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藥化工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工藝穩定化; 穩定化管理; 管理要素; 管理目標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cement stabilization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problems common elements. Relative to cement technology workers, production process st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of cement production, grasp the main process stabilization management elements, and then the elements, so as to provide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mpany after the oper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process stabilization; Stabiliz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elements; Management target
中圖分類號:TQ17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工藝穩定化管理的重要性
水泥工藝穩定化管理,對于水泥工藝技術人員來講,至關重要。特別是現代的機械設備、電氣設備和操作系統的日益完善,對工藝穩定的要求越來越高。它們的區別在于可以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進行區分。這就是為什么對不確定性要素較多的工藝進行穩定化管理的意義。
水泥制造發展一百多年來,各種影響水泥工藝穩定的因素,都會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到解決,并在運行管理中加以重視,來穩定生產工藝。所以,積累這些要素,并靈活運用于實踐,是一個合格的工藝人員所應具備的條件。
水泥生產工藝只有具備最基本的穩定后,才能進行一系列的精細化操作,達到優質高產。
所以,工藝穩定是工藝技術人員一個始終追求的目標。沒有穩定的工藝,無從談及優質高產。
2 工藝穩定化管理要素
2.1 關注生料率值波動及其它有害成分
穩定生料率值是源頭,在正常生產中,如果出現率值波動,要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時可以停止原料磨進行檢查。關于生料率值對燒成的影響,這里不再多述。
這里的其他成分一般是指有害的生料成分,例如堿、硫、氯的含量。如果工廠的原料中不可避免的含有這些有害成分,那么在燒成過程中,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盡量避免這些成分對燒成的影響;如:降低分解溫度、檢測分解爐筒體溫度、旁路放風等等。
2.2 燒成系統的通風管理
現代水泥工藝監控技術的發展,對燒成系統的通風管理很周密,所以要利用這些技術對通風進行有效管理。例如:系統壓力數據、氣體分析數據和引風機的各項參數等,對系統的通風有一個直觀的顯示,可以通過這些數據的變化,直接采取措施,使系統的通風管理迅速有效。
2.3 回轉窯的窯速管理
窯速管理是一個很復雜的工藝操作項目,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但這里講的是最基本的方面――熟料粒徑。
物料量和窯速要匹配,最直觀的判斷,是保證窯內煅燒的同時,要保證出窯熟料的粒徑。用熟料粒徑來判斷窯速的快慢也最直接有效。另外,窯速的管理還要兼顧窯皮的狀況,可以利用火嘴的操作達到一個良好的窯皮狀態。異常窯皮和熟料結蛋對工藝的穩定影響很大,要注意避免。
2.4 篦冷機的冷卻管理
風量原單位和空氣負荷要操作得當,特別是KIDS(熟料落口部位)部分的用風,既要保證熟料晶體的完整防止晶形轉變,又要抑制二次燒結,以達到最佳的熱交換,提高2、3次風溫,降低熱耗。篦冷機的冷卻效率要定期進行標定和評價,找出差異,為定檢做好準備,要讓篦冷機發揮最大效率。
3 工藝穩定化要素管理目標
工藝穩定化管理的執行者為一線的操作員和值班長,使管理目標有一個傳達、執行、反饋和再傳達的過程,從而為穩定工藝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1 生料率值控制目標:
HM=目標值±0.04 (穩定時為目標值±0.02)
SM=目標值±0.04 (穩定時為目標值±0.02)
IM=目標值±0.04 (穩定時為目標值±0.02)
SO3 < 3% (對系統影響較小)
CL < 0.015% (對系統影響較小)
R2O < 1% (對系統影響較小)
選擇適宜的配料方案,穩定入窯生料成分。一般來說燒高HM、高SM的生料不易結圈,但熟料難燒,f-CaO含量高,對保護窯皮和熟料質量不利;反之,熟料燒結范圍窄,液相量多,熟料結粒粗,窯不好操作,易結圈。因此,窯上經常出現結圈時,應改變熟料配料方案,適當提高HM或n,減少熔劑礦物的含量對防止結圈有利。
3.2 預熱器通風管理目標
主引風機功率在額定功率的95%以上。
預熱器出口 O2 2~4%
五級出口 O2 2~4% CO 0.3%以下
窯尾出口 O2 2~4% CO 0.3%以下
各級壓力變化 < ±0.2kpa (對系統影響較小)(窯尾除外)
窯尾和DDF出口壓差 < 1kpa
系統的通風正常,便能夠保證系統用煤的充分燃燒,減少CO的危害。另外,窯和分解爐用風量的分配是通過三次風擋板開度來實現的。一般控制氧含量在窯尾為2%左右,在爐出口為2.5%左右。如果窯尾O2含量偏高,說明窯內通風量偏大。窯內火焰較長,窯尾溫度較高。出現這種情況,應開大三次風擋板開度。如果窯尾O2含量偏低,窯頭負壓小,窯頭加煤溫度上不去,說明窯內用風量小,爐內用風量大。這時應適當關小三次風管擋板開度,等等細化操作是在系統通風正常的情況下進行的。
3.3 窯速管理目標
窯速隨喂料量的增加而逐漸加快。當系統正常運行時,窯速一般應控制在18~20s/r,窯速快,窯內料層薄,生料與熱氣體之間的熱交換好,物料受熱均勻,進入燒成帶的物料預燒好。如果遇到垮圈、掉窯皮或小股塌料,窯內熱工制度稍有變化,增加一點喂煤量,系統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假如窯速太慢,窯內物料層就厚,物料與熱氣體熱交換差,預燒不好,窯內熱工制度稍有變化,極易跑生料。這時即使增加喂煤量,由于窯內料層厚,燒成帶溫度回升也很緩慢,容易出現短火焰逼燒,產生黃心料,熟料f-CaO也高。同時大量未燃盡的煤粉落入料層造成不完全燃燒,還容易出現結大塊或結圈。
當窯尾溫度過高時,窯后物料出現不均勻的局部熔融,成為形成結蛋的核心,然后在窯內越滾越大形成大蛋。 為避免或減少窯內結大蛋的問題,化驗室應該合理調整熟料率值,嚴格控制入窯生料的有害成分和煤粉質量,提高入窯生料的均勻性。窯操作員應該精心操作,把握好風、煤、料和窯速的合理匹配,穩定燒成系統的熱工制度,這樣窯內結大蛋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3.4 篦冷機的管理目標
冷卻風量的原單位為1.7~2.0[Nm3/kg-cli]、其中0.8~1.0[N m3/kgcli]作為燃燒用空氣(2次風和3次風)回收。(作為燃燒用空氣)被回收的熱量與進入篦冷機的熱量的比率被稱為篦冷機效率。
空氣負荷(AL)值參考:
1室 120~160 [Nm3/min m2] 3室 80~100[ Nm3/min m2]
2室 120~160 [ Nm3/min m2] 4室以后 40~100[Nm3/min m2]
增加篦縫間隙管理,目標1~2mm,保證篦板風速40m/s。過大會造成漏料和吹透現象發生,過小會影響熱交換效率。
根據以上標準對篦冷機定期做出評價,為操作和檢修提供依據:
