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幻想畫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通過搜集繪畫作品、欣賞分析科技圖片,激發幼兒科學繪畫興趣
一是教師要鼓勵幼兒和家長搜集各種科技繪畫作品,提高幼兒愛看。可以是幻燈片,可以是圖片;可以是網上下載的科技圖片,也可以是園內幼兒的原創作品;可以是園內以往學生的作品,也可以是本班學生的優秀作品,通過搜集科技繪畫作品,加深幼兒對科技繪畫的認識。
二是教師要認真指導幼兒欣賞科技圖片和原創作品,培養幼兒的科學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在欣賞時,不能無的放矢,要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積極釋疑,消除學生對科幻畫創作的神秘感。在大班幼兒欣賞米羅的《星空》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目標:1、從形式語言入手(色彩、圖形等),初步感受“星空”的美;2、嘗試用圖形來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認識和感受;3、通過感知對比色、圖形聯想,體驗欣賞活動的樂趣。在活動中,有位小朋友提出這樣了這樣一個問題:“米羅老爺爺為什么喜歡這幾種顏色呢?”在小朋友的討論之后,我給小朋友講了顏色和顏色之間藏著一個小秘密:對比色。并問小朋友:“老師身上有對比色嗎?”“你們找一找,自己身上有哪些對比色?”通過觀察討論,小朋友明白,對比色放在一起,會使顏色的對比更明顯,黃的更黃,藍的更藍。鮮艷的對比色、有趣的圖形、跳躍的線條,米羅爺爺用這些向大家講述了一個美妙的故事。最后告訴小朋友,米羅爺爺畫畫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用圖形表示,然后再通過想象加上一些顏色和線條,就把它組合成一幅美麗的畫了,而且他的畫中常常出現米字型。
三是教師要鼓勵幼兒分析科技繪畫作品,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在欣賞我園大三班陳玉的作品《小老虎的愿望》時,一位小朋友簡直講述了一個語言故事:一天早晨,小老虎和媽媽走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小老虎問媽媽:“媽媽,我們為什么不開車去幼兒園呢?”媽媽:“因為我們要為保護環境做貢獻。”小老虎又問:“什么是保護環境呢?”媽媽回答說:“就是要讓我們生活的地方天天都干凈、美麗,讓我們生活的更加舒適。”小老虎繼續問:“為什么不開車就能保護環境呢?”媽媽解釋道:“因為汽車每天都在排放有害氣體,這樣會讓藍天不再藍,空氣不再新鮮。”小老虎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每天都走著去上幼兒園,我要天天都看見藍藍的天!”媽媽眉開眼笑地表揚道:“好呀,我們一起努力保護環境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閃光點,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密切聯系生活,積累創作素材是幼兒進行科學繪畫的保證
在進行科學繪畫創作時,我發現孩子的作品主要有變形玩具車、未來太空和樓房修建等題材。好像科幻畫除了這些之外,就沒有其它的題材。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家長開放日活動時,對學生的創作情況進行了說明,讓家長明白閉門造車的危害,正確認識帶領孩子走進生活的好處和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并要求家長在帶領孩子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實際事物時,要積極引導孩子對自然、社會現象進行觀察,正確認識各種自然、社會現象,從而拓寬孩子科幻繪畫的內容。同時,由于大千世界,形形,科幻畫題材非常多,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興趣愛好來選定科幻畫主題。我班有一位學生的媽媽是清潔工,每天早上要去掃馬路,他幻想著造一輛有很多功能的垃圾吸入機,把城市的垃圾都吸到垃圾收集車的肚子里,城市空氣就清新了,環境優美了,媽媽和像媽媽一樣掃馬路的爺爺、奶奶和叔叔、阿姨了再不去掃馬路了。我班有個父親開出租車的小孩,因為經常聽到爸爸為加油沒錢而發愁,在進行科幻畫創作是時,他交了一副《植物加油站》的作品,并寫出了自己的創作意圖:未來的一天,地球上再也不會為能源短缺頭痛啦,因為有了植物加油站,石油植物,它可以直接或經發酵加工生產石油,是新一代的綠色潔凈能源。我想在未來建設一座“石油植物加油站”,利用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石油植物”生產石油,生長幾天有可以源源不斷共給汽車能源啦。既解決了能源問題又對保護環境十分有利。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從偏重于認知目標向“生活化”的多維目標轉變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以知識為本位,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有時雖然在教學目標上也注重能力的培養,但注重也是掌握、理解、分析書本知識的能力和解題的能力。因此,貫徹生活化的理念,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從一維轉向多維,應該包括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方面。
——知識與技能方面盡管新課程改革要求淡化學科知識體系,但決不意味著可以不要這些基本知識。在思想政治課的目標分類中,基礎性的應該是了解社會基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知識和要求,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獲得對這些知識的分析、選擇、判斷和決策能力,提高主動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會生活中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關系的能力,培養為未來生活而自主學習、選擇、探索的能力等。
——過程與方法方面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該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調查、探究等方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課堂各種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索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關注社會發展,樂于學習,熱愛生活的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由遠離學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內容取向轉變為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生活化”的內容取向。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特別強調教材內容的系統傳授,學生學習就是為了習得教材中的內容,仿佛學生不是為自己而活著,而是為教材活著,不是為現實生活活著,也不是為理想生活活著。雖然為了說明教材中的某些觀點,在教材中也列舉了一些例子,但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講價值觀的內容時,舉例都以偉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學家和文化精英作為典型人物,與學生的周邊的現實生活有著較大的差距,就很難產生共鳴。
陶行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的溝通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習得“案例”本身,而應是習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囿于教材。教師一方面要對現行教材進行“二次”創造,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改造、充實和重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外的教學資源。例如,在講解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時,一個較好的方法就是向學生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匯的情景,或者讓學生走進生活中去觀察,通過學生親身體會來掌握知識。
三、教學策略上由師生授受的方式轉變為師生對話,學生自主建構的方式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注重的是學生知識的接受的量的多少和接受的深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改善這種“注入”的技巧,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批評的:這好比是“在岸上做動作教兒童游泳”,學生缺少真實的體驗,所掌握的也不過就是空洞的理論。因此,按照生活化的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來體驗和感受,即由傳統的師生授受向對話教學、體驗教學和探究教學轉變。
一對話教學對話教學使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之間雙向交流的關系,學生通過理解和“對話”獲得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是一種“我一你”的精神上平等交流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比如,在講“一國兩制”的內容時,教師必然要跳出教材引導學生對臺灣“一邊一國”論加以評析,學生可能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角度來分析,那么教師要做的便是當學生在對話交流過程中出現“走題”或回答羅嗦時及時加以調整和引導。
一體驗教學以往學生對政治課興趣低下,“學而不信,知而不行”,而通過體驗教學,使學生親身感受某一事件并獲得相應的認識情感。一種方法是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汲取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文本”中抽象的語詞再現在學生面前。比如在講授內外因時,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取等量的水和油同時加熱,發現水比油先沸騰,讓學生從親身觀察中去體會、思考為什么同樣條件下會是水先沸騰,從而得出結論的水和油這兩種物體的沸點不同,進而聯系所教內容體會到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讓學生走進生活中去體驗。比如在講到勞動合同制度的實施的意義時,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個體、私營經濟發達這一優勢,讓學生去開展實地調查訪問通過前后幾年的對比分析,學生發現,由于以前勞動合同制度不完善,工人領不到工資,引發的糾紛、報復、偷竊等事件,而這幾年隨著勞動合同制度的普遍實施,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當學生對勞動合同制度的實施有了感性的了解之后,對于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就很好理解了。
一探究教學在以往的政治課教學中,在對某一現象進行分析時,教師總習慣于把一些材料直接搬到課堂中,通過課堂提問讓學生思考,這樣把學習中探究這一關鍵的環節省略了,學生知識被動地接受知識,所以他們并不一定真正理解知識。比如在講解價值規律的內容之后,可以讓學生去市場上調查,從月餅的價格看價值規律,讓學生通過市場調查來發現問題。學生經過調查發現,不同品牌、不同包裝、不同時間(主要是中秋前后)市場上月餅的價格有很大不同,對這一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學生就會對價值規律有一個既感性又深刻的理解。
四、教學環境上從封閉、專制向開放、民主轉化
一教學時空方面以往的教學,一般局限于書本和教室,教學空間單一、封閉,教學時間固定,隨著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活化,就必須要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間,教學時間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兩課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讓學生走進社會,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去獲得信息,或可以利用網絡或利用圖書報刊資料,比如《半月談》、《中學生時事政治報》等使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有更新更深的認識。
