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云計算的基本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對以下出現的名詞的說明
餐飲庫房是本平臺新開發的一個庫房,體檢系統是地方公司開發的一個系統,藥庫管理系統是軍隊療養院信息系統的一個模塊,物資管理系統是總后配發的物資系統。
2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2.1餐飲庫房庫存出現負數原因是餐飲庫房管理員沒有正確維護餐飲分類設置模塊。本院有兩個餐飲中心,他們各自管理自己的庫房,這樣就產生了兩個餐飲庫房。在沒有本平臺之前,餐飲庫房一直是手工管理,所以我們就設計了一個簡單的餐飲庫房管理功能。先把餐飲中心的購入材料作一個分類,每個分類有三種庫存管理標記,出入庫管理標記、全進全出標記、消費出庫標記,通過對三種標記的不同組合就達到了管理庫房的目的。在出入庫管理標記上打勾,表明此分類材料納入庫存管理。在全進全出標記上打勾,表明此分類材料一入庫,系統就自動全出庫,此分類材料的庫存始終為零。此庫存管理標記適合單價較低、量較大、品種較多、幾乎每天都要入庫、難以管理出庫的分類,如蔬菜肉類。在消費出庫標記上打勾,表明當有餐飲消費賬單產生時,系統自動扣該分類材料庫存。
2.2體檢、客房賬單結算時出錯原因是沒有設置體檢項目和客房的合作比、提成比。合作比指的是本院跟外單位合作的體檢項目,需要付給外單位的分成比,合作比分非合作(本院項目,不跟外單位合作)、比率提(按百分比分成)和金額提(按固定某一個金額分成)三種。提成比是給介紹人的一種勞動報酬,分不提成、比率提和金額提三種。當增加了新的體檢項目和客房房間后,一定要及時、準確地設置好合作比和分成比,否則收費室收取不了費用并且會影響科室的收入分攤。
2.3藥品、物資單據報賬出錯藥品、物資入庫報賬出錯有兩個原因,一是未進行藥品、物資分類對照,二是財務會計人員未為藥品、物資的廠商設立核算賬戶。
2.4藥品、物資單據報賬時不提示錯誤,但單據明細為空原因是該入庫單據有新的品名,需要報賬人員進入藥品、物資分類定義模塊進行手工提取,把新的品名從藥品系統和物資系統里提取過來。
2.5藥品、物資報賬單據明細中出現重復的明細藥庫管理系統的價表中存在兩條或兩條以上藥品編碼相同終止時間為空的記錄,所以就導致了藥品報賬單據明細中出現重復明細。物資報賬單據中出現重復明細是由表與表之間的一對多對應引起的。
2.6因價格原因入錯庫而作了退庫處理的單據,在本平臺中怎么處理因為入錯庫而作了退貨處理的單據,實際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退貨,在本平臺中不能對此類單據進行退貨報賬。所以我們就設計了一個小模塊來處理此類退貨單據,實現辦法如下:找出該退貨單的入庫單,把這兩條單據都選中,做作廢處理。
2.7同一掛賬單位的多個掛賬賬單可以分批次結算在模塊的設計初期,只能對同一掛賬單位的所有掛賬賬單進行一次結算,這種設計思想不符合實際,后面就重新編寫了程序,做到可以自由選定某幾個掛賬賬單進行結算。
2.8 體檢賬單生成模塊中的“追加校驗”功能本平臺首先是從體檢系統中取體檢人員的體檢單號、姓名、體檢日期、體檢項目、項目價格等字段。舉個例子,有個體檢人員叫張三,預定是2008年8月10日來體檢,體檢項目已確定,但是那天他沒有來體檢,那本平臺指定提取2008年8月10日的體檢人員信息,就會把張三的體檢信息提取過來并保存在全成本的數據庫中。2008年8月12日,張三參加體檢了,他重新選定了體檢項目,我們就在體檢系統中指定他的體檢日期是2008年8月12日,重新登記了他的體檢項目,在沒有“追加校驗”功能時,主鍵只有一個,是體檢單號,那指定提取2008年8月12日的體檢人員信息,因為張三的體檢單號存在于數據庫中,所以系統不會再重復提取。增加了“追加校驗”功能后,主鍵是體檢單號和體檢日期,先搜索有無重復的體檢單號和體檢日期,如存在,刪除此條記錄,然后插入一條新的記錄。
3討論
關鍵詞:生物統計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5-148-02
生物統計學是數理統計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學中的應用,不僅在生命科學領域、而且也在其他學科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是一門工具學科[1]。生物統計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涉及的基本原理、公式和概念較多,需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才能學好,相對于其他專業課程,師生普遍反映難教、難學、難記[2]。《生物統計學》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考試前通過死記硬背接受理論知識,形成短暫記憶,隨著時間的延長,所學內容逐漸忘記。這門課程講授完之后,學生不會靈活運用其中的方法,也不會設計一個簡單的試驗,更不會將生物統計學的基本理論、技術和常用統計方法應用到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脫節,顯然未達到教學目的。以往《生物統計學》教學以單純理論教學為主,不設或很少開設實驗課。因此,筆者結合《生物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利用計算機和統計軟件,開設了《生物統計學》實驗課,并嘗試對該課程的實驗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
實踐教學環節非常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培養質量,而《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的實踐環節亟待加強。在《生物統計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計算機輔助實驗教學,開設以下實驗課:(1)《生物統計學》某章節理論知識講授完之后,利用計算機和相關統計軟件,開設相應的實驗課。在實驗課上,教師通過統計軟件演示例題的計算和分析過程,并講授統計軟件的使用方法,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結合實例在計算機上借助統計軟件進行操作,這樣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加直接與快速。(2)學生參與試驗設計和科學試驗。學生要在生產實踐或實驗室中設計試驗,親自參與試驗數據的采集,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生物統計學》教學開設了如下實驗:
1 利用Excel繪制常用統計圖
Excel繪制圖形功能強大,各種版本的Excel軟件均提供了14種標準圖表類型,每種圖表類型中又含有2~7種子圖表類型;還有20種自定義圖表類型可以套用。講授完試驗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后,開設利用Excel繪制常用統計圖的實驗課。學生在實驗課上利用Excel繪圖時,可以對圖表區、繪圖區、數據系列、坐標軸、圖例、圖表標題的格式,例如文字的顏色、字體、大小,背景圖案、顏色等進行修改和調整,使修飾后的圖形更加美觀好看,爽心悅目。當圖和數據放在一張工作表上、學生改變繪制圖形的數據時,其圖形將發生相應變化;將鼠標放在圖中某數據點上,在鼠標下方將彈出一個文本框給出數據點的具體數值;用鼠標單擊繪圖區中的“數據系列”標志,其圖所屬數據單元格將被彩色框線圍住,便于用戶查看圖形的數據引用位置。在“數據系列”點擊右鍵可以向散點圖、線圖、條形圖等添加趨勢線,并可給出趨勢線的方程與決定系數。