關鍵詞: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工業用地用水量指標,二次平均法
0 概述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福建省城市用水量標準》已于2010年11月01日實施,是我國首個城市用水量地方標準,適用于縣級以上城市(含縣城)給水排水工程規劃及市政工程設計階段進行用水量預測。該標準將為提高我省城市給水排水工程規劃及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經濟性提供指導。根據多年規劃設計經驗行政管理畢業論文,我們發現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 50282-98中所列工業用地用水量指標與我省實際工業用水量指標差異很大,一直以來是難以準確取用的指標,而城市用水量中工業用水量又是城市給水工程統一供給的水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容易造成給排水工程規模確定的不合理,直接影響到城市給水排水工程建設規模,影響到城市供排水安全、工程量及工程效益等。因此標準根據我省近年工業用水量的基本情況行政管理畢業論文,提出一個切合我省實際的工業用地用水量指標。
1 數據調查結果
在數據采集過程中,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會同福建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對94個開發區(工業園區)寄發用水量情況調查函,共回收36份。本次調查的工業區分屬于9個設區市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基本涵蓋了我省主要工業類別和今后工業發展的方向,因此此次數據采集的調查結果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調查的2006、2007、2008年的用水量呈現穩定趨勢但又略有波動,基本能夠反映各類不同工業、各種不同工藝、各種不同情形用水的綜合狀況。調查數據剔除了還處于基礎設施建設階段主要為施工用水的福清出口加工區和閩北經濟開發區。另外行政管理畢業論文,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因為產業為重化工(PX、PTA)用水量不具代表性,漳浦綏安工業區最高日用水量僅為1 m3/hm2~2m3/hm2,明顯不合理,也予以剔除。調查數據經過整理后匯總情況見表1。
表1工業用水數據采集調查情況匯總表
序
號
開發區(工業園區)名稱
所屬
市縣
項目
年份
規劃總用地(hm2)
已發建設用地(hm2)
主要工業類別
主要產業名稱
年實際用水量
(萬m3)
最大月實際用水量
(萬m3)
最高日實際用水量
(萬m3)
最高日單位用地用水量(m3/hm2)
1
福州福興經濟開發區
福州
2006
2007
2008
550
550
550
200
200
200
一、二類
一、二類
一、二類
機械制造、光機電、紡織、鞋業
機械制造、光機電、紡織、鞋業
機械制造、光機電、紡織、鞋業
900
960
1010
88.00
93.00
98.00
3.80
3.90
4.20
190
195
210
2
福州元洪
投資區
福州
2006
2007
2008
80
67
67
67
53
53
一、二類
一、二類
一、二類
電子、糧油、機械、輕工
電子、糧油、機械、輕工
電子、糧油、機械、輕工
160
170
180
15.00
16.00
17.00
0.50
0.50
0.60
75
94
113
3
青口投資區
閩侯
2006
2007
2008
5500
5500
5500
700
800
950
一類
一類
一類
汽車
汽車
汽車
490
520
585
50.00
56.00
60.00
1.60
1.80
2.00
23
23
21
4
連江經濟
開發區
連江
2006
2007
2008
1395
1395
1395
736
870
1053
一、二、三類
一、二、三類
一、二、三類
機電、造船、鞋業、食品、機械
機電、造船、鞋業、食品、機械
機電、造船、鞋業、食品、機械
163
134
101
24.00
16.00
12.00
0.80
0.50
0.40
11
6
4
5
福清融僑經濟
技術開發區
福清
2006
2007
2008
1000
1000
1000
950
960
980
一、二類
一、二類
一、二類
電子、塑膠、食品、服裝、包裝、家具
電子、塑膠、食品、服裝、包裝、家具
電子、塑膠、食品、服裝、包裝、家具
1179
1366
1401
117.10
125.50
130.70
4.80
5.70
6.40
51
59
65
6
江陰工業
集中區
福清
2006
2007
2008
15860
15860
15860
667
933
1115
一、三類
一、三類
一、三類
能源、醫藥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能源、醫藥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能源、醫藥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327
698
825
35.00
67.00
78.00
1.00
2.00
2.50
15
21
22
7
羅源灣開發區
羅源
2006
2007
2008
3107
3107
3107
1500
2620
2686
二類
二、三類
二、三類
食品
食品、冶金
食品、冶金
405
448
556
47.10
46.50
69.90
1.57
1.55
2.33
10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H700 江蘇農業科學
H199 江蘇農業學報
G046 江蘇醫藥
G397 江蘇中醫藥
H283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H701 江西農業學報
A112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002 交通科學與工程
X020 交通信息與安全
X672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
X685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L587 節能技術
W567 節水灌溉
K553 潔凈煤技術
V049 結構工程師
G869 結直腸外科
G316 解放軍護理雜志
A121 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295 解放軍藥學學報
G048 解放軍醫學雜志
G671 解放軍醫藥雜志
G315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
G961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G507 解剖科學進展
G049 解剖學報
G358 解剖學研究
G050 解剖學雜志
G886 介入放射學雜志
N048 金剛石與磨料磨具工程
M051 金屬功能材料
K022 金屬礦山
N083 金屬熱處理
M012 金屬學報
E599 經濟地理
H266 經濟林研究
N749 精密制造與自動化
G953 精神醫學雜志
T102 精細化工
T955 精細化工中間體
T542 精細石油化工
G677 頸腰痛雜志
Z553 凈水技術
G553 局解手術學雜志
T512 聚氨酯工業
R016 絕緣材料
G052 軍事醫學
J056 軍械工程學院學報
G187 軍醫進修學院學報
F018 菌物學報
M018 勘察科學技術
A645 科技導報
S812 科技管理研究
R588 科技進步與對策
A083 科技通報
W027 科技與法律
A537 科學技術與工程
A075 科學通報
W514 科學學研究