一教學語言運用方面教學中運用美的語言使知識生動起來,激發學生興趣。首先要講究民主性,教師與學生作為民主平等的雙方,教師在傳達信息時也要使用民主化的語言,而不能是居高臨下的指令性的語言。其次要講究時代性。當今社會新事物層出不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這些豐富的、全新的語言作為媒介,能拉近思想政治課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就是來源于生活當中的,從而可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也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此外,還應講究生活性。教師的語言要從過去偏重從文本中采詞摘句轉變為注重到學生生活中去提取語言,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范圍內與學生對話,這樣其語言就能夠觸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共鳴。
一師生關系方面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也有利于學生情感的遷移,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學內容。
關鍵詞:環境管理;課程改革;項目化教學
一、項目化教學基本理論概述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教育教學改革
始終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以能力為本位、用項目化方法改造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項目化教學,就是按照職業崗位工作的要求,根據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需要,從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出發,依據職業崗位和工作過程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專業技能的訓練項目,并以項目為載體實施教學,從而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項目化課程教學具有三項原則:突出能力目標;主要載體是“項目”和“任務”;學生是主體。
二、環境管理課程目標定位
按照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環境類的高職畢業生主要進入環保產業以及相關行業的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因此高職環境管理課程目標定位于培養面向“城鄉環境監督執法、企業環境管理和污染設施運行管理第一線所需的實
用型、技能型環境管理專業技術人才”。課程內容包括環境管理的內容、對象及手段,環境法律法規體系,環境標準體系,我國現行的環境管理制度、區域環境管理、工業企業環境管理以及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管理等方面。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對環境管理的內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論有系統的認識,把握和了解我國的環境保護方針政策、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式,并且能運用環境監督管理知識,從事有關環境保護管理和服務活動。
三、高職環境管理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環境管理項目化教學設計,主要以環境管理職業崗位為導向,設計具體項目或任務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在實踐中,我們根據環境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項目以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現場教學、項目驅動,將實踐性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1.整合課程內容,確立課程教學模塊
以現在學生所使用的教育部高職高專《環境管理》規劃教材為藍本,對環境管理課程知識內容進行整合,大體確立三個模塊:
(1)環境管理學基本理論、環境管理的思想、原則和方法,這一模塊主要使學生樹立系統觀念――大環境管理思想;(2)環境管理的法律規定、具體制度、管理方法、技術方法等主要管理手段,這一模塊主要是學生了解各種環境管理手段的基本原理、內容及其應用;(3)介紹環境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不同領域環境管理實踐中的應用,使學生真正體會環境管理在解決環境問題和協調環境與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不同領域環境管理的具體內容、原則和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環境管理的行政、法律、技術、經濟和宣傳教育等手段正確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組課程體系,確立項目
對教材內容進行體系分解,打破原有章、節格局,根據課程模塊將相關內容按照項目化教學要求有機融合,形成新的教學內容
體系,并以項目為載體,將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入項目,實行項目
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項目選擇我們力求做到:
(1)真實性
所選項目來源于環保行業、企業或者生活中的實際項目,貼近環境管理實際。
(2)典型性
所選的項目全部能夠反映環境管理中某個方面的典型知識。具有典型性,是環境管理某個方面知識與技能的有機整合。
(3)綜合性
項目內容并不限于特定的環境學科,而是涉及多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和多方面的能力。
(4)層級性
項目選擇力求難易程度適中,基本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層級
性關系設計。
(5)易于評價性
項目教學整個過程都能夠進行評價,通過形式多樣化的評價
測評學生參與項目的表現以及項目完成質量。
根據這些要求,確立了環境管理教學的八個基本項目:環境問題調查、循環經濟理論的應用、環境保護模擬法庭實訓、區域污染源調查、排污收費實訓、生物保護多樣性實訓、流域水環境管理實訓、工業企業環境管理實訓。同時,在八個項目中設計了相應的補充性子項目,力求知識與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完整性。
3.項目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課程實施的藍圖。在教學中,我們對項目教學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完全以項目為載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
實踐性,通過項目的計劃、實施、評價等多個環節來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優化教學過程。
(1)教學項目導入
在教學中要設計與項目相關的職業情境,導入課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快速進入角色。如,在環境問題調查中,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世界主要環境問題的畫面,引入身邊的主要環境問題,激發學生對身邊環境問題調查的興趣。對于不同的項目,情景設計都會不同,導入的方式也會相應發生變化。
(2)教學項目知識鋪墊
教師講授或引入完成本項目有關的背景、概念、理論知識和原理方法等基礎知識。基礎知識的掌握是項目完成的基石,通過教師的簡單講授,可以使完成項目需要的基礎知識更為清晰、系統,便于項目的高效完成。在教學中,我們對每一個項目都安排一到兩個課時進行相關的知識鋪墊,比如在環保模擬法庭項目中,首先講授環境污染法律、訴訟程序知識,使學生對我國的環境法律相關的實體法律知識、程序法律知識的內容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3)項目方案制訂
學生借助查閱相關資料、手冊,收集信息、制訂計劃、完成任務書和實施方案、明確小組分工。如,在環境問題調查實訓項目中,要求學生自主組成調查小組,共同討論確定1~2個實訓項目,然后在小組長領導下收集資料、整合資料,共同制訂調查方案,并設計問卷調查。教師采取“做中學”的指導方法,重點指導調查與記錄方法、調查步驟,使學生在了解調查和記錄方法的基礎上,明確每個步驟應具體做些什么,有什么要求,應注意些什么,從而制訂切實可行的項目方案。
(4)項目任務實施
學生根據項目實施方案完成項目。每個實訓項目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生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自主地提出不同的解決
任務的方案或策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而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是指導并適時提供咨詢和建議。在每個項目實施后,學生應及時撰寫調查報告、實訓總結報告或小論文,并進行專題匯報。
(5)項目考核與評價
項目考核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或教師與學生聯合評價的方式進行。考核標準注重實訓過程,加強過程監控,強調過程性評價。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都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操作表
現、項目成果、項目報告進行記錄,然后對每一項進行評分,最后給出總分。項目實施后,對項目教學的結果進行總結分析,總結分析分為學生的自我總結和教師的教學總結分析,學生總結應對照項
目評分標準,進行自查自評和相互評價,教師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從項目的方案制訂、項目實施、操作規范和工作紀律、態度、專業知識的運用、報告的寫作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針對學生出現的問
題,尤其是共性問題和重點難題要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效突破,并給出合理建議和改進意見。
四、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環境管理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開展一段時間后,學生的知識
水平、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但仍存在很多問題:
1.課程實踐項目設計范圍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目前主要項目開展區域大多限于學院所在的區域,無法體現環
境問題的宏觀性和區域差異性,因而對于環境管理的許多具體問
題也無法通過項目實踐的方式加以解決。今后要盡力開拓區域外實訓項目,組織學生外出實訓,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和全面系統規范地掌握環境管理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
2.雙師教師匱乏
課程項目化改革最根本、最關鍵的是教師。在環境管理項目化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到只有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與實
踐素養,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導學生完成課程項目化教學。但目前我們的教師大多是高校畢業生,專業理論知識精通,卻缺少業務操作能力。解決這一問題的當務之急是教師應充分利用假期(或掛職鍛煉)深入環境管理第一線,培養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1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1.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1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06.
[3]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1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
[4]洪霄,付彬,李滌非.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
[5]姚正武.對項目化教學課改的思考[J].職業時空,2009(8).
