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哲理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舒適護理; 股骨頸骨折; 并發癥; 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8-006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fortable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Method:100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5,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fortabl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VAS score,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Result:The VA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5.3±0.6) and (3.6±0.5) respectively,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8.0%,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100%),the complications incide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0%,far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30.0%),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fortable nursing care; Femoral neck fracture; Complication; 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Yibin 64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8.036
近幾年,對于中老年人而言,股骨頸骨折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對其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1]。目前雖然外科手術在該病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手術疼痛和長期臥床容易引起的各種并發癥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筆者所在醫院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了舒適護理,以期提高舒適度,改善預后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相關的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51~88歲,平均(63.8±2.8)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2例,高處跌落傷15例,摔倒致傷17例,其他原因6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50~87歲,平均(64.1±2.7)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0例,高處跌落傷17例,摔倒致傷16例,其他原因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假體置換術、復位內固定術或者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例如術前評估與準備工作、術中觀察與配合、術后監測與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共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護理 輔助患者保持外展中立位(角度為30°),同時進行患肢皮膚牽引,預防出現內收。在雙下肢間放置V型軟枕,并且將軟墊放在膝關節下,除此之外,若患者年齡過大,且患有骨質疏松,可保持仰臥位,采用壓瘡預防墊,護士要幫助患者定期翻身,必要時進行按摩[2]。
1.2.2 飲食護理 飲食方案與骨折患者的愈合情況關系密切。一些年齡過大的患者,胃腸道消化功能明顯衰退,而且長時間臥床休息導致胃腸蠕動減少,所以患者食欲低下,營養不足,免疫力更低,嚴重影響恢復效果。因此要與患者的愛好和口味相結合,科學制定飲食方案,使其食欲提高,囑咐其多進食水果和蔬菜,確保維生素C充足,避免發生便秘[3]。
1.2.3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積極、熱情、和藹地安慰和鼓勵患者,通過簡單易懂、通俗的語言告知患者骨折的發病原因、如何治療、注意事項等知識,并主動與家屬溝通,使其共同參與護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4]。
1.2.4 并發癥護理 泌尿系統感染:一些患者因為不想麻煩家人或懼怕肢體運動使疼痛加重,而盡量不飲水或少飲水,排尿次數減少,導致尿液濃稠,發生泌尿系感染[5]。護理人員需要向其講解飲水的重要性和目的,囑咐其多飲水,及時排尿,從而排出毒素;褥瘡:身體局部潮濕或受壓是發生褥瘡的主要原因,所以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及時更換被褥和衣物,隨時晾曬被褥,使其保持透氣、舒適和干爽。選擇適合的牽引器材,每天用酒精或溫熱鹽水擦洗患者的受壓部位,囑咐患者加強自我防護,比如用手推搓尾椎使血液流動加快;肺部感染:患者骨折后要長時間臥床休息,無法隨意改變,很容易患墜積性肺炎。所以護理人員要定期為病房通風,使空氣保持流動、清新,同時注意病房保暖,避免發生感冒[6-7]。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VAS評分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數越低,疼痛程度越輕,鎮痛效果越好。采用筆者所在醫院自行設計的問卷了解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情況,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滿意程度越高,并且根據評分結果進行滿意度分級,非常不滿意:低于60分;不滿意:60~79分;滿意:80~89分;非常滿意:90~100分[8]。滿意度=(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術后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VAS評分與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分別為(5.3±0.6)分、(3.6±0.5)分,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0%,遠小于對照組的3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舒適護理要求護理人員以患者為中心,給予精心、細致的護理干預,使患者生理與心理的舒適度提高,改善預后效果[9-10]。本次研究中,筆者所在醫院分別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了舒適護理與常規護理,結果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分別為(5.3±0.6)分、(3.6±0.5)分,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將舒適護理應用于股骨頸骨折的護理中,可以使患者的疼痛程度減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并且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與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呂小玲.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4):67-68.
[2]李云,劉質斌,楊菁.試論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6):72-74.
[3]胡建蘭,陳瑾,鄭孝琴,等.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股骨頸骨折后急性加重期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12(8):78-81.
[4]謝小鳴,何春紅,陳錢.6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18(2):112-115.
[5]馬燕.舒適護理對9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2(10):55-57.
[6]祝小梅.探討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1):261-262.
[7]陳聲陶.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5):96-97.
[8]姚玉麗.探討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3,17(7):225-226.
[9]莫鳳蘭.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227.