關鍵詞:中醫藥;基本詞匯;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134-02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自然、人文資源重新配置以求得其為人類共享效益的時代,中醫藥事業作為中國的傳統醫學事業,在中國這塊神州大地上已經歷經了幾千年之久,讓中醫藥事業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并跟隨時代的步伐,走向規范化、標準化,甚至是國際化的視野,需要對中醫藥事業進行有效的整理、規范和標準,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作為中醫藥專業的基本詞匯也是一樣的,只有達到標準化、規范化的中醫藥基本詞匯才能為中醫藥更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近年,有關中醫藥事業規范化、標準化的討論愈演愈烈,也涉及到中醫藥基本詞匯的相關論著,但中醫理論的現代語言闡述的文章則不多,然而,中醫藥基本詞匯作為中醫藥學基本組成部分能夠得到廣泛關注也是近幾年才興起的。
一、中醫藥基本詞匯歷史的簡單論述
近些年興起的新興學科――術語學,使我國傳統詞匯統一工作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推動了中國傳統詞匯全面發展進程。在古代,漢語詞匯的統一工作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發展,有著古老而光榮的歷史,并為我國詞匯的規范化工作奠定了豐厚的基礎,也為現代各類傳統詞匯分支學科的規范化工作樹立標桿。從《爾雅》、《說文解字》到《辭海》、《辭源》等都為現代辭書的編纂奠定良好的基礎,再到現代,《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等一系列漢語字典、詞典的編纂都為我國漢語詞匯的規范化做出重大貢獻。在我國,初級狀態的詞匯標準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同樣,伴隨著傳統漢語的規范化、標準化的展開,為中醫藥現代的各項規范化、標準化工作奠定基礎,中醫藥基本詞匯也伴隨著傳統詞匯的規范化和中醫藥的發展,并不斷走向規范化的道路。
(一)中醫藥基本詞匯形成雛形
中醫藥基本詞匯體系初步形成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建立之初已獨具特色,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嚴密的命名原則與方法。如《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這部著作中詳細提出了中醫藥學中的基本概念,如生理、病理、病因、病機等,并提出了中醫藥的相關基本概念的中醫藥專業術語,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六、四診、治則、治法、制方、配伍等,基本奠定了中醫藥專業詞匯的基本框架體系。在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收集大量資料,寫出了中醫藥經典巨作――《傷寒雜病論》,該書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提出397法,113方;《金匱要略》部分專論內科雜病40余種,載262方,書中記載了大量中醫的病名、證名、藥名等,這些一直沿用至今;再到中藥學的經典巨著――《神農本草經》,書中系統講述了中藥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相關的中藥的用法、用則,提出了中藥學的相關專業名詞術語,如七情合和、藥性配伍、四氣五味等,并將記載的365味藥物創新提出三品分類法的收藥方法,另外,書中的大量相關藥物的記載一直沿用至今,一直在中醫藥事業中發光發熱,這些中醫著作的傳承推動了推動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雖然古代中國并未明確提出某種“標準”,卻從專業角度對中醫術語進行了隱形規范。
(二)中醫藥基本詞匯發展成熟
兩漢以后,隨著新藥物不斷發現、外來醫藥傳入等醫療活動的不斷發展,中醫藥不斷走向成熟,中醫藥基本詞匯的規范化也出現了新變化:一是出現新的名詞術語;二是隨著傳統中醫藥學發展和改進,對傳統中醫藥有了更新的認識,對原來的中醫藥名詞術語開展訂正工作,將其中的正確的不斷發揚光大,將其中的謬誤加以改正。如南北朝時期,對《神農本草經》進行補充、整理,撰成《本草經集注》一書[1]。該書在原書的基礎上新增了多味藥材,如前胡、百部等。在唐朝時,國家新修藥典《新修本草》在《本草經集注》七百多味藥的種基礎上,新增加藥物一百多種,豐富了傳統的中醫藥理論,該書為了藥物的鑒別,還配繪了藥圖。北宋時期,是我國中醫藥著作高度發展時期,先后編寫了《開寶本草》、《本草圖經》、《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等一系列的中醫藥學相關的著作;南宋時期則編有《紹興本草》[2],這些中醫藥相關理論書籍的編著均為中醫藥理論的完善提供保障。“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中醫藥發展到金元,形成了醫學流派“四大家”,即劉完素(寒涼派)、張從正(攻下派)、李杲(補土派)、朱震亨(滋陰派)爭鳴的局面。金元四大家在醫學臨床辯證取得成果頗豐,出現了許多臨床辯證新術語。明朝,是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花費畢生心血編纂的中醫藥教材――《本草綱目》,該書將書中的一千多味藥材按“從微至巨、從賤至貴、物以類從、目隨綱舉”等一系列的分類方法,將全部藥材歸為十六部六十大類,并依次排列,建構成明朝以前最完備的中醫藥詞匯的基本體系。早在清朝我國最早的中醫雜志《吳醫匯講》就要求醫生處方所寫藥名必須使用通用名,開始注重中醫藥基本詞匯書寫和使用的規范統一。
近年來,衛生醫學領域的基本詞匯規范研究有了諸多進展,尤其在中醫藥學基本詞匯標準規范方面有了很大發展,主要表現在:出臺了相關的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出版了一系列工具書、行業教材,建立了中醫藥學語言系統;編纂中醫藥學名詞大辭典等。這些均推動了中醫藥基本詞匯的標準化、規范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1.1應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據現代化學工業的特征及社會對化工人才需求的趨勢,應用型高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化學化工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外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強,適應化工、冶金、能源、輕工、醫藥、環保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專業能力包括7個方面: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學素養,能處理好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關系;②掌握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③掌握化學裝置工藝與設備設計方法,掌握化工過程模擬優化方法;④具有對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學工程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⑥掌握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⑦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2]。