[6]鄒潤莉.環境管理實踐[M].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01.
經濟要發展,就必須要優化發展環境。實踐證明,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發展要素都可以引進,唯獨發展環境只能靠自己創造。哪個地方成為環境的高地,那個地方就能吸引更多的資金、項目,成為經濟發展的高地。那么當前形勢下,如何優化環境?解答這道命題的最好方法和最佳路徑只有四個字:服務、效能。
從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來看,我市果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運行在依然嚴峻的形勢下出現了積極變化。但當前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繼續蔓延,對一些行業的影響還在加深,經濟發展的困難局面仍未根本扭轉,特別是招商引資、項目推進面臨的形勢更嚴峻、任務更繁重。應該說,在推進招商引資、加快項目推進方面,我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方方面面都做足了文章,在政策幫扶上的“空間”已經相當有限,現在關鍵之關鍵,就是要在服務、效能上尋差距、找不足、下功夫。
從企業意見反饋的情況看,我市采取的一系列服務措施成效已經顯現,贏得了廣大企業的好評和認可。但在工作效能上,仍然存在部分行政事項審批程序過于復雜、部門內部審批過于分散,一些部門和干部職能缺位、越位和錯位及推諉扯皮、辦事拖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中梗阻”問題依然未消除。執法規范有余、變通不足,以至于給人平湖城市開放性、開放度不夠高等印象。阻力不排除,頑癥不鏟除,效能不提高,環境不優化,推進招商引資、加快項目推進只能是一句空話。
提高行政效能,優化發展環境,全力推進“一號工程”,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各級各部門和每位領導干部的頭等大事。作為部門,當務之急是要把市委讀書會、市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會議精神貫徹落實下去,認真細致地檢查一下本部門在服務效能的提升等方面是不是還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政策、法規的運用和執行過程中是不是過于古板、死板、呆板,服務企業有沒有真正體現效能、效率、效果等等。作為領導干部,最難的莫過于在工作中把握一個度。這個度,就是領導能力、發展能力、執政能力的體現。如何科學靈活地把握一個度,值得我們領導干部思考、思索,迫切需要我們敢有作為,通過貼心的服務,對企業態度再好一點,感情再近一點,執法再文明一點,讓企業的感覺更好一點,心里更暖一點,信心更強一點,干勁更足一點。
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環境建設是最高層次的經濟建設。各級各部門務必緊密聯系經濟形勢實際,緊緊抓住“一號工程”和項目推進這個“牛鼻子”,積極投身“百日招商、百億投資、百項開工”活動,繼續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當前最現實、最緊迫、最重要的實踐來抓。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管理學原理 教學改革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管專業”)是在全球性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城鎮化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國家教育部修訂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后通過的新專業,該專業是在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基礎上產生的交叉學科,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邊緣性、創新性。該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高級復合型人才。根據該專業的培養要求,學生必須了解管理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備一定的管理素質。《管理學原理》就是為了提高資管專業學生的管理素養,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而開設。國內典型院校該專業都不同比率設有與管理學有關的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管理理論得到不斷的完善,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同時作為一門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理論,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由于管理環境、條件、對象的不同,沒有一種管理理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放之四海皆準。因此,在管理學教學中必須重視管理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既重視基本理論的講授,又要加強與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本文主要面向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特點,對《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該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1、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目標單一
《管理學原理》課程在資管專業教學中主要定位為理論學習,開課時間大多在低年級,而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是基礎理論學習,因而出現簡單地將傳授經典的管理學相關理論知識作為惟一目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教授理論知識,考核理論知識為主的現象。最后形成了重結論掌握,輕思維培養的結果,學完該課程后,學生的管理技能并沒有得到提高。
1.2 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
首先管理學本身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交叉學科,目前還沒有一套普遍公認的完整的管理學原理體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學教科書和辭書,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學原理體系,管理學教材也主要集中在工商或是公共事業管理兩大領域,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配套的管理學教材缺乏。其次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依據指定教材內容組織教學,且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都要求緊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確定,教學內容就隨之固定下來,無論專業與方向如何,其教學內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體現不同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和特點。特別是在新專業、新學科發展較快的形勢下,教學內容就更顯現出滯后的特點。
1.3 教學方法和手段單調
目前,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側重于對規劃方案設計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實踐環節都分布在相關規劃設計課程中。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多側重于理論教學。同時受教學課時的限制,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灌輸仍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的普及,教學過程中以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為主,教師缺乏與學生溝通討論所學知識的時間。雖然各種期刊發表的有關學術論文都一直強調互動式教學的重要性,強調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理論灌輸仍為主要的教學方法。而基于案例討論的互動式教學往往停留在淺層次水平上。教師對于案例的選擇也只是基于課堂理論教學的需要從案例庫中搜羅,并沒有實際的經歷,只能以文字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其精彩性、新穎性、趣味性都不足,而學生從中學校門跨入大學校門,對管理的感性認識更加不足,參與探討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是采取案例和專題討論的形式,也只是流于一種印證理論的形式,起不到喚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1.4 考核方式機械化
《管理學原理》在資管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所以課程的考核不但要了解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況,還要兼顧學生平時學習表現。在課程的考核中采取的是平時成績與期末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主要考查學生的到課情況,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果往往則見仁見智,無標準化可言;而期末測試則采取的是以主、客觀題相結合的閉卷考試方式,其中,客觀題一般為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一般占到總分的70%~80%,主觀題一般為分析論述、計算、案例分析題型,一般占到總分的20%~30%。閉卷考試的客觀題型迫使學生必須以教材上的闡述方式為標準,通過機械式的記憶,以合乎答案的要求,而考查學生理論應用能力的主觀題如若考前老師沒有針對性的指點,則普遍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得分較低,難以通過考試。這樣的考試方式促使學生以通過考試為主要學習目的,在學習中關心的不是要學什么,而是考什么,為了考試而學,對于各種理論和案例應用只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并沒有真正的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訓練的僅僅是學生的記憶能力,看似分數很高,其實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管理思維并沒有得到發展,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教學改革探討
2.1 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根據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將課程定位為專業基礎課,重點向學生講授管理的基本理論,以及管理的各項職能,目的是培養學生作為職業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素養,使學生能夠自主的應用知識,在畢業后能夠迅速的融入社會,在崗位上盡快的進入工作角色。教學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教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同時最大化的縮小課堂理論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因此,在課程教學目標設置中應綜合考慮,在培養學生對于管理和管理學課程興趣的同時,體現課程知識學習的目標,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論,又要體現專業素質培養目標,讓學生進行團隊及個人的能力訓練與展示,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判斷是非、持續學習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等。進而提升將來作為知識工作者和職業管理者的一般素質。
2.2 教學內容
由教材結構顯示,本門課程主要分為管理學基本知識和管理職能兩大塊,重點講授管理四大職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內容主要來源于西方企業內部管理經驗和管理科學的發展,滿足不了資管專業多領域、跨行業的要求。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按照從“基礎理論到專業實踐”的路線進行整合,納入實踐教學環節。可根據教材各章節的內容,將教學過程分成三個層次,在第一層次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加強管理基礎理論的教學,將科學管理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融合到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中,在此基礎上,補充近年來與該章節理論內容有關的最新研
究成果,克服教材滯后于理論發展前沿的缺陷,讓學生能夠了解管理理論的研究動態,培養學生對管理學未來展望進行分析,使學生掌握在新形勢下解決管理問題、加強科學管理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在第二層次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案例,探討管理理論的應用,重點結合資管專業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領域,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分析,選擇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敗的。引導學生在給定的管理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第三層次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主題社會調查,參與橫向課題,企業兼職等實踐內容,鍛煉學生在在現實管理環境中,自主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教學方式與手段
更新教學觀念,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樹立以教為導、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想,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以課堂講授為主,講座報告、商務演講等多種方式為輔的形式進行。