2 利用Excel進行數據描述統計分析
講授完試驗資料特征數的計算后,開設利用Excel進行數據描述統計分析的實驗課。首先選用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數據資料,讓學生利用Excel計算這些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測定和分析這些數據的集中趨勢,然后利用Excel測定樣本標準差、總體標準差和四分位數,讓學生分析這些數據的離散趨勢。另外,讓學生利用Excel分析總體次數的分布形態,計算總體平均值的置信區間,有助于識別總體的數量特征。總體的分布形態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是分布的對稱程度,另一個是分布的高低。前者的測定參數稱為偏度或偏斜度,后者的測定參數稱為峰度。
3 利用Excel進行統計假設檢驗
講授完統計推斷之后,利用Excel進行統計假設檢驗的實驗課。統計假設檢驗是根據隨機樣本中的數據信息來判斷其與總體分布是否具有指定的特征[1]。我們選擇實際案例,讓學生提出假設,利用Excel中適當的統計方法計算檢驗的統計量及其分布,確定顯著性水平和決策規則,最后推斷是否接受假設,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這個過程就稱為假設檢驗或統計假設檢驗。統計假設檢驗的方法多樣,通過比較就會發現它們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大同小異,例如t檢驗、u 檢驗、x2檢驗等,可以詳細講述其中1~3種假設檢驗方法,其它假設檢驗方法可以采用啟迪和推導方式讓學生利用統計軟件自行輕松地學習和操作。
4 利用Excel和SA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講授完方差分析之后,開設利用Excel和SA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的實驗課。利用Excel只能進行單因素或雙因素(包括可重復雙因素和無重復雙因素)方差分析,而涉及雙因素隨機區組試驗、三因素試驗和裂區試驗等試驗數據的方差分析,即讓學生利用SAS軟件進行多重方差分析。另外,Excel中的單因素或雙因素方差分析只能給出方差分析表,不能進行平均數的多重比較,也無法用不同字母標記法表示差異顯著性的結果,這些也都需要利用SAS軟件。
5 利用多種統計軟件進行回歸分析
由一個或一組非隨機變量來估計或預測某一個隨機變量的觀測值時,所建立的數學模型及所進行的統計分析,稱為回歸分析[1]。按變量個數的多少,回歸分析有一元回歸分析與多元回歸分析之分,多元回歸分析的原理與一元回歸分析的原理基本相似。按變量之間的關系,回歸分析可以分為線性回歸分析和非線性回歸分析。利用統計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時,首先讓學生如何確定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回歸模型;如何根據樣本觀測數據,估計并檢驗回歸模型及未知參數;在眾多的自變量中,讓學生判斷哪些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哪些變量的影響是不顯著的。在方差分析實驗課上,先讓學生利用Excel進行簡單的線性回歸分析,然后利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最后利用SAS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和逐步回歸分析,使學生了解不同統計軟件的特點、功能和作用。
6 利用基本原理設計試驗
試驗的精確度高低取決于試驗設計的各個方面,只有通過有效地控制試驗誤差才能提高試驗精確度。因此,教師有必要正確引導大學生在試驗過程中要做到操作仔細,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在試驗工作中,從試驗資料中發現潛在的規律性是極其重要的,這需要科學合理地運用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講授完試驗設計之后,要求學生根據試驗設計的基本原理,在生產實踐或實驗室內提出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制定試驗方案。然后,學生分組討論試驗設計的可行性,并進行糾正和修改。在試驗前期,學生應進行試驗前期準備工作。在試驗過程中,學生要考慮試驗條件的差異對試驗數據的影響,可根據試驗設計的原理和技巧分析試驗出現的問題,使學生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試驗結束后,獲得大量的試驗數據,需要選擇正確的統計方法分析試驗資料,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以達到研究目的。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設計的試驗思路、方案、步驟及作出的試驗報告給予評價。通過開設試驗設計實踐課,可以使學生明確試驗的目的、試驗設計方法、試驗因素及水平等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設計試驗方案的能力。
實踐證明,開設《生物統計學》實驗教學后,學生能夠在計算機上借助相關統計軟件親自統計試驗數據,利用所學的統計學方法分析和檢驗試驗結果,最后得出可靠的結論。最后畢業時,學生能根據試驗設計的基本原理,可獨立完成畢業論文試驗設計,實施設計的試驗方案,獲得試驗數據資料。由于試驗數據統計分析耗時,而且繁瑣,因而過去畢業生害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自從我們結合《生物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利用計算機和計軟件開設了該課程的實驗教學后,學生輕松地掌握了該課程的基本原理和統計分析方法,統計和分析數據的速度、精確度均大幅度提高。現在部分學生還能幫助教師進行科研課題的數據處理和分析,畢業論文水平也大大提高。
《生物統計學》教學實驗課的開設,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了學生進行科學試驗設計的能力,初步掌握開展科學試驗設計的方法;培養學生掌握正確收集、整理試驗資料的方法,能利用生物統計方法對試驗資料進行正確的統計分析;培養學生掌握常見統計軟件的使用方法和統計方法。《生物統計學》實驗課深受學生的歡迎,這也是對該課程實驗教學的嘗試和改革探索的肯定。在該課程實驗教學過程中,筆者深刻體會到要提高《生物統計學》課程的實驗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鉆研實驗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轉變實驗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和優化多元化的實驗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春喜,邵云,姜麗娜.生物統計學[M].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3.