【關鍵詞】 踝關節骨折; 疼痛護理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3-0106-02
踝部骨折(fracture of ankle joint)在骨科臨床上較為多見,無論在日常生活中或運動場上均易發生。相關統計顯示,踝部骨折加上踝部韌帶損傷,占全身損傷的4%~5%[1]。間接暴力是造成踝部骨折的主要因素,常常使踝骨形成外翻、內翻或外旋等,踝部劇烈疼痛、畸形,繼而出現腫脹和皮下淤血等。患者不能行走,嚴重時足部出現循環障礙,常規體檢手觸將加劇疼痛[2]。踝關節骨折劇烈疼痛常常引發患者恐懼、焦慮、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和各種不同程度的并發癥,不利于骨折愈合和關節功能的恢復[3],因此,采取有效的骨折疼痛護理,對踝骨骨折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對2001年10月-2012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踝關節骨折112例患者疼痛護理措施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筆者所在科室2001年10月-2012年8月施行踝關節骨折手術患者112例,男68例,女44例,年齡11~85歲,平均(41.3±3.4)歲;其中55例有不同程度的合并關節損傷,所有患者術后均表現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1.2 護理方法
1.2.1 做好術前疼痛宣教 護理人員要積極主動詢問患者的踝關節骨折疼痛情況,適時給予關心安慰,告之疼痛是骨折后的正常生理反應,不要過分擔心,使患者因疼痛所引發的恐懼、焦慮、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盡快消除,樹立戰勝骨折疼痛的信心,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可促進踝關節骨折術后的康復。
1.2.2 術后正確評估患者的疼痛 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安全回到病房,護理人員要及時詢問患者的疼痛情況,認真傾聽其對疼痛的描述,給予理解和安慰,對其疼痛程度及耐受力準確評估,以便對患者采用合適的鎮痛方法,給予充分的時間進行休息,盡早減輕患者的疼痛。
1.2.3 鎮痛護理 (1)護理人員保持病室安靜,溫暖清新,燈光柔和,使患者術后回到病室有一個良好休養環境。護士人員及時將傷肢用墊枕抬高15°~45°,并調整患者的外固定石膏,敷料松緊度要適宜,并用干毛巾包裹冰袋進行局部冷敷,30 min~1 h/次,4~6次/d;根據患者情況可給予活血通絡藥物或脫水劑,這樣有利于改善傷肢血運和消除腫脹,減緩疼痛。(2)根據患者疼痛情況及時給予吲哚美辛片、曲馬多緩釋片、嗎啡等鎮痛藥物,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另外,可給患者配置PCA泵進行鎮痛,認真指導患者使用,并嚴密觀察其使用后是否出現惡心、嘔吐、嗜睡、排尿異常、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一旦發現要及時向醫生報告并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結果
69例疼痛消失,占61.61%;31例疼痛減輕明顯,占27.68%;12例疼痛出現改善,占10.71%,臨床護理干預效果顯著。
3 討論
隨著人們空閑時間的增加,進行業余鍛煉的人也越來越多,由于沒有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很容易在一些運動中出現踝關節扭傷[4-5]。踝關節幾乎承受著一個人所有的重量,是支持人們日常活動的重要關節,每天的活動量也非常大,如果不注意保護,受到損傷將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學習[6-7]。另外,人體本身就是一種上重下輕的結構,對腳踝的穩定性要求較高,當人們踮腳的時候,腳往往會向內翻,這時腳踝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如果受力不平衡,如下樓梯、下山、起跳后落地等,都很容易導致踝關節的扭傷。同時,許多患者腳踝輕微扭傷后,自己不重視,簡單的休息后又開始日常活動[8]。如果未能進行及時正確治療,就會出現踝關節外側支撐強度下降,關節本體感覺減退。這樣,踝關節就會更加的不穩定,在以后的活動中容易再度扭傷。因此,發生踝關節受傷后應及時就醫診治,接受有效的治療救護措施,減少踝關節骨折并發癥發生。
踝關節骨折是常見的損傷。在骨折損傷時,絕大多數患者還可能伴隨著關節內病變,如關節內翻或外翻導致的關節內軟骨損傷等[9]。而無論是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均不能同時處理關節內伴隨的損傷,甚至有可能會造成新的關節內病變,如關節內瘢痕纖維粘連。又如在外踝骨折后,非解剖復位的外踝可能導致腓骨外旋和踝穴增寬,影響了踝關節生物力學特性[10]。各種殘留的病變最終均可導致關節內頑固性疼痛,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從筆者的經驗和國內外的文獻中發現,踝關節骨折后關節內頑固性疼痛的患者中,95%以上的患者均存在各種關節內病變,其中最常見的是距骨的骨軟骨損傷。此外,脛骨軟骨損傷、關節滑膜炎、關節纖維粘連、骨贅增生、金屬內固定刺激關節面、下脛腓聯合損傷等也常被發現[11]。在臨床上踝關節骨折術后常見一些并發癥,給術后護理提出新的問題,臨床護理人員應該針對性進行優質護理,對患者踝骨骨折術后的疼痛給予專業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痛苦,為術后康復提供基礎。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飛速發展日趨成熟,對于踝關節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使踝關節的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復[12]。但踝關節骨折術后疼痛常使患者產生煩躁、焦慮、過度緊張等不良心理,嚴重阻礙術后康復效果。因此,進行相應護理干預措施、減輕疼痛,成為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的保證,是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率的重要環節。本文研究中,筆者所在醫院對112例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術前疼痛宣教,可有效消除其不良情緒,增強戰勝疼痛的信心;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術后疼痛正確評估,可以為制定鎮痛措施及藥劑、用藥時間提供準確依據;鎮痛護理能夠有效減緩患者術后疼痛,并有效消除骨折腫脹,預防關節血栓的形成。這些護理措施不同程度減輕患者疼痛,消除心理不良情緒,增強抗疼痛耐受力,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實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骨折康復效果。因而,本組研究踝關節骨折患者疼痛均得到較好控制,術后骨折恢復非常理想,患者滿意度非常高。
綜上所述,踝關節骨折常會因創傷引發各類并發癥,導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術前、術后疼痛,從而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煩躁不安等不良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降低踝關節骨折手術的痊愈率[13]。因此,對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進行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可消除其不良心理,減緩疼痛程度,促進臨床護理和治療效果,能夠使更多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康復。這些臨床護理措施和經驗值得大家共同借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胡三蓮,許燕玲,許鑫.骨折后疼痛的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雜志,2007,24(9):24-26.
[2]藍海心,喬正堂.癌癥患者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7,23(11):60-61.
[3]王敏.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6(36):5523-5524.
[4]馬曉文.外科手術后疼痛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2):108.
[5]于長隆.常見運動創傷的護理和康復[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223.
