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設計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支持單位:《中國現代教育裝備》雜志社
《學前教育》雜志社
一、征集創設方案的目的
幼兒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開展活動和進行學習的,互動性強、充滿童趣、具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既是幼兒園文化建設最為外顯的條件,也是提高幼兒體質、培養認知能力、豐富感性經驗的關鍵因素。
《北京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年)》正在實施,北京市政府將通過加大投入、擴大資源、改善條件等措施來加強公辦幼兒園的建設,確保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計劃,北京市教育技術設備中心聯合《中國現代教育裝備》雜志社、《學前教育》雜志社,面向全國一線幼兒園教師、設計研究機構和玩教具生產企業及社會各界征集幼兒園教與學環境創設方案,旨在為幼兒園建設積累案例與素材,為研究制定北京市幼兒園建設與配置標準提供研究資料,為實施幼兒園達標工程建設提供指導和評價依據。
二、方案范圍與內容要求
1.方案范圍
幼兒園教與學的環境布局內容豐富,此次征集以幼兒園局部環境的布局搭建方案為主,包括:
(1)室內外游戲活動環境創設方案;
(2)室內外健康與生活環境創設方案;
(3)室內外科學環境創設方案;
(4)室內外藝術環境創設方案。
2.方案內容要求
(1)方案設計理念與依據
以遵循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規律和培育幼兒的體質、能力為出發點,結合當前幼兒教育、幼兒心理和幼兒生理特點的研究理論,說明不同類型環境創設方案的理念和依據。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能力發展特點,說明方案設計、功能設置、環境布局、資源配置的原因。
理念與依據的描述要符合當前主流教育觀念和理論。要針對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和當前幼兒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目前學前教育實踐經驗和現實要求進行方案創設。
(2)功能設置
從可提供教育內容和訓練內容、開展的活動主題以及可以達到的能力目標、安全保障、衛生條件等方面描述各類型環境創設方案的功能。
功能設置要求明確具體,要能說明按此方案建設,能培養或者鍛煉幼兒哪些方面的技能或者能力,能對幼兒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
(3)環境布局
環境布局設計要根據娛樂、教學活動內容對設施、設備、資源、空間進行合理規劃,整體考慮教學環境中地面、墻面、立體空間在教育中的作用,符合安全性、環保性、適應性、科學性、便捷性等要求。
環境布局設計要有較強的互動參與性、教育性并充滿童趣,最好能動態變化。
(4)活動資源
根據活動方案的設計理念、功能要求,列出完成教學活動內容所需要的設施、設備、圖書、軟件資源和各種玩教具。
各種資源應與設定的教育教學目標相適應,同時應符合幼兒的使用特點,符合安全、環保、衛生要求,注重材料的多功能與可變性。
(5)活動案例
活動案例要求主題明確,思路清晰,活動過程要能充分發揮環境、設施、設備以及其他資源的整體作用,注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性與發展性。
三、方案征集、刊登與評選
1.征集對象
(1)幼兒園園長、教師
(2)幼兒園設計研究單位
(3)高校科研院所
(4)玩教具生產企業
(5)其他社會各界人士
2.刊登辦法
凡由《中國現代教育裝備》雜志征集、約請的稿件,經外審專家推薦,可在本刊學前教育欄目中免費刊登,并加以點評,以便改進和推廣方案,不愿公開發表的作者請事先予以聲明。稿件發表即付稿酬,企業宣傳除外。
3.評審及獎勵辦法
由主辦方聘請知名專家進行評審,對優秀創設方案頒發獎金及證書,獲獎者還可受邀參加“2013年第三屆北京教育裝備論壇”,并獲獎方案。
4.省略, 郵件主題注明“方案征集”字樣。
五、著作權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中一般采用理論教學與模擬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顯然已經很難與新的發展形勢相適應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因此隨著現階段項目教學改革的進一步全面深化和發展,各高校應不斷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地創新思維,將項目案例教學有機地應用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當中,促使本專業的教育教學得到更好的發展。
選定項目教學任務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其專業的特殊性,而項目案例教學具有著非常良好的實踐功能與實踐基礎。我國高校在現代化教學過程中將實際教學內容融入項目案例教學中,將企業作為案例教學的教學背景,以真實的項目作為教學任務,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欲望的不斷上升,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環境藝術專業學習能力的提升。項目教學法是通過模擬的工作室和項目實驗室來實現的。因此,教學規范是項目課程的最基本要求,選定好項目教學任務,設計好實踐課程的學習內容,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實踐情境的真實情感。在該環節中,各教學教師自行組成教學任務小組并對所要開展的教學目標進行相應的分析后選擇相應的項目案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任務及所要進行的項目案例進行相結合分析,對具體的每一課程進行實際的教學組織分析,包括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時間等的安排,并按照相應的項目案例教學流程完成項目設計,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實際理論知識與操作能力的掌握。
例如,選擇“城市住宅景觀規劃設計”為專業實訓項目,在這一項目中,需要對住宅小區級其分區的平面圖進行相應設計,同時對分項設計的內容及方法進行簡要說明,后對該項目的設計概念進行整理,從而實現對其模型的制造以及版面的設計,在上述項目案例設計過程中,必須將課程與實際案例緊密相結合。
制定相應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計劃
項目案例教學法教學模式的產生是時展的必要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要教學手段。學生在開展項目之前要進行合理的分組,并按照相關的項目任務要求對項目進行正式的工作程序及計劃制定,后結合之前整理的相關資料對任務進行相應分析并進行實施方法的探討,從而最終實現對項目計劃以及項目方法的確定。例如在城市住宅景觀設計時,相關指導教師應教授學生對實際項目地點進行測繪,現場制定項目圖表以及項目平面圖,并對其進行現場拍照,根據收集的實際相關案例以及相關資料對其進行分別評價后完成資料的匯總與整編,制定設計目標完成圖紙的初步設計。
1.項目計劃實施
學生按照之前的小組分組進行任務的分工以及小組成員的規劃,并要求每組小組成員按照相關項目既定的程序以及既定的實施計劃進行分析與整合,最終實現項目任務的完成與實施。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在其中起著組織、引導、監督等效用,因此各指導教師在學生項目計劃實施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及時的組織與嚴密的監控,從而保證項目計劃的有效實施。同時項目指導教師還可以在項目任務開展過程中,對之前與該項目有關的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加強學生對住宅景觀設計的整體了解,熟悉景觀住宅項目相關的設計程序,了解現代住宅的發展趨勢,從而實現最終的住宅景觀設計計劃并使其得以有序的開展與實施。
2.項目評價
項目評價的開展是項目指導教師對學生項目過程及最終項目成果的評價,在項目評價開展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對自己在項目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優異的地方進行總結。在項目最終結束時,各個指導教師組成相應的評價小組對各組之間的分析報告及實施過程中的項目圖紙等各部分進行評價,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并提出指導意見。
對項目案例教學的整體運用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合作協調能力以及溝通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實現對該課程的教學實際吸收,提高學習質量。
結束語
項目案例教學法作為現代高校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教學模式,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項目案例教學指導,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資料整合能力以及信息采集能力,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地實現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目標的高效掌握,促進學校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農林院校;環境設計;特色定位
一、特色定位的釋義及重要性
教育部相關主管部門曾指出:特色專業“應該是在專業建設的觀念上有獨特性,人才培養的手段上有新穎性,課程設置、知識和技能的結構上有科學性,產教結合架構上有獨創性”。[1]這一界定,是關于高校特色專業設置的屬性界定,其“四性”表述,對于特色定位的釋義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那么,什么是特色定位?簡言之,就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而言,特色定位就是與眾不同辦學風格、特點、取向的形成與確立,是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式和方向諸方面獨特性、新穎性、科學性、獨創性的個性展示。而就農林院校環境設計專業而言,特色定位應當以與農學林學關聯為辦學宗旨、以涉農涉林為課程設置原則、以培養寬口徑多用途生態環境設計專門人才為目標。對自身特色定位的權衡和考量要特別注重必要性、適配性和前瞻性,要與學校的辦學特色及專業優勢緊密銜接。在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都清醒地認識到專業特色的重要性,都在充分施展自身優勢使專業盡可能辦出鮮明的個性特色。特別是一些冷僻專業、新辦專業和普設專業,為了吸引生源、提高社會知名度,尤其在專業特色上大作文章。據筆者了解,近年來,為了更好地謀求自身的發展,擴大生存空間,我國農林類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都在不同程度地嘗試打出自己的“特色牌”。為什么?這是因為,我國現有高等院校2845個,其中設置了設計類專業的學校有1947個,有400余所各類高等院校設立了環境設計專業。[2]這些數據充分說明,無論是就普通高校而言,還是就農林類高校而言,環境設計專業所面臨的競爭是何等的激烈!如果我們在專業特色上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那么,下一個出局的就會是自己!