關鍵詞:云計算;云服務;云計算輔助教學;云計算輔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1)012021602
作者簡介:楊洋(1986-),女,河南南陽人,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張瑜(1987-),女,河南南陽人,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網絡遠程教育。
0引言
云計算是2007年第4季度才開始興起的一個名詞,是一種新興的計算模型,它的前身其實是20世紀80年代末的網格計算(利用并行計算解決大型問題)和20世紀90年代末的公用計算(將計算資源作為可計量的服務提供),它的出現宣告了低成本提供超級計算時代的到來。2009年后,云計算走進了教育。據美國新媒體聯盟與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聯合發表的2009年Horizon Report分析預測,云計算將在未來1-2年左右成為學校的主流技術,它將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云計算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帶來了“云計算輔助教學”的新概念。
1云計算
早在2006年,Google就啟動了“Google101”計劃,引導大學生們進行“云”系統的編程開發。2007年10月,Google與IBM聯合宣布,將把全球多所大學納入類似Google的“云計算”平臺之中。隨后,IBM推出了“藍云”計算平臺,為客戶帶來即買即用的云計算平臺。我國云計算起步較晚,但是發展的增長勢頭相當可觀,2008年,IBM在無錫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云計算中心,隨后,在東莞、南京等城市已經建立了多個云計算平臺。那么云計算究竟是什么呢,下面將對其定義和基本原理進行深入的歸納分析。
1.1定義
目前,云計算沒有統一的定義,當前云計算的定義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維基百科給云計算下的定義。云計算將IT相關的能力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允許用戶在不了解提供服務的技術、沒有相關知識以及設備操作能力的情況下,通過Internet獲取需要的服務。
中國云計算網將云計算定義為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和網格計算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
黎家厚教授認為 “云計算”是指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臺廉價的服務器所組成的網絡,為用戶提供你所需要的計算機服務,這是近年來計算機科學領域中的分布式處理、并行處理和網格計算的新發展。
這些定義都僅從一個方面定義云,并不完善。從基本層面看來,本文將云計算的含義理解為:由大量的計算機陣列組成的大型服務器集群。即所謂的“云”,以共享基礎架構為方法,將所有的計算機資源集中起來,采用軟硬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助管理,向全球用戶提供個性化計算機服務的一種新型計算模型,用戶只需要一個能夠上網的設備,就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計算機服務。
1.2云計算的工作原理
云計算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用戶所處理的數據并不存儲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聯網上的數據中心里。提供云計算服務的企業負責管理和維護這些數據中心的正常運轉,保證足夠強的計算能力和足夠大的存儲空間供用戶使用。用戶只需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任何可以連接至互聯網的終端設備訪問這些服務即可,而不需關心存儲或計算發生在哪朵“云”上。
云計算的核心思想就是服務,因此通過云計算來實現的服務即稱為云服務,由云計算的基本原理可知云服務的特點和優勢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數據在云端。“云計算”將大規模的計算機陣列連接成一個向全球用戶提供計算機服務的社會化機構,這將是信息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折,云計算的發展將使互聯網的計算架構由“服務器+客戶端”向“云服務平臺+客戶端”演變, “云計算”將改變傳統以個人計算機為基礎的生產模式,同時將最終改變人們獲取信息、分享內容和互相溝通的方式,個人是否擁有計算機已不再重要,也不需要購買和在電腦中安裝大量套裝軟件,只需要接入到“云服務”即可。
(2)高可靠性和通用性。“云“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同時云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云”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個“云”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3)高可擴展性和按需服務。“云”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同時用戶也可按需購買,可以像自來水、電、煤氣等那樣計費。
(4)低廉的價格和便捷性。由于“云“的特殊容錯措施可以采用極其廉價的節點來構成云,“云“的自動化集中式管理使用戶無需負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較之傳統系統大幅提升,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優勢。同時云計算對終端設備要求非常低,使用起來很方便,用戶無需購置昂貴的終端設備。
(5)數據共享。云計算可以輕松實現不同設備間的數據與應用共享。
云計算擁有無限潛力有待人們開發挖掘,克服云計算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云計算必將會取代當前傳統的計算模式,成為下一代IT技術的核心。
2云計算輔助教學的定義和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2009年,日益發展的云計算技術走進了教育,使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從80年代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進入到了21世紀的云計算輔助教學(CCAI),走進了計算機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歷程。科技的變化帶來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的變化,而最根本的變化是教育觀念的變化,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9年會上,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黎加厚教授正式提出了云計算輔助教學(CCAI)的概念。黎加厚教授認為所謂云計算輔助教學是指學校和教師利用“計算”供的服務,構建個性化教學的信息化環境,支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計算輔助教學”為一個新興的學科研究領域,是信息化教育(教育技術)的新發展,它屬于計算機科學和教育科學的交叉領域,是在信息化環境下,研究云計算提供的服務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規律,它關注的是“軟技術”,而非云計算的硬件技術,其核心是云計算服務支持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而“云計算輔助教育”(CCBE)指的是 “基于云計算的教育”,“教育”的概念外延比“教學”廣,也就是說,在教育的各個領域中都可以充分利用“云計算”提供的服務來輔助教育活動。
3云計算輔助教學的優勢
隨著云計算的進一步發展,信息化教育利用云平臺,實現教學、管理和信息交流等功能,從教育的發展趨勢和云計算技術的特點看,云計算輔助教學模式應當是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
(1)低廉的成本
由于云計算輔助教學具有低成本電腦、更低的IT基礎設施、更低的維護成本、軟件實時更新、更強的計算能力、無限存儲容、更強的數據安全、更方便群體協作等方面的優勢,學校和教師利用“云計算”提供的信息技術社會化服務可以節省經費、人力和服務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成本的投入,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成本和門檻更低,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更方便,安全性更高,可以幫助每一個教師輕松構建自己的個性化教學環境,支持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主動協作學習,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和群體智慧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2)便捷的云服務平臺
云計算輔助教學可以應用到探究性學習、互動社區、同伴互助、電子檔案袋評價、集體智慧培養、故事分享(學習敘事)、討論社區、班級學習活動平臺、家校溝通、作品展示交流等領域,它為群體智慧的培養、自主學習、基于資源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個性化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教育界開展“云計算輔助教學”成功案例的評選活動。相信隨著云計算的發展,云計算的方便、安全和廉價會為更多人所認識,會有更多的學校把信息處理放到“云”上,云計算輔助教學也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參考文獻:
[1]李曉偉,沈艷秋.云計算及其發展進程[J].科技信息,2011(15).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簡稱"中國電信")成立于2000年5月17日,注冊資本 2204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年收入規模超過3800億元人民幣。中國電信在國內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歐美、亞太等區域的主要國家均設有分支機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寬帶互聯網絡和技術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中國電信為客戶提供包括移動通信、寬帶互聯網接入、信息化應用及固定電話等產品在內的綜合信息解決方案,旗下擁有"天翼領航"、"天翼e家"、"天翼飛Young"、"號碼百事通"、"翼支付"等多個知名品牌。中國電信擁有龐大的客戶資源,截至2014年底,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規模1.21億戶,移動用戶規模1.86億戶,固定電話用戶規模約1.49億戶,位列 2014年度《財富》雜志全球500強企業排名第154位,連續六年獲評亞洲最佳管理公司第一名。
中國電信IT研發中心成立于2014 年7月24日,是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部的內設單位,負責中國電信全網核心IT架構的設計、IT云服務能力平臺及核心IT系統應用軟件的研發工作,致力于以互聯網思維變革中國電信IT體系,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全網集中、開放的云化IT架構,實現關鍵技術自主掌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IT研發中心目前在上海、廣州設有辦公地點,上海的辦公地點位于中國電信信息園區,環境優美,毗鄰中國電信學院,學術氣氛濃厚,廣州的辦公地點位于市中心僑景大廈,交通便利,周邊配套設施完善。
二、校園春季招聘崗位
中國電信IT研發中心2016年春季校園招聘現已全面啟動!我們將在全國高校招收若干IT類專業應屆畢業生。具體招聘崗位及相關要求如下:
序號
崗位名稱
崗位主要職責
崗位任職資格
工作地點
招聘人數
1
大數據應用開發工程師
1、hadoop/spark監控平臺開發。
1、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計算機或統計學相關專業畢業。
上海
10人
2、mapreduce/spark job代碼優化。
2、計算機理論基礎扎實。
3、hadoop/spark實時查詢框架開發。
3、熟練掌握Java/c++/scala之一語言編程。
4、hadoop/spark管理平臺開發。
4、熟悉Python/Perl/Bash shell之一腳本語言。
5、hadoop/HBase/spark集群日常運維。
5、了解hadoop基本原理。
6、hadoop/hbase/spark源碼研究。
6、熟悉Linux系統。
7、數據建模或算法研究。
7、熟悉hadoop編程優先考慮。
8、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對解決挑戰型問題充滿激情。
2
后端開發工程師(C++)
1、從事電信IT核心平臺和支撐系統核心應用的研發工作;
1、本科及以上學歷,計算機、數學、物理、通信等相關專業畢業;
廣州、上海
5人
2、完成指定系統或子系統的技術設計工作;
2、掌握操作系統、常見數據結構和算法理論;熟悉Unix/Linux/Windows系統,至少掌握其中一種并熟悉相關日常維護操作;
3、完成指定任務范圍內的編碼開發工作;
3、要求熟悉C++編程思想(如對象、接口、繼承、多態、異常等),熟悉掌握常用類庫(如ATL、Boost等);
4、完成指定任務的文檔編寫工作。
4、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5、工作積極主動,個性樂觀開朗,求知欲和邏輯性強。
3
后端開發工程師(Java)
根據需求進行后端模塊的單元編碼和測試,保障單元代碼質量。
1、本科及以上學歷,計算機、數學、自動化、通信等相關專業畢業;
廣州、上海
5人
2、掌握Java語言,熟練JSP、Servlet、JDBC等Java技術的使用;熟悉常見算法和數據結構;
3、掌握B/S應用架構的基本原理,對可用性、可訪問性等相關知識有實際的了解和實踐經驗;
4、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5、工作積極主動,個性樂觀開朗,邏輯性強。
4
前端開發工程師
根據需求進行前臺頁面的單元編碼和測試,保障單元代碼質量。
1、本科及以上學歷,計算機、數學、自動化、通信等相關專業畢業;
廣州
3人
2、掌握HTML、Javascript、CSS等前端開發語言,熟悉jQuery等主流前端開發框架,熟練使用jQuery和CSS進行WEB界面開發;
3、掌握B/S應用架構的基本原理,對可用性、可訪問性等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和實踐經驗;
4、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5、工作積極主動,個性樂觀開朗,邏輯性強。
三、薪酬福利
1、一線互聯網公司的薪酬水平;
2、特大級央企的福利待遇;
3、外企的人性化工作環境。
四、應聘流程
投遞簡歷-->簡歷評估-->筆試-->面試-->錄用溝通-->簽約
1、簡歷與評估:您可以登陸中國電信招聘網站進行在線職位申請,
簡歷接收截止時間:2016年3月31日。
2、筆試:通過簡歷評估合格后,您會收到我們的筆試邀約;
3、面試:通過筆試環節之后,我們將為您安排1-2輪的人力資源面試及專業面試;
關鍵詞:重要性 教學現狀與問題 相關建議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2(a)-0130-02
在信息化潮流快速發展背景下,計算機領域的技術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計算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應用范圍日漸廣泛,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計算機應用能力成為當代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隨著我國教學體制的不斷完善,計算機教學逐漸成為我國教學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且相關部門對教育改革中計算機基礎教育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因此,培養學生計算機文化素養和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點項目。
1 計算機基礎知識重要性
云技術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一門新興技術,其主要的特點就是最大限度的整合網絡中的計算機資源。就當代中職教育而言,《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對于提高中職學生基本計算機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中職計算機教學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中存在的教與學的問題,值得教師和學生提高重視程度并對它進行研究探討,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計算機學習的入門教程,在中職計算機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盡可能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闡釋計算機基本原理,為中職學生初步了解計算機知識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內容。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實踐,學生進行計算機操作亦離不開理論知識的指導,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原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有助于降低學生操作失誤,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2.1 教學現狀總括
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大學校普遍重視計算機基礎知識教育,幾乎都專門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這一課程,中職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學生對于這一門課程的教學反饋并不好,教師基于教材對計算機基本原理進行教學通常采用大篇幅的文字解析,這使得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逐漸降低,甚至有不少學生對理論課的教學產生了排斥心理。此外,這門課程更多作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精品教材,涉及內容簡單,這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這一教材并沒有實際的教學意義。
2.2 學生總體學習情況
2.2.1 學生課堂參與度低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掌握必備的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人們在社會中生存的必備技能。然而,中職教育中大部分學生對于計算機理論知識重要性缺乏認識,而且,受教師灌輸式教學方法和學生移動設備普及的影響,《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學習質量較低,枯燥的文字解讀使得學生課堂參與度普遍偏低。
2.2.2 學習目的重考試輕應用