[6]姜尊平,孫仁光,梁彬彬,等.112例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分析[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09,4(2):31-33.
[7]衛建平.骨科患者術后鎮痛的護理[J].實用骨科雜志,2001,4(2):159-160.
[8]孫桂琴.骨科病人術后失眠的護理[J].河南中醫,2003,23(9):86-87.
[9]林希龍,何偉,王巖峰.踝關節骨折的手術及康復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6):419-427.
[10]沈曲,李崢,Gwen S,等.手術后患者疼痛控制滿意度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197-202.
[11]林希龍,何偉,王巖峰.踝關節骨折的手術及康復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6(14):419-420.
[12]茍三懷.踝關節開放性骨折脫位內固定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1993,13(4):276-277.
關鍵詞 髕骨骨折 記憶合金髕骨爪 骨折內固定
2006~2009年收治髕骨橫斷性骨折患者80例,分別采用克氏針張力帶與記憶合金髕骨爪內固定治療,手術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80例,男52例,女28例,新鮮骨折69例,陳舊性骨折11例。采用克氏針張力帶治療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齡42歲。記憶合金髕骨爪治療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齡40歲。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方法:80例均采用硬腰聯合麻醉,氣囊止血帶下手術,采用膝關節縱形切口,暴露髕骨上下極及髕骨斷端,清除骨折斷端積血及骨折碎塊。38例采用克氏針張力帶內固定法:髕前正中縱形切口,復位后關節面平整,用巾鉗臨時固定,鉆入2根縱形克氏針,克氏針盡可能與髕股關節面平行,探查關節面平整后,用軟鋼絲環繞克氏針形成“8”字形張力帶固定,被動活動膝關節,再次擰緊鋼絲。42例采用記憶合金髕骨爪內固定:髕前正中縱形切口,復位后關節面平整,用巾鉗臨時固定,將選定髕骨爪浸入0~4℃消毒冰鹽水中,在髕骨上下極切與其爪相對應切口長約0.5cm,撐開髕骨爪后抓抱髕骨上下極,髕骨爪與髕骨面緊密貼附,隨即用37~40℃鹽水紗墊熱敷,術中試行伸屈膝關節,直視下保證膝關節運動狀態固定效果,透視檢查髕骨骨折復位及關節面平整。兩組患者術后第2天均行股四頭肌等長訓練,術后第3天開始用CPM機進行膝關節被動活動鍛煉,逐漸增加活動的角度,2周開始練習膝關節屈伸功能,3~4周后扶拐逐漸負重行走。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應用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X>/sup>2檢驗。
療效評定標準[1]:①優:膝關節功能正常,髕骨關節面解剖愈合;②良:膝關節功能正常,偶痛,或伴有關節面階梯2mm;③可:膝關節屈伸可達健康水平,但下蹲吃力,膝部有酸痛感,或伴有髕骨關節面階梯3mm;④差:膝關節屈曲90°,但不能完成下蹲,膝關節經常酸痛且明顯,或伴有髕骨關節面階梯3mm。優良率(優+良)/該組總人數×100%。
結 果
結果表明,所有手術患者隨訪1~2年,骨折愈合率89%。B組優良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顯著性(X>/sup>24.28,P<005)。A組中有4例出現切口感染,B組中有1例出現切口感染,處理后均愈合。A組中有5例出現克氏針旋轉松動,2例鋼絲斷裂,活動中疼痛,B組中沒有出現髕骨爪松動現象。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sup>24.06,P<0.05)。見表1。
表1 兩種內固定療效比較(例)
討 論
髕骨作為伸膝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承受著縱向的股四頭肌拉力與髕韌帶牽張力和后方股骨髁的向前壓力,使髕骨存在縱向分離,表面張開的趨使。髕骨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應盡量使髕骨關節面解剖復位,在堅強的內固定作用下,積極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才能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減少骨折并發癥。在治療中應盡量使關節面恢復平整,減少髕骨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髕骨骨折治療的原則是[2]關節面復位平滑,內固定適當有力,骨折愈合快,早期活動關節。
克氏針張力帶內固定的兩枚縱行克氏針可以防止骨折塊向側方移位,鋼絲在骨折張力側環繞克氏針上下固定,防止骨折塊分離移位,在膝關節屈曲時,股骨髁對髕骨關節面的張應力轉變為壓應力,克氏針將髕骨斷端緊密連在一起,符合髕骨的生物力學要求,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但存在克氏針刺激周圍軟組織引起疼痛,影響膝關節功能鍛煉,克氏針及鋼絲偶有脫出及克氏針松動與斷裂,并且術中2枚克氏針雖平行,但不在同一平面上,易引起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不適合髕骨粉碎性骨折,因此在選擇手術適應征中注意。
髕骨爪以縱向聚合力為主,側相聚合力為輔,具有多方向向心性回縮能力,在穩定的抓持髕骨后,可持續自動向骨折斷端施加壓力對抗縱向拉力,同時在膝關節屈曲時,能很好地對抗股骨髁對髕骨表面張開力,從而符合髕骨的張力帶固定要求,同時沒有鋼絲對髕韌帶和髕腱膜的切割損傷,髕骨爪持續的骨折端應力和對生理性應力不影響,有促進骨折愈合的效應。髕骨爪生物相容性好,低生物蛻變性,耐腐蝕、耐磨損、高強度。局部刺激小,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固定可靠,術后并發癥少,二次取出容易,可早期行膝關節功能鍛煉。但是如果操作時經驗不足,往往怕髕爪抓持過深而下壓不夠,使髕骨爪與髕骨表面貼附不夠,骨折固定不牢固。但對于髕骨斜形骨折面固定時,髕骨爪的持續收縮力會引起骨折塊沿斷面滑動,可結合克氏針固定來防止。對于粉碎性髕骨骨折需結合克氏真跡鋼絲環扎固定才能達到穩定的固定效果。通過骨折固定和張力帶原則的結合得到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三載后,酒苦,劍落,秋風重,雁過,一地相思,人過,一地情仇。
2、沒有感情問題的摻和,你可以更有時間專心學業顧及事業,早日向成功人士邁進。戀愛需要勇氣.看到和我一樣年輕的不知情為何物的小羔羊跌入愛河享受著愛情的滋潤時,應該提醒他們這些愛情的糖衣炮彈,還是眼睜睜看著他們慢慢沉入深淵.或許正是因為年輕,或許正是因為不知情為何物,才能真正體會愛情的滋味.當許多人昂首闊步地紛紛縱身愛河時,我們是應該為這壯烈的場面喝彩,還是為這慘不忍睹而落淚呢?