二、準確把握特色定位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特色定位應與本校辦學特色掛鉤
農林類院校一般都普遍堅持以“農”和“林”貫穿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全過程。在農林專業背景下,即使是非農學科,也要與農林學科相互交叉,彼此融通。“非農”而不“離農”,才是農林類院校非農林專業的生存法則。為此,農林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應著力從專業的交叉性、關聯性和延伸性上發力。即:其一、在課程設置上做到與農林學科有交叉。比如,我校環境設計系開設的生態室內設計、景觀植物等課程,就較好地體現了與廣義農學的學科交叉。其二、在本專業與本校其它專業的設置上做到相關聯。比如,我校的園林設計和室內設計的關聯就是非常緊密的。其三、在人才用途的覆蓋上做到相延伸。比如,我系主要是為社會輸送寬口徑多用途生態環境設計專門人才,而生態與農業則密切掛鉤。
(二)特色定位應與學生就業創業掛鉤
學生的就業率與創業成功率是檢驗教學質量的硬指標。農林類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只有緊密聯系學生就業創業所必須具備的實際才能與本領,做到因需施教,才能使自身的專業特色定位與社會需求緊密掛鉤。近年來,我系針對社會需求,以全面提高學生就業創業技能為目標,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配強師資力量,開展學研產一體化流程化教學實踐,在全面打牢學生學識基礎的前提下,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實現了畢業生99%的就業率。不少學生還獨當一面,自主創業,取得了成功。
(三)特色定位應與教學資源優勢掛鉤
教學資源是師資、設施、科研、信息等各種資源的集合組合。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要辦出自身特色,就必須最大限度利用這些資源,使教師能夠施展自己的專業特長,設施能夠發揮它的最大用途,科研成果能夠得到有效運用,文獻信息能夠得到充分共享。我校的各種教學資源與“農”密切相關,我系辦學也緊緊依托這些優勢,在專業設置上堅持以廣義農學為學科支撐,體現涉農特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裝置藝術設計、陳設藝術設計、公共環境小品、創意設計與推廣等方面的寬口徑高級設計人才。
(四)特色定位應與人才培養目標掛鉤
農林類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離不開以培養農業林業科學類人才為主,以培養其它與此關聯類人才為輔的基本定位。如同農口和林口需要大量法律、財務、商務、計算機等人才一樣,無論是涉農涉林的產業體系、商業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都無疑需要大量環境設計類人才。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特色定位,只要能夠使培養出的人才適應和融入涉農涉林的一切產業、商業和社會服務體系,并且學有所用,就算是正確的定位。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系確立了實現“三個取向”(即技術類人才、研究類人才、環境設計拔尖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較好地對接了學校培養農口類多用途寬口徑人才的既定人才培養目標,也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評價。
三、我校環境設計專業特色定位的嘗試與探索
近年來,我系在專業的特色定位上進行了一些可行的嘗試與探索,獲得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主要有四點:
(一)緊扣農字,實現農學的關聯延伸
結合農業院校特點,我系開設了與“三農”密切關聯的專業課程。第一,新增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環境公共設施設計等課程,使部分新增課程直接姓“農”。第二,將原有的數字化環境設計引入證書制度,與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全國計算機技術認證(CAD)實現課程置換,學生學完此課程,經考試合格,即獲得全國計算機技術認證應用工程師證書(CAD工程師),以增加學生在農口領域的就業籌碼。第三,將原有的景觀設計概論和景觀設計,更名為生態景觀設計概論和生態景觀設計,在課程內容中加入生態學的部分,主要講述如何從生態學的角度進行景觀設計,將原有的室內空間設計1與2更名為室內生態設計1與2,主要講述如何從生態學的角度進行居住空間設計、公共空間設計,這樣調整,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多地融入大農學范疇。第四,將原有的建筑設計拆分為農業建筑設計和城市小型建筑設計兩門課程,對農業建筑和城市建筑分別講述,這樣調整,確保了涉“農”的專業課程能夠獨立門戶。第五,開發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實訓項目,將項目教學貫穿于城市小型建筑設計、農業建筑設計、室內空間設計1與2、生態景觀設計、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家具與陳設設計、光環境設計、室內外空間色彩設計、材料及施工工藝等課程的始終,這樣做,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實體設計的實戰本領。
(二)取人之長,做到定位的兼收并蓄
我系所堅持的特色定位的兼收并蓄主要體現在課程建設、校企合作和隊伍建設上。在課程建設上,我系貫徹一個“請”字。通過外聘教師,補齊本專業師資力量的短板,收納各方英才為我所用。在校企合作上,我系貫徹一個“聯”字。以搭建校企數字傳輸課堂等方式,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3DMAX)等課程的教學交流。將企業工作流程、施工過程等實時傳遞到課堂,使企業兼職教師在工作現場可直接開展專業教學,實現校企聯合教學。校企合作開發核心課程資源包,合作開發施工工藝、材料預算等虛擬實訓視頻,聚集設計案例、行業企業技術標準、設計素材、教案、課件、視頻、資訊等,依托學校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形成校企共建共享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根據社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需求變化,按照多種職業崗位的從業技術要求,不斷更新相應課程的教學內容,構建融入景觀、建筑及室內設計行業企業技術標準的課程體系。在隊伍建設上,我系貫徹一個“精”字。即精訓師資隊伍,蓄積教學能量。一是發揮本校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的作用,建立環境設計工作室,使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得到施展。二是有計劃地選送優秀教師到有關高等院校、企業進修深造,吸收外校的教學精華。三是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在職博士研究生,進一步提高在任教師的學歷層次。四是爭取引進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更好地優化師資結構。五是進一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與學術研究活動,使教學與科研比翼齊飛。
(三)人無我有,辦出專業的個性特色
通過多年實踐,我系力圖將本專業辦出姓“農”的個性特色。一是落實培養符合專業規范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積極探索構建學研產“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具體包括:以“知識學習”為主線的課程模塊;以“科研培養”為主線的創新基地模塊;以“生產實踐”為主線的綜合實踐教學模塊。三個模塊按照學研產發展規律,整合成為環環緊扣的教學鏈,并依據該教學鏈制定全新的教學計劃,明確每個模塊課程的具體任務和要求。二是突出素質拓展,實施活動教育提量工程,通過課程展覽和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環境設計行業競賽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
(四)因需應變,對接社會的人才需求
因應人才市場需求,我系適時調整專業課程,具體表現在:一是與用人企業共同優化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實現人才培養方案與職業崗位要求對接,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設計流程對接。二是深化“項目+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小區景觀設計、新農村規劃、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開發和城鎮化建設、居住與公共空間設計與施工項目為搭配,校企合作建立校內專業設計工作室、實驗室和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三引三進”,即將企業引入校園、將工程項目引入課程、將企業骨干引入教學團隊和教師進企業、學生進工作室、教學進現場,實現教、學、做流程化,推行“項目+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三是強化以參與、體驗、實訓為形式的實踐教學。加大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將學生畢業實習的時間確定為不少于3個月,將原有的9周更改為12周。同時將原有的采風與專業考查更名為傳統文化考查。主要對我國傳統民俗、民居文化等進行專業考查,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設計實踐。此外,還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開發一批學以致用的實訓項目,引入企業及行業的技術標準,為學生營造生產性實訓環境。四是精選學生就業創業的練兵場地。在一些環境實體設計精品較多的大城市(如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設置一系列實踐活動基地,以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滿足學生高層次實習的需要。總而言之,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特色定位與生源、教學質量、就業率、社會知名度密切相關,與拓展藝術類專業在非藝術類院校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密切相關,與補齊補強農林類院校專業配置密切相關,是一個現實而且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潘魯生.關注高等藝術教育———高校藝術類專業設置與調整面臨的形式與對策[J].設計藝術,2002,(1):6-10.