受學校考核制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影響,學生將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準備考試,學習內容也傾向于重視考核范圍,其他的計算機知識很大部分被忽略。而且,還存在學生通過考核后,計算機技能荒廢的現象,隨著時間推移,計算機技能基本為零。
3 淺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教學問題
3.1 校園網絡基礎設施較為落后
云技術簡單來說,可以解釋為用戶根據自身信息需求,通過網絡途徑獲得信息服務。在中職教育中云技術還能解釋為,根據學校教學設備、教學資源和教師學生信息需求,推動網絡健全化、便捷化,從而實現教學信息共享化的目標。因此,云技術的應用對網絡環境有一定要求,《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要實現信息共享要求學校提供穩定的網絡環境。然而,大部分中職教育院校還沒有建成網絡專線,制約了中職教育發展。
3.2 教師“云”教育意識有待提高
云計算作為一種新興技術,中職學生對其概念和應用領域還缺乏全面的認識,但是部分中職教師卻表現出了缺乏云意識教育的傾向,特別是資深教師,他們長年累月的致力于自身專業領域的研究,比較重視課本理論知識教育,從而使得《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教師偏向于介紹計算機發展歷程及基本原理,忽略了對新興事物云計算的教育。
3.3 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
在傳統教育思維模式的影響之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依然采用灌輸式教學法,學生被動的接收理論知識教育,與教師的互動探討十分有限。此外,由于計算機領域日新月異,不少教學內容與實際操作存在差距,例如云計算相關概念解析和操作原理在舊版書籍中都沒有涉及。此外,教師通常較為重視教會學生操作,忽略了學生實際應用意識的培養,沒有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利用計算機、利用云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
3.4 教育重理論輕實踐
理論教育的最終歸宿是應用于實踐。云計算時代,學生具備基本操作能力更為重要。就當前教育情況來看,教師依然采用灌輸理論知識,輕視動手操作的教學思路。某些中職教育院校還存在由于教學條件限制,學生不能及時將所學知識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學質量。
4 提高《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質量相關建議
4.1 加強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教育改革推進,多媒體教學基本得到普及,這也要求學校配備基本的網絡條件。特別是計算機教學過程,引用云技術對于校園網絡環境的穩定性要求較高,因此,學校需要加大教育資金投入,爭取建成校園網絡專線。
4.2 建設富有“云意識”師資隊伍
計算機教師素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計算機課程教學質量。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中職院校提供高素質教師隊伍,順應云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學校要特別強調教師掌握云技術基本知識及其運用能力,從而將優秀教育資源引入到教學過程中。
院校可以提高教學準入門檻,盡可能要求入職教師取得“雙證”資格;對于已經就職的教師,學校可以開展教師培養計劃,創造條件讓教師到高等院校進修學校,更新知識系統,特別是云技術的知識框架。此外,院校還可以聘請優秀教研人員到校開展學術交流,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
4.3 改進教學方法,加強互動式教學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和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例如,教師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過程中,可是適當提及云計算相關知識,進而提出課堂問題,再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課后積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一份作業。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調動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意識,從而在總體上提高教學質量。
4.4 利用云技術構建知識平臺
建立云技術知識平臺,首先要求各個中職教師要制定教學計劃,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再結合學生具體學習情況建立學習小組。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創建云端賬號,共享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教師利用通過云技術平臺向學生《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資料,以小組的形式在云端學習,并完成相關小組作業。基于云技術的協作交流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受時間和地點的嚴格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學習途徑。
5 結語
隨著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時代的到來,云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在教育中作用也日益凸顯。中職教育要充分利用云計算技術,通過云平臺整合教育的資源,實現師生資源共享,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提升自身運用計算機技術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可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恒峰.淺談云計算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及其運用[J].信息化建設,2010(2):50-52.
關鍵詞:云計算;安全;信任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2011)24-0000-01
The Safety Discussion of Cloud Computing
Liang Yimin,Pan Xiaoyan
(Wuxi City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Information Branch,Wuxi214071,China)
Abstract: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is the key issue of whether the user is able to rely entirely on cloud services.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availability of technology to solve data,user data privacy and user trust and other issues,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its safety,so the technology would not die a natural death because of trust issues.
Keywords:Cloud computing;Security;Trust
一、概述
云計算,其實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因為其應用范疇較廣。簡單來說,當你的計算機內不需要安裝任何軟件,只要連入網絡,就可以獲取你想要的應用,可以做你任何想做的事,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考慮到網絡平臺、主機安全、病毒入侵、防攻擊和用戶的信任程度,這種理想狀態遠遠不能實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云計算正在滲入我們的生活,這種趨勢在由點到面的逐漸擴大,因為究其技術的先進性和成本的最小化,云計算應用將勢不可擋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二、基本原理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1]。同樣,這種信息共享和應用服務的新手段不僅僅是在企業的數據中心得到應用,對于個人用戶而言,也是一種使用理念上的革新。
這種新興的共享架構,其核心是網絡服務和數據存儲,面對的將是數以百萬計的計算機。
三、云計算的安全性質疑
“在云端”,看起來似乎很美,事實也確實有可供發展的巨大空間。但是按其工作原理來看,存在的一些安全問題是毋庸置疑的:
(一)是否能提供可靠的數據中心?傳統的數據流量控制相對簡單,各種應用基準流量及突發流量有規律可循,即使大型的數據中心,仍然可以根據 Web 應用服務器的重要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訪問控制。然而根據云計算的工作原理,云服務商在這種高度整合的海量資源面前、在數以百萬計的用戶訪問的時刻,如何構建自己的安全模型,其思路是千頭成緒的。
(二)數據的準確性如何保障?云存儲(Cloud Storage)是云計算衍生而出的概念,這個類似于第三方數據倉庫,但云存儲更新的頻率更快,動態更新時如何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如何保證用戶在訪問的某項數據是正確的?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是一種通過因網絡即可發送操作系統和相關服務的模式,PaaS能夠將私人電腦中的資源轉移到網絡云,那么如何保證這部分資源的正確性?