3、分手了就做回自己,一個人的世界同樣有月升月落,也有美麗的瞬間,把她歸為記憶。
4、當愛情不在的時候請對她說聲祝福,畢竟曾經愛過。
5、失戀后要培養樂觀豁達的健康心理。振奮精神,把眼光投向未來,而不死死盯住眼前的愛情挫折上。當然,冷靜地分析一下過去失戀的原因,吸取一些教訓,有助于心情的開朗。
6、人生百味,酸甜苦辣都要嘗遍。失戀只是其中一味,再苦有黃連苦么?你一輩子吃幾次黃蓮?人到了一定年齡風-花雪月就自動免疫,趁著還有感覺為什么不體驗一下悲悲戚戚?
7、醒來吧!從無意義的羅曼蒂克、傷感主義和自我沉溺中醒來!羅曼蒂克,傷感主義和自我沉溺,說穿了,是一種心玻稍稍調劑一下還可以,但決不能沉浸其中。
8、除了婚姻欺詐,別說“被騙了”這種話。雖然把自己看成被害者,可能暫時讓你從真正的痛苦中逃脫。
9、一個人的世界總需要另一個人做陪襯他離開了那是他對不起你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明天
10、戀愛是一次已完成的選擇,失戀面對的是即將而來的選擇。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有一個能與你心心相印的人。我們就可以回頭對歲月說:謝謝,我慶幸那次失戀。真得別那么傷心,或許那個真正給我們幸福的人,正在不遠的前方等待。
11、沒人愛的時候,就去愛別人吧。付出愛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
12、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是療愈自己的最好方式。
13、無論身處何種生活,都認可自己的生活,熱愛自己的處境。看自己生活中積極的部分,感恩自己擁有的東西的人,永遠都是更快樂.更幸運的。
14、和父母在一起的那種踏實.瑣碎.細微.平淡的幸福,是最好的療傷藥。
15、所有的掙扎和不放手都不是徒勞的,它們都加速了感情的滅亡。
16、學會放手,然后張開手,平靜地面對生活中每一次偶然,坦然地接受所有的必然,笑著面對新生活。
17、充滿感恩之心去生活,會感受到更多的生活樂趣。多感恩一次,就剔除了一次抱怨和負面情緒的出現,人生就會多一些美好,多一些健康。
18、微笑不一定需要特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你笑起來會更好看。
【關鍵詞】 老年人;骨折;臥床;便秘
便秘歷來是老年骨折臥床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一般為50%~70%。常導致患者腹痛,食欲不振,甚至煩躁焦慮等,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響了患者的術后康復。近年來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本文給予了歸納總結,以便于更好的掌握老年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相關因素,進行有效的預防和實施相關護理措施,降低老年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發生率。
1 老年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相關因素
1.1 軀體活動減少 ①術后長期臥床,活動量突然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食欲不振;②由于傷口疼痛臥床,限制了活動。
1.2 術后飲食不當 (1)缺少預防便秘的科學飲食方面的知識;(2)有些患者因擔心排便麻煩其他人,為了減少大小便次數而少食,禁飲;(3)少食,導致腸內容物不足以刺激胃腸正常蠕動,蠕動減慢可導致便秘。
1.3 排便習慣及姿勢的改變 正常人多采用蹲姿或坐姿排便,利用重力或增加腹內壓促進排便,而骨折臥床患者只能采取臥床使用便盆排便,所需的腹壓增高或床上排便不習慣,一致便秘。
1.4 心理因素的影響 ①術后傷口疼痛,活動受限,擔心預后,均可是患者產生焦慮情緒,導致食欲低下,胃腸蠕動減慢,引起便秘;②擔心排便時活動腰部會引起并發癥,或不愿麻他人而抑制排便[2]。
2 老年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護理措施
2.1 功能鍛煉 加強鍛煉是增加胃腸蠕動,提高胃腸道消化吸收能力的重要措施。
2.1.1 只要患者病情允許,應適當增加運動量,知道患者多翻身,對健康肢體進行全方位的活動。指導患者行膈肌,腹肌和肛提肌的運動。具體方法是:指導患者行深呼吸,特別是腹式深呼吸,訓練患者早中晚各行提肛活動一次,每次不少于70遍。
2.1.2 穴位治療 便前按摩迎香穴或足三里穴,也可以按摩或針刺脾俞,胃俞等穴。2~3次/d,每次10~20 min,可配合手法按摩腹部,由護士操作或指導患者進行:右手疊放于左手上,手指均翹起,利用手掌特別是大小魚際肌,在腹部做順時針方向環形按摩,或以臍為中心作環繞按摩,每次按摩腹部3~4次,每次50下,以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1]。
2.2 飲食指導 大部分患者家屬為使患者早日康復,給予高蛋白,高脂肪,含纖維素少的飲食,如雞,魚,肉,蛋等。此類食物形成的糞便在腸道內移動緩慢,易致大便干結,形成硬型便,腹部可觸及硬塊。患者下腹部有下墜感或飽脹感,有便意,但排便費力或排不出。所以要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飲食的重要性,對他們進行營養知識宣傳,是他們了解合理飲食對預防便秘的重要性。針對不同的情況,因人制宜,指導患者做好飲食調整,采用均衡的膳食,給予高鈣,高營養食物,多飲水[2]。
受傷早期給予清淡,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食粗糧,蔬菜水果等,如囑患者多食芹菜,韭菜,蘋果,香蕉等,不僅可以促進胃腸蠕動,而且軟化糞便;纖維素有親水性,能夠吸收水分,使食物殘渣膨脹形成凝膠,在腸內易推進,催進腸蠕動,加快殘渣對直腸壁的刺激,激發便意及排便反射。督促患者多飲水,每天至少1500 ml,患者每日清晨飲用蜜汁熱飲料,刺激胃腸反射促進排便,減少腸脹氣,效果很好;也可將黑芝麻30 g,胡桃肉30 g搗爛,用蜂蜜調勻,開水沖服,早晚各一次,有助于人腸通便。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進食甜牛奶,糖,少食產氣食物,防止腹脹;隨著患者病情好轉,活動量增加,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纖維,富含營養的食物,促進創傷愈合[3]。
同時也可遵醫囑給予開塞露,番瀉葉等治療便秘。超過3 d未排便的患者,可服用番瀉葉代茶飲用,開塞露入肛,還可服用促進腸蠕動的藥物。如長時間便秘,糞便結成糞球,上述方法無效時,采取人工取便。
2.3 排便環境指導 盡快指導患者使用便盆,盡快建立床上排便的習慣。可囑患者晨間早餐后按時排便,因早餐后易引起胃結腸反射,易建立條件反射,與患者共同建立按時排便表,即使無便意也應堅持定時排便,等待10~20 min。引導患者盡快建立床上排便的習慣,采取舒適的姿勢或臥位。