【關鍵詞】工作室 啟發誘導 探究討論 輔導自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245-01
大學畢業生就業后卻不能承擔起工作重任,需要在工作崗位上進行相當長時間的再學習,才能獨當一面地工作,這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個通病。我校是一所高職院校,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用人單位往往要求畢業生一到單位就能投入工作。然而按照老的教學方法培養的學生只是掌握了理論知識,雖然也進行了一些實踐活動,可是那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實踐,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推行了工作室教學機制。
所謂的工作室教學機制,就是把教學班分成若干個工作室,進行模擬項目設計,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項目設計進行。每門課程學完,學生都要完成相應的設計作品。
一、教材處理與教案編寫
工作室教學決不是把設計任務一布置,就放任學生自己去設計。它與其它教學一樣也要編寫好教案。但是普通的教材已經不適用了,必須按照工作室教學法的需要整理編寫。理論部分要貫徹少講精講的原則,必須講的部分如設計原則、方法、流程等要講透,其余部分可讓學生自學,或在設計中隨遇隨講。工作室教學中,大部分時間是學生自己設計,但是即使是這種課,教師也決不可無教案進課堂。設計課的教案與其它課的教案一樣要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課時安排、課前準備、教學內容等等。
二、工作室的組織工作
將全班學生作為一個工作室。在做大型設計項目時,可把工作室學生分為若干個工作組,設定一位組長負責該組設計任務的分配。每一個工作組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將獨立完成他們所屬的設計任務。
三、在工作室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由于藝術設計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實行工作室教學機制,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兼顧理論,培養實用型人才。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是:
1.啟發誘導式教學法。
在教授理論知識時常用此法。這種教學法是以設問開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吸取知識的營養。例如在教授“資料收集與分析”這一節時,先提出問題:與我們設計對象相關的資料有哪些?提示:要考慮環境、社會、經濟諸方面。學生在教師啟發下積極思考問題。
2.探究討論式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引導學生探究設計的未知領域,并通過討論集思廣益從而得出較好的設計方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授“專賣店空間環境設計”時,要求學生探究:一個專賣店設計成功的關鍵是什么?組織學生討論,并引導學生得出“關鍵是專賣店的特色形象”的結論。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怎樣根據專賣店的專屬商品和藝術主題設計出專賣店的特色形象?最后小結,表揚點子出得好的學生,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輔導自學式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在教授完基礎知識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模擬設計工作室,完成一些指定的設計任務。
四、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給學生學法。只有學生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樣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1.提煉總結法。
這種學習方法,是對所學的知識或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提煉,總結出其中帶規律性的東西。例如在學習“展示空間的序列”時,學生可搜集博物館、會展、超市、宮廷、寺廟、園林等的序列路線資料,從中提煉總結出幾種常用序列路線,加以保存。以后在設計時就能做到心中有底。
2.類比歸納法。
這種學習方法,是對所學的幾個知識點進行分類比較,歸納出它們的相同處和不同處,以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例如在學習“商業空間展示設計”時可對“商場展示空間”、“超市展示空間”、“專買店展示空間”等不同形式商業展示空間的設計原則、設計方法進行分類比較,歸納出這幾類商業空間設計的共性和個性,以加深對商業展示空間設計的理解。
3.舉一反三法。
這種學習方法,是在學習了一種設計知識,主動去觸類旁通地進行類似的設計。
4.實踐鞏固提高法。
這種學習方法,是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進行相關的設計實踐。在設計中,假想自己進入了某設計公司,接了一個工程,按正規的設計程序進行設計,并繪制出正規的設計圖紙,先與同學交流,再經老師指正,最后請公司的設計師驗收設計成果。
五、教學程序
下面我們以《城市公共廣場景觀設計》為例講述工作室教學法是如何進行的。
預備工作:將學生分組建立工作室。
第一步:確定設計任務,進行前期調研及資料收集,對基地進行分析,繪制分析草圖。
第二步:繪制方案設計草圖 。
要求:圖紙用A3規格,每組不少于2套方案。強調空間關系,要求功能合理,符合設計規范。
第三步:方案草圖的修改與選擇,深化其中一套方案平面圖。
第四步:將CAD繪制的正圖著色并繪制各功能分析圖和各節點斷面分析圖 。
要求:節點斷面分析圖不少于3張。各功能分析圖和節點斷面分析圖用A3規格。注意人車分流,強調空間關系及空間尺度感。
第五步:手繪透視效果圖,培養學生的空間尺度感及取景與構圖能力 。
第六步:用計算機繪制效果圖 ,培養學生的機繪能力。
要求:注意視角的選擇,要求有空間層次感,畫面表達重點突出,尺度關系準確。
第七步:繪制施工圖,把方案深入細化到每個細節尺寸 。
第八步:制作展板及方案本,訓練學生的審美和版式設計能力 。
第九步:請公司的設計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講評。
六、結束語
通過對工作室教學機制的初步探討,感覺到它比日常的課堂教學機制有明顯的優勢。學生在工作室中不僅學得了設計的相關知識,還熟悉了設計的工作流程,獲得了獨立設計的能力和工作團體的協作能力。這樣的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立即投入工作而不需要用人單位的再培訓,因此非常受企業歡迎。總之,工作室教學機制在高等教育中,特別是在高職院校大有用武之地。
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高校不斷擴招,生源逐漸增加。高校對新入職教師的選聘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很多高校要求教師至少是重點大學研究生以上學歷。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很多教師面臨的是身份的轉變,面對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壓力,很多教師不知道該如何調節和適應。本文以一位新入職的教職工為例,分析和探討如何轉變其自身的角色和思維模式,提升工作能力以及社會價值。
關鍵詞:
新教工;教學思考;環境設計;教學方法
一、應對角色轉變的方式方法
1.端正態度,應對角色轉變。筆者很榮幸成為西安歐亞學院艾德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年級組的一名專職教師。入職以來,筆者感覺自己肩負的壓力和責任重大。從一所高校到另一所高校,但身份卻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由一名研究生轉變為一名高校教師。這個過程需要去適應,因為很多問題再也不能用簡單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作為一名新入職員工必須不斷提升自己,做一名學生眼中和藹可親、學識淵博的教師。
2.不斷溝通、交流、請教,應對角色轉變。入職后,在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的情況下,筆者負責了一門教改課程“設計初步”,這是一門大一的專業核心課程,也是設計課程的敲門磚。因此,上好這門課程對后續課程的開展至關重要。筆者準備了很久,包括編寫大綱、制訂授課計劃、準備和設計教案。在“設計初步”課程改革的專業研討會上,筆者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多聽課、多學習、多交流。當走進課堂的那一刻,看到一個個可愛的面孔和充滿求知欲的眼神,筆者覺得自己的選擇和準備都是值得的。3.認真學習,應對角色轉變。實施課程改革以來,筆者積極投入,認真學習鉆研,閱讀相關專業的書籍和教材。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要學會取舍、學會發現問題,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使自己的課堂能夠被調動起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創造性,所以必須改變教學模式,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會被激活,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目標。
二、翻轉課堂帶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轉變
在學習了學校組織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后,筆者進行了系統總結。通常我們所經歷的大學教育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的主人是教師,學生往往都是在被動學習,所以教師怎樣教學生,學生就怎樣學習和模仿。傳統的課堂和如今的翻轉課堂有很大的不同,翻轉課堂上學生是主人,教師只是課程的引領者。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學生的存在,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很好地互動,甚至學生主宰課堂內容,分享和總結學習內容,這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有很大區別。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在不斷改變。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更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通過分享、總結和交流學習,創造性地開發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獲得鼓勵和成功。翻轉課堂還鼓勵教師對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課堂活動的學生給予獎勵,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在學生和教師的評價中獲得自信心,從而更好地投入之后的學習中去。