2.3.1 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分析法
管理學教學案例是根據管理實例加工而成的,案例本身無疑是向學生提供和介紹了管理工作人員的寶貴經驗,學生在對案例進行討論和探索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經驗,接受了教訓,掌握了運用所學到的理論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改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的呈現方式上可采取文字描述、教師口述和學生等方法。其中角色演練法學生的參與程度最高,有兩種做法:一是有計劃的安排,在演練之前進行講解、準備,在一種演練的氣氛和環境中,讓學生進行實地角色演練。二是即興的角色演練。學生沒有事先準備,全憑即興發揮,做一件或幾件事情。角色演練既可以單人進行,也可以成組進行。
2.3.2 舉辦講座、報告,讓學生與成功人士面對面交流
為了讓學生及時了解管理學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變化趨勢,學校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學院從其他知名學府聘請專家、學者來學校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及報告,向學生介紹知識、技能及管理學理論的動態變化,從知名企業或實習基地請來長期從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現身說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與專家、學者面對面、近距離地交流,可以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這樣做,也便于教師與社會各界進行適時溝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資料,為以后授課積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2.3.3 引入商務演講的形式,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觀察的積極性
商務演講的前期準備工作很多,包括進入所選定的單位收集資料,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對存在的主要管理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將討論的結果撰寫成報告,最后將報告的內容演示出來。通過這種形式,能培養學生與人打交道的技能、調研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等,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
目前資管專業該課程考核分值的分配大多采取的是平時成績30%,期末測試70%的方式,而管理學課程的目標更多地在于參與過程、個體經驗和理論知識的提煉方面,重在興趣培養、積極參與和基礎性思維訓練,所以對于本課程的考核應更加注重平時成績,相對降低期末考試的成績比重。平時要做好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各項記錄,并制定相應的評分標準,使平時成績評定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期末的考核也最好是采用開卷的方式進行,盡可能減少甚至完全摒棄標準答案的試題,允許學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通過非標準主觀試題測驗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測試學生對于本課程知識掌握的情況,在評分的過程中由任課教師或教研室集體對試卷進行評閱。期末考試成績評定之后,任課教師還應對試卷做出分析,試卷分析的核心是對試題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全面總結,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發現教學薄弱環節,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改進思路。
Abstract Subject teaching must be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media to keep pace with the trend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nformation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Teacher centered" problem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by the single "Teacher centered" to "leading main body" combining learning mode;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material resource group to build sharing, in order to be more material resources as an intermediary, interpersonal cyber source and social cognitive resources,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rom learn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facilities etc..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rning resource library; academic evaluation
教育與信息化融合是時代趨勢。當前,國際教育信息化突飛猛進,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往高端化、精細化發展。我國把教育信息化提到戰略高度,《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為了順應國內外教育信息化潮流,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存在的“教師中心”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綜合素質,本文擬探討教育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問題。
1 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評
教育信息化重視培育學生信息素養,強調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開發教育資源,達到優化教育過程和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目的。
1.1 國外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評
1.1.1 國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美國作為全球信息技術的引領者,特別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美國的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經歷三個階段:20 世紀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期的CAI,80 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CAL和90 年代中期以來的ITC,ITC階段又分WebQuest和TPACK兩個子階段。除TPACK模式較重視教師作用外,其余模式都強調純粹“學生中心”。歐、亞發達國家的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發展基本參照美國模式。
1.1.2 國外教育信息化發展
國外通過教育信息化規劃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美國于2010年3月公布了《變革美國教育:技術推動的學習》國家教育技術計劃,法國公布“2012數字法國”計劃,英國了教育信息化2010-2012年戰略,日本于2010年“教育信息化展望大綱”,韓國《u-KOREA Master Plan (2006-2015)》。
當前信息技術催生新的學習方式,如悅趣學習、學習分析、電子書、個性化網站等。國外通過信息化規劃,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軟硬件基礎,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這些舉措值得我國借鑒。
1.2 國內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評
1.2.1 我國教育信息化述評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和西方國家類似,但其發展的進度與特征則稍有不同。高等教育從1990 年代末至2003年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l展的硬、軟件基礎設施建設。2003年以后,我國教育信息化邁入第二階段,強調教育信息化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以提高教學質量。
我國學者對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理論的研究有特色有成果,如南國農倡導的“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體系,祝智庭關于教育信息生態學的研究和他所提出的協同學習理論;黃榮懷關于移動學習領域的研究和TEL五定律等,[1]都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1.2.2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信息化整合研究述評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合,是指通過把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以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新型教與學方式,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有效完成教學目標。信息化環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方面,馮國芳提出了大學生的德性素質、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的培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取向;[2]周春燕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應該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網絡教學、社會實踐為必要補充的綜合性、開放式的教學新模式。[3]學者們側重于從教學策略方面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息化問題,而對教育信息化環境下如何進行人際網絡資源和社會認知網絡資源建設,以及如何改革學生學業評價方式等問題缺少思考和對策。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化環境下,促使諸如慕課(MOOC)這些高端的教學方式走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但目前只有部分綜合實力強的高校有條件實施慕課教學方式,多數院校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
2.1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學習方面的問題
抽樣調查表明,[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有: (1)教師中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常用的教學方式”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選擇“講授法”的占62%,學生選擇“講授法”的占70%,而學生希望老師采用“講授法”的僅占10%,“探究式”的占34%,“討論式”的占40%。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狀況與學生的期盼反差很大,學生強烈要求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方式,由?v授法轉為民主型的探討式。(2)知識本位。“知識本位”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如在問到學生請教同齡人學習的內容時,對“專業知識、價值觀”等7個問題的選擇,排在前3位的是專業知識、社會知識和網絡知識,而“價值觀”排在第5位,“思想”排在第6位,反映高校學生重視知識學習而輕視思想政治修養。
2.2 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業評價方面的問題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學業評價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教師中心,偏重知識,評價主體與標準單一,強調終結性評價。其表現是注重學生學習的認知層面評價,以封閉式的筆試為主,偶爾有開放式的考試,忽視對學生情感與行為的評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與思想覺悟三個方面的素養。
2.3 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學習資源庫建設方面的問題
全媒體時代使“90后”更樂于使用移動互聯網終端享受網絡信息的推送。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我國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互聯網使用率超過 96%。網絡學習已是大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多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未能鼓勵師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網絡學習資源庫的建設,或是網絡學習資源庫建設的“碎片化”現象。