如果病情允許,可拉上屏風,要求來訪者和工作人員暫時離開病房,打開窗戶或換氣扇以加速空氣流通,打開收音機或電視機,讓患者消除因排便時發出聲音而產生的尷尬,是患者放松,利用芳香劑除臭。
2.4 心理護理 骨折患者大多是突發性事件造成的損傷,一下子從正常人轉換成患者角色,對環境陌生,人際關系生疏,易引起患者的強烈情緒反應,傷后考慮問題多,擔心預后不好,治療時間長連累家人而產生憂郁情緒,因肢體牽引,活動明顯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單調而呆板的生活而使患者產生消極情緒。因此,護士應因勢利導,有足夠的耐心和同情心去關心體貼患者,是患者感到親切的同時,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和認識,消除緊張和焦慮的心理,指導患者使用放松技術,必要時給予止痛劑止痛,以減少患者的恐懼,精神緊張,心理不安,避免抑制排便[4]。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減弱,便秘很容易發生,同時老年人情緒不定,由于疼痛很容易引起精神緊張,焦慮,所以護理人員應掌握便秘發生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早期預防便秘的發生,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的疼痛,降低便秘的發生率。
參 考 文 獻
[1] 吳馳兵.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基層醫學論壇,2008:12.
[2] 呂衛華,楊朝霞,龔美霞.骨折臥床患者發生便秘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2).
關鍵詞: 小腿骨折;骨筋膜室綜合征;觀察;護理
骨筋膜室綜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內的肌肉和神經組織因急性嚴重缺血而發生的一系列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因不同程度的肌肉壞死與神經變性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或體征。針對此類情況,若不及時進行診斷和處理,可迅速發展為壞死或壞疽,造成患者肢體殘廢,甚至危及其生命
我院自2008~2010年間共收治小腿骨折患者30例,分別采用解除夾板、石膏外用固定、夾板固定以及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法治療 ,經過積極及時的治療,均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將護理經驗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收治的3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齡最大的為63歲,最小的為11歲,平均年齡為38.4歲。其中右側骨折的患者有18例,左側骨折的患者有12例;損傷部位,脛腓骨上段骨折的患者有8例,中段骨折的患者有7例,下段的有15例;閉合性損傷患者為25例,開放性損傷為5例;致傷的原因,車禍傷為24例,塌方擠傷為6例。
1.2 方法 我院對28例患者早期采用解除夾板,石膏外固定,脫水減壓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觀察,5例患者的癥狀消失,23例患者在連續硬膜外麻下行骨筋膜室徹底切開減壓,在減壓的同時對骨折進行復位和固定,其中16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7例行交鎖髓內針內固定。5例行鋼板內固定。
1.3 結果 28例患者因發現、診斷及處理病情及時,癥狀消失,功能恢復正常,無后遺癥。2例患者因來院就診時已發生了小腿肌肉的缺血壞死,錯過了切開減壓的時機,最終只能截肢。
2 觀察與護理
2.1 嚴密觀察肢體疼痛情況 疼痛是骨筋膜室綜合征最早期出現的癥狀。臨床上,凡是小腿骨折的患者,很容易在72小時內發生與骨折不相稱的劇烈疼痛并進行性加重,這種疼痛的性質為持續性,范圍廣且有深部脹痛,逐漸呈刀割針刺樣或進行性灼痛,走竄樣劇痛,疼痛并不限于發痛的部位,伴隨疼痛可出現感覺麻木或消失。護理中應該注意準確、及時地記錄患者疼痛發生的時間、程度,區別疼痛的性質和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不應單以疼痛的消失來判斷病情是否好轉,而應綜合分析病情。
關鍵詞:四肢長管骨骨折;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常規護理;圍手術期護理
骨外固定支架治療是四肢長管骨骨折通常采取的手術治療方法,選擇怎樣的護理方式對這類患者幫助更大,術后恢復更好是臨床護理工作中需要探討的問題。我院骨科在2014年10月前對這類患者采用一般常規護理方式,2014年10月后借鑒外院經驗實施圍手術護理方式。通過回顧對比,發現后者臨床療效明顯優越。現將在關資料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骨科于2011年2月~2014年10月對收治的四肢長管骨骨折患者45例實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并結合一般常規護理措施實施護理,在回顧分析時,⒄庾榛頰呱瓚ㄎ常規組。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同類患者48例,亦實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療,但護理方式變換為圍手術期護理方式,在回顧分析時,將這組患者設定為實驗組。兩組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疾病,其相關情況比較亦無顯著差異,見表1。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即遵醫囑進行一般性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即在一般性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了以下護理措施:
1.2.1心理護理 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前,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狀態對其進行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內心的恐懼感以及憂慮感,并且告訴患者手術治療的優勢,幫助患者樹立成功治療的信心。①護理人員可以詳細地告訴患者手術治療的過程、術后護理以及注意事項等,還可以將患者治療的效果以及恢復情況告訴患者;②護理人員需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采用合理的方式解答患者心中的疑惑,增強患者對治療的安全感。