三、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翻轉課堂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筆者在環境設計專業的“設計初步”課程中,安排了一些比較有趣的課題。比如“雙人宿舍設計”課題,可以給學生不同的選擇權。這樣的開放性課題設計讓學生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并且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學習方法進行設計和構思。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由選擇的能動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興趣和創造力,大膽創新,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另外,這種學習模式在整個課題的設計中可以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共同探討,調動整個班級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增強自信和學習愉悅感。
四、培養學生合作共贏的團隊精神
學生要學會在團隊合作中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協同整個團隊工作。教師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和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技能,教會學生正確處理學生之間的友誼和情感,學會分享與合作。讓每個學生明白集體智慧的力量,培養學生互助的優良品德和合作共贏的團隊精神。
五、教會學生換位思考,互相欣賞,彼此交流進步
設計課程需要學生有開闊的眼界,所以教師平時應該多組織作業展覽、優秀學生作業觀摩等活動。另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安排一些欣賞作業,讓學生一起討論,互相借鑒學習,便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式,不斷進步。
授課時數:1課時 The first period
本節課教學內容分析: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unit6以Music為話題,要求學生掌握如何使用定語從句表達自己的喜好。
依據標準:
課程標準: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
本節課教學目標:
1. 知識和技能:
(1) 知識目標:Students learn to express preferences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 the relative clause.
(a.)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
(b.)I prefer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2) 能力目標: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their own preferences.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Enable the students to enjo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2)策略目標:Sharing ideas with others.
學習者特征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音樂不僅有濃厚的興趣而且有自己的欣賞水準,除此之外,他們對生活和學習中的人和事物也同樣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本單元以音樂為載體,要求學生使用定語從句來表達自己的喜好,雖然在知識方面有一些困難,但對于自己喜愛的話題學生會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
教學重點和難點: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their own preferences.
教學環境設計:
多媒體教學,歌曲Tell me why、天鵝湖、愛的供養、下載播放
教學過程教案:
Unit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StepI Warming up
T: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Students’ answer will be variety.
T:Listen and guess ,What kind of music is it ?
Invite students enjoy one of their favorite pop songs and let them guess, students can speak out “pop music”easily . Then ask them “Do you like pop music? And why?” Students may answer “Because they are energetic ( popular ) ” . Then guide them to say “ I like music that is energetic (popular) .”
Divid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A: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 I like music that is popular.
Use the same way to practice “ classical 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s quiet and gentle .”
(Class begins with popular music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
StepⅡ Pairwork
Ask students to enjoy “jazz”、“rap” and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to 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 “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 and “ I like music that makes me sad.” Then using “ rock music” to practice “ I dislike music that is noisy.”
(In this process teacher asks, students answer or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each other .)
Step Ⅲ Groupwork
Four students a group using “prefer” to 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prefer ? I prefer music that--- ”
(In this step students use “prefer” to 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Step Ⅳ Practising
T: What kind of singers do you like?
S1: I like singers who (that) are handsome.
S2: I lik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 songs.
Then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teachers.
I love teachers who are friendly.
I love teachers who care for us.etc
(In this step students use “who” clause to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singers , in this way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better.)
StepⅤ Guessing game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puzzles , the other students guess actively.(Two puzzles are as following)
“It is a singer---, Who is a boy, who is very shy, Who likes wearing casual clothes, Who is good at writing songs, Who is famous for its rap . Who is he?
It is a singer---, Who is a girl, Who is from TaiWan . Who is very thin . Who loves playing volleyball. Who is she ?”
Then ask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own puzzles just like the models.
(The guessing game can help students use “who” to practice relative clause more fluently.)
Step Ⅵ Summary and homework
T:If there were no music , life would be a mistake. After class write another puzzle about your classmate ,let us guess next period.
Step Ⅶ Blackboard Design
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The first period
I like music that is quiet and gentle.
---I can sing along with.
