統計申報。
四、關于信息的傳輸
(一)銀行須嚴格按照操作規程的規定,將申報信息及時傳輸到外匯局,即對于涉外收入信息,銀行必須在本工作日內將涉外收入統計表的信息傳輸到外匯局,在第二個工作日結束前將本工作日發生的申報信息傳輸到外匯局;對于對外付款信息,銀行必須于本工作日結束前,將關于當日發生的申報信息傳輸到外匯局。
(二)國家外匯管理局各分局須于本工作日結束前,將當日接收的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信息(包括基礎數據和匯總數據)傳輸到國家外匯管理局。
(三)國家外匯管理局各分局須加強對銀行和券商執行制度情況的核查,確保有關規定得以貫徹和實施,對于核查中發現的問題,根據有關規定給予處罰。各分局接到通知后,立即轉發轄內各分支局、外匯指定銀行、券商,并督促執行。執行中如遇到問題,請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