(三)用戶隱私。按照云的工作原理,提供云服務的公司對所提供的服務有控制權,他們可以合法的或是通過用戶協議的方式來任意地對用戶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和數據進行監控。當然此監控的目的大多數是基于對數據完整性和準確性的審核,但無法排除人為因素的窺探用戶隱私。而此類泄露用戶隱私的行為已經由于安全模型的不完善或是某些人為原因時有發生。
四、云計算的安全性探討
云安全(Cloud Security),其本身的構想是:通過網狀的大量客戶端來監控互聯網中的木馬、惡意程序,并推送到服務端進行分析和處理,使用者越多,能收集到的信息就越多,經過服務端分析和處理過的解決方案再推送到每個用戶。由于目前各服務商對計算的的定義不一,其標準也是各行其道,安全性標準彈性較大。
(一)云計算中的身份認證。相對于云環境而言,中小企業內部的基于局域網的身份認證無疑是更安全的,但是在云環境中,面對的海量用戶和復雜的環境,該種認證無疑是過于單薄的。這就需要多重的認證措施,除去用戶名和密碼認證外,證書認證、生物體征識別等加入,可使云環境中的身份認證變的更加可靠。
(二)數據安全保障。從Google到IBM再到Microsoft,各種大大小小的公司的加入到云服務的行列中來,因為任何一家IT廠商都不希望看到壟斷,這也就造成了到目前為止,云計算沒有統一的技術和標準。這就給數據安全造成了不確定性。如同中小企業的災備和IT管理模式,云計算需要做的是在基礎設施層完善災備機制,在平臺層盡量的減少應用程序的漏洞。
(三)用戶隱私泄露帶來的信任危機。如果用戶隱私或是保密數據泄露,那么誰還會去相信云計算呢?事實此類事件已經發生過。當然,自從云計算這個名詞誕生以來,它的構想和美好的前景給IT界人士和普通用戶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如果僅僅為因安全策略的問題讓這場顛覆性的“革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無疑是得不償失的。因此,信任問題就擺到了桌面成為首先要解決的。針對云用戶對自身敏感數據的高安全需求,研究面向用戶數據的安全隱私保障機制[2],在基礎設施層做好安全策略,需要的是很多安全方面的專業人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給云計算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堅石。
云計算理念的提出到目前為止,不斷在前進中發展,當然也走過些彎路,然而,做為今后IT界發展的趨勢,它前進的步伐是無可阻擋的。但是,在安全性的探索方面還要做不斷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扈志峰.淺析云計算的安全性問題[J].科技經濟市場,2010,10
[關鍵字]EH4電磁測深 構造識別 巖性劃分
[中圖分類號] O441.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5-198-2
0引言
隨著工業、科技和基礎建設等各方面的發展,國家對金屬礦產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地表礦和淺層礦床已基本查明,需要進一步尋找深部礦產。EH4是在大地電磁測深(M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控源測深方法,它既有有源電探法的穩定性,又有無源電磁法的輕便節能,而且測量深度大,分辨率高,能較準確定位構造斷裂、隱伏巖體和礦體、查明構造斷裂向深部延伸的情況,為地質找礦提供可靠的信息。
1概述
1.1地質背景
測區為花崗巖區,處于諸廣巖體南東邊部,百順斷陷帶中段,巖漿活動頻繁,構造發育。區內僅有第四系零星分布在山間凹地、山前斜坡及溪流兩側,主要為礫石、砂和粘土等坡積、河流沉積物,厚數米,覆蓋于印支期花崗巖之上。
工作區處于多期、多次、多向巖漿活動迭置交錯形成的巖漿活動中心。出露的巖漿巖主要有:印支期巖體(γ51)、燕山期巖體(γ52、γ53)、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以北東向、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為主。
1.2地球物理特征
工作區巖石標本測定結果表(表1)表明,構造斷裂帶、近礦蝕變圍巖和花崗巖均具有明顯的電阻率差異,說明在該區進行EH4連續電導率測量工作具備充分的地球物理前提。
2 EH4電磁測深基本原理
EH4是在大地電磁測深(M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控源測深方法,因此在遠離源區的電磁場可視為平面波,只要在遠離源區的測區內觀測相互正交的電場(E)和磁場(H)振幅,再根據公式:
計算在各向同性介質中的大地阻抗Z式中:f——表示頻率;μ——表示磁導率;ρ——表示電阻率。
當μ=4π×10-7H/m時,經過變換可得到計算電阻率的公式:
從上式可以看出,只要測量出電磁場正交水平分量,便可計算介質的電阻率。
又由電磁場理論可知,電磁場在大地中傳播時,其能量不斷衰減。我們定義電磁場振幅衰減到初始場的1/e時的深度為趨膚深度或有效穿透深度(δ),公式如下:
式中,ρ為地層的視電阻率,f為測量頻率。上式表明高頻的資料主要反映淺部介質的電性特征,而低頻資料則主要反映深部介質的電性變化特征。在一個寬頻帶上測量E和H,并由此計算出不同頻率下的卡尼亞視電阻率和相位,可以確定地下巖層的電性結構和地質構造。
3野外工作技術
音頻大地電磁測量野外數據采集使用EH-4連續電導率儀,采用單點張量觀測方式,在遠區(即收發距大于3-4倍趨膚深度)測量兩個相互正交的電場和磁場分量。野外工作分人工場電磁波采集和天然場電磁波采集,接收大地電磁信號的頻率范圍為10Hz-64kHz,在電磁信號較弱的頻段,需要補充人工場源。
4工程應用實例
圖1測線自南西向北東依次穿過了加里東期第二階段混合巖(HЛ)和燕山早期第一階段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γ52-1)。反演電阻率斷面圖表現為三層結構,地表為低阻特征,中部為中高阻特征,下部為高阻特征。根據反演電阻率解釋標志,綜合分析認為:
(1)地表低阻帶是近地表物理風化富水層的表現。
(2)中部中高阻層電阻率等值線形態不規則,近垂向的低阻帶把高阻體分成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塊體,表明巖體結構不均一,完整性遭到了破壞,各種蝕變作用強烈。其中:平距0m~200m段,標高400m~-200m區域有片中高阻體,其電阻率值大于3000~12000Ω·m,是加里東期第二階段混合巖(HЛ);平距0m~400m段,標高-200m~-300m區域有片低阻體,其電阻率值小于3000Ω·m,推測是構造破碎帶;平距200m~1000m段,標高300m~-200m區域有片中高阻體,其電阻率值大于3000~16000Ω·m,為燕山早期第一階段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γ52-1);
(3)下部為大片凸起的高值區,反演電阻率值高于12000Ω·m,推測是隱伏的燕山早期第二階段中細粒斑狀二云母花崗巖(γ52-2)。
(4)推斷了2條斷裂:
F13地表位于加里東期第二階段混合巖(HЛ)和燕山早期第一階段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γ52-1)交界處,等值線直立,低阻異常帶反演電阻率小于5000Ω·m,斷裂沿低阻帶通過,向下延伸約500m。
F14斷裂位于平距900m左右,等值線直立,低阻異常帶反演電阻率小于6000Ω·m,等值帶較寬,穩定向下延伸約700m,至燕山早期第二階段中細粒斑狀二云母花崗巖(γ52-2)頂部,構造特征消失。
5結束語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看到EH4電磁測深可以較好地識別構造斷裂和劃分巖性,能夠查明構造的延伸深度和方向,能夠尋找隱伏巖體,能夠為地質找礦提供較好的深部信息。
The Application Of EH4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In Mineral Reconnaissance Survey
Hu Shou Yu