3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是在新型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采用“主導―主體相結合”教學結構,基于教育信息化環境,構建適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模式、學生學業評價方式及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特色,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實效性。這種創新要使課堂教學系統中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發生變化。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教學創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在于教育能真正觸動學生的靈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對半課堂和十分課堂為例:
(1)對半課堂。對半課堂就是圍繞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思想覺悟三維教學目標,一節課中,教師宜用一半的時間幫助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培養能力和引導思想覺悟,另一半時間則交給學生,或圍繞問題進行“頭腦風暴”,或通過網絡展示主題研究成果,等等。
(2)十分課堂。通過十分課堂實施教育信息資源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一是圍繞授課內容開展“學生新聞講評十分鐘”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時政素質與辨別是非能力;二是開展服務教學目標的“課間十分精彩”自由展示活動,由學生在課前以小組合作形式上網尋找資料,利用課間十分鐘用歌、舞、圖、文、音、像等方式呈現。
從教育思想看,對半課堂、十分課堂轉向了“主導―主體相結合”教學模式――在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重視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由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變為指導者。學生由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建構者與情感體驗者。教學內容由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輔之以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學媒體既是輔助教師“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及內化的工具。[5]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實踐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還體現在學生的課外實踐貫穿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理念,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朝著能夠讓學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刻都可以獲得所需任何信息的3A學習方式(Anywhere,Anytime,Anydevice)邁進。
3.2.1 主題合作研究
基于教育信息環境,要求學生開展主題合作研究,教師對學生的研究要有跟蹤有引導,并通過網頁展示學生研究的優秀成果。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主題研究為例,主題合作研究途徑包括:(1)征集研究主題。以班級為單位,學生圍繞授課內容利用網絡投票征集研究主題,所選主題要有科學性、新穎性和價值性,學生組長呈報研究主題給授課教師審議和備案。(2)學生“頭腦風暴”。針對研究主題,學生借助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對研究主題進行探討辯論,授課教師在線上進行引導,答疑解惑。(3)總結主題學習。學生對研究主題進行了一定時段的討論學習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研究主題寫成小論文,深化對研究主題的理解。
3.2.2 時政社團實踐
時政社團是以培養學生時政素質為宗旨的學生組織,同時輔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如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時政研究協會,旨在通過關注時事新聞、研究時事政策,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支持國家政策。時政研究協會每天熱點新聞,由協會干事通過手機飛信或微信的方式,每天輪流給會員和所有愿意加入時政微信群的學生熱點新聞;每周網絡時政沙龍,對近期新聞大事進行點評;每月進行時政熱點研究,采用每月研究一主題的方式研究時政熱點;每學期開展時政辯論活動,通過對時政熱點進行半決賽和決賽形式,讓學生明辨是非,培養學生良好的時政素質。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資源建設創新
泛在學習是指在無所不在的學習情境空間中,在自然的生活場景中,學習者透過情境感知設備與情境相關群體或智能知識主體,以自然的方式交互、共享和構建個體認知網絡和社會認知網絡的過程。[6]當前,雖然泛在學習仍處于理論研究階段,但我們可以借鑒其理念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資源的創新建設。
3.3.1 群建共享資源
群建共享資源就是從專家輸送的單一信息來源的傳遞模式轉變為由用戶輸送信息的多源傳遞模式。群建共享資源模式,可以匯集眾人智慧與力量,極大地縮減資源的生成周期,提高資源更新頻率,能夠建設海量的、能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的學習資源。[7]
3.3.2 人際網絡資源
聯通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在不同信息節點之間產生聯結的過程。這些信息節點不僅包括物化資源,而且包括認知網絡中的人。人際網絡主要是基于無處不在的資源網絡和通訊網絡,由學習相同或相似學習內容的學習者群體構建的關系網絡。[8]教育信息技術環境的學習,學習者不僅與物化的學習資源相交互,學習者通過學習資源還可以在學習者和教師之間建立動態聯系,從他們那里獲得新的知識。建設人際網絡資源,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人與人的交互構建穩定的和可發展的社會性網絡,既可以消除學習者因為僅僅是面對物化資源而產生的“孤獨感”,又能促使學習者在人際網絡資源中保證學習的持續進行和良性發展。
3.3.3 社會認知網絡資源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在與學習環境的互動中自我建構意義、共享和參與社會認知網絡的過程。社會認知網絡是由知識和人共同構成的網絡,是在人與知識的深度互動過程中構建起來的,是在人際網絡基礎上建立的聚集了所有學習者的認知的智慧網絡。學習資源除了作為知識的載體外,還能夠成為建立人際網絡的中介點,即不同的學習者可以透過資源,與學習該資源的人建立聯系,組建可以無限擴展的社會認知網絡。[9]學習者通過社會認知網絡不僅能獲取所需要的物化資源,還能找到相應的人力資源,如通過某一個學習內容,可以快速定位到這個內容領域最權威的專家或適合的學習伙伴,從他們身上獲取知識和智慧,從而對學習者的學習產生莫大的幫助。[10]
在信息化時代,學習資源是有效學習的保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過程中調動師生力量,致力于群建共享資源、人際網絡資源和社會認知網絡資源建設,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三維目標,把所收集的資源按知識資源模塊、德育資源模塊和能力素質資源模塊進行分類,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素質目標的教學實踐活動。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創新的保障措施
4.1 建設網絡學習平臺及共建共享資源機制
信息時代的學習模式要求具備一套綜合的學習設施,以隨時隨地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源。《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高校要建設數字校園,包括建設完善的信息、網絡教學、知識共享、管理服務和校園文化生活服務等數字化平臺,推進系統整合與數據共享。高校可以通過建設ICT(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以便支撐學生的“三A”學習,即在學校建立ICT 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家中可以通過必要的軟件連接互聯網獲取訪問的學習資源。在此基礎上,高校要進一步構建共建共享理念下的區域職業院校教育資源建設創新機制。包括:(1)院校聯動機制。發揮院校優勢,深化院校間的合作,鼓勵院校優勢互補和聯合發展。(2)合作同盟機制。尋求經濟資助與技術支持,建立包括教育、政府、企事業的多元合作結構。(3)分層梯度發展機制。根據院校的特點,強化分層分類,實施分步進行、梯度推進網絡建設模式。
4.2 構建適合教育信息化環境的學業評價方式
關鍵詞:卓越計劃;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韓香云(1974-),女,河北易縣人,鹽城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天明(1982-),男,江蘇射陽人,鹽城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江蘇 鹽城 22405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4-0125-02
在“卓越計劃”的背景下,以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改革為例,從樹立“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出發,針對當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主要探討鹽城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不斷提高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水平,培養學生明確的工程意識、較高的工程素質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加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步伐。
一、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存在的問題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該課程涵蓋了環境工程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與其他課程聯系緊密,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1]該課程具有涉及知識面廣、基本理論與實踐性緊密結合、法律法規(含環境標準)及規范等更新較快等特點。由于教材內容不能與時俱進、教學內容繁多、師資不足、實踐教學環節實施方式和效果有待改善及教學方法欠佳等原因,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與“卓越計劃”相適應的課程改革與創新
鹽城工學院2013年在環境工程專業實施“卓越班”的招生和培養,集中優勢資源,注重實踐環節培養。通過這項計劃,旨在培養基礎扎實、專業技能強、能適應21世紀環境工程發展的需要,獲得注冊環保工程師、注冊環評工程師、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和管理等基本訓練并具有創新研究能力、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的環境工程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另一方面,近年來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去工程設計單位、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公司就業的比例逐年升高。因此,該形勢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需做以下相關改革和探索。
1.順應形勢,積極進行教材建設
對于本科教學來說,合適的教材尤為重要。為順應形勢,與時俱進,鹽城工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環境學院教師及時總結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成果,與時俱進,積極編寫教材。課程組集體編寫的《環境影響評價》教材已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教材內容豐富,結合國家頒布或修訂的最新法律法規、標準、導則等。
2.優化和充實教學內容,構建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群教學資源體系
根據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實際情況,我校整合環境科學研究所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工程設計的有關資料和資源,整合教學方面相應的資源,形成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群教學資源體系。[2]
3.建立課程組制度,打造教學團隊
培養符合卓越計劃要求的技術人才,需要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師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知識和技能。為此鹽城工學院環境學院主要做以下幾點工作:
(1)對該課程成立專門的課程組,成員以中青年相結合,合理搭配,分工協作。在學院開展“一幫一”活動,對近兩年引進的新進教師都指定一位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傳幫帶,旨在通過以老帶新、幫教幫學的幫教方式,使新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夠勝任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及業務要求。
(2)課程組整合資源,教師積極參與環境影響評價與工程施工方面的實踐與科研工作,促進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時積累環評及工程施工經驗,并掌握新標準、新規范及施工領域新動向,做到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從而為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支撐。
(3)鼓勵教師參加注冊環評工程師和環保工程師考試,現有課程組教師中,已有5名教師取得注冊環評工程師資格,4名教師取得環保工程師資格。
(4)積極聘請相關單位的專家、工程師作為兼職教授,定期為學生舉辦講座。