因此,根據現代科技和生產的發展需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把握高等教育規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特征,制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具體如圖1所示。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合肥學院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成功經驗,非常重視企業的作用,將企業要求與學生的培養相結合,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學體系,確定了以“面向企業、立足崗位、注重素質、強化應用、突出能力”為指導思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教學體系體現“三個服務”原則:基礎理論教學要為專業技術課教學服務,理論教學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服務,把素質教育貫穿于教學全程,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服務,注重培養學生對技術成果的吸納和綜合應用能力。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基礎實訓、專業實訓及校內、外實訓教學相結合的綜合實訓教學一體化,完成實訓教學。促進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實施“四年九學期制”,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1.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要求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為了適應新世紀化學工業的發展而設置的,是由原來的化學工程、有機化工、無機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煤化工、工業催化等專業合并而成的寬口徑專業,覆蓋面寬、涉及領域廣[3]。該專業具有兩大特色:一是覆蓋面廣。研究領域涉及無機化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醫藥化工、微電子化工等諸多領域;二是工程特色顯著。該專業以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為兩大支撐點,化學工程主要研究化工過程及設備的開發、設計、優化和管理。化學工藝則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氣、礦物、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為原料,通過化學反應和分離加工技術制取各種化工產品。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涉及的工程放大技術、系統優化技術和產品開發技術,不僅在化工領域,而且在醫藥、材料、食品、生工等眾多相關領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的學生應有較強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適應性,需掌握化工生產技術的基本原理、專業技能與研究方法,具有從事化工生產控制、化工產品和過程的研究開發、化工裝置設計與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應用型化工人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高等工程教育強調綜合素質的基礎作用和工程素質的定型作用。培養應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堅持育人為本,教學為綱,根據學生需要,圍繞學生能力拓展和知識結構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由基本技能、專業能力、綜合能力三層次訓練組成,將課外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借鑒德國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項目實現能力及創新能力,構建工程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實踐教學根據能力要求可分為3個層次:基礎實踐層、專業實踐層、綜合和創新實踐層。基礎實踐層以強化“三基”,培養基礎能力為目的,將基礎化學實驗分為3個層次和5個模塊,構成一個彼此相連,逐層提高的體系[5]。通過化學專題研究訓練,強化了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認知實習在實踐教學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階段。學生在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崗位上經過認知實習,了解專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能力、素質,有利于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規劃未來發展,在專業方向的選擇、課程模塊的選擇上會更加理性。2周金工實習和1周電工電子實習,實現基礎能力培養目標;專業實踐層是在理論教學和基礎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基礎實驗、課程設計、工程實訓等實踐教學的環節實現專業能力培養;綜合和創新能力是對技術基礎知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映學生整體素質。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配合第二課堂科技活動,達到培養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總之,各層實踐教學活動層層遞進、相互滲透,達到培養目標規定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
2圍繞工程能力培養,實施實踐教學改革
2.1突出強化實踐鍛煉,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