關鍵詞: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8-0064-05
一、問題的提出
分布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疏農村地區的村級小學和教學點,因學生人數少,被統稱為小規模學校。[1] 截至2014年,全國共有128,703所鄉村小學和88,967個教學點。[2]是否真正促進了教育公平,最簡單的評價就是要看是否為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了幫助。[3]沉淀在農村底層“后20%”的農民家庭,他們難以供子女進城上學。農村小規模學校滿足了他們就近入學的需求,保障了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對教育公平具有“托底”的至關重要的意義。[4]
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師資條件的改善,但農村小規模學校由于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很難吸引到優秀的教師。農村小規模學校現有教師年齡老化、學歷偏低、知識陳舊。農村中小學教師普遍短缺,且小規模學校處于最差的境地。[5]目前農村小學教師編制的標準是生師比23:1,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生師比實際約為15:1[5],表面上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超編。但由于小規模學校學生人數少,教學缺乏規模效應,所以現有的“看似超編”的師資隊伍仍無法完成國家規定的全部課程的教學任務。
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短缺長期得不到補充,迫使很多地方聘請“代課教師”,代課教師多為當地落榜的初中、高中畢業生,他們沒有受過正規嚴格的師范訓練,薪酬較低,半耕半教,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有的地區采取“下點支教”的辦法,要求中心學校教師必須到小規模學校支教1年以上才準許晉升職務,或者要求免費師范畢業生必須先到小規模學校任教2年以上才能獲得正式工作崗位,這些“流動”的教師在小規模學校難以兢兢業業地工作。有的地區采取“聯校走教”的辦法,安排中心學校的教師到各教學點上課,但中心學校的師資本身并不充足,加上山路崎嶇漫長,遇惡劣天氣走教中斷,小規模學校的教學計劃常常未能完成。有的地區采取“復式教學”的方法,幾個年級的學生在一間教室,由一名教師執教,這對教師的素養要求極高,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往往難以勝任。有的地區采取“包點上課”,把一個教學點的教學任務全部包干給一位教師,這位教師必須教所有年級所有科目的課程,音樂、美術、科學、信息技術、英語等科目常常只能被“省略”。有的地區采用“學生寄宿”的辦法,但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年幼,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本來就薄弱的學科教師還要兼任保育員,雪上加霜。[5]
短時期內,為農村小規模學校補給大量優質教師資源不可能實現。上述辦法又難以長效地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短缺問題。在信息技術空前快速發展的時代,是否有新的辦法破解這一瓶頸呢?目前,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在中心學校與小規模學校之間建立“同步課堂”,使小規模學校的學生遠程加入到中心學校的班級授課中去。“同步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指在遠程開放教育理論指導下,利用網絡視頻技術,將中心學校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及課件畫面傳輸到小規模學校,將小規模學校班級的場景也傳輸到中心學校,從而實現兩地班級同步互動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6]通過“同步課堂”,擴大中心學校優質教師的服務范圍,緩解小規模學校師資短缺的壓力。偏遠地區的學齡兒童得以就近入學,共享中心學校相對優質的教師資源。這樣的同步課堂,環境如何構建?教學活動如何開展?教學效果和發展前景如何?
二、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環境構建
農村同步課堂環境的構建,必須同時考慮教學支持性、技術可行性以及建設與維護的經濟性。
1.同步課堂環境的教學性
把小規模學校的學生遠程納入到中心學校的班級授課中去,該教學環境必須滿足班級授課的需求,比如:使中心學校的師生與小規模學校的師生相互看見聽見,使小規模學校的學生能參與班級授課中聽講、答問等基本教學環節。[7]湖北恩施武商小學(中心學校)主播教室的場景如圖1所示,店子槽教學點(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場景如圖1中的①所示。課堂觀察發現,武商小學教師講課的聲音,在店子槽教學點聽起來純凈洪亮;武商小學主講教師的影像,在店子槽教學點顯示得清晰流暢;武商小學主講教師播放的課件,在店子槽教學點高清同步播放;店子槽教學點的學生參與武商小學的聽課環節完全沒有問題。在上課的過程中,武商小學的主講教師時常從液晶屏上看看店子槽教學點學生的學習狀態,有時點店子槽教學點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展開遠程會話,會話過程中能感覺到大約1秒鐘的延時,但不影響交流。在武商小學主播教室聽店子槽教學點同步班級的學生說話也很清晰,店子槽教學點的學生參與問答環節基本順暢。恩施以視頻雙向直播為核心技術構建的同步課堂教學環境,能夠使中心學校與小規模學校之間的同步課堂成為常規的教學方式。
2.同步課堂環境的技術性
恩施目前采用的同步課堂建設方案為:在中心學校主播教室的后端安裝攝像頭,對著講臺方向,采集主播教室教學實況,這一路視頻通過因特網傳輸到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顯示在教室前端左邊的液晶顯示器上,畫面細節可辨、清晰靚麗。主講教師用頭戴式拾音器拾音,主播班級學生用吸頂式話筒拾音,這兩路音頻信號與來自計算機(課件)的聲音都輸入調音臺,混音以后通過因特網傳輸到小規模同步教室播放。中心學校主播教室計算機輸出的VGA信號被編碼為流視頻格式,傳輸到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顯示在教室前端右的液晶屏幕上。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前端裝有攝像頭,采用固定機位景別采集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內的實況,這路視頻信號通過因特網傳輸到中心學校主播教室顯示在教室前端及中部的液晶顯示屏上(參看圖1中的①和②),畫面清晰流暢。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講臺上放置有圓盤式話筒,拾取同步教室里的聲音即時傳輸到主播教室。可見,同步課堂用到的技術主要有光纖通信、視頻直播、音頻直播和VGA流式傳輸,這些技術都成熟、可靠。
3.同步課堂環境的經濟性
除開光纖網絡不計,中心學校把原有的多媒體教室改造為主講教室,只需添加:攝像頭1個(固定機位拍攝教師),頭戴式拾音器1個(拾取教師講課的聲音),吸頂式拾音器1個(拾取全體學生的聲音),液晶顯示器2臺(顯示小規模學校同步班實況),功放音箱1套(播放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內的聲音)。小規模學校教室升級為同步教室,只需添加:攝像頭一個(固定機位拍攝全體學生),圓盤式拾音器一個(拾取全體學生的聲音),液晶顯示器2臺(分別顯示中心學校主播班級實況和主講教師呈現的多媒體課件),音響一套(播放中心學校主講教室內的聲音)。建設一對這樣的同步教室,成本約6萬元,這些設備可服務期限約6~8年,平均每年約合將近1萬元,費用低廉。小規模學校只需每個年級擁有1套這樣的設備,就可以基本實現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的目標,小規模學校的師資短缺所帶來的壓力得到很大緩解。
三、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運行機制
1.硬件設備維護
同步課堂的運行對網絡和設備的依賴程度很高。如果網絡中斷,或者視頻音頻系統出故障,都將使同步課堂無法進行。為了提高同步課堂教學硬件系統正常運行的概率,建設該環境時必須選擇高可靠性的光纖網絡路徑,必須采用高可靠性的視頻與音頻設備,把硬件故障降到最低程度。同時,加強對中心學校主講教師和小規模學校助課教師的技術培訓,使他們熟練掌握設備的操作技能以及基本的維護技能。同步課堂環境建成以后,應該預算專門的經費用于硬件設備的檢修,可外包給信息技術公司,把常規檢修與應急搶修相結合,公司安排專人負責,把學生沒有課的一個半天定為常規檢修時間,每個星期由技術人員上門對設備做全面檢查、修復。如果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硬件故障,主講教師和助課教師應立即報告同步課堂管理中心,通知技術人員立即搶修,把同步課堂不能正常工作的時間減到最少。
2.教學信息共享
同步課堂除了強調課堂現場的共享,也強調數字化教學信息的共享。結為同步課堂的兩個班級,應該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學校主講教師每周應提前把教案、課件、作業等教學資源上傳,使小規模學校同步班助課教師能提前了解教學內容,以便在上課的過程中及時、準確地對小規模學校同步班級的學生進行輔導。如果萬一同步課堂教學硬件系統出現故障,小規模學校的教師能以教案、課件等為基本依據,立即“親自”執行教學任務,確保小規模學校的同步班總是跟上中心學校的教學進度。一所小規模學校應該至少擁有一網的計算機和打印機,使教師能夠訪問同步教學資源,打印教案、測驗試題等教學材料,與主講教師聯絡。結為同步課堂的兩個班級共用的存儲空間可選用云存儲公共服務,比如360云盤,無需任何費用,中心學校主播班級各科目的主講教師及小規模學校的同步教師都可登錄該云盤,存儲、查看學期教學計劃、課時教學計劃、課件、作業、測驗與教學反饋等教學信息。