4.優選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教師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啟發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是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等,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工程分析之前,教師提出問題:欲對大氣、水、聲環境等進行影響預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學生得到問題就會思考要進行環境影響預測首先需要確定污染源,所以應先確定污染源的位置、性質、排放參數等,那么就確定了本章課程內容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分析工程概況、工藝路線、原輔材料等,確定污染源。啟發式教學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通過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探索,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創新能力。
(2)對比教學法。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內容比較多,但它們之間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的。運用對比式教學法,不僅可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而且可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記憶。如講解地表水的環境評價等級確定依據時,復習對比大氣環境評價等級的確定依據,使學生掌握確定評價依據的基本思路和內容。
(3)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工程分析章節,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化工、房地產、公路、機械加工、污水處理廠、危險廢物處置等不同行業應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污染防治措施章節以環境科學研究所承擔的實際設計項目為案例,分析不同企業、行業的廢水、廢氣的排放特征及污染物的理化性質、所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及措施的經濟技術可行性等。
5.提倡推行環評實訓制度,加強企業培養方案
(1)增加上機環節及實訓環節。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水環境影響預測、聲環境影響預測環境風險評價等都需要借助計算機及特定的程序來完成,因此,涉及上述部分的內容,我校環境學院都設置上機課。通過實際上機操作,使學生掌握預測所需要的條件及操作過程,熟悉預測程序的應用。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環境科學研究所或環境工程專業的機房進行進一步的練習。
環評實訓是通過專題實訓,鞏固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并鍛煉其實際環評能力。例如:當講授完工程分析的方法、內容等的注意要點后,可讓學生嘗試進行較簡單項目的工程分析,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基地,強化理論知識與環評實際應用的結合。“卓越計劃”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我校環境學院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積極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在江蘇省環科院、鹽城市環境科學研究所、鹽城工學院環境科學研究所等都建立了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實訓崗位資源,使學生實際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6.注重能力培養,改革考核制度
“卓越計劃”通用標準別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終生學習和在工程實踐中學習的能力。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所承擔的責任是培養學生通過正確的工程分析,客觀、正確地分析、預測和評估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環境影響,并運用所學水、氣、聲、固廢等污染的治理技術及生態保護等措施,提出合理的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的能力。為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倡學生自學,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將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
(1)作業形式的改革。課后作業中的基本理論題與基本計算題,按傳統的方式以書面形式完成。對于實用性較強的內容,依據課程進展情況布置課后訓練報告,例如可以讓學生利用圖書館和計算機網絡查閱文獻及實際的環評監測報告,進行工程分析的訓練和環境現狀評價訓練。
(2)考試形式的改革。期末成績評定由三部分組成,平時作業(包括單項訓練報告)、考勤占30%,上機實驗占20%,試卷成績占50%。
(3)課程實訓成績評定。成績由平時成績、評閱成績和答辯成績3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20%,根據學生在實訓期間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綜合確定;評閱成績占50%,根據實訓完成的獨立性、工程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合理性、數據可靠性、計算正確性、報告質量、書寫格式的規范、采納的標準等綜合確定;答辯成績占30%,根據答辯時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導則和方法的認知程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等確定。
三、結語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主干課程,如何在教學與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應在繼承已有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的先進教育理念,通過建立正確的教學改革思路,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培養真正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卓越工程師。
參考文獻:
BOP陽性率、血清sICAM-1水平比基線時均明顯降低(P
0.05),但DMCP2組CAL無明顯變化(P>0.05)。治療后3個月時,DMCP2組GHbA1c水平與基線時比較平均降低1.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P>0.05)。結論 牙周非手術治療可降低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炎癥程度及血清sICAM-1的水平,并可改善血糖控制良好者的牙周附著水平;該治療還可以降低血糖控制較差者的GHbA1c水平。
[關鍵詞] 慢性牙周炎; 2型糖尿病; 牙周非手術治療; 糖化血紅蛋白A1c; 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
[中圖分類號] R 781.4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4.021
Effect of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 on level of serum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A1c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hronic periodontitis Yuan Tangxia1, Zhang Yan-biao1, Zhou Yun2, Wang Fantao1, Wang Feng3. (1. Dept. of Prosthodontics, School of Stomat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261053, China; 2. Dept. of Stomatolog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Linyi City, Linyi 276000, China; 3. Dept. of Endocrin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261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reatment on clinical periodontal measure-ments, glycemic control, and level of serum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patients. Methods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hronic periodontitis were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into well-controlled group[glyc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
que index(PLI), sulcus bleeding index(SBI), bleeding on probing(BOP), probing depth(PD), 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 serum sICAM-1 concentration, and the value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 GHbA1c were recorded at ba-seline, 1 and 3 months after periodontal treatment. Results The three study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for the levels of PD, SBI, PLI, BOP, and serum sICAM-1 concentration at 1 and 3 months after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reatment(P
levels of CAL(P0.05). At 3 months after periodon-tal treatment, GHbA1c levels in DMCP2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1.12%(P0.05). Conclusion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eriodontal health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periodontitis, reduce the level of serum sICAM-1, and can reduce the level of GHbA1c in poorly controll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Key words] chronic periodontiti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 glycated hemo-globin A1c;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謝紊亂綜合征,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并發癥。糖尿病引起的糖脂代謝異常、炎癥、血栓形成是其并發心血管事件的基礎。研究[1]表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作為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能通過改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變化繼而影響全身炎癥反應和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牙周炎是糖尿病[2]和冠心病[3]的獨立危險因素。由此可見,通過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治療牙周炎或許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并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從而預防或減少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性。本研究擬通過前瞻性臨床干預試驗,觀察牙周非手術治療對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DMCP)患者的牙周狀況、糖代謝以及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的影響,初步探討牙周治療對患者局部和全身狀況的意義,為2型糖尿病治療方案的設計及其心血管等并發癥的預防和控制提供研究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4月—2011年5月在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及口腔科門診就診的DMCP和不伴有系統性疾病的CP患者為研究對象。DMCP患者以糖化血紅蛋白A1c(glyc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
7.00%為血糖控制較好組(DMCP1組),以GHbA1c≥
7.00%為血糖控制較差組(DMCP2組),每組各30例;不伴有系統性疾病的CP患者為對照組,30例。本研究CP和糖尿病的納入標準如下。1)CP:參照1999年國際牙周病新分類法及Page等[4]推薦的診斷標準,診
斷為中度或重度CP;口內余留牙不少于16顆,至少有4顆牙齒的牙周袋深度≥5 mm,附著喪失≥4 mm。2)2型糖尿病:參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診斷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癥狀加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1或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7.0 mmo1·L-1或口服葡萄糖耐量