教師是實踐教學體系的主導者,也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實踐者。要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按照這一思路,為所有的實驗室配備了具有碩士學位的專職實驗教師,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派合肥學院高學位高職稱的教師到企業去鍛煉6~12個月,增加教師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根據學院要求成立了實驗技術教研室,這不僅是名稱和內涵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建立實驗技術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擔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為成員,研究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實驗教學、實驗課程內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實踐教學有關的合肥學院院級教研立項6項,安徽省教育廳立項3項,獲得教學成果獎合肥學院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安徽省三等獎一項。聘請企業和設計院等單位人員擔任教師,讓學生參與解決實際工作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2.2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提供實踐教學載體
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是完成實踐教學內容所必需的保障平臺。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加強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課程為支撐的基礎化學實驗室建設,和以化工原理為支撐的化工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作為一門最能反映專業特色,與專業科學技術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實踐性課程,必須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構建一個能夠全面反映化學工程學科發展方向、適合按專業大類組織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核心課程化工熱力學、傳遞過程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分離工程和技術化工工藝學作為構架,遵循以下原則:緊扣化工過程研究與開發的方法論;充分考慮工程學與工藝學實驗的適當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進性、增加綜合性;實驗內容既符合化學工程與工藝學科發展規律,又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熱力學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根據專業和學生發展需要,在專業方向上設立分離工程和精細化工2個化工專業方向,并建立精細化工和分離技術2個實驗室,建立膜材料和膜過程院級重點實驗室1個。校外實習是強化專業知識、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教學環節,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6]。以校企互利雙贏為機制,開展產學合作,和中鹽四方集團等14家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與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室2個。每年由校內和企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并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由企業提出課題,真題真做,學生將所學知識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取得在書本上得不到的收獲。中鹽四方集團、東華集團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學生設計多次獲合肥學院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
2.3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為了達到實驗課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更高目標,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為重點,學院制定了《合肥學院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學分管理暫行辦法》,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收到明顯的效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以化學工程師之家和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為主要內容開展第二課堂科技活動。化工工程師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運行。以培養“未來的工程師”為目標、以工程設計為核心、以模型制作為基礎,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通過加強合作促進團隊精神;通過模型制作提高工程應用能力;通過工程設計提高工程素養;通過企業化運作模式培養學生效率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平臺,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管理能力、協調組織的領導能力和團隊精神。通過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營造企業氛圍,培養學生效率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累計培訓學生500人以上。化學工程與工藝學生在各種全國性競賽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績。2010年,在科技部等單位舉辦的青年科技創新競賽獲得二等獎,“三井化學”杯第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二等獎和華南地區第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創業大賽二等獎。近3年來,學生34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9篇。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T101 化工進展
T532 化工科技
T146 化工設備與管道
T007 化工學報
T009 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D604 化學分析計量
T025 化學工程
T567 化學工程師
T076 化學工業與工程
T501 化學工業與工程技術
D506 化學進展
D011 化學試劑
D018 化學通報
D030 化學學報
D501 化學研究
D037 化學研究與應用
T931 化學與黏合
T553 化學與生物工程
Z017 環境保護科學
Z005 環境工程
Z021 環境工程學報
D024 環境化學
Z554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Z506 環境科技
Z004 環境科學
Z003 環境科學學報
Z002 環境科學研究
* Z521 環境科學與管理
Z025 環境科學與技術
H049 環境昆蟲學報
Z035 環境衛生工程
Z019 環境污染與防治
Z031 環境與健康雜志
G882 環境與職業醫學
G656 環球中醫藥
M631 黃金