1.2.2皮膚準備 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前,醫護人員需要備皮,由于人體各部分皮膚以及毛發有非常多的細菌,并且藏有非常多的污垢以及細菌,需要實施有效措施進行處理,減少術后感染傷口的可能性,所以清潔皮膚以及備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減少傷口感染。
1.2.3固定患肢 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固定以及制動患者的患肢,通過牽引固定進行處理,降低加重組織損傷的可能性,還應該減少搬動患者骨折部位的次數,避免骨折端損傷附近血管以及神經。
1.2.4術中護理 在患者進行手術時,醫護人員應該根據手術要求嚴格操作,給患者進行消毒以及幫助患者作必須的移動,確保順利完成手術。
1.2.5肢體腫脹消除 在患者手術之后,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回到病房,將患肢置于功能位,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將患者肢體的腫脹消除,促進靜脈以及淋巴回流。
1.2.6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狀況 在患者手術之后,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狀況,同時還需要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的足趾、毛細血管回流、手指、顏色、溫度、感覺以及腫脹度等情況。
1.2.7觀察固定支架的松動情況 在患者手術之后,需要幫助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術后功能鍛煉計劃,避免出現固定支架松動等不良狀況,同時也要密切關注患者固定支架的松動情況,倘若有出現松動時,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1.2.8.飲食護理 對患者的飲食進行護理,合理搭配患者的術后飲食,監督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3對比分析指標
1.3.1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由護理部統一制定護理工作滿意情況調查表,分設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由病區護士長或護理質量管理員在患者即將出院時收集,并記錄于患者護理記錄單中。本次分析時將非常滿意、與滿意合并為滿意,將基本滿意、不滿意合并為不滿意。
1.3.2骨折患者的愈合率 根據患者骨折臨床愈合情況記錄分析。
2 結果
2.1實驗組以及常規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兩組四肢長管骨骨折患者接受治療護理之后,實驗組中有44例患者正常愈合,有1例患者出現螺絲松動,有1例患者出現針眼處滲血,有1例患者出現針眼處感染,有1例患者出現骨折再移位現象,總愈合率是91.67%;常規組中有35例患者正常愈合,有4例患者出現螺絲松動,有1例患者出現針眼處滲血;有2例患者出現針眼處感染,有3例患者出現骨折再移位現象,總愈合率是77.78%。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實驗組以及常規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率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之后接受護理,實驗組中有47例患者對臨床護理滿意,有1例患者對臨床護理不滿意,臨床護理滿意率是97.79%(47/48);常規組中有35例患者對臨床護理滿意,有10例患者對臨床護理不滿意,臨床護理滿意率是77.78%(35/45)。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于治療四肢長管骨骨折,骨外固定支架治療方法具有非常好的治療以及固定效果,然而在實際治療時常常會出現很多不良的并發癥,最常見的并發癥有神經血管損傷、骨不連、骨折延遲愈合以及針道感染等,所以手術后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患者出現螺絲松動、針眼處滲血、針眼處感染、骨折再移位現象等不良早期征象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正確處理,降低發生以上這些并發癥的狀況[2]。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時,護理人員需要把握好針道周圍皮膚的張力,確保針道周圍皮膚的干燥以及清潔,合理鍛煉其功能[3]。相比常規護理方法,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骨折后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提高患者愈合率,還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生活品質[4-7]。
本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取得非常好的護理效果,患者護理之后出現螺絲松動、針眼處滲血、針眼處感染、骨折再移位現象都明顯少于常規組,說明圍手術期護理應用在臨床護理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骨骨折患者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同時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也明顯提高,改善了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四肢長管骨骨折患者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實施圍手術期護理能減少并發癥,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湯莉.系統化護理在骨外固定支架護理四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11(15):2083-2084.
[2]閆文翠.系統化護理在骨外固定支架護理四肢長管骨折手術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11(02):210-211.