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PG)水平≥11.1 mmo1·L-1;病程至少1年以上;GHbA1c≤11.00%,近期病情穩定,無嚴重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和其他系統性疾病;近期用藥、飲食和運動習慣均無改變。本項研究中的糖尿病患者均由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內分泌科診斷。排除標準如下:1)6個月內有抗生素、非甾體類抗炎藥或激素類藥物治療史;2)6個月內有牙周治療史或內外科手術史;3)患有除糖尿病以外的系統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類風濕病、心內膜炎、腎病綜合征、惡性腫瘤等;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全身狀況較差,不能接受牙周檢查和(或)治療者;6)四環素類藥物過敏;7)吸煙者;8)不能按期復診者。課題中涉及到的人體試驗設計及試驗操作規程,均遵循世界醫學組織Helsinki宣言(第6版,2002年)的相關承諾,且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試驗方法
1.2.1 一般項目檢查 所有受試者均完成問卷調查,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既往病史、吸煙習慣、糖尿病確診時間、用藥情況、接受口腔治療情況等項目,并計算每位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BMI=體重(kg)/身高(m)2。
1.2.2 牙周檢查 分別在牙周非手術治療前,治療后1、3個月時使用Williams牙周探針為所有患者做全口牙周檢查(第三磨牙除外),包括6個位點[頰側近中、正中、遠中及舌(腭)側近中、正中、遠中]的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和臨床附著喪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及探診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參照Karde[s][?]ler等[5]的研究方法),4個位點(頰側、舌側、近中、遠中)的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改良Quigley-Hein法)和齦溝出血指數
(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改良Mazza法)、缺牙數、牙齒松動度,拍攝全口曲面體層X線片觀察牙槽骨吸收情況。
1.2.3 牙周治療和維護 所有患者均接受牙周非手術治療,包括口腔衛生宣傳教育(Bass刷牙法、正確使用牙線或牙間隙刷)、全口超聲齦上潔治術、局部麻醉下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分4次在10 d內完成,每次間隔2 d)、復方氯己定含漱液(廣東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含漱、
拔除無保留價值牙齒等。囑所有患者每月復診1次,每次復診注意詢問近期飲食、鍛煉及用藥情況,并強化口腔衛生宣教措施。整個試驗期間,患者均被告知和要求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不使用抗生素。治療后1、3個月時,對所有受試者的牙周狀況進行再評價。所有患者的臨床檢查及治療均由同一名牙周專業的主治醫師(Kappa=0.84)完成,且該醫師不知道臨床分組。
1.2.4 糖代謝水平測定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1、3個月時抽取所有受試者晨起(8—10時)靜息狀態下空腹12 h肘靜脈血,其中非抗凝血5 mL,抗凝血2 mL,立即送往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Sysmex CHEMIX-18型,日本希森美康公司)及原廠配套試劑,采用己糖激酶法檢測非抗凝血中FPG水平;使用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Bio-Rad VARIANTⅡ型,Bio-Rad公司,美國)及原廠配套試劑,采用離子交換高壓液相色譜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測定抗凝血中的血漿GHbA1c。剩余非抗凝血置于非抗凝離心管中,4 ℃低溫3 000 r·min-1離心15 min,取上層淡黃色血清,置于1.5 mL Eppendorf管中,登記、編號,-70 ℃低溫冰箱(MDF-382E型,三洋公司,日本)凍存。
1.2.5 血清sICAM-1水平測定 檢測前1 h取出凍存血清樣品,室溫下解凍,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sICAM-1水平。檢測時使用sICAM-1試劑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號0406137),按照操作步驟進行檢測,單位為ng·mL-1。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x±s或百分數表示,采用SPSS 17.0軟件包對所測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治療前后組內各指標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組內多重比較使用SNK-q檢驗,率的比較采用2檢驗,檢驗水準為雙側α=0.05。
2 結果
本研究治療后3個月時失訪或不能按時復診的患者共26例,最終按要求完成牙周治療的患者DMCP1組21例,DMCP2組20例,CP組23例。各組的基本特征見表1,3組的年齡、性別、用藥情況、BMI等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時DMCP2組
SBI、BOP陽性率均明顯高于DMCP1組和CP組(P
0.05);DMCP2組FPG、GHbA1c及sICAM-1水平明顯高于DMCP1組和CP組(P
3組患者牙周非手術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見表2。1)臨床牙周指標:組內比較顯示,治療后1、
3個月時,3組PD、SBI、PLI及BOP陽性率比基線時均明顯降低(P
期間,DMCP2組SBI、BOP陽性率均明顯高于DMCP1組和CP組(P
①FPG及GHbA1c:組內比較顯示,僅DMCP2組治療后3個月時GHbA1c水平比基線時平均降低1.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驗期間,DMCP2組FPG、GHbA1c水平始終明顯高于DMCP1組和CP組(P
顯示,治療后1、3個月時,3組血清sICAM-1水平較基線時均明顯降低(P
3 討論
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關鍵因素。盡管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炎癥病因學理論近年來倍受關注。該理論認為2型糖尿病是一種自然免疫和低度慢性炎癥性疾病,炎癥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
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可通過激活核因子κB抑制物激酶等多種通路使胰島素受體底物出現異常的絲氨酸磷酸化,抑制正常的酪氨酸磷酸化,從而干擾胰島素和受體結合后信號的進一步傳導,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出現胰島素抵抗[1]。由此可見,炎癥是胰島素抵抗的觸發因素,而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土壤”。
研究[1]表明,牙周炎與糖尿病存在“牙周炎—
炎癥—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的雙向影響關系。一方面,牙周炎癥組織中的致病菌及其內毒素可刺激牙齦局部組織產生大量的炎癥細胞因子(如TNF-α、
IL-1β、IL-6、CRP等)并釋放到循環血液中[5],從而加重糖尿病的胰島素抵抗;牙周炎還會降低血清脂連素(adiponectin,ADP)和升高血清瘦素(leptin)[5]的水平,而低ADP血癥和高瘦素血癥均是胰島素抵抗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6-7]。已有研究表明,
牙周治療能通過減少TNF-α、IL-6、CRP、瘦素和增加ADP的生成而降低胰島素抵抗,從而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5,8]。另一方面,糖尿病的高血糖環境又可刺激脂肪組織合成、分泌更多的炎癥細胞因子,增加患者局部的炎癥反應和牙周組織破壞,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3個月時,CP組和DMCP1組PD、CAL、SBI、PLI和BOP陽性率比基線時均明顯降低(P
病牙周炎與單純性牙周炎愈合機制相似,牙周非手術治療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改善口腔衛生狀況,減輕牙齦出血,緩解牙周炎癥,為牙周組織獲得新附著提供適宜的環境。治療后1、3個月時,DMCP2組PD、SBI、PLI和BOP陽性率比基線時雖然均明顯降低(P
0.05),但其SBI、BOP陽性率均明顯高于DMCP1組和CP組(P0.05),說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或未控制會影響牙周非手術治療的效果。
本研究治療后1、3個月時兩組DMCP患者的空腹血糖雖有一定變化但與基線時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是空腹血糖只代表一個時間
點的血糖水平,且容易受患者身體狀況、情緒、飲食、疾病以及用藥情況等相關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波動;而GHbA1c較穩定,是判定糖尿病血糖監控的金標準,其更新率依賴于紅細胞的半衰期(約60 d),能客觀反映近2~3個月內血糖的真實平均水平和糖代謝的總體變化趨勢。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個月時,兩組DMCP患者的GHbA1c水平與基線時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說明觀察時間太短,尚不足以檢測
出GHbAlc的變化。治療后3個月時,DMCP1組GHbA1c水平與基線時比較亦無明顯變化(P>0.05),而DMCP2
組GHbA1c水平比基線時明顯降低(P
周非手術治療能夠明顯的改善血糖控制較差者的糖代謝,但對血糖控制較好者的糖代謝則沒有明顯影響,這與危晶晶等[9]、Karde[s][?]ler等[5]的結論一致。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3個月時,DMCP2組GHbA1c水平比基線時平均降低1.12%,與危晶晶等[9]的研究結果接近(1.13%),但稍高于Koromantzos等[10]的研究結果(0.73%)。研究結果的不同,可能與初始樣本的
GHbA1c水平有關。危晶晶等[9]的研究發現,治療前
GHbA1c水平越高的患者,治療后GHbA1c下降的幅度越大。考慮到即使口服降糖藥、營養治療和體育活動等對GHbA1c的改善也就在0.5%~2%[1],因此,牙周非手術治療或許可作為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替代或輔助治療措施。
朱蕾等[11]研究發現,GHbA1c是糖尿病并發心血
管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Khaw等[12]對歐洲諾福克地區(Norfolk)10 232例患者進行6年的隨訪研究,結果發現,GHbA1c水平每升高1%,繼發心血管病的風險就升高21%,且這種相關性不受年齡、血壓、血清
膽固醇、體重指數、吸煙習慣的影響。Selvin等[13]對7 435例2型糖尿病患者GHbA1c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進行Meta分析發現,GHbA1c水平每升高1%,并發冠心病和卒中的風險就相應地增加18%,且獨立于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綜上所述,GHbA1c不僅可以評價糖尿病患者近期的血糖控制情況,還可作為預測血管并發癥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發現,經過牙周非手術治療3個月后DMCP2組平均GHbA1c水平降低1.12%,再根據其他學者[11-13]的研究結論,
推測牙周非手術治療或許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欠佳者,心血管病等并發癥的預防和控制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目前認為,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基本病理改變的血管病變的形成和發展是一種低水平的慢性炎癥過程,許多致炎因子參與了其發生、發展過程。其中,sICAM-1介導的單核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內皮損傷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礎,檢測血清sICAM-1可作為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早期預防和預測指標[14]。有
研究發現,糖尿病[15]或牙周炎[16]患者血清sICAM-1明顯升高,羅志曉等[17]還發現牙周非手術治療可明顯
降低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液中sICAM-1的水平。本研究發現,基線時,DMCP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顯高于CP組,而DMCP2組又明顯高于DMCP1組,但Karde[s][?]ler等[5]報道3組間血清sICAM-1水平未見明
顯差異。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1、3月后,3組血清sICAM-1水平均明顯降低,說明牙周非手術治療可降低DMCP及CP患者循環血液中sICAM-1水平。與此不同的是,Karde[s][?]ler等[5]報道,在牙周非手術治療后1月時,僅血糖控制良好的DMCP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明顯降低,而對血糖控制欠佳的DMCP及CP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無明顯影響。研究結果的不同,可能與Karde[s][?]ler等[5]的初始樣本未將吸煙者列入排除標準有關,而吸煙對血清sICAM-1水平[18]和牙周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19]均有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積極、有效地治療牙周炎能在短期內改善2型糖尿病伴CP患者的牙周狀況、降低血清sICAM-1水平,并可降低血糖控制較差者的GHbA1c水平;但本研究樣本量有限,Janket等[20]研究認為要以90%的把握度觀測到GHbA1c降低0.7%,至少需要246例樣本。此外,本研究觀察時間短,且由于糖尿病及其并發心血管病變的機制十分復雜,相關危險因素繁多,因此,牙周病的完善治療能否預防和減少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還需要進行大樣本的長時間隨訪觀察。
[參考文獻]
[1] Santos Tunes R, Foss-Freitas MC, Nogueira-Filho Gda R. Impact
of periodontitis on the diabetes-related inflammatory status[J]. J
Can Dent Assoc, 2010, 76:a35.