Y040 火箭推進
N005 火力與指揮控制
N007 火炸藥學報
X011 機車電傳動
N069 機床與液壓
N672 機電工程
R099 機電一體化
S004 機器人
N040 機械傳動
M004 機械工程材料
N051 機械工程學報
N050 機械科學與技術
N057 機械強度
N047 機械設計
N054 機械設計與研究
N028 機械設計與制造
N053 機械與電子
N682 機械制造
N515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
G003 基礎醫學與臨床
H245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R025 激光技術
F045 激光生物學報
實習學生可在各類工商企業、外資企業、服務行業等領域從事市場開拓、營銷策劃、采購管理、營業管理、銷售管理、辦公文案管理、網絡營銷、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運營等項工作。
二、參加實習班級、人數及實習形式
(一)實習班級及人數:d04營銷1、2班,共計76人,
(二)實習形式:系部集中統一實習與學生自己聯系單位分散實習相結合
1、推薦實習就業
由學院、系部統一聯系實習單位,原則上實習與就業緊密結合,對于不服從分配的畢業生,不再參與第二次分配,學生必須自行尋找實習單位。
目前的實習單位有:
張店牽引電機廠、山川醫藥機械有限公司、黃河龍集團公司、金帝購物廣場、淄博糖酒站、淄博商廈、勝大集團、奧德隆集團、淄博可口可樂公司、大福源超市、桓臺聚鑫化工廠、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淄博分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淄博分公司、淄博鴻運物流、淄博弘志外運、淄博新星集團、華光陶瓷、東泰集團等
帶隊教師:鞏象忠、張長學、趙傳波、白雪、劉萌、崔子龍
2、自找單位,自行實習
由學生自行聯系單位,自愿組成實習小組,進行與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有關的實習活動。
具體指導教師:趙傳波、鞏象忠、張長學
三、市場營銷專業實習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 袁長明 畢思勇
組 員: 鞏象忠、張長學、趙傳波、白雪、劉萌、崔子龍
實習小組的任務是:
(一)幫助聯系或落實實習單位,安排學生實習;
(二)檢查實習進度,反饋實習意見,幫助解決學生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三)聯系實習指導老師及有關事項;
(四)考核學生實習成果。
四、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實習時間及進程安排
系部實習就業動員大會定在xx年1月9日下午14:00—15:00,地點6306教室。實習分為二個階段,即畢業實習階段和畢業論文撰寫、答辯階段。每一階段的實習內容和主要目標如下:
(一)畢業實習階段(xx年2月10日至xx年4月10日):所有學生均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崗位上進行實崗操作。具體實習單位原則上由學生根據本人實際情況、并結合日后工作意向自行確定。自行安排實習單位的學生須在2月20日前把實習單位接受函交與輔導員;沒有聯系到實習單位者,與輔導員聯系,由系部協調安排。
1、實習要求:
通過實習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已學習過的市場營銷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進一步縮小理論教學與企業營銷實踐的差距,為以后學生很快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優秀的營銷管理人才打下基礎。
2、實習內容:
(1)在實習指導教師和所在實習單位有關管理人員的指導下,深入到企業營銷活動的有關部門與科室的具體業務中去,進行實崗操作,盡快適應相關崗位要求和熟悉崗位技能。
(2)實習期間撰寫實習報告,字數不少于xx字。
(3)結合工商系網站給出的論文參考題目、也可自行設計初步確定自己的畢業論文選題。
3、實習報告格式要求:
(1)、封面:論文題目(字體3號)、系別、班級、姓名、學號。字體為:黑體、四號。
(2)、正文:仿宋、小四號。
(3)、紙張:a4。用微機打印。
(4)、實習報告中須有實習單位對畢業生的實習鑒定(實習單位蓋章),指導教師對實習報告寫出評語,并根據實習情況評定成績。
(5)實習報告不少于2千字,上交一式三份。
(二)、畢業論文寫作、答辯階段(xx年4月10日至xx年5月26日):
1、畢業論文寫作目的
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學業的最后一個環節,它是學生的總結性獨立作業。撰寫畢業論文的目的是:
(1)、有利于教學過程的完整性;
(2)、檢驗學生專科階段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
(3)、對學生科研能力的綜合訓練和全面檢驗
3、畢業論文要求
(1)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搜集、整理畢業論文題目的相關資料,擬訂畢業論文的提綱,撰寫畢業論文。
(2)畢業論文結構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標題、中文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等四個方面內容構成(具體參見工商系網站上的論文指導書)。
(3)在論文的撰寫方面,要運用所學到的基本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專業知識,對實際問題作具體的分析,把觀點和材料密切結合起來,力求做到:觀點明確,材料可靠,分析透徹,論證有利,結論科學。論文不少于3千字。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畢業論文,要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凡畢業論文的書面主要內容為抄襲,或弄虛作假,偽造數據者,成績以不及格論處。
4、畢業論文選題。各位同學請參考以下論文題目作為你的畢業論文選題,也可以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其他題目。畢業論文的參考選題見附表一。
5、論文指導教師安排見附表二。
五、實習成績考核
(一)實習報告考核(占20%)
(浙江中醫藥大學)
生物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興起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其廣泛應用于化工、醫藥、食品、農業、能源、資源和環境等領域,近年來發展迅猛,尤其為人類健康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因此,國內不少高校紛紛新設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浙江中醫藥大學于2003年9月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專業學生,這是在全國20多所中醫藥院校中首次開設生物工程專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根據本校的辦學優勢和國家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對中醫藥背景下生物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以及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索。