(291 Team of Guangdong geologic Bureau of Nuclear Industry,GuangDongFoShan,528133)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作為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一種產物,無論是在今天的農業生產方面還是天氣調節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與人類對天氣過程認識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們對天氣的敏感性越來越強,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文章緊緊圍繞著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對其基本原理、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探究。
關鍵詞: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現狀;發展趨勢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起源于美國,1946年傳入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以服務農業為根本,以防災減災為核心,在農業、林業、交通運輸、航空、水利等諸多領域都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日益短缺的背景形勢下,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更為重要與關鍵。因此,必須對其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促進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效用的最大化發揮。
1.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的基本原理
人工影響天氣實現對天氣進行人工影響的基本原理是依據與利用天氣的自然規律和云的微物理不穩定性,通過播散適量、適合的催化劑,來引導云、降水按照人們的預定方向發展變化,從而達到以少量成本換取巨大利益、促進降水緩解旱情、消云散霧、減少冰雹等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目標[1]。人工影響天氣具體包括人工降雨、人工消云散霧消冰雹、人工防霜凍等。除了上述這些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對天氣進行影響之外,人類對天氣的影響還包括無意識的影響,如都市、工業生產、供暖等對天氣的作用,但這并不屬于人工影響天氣的范疇,而僅僅是人類對天氣的一種無意識影響。
2.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發展現狀
云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是我國發展最早的與天氣科學相關的內容。從上世紀末至今,伴隨我國綜合國力與科學水平的顯著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與云物理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先進大氣物理探測技術、衛星技術、雷達技術在人工影響天氣中的應用使人工影響天氣逐漸趨于多學科交叉性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現代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逐漸建立起來[2]。而云物理在宏、微觀特征、云基本特性的地基、空基直、間接觀測等也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現階段,我國已投入運行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網共有156座,局地天氣監測與作業指揮雷達共有334部。目前,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已基本形成了依托天氣來預測降水、降雪、大風等各種天氣情況。雖然雷達、衛星、探測、觀測等許多先進信息技術已被應用在人工影響天氣當中,但總體而言我國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水平仍有待提高,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需不斷改進與完善。
3.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3.1數值模式根據當前及未來人類生存發展需要和社會生產需要,數值模式將成為未來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發展與水平提升的重要工具[3]。目前,計算機技術已具備了云實際模擬能力,這就為我國將具有詳細云物理過程和具有資料同化功能的數值模式應用于人工影響天氣的實際業務處理當中提供了可能。數值模式在人工影響天氣中的應用主要包含三方面,即方案設計與檢驗,作業過程的指導和作業后的結果分析。這意味著數值模式在人工影響天氣中的運用可以優化方案設計和物理假設,提高微物理過程和實際天氣信息分析的準確性,降低實際工作中的許多不確定性,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科技水平與實際處理能力。不僅如此,數值模式還能夠在相同云況條件下,對播散與無播散進行對比分析,對播散物質的擴散路徑進行預測模擬與提供不同播散方式所產生的潛在效應,從而幫助人們選擇出最佳天氣影響方式,并向人們提供試驗與實際作業所需的實時預報。
3.2與地球環境監測和觀測技術緊密結合科技進步是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發展的唯一原動力,在當前社會科技日益發達的環境下,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趨勢良好,尤其是觀測技術[4]。現代人工影響天氣在觀測方面未來的發展將以充分利用先進觀測技術和地球環境檢測技術為主,將逐漸由單一波長雷達和飛機探測技術轉向為集衛星、GPS、多普勒雷達、裝載先進探測飛機、偏振雷達、監測網絡、微波輻射計等多種先進技術于一身的綜合探測技術和觀測技術。考慮到人工影響天氣的復雜性與特殊性要求探測飛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續航能力、飛行高度和抵御不良天氣等能力,因此將先進探測系統裝載到飛機上是人工影響天氣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先進探測式飛機可以觀測播散前后云中水物質的變化,從而有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云中水物質的類型、演變過程等信息。目前,普遍使用的機載離子探測系統是由多個分別裝載在飛機不同位置的探頭組成,是一種基于激光拍攝粒子圖像并對粒子記數粒子譜測量的先進系統[5]。此外,多普勒雷達網已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并在天氣預警、強天氣預測、降水觀測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觀測技術、地球環境探測技術和數值模式是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未來發展的重點對象之外,高靈敏度的風廓線儀等儀器設備、播散技術、吸濕劑催化技術、播云優化技術等也都是人工影響天氣發展的主流趨勢。
4.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日益短缺、干旱逐年加劇的發展狀態下,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在擁有廣闊、良好發展前景的同時,所背負的使命與責任也逐漸變得更為沉重和巨大。相關工作人員應積極發展觀測、探測水平高、播散技術先進多樣、信息獲取及時全面、分析完整準確、集成多種先進科學技術的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不斷努力提升我國人工影響天氣科技水平。
參考文獻:
[1]邵洋,劉偉,孟旭,王廣河.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研發和應用進展[J].干旱氣象,2014,04:649-658.
[2]車秀杰.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的發展論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4:29.
[3]姜宗元.基于WebGIS技術的人工影響天氣預警指揮系統研究與開發[D].電子科技大學,2013.