3.教師協同工作
為了降低成本,恩施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環境建設方案中,沒有包含兩間教室之間板書的相互傳輸,只能把主講教師演示的多媒體課件傳輸到同步教室。由于傳統黑板的共享性差,所以同步課堂最好不用黑板,而是盡量全程使用多媒體教學,主講教師盡量把需要顯示給學生看的信息預置在課件中。中心學校應挑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強、普通話過關、講課聲音洪亮的教師擔任同步課堂的主講教師。
同步課堂環境建成以后,小規模學校依然是需要教師的,如果能保持每個年級有1名教師最好,這名教師全程跟蹤這個年級所有的課程教學。在本研究中我們把這位教師稱為助課教師。每天晚上,助課教師都需要備課,他備課的方式與一般學科教師備課的方式不同。助課教師需要登錄同步課堂云盤,瀏覽中心學校各科主講教師為第二天的教學準備的教案和課件,以便對第二天的教學內容心中有數。中心學校主播班級各學科主講教師也應加強與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師的溝通,除了上傳教案、課件之外,還應該通過SNS、電話等方式與同步教師共商細節。白天,如果同步教學設備運行正常,則小規模學校的同步教師觀摩中心學校主講教師的授課,并為小規模學校的學生提供必要的輔導。如果同步課堂設備出現故障,同步課堂無法進行,則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必須依照中心學校的課時計劃,教授小規模學校的學生完成當日學習任務。
訪談中,研究人員了解到,很多教學點只有1名教師,從早到晚,唯一的教師困在教室,守著幾個學生,長期封閉在教學點,極少有機會與同行接觸、交流,中心學校、教育局管理人員一年也難得來一次。開了同步課堂以后,教學點每天與中心學校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同步課堂本身也是一個教研系統,助課教師在大量的同步課上觀摩中心學校教師的教學,鞏固學科知識、增長教學技能。中心學校、教育局的管理人員也可以時常從同步課堂的視頻中看到教學點的狀況。教學點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
在湖北省恩施州龍鳳鎮所建設的4對同步教室中,主播教室的學生演板在黑板上完成。黑板上的書寫不能清晰地傳輸到小規模學校去。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唯一的攝像頭對著學生方向,沒有攝像頭拍攝黑板,所以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室黑板上的書寫也無法傳輸到中心學校主播教室去。課堂觀察發現,在演板的環節上,武商小學主播班級和店子槽教學點同步班級是分別完成的。當武商小學的主講教師在組織主播班級的學生演板時,店子槽教學點同步班級的學生在各自的草稿紙上演算,助課教師一一查看指點。由于小規模學校同步班學生人數少,學生每人平均獲得的教師的個別指導比主播班級的學生多。所以,同步教學環境在支持兩地學生演板環節上所存在的局限,并不對同步班級學生的學習效果造成影響。
4.教學活動連貫
為了使中心學校主播班級與小規模學校同步班級教學活動總是同步連貫,這兩個班必須使用相同的教材,執行相同的課表和授課計劃;中心學校與小規模學校之間必須保持網絡暢通、同步課堂設備正常;網絡中斷、設備故障時小規模學校同步教師及時“頂上”。但有的課程,小規模學校教師確實無法勝任,比如英語、音樂等,該如何保持小規模學校教學活動的連貫,跟上中心學校的教學進度呢?恩施的做法是把“走教”作為保障小規模學校教學進度的最后一道防線。即當小規模學校的學習任務落下時,中心學校的主講教師當日或當周,來到小規模學校為同步班的學生補課。即使同步課堂教學設備一直運行良好,中心學校的主講教師每個月到小規模學校去一次,與同步班的教師和學生面對面交流,了解同步班師生的意見和建議,絡感情,以便進一步搞好同步課堂的教學工作。中心學校和教學點的教師都表示,同步課堂,最好是“一拖一”,即一個主播班級只帶一個同步班級,不僅視頻連接方便,教學設備出故障的概率小,而且主講教師與同步教師之間溝通方便,教學進度更容易保持一致。上課的過程中,主講教師如果需要關注兩個同步班,就顯得注意力不夠用,教學效果不好。如果萬一碰上網絡不通或設備故障,主講教師需要課后“走教”補課的話,有兩個同步班,主講教師就更忙不過來了。
5.教學效果良好
在湖北恩施調研過程中,研究者問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的學生,“喜歡這兒(小規模學校)的老師上課,還是喜歡電視上(中心學校)的老師上課?”孩子們一致表示喜歡電視上的老師上課,當問及原因時,他們說“因為電視上的老師講得好些”。可見,小規模學校的學生對同步課堂持贊同態度。據小規模學校的助課教師介紹,期中和期末考試,小規模學校與中心學校使用相同的試卷,在兩個班級學生的整體排名中,小規模學校的學生處于中等的位置。中心學校的主講教師在同步課堂中感受如何呢?對此,研究者也進行了訪談。主講教師表示,“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比較頻繁的關照小規模學校的學生,經常要看看他們,有時要點他們回答問題,以便保持他們對課堂的興趣和注意。比帶單一班級多了一樁事。不過熟練之后倒也不覺得增添了很大負擔。跟‘走教’比起來,同步課堂輕松多了。”而小規模學校的助課教師則表示,“由于大部分的課時通過同步課堂完成,所以我們備課、講課的任務減輕了很多,能夠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個別指導上,對提升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很有幫助。中心學校的教師有時到小規模學校來一下,有些交流,比‘包點上課’時的封閉狀態要好。”可見,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對同步課堂也持歡迎態度。
四、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步課堂前景展望
1.對改進同步課堂環境設計方案的建議
筆者認為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試點的4對同步課堂,其環境設計有一項可考慮改進。中心學校主播教室前端用來顯示同步班級實況的液晶屏如果放置到教室后端去可能更好。按目前的設計,這塊屏前置,引起的問題是:此屏顯示的內容容易引起主播班級學生的無意注意,對學習活動產生一定干擾。如果把這塊液晶屏放置到教室的后端,學生需要回頭才能看到這塊屏,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幾率會減小很多。設計這個方案時,把這塊屏放在教室前端,是為了使主講教師走下講臺時也便于查看同步班級的學生,但實際上,把這塊液晶屏安裝到教室后端去,也方便教師走下講臺時查看同步班級的學生。所以,把主播教室原本前置的液晶屏改為后置,有益而無害。
2.有助于農村小規模學校開齊課程
當小規模學校的班級成為中心學校的同步班級時,就意味著小規模學校的這個班級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方面幾乎達到了與中心學校同等的水平。從筆者在恩施調研的情況來看,小規模學校的同步班的學生在同步課堂中受到主講教師關照的程度與中心學校主播班級的學生是基本相同的,聽課、參與互動的效果都不錯。未實行同步課堂的區域,小規模學校開設的課程約占國家規定課程的五成左右,實行同步課堂的區域約為九成左右。可見,同步課堂當前有望成為實現農村小規模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這一目標的最短路徑。這需要國家解決好農村小規模學校光纖通信、視音頻設備等基礎設施問題。有少部分課程無法通過同步課堂完成,比如,信息技術上機課、體育室外活動課等,這是同步課堂的局限所在。
3.建議執行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
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農村學齡兒童數量呈現上升趨勢。[5]農村小規模學校將會長期存在,為農村小規模學校補充師資力量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同步互動課堂模式下,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工作方式與一般教師的工作方法并不相同,再加上小規模學校地域上的偏遠性,國家有必要擬定并執行專門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在招生環節上,注重生源與小規模學校的地緣性,放寬錄取條件,增加生活補貼,簽訂回鄉下點任教協議;在培養環節上,注重適應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特殊性,執行專門培養計劃,注重同步教學、全科教學、復試教學、信息化教學等知識與技能,加大實習實踐力度;在分配環節上,注重落實協議,落實待遇,嚴禁協議之外的任何單位以任何形式接受“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人才任職,使“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特崗計劃”人才到小規模學校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編制方面,國家應進行相應調整,比如,小規模學校一個年級學生達到10人,應為這個年級核算教師編制1人;一個年級學生不足10人,應該為兩個年級核算教師編制1人。確實必須保留的教學點,即使學生總人數不足10人,也應為其核算教師編制1人,確保每個教學點至少有1個教師編制。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生師比應遠遠小于一般標準23:1,農村小規模學校義務教育成本高于人口稠密地區,這是不可規避的,國家應納入財政預算。
參考文獻:
[1]靳曉燕.不撤并,“小”學校如何堅守[N].光明日報,2014-12-15(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12-522.