[2] Benguigui C, Bongard V, Ruidavets JB, 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eriodontiti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middle-aged French population[J]. J Clin Periodontol, 2010, 37(7):
601-608.
[3] 張源明, 鐘良軍, 何秉賢, 等. 冠心病和慢性牙周炎相關性研究
[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6, 27(3):256-259.
Zhang Yuanming, Zhong Liangjun, He Bingxian, et 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hronic perio-
dontitis[J]. Chin J Epidemiology, 2006, 27(3):256-259.
[4] Page RC, Eke PI. Case definitions for use in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of periodontitis[J]. J Periodontol, 2007, 78(7 Suppl):
1387-1399.
[5] Karde[s][?]ler L, Buduneli N, Cetinkalp S, et al. Adipokines and in-
flammatory mediators after initial periodont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hronic periodontitis[J]. J Periodontol,
2010, 81(1):24-33.
[6] Wannamethee SG, Tchernova J, Whincup P, et al. Plasma leptin:
Associations with metabolic, inflammatory and haemostatic risk fac-
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therosclerosis, 2007, 191(2):
418-426.
[7] Okamoto M, Ohara-Imaizumi M, Kubota N, et al. Adiponectin in-
duces insulin secre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at a low glucose con-
centration[J]. Diabetologia, 2008, 51(5):827-835.
[8] Sun WL, Chen LL, Zhang SZ, et al. Changes of adiponectin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fter periodontal intervention in type 2 dia-
betes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J]. Arch Oral Biol, 2010, 55(12):
970-974.
[9] 危晶晶, 常春榮, 潘亞萍, 等. 牙周非手術治療對2型糖尿病伴
牙周炎患者糖代謝及血清白細胞介素6的影響[J]. 中華口腔醫
學雜志, 2011, 46(2):70-74.
Wei Jingjing, Chang Chunrong, Pan Yaping, et al. Effect of non-
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the level of
serum IL-6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J]. Chin J Stomatol, 2011, 46(2):70-74.
[10] Koromantzos PA, Makrilakis K, Dereka X,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effect of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Part Ⅰ: Effect on periodontal
status and glycaemic control[J]. J Clin Periodontol, 2011, 38(2):
142-147.
[11] 朱蕾, 王少媛, 徐進, 等. 血糖水平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近期
預后的影響[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6, 14(1):23-25.
Zhu Lei, Wang Shaoyuan, Xu Jin, et al. Effects of level of blood
glucose on the recent pro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Chin
J Diabetes, 2006, 14(1):23-25.
[12] Khaw KT, Wareham N, Luben R, et al. Glycated haemoglobin,
diabetes, and mortality in men in Norfolk cohort of European pro-
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cancer and nutrition(EPIC-Norfolk)[J].
BMJ, 2001, 322(7277):15-18.
[13] Selvin E, Marinopoulos S, Berkenblit G, et al. Meta-analysis: Gly-
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
litus[J]. Ann Intern Med, 2004, 141(6):421-431.
[14] 黃雌友, 姚偉峰.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
水平變化及與血管內皮功能的關系[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06,
14(2):153-155.
Huang Ciyou, Yao Weifeng. Changes of serum soluble intercellu-
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its relations with endothelial dysfunc-
tio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J]. Chin J Arteriosclerosis, 2006, 14(2):153-155.
[15] Thompson AM, Zhang Y, Tong W, et al. Association of inflam-
mation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pre-
diabetes and diabetes in adults from Inner Mongolia, China[J]. BMC
Endocr Disord, 2011, 11:16.
[16] Lappin DF, McGregor AM, Kinane DF. The systemic immune re-
sponse is more prominent than the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eriodontal disease[J]. J Clin Periodontol, 2003,
30(9):778-786.
[17] 羅志曉, 周作華, 解曉琴, 等. 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療前后血清
CRP、sICAM-1水平的變化[J]. 口腔醫學研究, 2005, 21(5):537-
539.
Luo Zhixiao, Zhou Zuohua, Xie Xiaoqin, et al. Effects of nonsur-
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 on CRP and sICAM-1 levels of blood
serum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patients[J]. J Oral Sci Res, 2005,
21(5):537-539.
[18] 柳忠蘭, 萬功山, 徐愛華. 吸煙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梗死
患者血清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水平的影響[J]. 中國動脈硬化
雜志, 2008, 16(9):710-712.
Liu Zhonglan, Wan Gongshan, Xu Aihua. The effect of cigarette
smoking on the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level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infarction patients[J]. Chin J Arte-
riosclerosis, 2008, 16(9):710-712.
[19] 王愛芹, 孫繼軍, 高艷, 等. 吸煙對牙周炎病人血漿內皮素和一
氧化氮水平的影響[J].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0, 20(11):
634-636, 641.
Wang Aiqin, Sun Jijun, Gao Yan, et al. Effect of smoking on plas-
ma endothelin and nitric oxide levels in periodontitis patients[J].
Chin J Conserv Dent, 2010, 20(11):634-636, 641.
[20] Janket SJ, Wightman A, Baird AE, et al. Does periodontal treat-
一、活動目的: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為核心,通過開展科技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熱愛科學,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研究精神,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深化學校的科技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現自我才華和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空間與平臺。
為提高學生的科幻畫水平,展示他們的科學幻想,讓他們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科學幻想的世界。
二、參賽主題:
探知未來。讓學生真正走進科學,使學生熱愛科學,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科幻畫創作,拓展學生的奇思妙想,用畫面反應出自己的構思,呈現的是具科學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畫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出色的表現能力,創新素質也隨之漸進。
三、參賽年級及獎項設置:
參賽學生:冷崗小學全體學生 (每人至少1幅優秀作品)
獎項設置: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三名,三等獎五名。
四、參賽作品截止時間:
將作品于2018年1月30日上午上交到班主任處;
五、參賽作品要求:
1、參賽作品畫種不限,畫紙規格為8開紙或者4開紙。
2、作品背面寫明作品名稱、作者姓名、班級。
3、作品要求主題突出、構思獨特、新穎,可參考他人優秀作品。
4、作品由本人獨立完成。
六、評委
美術老師: 袁旭晉 殷亞萍
七、評價標準
評分細則:
比賽評分采取10分制,具體標準:
主題突出,具有科技性(3分)
構圖合理,色彩鮮艷、諧調(2分)
構思新穎、合理,想像豐富(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