一 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的定位與特色
目前全國已有百余所院校開設了生物工程專業,浙江省共有9所院校開設了生物工程專業,而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僅三所開設了生物工程專業。由于在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科研方向以及專業設置先后等方面的差異,辦學方向及專業特色也不盡相同。如有些院校以溶劑和有機酸的微生物發酵,或以核苷酸及其類似物的微生物發酵,或以酶制劑工業,或以微生物發酵生產抗生素,或以基因工程,或以食品發酵、加工釀造,或以微生物與環境保護等為主要辦學方向[1】。
在專業定位這個戰略問題上,必須揚長避短,走特色發展之路。浙江中醫藥大學具有在中醫藥領域深厚的辦學積淀和背景,因此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定位是:充分依托和發揮中醫藥大學的辦學優勢,注重現代生物工程在傳統中醫藥中的交叉融合與應用,培養面向科研、生產、管理第一線的一流中醫藥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專業堅持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的方向,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滲透的辦學特色,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生物工程技術人才。
注重現代生物工程在傳統中醫藥中的交叉融合與應用,是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建設的一大特色。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已用于中醫藥產品的開發、生產、培育及研究等方面,包括中藥生物發酵、中藥內生菌的分離、中藥生物轉化、酶工程應用于中藥提取、中藥細胞工程、中藥生化分離工程等。醫藥產業已逐步成為支柱產業之一,而生物技術成果約有60%是用于醫藥業。因此,現代生物工程技術不僅可以應用于中醫藥領域,而且前景廣闊,辦好生物工程專業也將更好地促進中醫藥院校的教學、科研發展。
二 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教指委的專業規范以及社會需求與各類人才的專業特點,在大量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辦學特色,研究確定了生物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出具備生物工程基本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和技能,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及中醫藥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 ‘在培養方向上,既要培養學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要注重現代生物工程在傳統中醫藥中的應用與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術素養的培育,注重培養具有中藥發酵工程技術、中藥活性成分分離工程技術、能將細胞工程、基因工程應用于中醫藥研究的人才,充分發揮中醫藥背景的優勢和特色,培養出社會真正需求,并能在中醫藥領域發揮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
三 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2]。圍繞著培養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加強課程及教材建設,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注重特色項目的培育,重視中藥發酵工程、中藥酶工程、中醫藥基因工程等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能的培養,這也成為了專業建設的一大特色。
1 實施課程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注重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的培養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課程水平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水平[3]。生物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以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線,注重其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在廣泛學習調研國內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教指委制定的專業規范要求,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整體優化和調整。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設了工程類基礎課程,并增設了實訓環節,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在培養學生具備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的培養,具有鮮明的中醫藥特色。除了開設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課程以及工程制圖、化工原理等工程技術基礎課程以外,還充分利用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中醫藥學這一優勢學科,開設了中醫學概論、中藥藥劑學、中藥復方藥動學等課程。同時,在專業實驗課中也融人了中醫藥相關的內容,而學生開放實驗項目、本科畢業論文中與中醫藥相關的比例均高達50%左右。
2 選用優秀教材,編寫特色教材,融合鮮明的中醫藥特色
教材建設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必備的基礎環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4]。制訂教材建設規劃,完善教材選用機制,以此保證教材選用的先進性及中醫藥特色。針對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編寫并出版了符合專業方向需要的中醫藥生物工程教材《生物與制藥工程實驗》,該教材既注重基礎知識,又著眼于實用性及學科發展性,并結合了中醫藥特色的實驗內容。