[3]周燕,楊靜靜,楊曉娜.系統化護理在骨外固定支架護理四肢長管骨折手術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1):232-233.
[4]陳燕.骨外固定支架護理四肢長管骨骨折手術的護理干預效身評價[J].甘肅醫藥,2014,33(02):149-150.
[5]王慧.四肢長管骨骨折手術采用骨外固定支架護理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2,12(24):278-279.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男 9例 , 女 5例 , 年齡 23~48歲。致傷原因:車禍傷 10例、重物砸傷 3例、高處墜落傷 1例、左側 11例、右側 3例、12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覺減退患肢麻木。
1. 2 14例患者均行切開減張術。
2 結果
本組 14例患者經過積極的手術治療及處理均癥狀消失 , 功能恢復正常, 無 1例截肢。
3 臨床觀察
3. 1 患者疼痛的觀察脛腓骨骨折患者一般在 72 h內發生劇烈疼痛 ,骨筋膜室內神經組織、血管、肌肉因急性供血不足而使肢體感到劇烈疼痛并進行性加重 ,為本征的早期癥狀[1]。局部組織壓增高, 可作為切開減壓的手術指征。晚期 , 缺血嚴重 ,神經功能喪失后 ,感覺消失 ,再無疼痛 ,此時病情嚴重 ,所以 ,脛腓骨骨折患者不能完全依賴觀察疼痛的輕重來判斷病情的好壞 ,護理人員要通過仔細的觀察來準確的判斷。
3. 2 患肢腫脹的觀察脛腓骨骨折會致使肢體出現腫脹的現象。① 輕度腫脹時皮溫稍高 , 膚色稍顯紅 , 皮紋消失 , 腫脹及疼痛不明顯 , 不影響肢體的功能活動 , 此時 , 應對患者進行脫水治療 , 抬高患肢。②中度腫脹時 , 患肢皮紋消失 , 疼痛明顯, 活動受限。③重度腫脹時骨筋膜室壓力持續增高 , 神經肌肉缺血加重 , 可有張力水泡形成。持續重度腫脹不消退 , 易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2]。預防其發生應減輕腫脹, 控制缺血, 否則, 需行切開減張術。
3. 3 患肢循環的觀察 密切觀察患肢動脈搏動情況 , 骨筋膜室內壓增高則會出現肢體腫脹 , 靜脈回流困難 , 動脈缺血 , 此時應立即匯報醫生 , 及時處理。此外 , 還要觀察患者受創肢體的膚色、溫度、感覺。以防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血液循環不暢, 動脈供血不足, 引起肌肉壞死。
3. 4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護理人員應嚴密監測患者神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 并做好記錄 , 出現問題及時報告醫生。
4 術后護理
4. 1 傷口護理 手術造成的傷口大且敞開 , 易引起感染 , 所以應及時更換輔料 ,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 防止繼發感染。同時觀察分泌物的性質和量, 了解傷口恢復情況。
4. 2 功能鍛煉 術后功能鍛煉對改善血液循環和肢體組織的新陳代謝 , 維持及恢復關節功能 , 預防肌肉萎縮、預防靜脈血栓是非常重要的[3]。早期可被動活動 , 病情好轉后進行主動鍛煉:①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②直腿抬高練習。③負重練習術后 4~6周, 先不負重, 術后第 8周, 查 X光后, 根據醫生指導決定是否開始負重練習。
4. 3 飲食指導 創傷導致傷口滲液 , 蛋白流失 , 且術后會感到身體不適 , 食欲下降 , 應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 如肉類、水果、蔬菜等 , 預防便秘 , 促進機體愈合。指導患者多飲水 , 觀察體溫變化 , 積極控制感染。
4. 4 心理護理 手術后患者會身體不適、傷口疼痛、產生恐懼心理。醫護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 多給予鼓勵, 增強信心 ,指導患者主動進行功能鍛煉, 爭取早日康復。
5 討論
脛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除了減壓手術治療外 , 優質的護理服務是改善預后、促進康復必不可少的部分 , 護士對患者肢體的腫脹、疼痛、皮紋、顏色、生命體征等的觀察能為骨筋膜綜合征患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供保障[4]。適當的心理護理 , 對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 促進其積極配合 , 有效預防感染 , 增強患者主動進行功能鍛煉 , 確保手術效果, 促進恢復健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邢躍芳 . 脛腓骨骨折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 .醫學信息 , 2011:(3):1116-1117.
[2]顏娟芬 .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 13例的觀察及護理. 護理與康復 , 2012,11(1):30-31.