[4]黃巧明.車載移動式火箭人工影響天氣監控指揮及信息管理[D].電子科技大學,2013.
[關鍵詞]多媒體;基本原理概論;優勢互補
[作者簡介]唐云紅,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法學碩士,湖南衡陽421008
[中圖分類號]0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6―0192―03
“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合后四門課中學理性最強的課程。能不能把學理性很強的“原理”課講出吸引力,真正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我們面對的一個新課題。為應對挑戰,在增強該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探索中,許多教師選擇并依賴于多媒體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毋庸置疑,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把學生帶到輕松、愉快的現代教學氛圍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然而,筆者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原理”課是一門意識形態性很強的理論學科,教學效果的提高如果僅靠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植入是不夠的,多媒體必須與傳統課堂教學優勢互補,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原理"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一詞譯自英文Multimedia,是由mul-tiple和media復合而成的。它是一種把文本、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形式的信息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從而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則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課前制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達到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技術。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教學以其教學視野更寬闊、教學資源更豐富、教學手段更先進的特點,被廣泛地推廣應用至各科教學,“原理”課也不例外。一般說來,在“原理”課教學中輔以多媒體教學技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 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原理”課課時的不足,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原理”課是在綜合了原“98方案”中的“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內容,并吸收科學社會主義相關內容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共54學時。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高度濃縮的豐富內容講授完,傳統的教學方法,速度慢,范圍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擴充,難度非常大。而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片、圖像、文字、動畫、視頻為一體,充分利用電腦能夠存貯大量信息的優勢,加大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容量,使授課內容立體化。如在講述“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經濟全球化”等理論命題時,使用多媒體課件,給予學生豐富的、立體的感性信息,就可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掌握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及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2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對“原理”課知識的獲取和記憶,提高教學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人們一般能記住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同時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原理”課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教師從上課鈴響講到下課鈴響,學生只需耳朵聽,唯理論而理論,空對空,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感性材料同時顯示,變枯燥的理論講解為可觀賞的直觀畫面,使基本原理的內容形象化,及時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各種感官,強化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可以幫助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理解并保持記憶教學內容。
3 多媒體教學使教師與學生教學相互交流增強,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積極性。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是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學生才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無論教師對的基本原理分析得如何透徹,講得如何眉飛色舞、津津樂道,也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參與。而在多媒體教學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多媒體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新穎活潑的教學方式,將單純知識再現的教學方式轉換為理解性的思維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交流,給學生學習以更大的思維空間,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二、“原理”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誤區及應注意的問題
正是由于多媒體教學具有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提高“原理”課教學實效性的探索中得以大規模推廣。然而,筆者卻發現,不少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卻走人了教學誤區,不僅沒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反而把傳統課堂教學的精華部分也丟掉了。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誤區:
誤區之一:多媒體信息量越大越好。有的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誤以為信息量越大越好,把加大課堂容量作為終極追求,結果卻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頻繁切換鼠標,用多媒體信息輪番轟炸學生。如果單位時間內課堂教學信息量過大,就會造成電腦屏幕對學生長時間的刺激,思維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稍有疏忽就會跟不上教學節奏,學生沒有時間記筆記,也來不及理解重要的知識點。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在造成學生消化不良的同時,促成學生的思維惰性。
誤區之二:用多媒體取代傳統教學。有的教師誤以為推廣多媒體教學,就是要用多媒體取代傳統課堂教學,他們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完全對立起來。有的教師在使用多媒體上課時,只是放多媒體光盤,學生靜悄悄地看,就像是看電影,聲光流動,有趣卻華而不實。還有的教師把多媒體界面設計得非常漂亮,不同的內容以不同的方式閃爍出現,教師固定地站在電腦前面切換鼠標,傳統課堂教學完全被拋棄。這樣做的結果只能導致教學過程的平庸化,教學重點沒辦法突出,教學難點沒辦法突破,教學疑點沒辦法展開,教學的本質失去了。
誤區之三:只要做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使用了電腦就是多媒體教學。各高校的多媒體教室為節約教育資源,設計容量一般都在一百人以上。由于高校擴招,教學任務的加重,為便于多媒體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各高校基本上把“原理”課這樣的大班課安排在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教室中良好的教學條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身體負擔。但因為手中掌握資料的不足,有的教師把講課要點做成Powerpoint演示幻燈片,再添加
幾張圖片就成了時髦的多媒體課件。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取多媒體之形,棄多媒體教學之實,自欺欺人。
基于此,在“原理”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時,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要適度。多媒體是一門教學技術,它必須為教學內容和目標服務。內容整合后的“原理”課時空跨度和學科跨度都很大,有著十分鮮明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它需要從根本上回答三個重大課題: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許多變化,其本質變沒變,揭示的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代替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變沒變;社會主義在發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還光明不光明;歷經150多年的考驗,還靈不靈。要回答這些重大課題,解決大學生深層次的思想問題,強化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光靠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性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加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社會主義遭遇的挫折,多元化的社會思潮,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對“淡化意識形態”的極力宣揚,當代大學生人生第二次斷乳期的特點,“原理”課教學目標的實現任重道遠。因此,在“原理”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必須照顧到“原理”課課程特點和大學生生理心理特點適度使用。
2 多媒體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補充,不能取代傳統課堂教學。在“原理”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好處就在于多媒體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直觀化。但由于多媒體的演示性,一旦把握不當,很容易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師對問題深入淺出的分析大受影響,不利于教師教學個性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而傳統的“黑板+粉筆”的課堂教學則能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邊講邊板書,板書所到之處,就是教學重點之處,也是學生思維所到之處,學生可以記筆記,思考所授內容,也可以調整思緒,跟上課堂節奏,張弛有度。因此,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必須為學生留下足夠的討論和思考時間,把多媒體理論表述的直觀化,教師分析的深入淺出和人格魅力的熏陶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教學的最高境界。
3 多媒體教學不能流于形式。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它的交互優勢和視聽優勢,可以將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用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筆者游覽了省內好幾所高校的多媒體教學,發現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缺乏各種豐富的材料,僅是直線型的板書作用,重形式輕內容,這不僅是對多媒體教學的誤解,更是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玷污。筆者在調查中也聽同學們反映,這樣的多媒體課最好不要。因此,我們使用多媒體教學決不能只停留在其表現形式上,如果那樣,就會喧賓奪主,沖淡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