這些實驗內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注重中醫藥特色,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3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工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點和特點,實踐教學不但是生物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活動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生物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及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還應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強化工程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1)積極推進實驗教學改革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工作,在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內容、課程整合與優化、完善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以滿足生物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①在實驗教學體系方面,實行多層次改革,對課程實驗教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畢業設計實驗、開放實驗項目、企業實訓教學、實驗沒計競賽等多個環節進行優化,建立更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②在實驗教學內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設汁性、綜合性實驗項目,減少驗證性、認知性實驗項目,促進科研成果向本科實驗教學內容轉化,并根據學科發展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引入特色實驗項目。③在課程整合與優化方面,對實驗教學內容相關相承的課程,打破課程壁壘,進行課程整合,開設專業模塊大實驗,如將“基因工程”、“生化制藥學”的實驗課整合為“基因工程實驗”,將“工業微生物學”、“生物工藝學”、“發酵設備”的實驗課整合為“發酵工程實驗”。“基因工程實驗”將基因工程常用的實驗技術串聯起來,涉及基因克隆、菌種構建、工程菌的發酵、蛋白分離純化、產品電泳與檢測等環節,讓學生在整個產品生產流程中了解各項技術,既有“點”、又有“面”,改變了過去實驗課時少、實驗內容孤立、交叉重復等現象。④在完善管理機制方面,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信息、師生交流、資源共享、實驗管理等功能。
(2)建設特色實驗室,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建有生化分離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學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實驗室,面向全校開放。每年承擔150余項開放實驗項目供全校學生選擇,內容涉及生物工程各個方面,通過這些實驗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科研能力。同時,根據學生的科研興趣及就業方向,分不同專業方向,通過實行科研導師制、撰寫論文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如采用發酵工程技術培育藥用菌(中藥)、中藥成分分離分析工程、中藥制劑工藝、細胞工程、生物制劑等不同方向。
(3)注重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通過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改善實習教學條件,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通過打通校企聯系渠道,使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工作。除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外,與多家校外具有中醫藥特色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為學生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的社會實踐提供平臺,使企業中具有豐富生產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作為專業師資的補充,為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總之,浙江中醫藥大學在全國20多所中醫藥院校中首次開設生物工程專業,沒有先進的經驗可以借鑒。根據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出了現代生物工程與傳統中醫藥交叉融合這一專業特色,并確定了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圍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通過優化改革課程體系、編寫選用特色教材、構建強化學生工程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最終形成了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這將為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個良好的理論支撐,也將為中醫藥院校其他非傳統專業(傳統專業指中醫、中藥等)的開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萬海同.中醫藥院校中生物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研究[J].中醫教育,2010,29(4):4-8.
[2]官翠玲.醫藥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之研究[J].,中醫教育,2008,27(5):4-6.
數據解析
國家統計局早上公布了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經濟數據。企業總利潤同比增長16.1%,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
綜合來看,增速比2017年12月份加快5.3個百分點,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工業經濟運行呈現積極變化,工業收入保持良好增長態勢,企業效益開局向好。
從細分行業來看,表現比較突出的行業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利潤增速(138.1%)最快,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6.8%),醫藥制造(37.3%),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34.9%),化學原料行業(20.1%),以及水、電力、燃氣的生產供應行業(20%~38%)。
出現利潤下滑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有色和黑色金屬的開采、加工等行業。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國際原油價格企穩上漲,行業利潤顯著回升,對石油、天然氣以及化工行業都是利好。
醫藥制造表現依然不錯,是今年值得關注的一個行業。
環保和公用事業領域的廢棄資源、水電燃氣供應都是平穩上升的。
有色和黑色金屬行業的利潤增速下滑,不復去年之勇,對周期股是一個較大的壓力。