[3]闞楓.農村小規模學校困境重重 專家吁為教育公平“托底”[EB/OL].http:///edu/2014/11-16/6781494.shtml,2014-11-16.
[4]李新玲.小規模學校重返鄉村[N].中國青年報,2013-12-14(3).
[5]郭清揚,趙丹,范先佐.中小學布局調整與教學點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04,130,141, 165.
關鍵詞:初中美術;有效性教學;思考
新課改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對于美術課而言,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那么應該如何實施初中美術的有效教學呢?以下是本人針對如何提高初中美術有效性教學的幾點認識:
一、當前美術課堂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術課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在美術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惑,主要表現在:1)為了追求"人文性"目標,有些教師就偏離了美術課自身的特點。2)三維目標該如何設計?三維目標寫進教案但教學效果為何并不明顯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3)教學活動生動活潑了、多媒體技術豐富多樣了,但美術或教育內涵卻變得有些淡薄了。4)課堂教學評價已成為常規,為何卻往往流于形式,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發揮評價的作用呢。5)到底什么是好課、優質課(有效教學)的標準是什么?教師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優質課呢?以上種種突顯出來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二、如何提高初中美術的有效性教學
(一)創新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以前總是有一些人認為美術課就是教師把范畫往黑板一掛,讓學生臨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術課稱為"圖畫課"。當然我們不可否認是有這么一些教師這么做,但我們不難想象長久這樣下去,呆板的教學方法怎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呢?與之相對比,美國學生學習美術,老師往往不設樣板,不立模式,讓學生在現實生活到內心想象的過程中自由地"構圖"。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用"心"參與,真實地表現自我修改。使青少年學生的獵奇心理和自我表現心理得到滿足,學習美術的興趣就會很高。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上采取生動的教學方法(如用多媒體,開設手工制作。),使教學活動保持新穎性,從而持續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與教學環境的有效設計。
教學環境設計的科學性是直接反映出學習是否有效的關鍵。教學環境設計不光要考慮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興趣、評價能力等都要做到相近的了解,難度太大學生學習興趣會逐漸降低,太過容易學生又學不到新知識、新技能,同樣是無效學習。比如:我在《梅竹精神》一課中講課堂設計成為一個競賽形式,通過搶答、問答等形式并能得到比賽積分,對梅竹的優點品質、技法步驟等基礎知識展示給學生,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最后再評選出優秀的梅竹作品,讓學生感覺是在"玩",在不知不覺中就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梅竹的基本繪畫技巧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體現了有效性學習的核心------愿意學、輕松地學、有興趣學。
(三)學習興趣培養的有效性
俄羅斯教育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其年齡是一個善變的階段要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我曾有多名非常有個性的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認識比較狹隘,認為美術課可有可無,因此在美術課堂上常常悄悄地做一些所謂的主課作業,針對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粗暴地加以制止,要通過教師的誘導,把他們的心"收"回來,那怎么辦呢?最快、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講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通過各種課堂手段讓他們參與進來,并鼓勵他們提升其自信心,逐步提高其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四)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有些教育家提出一個"重基礎、重自學、重方法"的教育理論,我認為是非常貼切實際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美術實踐中,創新是其靈魂所在,只有創新,藝術才會有生命。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切不可"死記硬背"。作為一名美育工作者,就是學習的引導者,切不可簡單地講解傳授基本技法、步驟,應該適時引導學生發揮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比如,我在《燈與光》一課中,首先給出兩個問題------什么是光?燈與光有什么關系?請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討論的結果寫在題板上,由組長或小組代表加以評述說明,讓學生主動地嘗試了不同光的區分方法和各種燈的制作方法,然后老師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輔導。最后讓學生創作作品,自己思考怎樣才能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效果呢?這個環節老師要巡視指導,表揚和鼓勵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五)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 案例教學 網絡課程 教學模型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通過提供經典案例,為學習者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分析并展開討論,最后進行總結和反思。近年來,案例教學已廣泛運用于教學和各類培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案例教學一般在課堂教學環境當中進行,而在網絡環境下如何組織好案例教學,實現案例的在線學習,還有待探索和實踐。本文試圖從網絡環境下案例教學研究的意義入手,分析有關在線案例學習的網絡課程網站,歸納教學案例在網絡課程中的教學形式,從而構建網絡環境下案例教學模型,最后實現案例教學平臺的設計。
一、網絡環境下案例教學研究的意義
課堂面授環境下開展案例教學,由于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難以保證其高效實施,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如:課堂案例教學一般采用學生自行準備、小組討論準備、小組集中討論、全班討論,老師總結階段和課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課班級的人數、教學時間、師生交流的時間長短等條件不同,直接影響學習者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從而影響案例教學的教學效果。隨著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豐富共享的網絡資源,實時的在線交互,使得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環境下的案例學習成為可能。網絡環境下的案例教學有以下優勢。
(一)在線案例學習打破了時空的束縛,學習靈活性強。
課堂環境的案例教學,由于受課時和教室空間的限制,學生很難同時進入討論狀態,對案例進行多角度、全面和細致的分析。而網絡環境下的案例教學,可以沖破時空的束縛,進行實時和非實時的交流,并能實時記錄討論的全過程,供學習者共享。
(二)學習資源豐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網絡的資源共享、知識重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類型的學習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學習資源。網絡環境下的案例教學大大擴大了參與討論的學生的規模,課堂面授的案例教學學生數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間最佳,人數超過四十,教學效果就很難得到保證。但網絡環境下的案例教學可突破時空的限制,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協作,學生的規模數量可擴大至約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學習資源隨著討論的深入,教學資源得到不斷增殖。
(三)學習交互性強,學生參與度高。
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案例教學,可以在案例討論過程中給予學習者實時的幫助,并能對討論結果及時反饋,不斷引導討論的方向,使學習得以繼續進行,學生的滿意度和參與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學在網絡課程中的應用形式分析