關鍵詞: 蓋氏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 R683.4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20-02
蓋氏骨折即橈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橈關節脫位,本次病例選取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傷骨科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采用橈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的Ⅱ、Ⅲ型蓋氏骨折病6例。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其中男19例,女7例;左側14例,右側12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43.2歲;跌撲損傷19例,直接暴力打擊7例;其中橈骨中下3/1橫行骨折16例,短斜形骨折5例,螺旋形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2例;隨訪時間9個月~24個月,平均14.6個月。經橈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均獲得臨床骨性愈合。
2 治療方法
2.1 手術治療方法 (1)橈骨干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臂叢神經麻醉滿意后,患者取仰臥位,患肢上臂綁止血帶,常規術區消毒、鋪無菌巾、貼護皮膜,以橈骨骨折線為中心,以橈骨背側結節至肱骨外上髁連線中下段取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HJ2.2mm]自肌間隙分離解剖,顯露出橈骨骨折,經對抗牽引前臂下折頂法旋轉法將橈骨骨折復位,選擇6~8孔解剖鎖定鋼板,塑形后放置于橈骨背側,以鎖定螺釘固定。術中注意保護橈神經深、淺支以及橈動脈,使其免受損傷。手法復位下尺橈關節,使其恢復正常生理結構。沖洗、止血、逐層縫合,放置引流,無菌敷料包扎。(2)必須通過拍攝術中X線片或X線透視仔細檢查,然后通過前臂充分旋前或旋后評價下尺橈關節的穩定性。如果下尺橈關節保持在此范圍內,尤其是旋前位保持復位,則不需要進一步處理,術后可以早期開始關節活動。如果下尺橈關節在旋前位不穩而旋后位穩定,則應將前臂制動于旋后位。最后,如果下尺橈關節在旋前位和旋后位均不穩定,則應經皮穿克氏針固定關節,然后用鉸鏈式支具將前臂制動于旋后位,允許肘關節早期功能鍛煉[2]。
2.2 術后處理及功能鍛煉 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按骨折3期辨證分別給予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和營生新、接骨續筋,補益肝腎、強筋健骨類藥物治療。前臂禁止旋轉活動,術后5~6周,下尺橈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修復后,即可拆除石膏,進行肘關節及前臂功能鍛煉。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按照Berten評價標準進行。優:骨折愈合,前臂旋轉功能達90°以上;良:骨折愈合,前臂旋轉功能達80°以上;可:骨折愈合,前臂旋轉功能達60°以上;差:骨折愈合,前臂旋轉功能60°以下[3]。
3.2 治療結果 本組患者經9~24月隨訪,優21例,良3例,可2例,優良率為92.31%
4 討論
1934年,意大利醫生Galeazzi報道了橈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橈關節脫位這種損傷,并建議行拇指牽引以整復骨折與脫位,以后即將這種損傷成為Galeazzi骨折(即蓋氏骨折)。蓋氏骨折可因跌倒時手掌觸地前臂旋后造成,也可因橈骨遠端直接受暴力打擊而造成,還可因機器絞壓而造成損傷。臨床上常見于3種類型:Ⅰ型為橈骨遠端青枝骨折合并尺骨小頭骨骺分離,該型見于兒童,因損傷較輕,經整復后可行前臂石膏托或小夾板外固定;Ⅱ型為橈骨中下1/3橫行、短斜形或斜形骨折,短縮移位明顯,下尺橈關節脫位明顯,該型多因間接暴力造成,由于三角纖維軟骨破裂(三角纖維軟骨盤無破裂時可伴有尺骨莖突骨折)和部分骨間膜受到挫傷,前臂旋轉肌群和伸屈肌群的牽拉收縮作用,該型閉合復位外固定成功率低;Ⅲ型為橈骨遠1/3骨折,下尺橈關節脫位,并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尺骨干之外傷性彎曲,此型多為機器絞壓傷,更不容易固定[4]。
此類損傷Compbell稱之為“必須骨折”,因其確信此種損傷必須手術治療。而筆者經臨床觀察,并參考其他學者經驗,認為此種損傷手術適應癥為:(1)兒童蓋氏骨折及兒童型蓋氏損傷閉合復位失敗者;(2)成年人蓋氏骨折;(3)開放性蓋氏骨折。蓋氏骨折難于維持復位主要有4個因素:(1)肱橈肌的收縮可使骨折遠端旋轉并向近側移位;(2)拇外展肌及拇伸肌的牽拉可使橈骨遠骨折段向尺側靠攏,向近側移位[5];(3)位于掌側的旋前圓肌的牽拉作用,可使橈骨向尺側靠攏,并牽拉其向近側及掌側移位;(4)即使進行石膏固定,手部的重力作用仍會引起下尺橈關節的脫位及骨折向背側成角。即使固定于塑性良好的長臂石膏中,以上幾種造成旋轉的力量依然存在,因此閉合復位的成功率不高,其治療效果也不理想。
蓋氏骨折是不穩定骨折,故認為此種損傷以手術治療為佳,當今有閉合穿針內固定治療報道,亦獲得滿意療效。用橈骨鋼板內固定,把兩骨折端連接在一起,鋼板可以對抗肌肉的牽拉力,防止骨折再次移位,還可維持下尺橈關節的正常關系。內固定的選擇原則為距橈骨干骺端較遠的骨干骨折可選用鋼板或髓內針,而距干骺端較近處則選擇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據臨床觀察,內固定選擇以鋼板螺絲釘較髓內針及交叉克氏針為佳。而鋼板的選擇需有足夠的強度和長度,長度一般大于骨折橫斷面直徑的5倍為宜,以對抗肌肉的牽拉。而本組26例病例均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采取橈骨背側手術入路,術野重要血管、神經少,損傷小,骨折暴露清晰[6]。橈骨骨折復位后恢復其長度,下尺橈關節即使有關節囊卡入通過旋轉前臂也很容易復位成功。有時鋼板需要塑形以適應橈骨遠端的形態。當骨折粉碎明顯時,則應用中和鋼板,不可進行骨折端加壓,以避免橈骨發生短縮,當骨折粉碎嚴重時,還應取自體髂骨植骨。
綜上所述,筆者應用橈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蓋氏骨折取得滿意療效,可供臨床參考。
參考文獻:
[1]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430-431.
[2]James P.Stannard Andrew H.Schmidt Philip J.Kregor.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rauma operation 2000.
[3]何讓紅,蘇曉龍.切開復位內固定書結合前臂旋后位U型石膏夾板固定術治療前臂蓋氏骨折48例[J].臨床論壇,2012,22:135.
[4]王先冬.Galeazzi骨折16例診治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