通過對有關在線案例學習的研究,案例教學在網絡課程中的應用形式可歸納為以下六種。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學習內容之前,引入一個與知識內容相關的案例創設情境,通過案例與主題內容的遷移類比,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歷史事件、生活當中常見的故事、經典實驗或與主題相關的視頻等。
(二)課中引例。
在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對于重難點內容,采用舉例說明的方式促進學習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舉例說明,通過對案例的剖析,加深對主題觀點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說明重點問題。③用舉例的方法對知識點加以說明,給學習者提供實踐方法。
(三)案例觀摩。
在學習過程中展示觀摩案例,然后讓學習者對案例進行討論思考,最后教師對案例進行詳細的解讀,對討論和思考的結果進行點評。特點:在觀摩并點評案例的過程中,幫助學習者發現問題。案例觀摩的過程:案例呈現、教師解讀、專家解讀、反思與啟示。
(四)案例討論。
給予一個案例,針對案例中的問題展開討論,引起思考,學員可以運用課程知識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現案例、提出問題、實時討論或面對面交流。②給出一個案例供學習者討論思考,并對案例中涉及的討論要點給予提示。
(五)課例評析。
課例是對教學問題和教學決定的再現與描述。課例評析的目的是通過對教案設計、講課思路、說課等環節的分析,讓教師學會有目標、有方法地研究課堂改進。課例評析一般包含教案閱讀、課堂實錄、教學說明和課例點評等環節。
(六)案例研習。
教學內容融合于綜合案例中,學習者通過對案例的研究和實踐,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深層理解。所以“案例研習”可以看做是一種課程類型,而案例學習(case-based learning)廣義上既包括活動類型,又包括“案例研習”的課程類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過介紹成功案例,指導學習者的實踐活動。②教師針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介紹。③課堂實錄案例學習。
三、基于案例教學的網絡課程教學模型
通過上面對現有典型案例教學的網絡課程應用分析,其網絡課程只能稱得上是課堂教學中的案例、課例素材而已,大多數是案例的電子化,其網絡優勢發揮不明顯,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基于案例教學的網絡課程。該內容旨在構建一種以網絡為依托,虛擬現實的在線案例學習的模式。
圖 1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案例教學模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協作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傳統課堂面授案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網絡環境下共享、交互性強、突破時空的限制和學習靈活性等優點,以案例討論為核心,利用網絡監控機制,老師對學習者提供實時的引導和困難的幫助,使討論得以繼續進行,朝有益于解決問題的有利方面發展,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協作共事的能力。教師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學習案例和相關資料,根據學生注冊的班級對學生過行分組;各成員閱讀、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組討論區再進行廣泛、細致深入的討論,形成小組案例分析報告,各小組的分析報告組成案例分析報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組對報告列表進行討論,得出關于該案例學習的案例分析報告。在討論過程中,老師利用網絡監控機制,對討論進行引導,并提供實時的幫助,解決學生在討論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不斷樹立學習信心,把持討論的方向,保證討論得以繼續進行。最后,老師對整個案例學習的各個階段、討論結果,以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優缺點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對整個在線案例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實現網絡環境下的在線案例學習模型,如圖1所示。
(一)教學案例及相關學習資料。
老師除了要呈現蘊涵知識點的案例外,還需提供事先設計好的案例分析題,有利于學習者的思維的導航;相關學習資料可以是學習材料、背景資料、類似的案例、友情鏈接、案例的增殖資源、相關的文章及多媒體資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學習者閱讀案例及相關資料,自主探究,根據自己對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題。小組各成員可對個人分析題作業互相評議、補充、修改、反思,促進對案例的進一步理解,最終形成案例分析報告。
(三)案例分析報告。
案例分析報告是學習者通過詮釋案例的各要素,將案例中的表象與知識點相聯系,實現的意義建構。
(四)總結與評價。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整個在線案例教學活進行總結和對案例分析報告進行評議。
(五)監控機制。
監控機制是指教師幫助學生學習的認識幫助工具和協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電子學檔、檢索器、電子郵件、站內郵箱、案例報告生成器、留言板、論壇及通信電話等。
四、基于網絡環境下案例教學模型的網絡課程設計
在了解了網絡環境下開展案例教學的意義,分析了現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學的網絡課程教學應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的在線案例教學模型。為了使網絡課程實現該模型,網絡課程的系統設計可以從下方面考慮。
(一)系統設計的流程。
網絡課程系統采用B/S結構架構,在功能上,要實現角色權限的設定、案例的和閱讀、案例分析列表、討論交流、分析報告的生成、教學筆記等功能。在線案例教學的過程包括:案例的、教學準備、教學進行和總結與反思四個階段。案例的階段,教師除了利用網絡課程提供的案例編輯器編寫案例或直接導入外,還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關的相關資料,便于創設學習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題;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可對案例進行管理、建立班級和對注冊的學生進行分組;教學進行階段,學生對案例進行閱讀,在小組在各自的討論區進行自主、協作學習,經過一段時間后形成本小組的案例分析報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報告模塊,各小組成員可對分析報告,再進行評議、修改、反思,最終完成案例分析報告,教學進行的全過程,教師可以查看案例學習的全部信息和參與案例討論的過程,并可對學生進行實時指導;總結評價和反思階段,教師對案例學習的全過程、案例分析報告等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對記錄在線案例教學時的思考。
(二)角色權限的設計。
根據系統設計流程,網絡課程內容的瀏覽包括四種角色的權限,即:系統管理員、教師、學生和訪學者。
系統管理:具有管理網絡課程的最高權限,涵蓋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義、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戶、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報告等權限。
教師:和管理案例及相關資源、可以進入班級和各小組空間、可以上傳和下載文件、查找用戶等權限。
學生:進入案例空間、進入班級空間、進入小組空間、查找用戶、上傳文件等權限。
訪學者:指沒有注冊的用戶。其權限為瀏覽案例、檢索資源等。
(三)監控機制的設計。
監控機制是在線案例教學得以勝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在監控設計上,應做到制度監控、實時監控和事后監控三個方面。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性和積極性,在設計上可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監控,如,對參與討論、發帖的數量,是否按時完成撰寫案例分析報告等,系統對學生成績分數作相應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處理;網絡課程除了討論區、留言板、郵箱等常見監控功能外,還應在教學進行階段整合實時監控工具,如,在線QQ、博案、微博等。
五、結語
網絡環境下案例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還處在摸索階段,對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支撐平臺設計及影響教學效果因素等都有待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現有教學案例在網絡課程中的應用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在線案例教學的教學模式,并對該模式下的網絡課程設計問題進行了探討。
參考文獻:
[1]張國民,張劍平,邱紅霞.基于教學交互視角的網絡課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8,(7).
[2]白楊.網絡環境下培養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案例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9.
[3]劉名卓.教學案例在網絡課程中的教學應用[R].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